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第1张

这次战争与16~17世纪遭到波兰镇压的数次起义不同,它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宏大、行动坚决的特点。这次反波兰封建主的解放斗争是由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天才的军事首领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他认为乌克兰人民只有同俄罗斯人民联合起来,才能拯救自己。

1647年底,赫梅尔尼茨基率领一支哥萨克部队在第聂伯河下游集结。1648年1月,这支部队袭击并击败了扎波罗日斯卡亚谢奇的波兰驻防军。哥萨克人推举赫梅尔尼茨基为黑特曼。赫梅尔尼茨基在扎波罗日斯卡亚谢奇招募了一支约为8000人的队伍,并与答应派出5000部队的克里木汗伊斯兰·吉列伊结为盟友。同克里木汗的结盟保证了哥萨克后方不受鞑靼人的侵袭。

1648年春,赫梅尔尼茨基所部前去迎击波军的几支先头部队,当时,波军主力正在切尔卡瑟和科尔孙集结。同年5月15~16日,乌克兰哥萨克于热尔特耶沃德击败波军。对波兰人的首次大捷,在精神和政治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次胜利使乌克兰人民的解放斗争活跃起来了。

赫梅尔尼茨基对下一步行动作了几天准备后,便派本部军队和别伊的鞑靼部队前去抗击波军主力。5月25~26日,科尔孙会战展开。此战以波托茨基和卡利诺夫斯基两位黑特曼的被俘及其部队全军覆灭而告终。在乌克兰人民战争初期所取得的胜利的影响下,农民起义席卷了整个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直达喀尔巴阡山脉。

1648年9月,解放军已达7万人左右。还有一些游击队活动在尚未解放的乌克兰领土上,其中最大的是克里沃诺斯、甘日和莫罗津科的几支游击队。在白俄罗斯,农民起义也扩展起来。克利沃沙普卡、涅巴巴和加尔库沙等人率领的起义队伍与波兰地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俄罗斯农民和顿河哥萨克也积极地参加了武装斗争。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各起义队伍的行动都有助于乌克兰解放军夺取新的胜利。同时,受贵族残酷剥削的波兰农民的反封建运动也日益强大。

这一时期,规模宏大的波兰农民起义在克拉科夫和卢布林两地区爆发。事态的发展使波兰和乌克兰大地主胆战心惊,他们纠集起一支12万人的部队,集结于兹巴拉日和旧康斯坦丁诺夫地区。赫梅尔尼茨基获得这一情报后,决定对敌实施急遽突击,在9月13日的皮利亚夫齐城下之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从而为其部队打开了直取华沙的道路。

乌克兰解放军对敌实施追击,首先逼近利沃夫,随后兵临扎莫希奇城下。起义席卷了整个东加里西亚。白俄罗斯的起义队伍相继攻占莫济里、戈梅利和平斯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的斗争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

1649年2月,波兰政府同赫梅尔尼茨基进行谈判,企图赢得时间,为继续作战作准备。赫梅尔尼茨基也进行了新的作战准备。伊斯兰·吉利伊汗三世率克里木鞑靼人前来援助哥萨克人。1649年春,波军又一次侵入乌克兰境内,但却被困于兹巴拉日城下达3个月之久。波兰国王卡吉米尔二世亲率一支波军大部队,从卢布林前来增援被困部队。赫梅尔尼茨基留下一支小部队继续围攻兹巴拉日,而将主力部署在波军开进途中,以阻止波军前来解围。8月15~16日,兹波罗夫战役展开,波兰贵族部队被击溃。但是,由于波兰国王贿买的伊斯兰—吉列伊的叛变,贵族部队才免遭全军覆灭。波兰贵族失败后,同赫梅尔尼茨基缔结了兹博罗夫条约。

1651年2月,波兰地主部队再度侵入乌克兰境内。别列斯捷奇科城下一役,乌克兰部队战败。赫梅尔尼茨基被迫同波兰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白教堂条约,双方间的关系由此愈加恶化。1652年,赫梅尔尼茨基开始进军摩尔达维亚,以防摩尔达维亚公与波兰贵族共同对其采取行动。赫梅尔尼茨基部队在进军途中与波军遭遇。巴托格附近一战,乌克兰部队围歼卡利诺夫斯基黑特曼指挥的波军主力。此后,乌克兰人民屡获大胜,其中有1652年11月在卡梅涅茨地区歼灭波军4万人和1653年在日瓦涅茨城下围困波军重兵集团的胜利。

在抗击波兰的同时,赫梅尔尼茨基就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为一个国家的问题同莫斯科政府进行了谈判。这一谈判符合乌克兰和俄罗斯人民的愿望。

1653年10月1日,全俄缙绅会议在莫斯科通过决议,将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并对波宣战。缙绅会议的决定受到乌克兰人民的普遍赞同。1654年1月18日,在佩列亚斯拉夫召开了人民大会。会上,乌克兰各阶层的许多代表都一致赞同乌克兰与俄罗斯的重新合并。佩列亚斯拉夫大会成为乌克兰人民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大会的决定表达了乌克兰人民多年来的要求和愿望。不久,俄波战争爆发,结果是双方缔结安德鲁索沃条约。波兰承认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与俄罗斯的重新合并。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

乌克兰与俄罗斯两民族的重新合并,对乌克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巩固了为争取民族和社会解放而共同抵抗外来敌人的两兄弟民族间的联盟和友谊。

法兰克国家,面封建制度的成长四欧制度方面是在罗马奴隶社会崩溃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是在各日耳曼部落的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两个过程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推翻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革命运动和建立日耳曼封建王国来体现并完成的。在罗马帝国衰落的过程中,新的封建因素作为“中世农奴的前辈”的隶农,已经萌芽成长但是,奴隶主阶级统治阻碍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罗马奴隶制帝国垮台,封建制度在清除它前进的障碍后,可以迅速发展了。法兰克人,正如其他各支日耳曼人,在侵入罗马帝国前处在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在不断的军事行动中,部落联盟和部落的军事首领及其扈从队,已逐渐成为新的特权集团—一贵族。贵族占有较多的土地、牲畜和奴隶。日耳曼人的奴隶,和罗马人的奴隶不同。一般日耳曼人的奴隶被安置在小块土地上,有自己的房屋和家庭。在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后,由最高军事首领变成的国王,没收了罗马国家土地和奴隶主贵族的大庄园,占有了大片过去无人耕种的土地和森林。法兰克贵族从国王那里分得连同奴隶和隶农在内的大庄园。某些归附法兰克的罗马高卢地主,仍保留着他们的庄园地产。奴隶,在帝国晚年的起义中已大为减少,留在庄园内的奴隶已经不多了。而且,这些奴隶的地位与以前不同,他们和日耳曼人的奴隶一样,从主人手中领得份地耕种,向主人纳租赋、服劳役。

