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凭借什么成为10大元帅之首 – 铁血网

朱德凭借什么成为10大元帅之首 – 铁血网,第1张

朱老总,从我军设立总司令一职起,直到1954年10月撤销,一以贯之,一直担任这一崇高的职务,从来没有更换过,以后也不会再有。所以我才称其为我军永远的总司令。而总政委一职,则数易其人,多次易手。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他是造诣高深的军事指挥的行家里手,因为他是我军无可替代的驾驭战争的巨擘。

朱老总与游击战运动战

在残酷激烈的战争年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敌强我弱,我军作战的主要战略战术原则是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而这一作战原则的提出者和创始人首推朱德。我这决不是标新立异,危言耸听,这是由毛主席的著作所证明了的。毛选四卷第一卷(1966年7月横排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第188页,毛主席写道:“我们的战争是从1927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红军,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第二年四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的部队,经过湘南也转到了井冈山。然而,从1928年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很显然,这个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十六字诀,是由朱老总1928年4月28日与毛主席会师后,带到井冈山上来的,所以才有“从1928年5月开始”这种情况发生。毛主席还指出,在此之前“当时根本没有经验”,说明在朱老总未到以前,他是不知道这一战略战术原则的。聂帅于1986年12月1日在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阐明“朱德同志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后上升到理论,提出了有名的十六字诀,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他的话,有力地印证了毛主席在上面的叙述,证明朱德是游击战“十六字诀”的创始人,毛主席是肯定者和应用者。此外,当年井冈山时期的老将领和老战士,也多有记述。例如杨至成、何长工、宋裕和、范树德、龚楚等。他们曾经回忆说:“朱毛会师后,原来井冈山的同志们纷纷奔走相告,说'这下好了,来了个会打仗的’,又说'朱军长有一个御敌的十六字诀’。”参加南昌起义,时任南昌军官教育团总务处处长的赵镕老将军,在1983年6月14日接受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工作者的访问时,他说:“你们写朱德同志的传记,有一件事提醒你们,就是关于'十六字诀’的问题。一般都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其实是朱德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他是在许多地方做过试验的。最早起源于1913年,他在滇南个旧戡乱、剿匪。”他又说:“我就曾问过他,'十六字诀’不是您提出来的吗怎么成了毛主席提出来的了他说:只要对革命有利,谁提的都一样”。朱老总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与他的一贯风格一样,表现出极其博大而宽厚的伟人胸怀。

关于运动战,毛选四卷第一卷,在同一篇文章的第214页写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战的通俗的解释。”也就是说,它是运动战的战略战术原则。而这一原则,是早在1925年,朱老总在苏联莫斯科郊外莫洛霍夫卡村秘密军事训练班担任学员队长和军事辅导教员时,回答教官“回到自己国内怎样打仗”的问话时就提出来的,他的原话是:“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这是有明文记载的。而且,这句话是地道的四川方言,是朱老总用他自己的家乡话来形象生动地表述自己的运动战战略战术思想。毛主席把它写在这里,同样也无异于告诉世人,这项著名的运动战战略战术原则,其发明权是属于朱老总的,他仅仅是接受运用并发挥。

上述史实,特别是毛主席自己的表述,白纸黑字,铁证如山。

如此说来,对于我军游击战和运动战战略战术的鼻祖是朱老总的结论,难道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地方吗还有必要再去争论不休吗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部分其源头是朱德的军事实践

