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殖民地有没有阿根廷

德国殖民地有没有阿根廷,第1张

德国殖民地

韦尔瑟殖民地(Welser colonies)

1909年的德属西南非洲

小威尼斯(英语Little Venice,德国Klein Venedig),见参考资料中的德国人在美洲的殖民开拓条目

勃兰登堡-普鲁士殖民地(Brandenburger-Prussian colonies)

非洲:大弗里德里希堡(Groß Friedrichsburg,在今天加纳境内),1683–1718

阿尔金岛(Arguin,在今天毛里塔尼亚),1685–1721

维达(Whydah),在今天多哥境内,约为1700年,不过当时勃兰登堡公司只有一个小小的补给驻点,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英国和荷兰设于当地的驻点

美洲:圣托马斯岛(SaintThomas),现在为美属维尔京群岛一部分,勃兰登堡公司向丹麦西印度公司的租借地(1685–1720)阿根廷

维克斯岛(Vieques,又称螃蟹岛,IslandofCrabs),波多黎各属岛,勃兰登堡公司从丹麦西印度公司中并入,1689–1693

托尔托拉岛(Tortola),现在属英属维尔京群岛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岛1696年短暂领有

德意志帝国殖民地

太平洋

德属新几内亚 (Deutsch-Neuguinea),包括威廉皇帝领地(Kaiser-Wilhelms-Land),俾斯麦群岛(Bismarck Archipelago),德属所罗门群岛(German Solomon Islands,1885-1899),布干维尔岛(Bougainville,1888-1919),瑙鲁(Nauru,1888–1919)其政区还包括:

德属新几内亚1912

德属马绍尔群岛(Deutsche-Marshall-Inseln,1885-1919)

德属萨摩亚(Deutsch-Samoa,1899–1914)

加罗林群岛 (Karolinen):1889-1919年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FederatedStatesofMicronesia,1899–1919)

帕劳(Palau,1899–1919)

马里亚纳群岛 (Marianen):1889-1914年

德属东非 (Deutsch-Ostafrika):

后来的坦噶尼喀(Tanganjika),今天属于坦桑尼亚一战后成为国联的英国托管地1962年独立,1964年与原英国保护国桑给巴尔苏丹国合并成为今天的坦桑尼亚

卢旺达和布隆迪(Ruanda-Urundi):1885-1917年

维图(Wituland):1885-90年,在今肯尼亚

基翁加三角区(KiongaTriangle):自1920年起(之前就已经被德国占领),位于萄属莫桑比克 德属西非 (Deutsch-Westafrika)包括:

德属喀麦隆 (Kamerun):1884-1914年 一战后分为英属喀麦隆和法属喀麦隆,后者成为今天的喀麦隆共和国,英国部分则一分为二,一部分并入尼日利亚,另一部分并入喀麦隆

德属西非(最北的两处)

多哥兰(Togoland):1884-1914年 一战后分为英国占领部分和法国占领部分,前者并入加纳,后者成为今天的多哥

德属西南非洲 (Deutsch-Südwestafrika),今纳米比亚:1883-1915年 (不包括被英国占领的鲸湾地区,Walvis Bay)

博茨瓦纳(德语名Südrand des Caprivi-Zipfels)

德国也在中国拥有土地利益:

胶州湾(Kiautschou)保护领地,包括租借地青岛 (Tsingtau):1897-1914年 (原本租借99年)

山东势力范围

黄河流域(Gelber Fluss) 势力范围,即山东半岛附近的德国势力范围

天津德租界

汉口德租界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2、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村亨村的普通农民家庭。由于他后来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焦”所以又叫孙中山。他在少年时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1894年,中山甲午战争爆发,在民族危难中,他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同年冬,孙中山在香山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他亲自为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并在1911年武昌起义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1924年1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

作为20世纪中国的巨人、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建立了不朽的业绩,他领导了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开拓了道路;他推翻了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共和国,他是辉煌的历史里程碑;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他指定的政纲不愧为正规的全面推进中国近代化的理论和方案;他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而献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华侨中,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主张。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在广州和日本横滨等地也建立了兴中会组织。1895年和1900年,他领导兴中会并联络会党发动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为了在中国实现民主革命的伟大目的,孙中山在海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和准备工作,并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孙中山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充分表现了他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工作。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以《民报》为阵地,同保皇派就中国要民主共和制度,还是要君主立宪制度;走革命道路,还是走改良道路等重大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大论战。通过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在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同时,孙中山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各地也发生了许多群众自发的反封建斗争。这些起义和斗争,猛烈地冲击着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中部总会推动下,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得到广泛响应,全国很多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拥护共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陷于土崩瓦解之中。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捷报后,于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响应武昌起义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但是,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面指使部下联名通电,反对共和;一面又施放拥护共和的烟幕,迷惑革命党人。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压力下,软弱的资产阶级被迫妥协让步。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孔子哲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3、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智商:190