于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奴隶、隶农以及贫苦无地的自由农民,转化为农奴和依附农民,而法兰克贵族也同罗马高卢地主合流成为新的统治阶级—一封建主阶级在西欧封建社会里,除了国王、贵族外,基督教会上层是封建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罗马帝国瓦解、崩溃过程中,西欧各地的基督教会不断扩张它的势力。教会上层和法兰克统治者相互结纳。法兰克国王不但让教会上层保持原来的田产,而且还以赠送或恩赐的方式给他们以成批的庄园。西欧各地区基督教会的首领是主教。罗马的主教,掌握对西欧教会的领导权,称为教皇。教皇还在各地办了修道院。6世纪时,修道院已在西欧普遍设立。教皇、主教、修道院院长等教会上层,都是拥有大片田产,许多庄园,也有很大的政治势力的大地主。他们又通过侵占、掠夺自由农民的土地,不断扩大地产。早在7世纪末,基督教会和修道院就占有法兰克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在法兰克王国建立初期,人数众多的普通法兰克人还是自由农民。“介于罗马隶农和新的农奴之间的是自由的法兰克农民。”①国王以法兰克自由农民聚居的农村公社(日耳曼语叫马尔克)为单位分配土地。土地,最初是农村公社的公有财产,由村社作为份地分给成员世袭使用,不得买卖、转让。

村社成员只享有对宅旁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兰克王国建立后一个多世纪,村社的份地已逐渐变为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的私有土地,称为“自主地”。拥有“自主地”的个体小农,不但无力抵抗自然灾害和疾病瘟疫的袭击,而且,在法兰克封建主的对外扩张和国内混战的长期战争中,农民负担着沉重的兵役、苛税和罚款,也受到贵族和教会的敲榨勒索、侵占兼并、诱骗欺诈。所有这一切,都使自由农民倾家荡产,被迫成为大地主的农奴和依附农民。定一切前封建关系向封建关系转化的过程,如自由农民丧失土地、丧失自由沦为农奴的过程,称为封建化过程。法兰克封建政权对法兰克社会的封建化,起了促进、加速的作用。(下8世纪上半期,掌握墨洛温王朝实权的大地主加洛林家的查理·马特(年在位),实行采邑制。采邑制改变过去国王无条件赏赐教会和世俗贵族土地的旧法,代之以新的有条件的采邑分封。受封人必须负担对封主的军事服役义务。采邑原则上由受封人终身使用;受封人如不履行军事义务,土地即被收回。查理·马特以后,采邑分封更加普遍。各级封建主也把土地层层分封。采邑和后来的封地不同。9世纪晚期流行的封地虽然仍以服军役为条件,但已变为受封者的世袭领地了。采邑以至领地,都是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一起分封的。这样,法兰克的封建政权,就规定采邑或领地上的农民都成为不能自由离开土地的农奴或依附农民。同时,为封主服兵役的既然都是领受采邑的地主,农民就被排除于封建军事力量之外,他们原来作为战士的某些权利也丧失了。采邑制在一定时期内对加强封建国家政权起了较显著的作用。查理·马特和他的儿子矮子丕平、孙子查理三代,依靠由采邑制建立起来的封建武装,对内镇压农民反抗斗争,对外扩充领土。丕平在教皇支持下,于公元752年推翻了墨洛温王朝,从此,法兰克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

丕平打败了在意大利同罗马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使伦巴德王国成为法兰克的附庸;他又把罗马一带意大利中部地区赠送给教皇管辖,从此罗马教皇不仅是西欧教会的首领,又是教皇国的君主。在丕平的继承人查理当政时期(公元768-814年),法兰克王国国势达到全盛时期。他灭亡了伦巴德王国,夺取了意大利北部中部,兼并了多瑙河上游的巴伐里亚,攻占了西班牙北部一部分土地,又经过三十多年的哉争,征服了东北边境的萨克森地区。在一系列的扩张征服战争后,法兰克国家的版图包括西欧极大部分的土地。公元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皇帝加冕礼,把这个几乎终生都在进行侵略战争的查理,称之为“上帝加冕的虔诚的奥古斯都,伟大的、爱好和平的皇帝”。历史上称查理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帝国”。但是,这个庞然大物的帝国,原来不过是一个“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随着社会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久就分裂了。在查理以后,土地的集中和农奴、依附农民的增多,使大封建领主取得越来越大的权力。

封建领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权力,而这些权力都随同领地世代传袭。国王对这种既成事实,不得不予以法律承认,通过敕封形式,将国家对某一地区的统治权让给封建主,国家官吏不得进入领地。这就是所谓“特恩权”的词语。大领主凭借这种特权加速领地内农民的农奴化,并加强对中央政权的独立性。在这种日益滋长的离心倾向中,查理死后不过三十年,在公元843年,他的三个孙子把帝国分成三部分。以这三个部分为基础,形成三个王国:西法兰克,即法兰西王国;东法兰克,即德意志王国;意大利王国。法兰西和意大利,都在原来西罗马帝国的疆域内。自罗马帝国崩溃后,这一带先后建立封建国家,封建化开始早,进程快。在9世纪,迟至10世纪初,它们已基本完成封建化过程。在这两个国家里,封建领主各自为政,大封建领主,俨然是一个小国的国王。国王的实际权力不能越出自己直接的领地。德意志的领土,主要是查理新征服的地区。它的封建化过程基本上开始于查理统治时期。德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但一般讲,它在11至19世纪才完成封建化过程。德国在10世纪前叶才实行骑士制。当时德国的国王,以贵族、中小地主和部分富裕的自由农民为骑士,组成强大的武力,王权较强。国王奥托一世(公元936-973年在位),对内制服大封建诸侯,对外扩张领土。10世纪中叶,他侵入经济上富庶、政治上分裂的意大利北部。公元962年,由罗马教皇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把德意志和北意大利都放在他的帝国的统治下面。这个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权,一开始就徒有其名,从未取得有效的统治。帝国辖下的封建诸侯,竭力企图独立。帝国的每个皇帝接位,都要从头做起,先在德国压平不服的诸侯,再出兵征服意大利,赶到罗马去接受教皇的加冕。加上皇帝和教皇、教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德国和意大利北部,不断发生战争。结果民穷财尽,德、意经济发展受到破坏和阻碍。

