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虽然是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这些症状的,部分患者是在出现了一些慢性并发症之后才被发现患有糖尿病的。还有部分二型糖尿病患者体型却是偏胖的,这样的情况下常见胰岛素抵抗,就是说这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释放不是不够用,而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患者积极的加强体育锻炼,将体重降下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疾病,需要终生用药物来控制血糖,如果减肥通过得糖尿病来进行,那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有个早期症状,是「莫名的快速消瘦」,但实际上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却有80%有轻微过重、甚至肥胖的问题,也让肥胖引起了许多额外的并发症。很多人以为控制好血糖,身体就没事,但其实控制体重也是控制糖尿病一个很重要的,甚至可以有停药的机会。
糖胖症糖胖症 (diabesity或是diobesity),这个字是由糖尿病(diabetes)跟肥胖(obesity)组成,指那些同时有肥胖(BMI>27)又有糖尿病的人。目前没有针对糖胖症有详细的比率统计,但台湾肥胖人口已经超过一半,糖尿病人口也超过220万,而肥胖人口得到糖尿病的比率高达20%,推估下来,几乎所有糖尿病患都有肥胖的问题。
虽然糖尿病有个症状是「快速消瘦」,但那是因为胰岛素发生阻抗时,身体无法借由胰岛素顺利将血糖转换为所需能量,所以会选择燃烧原本储存的蛋白质、脂肪,导致变瘦;当开始控制糖尿病之后,因为血糖可以顺利被转换为能量,身体自然不会消耗储存的能量,如果不改变饮食,就会重新胖回来。
当肥胖发生、脂肪细胞会让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借此降低食欲、减少食物摄取,但如果还是一直吃,胰岛素还是会持续分泌,胰脏工作过度就会导致胰岛素阻抗,最终变成糖尿病。
变成糖胖症会怎么样?发生糖胖症,表示身体里的脂肪堆积过多,上述的「脂肪导致胰岛素阻抗、胰岛素阻抗导致糖尿病」就会不断轮回,虽然一直吃降血糖的药控制,血糖还是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糟。但这并不是降血糖药不能吃的意思,因为高血糖容易引起血栓、造成心血管疾病,所以根本问题还是在肥胖。
而糖胖症患者如果不减重,虽然血糖值可能控制得很好,但吃进去的糖分会转换成三酸甘油脂,所以胆固醇通常会偏高,但高密度胆固醇(好胆固醇)却偏低,不只是心血管疾病跟肾脏病,也可能造成血栓、中风、肺栓塞、胰脏发炎、脂肪肝等。
不过通常这些会有糖胖症的患者,本来饮食就习惯不忌口,爱吃甜食、油脂过高的食物等,事实上也都知道,过度的肥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肾脏病等,却选择性的忽略。书田诊所家医科主任医师周明文就举例,像是门诊的糖尿病患,虽然他一直告诫他们要减肥,只有10%愿意,「还有人来到门诊,当场拒绝『我不要量体重』。」
怎么解决糖胖症?不过单靠控制饮食,其实减重的效果不大,因为人体在30岁之后肌肉会开始流失,脂肪累积会变得更容易,控制肌肉流失的速度跟控制摄取的热量一样重要;而周明文也表示,其实只要减掉5~10%的体重,就有可能不用服药,或是停一种药,所以可以将减轻5%体重作为目标,比如100公斤的患者,至少要变瘦5公斤。
糖尿病饮食控制
避免甜食:水果糖分容易被忽略,吃很多就胖得快。 避免炸物 避免饮酒 改变食物种类:少吃蛋糕面包,多吃馒头,或是别吃白米,吃糙米。 减少食物分量:可以从打9折开始,每次、每个月都比上次打9折。 定期监测血糖数值:别等到医师关心才开始量糖尿病的运动
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建议心跳要达到最大心跳速率的60%,没有运动习惯的可以先从10分钟训练开始。 每周2重量训练:防止肌肉萎缩,让肌肉可以吸收糖分、转化为能量。我们经常看到的糖尿病患者,由于以前摄糖量过高导致体态有点肥胖,就自然而然地思维定势:认为糖尿病是胖子的专利。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瘦子们会很疑惑的原因,他认为他们这么瘦,怎么会得糖尿病呢。为什么瘦人也会患上糖尿病呢?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患糖尿病的瘦子们,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第一就是瘦子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患者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曾经患有糖尿病的话,即使患者是一个瘦子,他也非常可能会患有糖尿病。
第二就是患者是向心性肥胖或者称“隐性肥胖”的这一类人。瘦子们虽然看上去一点都不胖,但是他们的肚子上脂肪却很多,内脏脂肪含量也过高。“隐性肥胖”的意思就是体脂含量高,是有肥胖基因存在的,只不过目前没有显现出来。这一类人尤其需要警惕,注意监测腰围、腰臀比,来计算自己的体脂。
第三就是患者是有巨大儿生产史的女性。很多孕妈妈在怀孕期间补充营养过多、过剩,胎儿体重比较大。这不仅加大了产妇分娩时的困难,而且还增加了产妇日后患糖尿病的危险。所以怀孕期间我们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尽量做到营养均衡,注意检测血糖,避免此类状况发生。
第四就是患者是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育龄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它是育龄妇女较常见的内分泌症候群,可能出现肥胖、卵巢增大等症状。另外,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内分泌激素代谢紊乱有一定的关系,会加大患糖尿病的风险。