毛主席的特长是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理论工作,还有政权建设和政府工作,他特别善于总结汲取和发挥,擅长写作,这些也正是他作为总政委的分内工作。作为总政委,后来作为军委主席(我军自抗战以后,就不设总政委一职,军委主席实际上兼有总政委的职责),他还参与部队作战行动方针的制定和战略部署的研究。但是,他不是“万能匠师”,他从来没有替代过总司令的工作,他的工作范围,没有超出过总政委。擅长行动方针的制定与战略部署的研究,并不等于会打仗,而且战略决策也不是由总政委一人决定,他负责起草命令和指示是代表军委,并不是他的个人意见。打仗光有战略部署不行,还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军事行动,必须善于战场指挥,必须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具体的军事专业知识。比如熟知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杀伤威力和杀伤范围,各种兵器兵力的火力分配和协同,各军兵种的战术配合与协同,各种战术动作如何实施,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进行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等,如何具体组织部队行军、宿营、隐蔽、警戒、侦查、包围、进攻、退却、掩护等,还要熟悉部队的各种条例条令等等。这些,作为总政委的毛主席,他是不熟悉的。例如,1928年3月由于误传毛主席被开除党籍,任命他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他表示为难,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而这“军旅之事”正是朱老总、彭德怀、刘伯承、林彪等军事统帅与战将的擅长。特别是朱老总,战略战术兼优,在战争年代,党中央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主要倚重于朱老总。事实上,在红军初创时期,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在军事上,毛主席主要是向朱老总学习的,他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运用善于发挥,他与朱老总合作,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战绩,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人民战争思想。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毛泽东军事思想,其核心部分的源头,是朱老总的军事实践,这也是“红军之父”的美誉归于朱老总而不是毛主席的缘由所在。

上面一节关于游击战运动战提出者的论述,就是这一结论很好的证明。所以,科学地讲,准确地讲,实事求是地讲,“毛泽东军事思想”应当称作“朱毛军事思想”。

智勇双全,军政兼优的朱老总

回溯当年,南昌起义失败之后,朱老总一枝独秀,率领南昌起义硕果仅存的一团劲旅,仅以八百壮士,与敌人巧妙周旋,杀出一条血路,然后秘密隐人老同学范石生部,弄得国民党军莫可奈何。他所率领的这八百位勇士,铸成了我军的第一支钢铁雄师,即后来井冈山上著名的红四军第二十八团,仅该团一个团队,就产生了我军的三位元帅,一位大将,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独一份”。我军两位有着赫赫战功的著名战将——林彪与粟裕,都是出自朱老总统率的这八百壮士内,这决不是偶然的。朱老总所谆谆教导的作战方法:“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看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打什么仗”,他们做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在总结作战经验时,还多次谈到江西中央苏区反围剿时的经验,他提出的许多新的战略战术原则,还是植根于江西苏区时代,而其源头,正是朱老总。粟裕大将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这一时期时,满怀深情地描绘道:“进到石径岭附近,这里都是悬崖峭壁,地形十分险要,只有一个隘口可以通过,却被反动民团占据了。这时朱德同志突然出现在队前,他一面镇定地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面亲自带领几个警卫人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的侧后发起进攻,敌人惊恐万状,纷纷逃跑,给我们让开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同志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粟裕大将总结道:“铁的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英雄,不是别人,乃是百折不挠,大义凛然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

从范石生部出走后,紧接着他又率部发动了湘南暴动,集结起近万人的大部队于1928年4月浩浩荡荡杀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共同开创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割据新道路。朱老总上了井冈山,使得井冈山上革命军的兵力增加了十倍,超过了万人,引起了敌人的恐慌和注意,开始对井冈山进行较大规模的围剿,但都被朱毛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一一击破。这些战役战斗的战场指挥者不是别人,正是朱老总。

湘南暴动,是我军初创时期的最大暴动之一,其规模超过秋收起义,朱老总是我党我军唯一的参与领导了两个大暴动的高级***。

他率起义军余部转战粤闽赣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队伍保持不散,而且屡战屡胜,除了他具备高超的军事造诣以外,更是与他对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视分不开的。他在艰苦的转战过程中,不忘党的宗旨,在关键时刻,领导了著名的“赣南三整”。经过“赣南三整”,即安远天心圩的思想整顿、大庾的组织整编、崇义上堡的军事整训,使部队获得了新生。随朱德转战的陈毅说,如果没有总司令领导“赣南三整”,这个部队肯定会垮台。“赣南三整”前后20天左右,与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在时间上相近,在做法上类似,同“三湾改编”一样,对以后的整党建军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有的电视剧,把朱老总描绘成一个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人,不但是对朱老总本人的歪曲,也是对我军成长壮大历史过程的严重歪曲。

第四次反围剿中的朱老总

萧克老将军在谈到井冈山的斗争时说过:“而展开军事斗争,打破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进剿’和'会剿’,在井冈山时期主要是朱德指挥战斗。”(萧克:《朱毛红军侧记》,《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其实,在后来的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和长征中的军事指挥方面,特别是战场指挥,主要的也是朱老总。毛主席是总政委,他擅长的是政治工作,他也是军事家,但他是军事战略家,他不是战场指挥家,他不到前线指挥战斗。如果像某些影视作品那样,毛主席万能,那还要总司令干什么毛主席兼任好了!

