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管仲翻译

文言文管仲翻译,第1张

1 文言文《管仲论》如何翻译啊

[原文]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

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故必复有贤者,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

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

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

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

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

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

晋文公的才能不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不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

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多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

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不足为奇啊!他仅靠一个管仲,可管仲死了。天下并非无贤人,而是有好臣子却不被君主使用啊。

桓公在世时,竟说天下不再有管仲一样的人才。这种话,我不相信。

管仲的书《管子》里这样记载:管仲临死前,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

《管子》一书实在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蝤,因不能荐用蘧伯玉,去掉弥子瑕,所以在死后用尸首劝谏。

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应如此啊!国家往往因一个人兴盛,因一个人灭亡;贤人不悲自己的死亡,而忧国家衰败。

所以一定要在生前找到贤人接班才能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2 文言文《孔子论管仲》的翻译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二、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三、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

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3 文言文《管仲论》如何翻译啊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给齐桓公当了丞相,齐国从此牛比了,跟诸侯面前拔份,驱逐了没有中原户口的外来势力,到他挂了的时候齐国还很牛,诸侯都老实着呢。)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 简公,齐无宁岁。

(后来管仲挂了,竖刁、易牙、开方这三活宝被国家重用了,结果国家乱了,齐桓公挂了,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家产互相PK,一直蔓延到了简公当家的时候,齐国都没消停过。)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成功了,并不是成功于成功的那一天,肯定之前就存在成功的原因;)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点背了,不是说点背在点背的时候,肯定之前就存在隐患。)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所以齐国的富强,不能光说是管仲的功劳,而要说是鲍叔的功劳。)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到乱的时候,不能光怪那三个小子,而要怪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为啥这么说捏?那三块料,固然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谁重用的他们?是你呀齐桓公不是?)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咱说就说以前吧,有个舜,知道自己快不成了,先把他认为的四个祸害给流放了,还有孔子,知道快不成了,先把不成器的家伙给处理了。)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你呀齐桓公算什么东西啊?让齐桓公用这三活宝的就是你Y管仲。)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问他后事。

看到这里,我以为管仲得推举点天下的人才来继承他。我TMD以为错了。

他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家伙不能重用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我靠!管仲你就真觉得齐桓公不用他们三个?你呀和齐桓公待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Y齐桓公是什么东西你还不知道?) 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齐桓公看见好听的就伸耳朵,看见小妞就走不动,要多没起子就多没起子,没这三小子,他不得憋死啊。)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以前为什么不用他们你不知道啊?是因为有你管仲督着他呢。

你一挂了,那三小子可就撒了花折腾了。)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管仲你以为你临死一句话齐桓公能听你的?齐国的祸患不是那三个小子,而是没有你管仲。

你管仲活着,那三个小子在折腾,也就是三脚揣不出个P来。你以为,天下就他们三个SB啊?就是侥幸齐桓公听了你的话,把那三个孩子剁了,天下那么多SB呢,你还能有一个剁一个?) 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我靠!管仲啊你真是本末倒置了。齐桓公问你的时候,你推举点人才代替你不就完了么?你死你的,国家也不会缺乏人才的啊。

还用怕三个SB么?这还用我说啊。)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春秋五霸里面论强盛那就数齐桓公、晋文公了,晋文公的才能还不如齐桓公,文公的大臣又都比不过管仲。)

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 (晋灵公的暴虐,远不如齐孝公的宽厚。即使这样,晋文公挂了了之后诸侯都没有不服晋国的,晋文公时候的余威照样让各个诸侯忌惮了一百多年,我也纳闷了,同样是称霸多年的国主,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捏?) 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晋灵公虽然玩不转,但是国家尚且有许多能臣支撑啊。

齐桓公被折腾死了,乱的一塌糊涂,国家的稳定都得靠管仲一个人,而管仲早就挂了。)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还是千里马和伯乐那意思。)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要说齐桓公在的时候,天下不在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反正不信。)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管仲写的《管子》里记载了很多讨论鲍叔等人的文章,分析他们的功过。他那意思就是说以后的人都不能把国家托付给他们。

而他有知道自己没多少日子了,这书说了这么多废话,想蒙谁啊?)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我看历史上,有很多大臣在自己要退休的时候都推荐了自己的继承人,萧何就推举了曹参代替他嘛。

大。

4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为齐国的相国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九次会集各国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赖管仲的计谋和策划。

扩展资料

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参考资料管鲍之交

5 文言文《管仲哭鲍叔》翻译

没找到原文,第二篇为史记中的翻译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齐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化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6 管仲之齐文言文课文带翻译和加点子意思

