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王氏家族当时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族中人多担任将军,列侯,生活骄奢*逸,雍容华贵,王莽却独守清净,生活节俭,勤劳好学,尊敬兄长寡嫂,可谓当时的传奇人物。王莽在汉朝后期谋权成为皇帝,追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
一、人民拥护汉武帝后期,汉朝逐渐衰落,人民居无定所,生活贫穷,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而王莽在朝廷中提倡节俭,勤奋爱说,从而很深得民心。人民普遍有一种思想,他们认为王莽可以挽救他们于水深火热,并将朝政恢复至汉武帝前期那样繁荣的局面。虽然王莽谋权一定会遭到诸侯的反对,但人民还是十分拥护他。
二、王莽拥有权力汉平时期,王莽是掌有大权的大司马。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莽在先帝的酒里下毒,先帝就因此逝世。在先帝逝世后,王莽拥护立三岁的刘婴为皇帝,他辅佐刘婴,实则拥有实权。一边以不求功名为外衣辅佐刘婴,一边逐渐掌握大权。等待合适时机,将刘婴废掉。
三、刘婴年纪太小刘婴当时做皇帝只有三岁,还是个乳牙尚未长全的小孩,牙牙学语,无法管理朝政 。王莽掌管实权,与其让诸侯猜忌,不如直接废掉皇帝,自己做皇帝。就这样,刘婴被废,王莽成为皇帝。
四、大势所迫当时汉朝衰败不堪,人民生活困难,且新帝无法管理朝政,王莽不忍看到百姓受难,人民呼声众多,于是,怀揣着让人民过上好生活的理想,王莽登上了帝位。
王莽从一开始的风度翩翩,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变成最后夺位的君主,原因有多方面,但以上各种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王莽心怀天下,想救人民于水火。
篡汉建立新朝的王莽,最后的结局为什么这么惨?王莽崛起实际上源于汉武帝的由桑弘羊主持的盐铁之论,即由于长期对匈奴战争导致财政困难,为此汉武帝以盐铁国家专营获取暴利以缓解财政压力,但是后果就是高层权贵与国家最大经济资源的恐怖结合,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源集中于少数人之手,他们必然骄奢*逸,肆无忌惮,目无王法最终就是外戚这样的权贵事实掌握最高权力(从血缘关系而言外戚最近但是从表面上看对皇帝威胁最小)而王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步步为营最终成为假皇帝(代理)并且篡夺王位。
他的成功基于他那套看起来能够使权贵利益得到保全,平民百姓亦能够生存的复古变法,但是实践证明最终却适得其反,王莽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充满了理想,但是改革速度过快,百姓还未受其利就先受其害了。其结果是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终于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王莽的新朝被推翻。
王莽是篡权建立的新王朝,首先名不正,言不顺,根基都没打稳,可是他一上台后确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当中很多都是涉及官僚士族的利益,而且大兴土木横征暴虐,在他掌权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拥戴,但是反对者也不少,积累了大量民愤,导致的民间反叛武装较多,很多人揭竿而起,绿林军和赤眉军两股实力发展较大,后背绿林军攻入都城灭了。另外天灾也是加剧他灭亡的的诱因,干旱,蝗灾,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问题出现使得王莽的改制不但没能提升国力缓和社会矛盾,反而耗尽了国库民不聊生。
从王莽执政开始,经济水平下降严重,全国到处都是灾荒,百姓甚至达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王莽到时想救助,从国库拨了大量的救灾粮,但是,无奈官员腐败,层层剥削,到了百姓手中几乎不剩什么,官员贪污来的粮食拿到市场高价卖出,卖出的钱又上交国家,成为了自己的政绩。王莽有去各地视察,不过每次王莽一去,官员开始演戏,官吏的家人朋友,一起演戏给王莽看,让王莽感觉百姓生活还不错,其实,饿死的百姓早就数不胜数。官员的贪腐本就是西汉末年残留下来的恶习,王莽上位也没有对这一现象实现改观,王莽本就是士大夫出身,对这情况应该有所了解,但是只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以为自己把国家治理的还不错,等起义声势浩大的时候才意识到国家已经破败的不成样子,那时已经迟了。所以,王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贪腐的问题,也是王莽最后的结局为什么这么惨一个很大的原因。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卒于公元23年10月6日,魏县元成人。他是汉朝皇后王的侄子。平时生活简单,知识渊博,最喜欢看书。后来在叔父王峰的帮助下,阳朔三年,在朝鲜做官。这就是王莽篡汉的开始。那么他是在哪一年篡汉的呢?
