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呢?

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呢?,第1张

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俄德日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担任邮政大臣的盛宣怀第一时间将诏书扣押,没有昭告天下,只是暗中发给各地督抚一级官员,并且电告他们不要服从此命令。

东南督抚们不傻,以卵击石的道理他们不会不懂。所以五天后,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十位督抚暗中达成协议,宣布不奉诏,“东南互保”自此形成。

东南督抚宣布不奉诏后,慈禧大怒,因为当时天津前线激战正酣,拱卫朝廷的武卫军几乎快要打光了,急需要东南的支持,而此时东南督抚互保,拆朝廷的台,这让慈禧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从6月底开始,一直到8月15日北京沦陷,慈禧在期间不停的给袁世凯和李鸿章拍电报,语气和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

慈禧给袁世凯拍电报,是因为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离北京最近,慈禧催促他尽快出兵进京护驾。

慈禧给李鸿章拍电报,是因为她也知道这仗打不赢,所以她想让李鸿章快点进京,跟洋人谈判。毕竟当时的中国,洋人只买李鸿章一个人的面子。

不过李鸿章和袁世凯不鸟慈禧,袁世凯每次接到电报就慌称义和团作乱,他实在抽不出兵力支援,到后来实在蒙混不过去了,就派了四千炮灰去送死,结果他派去的兵马还没赶到,北京就沦陷了,他保因而存了实力。

相比袁世凯,李鸿章态度更坚决,他说“国事未定”,你慈禧要我去可以,那麻烦你先把军机大臣刚毅、端亲王载漪等人(顽固派)的差事给撤了先,否则我在前面谈判,他们在后方说我坏话,我去了也是白去。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这帮马匹精,一来二去一耽误,一直到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下都没做决定,所以北京城沦陷之前,李鸿章都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不过慈禧逃出北京后,发了一道旨,宣布义和团是叛逆,并催促李鸿章尽快赴京,李知道事情闹大,所以也就不再坚持己见,于八月下旬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然后他以背锅侠身份跟八国联军展开谈判。两个多月后,协议达成,即《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不用多介绍了。清政府除了赔款本息一共98亿两白银外,还要拆除天津的炮台,以及驻军,并且承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彻底沦为洋人压迫中国人民的走狗。

此条约可谓是丧权辱国。

当然李鸿章在谈判期间也提了要求,那就是八国联军不能追究慈禧责任,曾经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加处死的官员共几百人,唯独慈禧这个祸首在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事后李鸿章被国人骂为:“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又替慈禧背了黑锅。所以慈禧事后怎么可能还追究李鸿章鼓动东南督抚互保的责任呢?她谢谢李鸿章还来不及呢。

至于其它几位东南督抚,慈禧也不能追究他们的责任。因为一方面,东南互保使得南方得以保全,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慈禧在战后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是凑钱赔款,南方九省保持了元气,这在慈禧看来,督抚们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

第二方面,慈禧手上无兵可用,她在戊戌变法之后组建了的武卫军被八国联军打残,驻留东北的九万关外八旗被沙俄消灭,因此慈禧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皇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要她想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已经没资本了。

PS:武卫军一共分为五部。***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战死在天津前线,其部被宋庆收编;甘军董福祥部因为得罪了洋人被联军列为黑名单,被强制解散。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不可能支持慈禧整自己。而宋庆跟袁世凯又穿一条裤子。他的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也不可能帮慈整袁世凯。

另外还有一方面,东南互保十省的督抚关系盘根错节,基本上穿一条裤子。比如李鸿章是淮军***;刘坤一是湘军旧将;张之洞与湘军和淮军的关系都很好;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旧部,盛本人与李鸿章关系也非常好;袁世凯就不用说了,他是李鸿章的门生故吏。就连不太出名的闽浙总督许应骙也跟湘军有良好关系。(许应骙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

这些东南督抚们的关系盘根错节,多少都有点关系牵连,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慈禧敢动一个,互保的督抚们怕是要造反。事实上在当时东南督抚中,当时确实有人提出过造反建议,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在收到宣战诏书后,第一时间就暗中推举李鸿章当大总统。即一旦北京不保,他们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而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暗中也写信给孙中山,请他回国帮忙。(原话是“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所以说,庚子国难之后,慈禧心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追究责任什么的,不现实,也没必要。这也就是慈禧没有追究东南互保的原因。

不过慈禧没追究不等于她不想追究,因为东南互保毕竟是是各地第一次公开的对抗朝廷的上谕,意味着东南已经有了与中央对抗的实力和资本,慈禧如果不打压,东南迟早要造反。所以1902年回鸾北京后,慈禧对东南开始了打压与疯狂敛财。

