寇准被视为晚唐体盟主,是因为《中国文学史》的评价,说他“由于他曾官至宰相,由于上述两个是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成了晚唐体的盟主”。中国文学史对寇准的评价是中肯的,但视他为“晚唐体盟主”确是有待商榷的,上述评价存在逻辑上的错误,官至宰相,又和诗人群体有交往,这并不足以说明他的文学水平之高,位高权重,交友广泛,都不足以说明。毕竟政坛和文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不能混为一谈。
恰恰与之相反的是,文学史上比较认可的晚唐体诗人大多数是在野的隐士和出家的僧人。史料反映的他们之间的交往是比较平等的,那两派诗人也比较淡泊名利,加上也尊敬寇准的身份,但他们能够相谈甚欢并不能证明寇准可以成为一个流派的领头人。
而且按照与诗人交往广度评定标准,魏野甚至和晚唐所有诗人都有交往,那么也应当是魏野作为晚唐派盟主。盟主应是具有超人一等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领导和组织众人集会创作的行为,但寇准都不具备,所以将他称为晚唐体盟主着实是有些牵强。
其实,按照晚唐体诗人的创作情况来看,他们其中没有人能够称得上是盟主,所以盟主这回事儿是不存在的。而且晚唐体在宋代也并没有得到认可,只是将他们做了一个概括,之所以成为一个体,是因为按实际情况来看晚唐体并没有明确的宗主诗人,整个群体较为松散。
有唐一代科举考试地点大体上有三种情形:京 都长安,东都洛阳,双都并试。
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因此凡是应进士举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通过他们宣扬自己的名誉,甚至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温卷”。而二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知己”。在唐朝,进士及第后,要到吏部进行关试,才能得到官 职。
这跟他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他本人是极其自律的。从看奏折前先焚香洗手就可以看出来他要求极其严厉。说起唐宣宗他的一生可谓是一个传奇,从出生到登基,整整36年,几乎从来没有享受过帝王般待遇。
从智障到流亡再到登基,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折叠起伏。由于母亲身份卑微,他从出生后就跟其他皇子的待遇不一样。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的长大,因此那时候的他显得木讷呆滞。并且无论大小场合,他就成了专门被取笑和捉弄的对象。之后他被送出皇宫,远离了争斗。
在会昌六年的春天,他在宦官公武,马元贽等人的带领下,出乎意料的回到了长安。这一年他成了皇太叔。之后的他便开始处理政务,神色威严,从容淡定。他在执政的大中时代被后人尊称为“小贞观”,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自律和勤政。
他喜欢事必亲躬,并且总能明察秋毫。例如他曾外出游猎,其实是为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实地考察。另外在生活中,对于负责打扫的杂役,只要他见过一面就知道他叫什么并且知道他的工作是什么。除此之外他还比较爱才。把李世民作为自己的偶像,一生从谏如流。正是由于他的良好品德才有了后来唐朝的又一次繁荣。只是可惜的是他只活了五十岁,后期因为吃了太医送的丹药,不慎中毒而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