王莽篡汉
历史上记载王莽在公元8年篡汉。经过多年的积累,王莽在当时是很有实力和威望的,所以他轻而易举地取代了汉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这个新王朝在历史上就像一块被扔进大海的石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然而公元23年十月,叛军攻打长安,王莽被叛军杀死。
其实王莽篡汉之时,与其新朝被推翻之时,有一定的相似性。王莽篡汉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包装得很好,朝廷上下都认为他道德能力很高。而另一个则是因为当时汉朝的运气已近,在任者没地方当大任。再加上后宫的帮助,王莽经营多年,自然能成功。而王莽新朝之所以被推翻,也是因为王莽统治不当。发生暴乱时,他用智慧和武力镇压,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然,这将不受欢迎。只是在叛军推翻他的时候,没有人辅助他,他的头被叛军首领砍了下来。
王莽篡汉时发生了什么?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新王朝的皇帝,也可称为建兴皇帝或新皇帝。他从公元8年统治到公元23年,被认为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王莽篡权主要是指西汉末年王莽用计谋夺取西汉政权的历史事件。
王莽的姑姑是汉成帝的皇后王。作为汉朝皇室的外戚,他真诚有礼,做事认真严谨,懂得为人处世,收买人心。他很快在家乡树立了自己的名声。后来王莽得势,最高官拜傅。强大的力量。王莽一掌权,就清除了外戚的势力,立刘为汉平帝。他还用发自内心的哭诉行动,让他的祖母和东平王,受到朝野大臣的爱戴,为日后登基打下了基础。因为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形象,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楷模,更在危难之际,被视为拯救达汗王朝的救命稻草。王莽别有用心,这正好达到了他的目的。不久,他建立了新的王朝,成为一代帝王。从韩安公到夫差,再到假皇帝,直到他最终登基,总共用了八年时间。
后来建国之初,他为了维护大多数农民的利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他因为自尊心很强,不在乎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进一步激化了本来就存在的社会阶级矛盾,造成各地起义不断。他的“王莽改革”无疑是失败的。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无力抵抗起义军的进攻,在战争中被乱军杀死,享年69岁。
王莽为什么能成功篡汉?
王莽年幼丧父,从小跟着叔叔们长大。他爱读书,彬彬有礼,尊重人,做什么事都极其认真。他尊重他的母亲和嫂子,并逐渐传播他的一些好名声。后来,王莽渐渐意识到,仅仅读书是不能有所作为的,于是他就打起了大姑父王峰的主意。当时王峰住在府府,王莽看了他的病后,表现得很孝顺,想到他之前的好名声,就开始资助他。
在王峰的帮助下,公元前22年,王莽开始在朝鲜做官。做官后,他延续了之前的形象,努力工作。他不但没有以做官为荣,反而比以前更加谦虚,不仅让他的叔祖父对他刮目相看,就连朝中其他大臣也对他赞不绝口,纷纷写信举荐。
公元前八年,继承王凤府的王根病重。大臣们推荐王莽代替傅,汉成帝接受并任命他。王莽三十八岁,刚做了一年赋,汉成帝就病死了。哀帝继位后,王莽辞去官职,开始闭门隐居读书。暗地里,他时刻关注着朝野的动向,等待着随时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期间很多人向他献名,王莽复职后成为西汉最高执政官。
就这样,王莽逐渐进入西汉的权力统治中心,一步步把国家的玉玺拿在手中。王莽是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苦心经营自己的形象,几乎达到了贤臣、道德楷模的标准,达到了赢得人心的目的,这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基础。
王莽改革了官制。王莽对于中央官职,采取了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古人将他斥为谋权篡位的大奸之臣,然而以今人的眼光看待王莽,又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王莽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视他为窃国大盗,因其违背君臣之纲,篡权自立;有人尊其为历史英雄,因他敢想敢为,才气过人,时西汉有大量奴隶,但王莽觉得,奴役别人是不符合儒家道德的呀,他就宣布,废了!这事儿当然好,比美国林肯领先了1800多年。但先不说地主干不干,
在封建社会主流对他的评价非常低,他几乎就成了乱臣贼子,篡位巨奸的代名词,搞假禅让而取得皇位的中国历史第一人。西汉之后新朝的创建者,其再当政期间,推行新政,进行,大幅度的推行改革,史称“王莽改制”。但他那些超前的改革政策着实亮眼,一度被人认为他是各穿越者,王莽鼓励科学试验和发明创造。目前史学界公认王莽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其中,王莽发明了一种卡尺。
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妥妥的外戚官二代。王莽的父亲死的早,所以他在家里就没有什么地位,可是娃智商情商都挺高,知道不能拼爹了,王莽招揽了很多能工巧匠,但是他们都跟不上王莽的思路,据说王莽想要制造一个非常先进的飞行器,结果失败了。
他不但发明了游标卡尺,以及政策超前了两千年,鼓励发明创造,只能说他是穿越者才合理,而且还是个毛主席语录忠诚者,可惜他的政策会侵犯贵族权力等等。
提到西汉和东汉之间的历史,我们要提到两个著名的人,即著名的“穿越者”王望和“伟人之子”之名的刘秀。
为什么说王网是穿越者?他究竟做了什么事使人们产生这种想法?
