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练深蹲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
就是深蹲要么往前倾,腰部负担很大。要么就会站不稳,往后面倒。
那这种情况就叫深蹲不够稳定,自然你的练腿效果、练臀效果以及功能强化效果都会比较弱。
深蹲不稳定其实有很多原因,比如核心没有收紧、背杠不够稳定、动作太快等等。
但是其中,有一个原因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就是脚踝不够灵活。
“腿王”陈康是如何练深蹲的?
之前我其实没有重视过脚踝方面的训练,所以深蹲一直都很一般,有时候状态不好也会不稳定。
直到我看到了陈康的深蹲教学,我才知道,原来脚踝越灵活,深蹲就越猛。
我这边截了几个动图,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陈康的深蹲有几个特点。
(1)轨迹直上直下
他的深蹲非常稳定,杠铃轨迹完全是直上直下。
而我们很多人的深蹲轨迹,是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一条斜线,这样一来,你的膝盖负担、腰部负担都会为了维持轨迹稳定,而变得更大。
所以这也是我们很多人深蹲受伤的主要原因。
(2)骨盆一直中立
屁股眨眼是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其实这因为太常见了,所以我都有时候不觉得这是个错误。
但是长期屁股眨眼,你练完深蹲之后,腰部尾椎那里会非常疼,而且底部爆发力会很弱。
屁股眨眼就是深蹲到底部的时候,骨盆后倾、屁股往下面闪了一下。
(3)深蹲幅度非常大
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深蹲大腿与地面平行就可以?是因为这是一种妥协,很多人蹲得太低,就会腰背挺不直,所以建议蹲一半。
但其实,深蹲幅度越大,深蹲蹲得越低,练腿效果就会越好。
所以陈康的深蹲姿势,就是最佳效果的练腿幅度。
如何提高自己的脚踝灵活性?
上面所说的陈康的这些特点,都是因为他的脚踝非常灵活,都建立在脚踝背屈幅度很大的基础上面。
一般人想这样蹲,会感觉小腿前侧非常疼,就是以为你的脚踝没这么灵活。
那么如何提高脚踝的灵活性呢?
(1)脚后跟垫杠铃片
这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个方法,也是很多人都会用的方式,比如深蹲鞋,其实就是高跟鞋。
那我们平时深蹲的时候,可以在脚后跟处垫一个杠铃片,这样一来,你的背屈幅度就会很高,从而让深蹲更加稳定、幅度更大。
杠铃片不要踩的太厚,一般是两指厚的那种就够了,太厚的话,你也会站不稳。
(2)动态压脚踝
动态压脚踝,就是你并脚蹲在地上,然后腰背挺直,骨盆中立。
这个时候,膝盖放心往前面压,然后双手扶着东西,凳子也行、墙面也行。
然后使用弹振方式,不断把小腿往下压,整个身体往前倾。
注意一点,脚趾不要抓地,放松脚踝。
(3)静态压脚踝
静态的话,还是一样,蹲在地上,跟上厕所一样。
然后双手扶着东西,抓住一个东西保持稳定,腰背尽量挺直、膝盖往下压。
这个时候,可以在膝盖上面放一只哑铃,这样可以起到被动拉伸的作用。
而这个方式每天都要练,每天坚持2分钟。
陈康这个大佬,跟很多大佬不是一个路子,大多数大佬对动作方面不太讲究,就是猛怼。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实体”概念,在希腊原文是:ousia ,按照德国学者斐尔特(W Viertel)的意见,“‘ousia’一词众所周知地具有两个意义,而且在柏拉图(Platon)时就已经这样使用了。Ousia的一个意义是指那能力(das Vermögen)、全部的拥有(Hab und Gut)以及那在场(das Anwesen亦可直接引申出‘存在’的意义。);ousia的另一个意义就是那在场者(das Anwesende)、那存在者(das Seiende)。”<1>(p87) 但是,依照中国学者陈康先生的看法,“作为‘实体’讲的‘ousia’是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用来标明‘相’<1> 的ontoos on((诸)存在(者)的存在,即:being of beings),和亚里士多德的术语ousia颇为相当,二者都是指真正的存在。”<3>(294页)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明白无误地确定一点,即ousia与存在紧密相关,甚至它自身指的就是“真正的存在”。那么,什么是存在,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也许这样提问,在哲学上并不一定正确,不过我们是在哲学史的框架内发问的。)伴随着后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不同回答,便有了对ousia这个术语的不同翻译。英译沿袭拉丁文的翻译,确定ousia具有两个意义,即substance和essence 。很明显substance是亚里士多德的术语ousia才具有的,因为亚氏指的正是最后在下的基体或者说“托子”,故中译的“实体”(苗力田<2>等等)或“本体”(吴寿彭、汪子嵩等等)就是由此而来。而陈康是从第二个意义上来理解与翻译ousia ,把它译做“本质”,<3> 我分析陈康的意图是着重在亚氏同柏拉图思想学说的联系方面,因为被解释为本质的ousia,无论对柏拉图、还是亚氏皆可以被容纳。不过,考虑到我们是在翻译亚氏的术语,以及考虑到这个术语与后世哲学史发展的联系,所以,我们还是倾向于英译的substance及其中译的“实体”。
一
我们人类有一种固有的认识与理解的模式,当一提到“存在”、“运动”、“白的”、“文明的”等等的时候,我们一定率先想到的就是:什么东西存在什么东西运动……这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常识,若是没有弄清楚前面这个“什么东西”,即“主辞”,我们便感觉无法说话、无法思想。这种思想方式具有必然性,尤其对使用语句构造是主辞宾辞的语言的人来讲就更具有必然性。我们看到:“希腊文的语句构造是主辞宾辞,拉丁文也是如此。继承希腊罗马文化的欧洲四个国家,依着文艺复兴的先后,乃是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它们所用的语句的构造也皆是如此。宾辞乃是叙述主辞的。生长老死于这样语句方式里的人,思想方面很容易也采取主辞--宾辞的方式。因此一个性质必归之于一主体,一个性质团必也有一个主体支持着它。”<3>(511页) 上述中的“什么东西”,或者“主辞”,或者称作“主体”,若我们不但取认识的角度,而且更从存有方面来论究,就可以说是亚氏所追究的实体了,亚氏也正因此建立起了他的实体学说。