少年牛顿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

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的成就

力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①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通常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③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

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他说:流体部分之间由于缺乏润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与流体部分之间分离速度成比例。现在把符合这一规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其中包括最常见的水和空气,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称为非牛顿流体。

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地说并不正确,但由于牛顿的权威地位,后人曾长期奉为信条。20世纪,T·卡门在总结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时曾风趣地说,牛顿使飞机晚一个世纪上天。

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于他把声传播当作等温过程,结果与实际不符,后来P-S拉普拉斯从绝热过程考虑,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

数学方面的贡献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用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流数(fluxion)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GW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得出了导数、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阐明了求导数和求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光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1704年,他出版了《光学》一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热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1672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用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证明,密度呈球对称的球体对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质量的质点放在中心的位置来代替。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

首先,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汇率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因此,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实施恰当的汇率政策,已成为经济开放条件下决策者必须要考虑的重要课题。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由汇率变动诱发的。阿根廷危机的原因之一也与货币局汇率制度有关。因此,采用一种适合本国国情、有利于提高本国竞争力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毫无疑问,浮动汇率制不是十全十美,货币局汇率制也并非一无是处。问题的关键是,在实施某一种汇率制度的过程中,如何采取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便使这种汇率制度在有利的环境中运转。例如,香港和爱沙尼亚在实施货币局汇率制度时,很注意改善微观经济层面上的基本要素。而在阿根廷,不仅企业效益增长缓慢,而且劳动力市场也具有很强的刚性。此外,国际经验还表明,为了使货币局制度顺利地运转,国内经济应该有较多的活力,金融体系健全,财政纪律严格,而且它所盯住的货币必须是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

在阿根廷,由于流通领域中的现金在减少,政府遂允许省一级政府印制并发行自己命名的代用券,用于政府开支或支付公共部门雇员的工资。 例如,人口最多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率先印制了10亿美元美元的一年期代用券。毫无疑问,这些准货币虽然一时解决了流动性不足的难题,但对货币局汇率制度的破坏作用是很大的。无怪乎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阿根廷的货币局汇率制度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那种货币局制度,因为政府允许1/3的货币基础(流通领域中的比索加上银行中的比索存款)可以用政府债券来支撑,以便使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其次,必须注意利用外债的规模。阿根廷历史上曾遇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债务危机。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 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这两次危机都给阿根廷经济带来巨大的创伤,但是必须指出,举借外债本身并不是坏事,因为利用外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积极地举借外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决策者的一个明智选择。然而,外债的规模必须与本国的偿付能力相适应。遗憾的是,阿根廷没有从过去的危机中吸取教训,而是在90年代初实现经济复苏后再次举借了大量外债。更为不利的是,相当多的一部分外债不是投入生产部门,而是被公共部门用于非生产性目的。

阿根廷公共债务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50%。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这一比重似乎并不高。但公共债务相当于出口的比重却高达5倍。此其一。其二,阿根廷的债务结构不合理。一是还本付息集中在2001-2004年,二是大多数债务采用固定利率,一般都在10%以上,从而使还本付息负担进一步加重。

总之,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的那样,除非一个国家的经济飞速增长,金融市场非常发达,否则不应该使债务负担达到如此重的地步。 无怪乎有人认为,阿根廷的兑换计划是死在债务和经济衰退手里的。 此外,阿根廷的教训还表明,在外资流入源源不断的时候,阿根廷早就应该努力提高国内储蓄率,并在经济改革之初,就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 第三,提高财政部门的稳健度也是维系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之一。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都与金融部门中的各种问题有关,因此,人们在谈论经济安全时,常常把注意力放在金融问题上。但阿根廷危机则表明,庞大的财政赤字同样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不容否认,在90年代前期,除1991年以外,阿根廷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见表)。1993年的财政平衡甚至出现了盈余,其他年份虽然是赤字,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然而,从1996年起,一方面,90年代前期急风暴雨式的私有化结束后,私有化收入大幅度减少,而政府开支却得不到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前总统梅内姆为了谋求第三次连任,不惜大幅度增加财政开支,对地方政府财政开支的增加也听之任之。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的那样,阿根廷的政治家具有随意开动印钞票机器来满足政治需要的传统。 其结果是,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曾经担任阿根廷经济部长的洛佩斯说过,在90年代,阿根廷的政府开支增长了150%,而经济仅增长了50%。 而《拉美财政》杂志的一篇文章则认为,在过去的十年中,阿根廷的公共开支增长了一倍,财政赤字增长了6倍。