王芒出生在显赫的家庭,年轻时成为当时声名显赫的名人,后来在他姑姑王政军的帮助下,24岁的王芒正式进入州中枢,由于他工作出色,与赵信的关系非常好,智商和情商都很突出,这为他以后的晋升道路奠定了基础。
原始五年,即公元五年,大权在握的王望正在揭开他虚伪的面纱。这时,王政军等反对他的人已经相继去世或被根除,朝中充满了他的眼线。这时,王望离皇帝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再也不甘心“一个人以下一万人以上”,于是向外戚篡夺了
本质上,王莽很有天赋,但不幸在王莽遇到了比他更猛的“bug”刘秀,他是被戏称为“魏面之子”的男子,昆阳战争是两万大派王莽四十二万大军,更奇怪的是,在昆阳战争中,史书上记录着当时的幻想
那王望呢?他为什么被人们戏称为“穿越者”?他当时到底做了什么工作?这要从他的“王莽改制”说起。
“王网改制”是针对当时西汉末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改革。比如土地合并什么的,王网是有能力的人,是有魄力的人。他看问题着手是很罕见的,但他的思想太超前了,没有人支持他,最终自己被从皇帝的位置带走了。
前面的土地改革走的是“群众路线”,但遭到了地主们的反对
我们知道书信的灭亡因素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吗?土地合并。当时世嘉豪门很腐败。所有豪门贵族都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夺取了本应属于农民的土地,巧的是,此时的书信又是连年天灾。老百姓的生存已经很困难,唯一的土地也被他们抢走了,这不是更要求他们的生命吗?因此,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当时普通百姓和世嘉豪门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王望却看到了这一点。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针对“土地合并”,当时的想法可能是压制豪门,得到平民的支持,巩固他的地位。为什么说王网是穿越者?他究竟做了什么事使人们产生这种想法?
因此,他下令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然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这就是所谓的“王多济”。废除了战争时存在的“奴隶制”,并禁止世嘉豪门买卖奴隶。
他的想法很好放在21世纪就可以了。但是把这种想法放在西汉末年是不现实的。当时,西汉的统治阶层主要掌握在世嘉豪门手里,王望也是这个出身。王曼的这一举动是不是让书信的地主都不高兴?所以那些地主当然不服王莽?由于地主们的反抗,应该给农民的土地最终没能顺利送到他们手里,这是前后矛盾的吗?
结果可以预料,这项政策很难实施。王望没有胆量和魄力,很多奴隶似乎解放了,但由于失去了依靠的势力,手里没有土地,越来越多的人饿死,比改革前更严重。
货币改革使国家财政陷入困难
王曼的土地改革已经让新朝的许多贵族对他刻骨铭心,但这件事还没有结束。王望还计划改革货币。
当时自然灾害接连发生,物价上涨,一些非法商人趁机提高物价,王网对这种情况下达了死刑命令,不能任意提高市长/市场价格。所有价格都要国家统一规定,这种方法不就是今天的“物价局”吗?
