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社是明末文社。崇祯二年(1629)成立于苏州尹山(今属苏州吴中区郭巷街道),系由云间几社、香山同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
主要***为张溥、张采,他们都是太仓人,又曾同窗共读,“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张采《祭天如兄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
复社的组织构成情况表明,复社成立之前,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党社组织。这些党社的成员大多为普通的文人学士,也有一些是在职官员;其组织活动一般是采取诗酒唱和、讲学论道的形式。这类社团在明末的大量出现,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这个时期正在成长之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与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当时已然萌生的近代民主意识的一种外化形式。
张溥和张采是明末的文学家,也是复社的领袖。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娄东人,1620年张溥成为博士子弟,声名鹊起;1630年,张溥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张采(1596-1648),字受先,号南郭,也是江苏娄东人;1627年,张采考中举人,1628年考中进士。张溥和张采同是娄东人,被时人称为“娄东二张”,1620年,两人相见,成为好朋友,1623年两人在“七录斋”学习五年,感情深厚。张溥和张采的主要活动之一,即创立复社。
张溥和张采在政界也有活动。由于复社参与政治,时人首辅温体仁的弟弟温育仁请求入社,被二张拒绝,于是温体仁记恨二张,指使人写《绿牡丹传奇》,传播复社的不光彩的一面;二张与黎元宽下令烧毁《绿牡丹传奇》,并将温育仁逮捕,这就更触怒了首辅温体仁,温体仁于是采取种种措施,欲致二张于死地;二张由于权力不大,处于惊慌之中。但温体仁很快就下台了,但继任的薛国观依然仇视复社,此间,还发生徐怀丹撰写《复社十大罪檄》,二张和复社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好在薛国观很快就下台了。为了改善处境,二张积极在朝野运动,谋求周延儒出任首辅,他与吴昌时在朝廷内部运作,恰好崇祯帝也怀念周延儒,于是周延儒又出任首辅,对张溥及复社成员比较友善,还会请复社成员担任重任,朝政也暂时好转起来。
在成立复社之前,张溥和张采已成立燕台社,不仅涉及文学,而且还涉及政治。1629年,二张在苏州成立复社,即主张文学复古;复社合并了当时江南许多文社,比如江南应社、浙东超社和江西则社等,并制定规章制度,旨在文学复古与议论时政。因而,复社的主要活动不仅有文学往来,也有参与时政。复社成立后发展迅速,不久之后就有社员三千多名。1633年,复社在苏州召开第三次大会,有一千多人赶来参加会议,一时间群贤毕至,这也是复社的鼎盛期,张溥也借复社扩充势力,企图左右政局。
在文史方面,张溥有作品《诗经注疏大全合纂》、《宋史论元史论》、《历代史论》和《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主张复古,即复兴经学;当然,张溥复古的同时,并不被复古的口号束缚住手脚,他也主张文学观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现在的时代而创作,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提出解决方案。
复社是明末文社。崇祯二年(1629)成立于苏州尹山(今属苏州吴中区郭巷街道),系由云间几社、香山同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
主要***为张溥、张采,他们都是太仓人,又曾同窗共读,“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张采《祭天如兄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读书士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而以江浙一带尤其。万历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到天启年间更出现了阉党擅权局面,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都有人甘当魏忠贤的死党。
复社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有将近3000人之多,声势遍及海内。该社春秋集会时,衣冠盈路,一城出观,社会影响极大。主要集会有吴江尹山大会(1629),南京金陵大会(1630)和苏州虎丘大会(1633)。
这几年间,许多复社成员相继登第,声动朝野,而许多文武将吏及朝中士大夫、学校中生员,都自称是张溥门下,“从之者几万余人”(杜登春《社事始末》)。
为此招致执政大僚温体仁等的嫉恨,又有陆文声等上疏参劾二张“倡导复社以乱天下”。于是朝廷下严旨察治。幸有周延儒出任大学士,此案才未酿成大狱。不久张溥病死,这是复社活动的第一阶段。
-复社
忘了没关系,咱来复习一下。这篇古文非常有意思,它说的是天启六年(1626),苏州市民上街暴动,打死锦衣卫的事儿。
话说明朝末年大太监魏忠贤当权,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东林党相爱相杀。东林党人有个叫周顺昌的,退休在家,没事就写写公众号敲一下阉党,骂一下朝政。九千岁一怒,就从京里调了锦衣卫,跑到苏州跨省抓捕周顺昌。
于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万众瞩目的学生领袖张溥,登场了。
张溥
张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出身官宦门第,但是是小妾所生,一直被家里人看不起,连仆人都嘲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在这种环境里,张溥一心想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老兄背书的手段比较狠:抄一遍、背一遍、烧一遍。这么抄个七次,就是圆周率也背下来了,所以他的斋号叫“七录斋”。
遗憾的是,张溥虽然读书多,却一直连进士都考不上。考不上干啥呢?他就联合一帮学生成立了专门研究八股文的考试小组:“应社”。这个名字来源于易经的“同人”卦,也就是说咱们都是进不了体制内的朋友。
这时候正赶上阉党大规模取缔民间读书会,御史倪文焕的理由很有意思:“聚不三不四之人,说不痛不痒之话,作不浅不深之揖,啖不冷不热之饼。”应社里颇有些想为理想献身的年轻人,张溥大概也很想像东林书院那样被取缔,但是比较尴尬:朝廷压根儿没正眼看过他们。
明代尤求《园林雅集图》
鲁迅《〈呐喊〉自序》:“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成立了一年,应社的粉丝也渐渐积累了一点。可张社长对此很不满意:这样子不温不火的要不得啊,能不能搞个大新闻?
大新闻说来就来。天启六年三月,张溥听到小道消息:魏忠贤的人要来苏州抓周顺昌了!
这周顺昌是名副其实的大V。他是“东林七君子”之一,向来以嫉恶如仇著称。比如之前魏忠贤要抓他的朋友魏大中,周顺昌跑去和魏大中同吃同睡,硬是把锦衣卫拖了三天,还说:“你们不知道世间有不怕死的男子汉吧?告诉魏忠贤,我是以前的吏部郎周顺昌!”“呼忠贤名,骂不绝口。”
魏忠贤新仇旧恨,终于决定派人来抓周顺昌。张溥听到这事儿后马上把社员召集起来:咱们请愿去!
当时朝廷抓人有一个“开读”的流程,就是把犯人叫去对着宣读诏旨。张溥打听到三月十五日是开读之日,便号召大家一起去围堵西察院。用他《五人墓碑记》里的话说:“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前来围观的群众自然也多,“不期而集者数万人。”
明代《出警入跸图》里的锦衣卫形象
锦衣卫骂道:“这可是东厂抓人!你们想干啥?”