表:阿根廷的财政平衡(相对于GDP的比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16 -01 15 -03 - 06 -19 -15 -14 -17 -24 -35

资料来源:ECLAC: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1997, 2001

阿根廷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的根源在于财政开支负担过重。而财政开支得不到控制的原因与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密切相关。例如,阿根廷的总人口为3600万,而公务员人数则多达200万。这一比率不仅在拉美,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比较高的。又如,阿根廷的国会雇佣了1万人,是墨西哥国会的2倍多(而墨西哥的人口则比阿根廷多出1倍以上)。此外,阿根廷的省一级立法机关还雇佣了5万人。再如,阿根廷的参议院有72个席位(由23个省和联邦首都各选出3名),众议院有257个席位(每14 4万人选出1人)。《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按照这一比率,美国的国会议员将多达2000人,而不是现在的535人。

阿根廷的公务员不仅领取高薪,而且还可享受非常优厚的福利。因此,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占用了国家的大量资金。以国会图书馆为例,在它的3000万美元的预算中,98%的经费被用来支付其964个雇员的工资。

阿根廷的财政失衡还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复杂的财政关系密切相关。在90年代后期开展的财政改革中,中央政府的财政权有所缩小,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则显著强化,财政开支也大幅度增加。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监督或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例如,杜阿尔德总统曾于90年代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当过8年省长。在在此期间,该省的财政赤字增长了10倍多,而且还不断地向银行举债。对此,中央政府几乎是束手无策。据估计,90年代后期,在阿根廷公共开支的大幅度增长中,约三分之一与地方政府有关。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资金的需求很大,资本市场上筹措资本的成本居高不下,从而这使私人部门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向企业征收五花八门的税收。据统计,一般的企业要向联邦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缴纳14种税。然而,由于偷税漏税司空见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90年代中期所作的统计表明,在阿根廷,只有50%的纳税人缴纳了增值税。因此,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阿根廷能将偷税漏税的比率减少125%,阿根廷的财政收支就不会是赤字了。

总之,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鲁格夫所说的那样,不当的财政政策、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僵硬的汇率制度三者结合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危机。 第四,政治稳定是加快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之一。应该说,自80年代初阿根廷实现军政府还政于民后,政治民主化进程一直在稳步发展。但是,自1999年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后,经济问题政治化趋向愈益严重。换言之,政府的任何经济政策的出台或付诸实施,都受到党派之争的影响。

经济问题政治化甚至还与同一政党内的分歧与不和联系在一起。例如,现总统杜阿尔德与前总统梅内姆均属正义党,杜阿尔德而且还在梅内姆当政期间任副总统。按理说,在国家陷入危机后,这两人应该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但梅内姆在2002年1月9日接受智利《商报》的采访时说,杜阿尔德总统不称职。梅内姆还批评杜阿尔德的经济政策是极其坏的,认为新政府放弃1比索=1美元的兑换计划将导致经济不稳定,使阿根廷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迅速消失,使阿根廷自我封闭,也会使阿根廷倒退40年。一些分析人士指出,阿根廷的政治制度中有一种党内相互残杀(cannibalism)的传统。梅内姆贬低杜阿尔德的目的无非是要使自己在2003年的大选中处于一种有利的地位。

