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和张作相是什么关系?

张作霖和张作相是什么关系?,第1张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奉军诸将想拥戴接替张作霖的其实并不是张学良,而是另外一个人,此人名叫张作相。

由于名字与张作霖相近,再加上手中握有大权,有不少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张作相是张作霖的亲兄弟,属于“关系户”。事实上,虽然两人名字相近,平常也都以兄弟相称,但却并没有亲缘关系。张作相能在奉系中身居高位,也全都凭自己的品行和能力。

(张作相剧照)

那么,张作相的品行出众在哪里?他为何能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戴呢?

1881年,张作相出生在锦州义县。由于家境贫寒,张作相只读了三年私塾便辍学治家。16岁那年,他的一位族兄被土匪杀害,为了躲避灾祸,张作相便流落到奉天打工。在那段打工岁月里,张作相常常因为衣衫褴褛而遭人欺辱。张作相深感世道不太平,他发誓一定要过上好日子,再也不被欺负。

1901年,他将杀死族兄的仇人解决后,落草成了一名强人。也是在那一年,张作相又带领着20多人,到新民府八角台村投奔了张作霖,双方组合成了一支拥有200人的“保险队”。

在后来的战斗中,张作相曾不顾自身危险,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了张作霖。两人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07年,张作霖与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相七人结拜为盟兄弟。

在张作霖部被清政府招抚后,张作相先后担任了哨官、管带。民国成立后,他又从团长一路晋升为旅长、师长、总司令、吉林省省长。

不过,张作相却并不是一个十分看重权力的人。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期间,张作相曾三次拒绝晋升。

(张作霖剧照)

第一次是在1919年,张作相担任第27师师长时,张作霖想将他晋升为东三省巡阅副使,但被张作相以官职太高为由拒绝。

1921年处,张作霖任命张作相为黑龙江省督军,张作相却建议让吴俊升出任该职务。他认为:“兴权年长于我,资历也比我更深。只有待人公正不徇私情,才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有好处。”

同年5月,张作霖想让张作相担任热河都统,结果又被后者拒绝。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作相的谦让拒绝,绝不是惺惺作态。在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后,奉军内部公推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想让他来接任张作霖的位置。但张作相拒不就任,他力荐27岁的张学良继承父亲的位置,自己则全力辅佐。

并且在私下里,张作相还曾对张学良说:“小六子,你坐上去放心干,我们都会支持你。于公来说,如果我们不服从你的命令,你可以用军法处置我们。但在私下里,你还是我的侄儿。如果你不好好干,我会在没人的时候抽你耳光。”

除了高风亮节外,张作相还是一个具有远见和大局观的人。

1924年,张作相出任吉林省长。后来张作霖曾令东三省种植鸦片来筹措军饷,但张作相却力劝张作霖放弃这一举措。

张作相在任期间,大力选拨人才,打击匪患,积极整顿财政,吉林年年收入均有增长。同时,他还将收入的盈余投入了公益事业的建设中,比如积极修建铁路,创办吉林大学等,无一不是眼光高远的举措。

(郭松龄剧照)

1925年,郭松龄率部反奉失败后,吴俊升、汤玉麟、杨宇霆等力主将郭松龄所部“一网打尽”。而张作相却劝张作霖“万不可株连”。在遭到众人反对之后,张作相痛哭着说:“如果非要杀他们,那就先杀我张作相吧。”

最终,在张作相的苦劝之下,奉军避免了自相残杀,最大的程度地保留了实力。

张作相凭借自己宽广的胸怀、过人的远见以及高风亮节的品质,得到了军队和百姓的一致认可。他在东三省威望极高,有着忠厚长者的美誉。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作相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身为吉林省主席的张作相正在锦州料理父亲的丧事,吉林省事务由参谋长熙洽代理。熙洽最终出卖吉林,成为了卖国贼。张作相对此非常愤怒,但却已经无济于事。