毁灭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在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包围了罗马帝国的首府罗马城,罗马皇帝被迫派出使者求和。使者无法说服日耳曼人放弃他们的条件,就虚张声势他说,罗马城中早已准备好了。日耳曼人首领傲慢他说:“草长得越茂盛,割起来就越容易。”结果,日耳曼人毁灭了罗马帝国。

日耳曼人属欧罗巴人种,最初散布在欧洲的维斯瓦河、多瑙河、莱茵河、北海、波罗的海间日耳曼尼亚地区,是一个文化和语言相近的民族集团。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日德兰半岛是他们的故乡。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他们为“日耳曼”。他们讲的日耳曼语是一个语族。

日耳曼人最初是游牧民族。公元前1世纪分为东、西、北三支,开始定居,经营农业。法兰西人、德意志人、荷兰人、丹麦人、瑞典人、盎格鲁一萨克森人等现代民族都与日耳曼人有渊源关系。

日耳曼人曾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从公元2世纪起,日耳曼人开始向南迁徙。由于罗马人有效的防御,日耳曼人南下的势头被阻,转而向东南侵入萨尔马提亚人的区域,占有多瑙河下游、黑海和亚速海北岸,与罗马帝国对峙。374年,东方的匈奴渡过顿河,突然出现在日耳曼人东哥特部落联盟境内,并迅速征服和击溃了东哥特人。匈奴以南俄草原为基地继续向西迁徙,迫使日耳曼人西哥特部落联盟向罗马帝国败逃,开始了有名的民族大迁徙。在迁徙浪潮中,罗马帝国覆灭了,日耳曼人横扫欧洲,相继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汪达尔王国等,并进入北非地区。这些王国改变了原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状况。后来,北支日耳曼人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再度南徙,对英国、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产生极大影响。

日耳曼人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哥特式艺术是12世纪后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广泛地运用了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修长的立柱或簇柱。这种建筑和中世纪后的很多传统艺术都是在大迁徙后产生的。斯堪的纳维亚式建筑和金属花饰、铜银雕搂器皿也是日耳曼人文化的一部分。

建造卢浮官的法兰西人法国的卢浮宫是收藏世界名家艺术品最丰富的博物馆。这座辉煌、漂亮建筑的建造者是法兰西人。它是欧洲西部法国的最大民族,分属欧罗巴人种的地中海等类型,使用法语。

在今天的法国地域内,最初的居民是克尔特人部落,罗马人称他们为高卢人。高卢人被罗马人征服后,逐渐与罗马移民形成了高卢罗马人。后来,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征服了大部分高卢,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一部分日耳曼人逐步被高卢罗马人同化,构成现代法兰西人的基础。9世纪中叶,进入法国西北的诺曼人也被同化,成为法兰西民族中的一员。查理曼帝国分裂后,莱茵河以西的罗曼语地区大部划归西法兰克王国统辖,并开始称为“法兰西”。这是第一次在语言和地域上把法兰西和德意志分开。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现代民族最终形成的阶段。

法兰西人是文化极为发达的民族,他们拥有许多优秀的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伟大的雨果、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罗丹等为世界人民所敬仰。法兰西人的建筑很富有艺术性,著名的凡尔赛宫是一座艺术宫殿,埃菲尔铁塔也举世闻名。

创造罗马文化的意大利人意大利人是欧洲南部意大利的最大民族,分属欧罗巴人种阿尔卑斯类型和地中海类型,使用意大利语,约有6000万人。

古意大利人是在公元前1000年进入意大利半岛的。他们中的一支拉丁部落居住在半岛中部的拉丁平原,于公元前754年建立了罗马城。公元前6至前2世纪,拉丁部落先后征服了半岛北部和南部,并占领了附近的一些岛屿。1至2世纪,意大利民族开始形成。民族大迁徙以后,意大利人又融合了东哥特人、法兰克人等。

意大利人自古从事农业、渔业和畜牧业。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是农业区,沿海地区和各国岛屿是渔业区,南部是牧业区。他们的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工业发展迅速,在造船、航空、汽车制造、机床生产等方面居世界前列,成为发达的工业国。

意大利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罗马文化和意大利文化。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史学家塔西陀,哲学家卢克莱修和塞涅卡,都是古罗马文化的代表。14世纪,意大利首先掀起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后来扩大到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在这场运动中,意大利产生了著名的诗人但丁和伟大的画家达芬奇。意大利人在建筑艺术和造型、园林艺术上也有较大成就。

影响世界的天主教国家梵蒂冈就在罗马城附近,它荟萃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意大利人大多信奉天主教。

“欧洲的思想家”德意志人德意志人是欧洲中部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国,约有8000多万人。另有1000多万人居住在美国、原苏联、加拿大、巴西等国。德意志人分属欧罗巴人种北欧类型和阿尔卑斯类型,使用德语。

德意志人大多是古代日耳曼人各部的直系后裔。后来,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东、西法兰克,居住在文化影响较少的莱茵河右岸的日耳曼部落划归东法兰克,从而为德意志人的形成提供了共同的地域。919年,第一个德意志王朝建立。“德意志”的名称来源于“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民族长期处于封建割剧状态德意志人有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现代德意志人有发达的工业,在仪器仪表、汽车制造、电器电子、化工等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

由于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至19世纪后半叶才完成,长期的封建割据和其他原因使德意志人中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异,根据方言、文化和风俗等特点,可分为黑森人、萨克森人、梅克伦堡人、巴伐利亚人等。

德意志人是文化、教育水准极高的民族,对欧洲和世界文化有着重要影响。马丁路德、弗洛伊德、康德、墨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等大思想家都是德意志人,因此,德意志人有“欧洲的思想家”之称。莱辛、歌德、海涅等创作的文学作品也享誉全球。

