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徐达的?有何深意。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年号“洪武”。徐达算得上是朱元璋功臣里面,功劳最大的。虽然徐达在朱元璋第一次封“公”的六个人中,排在李善长之后,位居第二。但是死后被追封为“王”的六个人中,徐达则排在“六王”之首。
徐达功劳这么大,但是他在朱元璋的手下,最终竟然能得到善终,这实在是让人不理解的。关于徐达的死,明代王文禄的史料笔记《龙兴慈记》中说,徐达生了背疽,不能吃蒸鹅。
因为蒸鹅是“发物”,吃了这种东西,就会背疽迸发而死。但是,朱元璋偏偏要送蒸鹅给徐达吃。徐达知道朱元璋要自己死,因此含泪吃下蒸鹅,最终果然背疽发作去世。
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漏洞百出的,是对朱元璋的一种“有罪推断”。因为朱元璋杀过功臣,就感觉他会杀一切功臣。而徐达是功臣中功劳最大的,朱元璋要是不杀他,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可是,要知道,朱元璋虽然杀功臣,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动手,必须要找出这个功臣足够多的犯罪证据,他才会那样做。比如处罚蓝玉,朱元璋为此专门搞了一本叫做《逆臣录》的书,里面全都是关于蓝玉等人的罪状。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非常害怕别人说他滥杀无辜。尽管这些所谓的“犯罪证据”,很多都是捏造的,但是捏造也要像模像样地捏造一下,他绝对不会轻易杀人。
徐达生了背疽,这一点,朱元璋知道,满朝文武也都知道。生了背疽的人,不能吃蒸鹅,这一点,朱元璋知道,满朝文武也都知道。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还要给徐达吃蒸鹅呢这不明摆着想杀徐达吗再说了,就算是吃蒸鹅,也未必就死。万一徐达没死,朱元璋不就白得了一个滥杀无辜的恶名吗朱元璋会这么笨吗
很显然,《龙兴慈记》里的说法,是非常不靠谱的。而且,实际上,朱元璋不但没有杀徐达,反而还对徐达赞赏有加。从追封徐达为“王”,而且让他排位第一,就可以看出对他的赞赏。
再说了,实际上朱元璋不可能把所有的功臣杀完,杀完了所有的功臣,谁来帮他打仗谁来治理国家朱元璋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在功臣中树立一个榜样,树立一根标杆,让大家跟着他学。这才是一个当权者正确的做法。
实际上,朱元璋就把徐达树立成了百官的标杆,徐达死后,他对徐达的追封,就可以看出他的想法。
朱元璋不但对徐达进行了追封,而且对徐达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是怎么高度评价徐达的:“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一段话,非常玄妙。读懂了这段话,也就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不杀徐达,以及朱元璋要求大臣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意思是说徐达接受命令就出去打仗,打完仗后就回来。这句话有点像废话,但其实并不是。朱元璋所要表达的,就是徐达很听话,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而且,徐达不贪慕兵权。一旦把仗打完了,他就会立刻回来,把兵权交出来。
“不矜不伐”,意思是说他不居功自傲,不觉得自己打了胜仗,就有好大的功劳。也就是说,你是功臣,你不要把自己当“功臣”看,你只能把自己当“臣”看,这样才是功臣正确的举动。
“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说的是不要有贪欲,不能腐败。朱元璋对腐败是最在乎的,大臣不能碰这根弦。
“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这意思有两点:一是“中正”,就是不结党,不要像胡惟庸那样拉帮结派。二是“昭明”,就是对皇帝心地要透明,要无私坦白。不要像李善长那样,暗中与胡惟庸勾勾搭搭,对皇帝藏着掖着。
大家看明白了吧以上就是朱元璋对大臣们的要求,就是朱元璋给大臣们订立的一个标准。如果大臣们都能做到以上那些,那么,他就可以像对徐达那样,无论生前死后,都会给予极大的优待和赞赏。