关于第四次反围剿,现在还有人说是“毛主席的影响”,甚至有人说是“周恩来指挥的”。

(来源:网络)

老覃之前在《刘少奇自称军事外行,但他做的这些重大军事抉择,均获毛主席叹服》一文中提到,抗战胜利后,毛主席明知蒋介石并无和谈的诚意,但不想授人以口舌,还是接受了心怀鬼胎的蒋介石的虚邀,单刀赴会,亲赴重庆谈判。

为了让我中央不受这次和谈的干扰,仍处于正常运转之中,毛主席安排刘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央主席,并点了彭真和陈云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地位仅次于五大书记。

当时的东北经济力量雄厚,而且地理位置优越,自北而南,居高临下,刘少奇制定了一个军事杰作——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调动10万大军进军东北,抢在国民党的前面把东北建成我党巩固的根据地。

不得不说,“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体战略部署是非常高明的。

要知道,东北对蒋介石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从来没有对东北实施过有效管辖,在1931年“九·一八”前,东北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视为禁脔之地;在1931年“九·一八”后,东北又被日军霸占领了14年,他蒋介石在东北并无一兵一卒。

相较而言,在14年的抗战中,一直有我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在东北活动,并且,东北背靠苏联,即我党在民众心中有着不小的影响。

因此,只要我军部署迅速,是完全可以抢在国民党的前面把东北建成我党巩固的根据地的。

1945年9月17日,刘少奇手脚麻利地发电报给在重庆谈判的毛主席提出请示:“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富春、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担任。”

战争年代,军事为上。

该派谁到东北战略区主持军事工作呢?

刘少奇给毛主席推举的三个人选——陈毅、林彪、徐向前。

这三个人选让人瞩目。

其中的陈毅,毛主席此前已派他回华中战略区工作;林彪则被派往了山东战略区;只有徐向前属于休养闲置状态。

他们中的谁最合适呢?

毛主席陷入了沉思。

军情如火,9月19日,刘少奇在毛主席还没表态的情况下,发电报给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确定下的人选:“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

这次,毛主席很快答复,让正在去山东路上的林彪转向东北地区进发,而改让陈毅前往山东战略区。

显然,毛主席在陈毅、林彪、徐向前这三个人选中,最终还是看好林彪。

另外,老覃在《毛主席去重庆谈判前指定的候补书记,在东北惹怒林彪,后为正国级》一文中又提到,毛主席点了彭真和陈云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彭真随后不久就担任了东北局书记兼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调往东北。不过,到了东北后,彭真没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而着眼于抢占大城市,以赢取更多谈判筹码。1945年11月24日,在国民党将要兵袭沈阳的时候,彭真和林彪发生了一场充激烈的争论:彭真准备死守沈阳;林彪建议东北局和自治军总部移到海龙,建立地方根据地。

彭真则是党政工作的第一把手,林彪是军事工作的第一把手,两人的争论直接影响到我党、我军经营东北的方向和路线。

毛主席代表中央给东北局发来指示,给他们的争论划上句号,要求他们“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彭、林间的争论,让毛主席对东北局一、二把手之间不协调的问题长留脑海,挥之不去。

次年6月16日,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反复权衡,向东北局发出了关于东北局主要领导干部重新分工的决定电报,改组东北局,提升林彪为东北局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彭真降为副书记兼副政委。

显然,在彭真和林彪之间,毛主席看好林彪。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林彪的军事才能是没得说的了。

但最主要的还信任。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毛主席对林彪的信任,可以追溯到井冈山时期。

毛主席第一次对林彪产生好感,是在1928年5月。

当时,红四军在井冈山的茨坪开会,林彪大胆发言,对毛主席的建军思路作了精辟且透彻的总结:“敌人来了,咱们就集合打敌人;敌人走了,咱们就分散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

毛主席带着欣赏的目光问身边的陈毅,说:“这人叫什么名字?”