实体论是亚氏一切学说的中心。可是,我们发现,正是亚氏这部分学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的思想。若是以哲学体系来看,我们便完全不能明白,何以亚氏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会置逻辑的基本规律而不顾,听任矛盾冲突的思想同时存在呢要明了亚氏实体论中的主要矛盾,就必须首先理清他学说中的两个观念,这就是实体与实体性。
实体,在亚氏心目中,什么是实体从他的主要哲学著作《范畴篇》和《形而上学》来看,亚氏尽管在什么是实体的说法上存在有不近一致的地方,不过他始终明确坚持认为是实体的至少应当有:(1)个别物体(或个体);(2)物质(hulee或质料);(3)形式(eidos或埃多斯);(4)属种(eidos与genos或埃多斯与格诺斯);(5)本质。如果说它们都是实体,那么对亚氏很自然产生的问题就是:它们之中谁更是实体,或者说,谁更赋有实体性在《范畴篇》第五章亚氏直接认个别物体为“第一实体”,而同时仅仅将“埃多斯”(eidos意为属种之“属”)以及“格诺斯”(genos意为属种之“种”)视为次于个别物体的“第二实体”。<6>(2a12-4b19) 但是,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他却认为埃多斯在实体性上高于个别物体,甚至直接称埃多斯为“基本实体”,也即第一实体。<7> (1032b2,etc) 对存在于亚氏身上这样明显的相互矛盾的思想,我们若仅仅从传统的哲学体系的角度作研究,是没有办法解释明白的。我们在这方面基本上同意陈康引荐的德国著名学者耶格尔(WJäger)的看法,即“认为它们乃是亚里士多德数十年间哲学思考里的两个现象,认为它们同是历史上的所与(geschichtliche Gegebenheit);……既然同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但是它们的内容却又互相矛盾,因此它们不能属于他的思想史里的同一个时点。这就是讲它们是先后的。”<3>(248页) 利用耶格尔的“历史发生法”(genetische Methode),得以清理出一条比较正确的研究线索。在思想的发生方面,是以《范畴篇》第五章的思想为最先;其次是《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中的实体思想;再次是《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中的实体论;最后,也就是亚氏最成熟的实体学说反映在《形而上学》第七、第八两卷,即通常称作“实体研究”卷当中。这也就是说,从亚氏的《范畴篇》确立个别物体为第一实体,到最后《形而上学》第七、第八卷中高举形式<4> 为第一实体,而把个别物体,也即是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列为形式之后的实体,在亚氏有一个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其中起着比较关键作用的,就是亚氏对实体性高低的判定所采用的不同的标准与原则,以及伴随着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对它们的不断的修正与完善。<5>
二
在《范畴篇》中,亚氏所采用的两个原则,一个是形而上学方面的原则,以依存性(Inhärenz)和非依存性为标准,即以是否依存于基体为标准区分实体与非实体。据此,亚氏初步从“万有”中区分出属于实体的有:个别物体、埃多斯、格诺斯。接着亚氏采用另一个原则,即逻辑方面的原则,以逻辑的称谓(logische Prädikation)为标准,也就是说,以其是否为一个主辞的谓语,区分出第一实体--可由感觉认知的个别物体,它决不作一个主辞的谓语,而只作谓语的主辞;和第二实体--始终都只能作个别物体(即主辞)的谓语的埃多斯和格诺斯。<6>(2a12-4b19) 我们看到,正是由于亚氏采用了逻辑的称谓的标准,才导致作为主辞、也就是基体(在原文里它们同为hupokeimenon)的个别物体成为了第一实体、万有的中心。而且,个别性,也就是所谓“此性”还成了划分实体范畴内部的层次高低的原则,越具有个别性的层次越高,反之则越低。第一实体除了此性外,还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离存性”。所谓此性,也就是“这里的这一个”(tode ti),即“它是不可分的,它是严格意义的一个”。所谓离存性(khoorismos)是指(第一)实体在偶然性质(尤其包括两个相反的性质)的变易中的不变性。<3>(248-257页)
总之,亚氏在《范畴篇》里给第一实体、即个别物体的四个主要特征:最后主词性、最后基体性、此性、离存性,仅仅是在对一种既存事实的陈述。至于个体是怎样获得乃至呈现上述这些特征的,亚氏并未深究。而且,任何个体都将在时空中消失(神除外),那么同类个体的主要特征又是怎样实现传递的呢对于这类问题,《范畴篇》里的实体论仅仅靠高扬个体是无法给出圆满的答案的。那么,既然将上述实体的主要特征统统归属于个体,遇到了迈不过去的困难,反过来我们把它们都归给埃多斯呢(我们所理解的亚氏实体论的核心矛盾就是:个别物体与埃多斯,谁更是实体或者就直接说:谁是实体)我们看到亚氏后来也正是这样做的。
《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的实体论,便将过去只归属于个体的此性与离存性,尤其是此性归给了埃多斯。<7>(1017b10-26) 亚氏这样做必定有某种新的原则,这即是陈康所指出的:“这个差异的原因乃是:在那篇著作(指《范畴篇》)里,他着眼于论理的(也即逻辑的)称谓,‘埃多斯’,譬如人,可作任何一人的谓语;这里他着眼于‘埃多斯’所是的结构(Seinsstruktur)。‘人’虽然可指任何一人,但是‘人’的内容则完全确定了的,它不再分为比较更小的种(所谓atomon eidos)。”<3>(260页) 同时,在这里亚氏取消了最后主词性与最后基体性的差异,二者被合而为一,照旧归属个体或个别实体。可是我们发现,前面的问题仍未能消除。而个体如何与埃多斯发生关系,个体自身又是怎样可能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表明,在埃多斯与个别实体之间还缺乏某种足以沟通二者的环节。