朱元璋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君王,他的江山天下真的就是靠他的意志,还有兄弟打下来的。他杀过很多自己的兄弟,而这些兄弟里面最让人不舍的就是徐达。所以这时候人们也会感到困惑徐达的戎马生涯,他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哪些贡献?为整个明朝的建议打下的基础绝对是非常稳定的,他带领的军马去进攻的江山,还有当时和敌人陈友谅的战斗没有任何话说,只是可惜结局太惨了。
首先在朱元璋还在打江山的时候,他身边最需要的就是武将和徐达就是一位传奇武将嘛,他自身的勇敢,还有带领身边部下的人能够打造出一批非常具有伤害性的军队。所以当时他和陈友亮的决战里面,徐达的功劳是非常大的,还有后面朱元璋成立了自己的明朝。面对匈奴的进攻也是派徐达出战,徐达也是不负众望大胜而归。
在朱元璋的天下里面,徐达做出的贡献是绝对巨大的代表,所以当后面朱元璋变得刚愎自用的时候,基本没有人敢和朱院璋说什么,也只有徐达敢站出来发表自己的建议,因为始终来说朱元璋在心里面还是认可徐达这个兄弟的,毕竟适合自己同生共苦过来的。
只是可惜在最后朱元璋培养的大儿子的死亡,让朱元璋不得不清扫身边这些障碍,为自己的孙子做以后君王的铺垫,所以到最后还是把这位好兄弟徐达给杀死了。这也是让很多人觉得很难以接受的事情,毕竟徐达对于朱元璋来说,不仅是君臣还是兄弟,到最后竟然出现这样的事情,让人很难过。但是自古君王就是无情的,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必须牺牲很多人,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所以从某个程度来说,朱元璋也是可以理解的。
徐达在明朝时什么地位?朱元璋为何要杀他?
徐达是明朝开国武将之首,深得朱元璋信任与喜爱,击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推翻元朝,横扫北元,为明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巨大功劳。朱元璋晚年猜忌功臣,大肆屠杀文臣武将,但徐达成功躲过朱元璋的猜忌,得以善终。那徐达为何能够躲过朱元璋对功臣的屠杀呢
一,投靠朱元璋
徐达出身贫寒,但小的时候就有大志,长得高大魁梧,勇猛善战。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投靠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在其部下朱元璋手下效力。不久朱元璋因为看不惯郭子兴与孙德崖等红巾军首领内斗,于是率领徐达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攻打定远。徐达随朱元璋屡败元军,攻克滁州、和州等地。
郭子兴在濠州受孙德崖等人排挤,于是到滁州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因为仍是郭子兴的部下,于是将滁州交给他。至正十五年(1355年),孙德崖因为缺粮投靠朱元璋,结果被郭子兴抓获,孙德崖部将于是扣押朱元璋。这时徐达挺身而出,希望用自己先换回朱元璋,然后郭子兴再放了孙德崖,孙德崖部将再放了自己。郭子兴同意,最后朱元璋、徐达都安全归来。
二,屡立战功
不久徐达随朱元璋南渡长江,攻克采石矶、太平等地,直取集庆。然后朱元璋镇守集庆,封徐达为大将,让他攻打镇江。徐达攻克镇江,严肃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张士诚见朱元璋攻克集庆,十分担心,于是派兵攻打镇江。徐达不仅率军击败张士诚,还乘胜攻克常州、宁国、宜兴等地,俘获张士诚之弟张士德。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与常遇春在九华山设伏,大败陈友谅所部,俘获三千人。常遇春认为这些人骁勇善战,应该全部杀掉,不留后患。徐达反对,向朱元璋请示怎么处理俘虏。结果常遇春在当晚悄悄动手,活埋了一多半俘虏。朱元璋大怒,下令将剩下的俘虏释放,让徐达节制常遇春。陈友谅率军攻打龙江,徐达拼死作战,大败敌军。
朱元璋灭陈友谅之战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徐达随朱元璋讨伐陈友谅,夺取江州,追击汉军。陈友谅率水师反攻,徐达驻军汉阳使得汉军无法前进,因此升任中书省右丞。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徐达随朱元璋击败汉军,平定南昌,随后击败张士诚军,围困庐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徐达击败汉军前锋。朱元璋知道陈友谅不是自己的对手,担心吴王张士诚趁机侵犯应天,于是命徐达回守应天。