原文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翻译

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所以圣人不谴责他为什么不殉死而称赞他的功劳。

7 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文言文翻译

译文:管仲有什么达到这种地步啊! 出自苏辙《管仲》。

附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以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

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襄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盖至此乎。

于乎,三归、六嬖之害,溺于*欲而不能自克,无己则人乎!《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四方且犹顺之,而况于家人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

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公曰:‘开方何如?’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闲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

《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岂必人人而诛之!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苏辙《管仲》)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 适:恰逢 B乃属世子于宋襄公 属:托付 C有君子以闲之 闲:清闲 D且各疏其短 疏:说坏话 6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以为非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①舜有天下,选于众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C①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②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D①知诸子之必争 ②人之所亲爱而辟焉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苏辙的文章伊始,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入题,亮明文章的观点,指出管仲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作为下文评述的依据。 B、苏辙的文章借管仲这一事例告诫北宋当权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显而易见,文章的寓意是相当深的。 C、苏辙在论证中,运用了丰富的史实多方类比,反复比衬,将道理剖析得十分精辟,独到。

D、苏洵的文章共分四层,运用了充足的史实,总结管仲临终不能荐贤自代的教训,垂戒后人。 8、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A、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B、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C、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D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9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3分) (2)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

(3分) (3)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4分) 参考答案: 5B(A适:嫡,封建宗法制度下称正妻为“适”。

C闲:让人清闲(空闲)。D疏:分条陈述。)

6A(A。都是转折连词,却。

B①从, ②对;C①表目的,来 ②用;D①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对于。) 7A 8C(参考答案: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

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论云尔。) 9参考答案:(1)管仲有什么达到这种地步啊!(2)管仲病重将要死了,桓公问他有谁能出任国相。

(3)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

评分细则:10分,(1)3分,“有以”、“致”、“此”,每个1分。(2)3分,“且”、“使”、句式,各1分;(3)4分,“逆”、“诞谩”、“足”、“信”,各1分。

8 文言文《管仲破俗》翻译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已矣。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被陈尸示众的人得不到名声,那些发丧的人得不到利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

注解:

好:喜爱。

布帛:泛指织物。

于:被。

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患:担心。

无以:没什么可以用的了。

对:回答。

为:做事。

戮:侮辱。

罪:治···的罪。

当:主管。

休:停止。

已:停止。

矣:了。

尽:全部,用尽。

椁:外棺。

春秋时,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为了夺权,管仲曾射杀公子小白,但仅射中衣带钩。后小白夺得王位,即齐桓公,管仲被捕并要处死。这时,辅佐桓公的鲍叔牙极力劝阻,声言自己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不如,治国理政不如,忠信得民不如,制定礼仪不如,领兵打仗不如。因此,桓公要称霸天下,必须忘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于是,桓公任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其下,二人辅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后来,管仲感慨地说:“我当初与鲍叔做生意,赚了钱总是自己多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是家贫所致;我曾与鲍叔谋事,但屡屡失误,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我有顺有不顺;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贬逐,鲍叔不以我为无能,知我乃是未逢其时;我打仗曾三战三败,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是顾及老母之故;我曾因辅佐公子纠而被囚禁,饱尝屈辱未死,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是不计小节,以图博取更大的功名。所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是我国古代交友的典范,直到今天,这典范的意义还值得当今人们学习。

一、齐桓公能听取鲍叔的劝止,不仅没有杀掉仇人管仲,还任用他为相,这等肚量,就值得称赞。管仲是自己政敌的辅佐者,又曾一箭几乎要了自己的命,不杀他已很有肚量,更何况任他为相?而事实证明,没有管仲,就没有春秋霸主齐桓公。

二、鲍叔牙推荐管仲,此举更是难得!我们今天,也不乏推举别人的事,但推举别人取代自己,或担任自己的上司的事,肯定不会太多。而鲍叔就能做到,事实证明也做得正确。这的确和古今那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龌龊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鲍叔牙不仅推举管仲取代自己,而且在和管仲的一向交往中,都能处处体谅对方,理解对方。这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理解万岁”的最好的例子。两个人做生意,赚了钱,一方总要多拿,这谁受得了?一个月即要散伙!然而,鲍叔能够体谅,管仲多拿并非贪,是家贫所致,两人肝胆相照,才有传诵古今的“管鲍之交”。

四、管仲能够知恩图报,感慨地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流传至今。这虽然是很应该的事,但往往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今天,不是常看到一些得人恩惠而不知感激的行为吗?