后来他的盟兄弟张景惠做了“伪满洲国”总理大臣,曾多次想要请他出山为日本效命,但都遭到了张作相的拒绝。日本方面在多次请求无果后恼羞成怒,将他父亲的坟墓炸毁,但却依然无法动摇张作相的决心。

1933年,张作相隐居到天津,不再参与军政事务。但在1936年张学良被关押后,张作相却又一次出山,为解救张学良而奔走。

1949年,张作相因病逝世。

参考资料:

《奉系军阀全书》)

张作相(1881年——1949年),东北军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字辅忱,祖籍是直隶深县,爱国的抗日人士。

张作相在吉林任职时,主张“保境安民”,尽管与日本人存在接触,但对于民生却贡献不少。他修建吉敦铁路,还有大量的柏油马路,重视教育事业,今天著名的吉林大学就是由他创办的。

第一次接触张作相时,还以为他是张作霖的兄弟。当然,他也的确是张作霖的兄弟,不过不是亲兄弟,是结拜兄弟。

张作相出身草莽,于1901年开始投靠张作霖,并逐步成为张作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不断得到重用。

1907年,张作霖和张作相等8人,歃血结盟,成为结义兄弟。当袁世凯招安张作霖并任命他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后,张作相也得以出任第27师步兵旅长。

1919年2月,张作相出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校长,同时还兼任奉天警备司令,他一步步成为了奉系军阀内的实力派,可见张作霖对他的信任程度有多深。

1925年,郭松龄的反叛被张作霖平定,随即处决了郭松龄夫妇。但是,对于如何处理其他参与反叛的高级将领,成为奉系内部争论的焦点。当时,张作霖倾向于全部处决。

为了避免奉系的进一步分裂,张作相违背老大的意愿,旗帜鲜明地表示,郭松龄已死,其余人员一律不再追究。在他的争取下,张作霖和奉系的元老们最终妥协,维护了奉系的统一和稳定,也为他赢得了足够的人望。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与小日本闹僵之后,由北京返回东北时,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成重伤。随即被送回大帅府,不久后就身亡,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为了稳定东北局势,当务之急就是尽快选出主政东北的继承人。

1928年6月18日,从天津秘密返回东北的张学良,立即出面临时主持大局。一边紧锣密鼓的操办张作霖的葬礼,一边召集所有的奉系元老和军政要员开会,商讨现今的局势和下一步的方向。更主要的议题,则是确定新的东北王。

经过几天的闭门磋商,最终在6月23日,各方达成初步意向:一、恢复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职务。二、张作相被推举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成为新的东北王。三、究竟对日本采取何种态度,有待于进一步协商。

但是,在7月2日的东三省最高联合会议上,张作相坚辞不受,并主动推举张学良为新的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至此,东北正式进入了张学良的少帅时代。

张学良主政后,张作相依然忠心耿耿,全力辅佐。私底下,他曾对张学良讲:“于公,你是我的统帅,我若不服从,你尽管用军法惩处;于私,你是我的侄子,你德行有亏时,我就抽你耳光。”

1931年,小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张作相正在家乡料理父亲的丧事。所以,没能及时阻止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任由小日本占领东北,事后他悲恸不已。

眼见日军铁蹄攻占东北后,开始向热河扩张,张作相对张学良的行径十分失望,宣布脱离奉系,离开军界,举家迁往天津居住。

1948年10月,解放军解放锦州时,张作相被误俘,受到了解放军的礼遇。经征求本人意见,解放军派车送其返回天津居住。

平津战役前夕,南京政府为了拉拢他,又委任张作相出任国民政府的国策顾问,令其前往南京就职,后来老蒋还亲自邀请他同去台湾。张作相不敢公然违抗,一直虚与委蛇的推托,始终未曾前往,一直待在天津,直到解放。