大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一萨克逊人盎格鲁一萨克逊人是大西洋上大不列颠岛英国的最大民族,又称“英格兰人”、“英吉利人”,主要分布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少数分布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使用英语,约有5000万人,属欧罗巴人种,大多为大西洋波罗的海类型,还有一部分分布在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

盎格鲁一萨克逊人的祖先来自欧洲大陆,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大不列颠岛的土著居民是来自比利牛斯半岛的伊比利亚人,他们以创造了巨石文化而著称。后来,克尔特人中的不列颠人、别尔格人等从大陆进入大不列颠岛,同化了土著居民,形成盎格鲁一萨克逊人的最早基础。从公元5世纪起,盎格鲁人、萨克逊人进入不列颠。他们同化、消灭了一部分克尔特人,将另一部分克尔特人驱赶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区。9世纪,丹麦人对不列颠的侵略,促进了盎格鲁一萨克逊人的形成。1066年,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征服了不列颠,他们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融合在盎格鲁一萨克逊人中。

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在近代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先例,率先发展了近代工业,是一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民族。他们曾广泛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自称为。“日不落”大英帝国,英语也因此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盎格鲁一萨克逊人有很高的文化水准,曾出过许多科学家。

文学家和艺术家。罗素、乔叟、莎士比亚、司各特、哈代等都是世界文化名人。

盎格鲁一萨克逊人现在遍布全球,他们也把自己的风格带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西方传统的最一般模式。

为现代文明奠基的希腊人希腊人是欧洲西南部巴尔干半岛希腊的最大民族,分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和阿尔卑斯类型,使用希腊语,约有近千万人。另有近200万人分布在美国、原苏联、澳大利亚等地。

古希腊人创造了古老的爱琴文明。从公元前2000年起,一些讲印欧语的部落陆续进入希腊半岛,建立了一系列城邦国家,逐步形成了古希腊民族。1832年建立希腊王国,1974年改为共和国。

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建筑、雕塑、天文学、数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文学上,有“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作品,还有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戏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负有盛名。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对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希腊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

希腊在古代主要从事农业、渔业、手工业及商业,工商业比较发达。在现代,海运业十分发达。希腊人仍保存着许多传统习俗。紧袖紧身上衣,短裙,白色紧身裤和高筒袜,系红绒球的鞋,是希腊男子的传统服饰。

以斗牛闻名的西班牙人西班牙人是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的最大民族,分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和阿尔卑斯类型,使用西班牙语,约有3000万人。

西班牙人的形成情况非常复杂。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初居民是来自北非的伊比利亚人,在公元前3000年创造了青铜文化。后来,他们与迁入半岛的克尔特人杂居,逐步形成伊比利亚一克尔特人。他们受罗马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5世纪,日耳曼人中的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西哥特人侵占了半岛,统治达300年。8世纪起,北非来的摩尔人统治了半岛,历时、800年。这些外来民族的文化对西班牙人的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摩尔人被赶走后,西班牙人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西班牙民族最终形成。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今天的西班牙人内部存在着较大的地方差异,可分为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和安达卢西亚三个文化系统。

西班牙16世纪成为海上强国和殖民帝国,舰队号称“无敌”,把他们的文化传播到各殖民地,对各殖民地(尤其对拉丁美洲)新兴民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班牙人在过去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有些地方至今仍保持传统的庄园经营方式。现在,旅游业非常发达。

西班牙人的斗牛和弗拉门戈舞举世闻名。西班牙制式的吉他是很有特色的民间乐器。建筑也独具风格。在文学上,有塞万提斯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

七个兄弟创建的民族匈牙利人相传在9世纪末,在今匈牙利境内的七个部落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推举马扎尔部落首领为国王,建立了匈牙利王国。从此,“七个兄弟创建了一个民族”的说法流传至今。

匈牙利人是欧洲中部匈牙利的最大民族,又称为“马扎尔人”,属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匈牙利语,约有1000万人。他们的祖先最初居住在伏尔加河中游和卡马河之间的森林地区,后来逐渐向南迁徙。9世纪,他们居住在今匈牙利境内。公元1000年,建立匈牙利王国。

匈牙利人最初以农牧业为主,果园业特别发达。现在,农业仍是匈牙利的主要生产部门,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村里的匈牙利人大多居住在泥木结构的房屋里,附有庭院。民族服装与南部斯拉夫人相似。男子穿粗麻布的宽袖窄上衣,白色裤子,长筒皮靴。女子穿宽袖上衣、裙子、长筒皮靴,围绣花裙。

匈牙利人的骑兵很有名气,他们头戴斜插鸟翎的无檐壳帽,腰佩长弧形的马刀,十分威武。现代的匈牙利人仍然喜爱骑马。

匈牙利人有悠久的文明史,文化富有特色。裴多菲是世界著名诗人。李斯特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一生创作了许多钢琴曲,首创了交响诗的音乐体裁,被称为“键盘魔王”。匈牙利人的舞蹈、音乐和民间文学也很丰富。

古代丹人的后裔丹麦人丹麦人是欧洲北部丹麦的最大民族,属欧罗巴人种北欧类型,使用丹麦语,约有500万人。他们身材十分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

丹麦人的早期历史与挪威人、瑞典人密不可分,他们的祖先曾共同组成日耳曼人北支,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今丹麦人居住的日德兰半岛,曾经是日耳曼人一些部落的故乡。民族大迁徙时期,这些部落逐步南移。不久,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人部落迁来这里,与当地留下来的人混合,并以部落名称“丹人”命名这块土地为“丹麦”,意思是“丹人的国家”。后来,他们又吸收了部分斯拉夫人、弗里斯人,在公元10世纪形成了丹麦民族。985年,建立了丹麦国。

丹麦人过去主要以渔业、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为生,这些生产部门至今仍占重要地位。他们的造船业、航海业、商业和手工业自古就十分发达。现在,丹麦农村已普遍实现电气化。

丹麦人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曾产生童话家安徒生、剧作家霍尔堡等文学大师。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还保存着许多传统习俗。农村盛行父系大家族制。丹麦人喜欢游泳、滑雪等运动。

