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和曹参的名望都胜过刘邦,为什么反而推举落草为寇的刘邦为主公呢?
秦二世胡亥元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关东郡县纷纷起陆续举兵叛秦。沛县人也击杀死秦国任命职的县令太爷,沛县头面人物萧何、曹参纷纷推举陆续举荐刘邦做主公。刘邦推让不成,欣然接受毫不在意,改称号为沛公正式兴兵伐秦。
那么问题来了,萧何曾是沛县管理人事的官员,曹参也是县官,威望和名声知县,声望和知名度都胜过于刘邦,为什么反而推举何反倒举荐落草为寇的刘邦为主公呢?小编认为觉得存在三大原因。
猜测一:二人身份注定无法当老大萧何、曹参仅仅沛县的两个县吏,说起声望,肯定不如沛县县令,可沛县县令也被老百姓杀掉了,他二人算个啥?假如强制左右,要当老大,如果将老百姓不接受,那么他们二人仅有死路一条,害怕死亡,让二人害怕迈出这一步。
还有一点,沛县县令要起兵造反时,便与萧何、曹参二人商议,由此可见,这二人,在沛县县令心里,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假如萧何、曹参并没有与沛县县令欺压过老百姓,沛县县令是不可能这般仰仗这二人,沛县县令被害后,二人心里不安不心虚?自然心里不安,即然心里不安,如何还敢左右?
猜测二:二人深知刘邦秉性沛县起义之际,谁的阵营较大?不容置疑就是刘邦,尽管刘邦只带到沛县上百人,但这上百人是啥身份?逃跑的徒役或是犯罪分子,这帮人,假如不谋反,等候他的仅有死路一条,因而,是谋反信心最坚定的一波人,都是战斗能力最强悍的一拨人。而这波人,只认一个大哥,那便是刘邦,假如萧何、曹参与刘邦角逐大哥之职,也许沛县老百姓会支撑她们,但这一波人绝对不会适用。
或许在沛县老百姓的支持下,萧何、曹参可在与刘邦的角逐中有幸获胜,但如果真的当上大哥,反而成了萧何、曹参的催命符。刘邦什么人,二人心照不宣,此次领人回家,目地便是要当老大,如果被萧何、曹参摘了胜利果实,必然气急败坏,一定会对二人下凶手,萧何、曹参全是聪明的人,怎样会干这类傻事?
猜测三:读书人的劣势萧何、曹参虽然都是县吏,却也算得上文武官的行列,起义之时,最主要的就是角逐地界、抵御秦军围歼,这些事该哪些去干?不容置疑武人。
即然起义早期武人更为重要,那样县吏出生的萧何、曹参便注定只有待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这也是抗战时期,弱不禁风的文人的可悲。也亏到萧何、曹参二人有自知之明,不然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大汉王朝,还不可知。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对于以上猜想大家认同吗?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首先原因很好解释,因为晁盖被史文恭射死了,所以宋江理所应当的可以继承这个位置,虽然当时晁盖很不希望让宋江继承,但是也没办法,晁盖死了以后大多数人都是拥护宋江的,而且宋江也确确实实把史文恭给抓到了,虽然是让卢俊义间接帮他抓,最后在卢俊义推辞z之下,宋江还是当上了这个老大,而且宋江的理想要比晁盖更长远,他希望大家去朝廷招安,这也是为大家好,晁盖只满足于现状,没有想到以后该怎么办,虽然很多人反对宋江招安,但实际上宋江的想法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宋江为人处世方面也是比晁盖要强很多。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水浒传》当中宋江是梁山的老大,而在宋江之前,原本的梁山泊老大是晁盖,晁盖和宋江一样,两人都是江湖上非常有地位的人物,听到他俩的名字几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是到了最后晁盖却被宋江所代替了这个宝座,很多人感到好奇,究竟是怎么被宋江给夺走了呢,其实关键被夺走的原因,还是因为晁盖去世了,不过晁盖就算没有去世,他的权力也已经开始落到了宋江手里,从哪几点可以看出,首先大多数人都开始支持宋江,而支持晁盖的毕竟是少部分,而晁盖之所以失去了统治力,关键原因就是他的理想和宋江不一样。