三,讨平张士诚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封徐达为左相国。徐达率大军攻克江陵、衡州等地,平定两湖。随后他与常遇春率军讨伐张士诚,攻克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元军趁机南下攻打徐州,徐达率军大败元兵,平定淮河两岸。
朱元璋与徐达、李善长商议消灭张士诚,李善长建议暂缓伐吴。徐达则进谏说:“张士诚为人奢侈,李伯升等大将又沉迷美色财宝不足为虑,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等谋士只有书生之见。臣凭借大王的英明神武,足以荡平敌军。”朱元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封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讨伐张士诚。
徐达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湖州,先在城外大败敌军,然后包围湖州。张士诚于是派大军救援湖州,也被徐达击败。湖州东吴军见援兵惨败,于是投降。徐达于是乘胜进军,包围平江。西吴军屡攻平江,不断向城内投掷巨石,发射火箭,但张士诚誓死不降。徐达向朱元璋请示机宜,朱元璋因此让他见机行事,授予其临机专断之权,不必再向自己请示。徐达于是攻克平江,俘张士诚,安抚百姓,严禁扰民。
不久朱元璋封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朱元璋告诫众将要严肃军纪不扰民,能够战必胜,攻必取,服从大将军号令。徐达率军首先攻取山东,大败元军,平定齐地。
四,效力大明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封徐达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徐达与常遇春率军屡战屡胜,先攻克汴梁、洛阳等地,安定河南,然后攻克潼关,夺取关中。朱元璋听闻大喜,召徐达前来商议下一步策略。徐达对朱元璋说:“大明平定河洛与齐鲁,元将王保保迟疑观望,李思齐则弃关中西逃。元朝已经没有多少兵力了,可以长驱直入,直取大都。”朱元璋听了连连称好。
徐达问朱元璋说:“元帝若弃大都北逃,需要穷追到底吗”朱元璋回答说:“元朝大势已去,将会自己灭亡,无须劳烦大军追击。只需死守边塞,严防元军侵扰就行。”徐达于是和常遇春会师,渡过黄河,连克卫辉,彰德,长芦,通州等地,直逼大都。元顺帝于是弃大都北逃,徐达因此进入大都,安抚百姓及投降的元朝官员。
五,扫平残元
朱元璋听说徐达攻克大都十分高兴,于是改大都为北平,命徐达与常遇春继续扫荡元朝残余势力。常遇春攻克保定、中山等地,冯胜与汤和则攻克怀庆,越过太行山,夺取泽州、潞州。徐达率大军跟进,突袭太原。王保保见太原有失,急忙放弃攻打大都,回救太原。徐达率军突袭王保保,大败元军,平定山西。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与常遇春由晋入秦,攻克奉元、凤翔、临洮等地,元将李思齐投降。然后明军攻克兰州,平凉,庆阳等地。王保保率元军反攻庆阳,徐达率大军击退王保保,平定秦陇之地。朱元璋大喜,重赏徐达。
洪武三年(1370年),王保保侵扰兰州。朱元璋于是封徐达为大将军、李文忠为副将军,征讨王保保。徐达率军出西路对抗王保保,李文忠率军出东路追杀北元皇室。徐达在沈儿峪大败王保保,俘获众多北元官员,然后攻克兴元等地。李文忠则攻克应昌,俘获大批北元宗室成员。朱元璋大喜,封徐达为左柱国、太傅、右丞相、魏国公,让他镇守北平。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徐达率李文忠、冯胜讨伐北元。明军分兵三路攻入漠北,徐达为王保保击败,李文忠胜负相当,唯独冯胜获得胜利,夺取河西走廊。洪武六年(1373年),徐达再率大军出击,在答剌海大败元军。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病重,朱元璋于是派他的儿子徐辉祖前往探望。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病逝,朱元璋大为悲痛,追封他为中山王。