陈毅说:“林彪,28团1营营长,树林子里的三只虎。”

毛主席对这个“树林子里的三只虎”有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被叛徒袁崇全枪杀,毛主席便提林彪继任团长,使之成为红四军绝对主力团的一把手。

而让毛主席对林彪心存感激,并从此信任有加的,还是发生在红四军七大前后的一系列事件。

话说,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七大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讨论红4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会议。

毛主席与朱德、刘安恭等人围绕建军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在会议上,林彪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

在毛主席请辞红四军前委书记时,林彪大呼红四军离不开毛主席,强烈要求毛主席留下来“纠正一切同志的错误思想”。

毛主席落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后,林彪多次上门安慰,还凑了200块银元相送。

另外,1932年1月,毛主席极力反对打赣州,他在红三军团打赣州失败后,提出了向闽西南行动的主张,力争挽回局势。

但这时的他已失兵权,论理,是指挥不动部队的。

身为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却听从他的指挥,远离根据地,直下漳州,一举奠定了毛主席领导地位的 历史 基础。

……

毛主席也因此非常留意培养林彪的成长。

比如说,在1930年元旦,林彪写信给毛主席,他以贺年的形式坦叙了自己对红军发展前景的看法,直言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

毛主席于是给他写了一封温和而诚挚的回信,这,就是后来的传世之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又比如说,长征途中,林彪不满意“尽走弓背路”,向中央写信,要求由“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

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时,毛主席只是宽容地批评林彪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这之后,毛主席要领导红军奠基西北,林彪表示要到陕南打游击;毛主席在洛川会议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林彪却大讲大兵团的运动战……毛主席都一一对林彪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当然,林彪最后也都表示了服从。

实际上,林彪到了东北后,也有过两次与毛主席意见相抵触的举动:第一次是1945年11月,毛主席要求林彪在锦州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林彪却力主放弃锦州,避免决战。第二次是1946年4月,毛主席要求林彪死守四平,林彪守了一月后,主动放弃了四平。

对于这两件事,毛主席并未介怀,反于1946年5月发电报给林彪说:“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权,统属于你,不应分散。”

可以说,安排林彪全面主持东北工作,毛主席是抱着高度的信任的。

也正是由于毛主席对林彪的高度信任,林彪得以在东北尽情发挥自己的军事才华,仅用三年时间,便解放了整个东北地区,并挥师百万威武入关,自北而南,建下了不世之奇功。

十大元帅是指在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十位军事家。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恒、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金秋时节的北京,共和国元帅授衔典礼正在中南海怀人堂隆重举行。

毛泽东主席将元帅命令状,分别授予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林彪,陈毅,罗荣恒,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十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并且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由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正式确立。

但由于当时刘伯承和林彪因病在青岛疗养,叶剑英则是受命负责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在大连进行准备工作,所以这三位元帅没能到场。

据统计,十大元帅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就有七位,分别是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

呵呵,都是一帮断章取义历史不从开始看的人我给你讲讲辽沈战役之前:那时候毛给林就10万部队进东北,老蒋发到东北的王牌军指挥官先后有熊式辉、杜聿明、陈诚、薛岳、卫立煌,林通过几次与国民党实力悬殊的较量后退到松花江,然后林在黑龙江剿匪收的民兵和土匪然后和国民党的王牌军又打,运用战术时机恰好。林彪的指挥推翻了不少老毛电报指挥上的错误,他要不打长春 ,长春国民党就包围锦州夹攻林彪的部队,正因为林打完长春(虽然没赢)才使长春国民党守军被困,饥饿严寒的情况下投降了。林的四野从黑龙江零下四十度一路打到海南零上四十度(中途也打了不少战役)。部队是越打越多,林彪手下的兵从各地土匪到国民党叛军到日本逃兵。四大野战军没有像林彪一样拥有百万部队的。林从东北打到海南先后解放了这些城市:

哈尔滨 1946年4月28日

安东 1947年6月10日

长春 1948年10月19日

沈阳 1948年11月2日

承德 1948年11月12日

唐山 1948年12月12日

秦皇岛 1948年11月27日

山海关 1948年11月27日

天津 1949年1月15日

塘沽 1949年1月17日

北平 1949年1月31日

新乡 1949年5月7日

汉口 1949年5月16日

武昌 1949年5月17日

岳阳 1949年7月20日

长沙 1949年8月4日

株州 1949年8月4日

衡阳 1949年10月8日

广州 1949年10月14日

贵州榕江1949年11月8日

贵州黎平 1949年11月13日

南宁 1949年11月27日

镇南关 1949年12月11日

海南岛 1950年4月30日

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一共授予了10位元帅,都是德高望重的国之重器。据说,当时蒋介石看到这份授衔名单后,说了一句,我看只有朱德称得上为帅,其他都为将。甚至就连毛主席都称朱德为“红军之父”。朱德为何能坐稳元帅之首的宝座?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幼时家里比较贫穷,他没上几年私塾就投入到了革命当中。

1909年,朱德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他便立志从军报国。

1911年,朱德参加辛亥革命,后又相继参加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当苏联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留学德国的途中加入了中国***,后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苏联学习军事。

1926年,朱德回国,先是被派遣到四川领导革命工作,后组建军官教育团培训军事干部。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人。在这种危急时刻,朱老总奉命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从此走上了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

1927年9月,面临绝境的红军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陷入踌躇,大多数人认为已经没有取胜希望,纷纷要求解散队伍保存实力,老总冷静分析形势,找到敌人湘南方向最薄弱的环节,身先士卒发起突袭,重创反动派。之后在人马疲惫、军官动摇的情况下稳住局势,以弱胜强,转战福建、江西,连续挫败了敌人围追堵截。

1928年,朱老总与陈毅元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近800人,从粤北转至湘南宜章县,同当地***取得联系,决定趁国民党李宗仁和唐生智战争爆发,向湘南发展,夺取宜章发动武装起义。

1月12日,南昌起义军余部利用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过营长的胡少海的关系,智取宜章城,逮捕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吏和豪绅,解除了团防局和警察局的武装,发动群众,开仓济贫,并打开监狱,救出被关押的***员和人民群众,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接着,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并将宜章农军整编为一个独立团,智取宜章城的胜利,给当地国名党统治势力以打击和震动。

3月中旬的时候,朱德召开了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朱德随后将湘南起义过程的工农军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三、第四、第七师和两个独立团,一共800余人。

直到下旬国民党军7个师开始向湘南反扑,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和陈毅元帅于四月上旬撤出湘南地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

不久,朱德与毛主席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也正是因为朱德带着仅存的800余人,才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这里注意一下,在这支部队中,其中还有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这其中朱德还发明了游击战中经典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十六字诀。即使运用游击战术最为娴熟的毛主席也屡次指出,他的军事经验最早来源于朱德在实战中的总结。

在发掘人才方面,朱德也是慧眼识珠。在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前的湘南起义中,受了挫折的林彪元帅临危不乱、反败为胜就引起了朱德的注意,让他做了营长,林帅这才迈出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

1927年在大庾山区,粟裕连升两级,被朱德任命为连指导员,成为仅有的七个步兵连主官之一。多年后,粟裕大将还回忆当年在武平的一个山隘口,还亲眼见到年过40的朱德带着几个人矫健地攀援灌木丛生的陡壁,从侧背攻击拦路的地主武装民团。

在井冈山时,一次朱德、陈毅随粟裕的连队一起帮驻地附近的老乡收割稻子,骄阳似火,1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有人劝年纪最大的朱德休息,朱德没有答应,就若有所思的说,没关系,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传下去,我老了有粟裕。很明显事实证明,朱德的选择是对的。

1930年,朱德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国红军总司令。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制,由于凭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8万多人减少到只有3万多人。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围捕,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红六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紧要关头,毛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决议规定,军事指挥者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总理是中央委托的对军事下最后决策者。新任政治局常委的主席协助总政委的工作,中央红军首渡赤水。