从实际意义上看,这是李国惠民的行为,但给社会埋下了巨大的灾难。原以为可以实现国利民的货币改革,但遇到了王莽这个大变数,一天改变了法律,改变了货币改革前后四次。
这不利于买卖之间的转换。有些人用劣质硬币来代替那些高质量的硬币。结果通货膨胀严重,很多人拿着一堆硬币也买不到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王莽经历了战后15年的艰辛,原本要成为救世主的王莽也因为他的乱搞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民间鲁莽的呼声越来越强,到处都有农民起义军。改革几年没有效果,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繁,整个国家越来越困难,但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强大。其中赤军和绿林军最强。
王网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改革会是这样的结局,最终在全国的反对声中逃到外面,最终死在起义军手里。从根本上说,王莽的思想确实前卫,但当时完全不适合那个环境,只是过于理想化和太急的公益最终导致了改革失败,“漫游者”的话其实也只是网民们的玩笑。
楼主你好,王莽篡位除了自身能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几个原因的,综合因素如下: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礼经》。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建始十一年(前22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后其叔父王商上书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当时朝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好话,汉成帝于是以为王莽很贤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他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 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长发迹在先,地位超过了王莽,而且他善于阿谀奉承,又曾为汉成帝立赵飞燕为后出过力,深受汉成帝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掌管皇宫的禁卫,成为九卿之一。这时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很多人认为淳于长应继任大司马。王莽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竞争对手,秘密地搜集了淳于长的罪行。然后王莽利用探望的机会告诉王根,淳于长暗中为接替担任大司马已做好了准备,他已经给不少人封官许愿了;同时又说出淳于长与被废皇后许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赶快向太后汇报,王太后让成帝罢免了淳于长,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狱中将其杀死。 绥和元年(前8年),大司马王根请求退休,推荐王莽将接替自己,于是王莽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王莽执政后,克已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次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他的祖母定陶国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只得卸职隐居于新都封国。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得到世人好评。王莽隐居封国期间,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汉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适逢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听说皇帝驾崩,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王太后于是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会意,于是纷纷举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表示反对。两人于是互相推举对方,以示对王氏外戚专权的不满。不久后,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其后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于是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王莽于是一边主动接近和拉拢他,引荐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一边以王太后的名义逼迫孔光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充当自己排斥异己的工具。于是上奏弹劾何武与公孙禄,将他们免去官职。后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将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内太守赵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剥夺了高昌侯董武、关内侯张由等的爵位。与此同时,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用自己的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事事务。王莽平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当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须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意思纷纷上奏,然后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元始一年(1年),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得知后,上书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四人,以后再考虑他,并不顾太后多次诏令,坚决推辞。大臣们不断向太后建议,王莽在假意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始终拒绝接受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此外,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王莽为了继续获取民心,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代汉建新 新朝大司空王邑 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于是将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王莽长子王宇怕平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反对此事,但王莽又不听劝谏。王宇与其师吴章商议后,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主意,于是命其妻舅吕宽持血酒王莽的住宅大门,然后想以此为异像,劝说王莽将权力交给卫氏。但在实行程中被发觉,王莽一怒之下,把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后将其毒杀。然后借此机会诬陷罪名诛杀了外戚卫氏一族,牵连治罪地方上反对自己的豪强,逼杀了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等朝中政敌。事件中被杀者数以百计,海内震动。王莽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又令人把此事宣传为王莽“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的壮举,甚至写成赞颂文章分发各地,让官吏百姓都能背诵这些文章,然后登记入官府档案,把这些文章当作《孝经》一样来教导世人。 元始三年(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汉平帝的皇后。元始四年(4年)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和市(市场)、常满仓(国家仓库),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先是四十八万余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上奏请求加赏于安汉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请求为王莽加九锡。于是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接着,王莽为了制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风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后大加赞颂天下太平,彰显王莽宣扬教化之功。其次通过重金引诱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来归顺朝贺,王莽遂成为人们心中治国平天下的贤良圣人。5年,汉平帝亡故(据说是王莽毒杀),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于是拥立年仅两岁的刘婴(孺子婴)为皇太子,太后王政君命王莽暂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代理皇帝)。 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派的反弹。首先是发难安众侯刘祟,居摄元年(6年)刘祟率领百余人进攻宛城,连城门也没有攻入就失败了。第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皇帝,通告各地,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王莽十分恐惧,饭也吃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又模仿《大浩》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孺子婴。同时王莽不断调动大军镇压,攻灭翟义的部队。 待王莽扫清了这些障碍,各种符命样瑞纷至沓来,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在朝野广泛的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