总的来说徐达为明朝名将,擅长出谋划策,所到之处善待百姓,以恩义对待所俘敌军将士,让他们为自己效力,因此许多人都归附徐达。同时徐达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为明朝立下大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反而小心谨慎,最终躲过朱元璋对功臣的屠杀,得以善终。
明朝第一功臣徐达是做到以下几点故能功成身退的。
01 忠心耿耿徐达与朱元璋是老乡,小时候还经常在一起打闹嬉戏,结下了很深的情谊。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徐达前去投奔朱元璋,尽管彼时的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出色。郭子兴与另一个农民起义的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郭子兴抓到了孙德崖。另一堆人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依葫芦画瓢,抓到了朱元璋,彼时朱元璋深得郭子兴的重用。双方想用手中的筹码交换,可是又怕一方使诈,最后得不偿失。这时,徐达回到城中,听闻此事,二话不说,用自己换朱元璋,就很简单的化解了这场僵持不下的交换。也正是因为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才会舍身换人。
02 不居功自傲徐达为明朝可谓是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但是他从来都不会居功自傲。徐达一生极其节俭,始终住在自己的破旧房子中。一次,徐达与朱元璋喝醉酒之后,朱元璋把徐达抬进了朱元璋登基之前的旧居。徐达醒酒后,发现自己睡在不该睡的地方,立马前去向朱元璋请罪。徐达并没有因为他之前的功劳,而就此“飘”起来,对自己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
03 与士兵同甘共苦徐达管理士兵自有一套方法,那就是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吃什么,徐达就吃什么,不搞特殊化,士兵没吃的,徐达也饿肚子。士兵有什么问题,徐达总是会第一时间就想办法解决。也正是因为如此,徐达所掌管的士兵极其尊重他,打仗的时候从来不会退缩,奋勇而上。
综上所述,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不居功自傲,与士兵同甘共苦,故最终功成身退。
身为皇帝,猜忌多疑是在所难免的,其实这个不能算是一个缺点。自古以来,人性就是如此,所谓高处不胜寒,身为皇帝也会恐惧吧。
尤其是自己经历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 不想让人觊觎,更别提想要颠覆了。
今天来说说中国历史上的草根皇帝朱元璋,他是怎么考验开国元勋徐达,以及徐达的个人表现。
作为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的称帝之路并不是那么顺利,他的皇位也是靠着一场战争一场战争拼下来的。但是幸好他有一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在每一场战争里都会肝胆相照,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徐达算一个。
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在朱元璋投身起义后,他回乡募兵,徐达欣然应召,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徐达在起义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朱元璋也是常常委以重任。
徐达在鄱阳湖之战中表现不俗,打败陈友谅。之后徐达挥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后来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最后攻入大都,结束了元朝统治。徐达的履历可是真刀真枪的打出来的,他对大明朝的建立可谓是功不可没。
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和开国大将们从昔日的兄弟变成了君臣,没有了当初的肝胆相照,更多的是猜忌多疑。主要表现在朱元璋对胡惟庸、蓝玉、李善长等开国大将的诛杀,其实朱元璋的真实目的就是想要加强中央集权,铲除异己。
那么朱元璋怎样考验徐达,徐达又是怎么应对的呢?