晁盖还是那种非常讲重情义的性格,所以说他想一辈子在梁山上面当强盗,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这才是最开心的日子,包括鲁智深和武松,他们的想法和晁盖也是一样的,所以坚决反对宋江招安,但是宋江不是这么想的,宋江认为总不能一辈子在梁山当什么草寇,如果能回到朝廷继续当官那才是最好的,所以他一直希望大家可以招安,毕竟如果一直这么当草寇的话,最后还是会被朝廷所剿灭。
还有一点的就是两人的为人处世方法不一样,虽然他们性格都非常的直爽,但是宋江在某些地方还是非常圆滑的,有的时候宋江碰到朝廷官员,对他们也是非常有礼貌,并且喜欢拍马屁,这一点就比晁盖要强的多,晁盖的性格就比较直爽,还有一点喜欢意气用事,所以说最后也很容易被人穿小鞋。
只要是了解过《水浒》的人都知道,在108位好汉当中,宋江的地位是最高的,可殊不知的是,第一把交椅并不是非宋江不可,108位好汉当中有一些人比宋江更适合坐上这个位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谁最有资格坐上这个位置。
在宋江之前,本应该是晁盖坐上这一个位置的,因为在水浒当中,宋江投奔梁山时晁盖已经在这一个位置上,不过因为宋江之前救过晁盖的命,所以晁盖准备将位置让给宋江,之后宋江拒绝了,不过晁盖好命不长,晁盖死后,宋江自然就成为了山寨之王。
然而不管是宋江还是晁盖,如果没有林冲的退让,他们两个也不会有机会坐上这位置。林冲不仅有元老朱贵,宋万,杜迁等一批人的支持,还亲手解决了第一任梁山之主王伦。再加上这些人的武艺并不如林冲,因此王伦死后,大家都推举林冲做领头人,然而林冲却自愿,将这一个位置让给了晁盖。也就是说,不管是最后的宋江,火并王伦的林冲,还是接受林冲让贤的晁盖,坐上这一位置,都算是合理。
可是有一个人,却比林冲、晁盖、宋江等人,更适合坐梁山第一把交椅。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聚义之后,成为了第十条好汉的小旋风柴进。那么柴进为什么比前面几人,更适合成为梁山之主呢?小编认为原因有四:
第一个原因就是,柴进的经济实力十分的雄厚,仅是为了林冲和洪教头比武,他就能拿出二十五两银子做彩头,而且无偿资助过很多落难英雄。他走上梁山之后,带去的家产,更是为梁山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经济支持。
第二个原因就是柴进的背景。柴进他是后周世宗嫡派子孙,家里面也存有御赐的丹书铁券,在当时就连朝廷官府都要给他几分面子,更不要说江湖上的人了。
第三个就是柴进武力值不低,因此走上梁山之后,他曾经参加了多次战役,包括辽国之战、田虎之战、王庆之战以及方腊之战,等等,而且立下了不少功劳,战绩累累。
第四个就是柴进的人缘好,柴进一生仗义疏财,为朋友排忧解难,曾帮助过不少好汉江湖地位很高,是当世的孟尝君,这样的人成为梁山之主,可以使梁山的影响力更大。而且走上梁山的很多好汉,都曾受过他的恩惠。例如林冲在刺配沧州之时,途经柴进家,于是林冲就去拜访了柴进。当时林冲在江湖上也小有名气,柴进对林冲可谓是久闻其名,不但好酒好菜的款待他,还替他上下打点,让他少吃了很多苦头。
宋江是在杀掉阎婆惜之后去了常州,并且投靠了柴进,柴进也让宋江安心的住下,并且说“你就算是杀朝廷命官,打劫国库的财物,我也敢把你留在家中”。再者说,就连梁山的第一任领导者王伦,也是经他资助,才在水泊落草的,严格意义上说,柴进还算是梁山真正的创始人。
如此看来,柴进的确比所有人都更适合,坐上第一把交椅,成为梁山第一条好汉,但是他没有争,反而排在了宋江、林冲等人之后。不过,或许柴进并不需要世人为其鸣不平吧?