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亦即“神学”卷)中,亚氏所采取的原则,不再是逻辑的称谓,而是实物分析(Realanalyse)。在这个分析里,当他特别着重于动因,结果他发现神乃是一切的最初动因。神是不含物质的埃多斯(eidos或“相”),是高级认识的对象,但它并不象内伏于物质之中的埃多斯,是一类事物共同所有的本性;亚氏坚持神乃是个别的。<7>(1071b4-1072b31) 所以第一实体虽提高了一层次,然而在这一层次里的唯有个别的才能是第一实体。同时亚氏在这个实物分析里,第一次将物质概念引入他的实体学说,从而形成三重实体说,即物质、埃多斯(形式或“相”)以及复合实体。<7>(1070a10-21) 这样,《范畴篇》中的第一实体发展成为了本卷的复合实体,而它的构成与产生却正是形式作用于物质的结果。而且,在形式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式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物质则相反是消极的、被动的。这里亚氏似乎已经埋伏了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即在三重实体中,形式相对于另外二重实体更是实体,亦即形式更赋有实体性。<3>(264-268页)
果然,我们在《形而上学》第七、第八卷(即“实体研究”卷),也就是亚氏最成熟的实体学说中,看到亚氏多次明确地宣称:在实体层次上,埃多斯(形式或“相”)不但高于物质,而且高于复合实体(即《范畴篇》里作为第一实体的个别实体),它完全取代了个别实体而成为第一实体。<7>(1032b2,etc) 据陈康分析,亚氏在这里仍然坚持逻辑称谓的标准,但他强调得更多地却是离存性与此性,因为在这时的亚氏看来,离存性和此性最足以表示实体的特性。这样,亚氏将离存性与此性作为实体的一个更严密的标准提了出来。于是,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埃多斯和复合物体比较看起来更是实体些。与“神学”比较,亚氏这里采取的同样是实物分析的原则,然而,所不同地是亚氏不象在“神学”中着眼于动因,乃着眼于构成要素。正是在这里(也只能在这里)亚氏才最终地回答了一直潜藏在过去的实体论中的问题:复合实体或个别实体具体是如何可能的,它所具有的实体特性,象最后主词性、离存性与此性又是怎样获得的我们知道亚氏在“神学”中已经明确承认,复合实体是由于内伏于物质中的形式(埃多斯)作用于物质的结果。在这里亚氏又进一步补充论证道:正是在内伏于物质中的形式作用于物质的这个过程当中,正如最后主词性是由个别实体的两个构成要素之一--物质--过渡来的,离存性和此性则由个别实体的两个构成要素中的另一个--埃多斯--过渡而来。<3>(269-276页)
三
研究亚氏的实体论必然要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是:亚氏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柏拉图的“相论”自然这样发问还有它不准确的地方,因为柏拉图的相论也同样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出于这里叙述的方便,我们姑且把柏拉图的相论的演变发展过程,划分为早期带有“实体化”倾向、混淆了伦理目的论的相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斐多篇》-《国家篇》为代表的相论,陈康称之为“一元唯善论”。<8>(309页) 以后柏拉图在他的中晚期著作《巴门尼德篇》与《智者篇》等等中,对这个相论做出了反思批判<6>,柏拉图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建相论的工作,结果是一个体现Ahylismus的“相”或范畴论。<7> 根据亚氏作为弟子追随柏拉图达二十年之久的事实,以及大量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亚氏对柏拉图的思想学说相当熟悉,耶格尔甚至称在柏拉图学园时的亚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柏拉图主义者”。<8> 况且,亚氏在他自己的《形而上学》中,引证了不少柏拉图未被人知的理论,因而学者们猜测,亚氏(作为柏拉图的学生)甚至了解柏拉图在学园中形成、但却没有在对话中反映出来的后期理论。<12>(192页)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了解或熟悉就必定是已经认识,或者进而已经达成共识。通过阅读柏拉图与亚氏的著作,我们获得的印象是,他们二人无论在个人秉性上,还是在思想倾向上,以及在哲学研究的旨趣上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些甚至截然相反。一方面,亚氏长达二十年接受柏拉图的教诲和熏陶,在他的思想深处已经浸透了柏拉图的精神。柏拉图精神在哲学上主要体现为观念论;但另一方面,亚氏同时又是一位极其尊重自然与事实、带有强烈的实证倾向的经验科学式的哲人。这两种因素的冲突,导致了亚氏思想的矛盾,渗透到了他的全部学说,尤其表现在他的形而上学当中。他不断地调整自己及其思想,批判以及改造柏拉图学说,以适应他自身的经验实证的旨趣,他把柏拉图的超越性的相(eidos或埃多斯)转变成他的内在的形式(eidos或埃多斯)概念,乃至最终建立起他《形而上学》“实体研究”卷里的最成熟的实体学说。这个实体学说与他的其他学说一起构成了一个经验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亚氏批判柏拉图的相论尽管不乏同柏拉图本人的自我批判相互吻合的地方<9>,然而我们发现,亚氏并未因此追随柏拉图的那体现Ahylismus的“相”或范畴论,而是建立起自己的以形式(或实体)与物质(或质料)来共同构成个别物体的实体论。我们认为,正是在这里,才最真实地体现了亚氏与柏拉图的根本分歧。正如陈康所指出的:所谓“实体”(陈康译作“本质”),严格讲起来,并非实有(objektives Seiendes),因为现象方面并无实体;实体乃是哲学家的概念,最初用以解答性质团结问题的。因此实体问题的讨论,若有意义,只有就着实体概念是否可以解决性质团结问题去讨论。<3>(504页) 对此问题亚氏以实体论来作答,而且他也是“西洋哲学史上第一个人应用物质概念去解答性质团结问题”。<3>(509页) 可是,这个体或复合物体是什么呢它难道不是“实有”,尽管它是由形式(eidos或埃多斯)和物质逻辑地构成或产生的实有,甚至形式与物质在亚氏的心目中不也至少是逻辑的实有吗!如果说实体不能是实有,因为实体是一个范畴,用后世术语来表达,那就是:“实体与属性”范畴,它自身不是什么,而只是一种功能或者一个条件(亦即它赋有transzendentale Idealität或“先验的观念性”,也就是说,它只是主观的一个功能、一个条件,离了理性的主体,它就只能是“无”。),是表达或规定个体、使我们的经验得以可能的一个条件(亦即它同时赋有empirische Realität或“经验性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必然而且只能够运用于经验。)。<15>(A95-130/B129-169) 前一个方面在柏拉图的“相”或范畴论里得到了初步的表明。<10>和<8> 对此,作为经验性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者、甚至集大成者的亚氏并不能够理解,不过亚氏想要做的恰恰是后一个方面,即表明实体范畴的经验性的实在性。<10> 可是由于亚氏欠缺前一个方面的保障,因此就有以下错误发生。