1949年,张作相病死于天津,终年68岁。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辅帅生平》

《奉系江山》

辽沈战役时,解放军曾经抓到一个“俘虏”,林帅和罗帅听闻后,当面道歉,并且明手下护送其至天津。这个人就是张作相,他是张作霖的把兄弟。

张作相是张作霖的把兄弟,东北军的二号人物。看名字和张作霖挺像,不过两个人不是亲兄弟,只是拜过把子的兄弟。张作相这个人深得张作霖的器重和信任,在东北军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张作相早年投靠张作霖也是因为家境贫寒,受不了恶霸的欺负,打死仇人后才投靠的张作霖。张作霖敬重他是个汉子,于是便将其收留。后来张作相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张作霖便委以重任。张作相也不负所托,为东北奠定了工业基础,比如修建铁路、公路、自来水厂等,而且他让东北财政由亏转盈,并且创办了吉林大学,发展东北教育事业。这些都是东北军迅速崛起的重要基础。

张作相不仅得到张作霖的信任,也深得东北军的敬重。张作相对名利看得很淡泊,张作霖每次要给张作相更高的职务时,张作相都婉言谢绝,并且推荐东北军其他人担任。在郭松龄叛变后,张作相也建议张作霖不要处罚太多的人,以免影响东北军的团结。

在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面对东北军推选他当东北军首领的时候,他断然推辞,并推举张学良就任。此后,张作相专心辅佐张学良,并且帮助张学良解决了很多难题。

抗战爆发后,面对蒋的不抵抗,张作相内心失望,于是便将儿子送到红军。他的儿子叫张廷枢,后来奉命组建游击队,并成为游击纵队的司令员,积极抗战,打击日寇。

此外,由于张作相在东北的声望和地位,日本人多次请他出山,在伪满洲国担任高官。但是具有民族气节的张作相坚决不答应,保留了民族气节,这点也值得尊敬。

张作相虽然是奉系军阀出身,但是他具有民族大义,在东北军的时候就为东北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抗战爆发后,他又把儿子送到抗战第一线,积极支援抗战。面对日本的威逼利诱,他又大义凛然,坚决不做汉奸。这些高风亮节的行为,无怪能赢得林帅和罗帅的尊敬。

参考资料:

《吉林省督军兼省长张作相》

题主:张作霖和张作相是什么关系?

答案:兄弟关系。

看过电视连续剧《少帅传奇》的观众都知道,东北军阀张作霖与日本人势不两立,日本人看不顺眼了,在铁路线上炸死了大帅张作霖,他的其中一个弟弟张作相情绪特别激动,要找日本人报仇呢。

张作霖,少帅张学良的父亲,人称张大帅,识字不多,但粗中有细,用毛笔签字总要留下特殊的记号,想模仿他签字是万万使不得的。

而少帅张学良,字汉卿,有则谜语就以少帅为素材,谜面是“囚禁张学良”,猜元代戏曲家,大家不假思索,就道出“关汉卿”三字,原来就是少帅取的字在卖关子。少帅因父亲先逝而与蒋介石合作,被收编后继续坚持抗日。而蒋介石呢,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指***员),不得民心,少帅才有了与西北军杨虎城将军携手的一幕,蒋介石被张、杨二人活捉在骊山脚下,不得不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史称“西安事变”。此举,让少帅名垂千古,虽然之后杨将军被秘密杀害,少帅也被长期软禁,又有了《张学良与赵四**》的故事,但是,这国共第二次合作首推少帅之功(第一次合作指孙中山先生邀中共人士加入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少帅的叔父张作相,在剧中扮演抗日的急先锋,为兄长大帅报仇,为侄子少帅效劳,至理至情。再看“霖”字与“相”字,其实也有一定的联系,是啥呢?木字旁,前者双木,后者双木不成林,木对目,区分兄长与小弟,这也是家族前辈们的取名方法,一辈人有个一致的辈分,“作”字辈,另外一字也要考虑其连贯性,这里就以木字旁为核心。举个例子,一赵姓人家传字辈,有五兄弟,就有可能用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或一二三四五、甲乙丙丁戊什么的,赵传仁、赵传义、赵传礼、赵传智、赵传信就从老大叫到老五。

因此,从简单的两个人物名“张作霖”“张作相”,可以由博大精深的汉语学文化,推断出很多实用的东西。当然,少帅的两位先辈,对中国革命有功, 历史 不会忘记他们的。

据考证,《新青年》的创刊者之一李大钊与少帅也是一家亲,这国共 历史 的研究更扑朔迷离了。感谢题主之问,和大家神侃了这么多,牢记 历史 ,不忘国耻,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光荣,伟大!振兴中华,大家任重而道远!