这不说还好,一说大家就打了鸡血。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声,几万人冲上去一顿揍,“纵横殴击”,把一个锦衣卫当场打死,其他的全被打成重伤。应天巡抚毛一鹭当时也在场,吓得躲进了茅厕,剩下知府寇慎和知县陈文瑞出来收拾烂摊子。俩人磨了半天嘴皮,“赴义如狂”的人们开始后怕起来,在劝说下纷纷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毕竟这不是洪武年间,不是老百姓拿一本太祖编的《大诰》就可以揪斗官员的日子了。
毛一鹭从茅厕里出来,让人火速飞报京城:苏州发生群体性事件了!
他怎么给这件事定性的呢?《五人墓碑记》的说法是:“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也就是说毛一鹭是以苏州人谋反的名义报上去的,这才导致五人被杀。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苏州的“五人之墓”
首先按《大明律》,谋反属“十恶不赦”之一,“谋反及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应凌迟处死,宗族亲戚也要一并处理。魏忠贤的心狠手辣是出了名的,何以只杀五个人,且不用凌迟而改为斩首呢?
其次,毛一鹭,是个好官。
他年轻的时候当上海知县,首创与“热审”并行的“冷审”制度,于寒冬季节宽释罪囚,并关注教育,培育士人。天启二年松江府中进士者14人,均得益于他的教诲,以至于调任的时候百姓们自发来送他,“操明香,注止水,轵车木雍道,且泣且号”;
然后他当贵州巡按,上奏让皇上从自己的小金库(内帑)里掏出十万两银子当军饷,“贻黔中数百年之安”;
然后他当漕运巡按,上疏议六事:一议缺船之速造,二议造船之定式,三议军器之护防,四议水柜之清查,五议卫河之疏浚,六议白粮之帮船,整顿漕运。并且资助辑评沈承《即山集》;
然后,毛一鹭当上了省长(应天巡抚)。
苏州义风园里的五人雕像
从履历来看,毛一鹭这省长位子真不是白坐的。他在上海审案时编了一部《云间谳略》,时人评论说:“尝读公所著《云间谳略》,似于金科玉律之文素所娴习。一人不轻纵,亦一人不轻枉。”毛一鹭业务水平扎实,关键还不贪。《云间志略》记载:“尝视华邑篆吏进羡金六百镮,公叱曰:‘若欲以此饵我耶?’吏股栗而退。”
毛一鹭到底在密折里写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张溥似乎知道。他后来写《五人墓碑记》时给毛一鹭定了两个罪名,一是他上奏苏州人谋反,二是他站错了队,“为魏之私人。”
我没见过毛一鹭,但看何三畏的《郡司理孺初毛公传》,觉得他至少不是个庸官。而且就苏州事件而言,打死锦衣卫而以斩首五人收场,从明代判例来看可以说是很轻了。
不管怎么样,带领书生对抗阉党暴行的张溥一下子成了当之无愧的学生领袖。他踩着周顺昌和毛一鹭这两个大V的肩膀,终于自己成了大V。周顺昌没救出来,最后惨死在京城;毛一鹭变成了反派,在戏曲里永远抹着白脸。然而这些对张溥来说,都不重要。
北昆《五人义》里的毛一鹭扮相
群体性事件过了一年后,新皇帝登基了,崇祯剿灭阉党并开始给东林平反。等到魏忠贤自杀,“投缳道璐”,张溥立即拿起笔,开始以当事人的身份撰写《五人墓碑记》。这篇文章迅速成了十万加,刷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他的粉丝遍布了大江南北。
张溥对自己小小的应社不满意了。二十八岁的他召开了尹山大会。在会上,张溥倡导合大江南北文人社团为“复社”,关心国家政事和民族兴亡。
第二年张溥考上了进士,然而成为大V的他对熬资历已经不感冒了。崇祯罢掉内阁首辅后,张溥立即四处贿赂,让自己的老师周延儒顶了上去,“太仓张溥为门户计,鸠金二十万赂要津,宜兴(周延儒)得再召”。
当时周延儒有点犹豫,张溥直接摊牌,“以数事要之”:老师,我可知道您霸占良家妇女那些个破事儿,怎么做您看着办。
周延儒书法扇面
崇祯六年,三十二岁的张溥以盟主身份召开著名的虎丘大会。“山左、江左、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朝野震惊,“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当时复社成员发展几乎遍及国内,著名文人顾炎武、夏允彝、文震孟等都是社内中坚。他们有的在朝,有的在野,结成了巨大的政治力量。
阉党倒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团体。张溥开始让门徒们把持科场,左右政权,用刑部侍郎蔡奕琛的话说叫“遥执朝政”。一个三十出头的学生领袖能在家里遥执朝政,怎么想都很牛逼。
最最牛逼的是,他的身份是“清流”。
记得高二时学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是啊,在救人失败,五个百姓主动站出来挨刀子的时候,这些个读书人,又在哪呢?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对联。当知识分子第一时间出现在社会热点中时,我们尤需提高警惕:有谁是真正仗义执言,又有谁是蹭热点吃人血馒头?五人事件已经过去了四百年,但这样的问题依旧值得我们思考。
崇祯二年《五人墓记》拓片。其中张溥落款的名字被人凿下,原因不详
1 明史章正宸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章正宸,字羽侯,会稽人。从学同里刘宗周,有学行。崇祯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劝帝法周、孔,黜管、商,崇仁义,贱富强。
礼部侍郎王应熊者,温体仁私人也,廷推阁臣,望轻不得与。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正宸上言:“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事因多扰,变以刻成,综核伤察,宜存浑厚。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帝大怒,下狱拷讯,竟削籍归。
九年冬,召为户科给事中,迁吏科都给事中。周延儒再相,帝尊礼之特重。正宸出其门,与搘拄。岁旦朝会,帝隆师傅礼,进延儒等而揖之曰:“朕以天下听先生。”正宸曰:“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毋以宠利居成功,毋以爵禄私亲昵。”语皆风刺延儒。延儒欲用宣府巡抚江禹绪为宣大总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延儒欲起江陵知县史调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辅冯铨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复铨冠带,正宸争之,事遂寝。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几,会推阁臣,救李日宣,谪戍均州。
福王立,召复正宸故官。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上疏曰:“比者河北、山左各结营寨,擒杀伪官,为朝廷效死力。忠义所激,四方响应。宜亟檄江北四镇,分渡河、淮,联络诸路,一心齐力,互为声援。两京血脉通,而后塞井陉,绝孟津,据武关以攻陇右。陛下缟素,亲率六师,驻跸淮上,声灵震动,人切同仇,勇气将自倍。简车徒,选将帅,缮城堑,进寸则寸,进尺则尺,据险处要,以规中原。天下大矣,渠无人应运而出哉?”魏国公徐弘基荐逆案张捷,部议并起用邹之麟、张孙振、刘光斗,安远侯柳祚昌等荐起阮大铖,正宸并疏谏,不纳。改大理丞,正宸请假归。鲁王监国,署旧官。事败,弃家为僧。
以下答案供参考:
4A望轻不得与 与:给予
B。迁吏科给事中 迁:升官
C。正宸争之,事遂寝 寝:止息
D。宜亟檄江北四镇 亟:紧急 答案:A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章正宸“有学行”的一组是:
①从学同里刘宗周②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③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④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⑤召复正宸故官⑥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正宸上言阻止王应熊“入阁”,结果惹怒了皇上,被送入监狱拷打审讯。
B 周延儒再次任宰相,章正宸在周延儒门下做事,他们俩的关系不好,章正宸与周延儒意见常不合。
C 章正宸说“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这些话,是在讽刺皇上。
D 章正宸向福王上疏时,陛下应亲率六军驻扎在淮上,人人齐心同仇敌忾,勇气自然会倍增。 答案:C
2 明史黄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译文供参考: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父亲名性,方国珍占据温州时,隐居以躲避非法任命。
