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的公开举荐新太子是荒唐还是阴谋?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的公开举荐新太子是荒唐还是阴谋?,第1张

我们先来看看康熙为什么要废掉胤礽,这里面有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太子平时生活奢侈,通过他人欠了国库五十万两,最后被人知道之后,是通过卖官的方法筹借了五十万两,这个事情自然是被八阿哥,通过大阿哥,告诉了康熙,康熙为了保全太子的面子,就没有再深究。

第二件事情,张五哥的那些刑部冤假错案,这个是太子新的捞银子的方法,最后也是被八阿哥给查出来了,康熙再次没有深究。

第三件事情和第四件事情,都发生在承德行宫,前面一件是与皇妃郑春华的私通,后面一件就是调兵围康熙,当然最后一件是被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诬陷。

但总的这几件事情,导致胤礽被废。

那我们再来看看,康熙是不是有心重新立胤礽为太子,或者这根本就是一场阴谋,是为了打草惊蛇,敲山震虎,这里面也有几个原因。

第一,康熙对胤礽还是存在一丝幻想的,毕竟胤礽是赫舍里皇后难产生下的,而赫舍里的爷爷索尼和叔叔索额图对康熙都是有大帮助的人。

第二,太子王琰说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胤礽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子,也不容易,康熙的其他皇子太优秀,也对太子使绊子,康熙也能希望胤礽知错能改。

第三,没有太子,九子夺嫡会更加的激烈。

第四,八阿哥的支持者,实在太多了,康熙想看看,到底有哪些人支持八阿哥,到底有多少人,结果也让他大吃一惊,他对八阿哥更多的是忌惮和提防。

总的来说,康熙这次举荐新太子的主要目的,一方面确实是想让胤礽一次机会,再者呢,就是让九子夺嫡能够缓和一些,最重要的就是让支持八阿哥的人都出来,让他一个个看清。

《雍正王朝》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尤其朝堂上的人物都是大清朝精英中的精英,堪称极品。他们或明或暗地游走在权利的舞台,在夹缝中小心翼翼地与狼共舞。历史上以及剧中的佟国维,都是因为举荐八阿哥而受到康熙的训斥,不同的地方是剧中因举荐而退休,历史上举荐的时候已经退休。

在《雍正王朝》中,佟国维位高权重,是上书房的首辅,号称“佟半朝”。在明面上,他举荐八阿哥为太子,实际上把八阿哥放在火上烤。

第一,佟家的为官之道是从来不会一条路走到黑。

佟家从关外就追随爱新觉罗家族,一直都是屹立不倒,在朝中根深蒂固,靠的就是能够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形势及时做出路线调整。这一点,在佟国维与隆科多进行家族权利交接时已经点明。佟国维在力挺八阿哥的同时,也安排佟家的隆科多靠近四爷。为的就是不管哪一方胜出,佟家都能基业长青。

第二,佟国维与康熙已经达成协议。

康熙看见朝廷上一致推荐八阿哥,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甚至快威胁到自己的权威,觉得是时候出手了。于是,康熙宴请佟国维,这场饭局完全可以媲美“鸿门宴”。

在饭局上,康熙恩威并施,开场就说佟国维老了,让后辈出来接班,这是暗示佟国维退休。

佟国维马上打感情牌,与康熙拉关系,说还想伺候康熙一万年,这分明就是不想退。

康熙一看,马上话题一转,说佟家是官场不倒翁,连续说了两个“不容易”。这第一句不容易是对佟家的肯定,第二句明显加重了语气,是在暗示佟国维“老佟啊,不倒是很不容易,倒台还是蛮容易的。

紧接着,康熙又很严肃地让佟国维举荐晚辈。

这时的佟国维也明白了,自己该退出朝堂了。于是,佟国维举荐了隆科多。

饭局结束,康熙还送了一副老花镜给佟国维。佟国维追随康熙数十年,当然清楚主子的意思是让自己要看清形势,君臣要站一条线上。用自己的退休换隆科多上位,一桩交易,就在饭局上顺利达成。