瘦子不是一定不会患有糖尿病,除了先天性遗传以外,我们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身体,以防糖尿病的入侵。
别再说胖点没事了,肥胖竟会致癌
1子宫内膜癌
女性过于肥胖,很容易导致身体的激素分泌紊乱,使身体分泌出大量的雌激素,这也是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2肝癌
过于肥胖的人,肝脏也堆积了许多的脂肪,这就是所谓的脂肪肝。脂肪肝早期并不严重,只要积极地调理饮食,多运动,是可以逆转的,但如果不注意治疗,继续大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只会导致肝硬化的来临,并最终发展为肝癌。
3胰腺癌
肥胖的人大多喜欢吃高脂肪的食物,这类患者更容易患上高血脂,久而久之,可形成动脉硬化。如长期未得到处理,可影响到胰岛素的代谢功能,继而出现糖尿病。而糖尿病与胰腺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普通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腺癌的几率要整整高出7倍。
4肠癌
肠癌的发病人群近几年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尤其是上班一族平时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运动量很少,再加上不加节制地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只会使肠胃负担越来越重,影响肠道的代谢能力,导致致癌物不能被及时排出,诱发癌变。
5乳腺癌
乳腺癌是造成女性死亡的一大癌症,而肥胖与乳腺癌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如果身体内堆积了太多的脂防,很容易造成内分泌紊乱,导致体内的催乳素、雌激素水平增高,而乳腺癌往往对激素十分敏感,激素的增高也增加了患上乳腺癌的几率。
6甲状腺癌
甲状腺是人体中的内分泌器官,在于肥胖的情况下,会促进甲状腺激素雌激素以及瘦素的分泌,由此影响甲状腺功能,尤其是雌性激素含量过多的话,首先会诱发免疫功能失调的问题,使得甲状腺肿瘤细胞不断增殖,进而参与到癌症的形成。
对于肥胖型糖尿病,减肥以后,大多数患者的血糖都会下降。肥胖患者体重每减5%~10%,就可以显著改善肥胖引起的血糖异常的情况。这是因为肥胖发生时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其代谢产物对骨骼肌、胰岛细胞的传导发生抑制作用,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发生高胰岛素血症,产生糖尿病。
随着减肥逐渐成功,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恢复正常,这时糖代谢就有可能恢复正常。
有很多二型肥胖型糖尿病的患者,通过减肥以后,可以将相应的降糖药物减少。有些患者可以不用降糖药物,血糖都能够达到正常,这就是减肥带来的益处。对于肥胖的患者尽量减肥,使体重在标准范围内,对血糖的影响会更为有利。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经过合理治疗后,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患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瘦的人也会得糖尿病
“大夫,我这么瘦为什么也会得糖尿病呢”这是在门诊中经常听到的疑问。糖尿病常被认为是胖人的病,其实这并不绝对。虽然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但瘦人也不代表就进了“保险箱”。
虽然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肥胖只是环境因素中的一种。我在临床上发现,“瘦糖友”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而2型糖尿病则“有胖有瘦”,这是因为超重或肥胖的人,出现代谢紊乱的可能性更大。一般来说,瘦人得糖尿病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胰岛素缺乏,人体不易储存能量,身体也不容易发胖。此外,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和心理压力大,极易导致体内胰岛素代谢紊乱。在此作用下,清瘦型的人也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既然糖尿病不是胖人的“专利”,那么,哪些瘦人风险更高呢主要有:
1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2向心性肥胖或“隐性肥胖”的人。他们看上去不胖,但肚子上的脂肪却很多。体质指数看似正常甚至偏低,但内脏脂肪含量却过高,这类人需尤其警惕,更应注意监测腰围、腰臀比;
3有巨大儿生产史的女性。很多孕妈妈营养过剩,胎儿过大,这不仅加大了产妇分娩时的困难,而且也增加了产妇日后患糖尿病的危险。怀孕期间要注意检测血糖,做到营养均衡最重要,并非吃得越多越好;
4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育龄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内分泌激素代谢紊乱有一定的关系,而这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生活中,瘦人与胖人的糖尿病管理略有差异。消瘦的糖尿病患者要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摄入比例,运动量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治疗上,建议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血糖波动以及兼顾体重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方案,因为有些胰岛素或降糖药物,会对体重产生一定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