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学而优则仕。”所以在中国古代,走向宦途一般是“名人”的必经之路。而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就有
一类专门的动词,较好地掌握这一类动词,对于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短文大有裨益。以下所举之十三类词,是平常学习和各类考试中可以经常遇见,希望同学们好好掌握。
1、贬降职《旧唐书刘禹锡传》:“~连州刺史。”
2、谪被罚流放贬职《岳阳楼记》:“滕子京~守巴陵郡。”
3、徙调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
[辨]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迁”则表示降职。“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在《史记》《汉书》中,这两字的区别尤为明显。
4、知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5、判高职位或出任地方官《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相州。”
6、任担负、担任《史记蒙恬传》:“恬~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7、授授给、给予《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军,即军中拜~。”
8、辟(bi)征召《晋书谢安传》:“初~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
9、举推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偏:指任副职的人)
10、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11、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臣洗马。”(洗马,官名)
12、提提拔《北史魏收传》:“~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名行:名望和德行)
13、坐因犯……罪或错误《汉书》:“群臣~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名)”。
纵观近几年高考所选文言文阅读短文,几乎都是从唐宋以后所修的官方史书(人物传记)中摘取,其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动词尤多,同学们一定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问题一:竹蜻蜓的玩法 15分 两手带着竹蜻蜓摩擦,然后松开。
问题二:北京竹蜻蜓怎么玩 、蜻蜓的基本特征已有一定了解。2、材料准备:(1)蝴蝶实物标本,课件(以蝴蝶、蜻蜓为主要内容)各一;制作流程图7幅。(2)剪刀、吸管、透明胶、画报纸、白卡纸、油画棒、记号笔、五角星(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用)。(3)自制 竹蜻蜓 范例1只。
问题三:乌镇的竹蜻蜓怎么玩? 双手伸直,把竹蜻蜓下面的竹棍夹在双手手心,逆时针方向迅速摩擦竹棍,竹蜻蜓就会飞起来脱离你的双手。
问题四:如何制作简单的竹蜻蜓? 拿一块薄木片中间打个小孔,再穿过一根竹签,最简单的竹蜻蜓出现了!
问题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词描写熙熙是怎样玩竹蜻蜓的。推举动词:举,搓,推,拾。 熙熙举起竹蜻蜓,搓了搓翅膀向前,推了一下,竹蜻蜓飞了一会儿,落在了地板上,她把它拾了起来。
问题六:橡皮筋动力竹蜻蜓怎么玩 100分 按照折痕把上面的两翼先叠下,然后展开,注意,**的那个折痕是斜的哦,其他的是横的,然后把橡皮筋的另一端钩在竹蜻蜓下端的小钩上,用橡皮把两部分连接起来。最后,右手抓住带橡皮的那个小棒(手往上抬),左手拉住下面的圆形塑料用力往下扯,(两只手的距离越远越好,有点像弯弓射大雕的姿势,嘎嘎),把皮筋绷紧了之后,左手松手,竹蜻蜓就弹出去了,嘎嘎,开了灯之后晚上放很漂亮哦,不过要注意呀,一不小心会弹到自己的手,希望你早点学会,能顺便告诉我,这个东西到底叫什么名字么?貌似橡皮筋动力竹蜻蜓不是它的名字,一直查不搐。。。想多买几个,告诉我地址也行,嘎嘎,谢谢啦
问题七:写写你玩竹蜻蜓时的感受吧! 粘在头上,这一刻,我飞了起来。
问题八:竹蜻蜓有几种方法能够飞起来 利用风把它的翼托起来,所以越转得快,竹蜻蜓就飞的越高。
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竹蜻蜓的叶片就像风扇一样,对空气施加向下的力,所以空气对它施加向上的反作用力,使它上升。
问题九:竹蜻蜓的运动方式包括什么什么两种 我们小时候都很喜欢玩竹蜻蜓,在玩竹蜻蜓的过程中,竹蜻蜓的运动属于什么运动方式
呢?