(1)混淆个别物体与实体。实体尽管赋有经验性的实在性,尽管必然而且只能够运用于经验,但是实体自身不是实有,而只是理性主体的一个功能或条件,所以决不能够把个别物体就等同于实体。即使我们认同亚氏为实体规定的那几个特征,即最后主词性(或最后基体性)、此性、离存性,我们仍只能说:实体在这个意义上不外乎类似某种“空位”,个别物体(单个或多个个别物体)占有这个空位,就如同亚氏所言,它或它们便是“载体”(或基体)以及“主体”(或主辞),那么它或它们就可以代表实体,同时承载实体的那些特征。具体讲,我们只要一表达,甚至一个手势或手指一指,等等,便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只有占有实体的空位的个别物体才能代表实体,若再借用一个比喻,实体好比模本,代表实体的个别物体就是摹本,摹本显然不是,也更不能等同于模本。代表也不能就成了代替。所以实体与个别物体不能等同,即使我们有时为了方便起见,而直接把代表实体的个别物体称作实体,我们还是不能将它们二者混同。对此道理,亚氏要到《形而上学》“实体研究”卷,才能予以辨析。<11>
(2)从《范畴篇》作为第二实体的属(eidos或埃多斯)到最终《形而上学》升格为第一实体的形式(eidos或埃多斯),<12> 其间的发生演变的过程前面已有叙述。在此我只是想进一步地来辨析亚氏所谓形式内存于质料(或物质)而成就复合物体(亦即前面所说的个别物体)的真实意味。正如陈康所说,亚氏在此采用的是实物分析的观点而得出的结论。那么,何谓实物分析实物分析也就是构造分析,即实物是由什么构造而成。它所暗含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乃是:实物是独立自存的东西,不拘理性主体同它相关与否。<13> 其实亚氏即使在《范畴篇》里以逻辑的称谓观点看实物,也同样暗含着这个前提,否则,他不会将实物视为第一实体。以此观点看实物,亚氏既不是第一人,更不是最后一人。在亚氏之前的全部自然哲学几乎都是这样看实物的,巴门尼德将这种看法斥责为“意见之路”,柏拉图也曾批评这样的实物世界不过是虚幻的影象。无论如何,他们两人一致地认为,这不该是哲学研究的事务。因为哲学,这爱智之学很清楚,我们根本不可能触及与我们完全不相关的世界及其实物。似乎很难令人相信,亚氏既然主张哲学应当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to on heei on)<7>(1025b3,etc)、“其所是的是”(to ti een einai)<7>(1028b34,etc)、“思想就是思想的思想”(kai estin hee noeesis noeeseoos noeesis)<7>(1074b34),会不明白这些道理是生就的经验实证的倾向限制了他,还是柏拉图相论“拯救现象”的失败<11><10>反向地激发了他反正事实是,亚氏不但没有沿着柏拉图的思路走,而是在自己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想法的激励下,反其道而行之,他集大成于巴门尼德与柏拉图批评的“意见之路”,在哲学上成就了经验性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于是我们看到,亚氏既有逻辑的分析、又有实物分析,可就是没有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分析。他让形式作为实体或本质内存于质料(或物质)中,并作用于质料而成就复合物体,可形式如何可能内存于质料,又如何可能作用于质料亚氏多半只是以经验性的方式来加以描述,近于一种罗列<14>。即使他为此而引入潜能(dunamis)、实现(energeia)以及现实(entelekheia)等观念<15>,中间也不乏近于纯粹的形而上学的表述<16>,但总的来讲,他是以(一词多义的)“生成”(genesis)观念作为他论述的基础的<17>,而这生成观念就正是经验性的形而上学、亦即意见之路的典型观念。亚氏从未停止过对柏拉图相论的批判,也许正是因此也令他不能领会柏拉图后期的先天观念性的“相”或范畴,于是,他的本身只是经验性的实在性的形式以及范畴也就终究难以避免落入到先天的实在性当中,因为“形式不能生成”。<7>(1034b8) 这就是所谓形式内存于质料当中的真实蕴涵。
(3)实体作为形式与作为本质(或“其所是的是”)其实是不同的。形式(eidos)在柏拉图那里也就是“相”以及后来的“相”或范畴。亚氏在《范畴篇》里也建立了一个范畴表,<6>(1b25-27) 不过由于他缺乏任何原则而只是在经验中寻找范畴,所以他的范畴表不仅不完备、不系统,而且有混淆、有错误,对此,康德已有明确的批判。<15>(A81-82/B107-108) 亚氏依从逻辑的称谓将实体范畴视为最首要的范畴,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他把个别物体等同于实体,由此而视其为第一实体,把表述它的属种列为第二实体,就是一种错误的表达。实际上并不存在第一实体或第二实体,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的,实体范畴表达的是:实体与属性(或偶性),它们--代表实体的个别物体和表达属性的属种--是一个整体,只有这个整体才是实体范畴。如果在实体与属性范畴里都不存在第一、第二、第三实体之分的话,那么在其他范畴譬如因果性(即原因与结果)、协同性(即亚氏所谓动作与承受之间的交互作用)等等范畴里,就更不可能有这类区别了。再者,不独实体范畴是作为形式,而且所有范畴都是作为形式,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所有范畴都是理性主体整理与规定他自己的感觉杂多(是否亚氏的“质料”)的形式条件。<15>(A110,B143) 至于作为本质的实体已经不只是范畴,而是更高的统一性、甚至最高的统一性的原理了,<18> 近于柏拉图的所谓最高最普遍的“种”(genos),<19> 康德的纯粹知性原理<15>(A176-218/B218-265)乃至纯粹理性的最高统一性的原理<15>(A786/B814,A663/B691)。要一一理清这些问题,就必须超出亚氏的学说框架,因为经验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不仅不能解决,而且,连给自己正确地提出这些问题都难。