当时李鸿章病死,刘坤一病死,支持洋务派的荣禄也病死,随着一大批元老的去世,年轻的满蒙贵族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为慈禧打压东南地方实力派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从庚子之后历任两江、湖广、四川、闽浙、两广总督的调动频繁看,就可以看出慈禧当时的打压力度。

庚子之前,南方督抚往往一干很长时间,有的直接干到死,而之后,则是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

PS: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南方诸省一直被默认是湘淮两系的地盘,所以像曾国藩等人一般都是干到死。东南互保后,慈禧被触动了神经,打破了不成文规矩,借着政治手腕又收回了东南各省的控制权。

1904年8月至1905年2月,见时机成熟,慈禧派铁良两次南下,打着清查各省财政和整顿兵工厂的名义进行练兵摊派,对东南各个省份,尤其是两江辖区进行大举搜刮。淮系控制的小金库江南制造总局,一次就被铁良搜刮出了80万左右的存银。而东南九省也被摊派了600万两练兵经费,湘淮两系的私房钱可谓是被搜刮一空。

这事之后,打压还没完。当时铁良被慈禧当作棋子,处处与袁世凯暗中较劲,比如袁世凯编练的北洋三、五、六镇就被铁良收入囊中,袁世凯被铁良气的不行,联合庆亲王奕劻参了铁良一本,说铁良要是不滚蛋,新政没法搞(“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结果袁世凯弄巧成拙,被慈禧明升暗降,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失去了军权。

1907年,地方督抚中权力最大的袁世凯和张之洞被慈禧调到北京,此举表明,七年前的东南互保局面在慈禧的操作下,彻底瓦解。

不过仅仅一年后,慈禧因腹痛而亡,没有她这个操盘手,满蒙少壮派玩不转政治,又过了三年,昔日东南十位督抚之一的袁世凯成为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中国差点驱逐满清,提前共和。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但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个人。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对于李鸿章的研究你可以参考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历史自有公断,李鸿章是毁誉参半的人物。首先,他是晚清重臣,组建淮军和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任直隶总督长达11年。其次他是北洋大臣,创建北洋水师,兴办洋务。表面看似风光,可其实不然,在清雍正以后,权利都在军机处,只有军机大臣才真正掌握权力,而李从未进入军机处,甲午战争时期的军机大臣是帝师翁同翮,没有他们和慈禧太后同意李不敢签订《马关条约》。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曾问过李鸿章有关事情,而李因问题敏感而未回答。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东南诸省寻求自保曾推举李鸿章为总统,孙中山为总理,李赴香港见孙,后因变故李返穗。同年清廷调李入直隶,同洋人周旋,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数月后李病逝。因此李具有一定的局限,但总体是功大于过。

清朝时,李鸿章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之前有没有收回扣?(回扣是西方贯用的贿赂手法,暗中回扣给代表之人让他让利),尤其是不平等条约《中法越南条约》,但李鸿章的巨额财富说不清,道不明。礼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词。李鸿章曾串通日本间谍。无风不起浪,因此联想,李鸿章遭遇日本人枪击,子弹入骨,这情节跟台湾总统陈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计转移视听,尺度刚好不致命。然后日本配合减白银一亿两,天衣无缝。因此李鸿章再次坐稳宰相之位。后来跟俄国签1896年《中俄密约》时,沙皇以300万卢布贿赂李鸿章。最后只付50万卢布 ,从收买合作关系变为打赏了,因为清朝已经不值得尊重了。李鸿章气愤难耐,临签约时,拒绝与俄方签约。

李鸿章甲午战争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管海陆军,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学毕业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总司令),理由陆军比海军勇猛,必须由陆军之人带领海军,其私心之重,可谓司马之心路人皆知。因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师成了李鸿章的私家军。丁汝昌不但没有基本海战常识,还把陆军的歪风带到海军,舰队在平时训练中弄虚作假,水手纪律松懈。舰艇机器维护极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货,钱到那里去了?军火采购也存在严重问题,李鸿章亲戚包办军火采购,炮弹质量问题很大,根本就不能用来发炮。在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严重错判局势。看看北洋陆军豪无气节,未打争先恐后逃亡,致使北洋海军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北洋陆军跟北洋海军比,有天壤之别,不说就知道谁之错。窃钩者诛, 盗国者侯,淋漓尽致!