第三,君臣之间唱双簧。

饭局结束,佟国维回到家就赶紧召见隆科多,开始执行协议。利用隆科多,抖出八阿哥。这样隆科多就能取得皇上的信任,也能助康熙一举击破八爷的阴谋。

在朝会上,君臣的默契让人拍案叫绝。佟国维把八阿哥放在火上烤,康熙借坡下炉。佟国维越是支持八阿哥,就是越坑他。

最后,八阿哥没有得逞,反而会对佟国维感激涕流。康熙目的达到,同样不会为难佟国维。整个事件,佟国维成了大赢家,自己安全着陆,隆科多也顺利上位。

结论:佟国维举荐八阿哥,并非处于真心,最终目的是为了隆科多,为了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可叹的是八爷,被佟国维卖了还对他心怀感激。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由于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存在着一个以世袭罔替的国家***的位子——皇位。

皇位一般由太子来继承,但出于自身的警惕性,皇帝通常会扶持其他皇子来平衡朝政,但这也很容易引起其他皇子的野心。

清朝康熙帝时期的九子夺嫡,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一届国家***竞选,我国的历史正剧《雍正王朝》正是将这段传奇的九子夺嫡经过艺术加工呈现于大家面前,而雍正帝作为非嫡非长的皇子之一,在剧中又是如何夺得帝位的呢?

1、 始做孤臣

纵观历史,作为皇子极少有不向往皇位的,除非他已经有了附庸的对象。而雍正作为皇帝的第四子,排位靠前,且颇有能力,又为何不能搏上一搏?

可惜的是雍正身边并无其他助力,唯有十三弟胤祥与年羹尧在其左右,所以雍正最初是作为偏向正统太子胤礽的助力存在的,且同时与皇八子的关系和谐。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初次被废是因为他与皇帝后妃偷情被发现,且同时皇十四子伪造太子调兵手书,惹龙颜大怒,太子之位丢失。

而在太子被废之后,康熙帝命百官推举新太子时,发现了皇八子胤禩与大臣结党营私,一时朝中大乱,众皇子眼见太子之位空悬,纷纷行动。

然而就在这样的乱象之下,雍正帝胤禛主动上奏,请求复立胤礽为太子。雍正帝的这一下与其他皇子高下立辨,宛如一株空谷幽兰立于朝堂之上,就像爱打小报告的班干部。

同学们或许讨厌他,但老师一定是喜欢他的。其他皇子或许还能觉察出雍正的用意,但康熙帝一定是属意这个向自己递话的儿子的。

因为胤礽毕竟是康熙帝亲自教养到大的爱子,否则也不会在刚满周岁时就被册封为皇太子。

康熙帝初废太子,其中存在着一部分的冲动,且后来皇长子与皇八子在朝廷中的争斗也让康熙帝觉察,原来皇太子并不是被所有人认可的,那么上次的事件又是否有猫腻呢?

皇帝的疑心一旦起复,就很难消失了,所以胤礽的复位也是必然。而雍正首先要做的不是争夺太子之位,而是先走进皇帝的视野。

太子的初次被废让他看到了希望,那么接下来就该让康熙帝的目光逐渐从胤礽转到自己身上来了。而作为太子的辅佐,以臣礼待之是最好的选择,既能步入皇帝视野,又能从其他皇子中脱颖而出。

2、 初听孤臣

其实早在康熙帝提起,雍正就已经走在孤臣的道路上了。当时皇太子尚未被废,雍正作为他的辅佐,为他背了不少的黑锅。

而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第一次对雍正说,"我要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是在雍正请旨追回户部欠款之时,当时最大的债主当属太子。

而讨债这一行为从古至今就不讨好,更不用说向自己的上司、兄长讨债。所以当时康熙帝对他说这句话时,也颇有些提点他的意思。

虽然康熙帝属意提点他追回欠款,但他却也从其中琢磨出些夺嫡的方法来。孤臣二字,先孤后臣。这又跟纯臣不一样。

纯臣作为只忠于皇帝的大臣,自然当全力追回户部欠款,且会有皇帝的支持。而孤臣,则是孤零零的独臣,单以国家社稷为重。

且当时国库空虚,急需雍正追回的这笔欠款填补,当时的雍正真正是毫无助力,且将朝廷上下得罪了遍。孤臣之路本就寂寞难走,更不用说意图将孤臣之路搭在通往皇位的独木桥上。

3、 先君臣后父子

这样看来,雍正像是被康熙帝摆了一道,得了这么个前后无援的结果。但其实,这都不过是因为康熙帝未以父亲的角度去看待雍正。

而是作为一个皇帝,一个上司给下属指派任务。作为皇帝,常常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多讲讲亲情,而他自己却总无视亲情,先君臣后父子往往就是皇室中人对待亲人的态度。