演讲稿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怎么写演讲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有你》的演讲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恩有你》的演讲稿 篇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我也不例外,但是美好的未来,需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来实现。
每次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总会有那双手为我抹开天空中的乌云。总会有那道臂弯为我遮挡风雨。总有那双眼为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那个对我无微不至,对我默默无闻的那个人就是母亲。
“母亲”多么伟大的两个字眼。母亲是我们成长中的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进的路。母亲是一位辛勤的园丁,呵护着我们健康成长。母亲是沙漠里最大最绿的一片绿洲,我们在她怀里快乐健康的成长。
想到那次,我就有点小心寒。在我读小学二年级那会,在放学回家途中,与几位同学一同回家,在玩耍的过程中,狠狠地摔了一跤,几位住在我家附近的同学们扶着我回到家,我立马投入到母亲温暖的怀中,然后向她叙述了回家途中的事情,我原以为能得到妈妈的同情和怜悯。可是不知道妈妈这次怎么了,不但没有安慰我,还批评了我,说:“只是擦破了点皮而已,用不着哭成这样,人生路上还有许多挫折与不幸,如果连这一关都过不了的话,以后那你要怎么面对未来的人生。”听了妈妈的这一番话,我不再哭泣,我感觉我现在面对的就是另一个妈妈。
现在,母亲的那几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我在想:如果当初母亲安慰了我,没有批评我,我现在还会是一个坚强的人吗吧?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可是风雨之后也会出现阳光。那道阳光就是我们的母亲,是她,让我们有了继续向前的信心。是她,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是她,把我们从绝望的深渊中拉出来。
前面的路,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坎坷艰难,我只知道,我有一个爱我的母亲,一个总在我陷入困境时,默默关心和鼓励我的母亲,让我重新找回信心,有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感恩有你》的演讲稿 篇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成长路上,太多艰辛,还好,一路上有你。
难以忘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风雨,难以忘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难以忘却你的一切和我们的一切。曾几何时,你的出现,让我稚嫩的梦想换了新装。曾几何时,你的教导,让我找到了方向。曾几何时,我为你心伤,说好的三年之约,你却已不在我身旁。
你告诉我要学会坚强,可我却看见了你脸上的点点泪光。你只哭过三次,都是为了我们。
刚到初中的初次考试,我们以年级倒数第一的成绩惨败,史无前例的差劲,一次次的打架事件更是使我们班劣迹斑斑。作为一名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老师,你没有责任怪我们。你告诉我不要放弃,还有希望。你告诉我还要被挫折打倒,学会坚强。你告诉我一切都还只是开始,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我努力实践你的话,慢慢学着成长。然而,一向坚强的你,却为了被休学的学生流泪,你的泪水里满是自责,我看到了你为人师表的责任心,从此,我以你为榜样,学会负责。
初二学期,我们以自己的努力考到年级第三,而且是两次。我们一点点进步,一次次突破,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明白。但我们的成绩却被所有人归功于“幸运”二字。你哭着说你真的累了,真的想放弃了。当所有的努力不被认可,当一次又一次成绩被人无视,当汗水都付诸于“幸运”时,真的再也伪装不了坚强了!真的!那天,全班跟着你一起飙泪。你为我们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我都看见了,你的委屈我明白。和你相处了近两年,我也因你而改变,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曾经幼稚任性的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新上进的我。
最后一次见你哭只有一个背影,你在外面和领导谈话,只留给我们一个剧烈抖动的背影,你也一告诉我们原因。直到换班主任后,我才明白。我以为你会一直陪着我走完初中三年,可现在,算是你违约了吗?当初的不满,早已随时间消逝,原来我早已离不开你,可你却在此时离我而去,两年的情谊,舍得吗?
亲爱的老师,是你让我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更好的成长。我敬你,爱你!即使你无法再陪在我的身旁,我想你也一定还在原点默默守护着我,所以,我会好好成长!
我们是你努力的初衷,你是我一路的信仰,在最青涩的时期遇到了最年青的你,在最美的年华收获了最纯真的情谊。成长的路太过艰辛,因为有你,我一路无惧,感谢有你!有你,真好!
《感恩有你》的演讲稿 篇3亲爱的邓老师:
您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校园生活一转眼过去了。雨是滴答的,草是翠绿的,花是鲜艳的,歌声是自由的,童年是多彩的,关爱是用心的,唯独您是难忘的!