问题是,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处心积虑,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私家军,那算什么功劳?那只能算掠夺他人之功,那懂得珍惜水师成立之不易,没有亲身经历,那知道培养水师人才之辛酸。北洋水师一步到位,班底全部来自福州船政,除了水师提督(总司令)丁汝昌之外,他本身海军知识和管理一片空白。国内舰船也是来自福州船政造船厂,李鸿章不过是借用左宗棠和沈葆桢的功劳,来标榜自己洋务的成就而已。不要忘了,福州船政创立人是左宗棠,经营人是沈葆桢。李鸿章本身没有知耻近乎勇的隐忍,没有与时俱进的触角,更没有为宰相的胸襟,显而易见是,争权夺利,诿过于人,粉饰洋务,粉饰贪赃,这些才是李鸿章的真能力。否则北洋水师怎么可能全军覆没。除了私心之外,中国随便任何一位庸碌之才也不可能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是有才,因其私心过重成了低劣之才,连庸碌之才也不配。

较为中立的评价: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支那降为二等国。”“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

李鸿章自我评价: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正面评价: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孙文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

梁启超则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1896年,美国《纽约时报》认为美国民众对李访美反响热烈是因为“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辖子民的总和还多”国宾礼遇“不仅表明了他个人的崇高尊严,同时也表明了大清帝国的伟大。”

1896年,李鸿章访俄,俄罗斯帝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评论对李鸿章的印象时说:“我认为李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当然他是中国人,没受过一点欧洲教育,但受过高深的中国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头脑,善于清晰地思考。正因为如此,他在中国历史上,在治理中国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这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治理中华帝国的实际上就是李鸿章。”

负面评价:

李鸿章与守旧的清流派翁同和长期不和。翁同和曾出上联“宰相合肥天下瘦”讥讽李鸿章,被李以下联“司农常熟世间荒”回击。

1895年因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省籍的士绅打算拥清抗日,爆发了乙未战争,随即败于日本。台湾客家大老丘逢甲在乙未战争后写下一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其中前两句意在讽刺李鸿章。

张伯驹曾著有《红毹纪梦诗注》一书,回忆自7岁以来,70年间所经历过的菊坛史料,吟哦成诗199首收录其内。诗中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招致民间物议沸腾。当年在北京唱苏昆曲的,有一个饰演丑角的名演员刘赶三,一日在舞台上演戏时,就敢公开嘲骂李鸿章,冒出一句另加的台词:“拔去三眼花翎!”恰遇李鸿章的侄子也在场看戏,听后大怒,立即上台打了刘赶三好几个耳光,经人劝阻方罢。刘赶三遭此侮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抑郁在心,不久竟因而弃世。时人就此事而作联嘲讽曰:“赶三一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由于“赶三一死”和“李二先生”有些对不上,经过辗转相传后,就变成了杨三。另有说法曰,刘赶三小名“羊三儿”,故讹传为“杨三”。也有说法是“杨三”指的是,苏州籍的名丑杨鸣玉。

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是:“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访问德国,会见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问他:“你当了一辈子的中国宰相,告诉我,你有什么足以自傲的政绩?”李鸿章就说,他怎样领导军队剿灭了太平天国和造反的捻匪。据梁启超记述,俾斯麦听了通过翻译告诉李鸿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过,我们欧洲人却认为,打仗要战胜外族人才是功劳;国内自相残杀来保持一国的稳定,我们欧洲人不拿出来谈。”然而,卑斯麦却是以武力统一德意志而声名鹊起。俾斯麦听说李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后,说可没有人说他是“欧洲的李鸿章”。

1900年,慈禧太后不知道哪根筋出错了,竟然一口气向全世界十一个强国宣战,勇气可嘉,但是底气不足,清军不堪一击。很快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眼见形势不对,就带着光绪皇帝脚底抹油逃跑了。同时,她向各地的封疆大吏发布诏令,要求勤王。

大清国东南的封疆大吏们,对慈禧太后的诏令并不感冒。特别是老人精李鸿章跟东南的督抚们建立了一个东南互保群,李鸿章在群里率先发声,他说大清国算是完蛋了,假如我们也跟着慈禧太后一起与洋人作战,必定是同归于尽。只有我们东南各地互保,保住东南,才能给民族留一点希望。同时,李鸿章担心事后被慈禧太后,他还公开声明朝廷发布的诏令,都不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布的,朝政被义和团把持,因此不用遵守。

李鸿章在群里发完信息之后,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的大佬纷纷为李鸿章点赞。于是乎,他们一合计就主动出击,跟八国联军和谈,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表明东南各省不介入这场动乱,由慈禧太后一个陪着洋人们玩去吧!同时,东南各省的封疆大吏们还商量,假如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被八国联军处死的话,他们让李鸿章上位,担任总统,处理善后事宜。

不久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向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可急坏了八国联军的总司令瓦德西,他还等着找到罪魁祸首慈禧太后,不仅让她接受惩罚,而且还要向她好好地敲一大笔钱。于是乎,瓦德西找到了李鸿章等一群东南大佬,让他们交出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一群大佬一脸懵逼地对瓦德西说,也不知道老太太跑到那里了。瓦德西不依不饶地说:“我知道慈禧太后就在你们那里,并且就在李鸿章的床上!”