雍正也从这样的态度中,品出通往皇位的捷径。从1675年始,太子胤礽初次被废止,胤礽已经当了33年的太子,堪称太子钉子户,任谁看来太子的人选都不会再变了。

然而正是由于长时间的沾染皇权,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胤礽在初次被废,又复立后感觉自己将来皇位不稳,决定铤而走险,发起兵变,结果理所当然地被镇压,并二次被废。

在历史事实中,或许原因细节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胤礽的二次被废就决定了他从此与皇位无缘,更不用说是因为夺宫失败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而之前在他身边一直疯狂打"孤臣"存在感的雍正胤禛自然而然地进入皇帝眼中继承人的顺位。

且由于"孤臣"的叠加效果,让康熙帝眼中的雍正有着顾全大局、舍身取义、宽容又顾念亲情的好品质,致使雍正名正言顺地得到了皇位。

常有野史说,雍正帝能登上皇位是因为篡改了康熙遗诏,把原本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且不说这本身的真实性,单看雍正帝做孤臣时的隐忍与气度,就当得这个皇位。

雍正帝做孤臣本身就有些投康熙帝所好的意思,一个皇帝最忌讳的就是结党营私。雍正在太子胤礽在位时勤勤恳恳地辅佐于他。

在太子被废时努力上奏,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很博好感,更不用说他能力出众、顾全大局。作为一个职员。

我们首先要给上司看到我们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跟良好的工作态度与人品,争夺皇位虽然不同于求职,但它又以其特殊性跳脱于普通家庭关系之外。

父子之间以君臣为先,或许我们会觉得有些冷血,但也正是因为以君臣为先,雍正才能凭孤臣之路登上皇位,若是以亲情为凭,那被康熙帝亲自教养到大的皇太子胤礽早就登上皇

康熙废太子后,大阿哥首先跳出来,在康熙面前表达了自己想当储君的意思,他要替康熙把太子整死,康熙虽然废了太子,但太子是他和最亲爱的皇后赫舍里氏的爱情结晶,为了培养太子他付出了很大心血,他和太子的父子情分还是很深的。大阿哥的话很伤康熙,兄弟之间怎么可以这么无情无意。

伤心的康熙还发现,不光大阿哥,其他阿哥也明争暗斗,争起储位来。这是康熙没料到的。

康熙还不算老,身体也很好,原本想,废了太子,省得他闹腾,自己好安安心心当几年皇帝。至于让谁当储君他根本没想。

皇子们争储位让康熙心力交瘁,他后悔了,后悔当初草率废了太子。于是产生复立太子的想法。

康熙废了太子,现在又要复立太子,出尔反尔,这哪是皇帝该做的。皇帝应该说一不二,吐口吐沫是颗钉。这行为有损皇帝形象。

再者,皇帝是不能错的,废太子说明太子有错,现在人还是那个人,又回来当太子,说明什么?说明康熙废太子的做法错了。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和面子,复立太子之事是不便由康熙说出来的。于是康熙把他最信任的大臣李光地叫来,侧面透漏了复立太子的想法。康熙的意思是让李光地私下里向大臣们透漏皇帝有复立太子的意思。康熙认为大臣们知道了他的意思,都会按照他的意图行事,这样复立太子就没问题了。

过了一段时间,康熙觉得李光地应该把他的意思透漏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启了公推太子行动。

可是,李光地并没有把康熙的意思透漏出去,不是李光地没听出康熙的意思,而是李光地对复立太子不认可。李光地做过太子的老师,非常了解太子,他觉得这个太子不是当皇帝的好苗子。

当然,为了防止万一,康熙还做了另一手准备。行动之初,他说,公推太子,大阿哥胤禔除外,大学士马奇不须参加。马奇是支持八阿哥的带头人,康熙不让马奇参会,意思是通过掐掉马奇,排除八阿哥胤禩。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大阿哥和八阿哥,把这两个人去掉,废太子就自然显露出来。到这时,康熙觉得复立太子,万无一失。

大臣们不知道康熙想复立太子,只知道康熙要公推太子。公推太子那天,马奇装作不知道照样来到会场,而且在手心里写个八字,挨个给人看,相当于公开为八阿哥拉票,结果八阿哥全票被推举为太子。

当康熙看到推举结果时,先是吃惊,后是气愤,当即宣布,投票结果无效,重新投!