还应该指出的是,最近几年阿根廷政治民主制度中的最大问题是总统权力受到很大的制约。德拉鲁阿既没有控制议会,也没有控制全国23个省中的14个,而反对党手中的那些省,正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大省。在减少财政赤字的号召中,那些省采取了抵触的姿态。德拉鲁阿甚至没有得到推举他竞选的联合阵线的全力支持。事实上,德拉鲁阿上台后,联合阵线中的左翼派一直在批评他的经济政策,甚至激进公民联盟(联合阵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前总统阿方辛也对他的经济计划敬而远之。不仅如此,在许多问题上,政府内阁也经常不能达成共识。由于得不到广泛的支持,政府在2000年和2001年实施的近10个经济计划接二连三地失败或半途而废。其结果是,国内外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危机也越来越明显,他们被迫停止投资或将资金转移到国外。 第五,政府与公众应该在反危机措施和其他一些经济政策上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如前所述,为了避免危机的爆发,德拉鲁阿政府根据IMF的药方,推出了一系列紧缩性措施,其中包括降低工资和削减养老金支出,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引起了低收入者的反对,而且还遭到了中产阶级的抵制,从而使政府与公众的对立不断强化。2001年7月所作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德拉鲁阿总统的支持率已下降到20%,是他1999年上台以来的最低点。 在德拉鲁阿总统当政的2年时间内,全国工人联合会共组织了9次大规模的罢工。而那种以敲打锅碗瓢盆为特征的示威、游行和抗议则更是司空见惯。一些西方媒体指出,不要小看锅碗瓢盆的力量,它使德拉鲁阿总统和萨阿总统交出了权力。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和韩国等国的民众踊跃向国家捐献金银珠宝,尽管也有人竭力反对政府的紧缩政策。民众对反危机政策的理解和主持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就政府而言,每一项政策或措施的出台都应该考虑到民众的忍受程度,否则会事与愿违。而德拉鲁阿政府的紧缩性措施如此严厉,产生了如此大的不良影响,以至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德拉鲁阿政府的药是否比它要治疗的病更加难以被接受忍受。

还应该注意到,阿根廷锅碗瓢盆的力量攻击的目标之一是政府的腐败。在游行队伍中,人们高呼的口号就是把那些官僚赶下台。不容否认,长期以来,腐败一直是困扰阿根廷政治生活的严重问题之一。例如,不少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安排一些有名无实的工作岗位。有幸获得这种被叫作庇护主工作(patronage job)的美差的人,不必天天上班,只需每月露面一次取工资即可。据估计,阿根廷全国共有10万人享受这种待遇,2001年用于这方面的政治开支高达20-40亿美元。 杜阿尔德总统上台后,表示要惩治腐败,为大幅度削减政治开支而取消庇护主工作。 第六,私有化不是抵御经济危机的防火墙。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梅内姆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以至于许多阿根廷人说,整个国家都被卖了。

梅内姆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长期亏损,只有将其私有化,才能减少政府干预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调动私人资本的积极性。

不容否认,大规模的私有化一度使阿根廷与墨西哥肩并肩,走在90年代拉美经济改革的前列。使梅内姆政府更为得意的是,私有化使政府获得了大量收入。据美洲开发银行统计,在1990-1995年的私有化高潮期,共有123家国有企业被私有化,政府获得了184 5亿美元。 这笔巨大的收入可以使政府继续大手大脚地花钱,可以继续给政府部门的官员支付高薪和优厚的社会保障福利。然而,90年代后期,即在轰轰烈烈的私有化过去之后,私有化收入不断减少,而政府开支并没有得到控制。可见,私有化不仅没有使阿根廷幸免于难,而且还对其财政状况留下了后遗症。 第八,IMF应该在避免新兴市场经济危机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解决墨西哥危机和东亚危机的全过程中可以看出,外部援助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IMF的援助是有条件的。例如,受援国必须进一步开放市场,必须实施削减政府开支等一系列紧缩措施,必须进行更为深刻的改革。无怪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不少示威者在游行队伍中打出了这样的标语:IMF = I'm fired, 意思是IMF意味着'我被解雇'。

一方面,如果IMF继续提供援助,有人可能会指责它助长了道德危害。另一方面,如果IMF停止提供援助或提出苛刻的条件,有人可能会将危机归咎于该机构的冷酷无情。 这似乎使IMF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不容否认,许多阿根廷人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立场极为不满。他们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见死不救。 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克鲁格批评阿根廷政府奉行利率双轨制的言论,阿根廷经济部副部长托戴斯卡甚至在电台上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应该对阿根廷的政策取向指手划脚。他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离阿根廷有1万公里远,它根本不知道这里的形势。…… 如果它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最好还是少说几句。

无论如何,阿根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说明,IMF应该在监督其成员国的风险和预防危机等方面发挥更加透明、更有权威的作用。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道尔顿在化学方面提出了定量的概念,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当量)定律。在此基础上,1803年又发现了化合物的倍比定律,提出了元素的原子量概念,并制成最早的原子量表。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坎伯兰的一个贫困的乡村,他的父亲是一个纺织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用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而夭折。道尔顿在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了一点点初等教育,十岁时,他就去给一个富有的教士当仆役。也许这也算是命运赐予他的一次机会吧,在教士家里他有读了一些书,增长了很多知识。于是两年后,他被推举为本村小学的教师。