三年级开学初,当我第一眼看见您的时候,总觉得您身上有着一种典雅端庄的气质,还有一种强烈的亲和力。当您第一次走进我们的教室时,全班同学肃然无声。您拾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您眼中全面发展的学生具备的要求:品德高尚,热爱学习,有教养。这三条端端正正的中国字,彻彻底底的唤醒了我努力学习的目标。从那时起,这三条要求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烙印在了每一名同学的心里!
您对我们的工作高度负责。当同学们自由玩耍时,你在专心致志地批改班级的试卷;当同学们放学离开时,您在孜孜不倦地检查着班级的作业;当同学们夜深熟睡时,您还在坚持不懈地备着课!每当翻开作业本,每当我看到那一个个鲜红的批改字体时,我仿佛看到了您在认认真真地工作,我仿佛看见了你额头上的滴滴汗珠,我仿佛看清了灯光下,您丝丝白发,和条条鱼尾纹,我仿佛瞧见了您无力地敲打着那酸痛的颈椎……
您为我们讲的课,是那么丰富多彩。当您上《文言文两则》这一课的时候,总能让我甩开干巴巴的字体,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为我们讲解古文。我们听着听着,仿佛乘着时光飞船,来到古代,一起看奕秋的徒弟下棋,一起与两小儿讨论并争辩太阳的话题。《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你好似带着我们,来到居里夫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一同了解与体会这位伟大的人物。当您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们的思绪牵到了一块,一同为李大钊先生打抱不平,一同为军阀们的行为感到深切的愤怒……
是谁像春燕般捎来春天的气息?是谁像春雨般浇灌大地?又是谁像一支红烛,为孩子们献出光与热?是您,我敬爱的邓老师!正是有了您春天般的气息,才有了我们的勃勃生机;正是有了您春雨般的滋润,我们才开出了美好的思想之花;正是有了您红烛般的奉献,我们才拥有了如今的学识与才华!
《感恩有你》的演讲稿 篇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的好朋友就是一位知心的良友,对于我来说她就是我的知音,就如同闺蜜一般,她的事我全都知识,我和我朋友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教室,同一年级,她有一双又大又明亮的眼睛,如同皎洁的明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我很羡慕,齐肩的头发,圆润的脸庞,戴着一个蓝色的蝴蝶结,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地发着光。
记得有一次,班里转来一名新同学,老师把她安排在我旁边,我当时的成绩一般,我的好朋友,她是班里的第一名,在学习中,她是我的辅导老师,在生活中,她是我的管理员,在学校的生活她就相当于我的第二个母亲,处处管着我,当我犯错误时,她及时站出来纠正我的错误,当我伤心时,她像一阵及时雨似的及时出来安慰我。
这段时间,我和我的同桌上课时经常讲话,因此我和她常开小差,从此以后我的成绩一落千丈,考试过后,我的成绩更差了,我上课更不想听课,然后她又给我说道理了,叽哩呱啦地我一个字也听不清,我开始厌烦了,发脾气说管你什么事,你又不是我妈妈,她沉默地站在那里,伤心地走了,我更加不学习了,下课就玩,上课与同桌讲话,有一次,我上课时与同桌讲了话,她下课后和老师说:“我上课讲话,老师知识了非常气,罚我与同桌围着操场跑了10圈,在跑到一半的时候,我摔了一跤,她走过去扶了我一下,我生气地把她推开了,说了一句:“滚开,长舌妇,都是你,让我在这里受罪,现在又假惺惺的来扶我,虚伪,我恨你,我哭着继续跑,她委屈地跑开了。
从此以后,她做什么事我都针对她。
一次我的钱被偷了,我认定是她偷的,于是我去告诉了老师,老师当时还质问了我,我坚定的说:“是她,一定是她偷的。”之后老师找到了她,她委屈地说:“我并没有啊!”我在一旁心中切喜想,看你怎么办,看她委屈的样子,我心里美滋滋的,心想今天一定要让你受到惩罚,我于是大哭,老师看见了走过来安慰我,她在一旁满眼迷惑地望着我,我恶狠狠地骂到:“小偷,我啜泣地说,你看,她还不想承认呢?”偷了我20元,这钱如果没有带回家,我母亲会打我的。老师说:“快把钱还给她”。可,可是我真的没有拿,她委屈的说,上课铃响了起来,老师叫我们先回到教室上课,回到教室后,我就与同学们说了她的坏话,大家听到后,都不和她一起玩了,每次看到她瘦小,孤独的身影走在校园中,我心中不是滋味。
一次,我与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吵架,她看见了,竟然过来帮助我,并和我一起骂她,一起逃跑,没有人跑过我们,我们哈哈大笑,是多么默契啊!蓦然回首,我发现自己曾经是那么的幼稚,我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曾经我诬陷你,钱是我藏起来的,我红着脸说,她看出了我的不好意思,说,没关系,我知道,我原谅你。她笑着说。
之后我们重归于好,是她用她的天使般的笑,拯救了一颗邪恶的心,是她用她的善良的心,拉回了一个犯错的女孩,是她,我的好朋友——黄晓予,我感谢你,感谢一路有你,感谢一路有你的陪伴。
友谊是一抹彩虹,染饰着我们的生活。
友谊是一泓清泉,润泽着我们的生命。
友谊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旅途。
友谊是一座炎炉,温暖了我们的人生。
《感恩有你》的演讲稿 篇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人生的道路,阻碍重重,但有你相伴,一切都迎刃而解。
小时候,你总是喜欢和我睡一起,给我讲有趣的童话故事,让我学习主人公勇敢拼搏的精神。有时,你会突然转身,用你那庞大而强壮的身躯紧紧地压着我,如一块巨石,我难以行动,喘息艰难,于是只能哭着向你求饶,但你却面带厉色地说:“不要求我,用你自己的力量去挣脱”,“不准哭,你越哭我越压着你!”