黄淮考中洪武末年进士,授职中书舍人。成祖登位,召见对答合皇上的旨意,命他与解缙常侍立在皇帝的御榻左边,以备咨询。有时候到了夜半,皇帝睡了,还赐坐在床前说话,机密和重要事务都预先得知。不久,和解缙等六人一起在文渊阁值勤。改任翰林编修,进升侍读。朝廷讨论册立太子事,黄淮请求册立年长的嫡子。太子确定后,调任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被降职,黄淮进升为右春坊大学士。第二年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一起辅助教导皇太孙。永乐七年,皇帝出巡北方,命令黄淮以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助皇太子留守京师代理国事。永乐十一年,皇帝再次出巡北方,黄淮仍然留守京师。第二年,皇帝征伐瓦剌回来,太子派使者迎接稍有延迟,皇帝又一次听信朱高煦的谗言,下令将太子属官全部逮捕并关进关押钦犯的监狱,黄淮以及杨溥、金问都获罪被关了十年。仁宗登位,董进恢复官职。不久提升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和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共同负责皇帝诏令。遭母亲之丧,请求服满丧期,未得准许。第二年进升为少保、户部尚书,仍然兼大学士不变。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汉王久存叛逆之志,朝廷内外惊疑恐惧,黄淮担忧而吐血。宣德元年,皇帝亲自征伐乐安,命黄淮留守。第二年,因疾病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父亲黄性年已九十,黄淮侍奉父亲十分勤快。等到黄性去世,皇帝赐予下葬祭祀的物品,黄淮前往朝廷谢恩。适逢灯节之时,皇帝赐游览西苑,下诏让他坐轿子登万岁山。命令他主持会试。等到告辞回家,皇帝在太液池为他饯行,皇帝作长诗送给他,并且说:“朕生日,你当再来。”第二年,入京庆贺。英宗登位,再次入朝。正统十四年六月死去。年八十三岁,谧号文简。黄淮性格精明果敢,通晓治国的体要。永乐年间,长沙妖人李法良反叛。仁宗正代理国事,命令丰城侯李彬讨伐李法良。汉王忌妒太子有功,诈说李彬不能任用。黄淮说:“李彬,是老将,一定能消灭贼寇,希望立即派他去。”李彬最终擒获了李法良。再有,当时有告发结党叛逆的人,黄淮对皇帝说:“洪武末年就已有敕令禁止,不应当再受理。”吏部追加论罪那些“靖难”军队起事时,南方人在北方做官没有立即归顺的人,应当发配边疆戍地。黄淮说:“如果这样做,恐怕让人看来心胸不广。”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阿鲁台归顺朝廷,请求统治吐蕃各部。请求朝廷将誓言刻在金子上面,磨成金末放入酒中,请各位酋长饮酒盟誓。众大臣讨论准备答应他。黄淮说:“他们势力分散则容易控制,统一起来就难以谋取了。”皇帝回顾左右的人说:“黄淮议论事情,如同站在高山,没有远处看不见的。”西域和尚大宝法王来朝见皇上,皇帝打算刻玉印赏赐给他,把璞玉给黄淮看,黄淮说:“朝廷赐给各番王的敕书,用的是‘敕命’、‘广运’二块印信。现在这块玉比那两块印信还大,这不是威示远人、尊崇朝廷的办法。”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和规劝大都如此。然而气量很狭隘。同事有小的过失,马上报告皇上。有人说解缙的贬职,黄淮是出过力的。他被宣宗所疏远,又说是杨荣说黄淮生了痨病,会传染人等等。
3 明史马芳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明史马芳传译文供参考: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
十岁时被北方少数民族掳掠去,让他放牧。马芳暗中用曲木做箭弓,削箭矢习射。
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左右侍候。
马芳明里为他所用,而暗地从小路逃回。周尚文镇守大同,对马芳从敌方逃回感到惊奇,安排他任队长。
马芳多次防御敌寇有功,应该被封官,因他的父亲贫穷,都改为受赏来供养他父亲。 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天,敌寇侵犯怀柔、顺义。
马芳驰马斩敌将,授职为阳和卫总旗官。敌寇曾经进入威远,在盐场埋伏骁勇骑兵,而用二十骑兵挑战。
马芳知敌人有诈,用百骑迫近埋伏的地方,将作战部队分成三部分,依次轮番攻击敌人。马芳军奋勇跳跃,敌人骑兵惊退十里,马芳军共斩敌人首级九十多。
其后,又在新平抵御敌人。敌寇扎营在野马川,约定作战日期。
马芳估计敌寇要逃遁,紧急追逐他们,斩敌更多。部队正在庆贺,马芳急忙策马说:“贼寇来了。”
命人赶快守住险要,而自己断后。过了不一会儿,敌寇果然成群到达。
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才退去。不久,在泥河进行战斗,又大破敌寇。
马芳逐渐升迁为指挥佥事。因功,马芳晋为都指挥佥事,充任宣府游击将军。
又因功,破格升迁为都督佥事,隶属总督为参将。在镇山墩作战失利,马芳被夺去俸禄。
之后,袭击敌寇有功,他又被加俸二级,任右都督。不久因功晋为左都督,赐给蟒袍。
偏将被加封左都督,是从马芳开始的。 三十六年(1557)马芳迁为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
土蛮十万骑兵逼近界岭口,马芳和总兵官欧阳安歼敌数十人,俘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敌寇不知道马芳在,马芳去掉头盔给敌寇知道,敌寇大惊说“:是马太师!”于是敌寇退去。
捷报传到朝廷,朝廷赐荫庇马芳后代为总旗官。不久,辛爱把都儿大举侵入,蹂躏遵化、玉田。
马芳追到金山寺作战有功,但州县破残得不少,总督王忄予以下都获罪,马芳也被贬为都督佥事。 不久移调马芳镇守宣府。
敌寇大举入侵山西,马芳一昼夜急驰五百里追上敌人,七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稍后,他又迁为左都督,就地被提升为总兵官,因功进二级俸禄。
敌寇迫近通州、马芳入卫,下令专护京师。敌寇退去,马芳再晋俸一级。
不久马芳与故总兵刘汉出北沙滩,捣毁敌巢。不久,坐寇入侵之罪,令马芳戴罪立功。
四十五年(1566)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兵入侵西路,马芳在马莲堡迎击他们。堡坍塌,军众人请求将这个地方堵塞起来,马芳不同意。
众人又请求登台,马芳也不同意。马芳下令开堡四门,偃旗息鼓,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一样。
等到日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马芳卧睡,太阳当中还不起来,敌人骑兵窥探者不断,不知马芳要干什么。
第二天,马芳一跳而起,登城,指示军众说:“敌军多回头看,将要离去。”他勒兵追击,大破敌人。
隆庆初年,有人为辛爱出谋,用五万骑兵侵犯蔚州,引诱马芳出来,再用五万骑兵袭击宣府城,可以获得成功。马芳预先伐木护城,敌寇到达后不能登上城,于是解散退去。
不大一会儿,马芳率参将刘潭等人出独石塞外二百里,袭击敌人军帐于长水海。马芳回到塞,敌人追赶的人到达鞍子山。
马芳迎战,又大败敌军。马芳又被荫子千户。
马芳有胆有智,了解敌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士卒。一年之中多次出师捣毁敌巢。
或者亲自督战,或者派遣裨将督战。马芳得家蓄健儿的死力。
他曾经命令三十人出塞四百里,歼俘敌人甚多,敌寇大震。马芳于是率师到大松林,驻扎在兴和卫,登高四望,耀兵而还。
当时大同遭敌寇侵略,较宣府更加厉害。总督陈其学恐敌寇侵扰畿辅,下令总兵官赵岢扼守紫荆关。
敌寇于是纵掠怀仁、山阴等地,赵岢坐罪被贬俸三级,于是调马芳与赵岢易换镇守。俺答,转而侵犯威远,几乎攻破,正巧陈其学率领胡镇等来救援,而马芳军也到达了,相拒十多日,敌寇才退走。
马芳对诸将说:“大同不比宣府,大同敌我之间只有一墙之隔。敌寇不时到来,非大受创伤不可。”
于是将兵出右卫,战威宁海子,并攻破他们。这一年,明朝招抚了俺答,塞上于是相安无事。
万历元年(1573),阅视侍郎吴百朋揭发马芳行贿之事,马芳被勒令闲住。之后,马芳被起用为佥书前军都督府。
顺义王要赏,声言要背弃盟约,又用马芳镇守宣府。七年马芳因病请求回到家乡。
又过了两年马芳死去。 马芳出身行伍,十多年后成为大帅。
在膳房堡、朔州、登鹰巢、鸽子堂、龙门、万金右卫、东岭、孤山、土木、乾庄、岔道、张家堡、得胜堡、大沙滩等地作战,身经大小战斗百十次,受伤数十次,他以少击多,未尝不获大胜。他擒获敌人部长数十人,斩敌首级无数,威名震边陲,是一时将帅之冠。
石州城被敌寇攻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宣被判论死罪,马芳乞求放弃自己的荫子之赏赐,来赎二将之罪,被御史所参劾,皇帝下敕诫谕他。后来田世威又作将,对待马芳很刻薄,马芳不与他计较,有识之士以此赞赏马芳。
马芳有两个儿子,马栋、马林。马栋官到都督,没有什么突出事迹。
马林,由父荫累官大同参将。万历二十年(1592),顺义王扌奢力克絷拘献史、车二部。