1910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张作霖携手在剿灭蒙古陶克陶胡的战斗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七位哥们,来到洮南关帝庙结拜为盟兄弟。按年龄为序,大哥马龙潭、二哥吴俊升、三哥冯德鳞、四哥汤玉麟、五哥张景惠、六哥孙烈臣、老七张作霖、八弟张作相。

张作霖的盟兄弟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行驶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二,张作相

张作相(1881—1949),字辅忱,奉天锦州义县(今锦州凌海市班吉塔乡杂木林子村)人,张作相少年家道贫寒,当过泥瓦匠。张作相一族兄被土匪所杀。他将杀死族兄的仇人打死后投入绿林为匪。后率二三十人的队伍投奔当时在北镇一带活动的张作霖匪伙,在北镇桑林子一带组织地方保险队。

张作相曾于枪林弹雨中只身救张作霖出重围。两人结下患难之情,形同手足。1925年,张作相代任吉林军务督办兼吉林省长,晋升陆军上将。张作相在吉林任职期间,创办吉林大学,修吉敦铁路,兴办自来水,铺筑柏油马路,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修筑吉海铁路。张作霖被炸身亡后,东北军将领经东北三省议会联合会推选张作相任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相坚持不任,而推让与张学良,自己甘居副职辅佐。“九·一八”事变后,多次拒绝日本人的拉拢,下野隐居天津。1949年3月,张作相患病逝于天津。

他俩拜把子。其实我们大家没必要把东北的那些事儿当作 历史 来研究来看。首先来说他们都是土匪起家。个性鲜明而作为不大,以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军。不甘心如此,也想学曹操来个协天子以令诸侯。把他们称为军阀一点也不为过。只不过在民族大义上面没忘中华优秀男儿的本色。相比之下,民国时期的其他军阀李宗仁。闫西山等,还知道某某民生。而东北那帮人只知道撸钱。自己口袋里放点,打仗用了太多,也就是他们称霸天下的雄心,用掉了太多的东北民力。当然反过来说了,如果不是如此,老郭也不会反他,当然也就是他当土匪的这种经历和她的性格。促成了他在日俄两大帝国的夹缝中游刃有余,并且能壮大自身。我们看看前几年四川抓那个黑 社会 ,相比较之下,是不是有些相似?张作相,是最拥护张作霖父子的一个人。他比张景惠强了千百倍

张作霖和张作相是拜了八字的兄弟。

张作霖与张作相没有血缘关系,非亲非故,只是名字重合两个字罢了。两人不是亲兄弟,但是,他们两次结拜,胜似亲兄弟,一辈子互相扶持,互相提携,感情很好。

张作霖出生在奉天省海城县, 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海城市; 张作相出生在奉天省锦州义县, 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锦州凌海市班吉塔乡,虽然两地距离很近,但是隔着一条辽河,所以,两地居民来往并不是很密切,他们两个也不例外, 年少时天各一方,谁也不认识谁。

但是, 他们两个出身相似, 都是出生在贫困家庭,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两人分别投奔了不同的绿林之中。

1900年,张作霖先是在岳父赵占元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民团,当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头目,次年,他辗转投入到八角台,赖于原来的八角台头目张景惠主动让贤,张作霖当上了八角台民团的团练长。同年,张作相为族兄报仇,打死仇人,落草为寇。

落草期间,张作相听说八角台的张作霖为人仗义,遵章守纪,很守规矩,决定带着20位绿林好汉投奔张作霖。

初次见面,张作霖看张作相的名字与自己重合两个字,很是高兴,非常喜欢,就这样,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结为兄弟, 此时,张作霖26岁,张作相20岁,作霖为哥,作相为弟,自此,两位情同手足,感情很好。