《水浒传》大家并不陌生,剧中108条好汉,每一个人都性格鲜明,身负大义,他们都有自己的本领,那为何108条好汉当中独独让这个宋江做了大哥呢?我觉得除了天时、人和之外,宋江也还有作为***的人格魅力。
首先,北宋时期,朝廷腐败,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在这样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下,长期备受压迫的平民百姓,必然起了推翻政权的暴乱之心。而宋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起了一个带头人的作用,108条好汉愿意跟随着他上梁山。都说时事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算当初没有宋江出现,必定会有另外的人出现,时事造就了宋江,这是天时。
其次,宋江江湖人称及时雨,之所以大家都给他这个外号,是因为他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够及时出现并施于援手,久而久之,就获得了这么一个称号,他也因广施恩德,而结交了众多好友。人脉之广泛为他后来上梁山起义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就连功夫了得晁盖也愿意追随着他,这是人和。
再者,虽然宋江武功不怎么样,但是他的领导能力却很好,德行能服众。作为一个***,不一定要有很强的本事,但一定要懂得知人善任,让更有能力的人来为自己效命。要不是后面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108条好汉也不至于被一个个消灭掉,轰轰烈烈的起义,到最后却以这样惨淡的结局收尾,真的很可惜,可悲。
剧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程咬金的混世魔王是被人给他的称号,第二种就是程咬金在瓦岗寨称皇的时候,国号大魔,所以被称为混世魔王。在小说中还剧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程咬金出身低下,然后梦见仙人仙人教他武功,但是由于他娘叫醒了他他只学会三板斧。程咬金凭着三板斧到处闯荡最后被李世民所重用,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剧中程咬金比较豪爽,只会三板斧所以人送外号混世魔王,这是根据他性格来的。
还有种就是在瓦岗寨的事情了。当时程咬金投靠了瓦岗寨,当时瓦岗寨建立了新的政权,而程咬金便是这个政权的***,他把国号定为大魔。所以大家都尊他为混世魔王。当然这都是剧中的形象。历史上的程咬金并非如此。历史上的程咬金不仅不是出身低下,而且会的也不仅仅只是三板斧。历史上的程咬金乃是名门之后,祖上都是做大官的,可以说官宦子弟,而且刚开始也有自己势力。而且程咬金擅长舞塑,武功极其的好。
后来程咬金先是投奔了李密。当时被李密重用,但是当时和王世充正干着呢,李密却没能打过王世充。后来程咬金被王世充所俘获,王世充看他是个人才,就封他为将军。刚开始程咬金还是接受,在后来慢慢发现王世充此人并非明主。于是投奔李世民,到了李世民手下后。李世民也是非常的欣赏他。他在李世民手下屡建奇功,在打败王世充,窦建德,宋金刚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帝位,而程咬金被外任为一地刺史。但是程咬金说自己誓死不会李世民。
后来程咬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得帝位。也是历史上难得善终的武将之一。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说浅显一点讲的就是一众梁山好汉的故事。而在这其中,梁山的老大就更引人注目了。梁山第一任老大本是王伦,林冲火并王伦,却拱手将老大之位让给了刚上梁山不久的晁盖,看是忠义无双,其实是为了逃避责任,不想背上为背信弃义的骂名。
1王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无疑是王伦接纳了走投无路的林冲。
相比于梁山中的其他各位好汉,王伦的品质就显得有些低劣。他并不是被逼上梁山,而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山贼。但是作为一个山贼,王伦也是非常的失败,本来做的就是把脑袋挂在腰间的生意,但是王伦却贪生怕死,可以说毫无是处,就想着都勾心斗角,稳固自己老大的地位,连伪君子宋江都比不上。至少宋江还是想着招安,然后封疆拜侯,而他就想着当自己的老大,并且还排挤兄弟。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是王伦接纳了林冲,林冲走投无路的时候,是王伦给了他生路,所以王伦对于林冲有恩。但最后却是林冲杀掉了王伦,而梁山说白了就是土匪窝,讲究的就是义气,如果林冲当上老大显然就违背了江湖道义,会被所有人嘲笑不齿。
2林冲看不上梁山老大的职位。
林冲以前是80万禁军的总教头,虽然后来命运捉弄人,自己落草为寇,但是还是有着自己的骄傲的,甚至有点打心眼看不上梁山老大这个位置。
3林冲性格比较懦弱,不喜欢出风头。
本来作为80万禁军的总教头,林冲却被人踩在脸上欺负都不反抗,其中可以看出林冲多么能忍,甚至某种程度上就叫懦弱。甚至后来走投无路,唯一的想法也只是逃走,所以从根本上就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懦弱的人,拥有这样性格的人,他并不想当梁山老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备文不如诸葛亮武不如关羽,刘邦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宋江文不如吴用武不如卢俊义,可三人都做了老大,刘邦还开创了一个王朝。那么,为什么三个人能力都一般,却可以做老大呢?其实,往往做老大的都不是能力最强的人,但是做老大必须要做好三个事情,这在老子《道德经》第68章说得很明白:“善用人者为之下。”
自己能力不行,但是做老大必须要有用人的本领,善用人,也就是要知人善任,并且还要能服众,特别是让能力比你强的人佩服,愿意追随。用人是一门大学问,西方还专门有一个学科叫“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在中国,善用人还不能仅仅停留在那种课本上“术”的水平,应该上升到一个“道”的水平,因为中国的人际关系太复杂,对人的管理太难。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传道的,老子说的“善用人者为之下”在具体的应用中要做到 以下三点:
一、三人都知道处下
如果说“处下”的本领,三个人可是一个比一个强,刘备尽管沦落到街头卖草鞋,可好歹也是王室血统,却和杀猪的张飞、以及“亡命奔涿郡”的关羽义结金兰,这就是一种处下。刘备三顾茅庐,对一介农夫诸葛亮礼让有加,这也是一种处下。还有刘备爱哭是出了名的,干嘛哭啊,哭就是示弱,也是处下。如果没有这点能耐,诸葛亮恐怕也不会出山,自然刘备也难以形成与东吴和魏国三足鼎立的资本。刘邦、宋江也是一样,如果不能处下,是行事独断孤傲之人,断不会吸引那么多英雄豪杰投奔。
二、不与下属争功
老子《道德经》还说:“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什么意思呢?也即是说为什么天下人都乐于推举你做老大呢,那是因为你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你争。不争,不争什么呢?对于做老大的人来说,首先不与下属争功,那些有了功劳是自己的,苦劳都是手下的老大不是好老大,也做久不了老大。总那样干,下属总会抛弃你。刘邦、刘备、宋江都是这样,手下人有了功,犒赏,不要吝于说赞扬的话,“你太厉害了,如果不是你,大哥我”,这样的话常挂在嘴边。如果你做领导,不妨试试,效果也一定很好,肯定别人没有那么难!