4 明史张溥传文言文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启示: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不懈努力,一定能取得巨大成功 原文:(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5 节选自《明史·毛纪传》的文言文答案明史毛纪传参考答案4、A简:选拔,选任5、D6、C 毛纪要离职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指责他“结朋奸,背君报私”7、⑴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阙”、“系”、“原”的翻译各1分⑵(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匡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自荣”、“救正”、“私”的翻译各1分参考译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乡试第一,考中进士,被选拔作了庶吉士弘治初年,升任修撰,充当经筵讲官,被选拔担任侍东宫讲读等到《会典》编成,升为侍读武宗即位,改任左谕德因为《会典》中小错误,降为侍读正德五年晋职学士,升为户部右侍郎正德十年,乌思藏进贡,他们的使者说有活佛能预测祸福皇帝派遣几千人前去迎接,粮草车船费用用百万来计算毛纪上书说:“从京师到乌思藏二万多里,所需公私费用,不可计算一切费用取自四川,四川连年用兵,兵力疲惫,财力枯竭,再加上如此负担,恐怕会滋生意外变故”奏疏两次呈上,皇帝没有答复世宗即位,记录毛纪拥立皇帝的功劳,加封伯爵,毛纪两次上疏推辞请求免除嘉靖初年,皇帝想要追加尊奉父亲为兴献帝,朝中大臣坚持上奏,抗拒圣旨嘉靖三年,毛纪担任首辅大臣,又像当初一样坚持原则皇帝想要去掉加在父母名号前的本生称谓,毛纪与石珤联合上疏抗争皇帝在平台召见毛纪,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毛纪始终没有顺从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皇帝大怒,传出圣旨责备毛纪与奸人结成朋党,违背皇帝传达私情毛纪于是上疏说:“以往大臣们接受皇上的旨意,对国家政事都要商讨是否可行,然后再贯彻施行这本来是内阁臣子的本职工作啊,我愚笨不能对上称职完成圣意最近,关于去本生的问题,皇上在平台召见问话,司礼官员传出旨意,我不知这里有多少好像是可以商榷的,却都是由皇上一个人决断的既然我的话没有被您接受采纳,还有什么探讨行不行的必要皇上召见我们次数是很多,但严厉的责罚还跟以前一样我虽然有体谅国家的心意,但不能自己充分的表达宋代司马光告诉神宗说:陛下之所以重用大臣,是看出他的耿直,或许对国家有帮助,如果只是用官位让他荣耀却不采纳他的意见,这是使用官位来谋私情而否定这个人(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纠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我在您面前,请允许我把这些话说给您至于勾结奸人结成朋党,背叛您谋私利,正是我平时最痛恨的事如果我有一条这样的情况,我的罪行何止是要罢官如果您用这样的罪行怀疑我,我还能一天到晚腆着脸在朝廷里呆着吗我请求退休回家,来保全自己的生命特别希望您能够学习祖先的典章常识,任用贤才接受谏议,来秉养和平的福分”皇帝忌恨(嫌恶)毛纪正直刚强,允许他离开,交通和饮食保障按着旧例毛纪有学识,做官时清廉沉静庄严持重后来《明伦大典》编成,皇上下诏判定大礼之议中各位大臣的罪,追查论罪夺去官爵嘉靖二十一年,八十岁时,毛纪因为皇帝降恩复职,皇帝又下诏派官员慰问他,又赏赐一些俸禄又经过三年去世了附录:《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毛纪传》原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举乡试第一,登进士,选庶吉士弘治初,授检讨,进修撰,充经筵讲官,简侍东宫讲读《会典》成,迁侍读武宗立,改左谕德坐《会典》小误,降侍读《孝宗实录》成,擢侍讲学士,为讲官正德五年进学士,迁户部右侍郎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礼部尚书乌思藏入贡,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祸福帝遣中官刘允迎之携锦衣官百三十,卫卒及私仆隶数千人,刍粮、舟车费以百万计纪等上言:“自京师至乌思藏二万余里,公私烦费,不可胜言且自四川雅州出境,过长河西行数月而后至无有邮驿、村市一切资费,取办四川四川连岁用兵,流贼甫平,蛮寇复起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变”疏再上,内阁梁储、靳贵、杨一清皆切谏,不报郊祀毕,请勤朝讲,又以储嗣未建,乞早定大计,亦不听寻改理诰敕,掌詹事府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其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帝南征,纪佐杨廷和居守驾旋,晋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世宗即位,录定策功,加伯爵,再疏辞免嘉靖初,帝欲追尊兴献帝,阁臣执奏,忤旨三年,廷和、冕相继去国纪为首辅,复执如初帝欲去本生之称,纪与石珤合疏争之帝召见平台,委曲谕意,纪终不从朝臣伏阙哭争者,俱逮系,纪具疏乞原帝怒,传旨责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纪乃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迩者大礼之议,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榷矣而皆断自圣心,不蒙允纳,何可否之有至于笞罚廷臣,动至数百,乃祖宗来所未有者,亦皆出自中旨,臣等不得与闻宣召徒勤,捍格如故慰留虽切,诘。
6 明史石王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珤上疏力谏,不报 报:回复 B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 典:主管 C趣具仪 趣:趋向 D迄嘉靖季 季:末年 6参考答案:C 同“促”,催促。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珤正直敢言,不畏帝王,武宗南巡时石珤上书险些遭遇不测,世宗是想让他在“大礼”问题上与自己意见保持一致,但石珤据理力争,皇帝大失所望。 B石珤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他谢绝请托,维护朝纲。
世宗时,小人当道,朝政混乱,石珤担任吏部尚书后,对于违法乱纪者坚决主张罢免。 C石珤忠心为国,他多次力行王道,以淡泊之心境处理政事,明辨忠恶,敦厚大度,从不急功近利向皇上进言,被皇上认为迂阔,不以为好。
D石珤弃官归养,身无长物。奸恶之人王邦奇攻击杨廷和,诬陷石珤是奸党,石珤于是请求辞职归家,所带的行囊仅仅装了一车,京城百姓都觉得很诧异。
7参考答案:A “武宗南巡时石珤上书险些遭遇不测”错,险些遭遇不测的是廷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8分) (1)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4分) 8(1)译文:事情结束后回家,多次乞请辞官。谏官因为石珤德高望重,纷纷上奏请求把他留下,于是朝廷起用任职。
(2)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4分) 8(2)译文:皇帝允许费宏乘驿车归乡,却斥责石珤怨恨朝廷,违背大臣的道德(行为),任何恩赐都不给予。
9根据文中石珤入仕嘉靖一朝的经历,概括当时嘉靖帝的特点。(4分) 9参考答案:①孝敬父母,②误用佞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亲小人),③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作风强硬、独断专横),④心胸狭隘,⑤刻薄寡恩(寡情薄意),⑥不合礼法。
1 张溥抄书文言文的白话翻译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原文:
张溥年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扩展资料:
启发: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若想从书中吸取营养,研究前人的写作方法等等,囫囵吞枣是不行的,与其匆匆忙忙地读一本书,不如仔仔细细地读一页书受用。有些同学读书图快,读书只是看看情节,读书缺乏刻苦的态度。
他们虽读过不少书,但书里的有用知识象天空的云雾,象银幕上的一个小镜头,在眼前闪现一下,立即消失了。这样虽读得多、读得快,实际收效并不大。