大臣们觉得,感情这皇帝说话也不算数啊!没办法,人家是皇帝。

康熙本来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但最终失了面子。至于公推太子是荒唐还是阴谋,您来判断。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为什么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

邬思道,从他的名字就可看出他对道家思想的情有独钟,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军师参谋都是因道而成名的,如诸葛亮、刘伯温等等,邬思道也是这样一个人。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复立废太子,绝对算是一个非常聪明并且正确的“夺嫡方略”。

这个方略很好得贯彻了老子《道德经》“不争是争”的思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四阿哥胤禛就是遵照这个“夺嫡方略”,成为最终的胜出者,这再次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太子胤礽因失德烂政、买官卖官、监守自盗、挪用公款、贪婪妄为,最终被康熙废掉。

康熙虽然废了太子,但他心中并没有绝对好立谁为新太子,诸位皇子主要分为以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为代表的两大团体。论能力,也以他俩最强。

但康熙非常厌恶八阿哥这种“假公济私”,他知道八阿哥构陷太子的事后,大骂“其心可诛”。这个时候康熙对八阿哥胤禩的厌恶甚至已经超过了那个不成器的太子。

后来选举太子,八阿哥胤禩的行为可以用“上窜下跳”和“志在必得”来形容。他不仅纠集自己的亲信党羽争取更多的选票,还争取到了号称“佟半朝”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的支持。推举新太子呈现出了八阿哥胤禩的选票一边倒的压倒性多数的局面。

同时,八阿哥胤禩为了造势,也是为了试探康熙的态度,上演了一出“江湖术士”算命测字制造“八王大”的所谓“天意”舆论。

这让康熙更加反感,传位给他是不可能的了。

此时的四阿哥胤禛就算有了夺嫡的想法,也是力不从心,无论是朝野还是舆论上,他都与八阿哥不能相提并论。胤禛此时真的是“心急如焚”了。

此时的他唯一可走的路就是抓住康熙的心。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的师爷邬思道给他指了一条很好的路。

邬思道让他公开推举太子,这也正好抓住了康熙的心。

康熙对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的奏折感到非常满意,评价是三个字:好,好,好!这两份保举废太子的奏折加上张廷玉保举废太子的密折,给康熙打击八阿哥胤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最终随着结果胤禩下野,佟国维养老而落幕。

邬思道通过老子《道德经》里的智慧,帮助雍正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康熙火线调兵,狼覃进驻八大山庄,预示着一场“假”危机的落幕。

但此时的康熙帝,不会去想“凌普兵变”到底是真是假,即便是假他也要当真。因为这种突发的危机,有着许多的矛盾点,而他的当务之急是稳住众皇子。当时的夺嫡进展如火如荼,伪造太子手谕一事,更是触动了康熙帝的逆鳞,他远没有料到“某些人”会做出如此胆大妄为的丑事。

究竟是谁伪造了太子手谕,其中又有什么隐情,这些是关键问题。康熙帝知道,如此胆大妄为之人,如若不敲打,那便是巨大的隐患。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敲山震虎,得先看看谁最有可能是“夺嫡狂徒”,老十三是侠王,老四实心用事断不会如此,老三是个读书人,而老八和老十四最有可能。但究竟是老八还是老十四,康熙帝摸不准,毕竟八爷党的形式也是“晦暗不明”。

所以,废太子之后不久,百官议举新太子的闹剧悄然上映。铁腕康熙的帝王心术炉火纯青,议举新太子,其实就是铁腕康熙编导的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而且是全剧最大的骗局。

康熙举荐新太子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胤礽复位。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借着举荐新太子的名义,要消除朋党的危害。因为在太子胤礽废掉以后,佟国维就一直联合别的大臣威胁康熙。