以驯鹿为生的萨阿米人熊是萨阿米人想象中的“山的祖父”,所以猎熊时有-种特殊的仪式。一队猎人在一个枪上系铃的人带领下,来到筑在一棵大树下的熊窝旁。他们先围熊窝唱歌,然后再杀死那只熊。随后再次唱歌,感谢那只被杀死的熊没有损坏他们的武器。回去后,又一次唱歌,唱完后才吃熊肉。这是居住在欧洲北部的萨阿米人的习俗。

萨阿米人又称“拉普人”,主要分布在瑞典、挪威、苏兰、原苏联境内的北极圈内,是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属乌拉尔人种,讲拉普语,约有6万人。他们身材较矮,平均身高男为16米,女为15米,皮肤白皙,还有棕色。

萨阿米人的祖先早在一万年前就从乌拉尔地区迁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住,后来受到日耳曼人和芬兰人的排挤,北移到现在的区域。萨阿米人的社会以父系大家族和氏族为基本单位,过去,一直过着原始民主制的生活,如今接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在居住区兴建现代化设施,有些人甚至使用直升飞机放牧。

萨阿米人最初是从事渔猎的民族,后来驯养北欧野鹿成功,便以驯鹿作为主要谋生手段,但一部分萨阿米人继续过着游牧生活。驯鹿业的发展对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使他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驯鹿文明。

萨阿米人大多居住在小木屋中,男子戴五星形帽或缀有很多花纹的长筒帽,穿长袍,宽袍带上绣有花饰。妇女戴头巾,穿连衣裙,盛装时有很多饰物。

开创资产阶级革命先河的荷兰人荷兰人是欧洲西部荷兰的最大民族,主要分布在荷兰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属欧罗巴人种,使用荷兰语,约有1300万人。

荷兰人的祖先是西支日耳曼人。公元3世纪,法兰克人相继征服了今荷兰境内的其他部落,与他们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现代荷兰人的基础。15世纪末,今荷兰、比利时、卢林堡、法兰西的北部地区被统称为“尼德兰”,是当时西欧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快。16世纪,尼德兰处于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年,尼德兰人民开始了反对西班牙的战争,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荷兰人是革命的主力军。1581年,荷兰共和国成立,荷兰民族迅速形成,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民族,工商业和海运业很发达。现在荷兰人大多数是城镇居民,主要从事现代工业生产。他们的造船工业和电子工业十分有名。畜牧业和奶制品产业也很重要。

荷兰人的文化也很发达。曾产生了国际法创造人格劳秀斯、思想家斯宾诺莎等伟大的文人。绘画艺术也很著名,在色彩运用上别具特色,特别注意装饰性,是优秀的市民艺术。“上帝创造天地,荷兰人创造荷兰。”这是荷兰人著名的谚语。

有着丰富文明史的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有个特殊的节日,叫“谢肉节”,前后有一个星期——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娱乐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姑爷回门日,星期六是姑娘相嫂子日,星期日是送冬和宽恕日。这个节来源于古代南斯拉夫人的农业节日——送冬节。节日里,斯拉夫人用烤制的金**的圆形小薄饼祭祀太阳,烧掉用稻草制作的寒冬女王像。

南斯拉夫人是指欧洲大陆上使用斯拉夫各种语言的居民,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分,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约有近3亿人。按地域划分,西部南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东部南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南部南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波斯尼亚人和保加利亚人。

南斯拉夫人起源于今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谷,到19世纪中期以后,在大多数南斯拉夫人的国家里,都分别形成了现代民族。

南斯拉夫人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他们接受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宗教上的影响,还吸收了古罗马和被他们同化的各族的文化因素。今在的南斯拉夫人各族,如波兰人、捷克人、保加利亚人、俄罗斯人等都分别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在宗教和文化上形成了两个集团: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等大多信奉东正教,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则大多信奉天主教。这两个集团最明显的区别是所用的文字不同,前者使用基里尔字母(俄文字母)后者使用罗马字母(英文字母)。

南斯拉夫人在古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因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从事畜牧业、渔业、养蜂业等。今天,南斯拉夫人各族绝大多数开发。了现代工业文明,同时也保存了一些传统习俗,并产生了许多新风尚。

古代罗斯的后裔俄罗斯人俄罗斯人是欧洲东部俄罗斯的最大民族,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使用俄罗斯语,约有1亿多人。

“俄罗斯”一词源于古代东部南斯拉夫人罗斯部族。13世纪,俄罗斯人只是罗斯部族的一个部落。14世纪,他们逐渐独立出来,并于15、世纪末建立了莫斯科公国,在扩张过程中,俄罗斯人逐渐分布到现在的区域内,与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融合后形成了俄罗斯现代民族。

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长期形成的生活文化的差异,俄罗斯人内部又分为北俄罗斯人、南俄罗斯人、中俄罗斯人、哥萨克人等。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牛、羊、猪、鹿等,传统的手工业十分发达。在现代,他们的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俄罗斯人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他们的木刻、绘画、陶瓷、金属或骨制品的艺术加工很有特色,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传说、故事、民歌、诗歌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些世界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北俄罗斯人大多居住在用圆木架成的壁桁或木屋中,一般是带地下室的楼房;南俄罗斯人大多住在砖瓦或木架结构的平房中,屋顶呈四斜面。北方农村妇女的传统服装是无袖长袍,南方农村妇女则穿家制毛质裙子。男子穿斜领麻布衬衫、细腿裤、呢子上衣,系腰带。现代俄罗斯人平时穿西装。

“现代的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保加利亚人有过玫瑰节的习俗。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腰系大铃挡,头戴假面具,踏着明快的节奏欢跳着。飞机从天空撒下一片片玫瑰花瓣,飘落在欢跳的人们身上,表示美丽吉祥。

保加利亚人是欧洲东南部保加利亚的最大民族,属欧罗巴人种巴尔干类型,混有蒙古人种成分,使用保加利亚语,约有800万人。他们是古保加尔人和南斯拉夫人的混血后裔。保加尔人是从中国西域地区逐步迁移到今保加利亚境内的,属突厥族。7世纪,他们与刚刚迁到那里的南斯拉夫人逐渐融合,并同化了当地的色雷斯人,形成了现代保加利亚人的基础。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保加利亚人正式形成。

保加利亚人之所以被称为“现代的南斯拉夫人”,是因为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曾联合创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在保加利亚人的形成过程中,斯拉夫人在人种、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居于优势地位。保加利亚人保留了保加尔人的名称,保持了斯拉夫人的风格。

