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先秦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简述先秦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第1张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学史上的历次诗文革新运动,无不以先秦诗文作为师法的楷模和品评的标准,缘于先秦文学自身的特点。

  第一是创始性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一应俱全,散文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应用散文已有明确的分界。史传散文的记言记事由分离到融合,产生了文诰、编年、国别、谱牒等多种体例。诸子散文由简短的语录体发展为论辩文,进而形成专题论文,完成了论说文的体制。应用文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以及书信、盟誓、祝文、祝辞、箴、诔、铭文等各种文体。先秦诸子多元化的思想各成体系,彼此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以百家争鸣为开端的特点,并辐射其他各种文体形式之中。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这种创始性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是综合性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论语·先进》说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长于文学,“文学”便是泛指古代文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其中文学之士著书立说,游说之士摇唇鼓舌。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先秦时代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都是如此。《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有舞蹈道具和动作的描述,乐章的章名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显然是诗乐舞的综合表演。《诗经》作品大多重章叠句,原本是适应音乐和舞蹈反复表演的需要。《墨子·公孟》中也说:“儒者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三百》,诵《诗三百》”,可以歌唱、舞蹈、弦奏、吟诵,正说明《诗经》具有综合艺术的特征。《楚辞·离骚》的末节、《九章》中《涉江》、《哀郢》、《抽思》、《怀沙》等篇以及《招魂》的末节都有“乱曰”,“乱”既是内容的总结,也是标识音乐的末章。《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巫歌基础上的创作,祭神巫歌是表演巫舞所唱的歌,其中每篇并无“乱曰”,但末篇《礼魂》就是《九歌》前十篇通用的乱辞。由此可见,楚辞也具有诗乐舞相融合的特点。明确综合性的特点,研读文学便要紧密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力避盲人摸象。

  第三是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

  第四是随意性

  随意性指作家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自然是尽人脑所能想,尽人口所能言。产生文字的殷商时代也无所束缚,尽管对天神无限崇拜,还是有武乙之辈敢于射天。周代崇尚礼制,思想有所束缚,然而《诗经》中的民歌用朴实的语言抒发真实的情感,饥者歌食,劳者歌事,对大人君子作无情的嘲讽,对男女爱情作坦率的表白。经过筛选润色的《诗经》尚有真实感,可以想见未能入选的诗歌更是实话实说。先秦无人模拟《诗经》,蕴酿二、三百年之后,楚辞以全新的面貌上诗坛。后人每以《诗经》为比照评论《离骚》,或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小雅之长,或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不同于《诗经》;或认为屈原独依诗人之义,依托五经以立义;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分剖四事同于风雅,四事异乎经典,算是一种折衷的总结。以同于《诗经》为褒,以异于《诗经》作贬,是囿于汉代作家尊经学重模拟的怪圈,而忽视了先秦作家的随意性。屈原是最有个性的诗人,《离骚》是最有个性的诗篇,宣泄自己的满腔愤懑,一吐为快,他完全没有也不必“徵圣宗经”。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儒家有传播仁义道德的自由,道家就有蔑弃仁义道德的自由,纵横家也有以利害关系取代仁义道德的自由。面对旧制度的日益式微,旧秩序的日益破坏,兼并战争的日益频繁,诸子百家的治世良方形成各种独立的思想体系。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人们竞相探寻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最为美妙的语言技巧,从而形成各自特有的审美情趣。

  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如果把我国文学的发展比喻为一条长河,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学,正是处于发源阶段;如果把我国文学比作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学正是它的基石。因此,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于认识我国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以及我国文学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远古口头文学除原始歌谣外,还有神话传说。古代神话丰富多彩,只因年久散失,未能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所看到的一些零星的片断,大都出于后世的传闻。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的神话较著名者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黄帝杀蚩尤》、《刑天与帝争神》和《羽民国》、《奇肱民》等,包括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诸类型。神话作为原始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想象和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形象地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神话还是人类永不复返的童年时代的艺术瑰宝。它以自身的壮丽奇伟和无穷魅力显示出高度的审美价值。

神话又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以炽热的激情、神奇的幻想,表现了原始人类企图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愿望、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赞颂。

  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有何具体体现?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5学时)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基础。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空气;社会发展对史书体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3、《左传》。《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与内容;《左传》的艺术:《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它叙事注重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长于写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鞌之战、肴之战、长勺之战,都记述得脉胳连贯,首尾完整而又变化多端,有声有色。《左传》尤其善于写行人辞令。