管仲鲍叔的友谊是建立在相知相善的基础之上,并不因私而误公,且举贤而忘我。交友贵在知人,知人贵在知心。不为己之好恶而择友,不为利己而攀情,这样的友情才是真情、纯情,脱俗,这样的友谊才日久,这样的朋友方可称为挚友。所以能够说,管仲鲍叔牙的友谊堪称古今所谓朋友的楷模。尤其在利益纷争的现代,应当宣扬,值得大家学习!

政治和军事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可以用经济手段解决。当今社会如此,古代社会也不少见。齐桓公想要称霸,这引起了其他附庸国的叹息。迫于齐国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宋、陈、蔡、魏、郑等国都投了赞成票,推举为自己的领袖,承认齐国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而与齐国接近且相对强大的鲁国态度坚决,与鲁国关系较好的谭、隋等国也持反对意见。

谭、隋等国相对弱小,很快被富强的齐国消灭,而鲁国不好对付。在长勺之战中,鲁国的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集结兵力”,出人意料地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后来,齐国虽然几次打败鲁国,但鲁国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仍然充当着齐国称霸道路上的绊脚石。尤其是对长达五年的劫掠,不仅让颜面尽失,还迫使其归还了占领的陆领土。

你打不过它,但你说服不了它。一心想称霸的齐桓公感到沮丧和无助。齐冠中决定走另一条捷径。他结合当时两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就是围绕和发动两国的经济战,即通过对鲁的经济制裁,达到使鲁就范的政治和外交目的。绾,一种细腻的白色丝绸,主产于齐国临淄,故有“万奇”之称。伏,一种白色生丝,主要产于鲁国曲阜,故名。齐和鲁是近邻,所以两国的特产贸易频繁。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要打败鲁国,首先要摧毁鲁国的经济基础。为此,管仲要求带头穿糜衣,并命令大臣们穿糜衣,齐国人民也纷纷效仿。第一,时间,服装遍布齐国。与此同时,管仲下令禁止齐国人民织造丝织品,丝织品一律从国外进口。导致流明供不应求,价格飙升。鲁国人民看到织布有利可图,就自愿放弃耕作,成群结队地去织布。管仲还派人贴出告示:鲁商赠齐商马1000匹,得金300两;卖10000匹马值3000美元。这样就给鲁的织布热情添加了催化剂。鲁国人民贪财,鲁庄公贪税,让全国全力织粮,不再种粮。于是,鲁国呈现出“家家纺纱机响,家家户户忙织布”的纺织狂潮。于是,鲁的良田荒芜了。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正当鲁国人民拍着口袋大笑的时候,管仲突然下令关闭齐国所有的关卡,不让米露进入齐国。与此同时,齐桓公和他的大臣们被要求换上万奇制造的衣服。于是,齐国上下各种衣服又流行起来了,再也没人穿衣服了。因此,这对于鲁政府和人民来说是很痛苦的。因为两季没有收成,堆积成山的庄稼卖不出去,换不到粮食,百姓一下子陷入饥饿。鲁庄公发现管仲上当了,连忙下令停止织布,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派人去齐国买粮。管仲趁机一再提粮价,使鲁庄公陷于内外事务。不得已,鲁庄公主动派人向齐国求援,索要粮食,并表示以后一定听从的调遣。最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来纪念齐桓公。

通过“万奇金鹿”的外贸阴谋和经济制裁,管仲彻底摆平了鲁庄公,扫清了齐桓公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之后,管仲又用同样的原理进行了subd

齐鲁君的故事,展现了管仲以经济为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征服敌国的高明智慧。从道德角度来说,虽然战术上确实有些不利,但结合当时军阀争霸的具体历史情况来看,管仲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更重要的是,管仲深谋远虑、统筹全局的思维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值得后人理解和学习借鉴。从鲁庄公的角度来看,教训是深刻的。如果一个统治者只从经济角度和局部利益考虑问题,遇到问题缺乏冷静,人民利益就会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国家会陷入历史灾难。

1 文言文《孔子论管仲》的翻译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二、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三、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2 管仲夷吾者的译文

一、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二、翻译: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小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一块儿游玩,鲍叔牙知道他是有才干的人。

管仲家庭贫困,时常欺侮鲍叔牙,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也不说他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待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鲁国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既然做了桓公的宰相,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各国的诸侯,做一番匡正天下的事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3 管仲夷吾者的译文

一、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二、翻译: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小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一块儿游玩,鲍叔牙知道他是有才干的人。管仲家庭贫困,时常欺侮鲍叔牙,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也不说他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鲁国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既然做了桓公的宰相,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各国的诸侯,做一番匡正天下的事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4 管仲夷吾者一文的翻译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牙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 ,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