2月18日,完成了二渡赤水的行动。3月4日,朱德提议建设了前敌司令部兼司令员,他提议毛主席为前敌政治委员,这时毛主席才参与对军事行动的直接领导。

1935年3月11日,中央成立新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毛主席才成为主要的军事***之一。

3月16日,红军完成第三渡,随即于3月21日东渡赤水河是为第四渡,至此,整个四渡行动宣告结束。

从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到1935年3月11日新的三人小组成立,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朱德身为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既负责作战计划,又负责下达作战命令和战斗部署,而且有权制定行动方针供周恩来总理审批,毛主席仅协助总理。

因此,在三人小组成立前,朱德在四渡赤水的领导集体中占据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四渡赤水,更是我军在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役。

直到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朱德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参加对日作战,在抗战中,朱老总和彭老总部署平型关战役,后又配合忻口会战,指挥八路军各部实行诱敌深入,开展游击战争,后又携手彭老总和左权部署“百团大战”,为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抗战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有阴谋发动内战,在危急时刻,又是朱老总挺身而出,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一职。在此期间,在朱德的运筹帷幄下,解放军相继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中国革命形势出现逆转。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相持状态时,东北、华东等战区开始组织大规模战役,整军整师地歼灭国民党军,晋察冀这个抗战时的模范根据地一直没能打开局面,没打一个像样的歼灭战。

1947年5月,中央5大书记分成两组,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留在险地陕北,朱德、刘少奇东渡黄河来到华北。朱德到华北不久就发现了华北部队存在很大问题,后方太大,出征人员少,野战军号称12万人,实际能用于作战的不到7万人,其余的都在后方搞生产,各自为政,团以上机关都有自己的财产,纪律也比较混乱。

他马上整军,实行了停止经营生产,商店一律归公,建立统一的后勤机构专门管理等措施。经过两个月的整军,华北部队战斗力显著改善。当年10月,他指挥华北部队在保定以北的清风店,全歼国民党第三军,俘虏军长罗历戎,打了第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最后在华北战场中,朱德指挥的最后一次漂亮的“收官之战”,作为游击战开拓着的朱德,再次作出理论创新,变“游击战”为“运动战”,用兵灵活,避实击虚,攻占大城市石家庄,化解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把国民党号称“华北王”的虎将傅作义打得束手无策。

总的来说,朱德领导华北部队打了一系列翻身仗,完成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军事斗争战略转变,组织部队打下了关内第一个大城市石家庄,使华北解放区形成连成一大片。

1948年,在三大战役期间,又是朱德协助毛主席指挥东北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打赢了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被消灭殆尽。

1955年,朱德因为赫赫战功被中央军委授予元帅军衔,而且是十大元帅之首,在授衔典礼上,毛主席亲自为朱老总授衔。

1976年7月6日,因为积劳成疾和操劳过度,朱德病逝。

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军事上既能亲临前线指挥,还能坐镇统筹全局,善于发掘培养人才,把握革命方向,无愧为我军第一元帅。

王尔琢是黄埔一期生,在校期间被周恩来看好,于是加入***,在北伐中担任过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和二十六团团长,而当时陈赓在北伐中只是担任连长一级。王尔琢后来跟随周恩来参加了南昌起义,他和朱德陈毅一同保住了南昌起义的火种,为革命的发展保留了很大的力量。

南昌起义失败后,整支部队只剩下最高指挥官朱德,属于师级以上的干部,其余就是王尔琢和陈毅同属团级干部。三人一同努力带部队上了井冈山,实现伟大的朱毛会师!之后王尔琢任红四军二十八团第一任团长,曾在1928年5月率领这只部队三战三捷,立马汗马功劳。

王尔琢是一个极少见的重感情的***物,也是这个缺点导致他英年早逝,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人手中。

袁崇全,和王尔琢同属黄埔一期,而且和王又是同乡,两人平时关系很好,不过当时王尔琢率领的二十八团攻打郴州失败后,袁崇全拉走两个连要投靠敌军。林彪身为一营营长,下令要把袁崇全给打回来,但是王尔琢得知后不但不同意还痛斥林彪,不可以打自己人,他要去劝回袁崇全在追上袁崇全后自己不顾危险冲上去,袁崇全带走的两个连都沉默了,但是谁也没想到袁崇全朝王尔琢开了两枪击中要害,见王倒下,袁崇全赶紧跑了。

王尔琢被叛逃的两个连战士哭着抬回来。其实当时同去的一营本该很大把握武力活捉袁崇全的,但是王尔琢把他们安排在村外,怕一营同志冲动开枪引起双方损失,王尔琢自己只身进去,才会有了后来的悲剧!