  4、《国语》。《国语》的体例及内容;《国语》的艺术:《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事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5、《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战国策》的内容与艺术:《战国策》所反映的是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所刻划的策士形象活跃生动,书中对政客及策士的权谋、谲诈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战国策》在艺术上喜用夸张、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及故事均饶有风趣;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语言能力比起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思考题:1、试分析《左传》在描写战争方面的成就。

  2、试分析《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5学时)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思考题:1、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

  2、试析《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10学时)

  1、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楚国社会政治背景;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歌俗乐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楚地巫系文化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的真伪。早年得志,任楚怀王左徒,与楚国贵族旧势力的矛盾,夺稿、被谗、流落汉北,再放江南,自沉汩罗。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25篇,其中某些恐为伪作。

  3、心灵的回旋曲——《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他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4、流亡漂泊组曲——《九章》。《九章》的编辑与得名;《九章》的内容;《九章》分篇解析;《九章》的艺术。

  5、祭神组曲——《九歌》。《九歌》的内容;《九歌》的艺术。

  6、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影响。《天问》、《招魂》及其他。

  7、楚辞的流变及其他作家。宋玉及其《九辩》、《风赋》等;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这一新诗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楚辞有何独特的风格?如何表现?

  3、《离骚》与《九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第二编 秦汉文学(24学时)

  概况(1学时)

  1、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十五年就覆灭。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2、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但统治者的奢侈,对外的扩张,使人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3、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特别《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散文作品之一。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汉初的贾谊、晁错,宣帝时桓宽,东汉时的王充、仲长统都写出的政论文。

  4、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汉赋虽在内容上多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

  5、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

  6、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思考题:1、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和辞赋(3学时)

  1、秦代文学。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的寓言艺术;《谏逐客书》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贾谊和汉初散文。贾谊的生平;贾谊散文的三种类型;晁错的散文。

  2、西汉的赋作家。赋体源流;骚体赋——以贾谊赋为对象;散体大赋的奠基者——枚乘及其《七发》;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西汉的其他赋家——东方朔、杨雄。

  思考题: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如何评价散体大赋?

  第二章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6学时)

  1、司马迁的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少年有家学渊源,诵古文及《尚书》、《春秋》等;青、中年时期的三次漫游增广了他的见闻,他也借机搜集了不少有关的遗事传闻,对他写作《史记》有直接帮助;开始写作《史记》“草创未就”之时遭李陵之祸,进而发愤著书,并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2、关于《史记》其书。《史记》的体例;《史记》写作的目的;《史记》的历史观。

  3、《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史记》如何选择传主;《史记》如何写传主;《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倾向性。

  4、《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

  5、《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叙事生动传神,描写富于形象性。在史实的基础上,常能通过取舍剪裁材料,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文章气势磅礴,又富于抒情色彩。并往往在书中借史事以舒写愤懑,倾注入自己的感慨。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的关系如何?

  2、简论司马迁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3、《史记》的论赞法和互见法如何表现

  第三章 东汉的散文和辞赋(2学时)

  1、班固和《汉书》。《汉书》的体例;《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史》、《汉》比较。

  2、东汉的散文。

  3、东汉的辞赋。

  思考题:1、如何评价《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2、东汉时期有何著名的散文作家及作品?

  3、东汉辞赋的概况如何?

  第三章 汉乐府民歌(8学时)

  1、关于乐府。乐府的机构及任务;乐府涵义的变迁。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①表现富有阶层生活的作品;②反战作品;③表现农民与市民生活的作品;④表现爱情与家庭生活的作品。乐府民歌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作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所以颇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征。诗中无论是写上层人的奢华,还是写下层人的窘况,均能以歌者本身的眼光去看,所以体现出鲜明的平民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题材多取资典型事件或某些场景;叙事诗的体制,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诗体形式自由,整散不拘,五言为主,夹以杂言;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思考题:1、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有何体现?

  2、简论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3、乐府民歌在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如何?

  第三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4学时)

  1、五言诗的起源。首先在汉代民歌中出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张衡、秦嘉、赵壹等都有五言诗作。五言诗比四言诗在言志状物方面更有优势,也更易于再现诗体韵律的抑扬顿挫之美。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士人的离别相思之苦与仕途失意的苦闷感伤。它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善于用平淡而优雅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

  思考题:1、简述先秦两汉诗体的发展概况及《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发展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的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46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