作者简介:
张溥(pǔ)出身官宦门第,惟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 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著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授庶吉士。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天启六年(1626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正史《张溥传》和梅村的《复社纪事》说他是病卒于家。计六奇《明季北略》中说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夜腹部剧痛而死,时年四十岁,“千里内外皆会哭”,私谥曰“仁学先生”。 张溥死后,由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张溥抄书
2 张溥抄书文言文的白话翻译原文 《七录斋》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
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扩展资料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
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所撰《五人墓碑记》收入《古文观止》。
《五人墓碑记》赏析 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 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文章字数不多,但生动形象,感人肺腑;这除了内容真实、选材典型外,尤其体现在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上。
一、成功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表达方式古代的墓碑记属于杂体,常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二、成功地运用了层层对比的手法,把人物的特点描绘得更为突出鲜明。
-张溥。
3 张溥抄书译文原文
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1) 嗜学: 酷爱学习(2)名:命名,题名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借鉴学习,不过对自己也不要太狠,要劳逸结合。
4 《张薄勤抄》文言文翻译原文: (张)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
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5 张溥抄书张溥抄书:原文: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
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要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6 文言文《张溥好学》译文1 原文
张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则三诵之,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或问:“何勤苦如此?”曰:“聊以强记耳。”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2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三遍,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像这样勤劳刻苦呢?”他回答说:“不过用这种方法勉强背诵罢了。”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各方来索取的人,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此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就很高。
7 张溥嗜学古文翻译原文
张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做动词,命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做名词,名气)高一时。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8 张溥嗜学文言文翻译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之后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该文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张溥
嗜(shì ):特别爱好,喜好
钞:通“抄”,抄写
已:停止,完
一过:一遍
即:就,立即
焚:烧
如是:像这样。是:这样
始:才
管:笔管
皲(jū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沃:浸泡
汤:热水,开水
名:命名
斋:指书房
征索:索取
草:草稿
毫:毛笔
俄顷:一会儿
就:完成(靠近)
以故:因为这个原因
名:命名
录:抄写
数:多
索:索取
之:的
9 张溥与"七录斋",原文翻译一、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
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二、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扩展资料
张溥介绍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原文:
张溥年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扩展资料:
启发: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若想从书中吸取营养,研究前人的写作方法等等,囫囵吞枣是不行的,与其匆匆忙忙地读一本书,不如仔仔细细地读一页书受用。有些同学读书图快,读书只是看看情节,读书缺乏刻苦的态度。
他们虽读过不少书,但书里的有用知识象天空的云雾,象银幕上的一个小镜头,在眼前闪现一下,立即消失了。这样虽读得多、读得快,实际收效并不大。
作者简介:
张溥(pǔ)出身官宦门第,惟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著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授庶吉士。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天启六年(1626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正史《张溥传》和梅村的《复社纪事》说他是病卒于家。计六奇《明季北略》中说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夜腹部剧痛而死,时年四十岁,“千里内外皆会哭”,私谥曰“仁学先生”。 张溥死后,由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张溥抄书
熊开元的获罪与周延儒
熊开元的获罪与周延儒有关。熊开元在担任吴江知县时,仰慕张溥的学问名声,大力支持复社在吴江县召开大会,颇受江南名士爱戴,称赞他“以文章经术为治”,“知人下士”。周延儒复出后,他由地方官升任京官。行人司毕竟是一个清闲的差使,他盼望升迁。正巧光禄寺(主管皇宫膳食)缺员,他就向周延儒“通路子”,希望获得这个肥缺。不知道什么原因,周延儒没有帮他办成这件事,引起他老大不高兴。
这时,刚好发生了清军越过长城骚扰京师附近地区,朝廷束手无策,朱由检希望大臣能够破解这个难题,建言献策。熊开元很想借此机会获得皇帝青睐,踊跃报名,被召入宫中,向皇帝发表高见。熊开元本来想弹劾周延儒执政无方,见到周延儒站在皇帝身边,不好意思当面讲他的坏话,敷衍了事地谈了一些军事方面的意见。
过了十多天,熊开元再次请求皇帝召见。朱由检在御德殿召见他和内阁辅臣,熊开元一看周延儒在场,毫不客气地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请辅臣暂退。”周延儒等辅臣再三表示要回避,朱由检不同意,要求熊开元当着辅臣的面直言。于是一场巅峰对话开始了。
熊开元说:陛下十五年来企求天下大治,天下却愈发混乱了,一定有缘故。
朱由检问:缘故在哪里?