在当时土匪横行的年代,自然少不了打仗。在一次作战中,张作霖被对方包围,难以脱身,子弹不停地射在身旁,情况十分危急, 张作相见状,左冲右突,冒着枪林弹雨救下张作霖。

从此,张作霖和张作相感情升级,形影不离,互相扶持,彼此信任,后来,他们接受点编,从地方民团摇身变为正规军,张作霖当上了管带,也就是营长,张作相做了张作霖的前哨哨官。

1907年, 张作霖与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相8人 结拜为盟兄弟。1927年, 在张作霖提议下,他与张作相、吴俊升、汤玉麟、孙传芳、张宗昌、韩麟春、褚玉璞等 再次结拜为盟兄弟。 但是,张作霖和张作相算是二次结拜,相较于其他盟兄弟,感情更为深厚。

后来,张作相随张作霖一路升迁,直到坐上了东三省保安副司令,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就是其结拜兄弟张作霖。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召开了紧急大会,几乎是全票推选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也就是接张作霖的班,当时公推书和印信都送到了张作相面前,但是,张作相认为,奉军是张作霖一手缔造的,东三省又浸染了太多的张作霖的血汗,自己不能侵占,所以, 他就婉言拒绝了,同时,他力荐27岁的张学良继承父业,自己全力辅佐。

张学良那,对张作相也很敬重, 称他为老叔、辅帅, 张作相让二夫人花福田认了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为 干女儿, 自此,叔侄二人关系十分紧密。

这也算是张作相与张作霖感情的延伸吧!

百度一查都有还在这里问!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要求。

扩展资料: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访。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直到逝世。

-张学良

1、九一八事变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

2、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要求。

3、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扩展资料

以历史功过来看,张学良功大于过。第一功是东北易帜,促成国家统一。第二功是东北军入关拥蒋,结束军阀混战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大一统。第三功是西安事变,在中国***最艰苦的情况下,大量投资,引领了时代。

九一八东北的丢失张是有责任的,不要说军人要服从命令为天职,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这样的命令可以将在外君命不受。不能说中央有命令不让抵抗,你就撇下百姓生死不顾往关外撤退,这是这是以一己之私致东北人民于水火。