保加利亚人主要从事农牧业,现代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在文化上,他们继续保持着传统方式。民间手工艺品、音乐、舞蹈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霍曼舞是在一支欢快的乐曲伴奏下,集体表演的舞蹈,经常在节日里表演。

保加利亚妇女穿紧身的小衣和绣有图案的外套、带花边的长裙,腰系绣花腰带。

豪爽善战的骑士哥萨克人皮筒帽、黑斗篷、马裤、马靴和小高领、紧袖口的上衣,这是哥萨克人的标准军服。哥萨克军人都是体格强健,留着一撮八字胡或一蓬连鬓胡的勇士,腰间挂着一把长长的马刀。骑兵是他们最主要的武装部队形式。

哥萨克人主要分布在顿河、捷列克河和库班河流域,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中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地方集团,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使用俄罗斯语南方方言。

公元15至17世纪,在沙皇俄国封建主的残酷压迫下,大批农民和工商业者向南部边疆流亡,到顿河流域一带定居务农。这些流亡者自称“哥萨克”,意思是“自由自在的人”。后来,哥萨克人按地域组成了几个军事公社,不断同邻近地区发生战争。哥萨克人豪爽善战,他们的骑兵在俄国的军事力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封建主忌惮他们的力量,又不能消灭他们,便采取了雇佣他们从军的策略。因此,职业军人在哥萨克人中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沙皇也曾诱骗他们到第聂伯河、亚伊克河流域务农。到17世纪后半期,哥萨克人基本上以务农和从军为生。

哥萨克人在文化上有自己的特点。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妇女把头发梳成高髻,上蒙一块小绸帕,穿紧身短花袄、拖地长裙。

第二次波兰-土耳其战争

背景

波兰-哥萨克-鞑靼战争

1666年,波兰刚刚经历了大洪水时代,国力衰落,鞑靼人部落和哥萨克酋长国联合起来入侵波兰,史称波兰-哥萨克-鞑靼战争(Polish–Cossack–Tatar War )。

1667年10月6日,波兰和哥萨克鞑-靼联军爆发了波海伊策战役(Battle of Podhajce)。

近40,000哥萨克-鞑靼联军与索别斯基指挥的9,000军队爆发决战,战斗持续了10天,波兰指挥官杨·索别斯基依靠成功的防御反击战术,成功的用9000军队打败了近40000人的哥萨克-鞑靼联军,迫使优势兵力的鞑靼汗撤军。

1670年,鞑靼-哥萨克联军再度犯界,结果又被索别斯基打败。鞑靼汗无奈,只能向奥斯曼帝国苏丹请求支援,并愿意臣服于他。苏丹很快答应,并向边界积极增兵,准备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里普卡叛乱

波兰里普卡地区生活着一群鞑靼人,他们的祖先从14世纪就已在此定居,并与波兰的统治者立下了长久的协约。波兰政府承认他们的军事合法性,并赋予里普卡的鞑靼首领贵族地位,而且宽容的对待他们的伊斯兰信仰。几个世纪以来,里普卡鞑靼人都忠实的履行对联邦的军事服务,是联邦境内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甚至在大洪水期间,他们都拒绝了鞑靼汗的策反活动,此后里普卡鞑靼人也一直竭力帮助联邦对抗外敌入侵。

直到大洪水结束后,波兰政府和里普卡鞑靼人的关系发生了恶化。战争的破坏让里普卡鞑靼人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愈加保守排外的大贵族对他们逐渐不信任。1667年联邦通过了几项非常针对他们的法律,包括取消里普卡鞑靼人的所有特权,限制宗教自由,禁止他们建造清真寺等等。而最要命的是削减了他们四分之三的军饷,许多鞑靼人的生计被掐断。

波兰大贵族的一系列举动等于把忠诚的里普卡鞑靼人往绝路上逼,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有立刻反乱,仅仅是爆发了几次骚动。波兰国王察觉到不好的苗头,及时在1668年撤销了这些法律,但里普卡鞑靼人已经受到了侮辱。1772年里普卡鞑靼人发现,他们就连最后四分之一工资都没有收到,不堪忍受的他们最终爆发了爆发里普卡叛乱。

战争过程

奥斯曼最初的胜利

奥斯曼苏丹很快与叛乱的里普卡鞑靼人取得了联系,双方里应外合展开军事行动。战争前期奥斯曼帝国取得的大量军事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到里普卡鞑靼人的身上,他们熟知波兰的地理环境,军事战略和城防虚实,极大的方便了奥斯曼军队的入侵。

80000奥斯曼军队进入联邦,攻下卡缅涅茨要塞,八月成功包围利沃夫。反观波兰这边,对奥斯曼人的进攻猝不及防,而最糟糕的是,由于上层贵族的持续内斗,联邦无法有效的在第一时间提高税收,集结一支堪用军队应战。拖到十月,联邦被迫遣使签订布洽奇条约。布洽奇条约中,联邦割让了东南部的波多尔省、布拉茨拉夫省和南基辅的大片领土给了奥斯曼帝国,而且每年还要向其缴纳22000泰勒作为“致敬”。

波兰的反击切肤之痛的国土沦陷终于让瑟姆的议员和大贵族暂时放下了政治斗争,转而全力应对迫在眉睫的战争。

在教皇国等外部势力的支援和国王本人的努力下,新的征税和募兵法案很快通过,约37000人和50门大炮的军队很快集结完毕,同时对哥萨克政策松口,在册哥萨克扩编到40000人。这支军队由杨·索别斯基统帅,在1673年10月发起反攻。

杨·索别斯基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得以再次体现,他亲率以骑兵为主的23万军队向南方的奥斯曼军发起突然袭击,10月5日-6日,以快速机动的优势兵力在克拉斯诺布罗德战役中击溃数千鞑靼骑兵。7日,又在纳罗尔战役击败鞑靼军队,同一天,在内米罗夫以损失100人为代价斩杀234人,俘虏6000人。10月8日休整一天后,9日,索别斯基强行军100公里,追上了鞑靼汗国苏丹,在科马尔诺之战中以极少的损失围歼了约15000鞑靼主力。