熊开元说:今日出谋划策的焦点,就是解决军饷,平定外患内乱。如果本末倒置,即使夜以继日不吃不睡,也不可能求得天下大治。陛下登极以来,内阁辅臣多至数十人,不过是陛下说他们贤能,左右说他们贤能,封疆大吏和百姓未必说他们贤能。皇帝把他们当作心腹股肱而任用,那些庸人身在高位,相继为奸,造成的天灾人祸,迄今都没有停止的迹象。待到言官揭发他们的罪状,皇帝再对他们进行处分,政治已经败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朱由检听出他的话很有分量,再三诘问,终于明白他在含沙射影,指向周延儒,故意装糊涂,问道:你心目中有人要推荐吗?
熊开元立即否认,但掩饰不住内心的秘密,一面说话,一面睥睨周延儒。
周延儒何等机灵,早已看出苗头,立即向皇帝请罪。
朱由检主动承担责任:天下不治都是朕的过失,与卿等无关。
熊开元见周延儒已经搭腔,索性把话挑明了:陛下要大臣实话实说,但是内阁辅臣站在旁边,谁敢发表不同意见而遭殃!况且以前的辅臣横征暴敛,打击忠良,现在的辅臣奉行德政,释放囚犯,减免赋税,引用正人君子,只不过偶有不平的慨叹而已。
对话结束,朱由检知道熊开元还有话要讲,叫他写成书面意见呈上。
周延儒顾虑到熊开元会对他进行弹劾,当即布置亲信,尽量拉拢他,化解矛盾。于是礼部郎中吴昌时、大理寺卿孙晋、兵部侍郎冯元飙,陆续游说熊开元。反复向他说明利害关系,你的意见固然正确,但是留得君子在此间,替朝廷做事还有一线希望;你如此说破,皇上必定以为首辅并不贤能,他所引用的人当然也不贤能,大家都被罢斥,必然另用一班小人。如果小人乘机而起,必定把你的言论看作是一个开端。熊开元为人开明,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决定不再与周延儒为难。
周延儒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以先发制人的手法向皇帝诉苦:臣在朝廷中孤立无援,承蒙皇上宠信,一向做事都不避忌小人。熊开元所说,都没有根据。他之所以把矛头直指于我,是为了拥戴他的同党,代为扫清道路而已。
在熊开元与周延儒之间,朱由检当然是相信周延儒的。为了印证熊开元的动机,朱由检催促他立即提交书面意见。这使得熊开元左右为难,他已经答应吴昌时、孙晋、冯元飙等人不再与周延儒为难,迟迟不肯提交书面意见。无奈皇帝再三下旨,不得不呈上奏疏,言辞闪烁,又被吴昌时删去一半,变得吞吞吐吐,辞不达意。朱由检近来被清军的骚扰搞得疲劳不堪,心情烦躁,看了熊开元的奏疏毫无具体事实,模棱两可,大为恼怒,下令锦衣卫逮捕法办。
锦衣卫主管骆养性是熊开元的同乡,又与周延儒有一些过节,不愿意深究熊开元,第二天就把审讯报告呈给皇帝。朱由检以为熊开元“谗谮辅弼”——诬陷首辅大臣,目的是使朕孤立,便于他们结党营私,一定有幕后主使者。而骆养性居然轻描淡写,使他怒不可遏,狠狠地训斥道:熊开元必有幕后主使者,不严刑拷打,是你不忠的表现。骆养性遭到皇帝的严厉谴责,不得不动用重刑,再次审讯。
熊开元没有幕后主使者,当然无法招供。他以为,这一切都是周延儒在作祟,索性大量揭发周的隐私。皇帝下令廷杖,也无济于事。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对于皇帝定性熊开元“谗谮辅弼”,有一个别具一格的解释。他说,当时人都怀疑皇帝庇护周延儒,只有一名姓尹的大臣的看法恰恰相反,以为皇帝当时已经对周延儒有所不满,他之所以命熊开元用书面形式揭发周延儒,是想以此为依据责问周延儒。看到他的奏疏写得不着边际,毫无具体内容,大为恼怒:如此不痛不痒,想两边做好人啊?皇帝是恼怒他不肯抛弃顾虑弹劾首辅,但不便明讲,反而定他诽谤大臣之罪,其实并非皇帝的本意。朱彝尊的评论是:“斯言得之”——这话讲得有道理。
如此看来,熊开元弹劾周延儒,反而因为弹劾不力,以“谗谮辅弼”获罪,实在是冤案一桩。
黄道周,字幼平,漳浦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故事,必膝行前,道周独否,魏忠贤目摄之。未几,内艰归。
崇祯二年起故官,进右中允。三疏救故相钱龙锡,降调,龙锡得减死。五年正月方候补,遘疾求去。濒行,上疏曰:
臣自幼学《易》,以天道为准。上下载籍二千四百年,考其治乱,百不失一。陛下御极之元年,正当《师》之上六,其爻云:“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陛下思贤才不遽得,惩小人不易绝,盖陛下有大君之实,而小人怀干命之心。臣入都以来,所见诸大臣皆无远猷,动寻苛细,治朝宁者以督责为要谈,治边疆者以姑息为上策。序仁义道德,则以为迂昧而不经;奉刀笔簿书,则以为通达而知务。一切磨勘,则葛藤终年;一意不调,而株连四起。陛下欲整顿纪纲,斥攘外患,诸臣用之以滋章法令,摧折缙绅;陛下欲剔弊防奸,惩一警百,诸臣用之以借题修隙,敛怨市权。且外廷诸臣敢诳陛下者,必不在拘挛守文之士,而在权力谬巧之人;内廷诸臣敢诳陛下者,必不在锥刀泉布之微,而在阿柄神丛之大。惟陛下超然省览,旁稽载籍,自古迄今,决无数米量薪,可成远大之猷,吹毛数睫,可奏三五之治者。彼小人见事,智每短于事前,言每多于事后。不救凌围,而谓凌城必不可筑;不理岛民,而谓岛众必不可用;兵逃于久顿,而谓乱生于无兵;饷糜于漏邑,而谓功销于无饷。乱视荧听,浸*相欺,驯至极坏,不可复挽,臣窃危之。自二年以来,以察去弊,而弊愈多;以威创顽,而威滋殚。是亦反申、商以归周、孔,捐苛细以崇惇大之时矣。