“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

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

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

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

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 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

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

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 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能扬眉吐气。

当我在囚禁之中时候,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觉得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让我在囚禁之中”晏子便请他进屋并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

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

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

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

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

5 文言文《管仲论》如何翻译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给齐桓公当了丞相,齐国从此牛比了,跟诸侯面前拔份,驱逐了没有中原户口的外来势力,到他挂了的时候齐国还很牛,诸侯都老实着呢。)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 简公,齐无宁岁。

(后来管仲挂了,竖刁、易牙、开方这三活宝被国家重用了,结果国家乱了,齐桓公挂了,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家产互相PK,一直蔓延到了简公当家的时候,齐国都没消停过。)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成功了,并不是成功于成功的那一天,肯定之前就存在成功的原因;)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点背了,不是说点背在点背的时候,肯定之前就存在隐患。)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所以齐国的富强,不能光说是管仲的功劳,而要说是鲍叔的功劳。)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到乱的时候,不能光怪那三个小子,而要怪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为啥这么说捏?那三块料,固然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谁重用的他们?是你呀齐桓公不是?)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咱说就说以前吧,有个舜,知道自己快不成了,先把他认为的四个祸害给流放了,还有孔子,知道快不成了,先把不成器的家伙给处理了。)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你呀齐桓公算什么东西啊?让齐桓公用这三活宝的就是你Y管仲。)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问他后事。

看到这里,我以为管仲得推举点天下的人才来继承他。我TMD以为错了。

他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家伙不能重用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我靠!管仲你就真觉得齐桓公不用他们三个?你呀和齐桓公待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Y齐桓公是什么东西你还不知道?) 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齐桓公看见好听的就伸耳朵,看见小妞就走不动,要多没起子就多没起子,没这三小子,他不得憋死啊。)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以前为什么不用他们你不知道啊?是因为有你管仲督着他呢。

你一挂了,那三小子可就撒了花折腾了。)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管仲你以为你临死一句话齐桓公能听你的?齐国的祸患不是那三个小子,而是没有你管仲。

你管仲活着,那三个小子在折腾,也就是三脚揣不出个P来。你以为,天下就他们三个SB啊?就是侥幸齐桓公听了你的话,把那三个孩子剁了,天下那么多SB呢,你还能有一个剁一个?) 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我靠!管仲啊你真是本末倒置了。齐桓公问你的时候,你推举点人才代替你不就完了么?你死你的,国家也不会缺乏人才的啊。

还用怕三个SB么?这还用我说啊。)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春秋五霸里面论强盛那就数齐桓公、晋文公了,晋文公的才能还不如齐桓公,文公的大臣又都比不过管仲。)

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 (晋灵公的暴虐,远不如齐孝公的宽厚。即使这样,晋文公挂了了之后诸侯都没有不服晋国的,晋文公时候的余威照样让各个诸侯忌惮了一百多年,我也纳闷了,同样是称霸多年的国主,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捏?) 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晋灵公虽然玩不转,但是国家尚且有许多能臣支撑啊。

齐桓公被折腾死了,乱的一塌糊涂,国家的稳定都得靠管仲一个人,而管仲早就挂了。)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还是千里马和伯乐那意思。)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要说齐桓公在的时候,天下不在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反正不信。)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管仲写的《管子》里记载了很多讨论鲍叔等人的文章,分析他们的功过。他那意思就是说以后的人都不能把国家托付给他们。

而他有知道自己没多少日子了,这书说了这么多废话,想蒙谁啊?)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我看历史上,有很多大臣在自己要退休的时候都推荐了自己的继承人,萧何就推举了曹参代替他嘛。

大臣。

6 文言文《管仲论》如何翻译啊

[原文]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

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故必复有贤者,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

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

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

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

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

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

晋文公的才能不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不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

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多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

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不足为奇啊!他仅靠一个管仲,可管仲死了。天下并非无贤人,而是有好臣子却不被君主使用啊。

桓公在世时,竟说天下不再有管仲一样的人才。这种话,我不相信。

管仲的书《管子》里这样记载:管仲临死前,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

《管子》一书实在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蝤,因不能荐用蘧伯玉,去掉弥子瑕,所以在死后用尸首劝谏。

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应如此啊!国家往往因一个人兴盛,因一个人灭亡;贤人不悲自己的死亡,而忧国家衰败。

所以一定要在生前找到贤人接班才能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7 管仲夷吾者一文的翻译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牙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 ,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

“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

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

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

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

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 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

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

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能扬眉吐气。

当我在囚禁之中时候,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觉得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让我在囚禁之中”晏子便请他进屋并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

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

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

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

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0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