短暂休息后,索别斯基率部渡过德涅斯特河,几天强行军450公里,10月14日追上鞑靼人和土耳其人联军,在卡乌什之战包围斩杀了约6000鞑靼人,波方只有十几人受伤。1673年11月11日,索别斯基率领准备完善的30000军队在靠近边境的霍京城堡与奥斯曼军队主力35000人展开决战,史称第二次霍京战役(Battle of Khotyn 1673)。

10日,索别斯基发起一次小规模进攻,意在探明奥斯曼军的配置和战场地形。当天晚上,一场猛烈的暴雨倾泻而下,长时间行军到此又被骚扰的奥斯曼军疲惫不堪,而且随着气温骤降,军队士气再受打击。

索别斯基敏锐的察觉到这点,11月11日黎明,他亲自统领所有军队发起全面进攻。奥斯曼军根本没有料到波军进攻速度如此之快,他们匆忙派出的西帕希骑兵在波兰翼骑兵的冲锋下完全无法招架,纷纷败退下来。波军骑兵在数公里的战线上撕开了无数口子,以迅雷之势继续突破土军在纵深的简单防御,并继续向土军后方穿插进攻。波军步兵在大炮的掩护下对营地中被分割的奥斯曼步兵发起进攻。

奥斯曼军队的帕夏被迫下令撤退到德涅斯特河的另一岸,但唯一通过的桥梁被波军大炮击垮,无数土军坠河淹死。剩下的大部分土军在断桥旁边受到波兰骑兵毫不留情的屠杀,只有4,000多土军成功撤到了附近的要塞中。剩下20,000主力不是被杀就是被俘,波兰军队伤亡总计不超过2,000人。第二次霍京战役依然以波兰的完全胜利载入史册。

在战役前一天,波兰国王维希尼奥维斯基病逝,立下显赫战功的杨·索别斯基被推举国王。

波兰内斗

然而战局好转之后,波兰却再度陷入内斗旋涡,议会拒绝了新国王杨·索别斯基关于增加税收扩充军队的提案。不仅如此,从前的军事维持费用也受到大幅度削减,大批士兵没有军饷,无法承担高昂的武器维护成本和家庭开销,纷纷离开了军队。

世界军事史罕有的事情发生了,取得大胜的波兰军队很快自行解体,从原有的40000多军队迅速削减到不足10000人。

杨三世·索别斯基不得不承认,来自内部的掣肘远远比战场上的敌人更凶狠。最佳的反攻机会在国王和议会的扯皮中被浪费。尽管如此,索别斯基仍然继续率军作战,努力收复之前丢失的土地,实际上从这里到战争结束,波兰军队的费用都是由索别斯基自己承担的。

战斗继续奥斯曼人很快恢复了力量,并在1675年8月越过边界,沿着德涅斯特河北上,目标是波兰的南方重镇利沃夫。

索别斯基迅速率领2000步兵和4000骑兵前往截击,他选择了一个地势险峻的峡谷作为穆斯林的坟场。8月24日,利沃夫战役打响(battle of Lwow)。

沿着峡谷前进的奥斯曼军队遭到了波兰人的伏击,索别斯基利用地形优势灵活分兵,少量步兵和骑兵挡住了奥斯曼 骑兵的冲锋,同时1700名重装翼骑兵混编战队在两翼发动毁灭性的冲锋。索别斯基亲自上阵指挥,奥斯曼军对很快被击溃,波兰骑兵追杀奥军一直到这天黄昏。

索别斯基率军继续进攻,一路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才回过参加加冕仪式。

特列姆波拉守城战

1675年夏天,土耳其人发动了第二波大规模攻势,波兰因为内部斗争没有及时作出防御部署,几个边境城堡宣告沦陷。土耳其人被索别斯基击败后,决定避其锋芒,继续进攻由波兰军队驻守但防御空虚的城堡。

此时,位于格涅兹诺河上游的特列姆波拉城堡是少数还掌握在波兰人手里的据点,这座城堡虽然面积不大,但城防坚固,易守难攻。负责城堡防务的是80名波兰正规军和200名乡镇志愿兵和小贵族,波军由杨·萨缪尔·舍尔诺夫斯基(Jan Samuel Chrzanowski)上尉指挥。9月20日,10000土军包围了这座城堡。通晓波兰语的利普卡鞑靼人派出使者劝降,被舍尔诺夫斯基拒绝,战斗爆发。

特列姆波拉城堡和里面的280名波兰人就像在惊涛骇浪中行驶的小舟,土军昼夜不停地发动巨浪般的猛攻,试图用强力一击将这小舟粉碎,然而小舟无数次在巨浪下生还。但在几天的围攻后,守卫人员伤亡增加,更可怕的是食物和饮水也逐渐短缺,形势变得绝望起来。一天,舍尔诺夫斯基和几名副官正在商议投降事宜,作战室的大门突然被一脚踢开,只见指挥官的妻子安娜·多萝塔·舍尔诺夫斯卡(Anna Dorota Chrzanowska)手持利刃而来。

在安娜的鼓励下,舍尔诺夫斯基放弃了投降的想法,决定破釜沉舟死守下去。守城军队之后接连击退了几次土军进攻,奇迹般的撑了下去。土军伤亡惨重,但波军也已到达极限,10月5日晚上在击退最后一波进攻后,舍尔诺夫斯基颓然坐到地上,他身边只剩20个尚能战斗的人,其余的战友基本全部战死。

10月11日,因忌惮索别斯基的威胁,奥斯曼军队撤退,特列姆波拉战役以波兰人的奇迹般胜利告终。280名波兰人击退一万奥斯曼军队的传奇新闻轰动一时,战后,幸存下来的舍尔诺夫斯基夫妇被索别斯基欣赏,破格提升为什拉赫塔,并获得了贵族纹章。

战争结束

1676年9月25日的祖拉诺战役为第二次波土战争划上了句号,50000奥斯曼军队将索别斯基指挥的20000人包围在一处木质据点中。双方激战三周,土军无法攻破波军阵地,波军也不能突围,双方僵持不下,决定议和。值得说明的是,在开战前夕,索别斯基亲自来到议会,试图说服议员增加军费开支,但再次被拒绝。

1676年10月17日,双方代表签署祖拉诺停战协议,奥斯曼帝国做了让步,将之前侵吞波兰的三分之一领土归还,但不归还卡缅涅茨要塞。取消波兰向奥斯曼递交的岁币,规定利普卡鞑靼人可以随意选择势力效忠。但议会拒绝了这份合约,理由就是卡涅缅茨要塞的归属问题。