逐渐地,我不再哭着求你,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去脱困。
从此,我学会了不流泪,学会了不求人,更学会了在生活重压下的坚强。谢谢你,我的父亲。
记得在中学的有段时间,我不思进取,作业基本都是抄的,直到那天。
那天,你一反常态,很早就回到了家,并亲自检查了我的作业,发现了蹊跷:英语一向学得不太好的我,作业竟然全对。随即你打开了我的书包,翻出了一本同学的英语作业,重重地甩在桌上,然后抓起我的那一本,撕得粉碎,生气地对我说:“这作业,要做你就给我认真地做,要么就不要做!如果你是抄的作业,我看一本撕一本,没有人会一直做好现成的给你,只有你自己用双手得来的成果,你才有资格去享用!”我强忍着眼泪点了点头,回到了房间。
那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英语成绩得了满分。
从此,我学会了不虚假,学会了诚实做人,更学会了认真与踏实。谢谢你,我的父亲。
后来,叛逆期的我迷上了网游,感觉自己技术还可以,看到那些电竞职业选手名利双收的风光时,我试探着对你说:“爸,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去电竞”。你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大发雷霆,而是与我多次苦口婆心地促膝长谈:“没有事情会和你想象的那样简单,成功不可能是轻易地唾手而得。你还年少,现在应该努力读书和学习,当你取得进步和成绩时,你就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了,这也是你现阶段的使命,长大以后再玩电竞也不迟”。于是,我慢慢地被你的话所触动,逐渐消除了荒诞的念头。
从此,我学会了不急于求成,学会了不玩物丧志,更学会了付出和责任。谢谢你,我的父亲。
感谢你,我的父亲,感谢你用巨石般的重量让我懂得坚强,用粉碎的纸沫告诉我勤奋,更用包容的胸襟帮助我明确前进的方向。
人生路上,感恩一路有你相伴,不害怕,不迷茫,不孤独!
《感恩有你》的演讲稿 篇6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xx班的xxx。
非常荣幸能够再次登上讲台为大家演讲,两年前那个开满玉兰花的夏天,我满怀激情地送别了三天后即将赴考的xx届的哥哥姐姐们,今日今时,那个即将奔走高考战场的人却成了我们,谢谢高一高二的弟弟妹妹们曾给我们的鼓励,谢谢你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谢一路有你》。
记忆中有同窗三年的你,我们曾经一起哭过,一起笑过,我们一起跌倒又相互搀扶着度过高中忙碌的青春。但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舍昼夜地给我们上课和批阅试卷,不辞辛苦地付出他们所有的精力,更是毫无保留地将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我们,他们就是三年来一路陪伴着我们的老师,谢谢您,老师,谢谢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居里夫人曾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出最初的种子”。是啊,记忆里永远都有您的微笑,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坚强,您是一位如冬梅般的女子,永远都选择用微笑面对生活中的不顺,亲爱的吴老师,您的背后永远有这样一群我们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您,您从不孤独。还有您,总会有着如孩童般的笑容,您总能将四十五分钟的数学课变得如四五分钟那么短暂、轻松。有您,永远都穿着笔挺的西装,虽然不苟言笑,但在举手投足间总能让人感受到您那强大的英语功力,即使我们失败了,您还是选择继续牵着我们的手一路前行。也有您,美名曰“华虎”的您有理科老师典型的古灵精怪,您那工整的书法和那可以称之曰完美的绘图着实让二班的每一个学子大开眼界。更有您,我想起了您躺在病床上却仍在询问我们成绩时的场景,面对着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您还是选择了站在三尺讲台上继续给我们讲课,谢谢您,寇老师,二班爱您。还有您,敬爱的陈康主任,谢谢您在我最无助时让学校收留了我,如果不是因为那次,也许我永远不知道生活中的您是那样和蔼可亲,谢谢您。
最多的笔墨只想留给您,我最最敬爱的老班,勾华强勾老师!我想起了刚开始见到您时,您穿着非常可爱的卡通T恤站在烈日下的操场观看我们军训,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您。高中三年来,我最无法忘记的是您,在我最失败时,您给我鼓励,在我最难过时,你安慰我,在我陷入困境时,您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帮助我……,亲爱的勾老师,原谅我那次顶撞您,学生一直想找个机会给您道歉,今天我想站在这里真诚地对您说一声:对不起。刚开始进入思中时,我是自卑的,我是一名择校生而您却点名任用我为班干部,是您让我在这个七十多人的班级里找到了自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于我而言,您就是我的第二任父亲,谢谢您老。六十九天后,您的学生就要背上行李走向去异乡的求学之路。只愿您:永远永远都要很开心很高兴的生活。
十七年来,在即将迎接人生第一搏时,有这样一群人,即使他们不能代替你掌舵,不能代替你渡过这一段激流,但他们愿意把所有的技术都传授给你,他们永远在岸边为你呐喊助威,他们永远坚守在那里,同你喜,同你悲,这样已经足够了。
我爱您,老师!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感恩有你》的演讲稿 篇7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和着漫天飞舞的杨絮,站在这里,我有一种上神的感觉,我是四4班李子涵,今天我很高兴为大家作国旗下讲话,我讲话的题目是《温馨五月,感恩有你》。
大家知道昨天是什么日子吗?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这个节日是对母亲的赞美和颂扬,是提醒我们时刻记住,感恩我们的母亲。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人世间最诚挚、最深切、最令人动容的母子情怀。
从我们第一次啼哭的时候,母亲便赋予了我们生存的权力;从我们咿呀学语的时候,母亲便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从我们迈入校门的时候,母亲便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关怀;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母亲依旧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母爱是世界上最真挚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今天,母亲节虽然过去了,但我们不要遗憾和追悔。有时候,表达孝心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动作:在吃饭之前帮妈妈盛饭,吃饭时先夹菜给妈妈;吃完饭之后收拾碗筷,帮妈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当妈妈空闲的时候为她洗一洗脚,当妈妈工作劳累的时候,帮她倒杯水、捶捶背;有时候,认真做好我们自己,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知错能改,取得好成绩,对妈妈来说,就是多一份欣慰;也有时候,多和妈妈谈谈心,和妈妈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对妈妈来说,就是一种温暖。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向妈妈感恩,对妈妈表达我们最诚挚的孝心;向学校感恩,感谢教会我们学识的老师们!