答:
竹蜻蜓的运动方式是复合运动,
竹蜻蜓自身的旋转是曲线运动,
但竹蜻蜓在空中的上升
下降也说明它整体也在做直线或曲线运动
问题十:竹蜻蜓的玩法 15分 两手带着竹蜻蜓摩擦,然后松开。
1 关于 “与”的文言文解释
与 yǔ
〈动〉
1 (会意。
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与,
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与”文言文翻译与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有以下6种:
1、与:给予。
例句: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白话译文:只不过我把书公开(给予),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给予)似乎并不相同。
2、与:党与;朋党;同类。
例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
白话译文: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3、与:跟;和;及。
例句:孰与君少长。——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白话译文: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
4、与:通“举”,推举,选举。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秦 孔子《礼记》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例句:求之与?抑与之与?——春秋 孔子《论语》
白话译文:是孔子向他们提出了请求呢?还是他们向孔子提出了请求呢?
6、与:盟国,友邦。
例句: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战国 荀子《荀子》
白话译文:要称王天下的和别国争夺民众,要称霸诸侯的和别国争夺同盟国,只图逞强的和别国争夺土地。
3 与 在文言文中有那些意思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 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4 在古文中与的意思与:
作动词用时,通"予",表示给与的意思。如: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译:给与(他)衣和裳,派官员护送他回到乡里。 有时也翻译成 赠与。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参与。如: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作名词用时,可翻译成 党羽。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作介词用时,表示和、跟。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作语气助词用,同“欤” 。如: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5 和在古文中的意思①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②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③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④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⑤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
⑥与;跟。《陈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
⑦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
hè
①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和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和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②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和?”
huò
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6 “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在文言中有多种读音和词性。
一、读作hé时可作:
1、形容词
一是和睦、融洽。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是暖和、和煦、晴和。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和解。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读作hè,作动词,意思是应和。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7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如:老师、教室、书本、教育、交通、战争、经验。表示时间:如:明天、早晨、今年、夏季、星期天、。表示方位:如:东、上、左、以前、东方、南面。说明:(1)前边一般可加数量词短语,如“一个老师”。(2)表示人的名词后边可加“门”,表示复数,可加“同学们”。(3)表示时间的名词叫做时间词,表示方位的名词叫做方位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如:跑、看、保卫、支持、赞扬。表示发展、变化:如:发展、变成、增加、缩小、提高。表示心理活动:如:喜欢、想念、忘记、希望、了解、认识、热爱。表存在、消失:如:有、存在、发生、丧失、爆发。表示使令:如: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表可能、意愿:如:能够、会、应该、愿意、肯、要、必须。表趋向:如:来、上、回来、、上来、过来。表判断:如:是、正是、就是。说明:(1)一般能受“不”修饰。(2)很多表动作、行为的动词可重叠,如“看看”、“笑一笑”。(3)很多动词后边可带动态动词“了”“着”“过”。(4)表可能、意愿的动词叫做能愿动词,表趋向的动词叫趋向动词,表判断的动词叫判断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如:高、大、长、圆、尖、笔直。表示事物的性质:如:甜、好、优秀、美丽。表事物的状态:如:快、迅速、匆忙、激动。说明:(1)一般能受“不”修饰,很多能受“很”的修饰。(2)有的可重叠,如“红彤彤”“清清楚楚”。