-张学良

1928年7月3日,年仅29岁的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月,顺利接手东三省的军政大权。张作霖如何在自己突然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保证了张学良接班的顺利进行?  给张学良网罗一个团队  张作霖起家靠的是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一干拜把子兄弟,在这个“保险队团队”的努力下,靠着几把土铳,张作霖开创了威震民国的奉系。  可张学良呢?那可说是纯正的富二代,让这样的公子哥去接班,难度不是一点点。张作霖明白,自己活着,大家还尊你张学良是大公子,可真等我故去了,人家会怎么待你呢!要想顺利接班,首要条件是必须有自己的团队。  怎样才能让张学良拥有自己的团队呢?张作霖认为,首先是得让他掌握军权。可真要把张学良派去当个大头兵不大可能。可直接派去当高级军官也不妥。在奉军那种讲究资历的地方,保险队的老人们是不会买张学良账的。最好的办法是进军校,军校毕业后再出来当军官。一来,军校可以使张学良接受初步的军事教育;二来,为将来奉军的改头换面做准备。当时的奉军匪气十足,官兵虽然枪法准,但军队作战毕竟不是打家劫舍。  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为培养奉系集团的军事人才而专门设立的军事学校。张学良曾自夸说,自己一进讲武堂就考了个第一。有些人认为这还不是沾了张作霖儿子的光。其实不然,当时讲武堂招收的都是奉军连排级军官,数学,物理学对这些人来说不啻于天书。而张学良自小文化基础比较好,能考第一确实不是因为他是东北王的大公子。  军校毕业后,张作霖并没有急着让张学良去当什么高官,而是特设了监督一职,让张学良参与到讲武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  张学良长期掌管东北讲武堂,对讲武堂的师生人品、才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是一个领袖人物成长的开始,也是一个接班人建立自己接班团队的基础。这一切全都在张作霖的计划之中。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张作霖所料。随着奉军的不断扩军,大量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被充实到奉军各级部队当中去。日后比较著名的东北军将领如黄显声、许庚扬、牛元峰,甚至开国上将吕正操、万毅都与张学良有师生情谊。而当时在讲武堂任教官的郭松龄、何柱国等人也恰是在此时与张学良建立了特殊的友情。这样,张学良就以东北讲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团队。  让张学良打出威信来  张作霖明白,在部队中立威的关键是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一个娃娃兵,没上过战场,别人是不会服你的。于是,在儿子还没毕业时,张作霖就从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东三省巡阅使卫队旅中挑选了一个团的士兵,配属骑兵、炮兵、机关枪各一连,工兵、辎重各一排,组成一个超强的加强团让张学良率领去剿匪。剿灭几个土匪需要这么强的兵力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叫杀鸡用牛刀,保证只胜不败。  张学良果然不负父望,剿匪马到成功。张作霖的把兄弟、时任吉林督军的孙烈臣极为识趣地公开通电:张学良在吉林剿匪指挥得当,作战勇敢,敬请提升为卫队旅旅长。张作霖顺水推舟任命儿子为卫队旅旅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一溃千里。张作霖眼看局面无法收拾,马上派人让张学良丢下部队赶快跑。可没想到,张学良在郭松龄的协助下,张弛有度,打得有板有眼,最后压住了阵脚。这一下,奉军的老帅们真正对张学良刮目相看了。但谁都明白,这其中郭松龄起了很大作用。但在不久发生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张学良的出色表现则让所有人都闭了嘴。  郭松龄举起反奉大旗后,一路势如破竹杀向奉天。张作霖被打得没了招,把前线的一切事务全权交给张学良处理。张学良先是组织部队抵抗,成功地把郭松龄部队阻挡在巨流河一线,然后以情感联系瓦解郭部。因为郭部的军官大多由张学良提拔,张学良在前线一喊话,这些军官大部分自动放下武器。事后,张学良又力主对这些军官既往不咎,一概重用。这一手极其漂亮,这些人出于感恩,日后对张学良更加忠心。  从此,张学良开始独当一面,张作霖也对张学良完全放权。  人虽死恩威还在  张学良能够接班,还有一个条件是各方派系的支持,特别是实力派的支持。奉系老派中,以张作相等人最为重要,他们长期担任吉林、黑龙江等省的督军,势力盘根错节。按理来说,张作相是最有可能接张作霖的班。  1928年6月24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发表通电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吉林保安司令,张学良为奉天省保安司令。但张作相“坚辞不就”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之职,并建议张学良担任“此一重要职务”。  张作相为什么自己不愿意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呢?首先,张学良子承父业继承“大统”乃当时天经地义之事;其次,张作相对张作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想“乘人之危”夺权;再次,新派和老派矛盾深重,如果处理不慎,容易引发内讧。在这种情况下,张作相分头说服老派们支持张学良子承父业,以维护奉系团结。大家最终同意了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928年7月3日,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奉天有了新的***,一盘散沙的奉系又成了铁板一块。关东军司令部里那些虎视眈眈的军官们本以为张作霖一死,东北肯定会因为抢班夺权出现大乱,没想到,张学良竟然异常顺利地接了班。(《辽沈晚报》20091225 张志建文)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是逼迫蒋介石抗日,符合历史事实。

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

西安事变爆发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根据张学良后来自己的说法,其发动兵谏的最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坚决拒绝统一战线的提议,继续“先安内,后攘外”的路线,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完全不顾当时东北领土的沦陷。而张学良则认为应该立刻停止“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政策,枪口应该一致对外。

当时东北军将士早已厌倦内战。加之受到学生请愿等的激励,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更加希望参与抗战,收回东北失地,回归故土。而当时蒋介石决定使用暴力方式震压去西安请愿的大学生。张学良为学生求情,但被蒋介石拒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97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