徐达去其实并不像很多武将一样,只有蛮力没有头脑,相反他是一个性格刚毅、谨慎小心的人。所以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后,他就知道朱元璋的心思了,所以对朱元璋的考验一定是时时刻刻准备的。
当时朱元璋邀请徐达去宫里吃饭喝酒叙叙旧,其实朱元璋的本意就是想把徐达灌醉,把他放到龙床上,看看徐达的表现。于是朱元璋一杯又一杯的灌徐达喝酒,最后徐达喝醉了,朱元璋让随从把徐达扶上龙床,徐达喝的不省人事,到了第二天才醒过来,醒来后,徐达发现自己躺在龙床上,他就意识到了这是朱元璋的考验,他不敢有一丝的犹豫,直接是连爬带滚得下了龙床,看见朱元璋就是磕头赔罪,惶恐无助的感觉,直接表露了出来。
朱元璋看到后很是开心,这代表着在徐达的心中,一直秉承着和朱元璋的君臣关系,没有因为曾经是过命兄弟,就任性妄为,相反,他是一个很守规矩的臣子,因此,徐达算是暂时摆脱了杀身之祸了。
但是徐达还是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去世了,正史上徐达是病死的,野史上对徐达的死有两种说法。
其一就是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全宴,徐达不得不吃。而鹅是发物,徐达又患有背疽,所以徐达因为鹅而死。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实际的,徐达的身体怎么能弱到因为吃个发物就死了,简直是低估了开国大将的的身体素质,真的是不靠谱。
其二就是被毒死的,这种说法也是不现实的。如果朱元璋想要弄死徐达,一定会给徐达安个罪名,就像蓝玉案一样,蓝玉造反,所以我朱元璋不得不杀他。但是徐达和蓝玉不一样,徐达一生谨慎小心,从不持宠而娇,所以朱元璋不可能直接给徐达按个罪名,他更不可能给外界诟病自己的机会,所以朱元璋不可能这么低智商直接毒死了徐达。
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徐达都死去了,多说无益,接受历史的宿命吧。
我只能说徐达生错了年代,徐达如果不贪恋权力,而且他是宋朝赵匡胤的大将,他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他只需要一个杯酒释兵权的计策,顺水推舟过自己的下半生,省的尔虞我诈,也可以保住自己的小命,我想徐达一定会乖乖的交出兵权。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徐达是朱元璋的臣子,所有的结局,他都要承担。
徐达治军严明,不仅要求部下听从号令指挥,“令出不二”,而且严禁他们骚扰百姓,“有违令扰民,必戮以徇”(《明太祖实录》卷171)。他还注意优待俘虏,以分化瓦解敌人。凡是俘获敌军将士和间谍密探,他都“结以恩义,俾为己用”(《明史》卷125,《徐达传》)。所以他带兵出征,特别是在率军北伐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军勘定者犹少,先声归命者更多”(《明史纪事本末》卷8,《北伐中原》)的局面。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在元末群雄并争之时,许多人一旦为将握兵,即“多取子女玉帛,非礼纵横”(吴宽:《平吴录》),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但徐达不贪女色,不图货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后,“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爱”(《献征录》卷5,黄金:《魏国公徐公达》)。徐达平时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湿狭小的房子,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了,说:“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明太祖实录》卷171)出征之时,遇到军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明史》卷125,《徐达传》)。
徐达“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徐达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每次“功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明太祖实录》卷171)。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能摆脱乡土观念的羁绊,不和同乡拉帮结派,没有卷进淮西集团的是非之争。淮西集团的骨干胡惟庸见徐达功劳大,威信高,“欲结好于达”,他根本不加理睬。胡惟庸又“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向徐达告发,徐达便不时提醒朱元璋:胡惟庸这种人不适合当丞相。后来,胡惟庸因谋反被杀,朱元璋想起徐达的话,“益重达”(《明史》卷125,《徐达传》)。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给事中陈汶辉在一个奏疏中曾提到“刘基、徐达之见猜”,说:“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明史》卷139,《李仕鲁传》)朱元璋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也承认自己曾因所谓“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献征录》卷5,御制《徐公达神道碑》)。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达毕竟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从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运。流传极广的所谓朱元璋赐蒸鹅而害死徐达的说法,正如赵翼所说的是“传闻无稽之谈”,“其时功臣多不保全,如达、基之令终已属仅事”(《廿二史札记》卷31,《明史立传多存大体》),徐达和刘基是洪武朝少数得以获终天年的大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