帝不怿,摘“葛藤”、“株连”数语,令具陈。道周上言曰:
迩年诸臣所目营心计,无一实为朝廷者。其用人行事,不过推求报复而已。自前岁春月以后,盛谈边疆,实非为陛下边疆,乃为逆珰而翻边疆也;去岁春月以后,盛言科场,实非为陛下科场,乃为仇隙而翻科场也。此非所谓“葛藤”、“株连”乎?自古外患未弭,则大臣一心以忧外患;小人未退,则大臣一心以忧小人。今独以遗君父,而大臣自处于催科比较之末。行事而事失,则曰事不可为;用人而人失,则曰人不足用。此臣所谓舛也。三十年来,酿成门户之祸,今又取缙绅稍有器识者,举网投阱,即缓急安得一士之用乎!凡绝饵而去者,必非䲡鱼;恋栈而来者,必非骏马。以利禄豢士,则所豢者必嗜利之臣;以箠楚驱人,则就驱者必驽骀之骨。今诸臣之才具心术,陛下其知之矣。知其为小人而又以小人矫之,则小人之焰益张;知其为君子而更以小人参之,则君子之功不立。天下总此人才,不在廊庙则在林薮。臣所知识者有马如蛟、毛羽健、任赞化,所闻习者有惠世扬、李邦华,在仕籍者有徐良彦、曾樱、朱大典、陆梦龙、邹嘉生,皆卓荦骏伟,使当一面,必有可观。
语皆刺大学士周延儒、温体仁,帝益不怿,斥为民。
九年用荐召,复故官。明年闰月,久旱修省,道周上言:“近者中外斋宿,为百姓请命,而五日内系两尚书,未闻有人申一疏者。安望其戡乱除凶,赞平明之治乎?陛下焦劳于上,小民展转于下,而诸臣括囊其间,稍有人心,宜不至此。”又上疏曰:“陛下宽仁弘宥,有身任重寄至七八载罔效、拥权自若者。积渐以来,国无是非,朝无枉直,中外臣工率苟且图事,诚可痛愤。然其视听一系于上。上急催科则下急贿赂;上乐锲核,则下乐巉险;上喜告讦,则下喜诬陷。当此南北交讧,奈何与市井细民,申勃溪之谈,修睚眦之隙乎。”时体仁方招奸人构东林、复社之狱,故道周及之。
旋进右谕德,掌司经局,疏辞。因言己有三罪、四耻、七不如。三罪、四耻,以自责。七不如者,谓“品行高峻,卓绝伦表,不如刘宗周;至性奇情,无愧纯孝,不如倪元璐;湛深大虑,远见深计,不如魏呈润;犯言敢谏,清裁绝俗,不如詹尔选、吴执御;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华亭布衣陈继儒、龙溪举人张燮;至圜土累系之臣,朴心纯行,不如李汝璨、傅朝佑;文章意气,坎坷磊落,不如钱谦益、郑鄤。”鄤方被杖母大诟,帝得疏骇异,责以颠倒是非。道周疏辩,语复营护鄤。帝怒,严旨切责。
道周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畏而忌之,乃藉不如鄤语为口实。其冬,择东宫讲官。体仁已罢,张至发当国,摈道周不与。其同官项煜、杨廷麟不平,上疏推让道周。至发言:“鄤杖母,明旨煌煌,道周自谓不如,安可为元良辅导。”道周遂移疾乞休,不许。十一年二月,帝御经筵。刑部尚书郑三俊方下吏,讲官黄景昉救之,帝未许。而帝适追论旧讲官姚希孟尝请漕储全折以为非。道周听未审,谓帝将宽三俊念希孟也,因言:“故辅臣文震孟一生蹇直,未蒙帷盖恩。天下士,生如三俊,殁如震孟、希孟,求其影似,未可多得。”帝以所对失实,责令回奏。再奏再诘,至三奏乃已。凡道周所建白,未尝得一俞旨,道周顾言不已。
六月,廷推阁臣。道周已充日讲官,迁少詹事,得与名。帝不用,用杨嗣昌等五人。道周乃草三疏,一劾嗣昌,一劾陈新甲,一劾辽抚方一藻,同日上之。其劾嗣昌,谓:
天下无无父之子,亦无不臣之子。卫开方不省其亲,管仲至比之豭狗;李定不丧继母,宋世共指为人枭。今遂有不持两服,坐司马堂如杨嗣昌者。宣大督臣卢象升以父殡在途,搥心饮血,请就近推补,乃忽有并推在籍守制之旨。夫守制者可推,则闻丧者可不去;闻丧者可不去,则为子者可不父,为臣者可不子。即使人才甚乏,奈何使不忠不孝者连苞引蘖,种其不祥以秽天下乎?嗣昌在事二年,张网溢地之谈,款市乐天之说,才智亦可睹矣,更起一不祥之人,与之表里。陛下孝治天下,缙绅家庭小小勃溪,犹以法治之,而冒丧斁伦,独谓无禁,臣窃以为不可也。
其论新甲,言:
其守制不终,走邪径,托捷足。天下即甚无才,未宜假借及此。古有忠臣孝子无济于艰难者,决未有不忠不孝而可进乎功名道德之门者也。臣二十躬耕,手足胼胝,以养二人。四十余削籍,徒步荷担二千里,不解扉屦。今虽逾五十,非有妻子之奉,婢仆之累。天下即无人,臣愿解清华,出管锁钥,何必使被棘负涂者,祓不祥以玷王化哉!