李鸿章等一群大佬听完,直接快笑出了声,他们对瓦德西说:“这可不能开玩笑,没有证据可别瞎扯淡,请拿出你的证据。“于是,瓦德西拿出了证据——两年前的旧报纸《纽约时报》,在上面记载:大清朝年轻的皇帝光绪陷入极度的沮丧和愤怒之中,因为他的母亲慈禧太后于1898年9月22日上午嫁给了清朝最具有声望的政治家李鸿章。随后,这对新婚的老夫妇乘火车前往天津度蜜月,为了防止他人跟随,他们还将沿途的铁路给拆除了。他们在旅顺港口度过了一段幸福地时光,据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避免光绪的尴尬,还是为了消除荣禄的愤怒,尽管慈禧太后曾经两次怀上了荣禄的孩子,但最终慈禧太后还是成了李鸿章的个人收藏品……

东南各地的督抚们看了报纸之后,目瞪口呆,纷纷向瓦德西解释说这报纸上的内容纯属无稽之谈,慈禧太后真的是失踪了。最后,瓦德西将信将疑地离开了。东南的大佬们一看慈禧天后失踪了,太好了,干脆就学西方的民主制度,推举李鸿章做大总统。于是乎,大家开始了投票环节,但正在投票之时,突然爆出了一个大消息——慈禧太后重回江湖,此时正在陕西的路上狂奔。

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直接哭了,不仅大总统没有了,还要再回去背着骂名去卖国,这是招谁惹谁了,怎么就这么倒霉呢?就这样一场闹剧,在啼笑皆非中结束了。

东南互保的事件经过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同年6月21日,清王朝向外国列强宣战。然而几乎就在同时,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山东巡抚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召令。

同时,他们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作为当地的最高长官(袁除外),他们不仅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镇压义和团民;外国列强则不会派军队进去他们的辖区。因此,整个东南半壁免受了拳民和外国的入侵。这便是近代史著名的“东南互保”。

扩展资料:

东南互保此事的发生,反映出清朝统治基础的分裂、满汉矛盾以及地方大员权力的膨胀。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和民族国家等概念传入中国,给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进行了洗礼。而这些封疆大员是这一批知识分子的领头羊,自然首当其冲地被西方思想所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在诸如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差距在,顶着“不忠”之名,进行抗命,从而保全了东南的半壁江山不收到战火荼毒。但是,他们的“抗命”是一种国家的分类,可以看做是当清王朝灭亡后,民国军阀混战的预演。

参考资料:

-东南互保

李鸿章,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建者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晚清重要大臣,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商务大臣,被授予文华堂大学士,曾代表清政府签署《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李文忠公全集》。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他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力与世界列强抗衡的人,慈禧太后视他为再造之人,书《纽约时报》。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三大伟人。

1898年10月20日,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条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政治新闻,相当八卦,令人震惊。这篇报道说,日本皇后号游轮从香港和横滨带回一批东方报纸,上面说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已经秘密结婚了。

这篇文章里的李鸿章结婚了吗?这篇题为《中国年轻的皇帝光绪》的文章说,他因为他的母亲中国皇后在1898年9月22日早上再次结婚而陷入极度的沮丧和愤怒之中。她嫁给了李鸿章,中国最有声望的政治家,在一个名叫新发的小庙。后来,新婚老两口坐火车去天津度蜜月。为了防止别人跟着他们,他们还把沿途的铁路都拆了。这对举世瞩目的新婚夫妇将在旅顺港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据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避免皇帝本人的尴尬,也是为了消除另一位政治家荣禄的愤怒。虽然慈禧太后两次怀上了荣禄的孩子,但最终,这位韵味十足的慈禧太后成了李鸿章的私人珍藏所以,《纽约时报》,一直以认真谨慎自居的她。还有慈禧和李鸿章到底有没有发生关系?