三、不与下属争利
其次,不争还表现为不与下属争利。虽然说梁山好汉义字当先,可是涉及到人的根本利益,还是很敏感的。当然这里的利益不能狭义的理解,你损失了银子,可是心理获得了满足感,这对你来说也是利。这一点在宋江身上最能体现,宋江是所以被称为“及时雨”,正是因为他仗义疏财,散财取义,更不用说与兄弟争利的事了,他更干不出来。
刘邦刘备宋江身上所具有的特质,不足以用能力概括,应该是一种比能力更大的东西,叫智慧吧。不管三人有没有看过老子的《道德经》,可是却在实践中应用着道德经的智慧。刘邦刘备宋江能力一般,可为什么都能做老大,正是因为三人都以上有三个共性,都做到了老子所言的“善用人”。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司马迁老先生知道后世会存有疑问,就在《史记·汉高祖本纪》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对刘邦起义过程中的一些传说,也做了详细的叙述,这个值得商榷,但关于题主提到的问题应该是可信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揭竿而起,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
此时,沛县县令看到烽火遍地,为了保全自己,就秘密找来萧何、曹参商议起兵反秦之事。
萧何当时担任主吏掾,素来与刘邦关系很密切,在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同时,与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时,萧何就对县令说:“你是秦朝廷的官吏,沛县百姓恐怕很难听你的话。欲图谋大事必须把逃亡在外的英雄豪杰请回来不可。”
县令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就派樊哙把刘邦请了回来。
此时的刘邦已经聚集了近百人,当刘邦带领众人回到沛县时,县令就后悔了,恐怕刘邦危害自己,就下令关闭城门派人把守,还想把萧何、曹参杀掉。
萧何、曹参翻越城墙来归附刘邦。
刘邦就写了一封信,劝告沛县父老杀掉县令,迎接刘邦入城,推举刘邦做县令。
但刘邦却推辞说:“现在诸侯并起,沛令一职应当选择全县最有威望的人来担任。我不是自爱,实在是德薄能鲜,耽误了自己事小,倘若耽误了全城百姓,那就百死莫赎。请选择贤能的人,图谋大事吧。”
刘邦一席话,既像是在推辞,又像是在吓唬那些胆小的人。造反是要杀头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怕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做带头大哥。
沛县父老经过卜筮后也说刘邦最吉,都拥戴刘邦。刘邦又多次推辞,最后勉为其难,只好答应。
也有说法是,刘邦答应先暂时做这个大哥,如果杀头的话,就杀他的头;如果侥幸成功了,那时再选举一个贤德的人来做首领。
还说刘邦夺取了天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当帝王,刘邦也再三推辞。但谁也不服谁,刘邦再次很为难的继续做暂时的大哥,这才摆平了。
其实,刘邦四十八岁才起事,并非一直在游手好闲,而是为了这一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舆论宣传,其母刘媪梦与神交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广交英雄豪杰,建立人脉等等。
至于卜筮一事,也有说法是萧何做了手脚,后世也有萧何让刘邦抓阄的故事。尽管史料没有记载,恐怕这事不假。刘邦、萧何他们能做出这些事来。
总而言之,刘邦起事时,已经有了近百人的队伍,萧何、曹参都是投奔刘邦而来,关键是造反要杀头,前途不明,这个大哥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最为关键的一点,刘邦是天生的领袖,萧何、曹参之流都仅仅是宰相之才,君臣名分早已经注定,这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刘邦团队是无法走得更远的。
这就是萧何、曹参等人的高明之处。至于其他人及沛县父老,也就是人云亦云,过江之鲫。
刘邦本身适合做大哥,又想做大哥,推辞只是一个策略;萧何清楚自己不适合做大哥,不想出头也是本心实意。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也无法强迫萧何去做这个带头人。
这就是大家推举刘邦的原因,而没有选择萧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