其论一藻,则力诋和议之非。帝疑道周以不用怨望,而“缙绅”、“勃溪”语,欲为郑鄤脱罪,下吏部行谴。嗣昌因上言:“鄤杖母,禽兽不如。今道周又不如鄤,且其意徒欲庇凶徒,饰前言之谬,立心可知。”因自乞罢免,帝优旨慰之。
七月五日,召内阁及诸大臣于平台,并及道周。帝与诸臣语所司事,久之,问道周曰:“凡无所为而为者,谓之天理;有所为而为者,谓之人欲。尔三疏适当廷推不用时,果无所为乎?”道周对曰:“臣三疏皆为国家纲常,自信无所为。”帝曰:“先时何不言?”对曰:“先时犹可不言,至简用后不言,更无当言之日。”帝曰:“清固美德,但不可傲物遂非。且惟伯夷为圣之清,若小廉曲谨,是廉,非清也。”时道周所对不合指,帝屡驳,道周复进曰:“惟孝弟之人始能经纶天下,发育万物。不孝不弟者,根本既无,安有枝叶。”嗣昌出奏曰:“臣不生空桑,岂不知父母?顾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臣固在父子前。况古为列国之君臣,可去此适彼;今则一统之君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且仁不遗亲,义不后君,难以偏重。臣四疏力辞,意词臣中有如刘定之、罗伦者,抗疏为臣代请,得遂臣志。及抵都门,闻道周人品学术为人宗师,乃不如郑鄤。”帝曰:“然,朕正拟问之。”乃问道周曰:“古人心无所为,今则各有所主,故孟子欲正人心,息邪说。古之邪说,别为一教,今则直附于圣贤经传中,系世道人心更大。且尔言不如郑鄤,何也?”对曰:“匡章见弃通国,孟子不失礼貌,臣言文章不如鄤。”帝曰:“章子不得于父,岂鄤杖母者比。尔言不如,岂非朋比?”道周曰:“众恶必察。”帝曰:“陈新甲何以走邪径,托捷足?且尔言软美容悦,叩首折枝者谁耶?”道周不能对,但曰:“人心邪则行径皆邪。”帝曰:“丧固凶礼,岂遭凶者即凶人,尽不祥之人?”道周曰:“古三年丧,君命不过其门。自谓凶与不祥,故军礼凿凶门而出。夺情在疆外则可,朝中则不可。”帝曰:“人既可用,何分内外?”道周曰:“我朝自罗伦论夺情,前后五十余人,多在边疆。故嗣昌在边疆则可,在中枢则不可;在中枢犹可,在政府则不可。止嗣昌一人犹可,又呼朋引类,竟成一夺情世界,益不可。”帝又诘问久之。帝曰:“少正卯当时亦称闻人,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辨,顺非而泽,记丑而博,不免圣人之诛。今人多类此。”道周曰:“少正卯心术不正,臣心正无一毫私。”帝怒。有间,命出候旨。道周曰:“臣今日不尽言,臣负陛下;陛下今日杀臣,陛下负臣。”帝曰:“尔一生学问,止成佞耳!”叱之退。道周叩首起,复跪奏:“臣敢将忠佞二字剖析言之。夫人在君父前,独立敢言为佞,岂在君父前谗谄面谀为忠耶?忠佞不别,邪正淆矣,何以致治?”帝曰:“固也,非朕漫加尔以佞。但所问在此,所答在彼,非佞而何?”再叱之退。顾嗣昌曰:“甚矣,人心偷薄也。道周恣肆如此,其能无正乎?”乃召文武诸臣,咸聆戒谕而退。
是时,帝忧兵事,谓可属大事者惟嗣昌,破格用之。道周守经,失帝意,及奏对,又不逊。帝怒甚,欲加以重罪,惮其名高,未敢决。会刘同升、赵士春亦劾嗣昌,将予重谴,而部拟道周谴顾轻。嗣昌惧道周轻,则论己者将无已时也,亟购人劾道周者。有刑部主事张若麒谋改兵部,遂阿嗣昌意上疏曰:“臣闻人主之尊,尊无二上;人臣无将,将而必诛。今黄道周及其徒党造作语言,亏损圣德。举古今未有之好语尽出道周,无不可归过于君父。不颁示前日召对始末,背公死党之徒,鼓煽以惑四方,私记以疑后世,掩圣天子正人心息邪说至意,大不便。”帝即传谕廷臣,毋为道周劫持相朋党,凡数百言。贬道周六秩,为江西按察司照磨,而若麒果得兵部。
久之,江西巡抚解学龙荐所部官,推奖道周备至。故事,但下所司,帝亦不覆阅。而大学士魏照乘恶道周甚,则拟旨责学龙滥荐。帝遂发怒,立削二人籍,逮下刑部狱,责以党邪乱政,并杖八十,究党与。词连编修黄文焕、吏部主事陈天定、工部司务董养河、中书舍人文震亨,并系狱。户部主事叶廷秀、监生涂仲吉救之,亦系狱。尚书李觉斯谳轻,严旨切责,再拟谪戍烟瘴,帝犹以为失出,除觉斯名,移狱镇抚司掠治,乃还刑部狱。逾年,尚书刘泽深等言:“二人罪至永戍止矣,过此惟论死。论死非封疆则贪酷,未有以建言者。道周无封疆贪酷之罪,而有建言蒙戮之名,于道周得矣,非我圣主覆载之量也。陛下所疑者党耳,党者,见诸行事。道周抗疏,只托空言,一二知交相从罢斥,乌睹所谓党,而烦朝廷大法乎?且陛下岂有积恨道周,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仍以原拟请,乃永戍广西。
十五年八月,道周戍已经年。一日,帝召五辅臣入文华后殿,手一编从容问曰:“张溥、张采何如人也?”皆对曰:“读书好学人也。”帝曰:“张溥已死,张采小臣,科道官何亟称之?”对曰:“其胸中自有书,科道官以其用未竟而惜之。”帝曰:“亦不免偏。”时延儒自以嗣昌既已前死矣,而己方再入相,欲参用公议,为道周地也,即对曰:“张溥、黄道周皆未免偏,徒以其善学,故人人惜之。”帝默然。德璟曰:“道周前日蒙戍,上恩宽大,独其家贫子幼,其实可悯。”帝微笑,演曰:“其事亲亦极孝。”行甡曰:“道周学无不通,且极清苦。”帝不答,但微笑而已。明日传旨复故官。道周在途疏谢,称学龙、廷秀贤。既还,帝召见道周,道周见帝而泣:“臣不自意今复得见陛下,臣故有犬马之疾。”请假,许之。
居久之,福王监国,用道周吏部左侍郎。道周不欲出,马士英讽之曰:“人望在公,公不起,欲从史可法拥立潞王耶?”乃不得已趋朝。陈进取九策,拜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而朝政日非,大臣相继去国,识者知其将亡矣。明年三月,遣祭告禹陵。濒行,陈进取策,时不能用。甫竣事,南都亡,见唐王聿键于衢州,奉表劝进。王以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道周学行高,王敬礼之特甚,赐宴。郑芝龙爵通侯,位道周上,众议抑芝龙,文武由是不和。一诸生上书诋道周迂,不可居相位,王知出芝龙意,下督学御史挞之。
当是时,国势衰,政归郑氏,大帅恃恩观望,不肯一出关募兵。道周请自往江西图恢复。以七月启行,所至远近响应,得义旅九千余人,由广信出衢州。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幕下士中书赖雍、蔡绍谨,兵部主事赵士超等皆死。
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精天文历数皇极诸书,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玑》及《太函经》,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而道周用以推验治乱。殁后,家人得其小册,自谓终于丙戌,年六十二,始信其能知来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