其实,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敏感时期出现这样的八卦政治新闻并不奇怪。当时在慈禧铁腕的压力下,遭受挫败的维新派赢得了众多海外媒体的支持和同情。于是对魅力犹存的慈禧太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抹黑运动。此后,大量有关慈禧的伪造资料被作为史料,在辛亥革命后输出到世界各地。看到中国皇太后和一个外交大臣发生了这么令人震惊的事情,想都没想就抄了。

但第二天《纽约时报》,发现是假新闻,于是在报纸上以李鸿章未结婚为题更正,并明确指出:显然是东方式的玩笑。据说不实报道是引用了日本皇后号邮轮带回的《中国邮报》上的文章。那么,外交大臣李鸿章和慈禧之间有没有什么暧昧关系呢?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始终处于古今中外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令人震惊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被贬为两广总督,在那里呆了四年。直到八国联军进入故宫,他才再次得到机会。这是慈禧在逃亡期间做出的新任命: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李鸿章就这样复职了。但李鸿章肯定没有想到,他即将开始的人生最后一年,会充满波折和耻辱。

1900年夏,78岁的李鸿章从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一艘叫平安的船上,他说:“还有谁慷慨?”此时,距离甲午战败已过去近5年,北京已被八国联军占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安。此时,逃命的慈禧急需这样一个人进京收拾局面:她有足够的威望和资历,能在洋人面前吃好,能得到尚未倒台的南方官员的支持,有独自处理重大事务的勇气,在与洋人交往时能尽力维护朝廷的利益,能保证帝国的完整,最重要的是,她还得是一个对慈禧本人非常忠诚的人。以慈禧衡量,只有一个官员不是满人,那就是李鸿章。那么,慈禧为什么如此信任李鸿章呢?加油,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慈禧太后不愿意做慈禧太后,继承了她的妹夫奕_亲王,他的儿子是光绪皇帝。对于这次天皇继位,不仅宗亲府颇为批判,朝野也有不少人不满。慈禧在宫里。她说她生病了。很难说她是否真的生病了。这时候地方诸侯推荐医生来慈禧看病,李鸿章推荐薛给慈禧看病。

事实上,李鸿章派来的间谍薛曾进京示好,告诉她李鸿章对她忠心耿耿,可以给她全力支持。有了李鸿章的淮军驻守首都,慈禧有恃无恐。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慈禧对李鸿章的信任无以复加,谁跟她说李鸿章的事,她都不听。而这正是李鸿章40年仕途的重要保障。没有慈禧的支持和保护,他不可能成功。当然,虽然慈禧对李鸿章非常信任,但要说慈禧和李鸿章睡过,甚至是正大光明的结了婚,那就是一个大乌龙。

就这样,李鸿章奉命收拾残局。于是,他偷偷打电报给地方长官:一千万个秘密。23份文件被送到北京,但至今没有收到一封信。各国都来询问。以一敌众,形势不佳。俄国占领了关羽,一万多日本人离开了广岛,英法德也将出兵。就是目前来看,没有办法挽回。第十日后,国事为拳匪所主宰,恐有非二宫出身之人。以后就像咸丰十一年的故事,不过有可能。今天对于新疆的大臣们来说,各省集体团如果抵抗侵略,就要同归于尽。要想保护整个东南的宗社,诸侯必须以权宜之计应对,集各国之心,还不背二十四条诏书。所有的州长应该互相联系以保护领土。求裁决,速战速决。

后来李鸿章联系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各省巡抚,与外国驻沪领事订立第《东南互保章程》条,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各省巡抚负责长江及苏杭内陆地区的治安,形成所谓东南共保,即在清中央政府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中保持中立。这是彻头彻尾的不服从行为。

慈禧西逃的最初几天,很多人误以为慈禧和光绪已经殉难,因为地方督抚联系不上清朝中央政府。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共同推举李鸿章为中国大总统,主持大局。曾访美的李鸿章也觉得自己有外国列强的支持,有本国政府官员的支持,完全可以胜任。在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中有记载:八国联军为帝二宫时,消息戛然而止。在东南无主的时候,地方长官曾有意组建美国式的共和政府,推举李鸿章为总统,李也有意在

李鸿章此时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签完《东南互保章程》之后,八国联军总司令维德西来找你了。这次瓦德西不是来让李鸿章当总统的。他是来让李鸿章交出慈禧太后的。当时,慈禧太后在逃离西安前向八国联军宣战。霸气的瓦德西认为向西方宣战的慈禧是战犯,必须审判!

李鸿章说他不知道慈禧在哪里。但是,瓦德西说,我知道慈禧太后在你家,在你床上!瓦德斯也公布李鸿章结婚了吗?《纽约时报》的文章作为证据。这让李鸿章大吃一惊。好像那时候李鸿章还没看过《纽约时报》上的八卦新闻;而瓦德斯并没有在《纽约时报》上看到更正后的第二天与李鸿章未结婚的报道。当然,瓦德西拿《纽约时报》的八卦新闻当证据,也说明西方人拿八卦新闻当证据抹黑攻击别人是由来已久的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2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