众所周知,我军于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度,全军按等级授予军衔。数千名在革命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其中,人们最为关注和熟悉的十大元帅,正式排名为朱德、彭、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许、聂、叶剑英。这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是林彪。他为什么排第三?

根据当时官方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创立和***民武装力量或者率领战斗兵团,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将领,应当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有一个硬杠杠,就是获得元帅军衔的人,必须具有创建和***民武装力量的历史资历,也就是说,要参与创建和领导早期武装起义和开辟苏维埃根据地。

按照上述标准来看林彪的元帅军衔,很有意思。在参加和领导早期武装起义方面,我军成立时有三次大的起义,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十个元帅中有九个参加了,一个参加了平江起义。当时的岗位任职条件如下:

参加南昌起义的有七个人:

朱德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参谋部、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南昌公安局局长。

林彪当时是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73团2营7连连长。

刘伯承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5军军长。

贺龙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

陈毅,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团特勤连一级准尉。

聂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的党代表。

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长的叶剑英。

秋收起义的参与者之一:

罗荣桓是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特务连的党代表。

广州起义的参与者之一:

许,时任工人赤卫队第六队长。

平江起义的参与者之一:

彭当时是国民革命军第五独立师第一团团长。

从上述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在军队起义初期,朱德、彭、刘伯承、贺龙、聂、叶剑英的职务远远高于林彪。陈毅起义前虽然和林彪的职务差不多,但起义后升任4军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成了林彪的上级。徐向倩在起义时地位不高,但毕业于黄埔一期,论资排辈始终压在黄埔四期的弟弟林彪身上。只有大学生罗荣桓半路出家,参军。他的资历略逊于林彪。那么,林彪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他超越了很多老领导成为第三元帅呢?

最常见的说法是林彪战功卓著。的确,林彪能从一个小小的连长成长为我军最有名的武将之一,主要是因为战功。从红军时代起,林彪就以心思缜密、身手敏捷、善于伏击和追剿战士著称,被誉为朱茂红军中的一员。从红四方面军、红一军团到红军,从井冈山、瑞金到陕北,林彪一直是主力红军的主将。打靖港,开赣南,五反围剿,为长征开路,四渡湘江,四渡赤水河,争平场,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腊子口,他一直锲而不舍,冲锋在前。抗战初期,林彪指挥平型关在中国凯旋,成为一名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将军。在世界大战期间

如上所述,林彪真的以战功成为第三元帅了吗?应该基本说得通,但不能直接划等号,因为立功的标准是主观的,模糊的,难以量化的。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战功拿出来进行排名,恐怕会搞得一塌糊涂,不好操作,也不利于团结。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也真的很简单。

我军1955年实行军衔制度,其主要参考标准来自1952年评定的军队干部军衔,分为9等21级。第一级是军委主席、副主席、总司令,第二级是军委司令员、政委、委员。后来十大元帅中,朱德、彭、林彪被授予一等功,其余7人被授予二等功。这个缺口打开了。1954年党的中央军委重建时,十大元帅全部成为中央军委委员。除了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排在第一位,其他都是按照1952年的评级延期,朱德、彭、林彪排在第一位。在过去的几年里,元帅的军衔完全是根据他们的军事委员会来排名的。

现在我明白了。林彪之所以能成为第三元帅,主要是基于1952年的军队干部等级评定。标准明确,等级明确,其他无话可说。回过头来看,1952年林彪为什么排在军队一级干部之列?当然主要是因为他出色的战功。所以市场上的普遍说法没有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64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