我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猎狐》
北京新纪元**公司 北京**学院青年**制片厂联合出品
编剧:新影像创作组
导演:董炜
主演:于荣光、梁峥、陈小春、严广明、李宇宁
故事梗概:
在香港,杨珍妮是一个交通警察,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摩托车疏导交通,贴条开单。从小就受做警察父亲的熏陶,杨珍妮干什么都好强,干什么都想干到最好。为此,在警察这个队伍里,杨珍妮曾经三次申请配枪,改做刑警,尽管三次都没有过关,但杨珍妮做刑警的梦想一天都没有淡忘过。
一天,有组织罪案组高级警司找到杨珍妮,交给她一个任务,假扮妓女,通过皮条客陈康,把越籍华人瑞东引到警方安排的宾馆,协同抓捕。杨珍妮想做刑警,但毕竟还不是刑警,何况要抓捕的目标瑞东受过特殊的枪械训练,心狠手辣的他已经制造了好几宗命案,万一真的落到瑞东手里,警察又没及时赶来,自己还有危险。本来,珍妮完全可以推脱,但她接受了。
在警司的安排下,珍妮认识了从大陆到香港做皮条客的陈康,并被陈康介绍给了瑞东。在警方布置好的宾馆,尽管狡猾的瑞东几近打乱警方的抓捕计划,但还是在被打掉半个耳朵后,落入了警方的法网。然而,珍妮刚刚回到家,瑞东就在
医院里被自己的同伙救出。为此,警方还牺牲了一名看守的警员。
从医院出来,瑞东顾不上疗伤就找到珍妮家。在凶狠的瑞东面前,平时照顾珍妮的钟叔,惨死在瑞东塞到珍妮手中的枪下,珍妮也被瑞东凌辱。警察闻讯赶来时,珍妮在爆炸的燃气中,撞倒沙发扣在自己身上,幸免一死,瑞东则偷渡回到了大陆。
被强暴的耻辱,像一颗钉子一样,无时不在刺痛着珍妮的心。还没完全修养好,珍妮就变卖所有的家产,找到陈康,挟持陈康一起偷渡到大陆。沿海大陆可是瑞东的地盘,在这里珍妮和陈康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为此,陈康几次试图逃脱,但最终还是被珍妮抓了回来。
接到香港警方的通知,刑警队于队长找到珍妮和陈康,并准备送珍妮返回香港。出乎于队长意料之外的是,珍妮在前往海关的路上,强抢了公安的枪支,带着陈康住进了一个旅馆。面对珍妮无所畏惧的勇气,陈康说出了瑞东的联系电话。瑞东的手下接到珍妮打来的电话时,正在和公安假扮的接货人交易。于队长精心布置的一次抓捕计划被珍妮的电话打乱,却让瑞东暴露在珍妮的面前。
在珍妮暂住的旅馆里,瑞东找上门来后的一场激战中,珍妮和陈康险些送命,要不是于队长及时赶来,珍妮复仇的计划恐怕从此落空。在把珍妮和陈康从陈康的老家找回来后,于队长发现事情已经不是将珍妮送回香港那么简单,因为瑞东的挑衅已经不完全针对珍妮和陈康。
一次针对刑警队的袭击在刑警队门口爆炸后,于队长接到瑞东打来的索款电话,而且珍妮和陈康是指定的送款人。狡猾的瑞东两次更改交接地点,并最终把交接点选在市中心的百货大楼,那里已经被瑞东的手下完全控制,而且大楼的大堂里还被安置了炸药。
情况紧急,人命关天。珍妮和陈康在大楼里与瑞东展开周旋与激战,在所有幸存的群众被安全疏散后,武警战士和公安人员冲进大楼。然而,爆炸的硝烟散尽后却没有发现瑞东的身影。原来,狡猾的瑞东躲进救护车。在受伤的陈康抬进救护车即将拉走的那一刻,陈康身中数弹,当场身亡,瑞东也在珍妮的子弹打中油箱后,葬身在熊熊的大火之中。
精彩视点:
为雪凌辱之耻,她生死无畏,再所不惜;为擒嗜血狂徒,他冲锋陷阵、指挥若定,一场激烈的枪战和眩目的打斗过后,正义和邪恶的结局,在熊熊的大火中得到了印证。
影片的主演于光荣、陈小春都是广为熟悉的演艺明星。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女主演梁峥,继《卧虎藏龙》让全世界影迷认识了章子怡之后,又一部以西北大漠风光为背景的武侠**《龙腾虎跃》,将让观众认识了被称为香港新一代武打女星的梁峥。
早在1991年,凭**《黑猫》杀入演艺圈的梁峥,一直都以动作女星的形象活跃在银幕上,尽管1995年曾因拍武戏烧伤手部,也曾目睹同事因意外身亡,但她却对打女生涯无怨无悔。梁峥此番倾力演出的《龙腾虎跃》,被誉为《卧虎藏龙》的前传,并与《蜀山传》一起支撑了香港一个**档期。本片中,梁峥所塑造的誓死雪耻的女警察形象,将让观众为之叹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