1781年,年仅十五岁的道尔顿随哥哥到外地谋生。不久后,他就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教师。在教学之余,他一边系统的自学科学知识,一边进行气象观察。在这里他还结识了著名学者豪夫(Johann Hauf),他从豪夫那里学习了很多知识,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四年以后,便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校长。1793年,在豪夫的推荐下,道尔顿又受聘于曼彻斯特的一所新学院。在这里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科学著作 — 《气象观察与研究》。第二年,他在罗伯特·欧文的推荐下成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的会员。

1799年,为了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道尔顿离开了学院。他在几个富人家里做私人教师,每天教课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这样,既能谋生又保证了他的科研工作。现在,他越来越重视对气体和气体混合物的研究。道尔顿认为,要说明气体的特性就必须知道它的压力。他找到两种很容易分离的气体,分别测量了混合气体和各部分气体的压力。结果很有意思,装在容积一定的容器中的某种气体压力是不变的,引入第二种气体后压力增加,但它等于两种气体的分压之和,两种气体单独的压力没有改变。于是道尔顿得出结论: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组成它的各个气体的分压之和。道尔顿发现由此可以做出某些重要的结论,气体在容器中存在的状态与其他气体无关。用气体具有微粒结构来解释就是,一种气体的微粒或原子均匀的分布在另一种气体的原子之间,因而这种气体的微粒所表示出来的性质与容器中没有另一种气体一样。道尔顿开始更多的研究关于原子的问题,他顽强进行研究工作,寻找资料、动手实验、不断的思考……

同年10月21日,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文《第一张关于物体的最小质点的相对重量表》。道尔顿的理论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他应邀去伦敦讲学,几个月后又回到曼彻斯特继续进行测量原子量的工作。有些时候,道尔顿也遇到一些困难。有些物质被氧化后生成不同的氧化物,这是一种难解释的现象,当然前人已经进行了分析化验,为了进行计算,道尔顿就只能利用这些结果;有时他在原始文献中发现的结果只是由一位科学家侧得的,为了保证可靠性,道尔顿就再做一次分析。道尔顿所得出的原子量有很多是不准确的,但实际上他所计算出来的正是今天所谓的当量。例如他把氧的原子量确定为7而不是16。

1804年以后,道尔顿又对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实验,他发现,甲烷中碳氢比是43:4;而乙烯中碳氢比是43:2。他由此推出碳氢化合的比例关系,并发现了倍比定律:相同的两种元素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若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另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重量成简单的整数比。道尔顿认为倍比定律既可以看作是原子论的一个推论,又可以看作是对原子论的一个证明。

1807年,汤姆逊在它的《化学体系》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道尔顿的原子论。第二年道尔顿的主要化学著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正式出版。书中详细记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主要实验和主要理论。自此道尔顿的原子论才正式问世。

在科学理论上,道尔顿的原子论是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之后理论化学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他揭示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对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哲学思想上,原子论揭示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以后,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以及整个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17年,道尔顿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会长;1826年,英国政府授予他金质科学勋章;1828年,道尔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又相继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科学协会名誉会员,还得到了当时牛津大学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 法学博士称号。在荣誉面前,道尔顿开始还是冷静的、谦虚的,但是后来荣誉越来越高,他逐渐改变了,变得骄傲、保守,最终走向了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1808年,法国化学家吕萨克在原子论的影响下发现了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实际上这一定律也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一次论证,后来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证实并应用于测量气体元素的原子量。但是吕萨克定律却遭到了道尔顿本人的拒绝和反对,他不仅怀疑吕萨克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分析,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建立了分子论,使道尔顿的原子论与吕萨克定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他也遭到了道尔顿无情的反驳。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齐力乌斯创立了用字母表示元素的新方法,这种易写易记的新方法被大多数科学家接受,而道尔顿一直到死都是新元素符号的反对派。

虽然道尔顿的后半生科学贡献不大、甚至阻挠别人的探索,人们还是给予了他深切的怀念。

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A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性研究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

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

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

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隔膜

2004年 以色列 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

美国 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法国伊夫·肖万、美国罗伯特·格拉布 理查德·施罗克 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 美国 罗杰·科恩伯格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德国 格哈德·埃特尔 表面化学研究

2008年 下村修 美籍日本人 马丁•查尔非 美国人 钱永健 美籍华人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与进一步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407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