不过双方还是各自停止了大范围军事活动,获得了七年的和平时间。这七年间发生了许多事,导致索别斯基被迫选择与奥地利结盟,奥斯曼大军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攻势,维也纳被围攻,欧洲史上最著名的战役——维也纳战役即将打响,随之而来的则是终结奥斯曼帝国对欧洲威胁的大土耳其战争。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解放战争指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为反对波兰贵族的民族压迫,争取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波兰大地主和天主教会残酷地实行社会、民族和宗教压迫。参加这一斗争的有农民、扎波罗热哥萨克、城市贫民、乌克兰小贵族和东正教僧侣。农民是战争的主要动力。只有乌克兰大地主、高级僧侣和部分哥萨克长老寻求同波兰封建主结盟。这次战争与16~17世纪遭到波兰镇压的数次起义不同,它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宏大、行动坚决的特点。这次反波兰封建主的解放斗争是由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天才的军事首领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他认为乌克兰人民只有同俄罗斯人民联合起来,才能拯救自己。

1647年底,赫梅尔尼茨基率领一支哥萨克部队在第聂伯河下游集结。1648年1月,这支部队袭击并击败了扎波罗日斯卡亚谢奇的波兰驻防军。哥萨克人推举赫梅尔尼茨基为黑特曼。赫梅尔尼茨基在扎波罗日斯卡亚谢奇招募了一支约为8000人的队伍,并与答应派出5000部队的克里木汗伊斯兰吉列伊结为盟友。同克里木汗的结盟保证了哥萨克后方不受鞑靼人的侵袭。

1648年春,赫梅尔尼茨基所部前去迎击波军的几支先头部队,当时,波军主力正在切尔卡瑟和科尔孙集结。同年5月15~16日,乌克兰哥萨克于热尔特耶沃德击败波军。对波兰人的首次大捷,在精神和政治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次胜利使乌克兰人民的解放斗争活跃起来了。

赫梅尔尼茨基对下一步行动作了几天准备后,便派本部军队和别伊的鞑靼部队前去抗击波军主力。5月25~26日,科尔孙会战展开。此战以波托茨基和卡利诺夫斯基两位黑特曼的被俘及其部队全军覆灭而告终。在乌克兰人民战争初期所取得的胜利的影响下,农民起义席卷了整个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直达喀尔巴阡山脉。

1648年9月,解放军已达7万人左右。还有一些游击队活动在尚未解放的乌克兰领土上,其中最大的是克里沃诺斯、甘日和莫罗津科的几支游击队。在白俄罗斯,农民起义也扩展起来。克利沃沙普卡、涅巴巴和加尔库沙等人率领的起义队伍与波兰地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俄罗斯农民和顿河哥萨克也积极地参加了武装斗争。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各起义队伍的行动都有助于乌克兰解放军夺取新的胜利。同时,受贵族残酷剥削的波兰农民的反封建运动也日益强大。

这一时期,规模宏大的波兰农民起义在克拉科夫和卢布林两地区爆发。事态的发展使波兰和乌克兰大地主胆战心惊,他们纠集起一支12万人的部队,集结于兹巴拉日和旧康斯坦丁诺夫地区。赫梅尔尼茨基获得这一情报后,决定对敌实施急遽突击,在9月13日的皮利亚夫齐城下之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从而为其部队打开了直取华沙的道路。

乌克兰解放军对敌实施追击,首先逼近利沃夫,随后兵临扎莫希奇城下。起义席卷了整个东加里西亚。白俄罗斯的起义队伍相继攻占莫济里、戈梅利和平斯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的斗争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

1649年2月,波兰政府同赫梅尔尼茨基进行谈判,企图赢得时间,为继续作战作准备。赫梅尔尼茨基也进行了新的作战准备。伊斯兰吉利伊汗三世率克里木鞑靼人前来援助哥萨克人。1649年春,波军又一次侵入乌克兰境内,但却被困于兹巴拉日城下达3个月之久。波兰国王卡吉米尔二世亲率一支波军大部队,从卢布林前来增援被困部队。赫梅尔尼茨基留下一支小部队继续围攻兹巴拉日,而将主力部署在波军开进途中,以阻止波军前来解围。8月15~16日,兹波罗夫战役展开,波兰贵族部队被击溃。但是,由于波兰国王贿买的伊斯兰—吉列伊的叛变,贵族部队才免遭全军覆灭。波兰贵族失败后,同赫梅尔尼茨基缔结了兹博罗夫条约。

1651年2月,波兰地主部队再度侵入乌克兰境内。别列斯捷奇科城下一役,乌克兰部队战败。赫梅尔尼茨基被迫同波兰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白教堂条约,双方间的关系由此愈加恶化。1652年,赫梅尔尼茨基开始进军摩尔达维亚,以防摩尔达维亚公与波兰贵族共同对其采取行动。赫梅尔尼茨基部队在进军途中与波军遭遇。巴托格附近一战,乌克兰部队围歼卡利诺夫斯基黑特曼指挥的波军主力。此后,乌克兰人民屡获大胜,其中有1652年11月在卡梅涅茨地区歼灭波军4万人和1653年在日瓦涅茨城下围困波军重兵集团的胜利。

在抗击波兰的同时,赫梅尔尼茨基就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为一个国家的问题同莫斯科政府进行了谈判。这一谈判符合乌克兰和俄罗斯人民的愿望。

1653年10月1日,全俄缙绅会议在莫斯科通过决议,将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并对波宣战。缙绅会议的决定受到乌克兰人民的普遍赞同。1654年1月18日,在佩列亚斯拉夫召开了人民大会。会上,乌克兰各阶层的许多代表都一致赞同乌克兰与俄罗斯的重新合并。佩列亚斯拉夫大会成为乌克兰人民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大会的决定表达了乌克兰人民多年来的要求和愿望。不久,俄波战争爆发,结果是双方缔结安德鲁索沃条约。波兰承认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与俄罗斯的重新合并。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

乌克兰与俄罗斯两民族的重新合并,对乌克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巩固了为争取民族和社会解放而共同抵抗外来敌人的两兄弟民族间的联盟和友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79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