数词:表示确数:如:一、十、百、一倍、二分之一。表概数:如:几、一些、许多、二十多。表序数:如:第一、初二、老大。说明:确数包括整数、倍数和分数。
量词:表物量:如:尺、寸、斤、个。表动量:如:次、遍、阵。说明:(1)量词常和数词连用,一般简称为数量词。(2)表物量的数量词用在名词前面,如“一本书”,表动量的数量词用在动词后面,如“去一次”。
代词:人称代词:如:你、我们、大家、自己。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里、怎么、多少。指示代词:如:这、那里、这么、那样。说明:(1)一般不受别类词修饰。(1)代词的用途和它们所指代的词类的用途相同。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这些词叫实词。
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范围、语气、否定、时间、程度等。如:都、全、统统、仅仅、只、可、倒、偏、竟、不、没有、刚、正、恰好、一直、曾经、立刻、很、挺、极、最、更、非常、十分。说明:(1)一般只和动词、形容词组合,不和名词组合。(2)多数不能单独回答问题。(3)一部分副词还有关联作用,如“就”“才”“也”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前面、同他们合起来,表动作、行为的方向、时间、处所、对象等,如:从、自、自从、由、往、朝 、向、在、当、于、以、同、跟、比、被、把、连、对、对于、关于、由于、给、为、为了、为着、除了。说明:(1)不能单独使用。(2)不能加助词“着”
“了”“过”和表示趋向的动词“来“上“下”等。
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如:同、跟、及、以及、病、并且、而、而且、或、或者、不但、虽然、既然、要是、如果、即使、只要、除非、即使、因为、尽管、不管、不论、可是、但是、然而、况且、所以、因而、因此、于是。说明:(1)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
助词: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具有辅助作用,表示某些附加意义。(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2)动态助词:着、了、过。(3)语气助词:呢、吗、吧、啊、罢了。说明:(1)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2)除“所”外,都念轻声。
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如:呼、啪、呜、咚咚、哗啦啦。
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如:啊、哎、哦、哎呀、哼、喂、嗯、哈哈、呸。说明:有些叹词的汉字写法不固定,如:“啊”因为音变,可写成“呀 ”“哇”“哪”等。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英语没有这麽多词性,但用法差不多。
走进商店,踏进商店
动词的分类: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等于
(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扩展资料
动词的语法特点:
1、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2、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3、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4、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5、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6、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参考资料:
put forward v 提出;拿出;放出;
put in提出,提交;放入;种植;
put on穿上;上演;增加;假装;
put into使进入;把放进;在……上种植
put up提供;建造;举起;推举,提名;
put together放在一起;组合;装配;
put out熄灭;伸出;出版;使不方便,打扰 扩展资料
put it on夸张;要高价;装腔作势;
put forth提出;发表;启航;(植物等)长出;放出;
put for以……为目标前进;
put down镇压;记下;贬低;制止;
put off推迟;扔掉;阻止;
put into practice实行,实施;落实;
put into operation使生效;使运转,使开动;
put into production把…投入生产;
put into use使用,应用;投入使用;
put away放好;抛弃;储存;
put up with v 忍受;容忍;
put emphasis on重视,强调;把重点放在;
put in place到位;落实到位;正在实施
recommend的用法:
1、recommend的基本意思是“推荐,介绍”,指有意识地向某人介绍某人或某物的详细情况,其优点,侧重“使…感到可取”,即某种性质、特征等看来可爱、令人满意或受欢迎。一般用作及物动词,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也可接双宾语,其间接宾语可转化为介词to的宾语。
2、recommend还可作“劝告”解,指劝告或建议某人做某事,作此解时,常用动名词或that从句作宾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虚拟语气,还可接以动词不定式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
3、表示“把…作为…推荐”时, recommend可接以as短语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
4、recommend可用于被动结构。
扩展资料recommend 读法 英 [rekə'mend] 美 ['rɛkə'mɛnd]
1、vt 推荐,介绍;劝告;使受欢迎;托付
2、vi 推荐;建议
短语:
1、recommend for 推荐;由于…而称赞
2、recommend sb for a job 介绍某人担任某职
3、recommend sb for a post 推荐某人做某项工作
4、recommend to 向…推荐; 托…照管
5、recommend a child to sb's care 托某人照管小孩
例句:
1、I just spent a holiday there and would recommend it to anyone
我刚在那儿度过一个假期,愿意向任何人推荐那里。
2、Though ten years old, this book is highly recommended
尽管已出版10年了,这本书仍备受推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