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为齐桓公推举的五个人是谁

管仲为齐桓公推举的五个人是谁,第1张

《国语·齐语》中,管仲齐桓公推举的五个人,分别是隰朋、甯戚、王子城父(姬成父)、宾胥、东郭牙,这五个人分别担任大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大谏之官。

大行,负责接待、外交。

大司田,开荒种田、生产粮食。

大司马,负责带兵打仗。

大司理,负责断案。

大谏之官,负责向上进言。

《国语·齐语》原文节选: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入邑垦草辟土,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甯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

管仲是知人善任,是中国历史上又名的贤相。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作为齐国的丞相,帮助齐国一路变得强大,被齐王尊重,被百姓拥戴。

01管仲一生,看遍了人世繁华与萧瑟

管仲青年时代很贫穷,为了谋求生路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却没有成功,他在人生落魄的时候走过了很多地方,他行过万里路,也读过万卷书,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咸尝了个遍,所以见识过世间百态的管仲,满肚子都是才华和社会经验。在齐国换了新的接班人后,管仲好友鲍叔牙推荐管仲做新相国,他也没有辜负,倾尽全力的帮助齐桓公一步一个脚印变成春秋时期一大强国。

02春秋第一相

管仲与鲍叔牙当年分别辅佐两位王位继承人,但最后是鲍叔牙辅佐的公子成为了齐王,虽然鲍叔牙和管仲发生过很多摩擦,但鲍叔牙依旧举荐了管仲为相,据说齐桓公与管仲畅谈了三天三夜一拍即合,齐桓公十分敬重管仲遂尊称他为“仲父”。管仲有大才德,他大兴改革,将齐国之前的不良之风全部改掉,选贤举能注重农业,管仲制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让齐国迅速发展,一举成为强国。

03管仲过人的谋略

管仲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把自己的计谋全都授予齐桓公,一方面灭小国立威望,一方面援助友国树形象,与对峙多年的楚国结盟,还有著名的“葵丘之盟”彰显大国礼仪风范。管仲在外交政策上主张“尊王攘夷”,在用人上只看才能与个人功绩,甚至还颁布了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山泽各致其时”。

管仲的才能被当时的众人所认可,就连管仲死后子孙也得到了管仲的庇佑,管仲是名副其实的“春秋第一相”。

《管仲之交》,就是管鲍之交,是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具体故事如下:

管鲍之交,意思是指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出自《列子·力命》;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扩展资料:

鲍叔牙推举管仲:

管仲进了齐国的地界,鲍叔牙早就等在那里了。他一见管仲,如获至宝,马上让人将囚车打开,把管仲放了出来,一同回到临淄。鲍叔牙把管仲安排在自己家里住下,随后去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鲍叔牙说:“我比管仲差远了,我不过是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管仲才是治国图霸的人才哪!”;

齐桓公选了一个好日子,亲自出城迎接管仲,并且请管仲坐在他的车上,一起进城;

管仲到了宫廷,急忙跪下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亲自把管仲扶起来,虚心地向他请教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方法。管仲讲得一清二楚。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三天三夜,真是相见恨晚。齐桓公接着就任命管仲为相。

-管鲍之交

《史记》记载: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一公元前645年)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人。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陷入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在当时被认为地位很微贱的商人,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管仲自幼与鲍叔牙是知心朋友。齐桓公即位后,由鲍叔牙荐任卿职,以主持政务。管仲因此成为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在管仲任职的40年期间,他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了一管仲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

他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并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特许在平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佐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国,扶助王室,救邢存卫,主持会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霸主。管仲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胆进行革新,使齐国国力大振。管仲为齐国成为春秋霸主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桓公尊为仲父。管仲死后,齐桓公的霸业也逐渐衰落。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早年经商,后从军。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后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因此被囚。经鲍叔牙保举,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其为丞相。管仲在齐国进行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使齐国出现安定团结的富裕局面。在此基础上,管仲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的思想主要记录在《管子》一书中,此书是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对后世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齐桓诚心诚意地委任管仲为相,尊称管仲为仲父,放手让管仲治理齐国,并时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

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治国称霸之道,并向齐桓公建议:要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就必须先得民心。首先要在兵强、民足、国富方面做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称霸目的。并且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管仲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实行了许多改革。

在行政上,他划分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齐国的士、农、工、商按地区编制起来,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6个,士农15个,这样管理起来非常方便。同时,管仲又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军队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按5家一轨,5乡一军,把服兵役的15个农乡组成三军,每军1万人。每年春秋以狩猎的方式来训练军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因此齐国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在经济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废除了按夫征粮的税法。根据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这样使赋税政策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实了国家财力。管仲提倡开垦土地,不准掠夺家畜,并鼓励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负责观察年景丰歉和人民的需求,并以此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提出国家需要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从此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保障了三军的供给,从而使战国时期的齐国成为物质基础雄厚、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战国时期的齐国是一个海边小国。

起初封地只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因此粮食产量和人口都不多。管仲主张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使齐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兵多粮足,成为了一个强国。

首先,服帛降鲁、梁。当时的鲁、梁老百姓平常织绨。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让大臣们和所有的齐国人都穿绨织衣服。很快,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故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他要以高价购买他们国家的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眼看有利可赚,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因而放弃了农业生产。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因此大涨。年后,管仲看时机成熟,劝齐桓公下令所有的齐国人改穿帛料衣服,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

十个月后,当鲁、梁两国再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鲁、梁之民饿殍相及”。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于齐国。

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因此大涨。年后,管仲看时机成熟,劝齐桓公下令所有的齐国人改穿帛料衣服,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当鲁、梁两国再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鲁、梁之民饿殍相及”。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于齐国。

其次,买鹿制楚。齐桓公欲伐楚。管仲向他献计,让他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并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全都捕捉生鹿为生,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待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采用闭关的方法。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最后,买狐皮降代国。管仲用同样的方法劝桓公派人到出产狐皮的代国去高价收购狐皮。然而狐狸毕竟少之有少,结果代国人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从而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于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了代国。这便是粮食战争的威力

原文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③,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⑤齐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⑦焉。鲍叔遂进⑧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⑨合诸侯,一匡天下⑩,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⑿,知我不遭⒀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⒂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阔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注释⑴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颍水之滨)人。⑵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⑶游:交往。⑷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⑸事:侍奉。⑹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⑺囚:被拘禁。⑻进:荐进,推举。⑼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十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⑽匡:纠正,扶正。⑾贾:做生意,经商。⑿不肖:不贤,无能。⒀遭:遇。⒁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⒂多:称赞。译文管仲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鲍叔识别人才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治国有方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给予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晏子

晏子晏子,字平仲,名晏,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越石父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子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贤妻教夫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圣人轶事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如果让晏子活到现在的话,即使让我替他执鞭赶马,也是我所高兴和向往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52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