康熙已经认识到,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朋党的危害,他的皇权将会受到损害。同时康熙也为了能够让接班人有个安定的局势,他必须要除掉一帮老臣。

基于上述目的,康熙开始无声无息地布下一个大网,以议举新太子为目的,等着八阿哥、佟国维等一干人步入局中。

为了引得八阿哥、佟国维等人“上钩”,康熙甚至不惜“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比如八阿哥有意安排一个道士发表“八王大”的谣言,想试探康熙真实想法,康熙借力使力,对道士“宽大处理”,令八阿哥、佟国维看在眼里,都喜不自胜,更加蠢蠢欲动。

而且对于“议举新太子”,康熙原话是各位朝臣可以议举,但并没有强迫大家必须参与议举。康熙这么做是给那些非“八爷党”、非“佟国维党”的官员留了台阶和退路。

可以预见,只有那些真正有非分之想的人,才会不顾一切地推举八阿哥、向佟国维靠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是从康熙加封胤禵和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开始的,如果我还在此分析一遍,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涉事的主角是胤禵,所以我认为,胤禵才是这件事情的关键。

这个依附在八爷集团的老十四其实很不简单,善于带兵打仗,个性坚强,除了心胸有些狭窄之外,是九子夺嫡的强劲势力。你当他真的是有心推助老八胤祀么,非也,他只不过是利用老八的资源和名头,当个新时代的班布尔善,干一些黄雀在后的事。

在八大山庄秋猎期间,胤禵伪造太子手谕,让凌普调兵围困康熙。自己先跑到老八府上,让老八脱不了干系,这点阴损的招连老八胤祀都无可奈何。接着手谕被康熙识破,直到推荐新太子的时候八爷党遭到重创,老十四胤禵心里才打起鼓来,意识到康熙只怕已经知道是自己伪造手谕了,故而为了撇清关系,在乾清门和老十三大打出手,实则是为了向康熙表明伪造手谕的事儿与他无关,全都是老八他们的主意。

老十四依附老八,除了利用老八的资源,把老八当做挡箭牌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当时的实力还不够,还不足以在九子夺嫡战中具备相当的优势。当然,老八拉拢这个弟弟,也是利用老十四的资源优势,他们是互为利用的关系。

其实我早说过,康熙才是高段位的棋手,其他人,都只不过是他手里的棋子而已。连张德明道长在胤祀的府上说了些什么,康熙都一清二楚,更何况老十四的那点小九九,怎么能瞒得过康熙的眼睛。

一废太子后,康熙明显觉得操之过急。很显然的是,江南筹款,追比欠款,刑部冤狱,八大山庄被围这几件事情之后,康熙对太子胤礽以及失望至极,而在众皇子中,老四胤禛的才干和水平逐渐得到康熙的肯定,加之弘历的表现,更加为老四增添了筹码。但是如果陡然表现出对胤禛的期许,也许就会适得其反,因为在众皇子中,胤禛是唯一没有跟班儿的光杆司令,一个十三爷由于性格的原因难挑大梁,有老八他们这一班人捣乱,老四根本无法应付,他还需要更夯实的基础。

推举新太子的事件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八爷党的势力遍布朝野。老四在这样的势力包围之下很快就会被淹没,为了保护胤禛不被淹没,康熙只得重新布局。

1复立太子。这个倒霉太子自己不争气,已然不受康熙待见,但却是最好的挡箭牌,有他在,其他争夺嫡位的皇子就会时时刻刻针对他,时时刻刻要把他拉下马。目标被转移,胤禛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2提拔胤禵,为分裂八爷党打基础。康熙知道胤禵不会安分,只是现在实力和地位不足,所以他有意提拔胤禵,并加封了老四老十四的生母乌雅氏为皇贵妃,皇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职位,可以代行皇后之权。这个举措让老十四的地位骤升,同时,康熙让胤禵管理兵部这个重要部门,增加他的权力。康熙知道,不安分的老十四必然会因此另起炉灶,这就逐渐会催化八爷党的分裂。同时,也是有意将老十四推向老四这边来。事实证明,康熙的这一招很管用,老八和老十四的内斗悄然展开。八爷党一旦产生分化,老四胤禛的竞争就会锐减。

这样的人事布局其实目的终究只有一个,就是保护胤禛,避免他在九子夺嫡战中受到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61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