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世纪军事兵制

西方中世纪军事兵制,第1张

资料紧供参考:

资料一;

欧洲中世纪战争的典型战术简介

中世纪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份,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黑暗时代的早期军队,是一群没有组织的徒步士兵。当重骑兵兴起后,最好的军队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骑士。徒步士兵会对沿途的农田造成破坏,在攻城战时则会造成更大的打击。不过,在作战的时候,骑士们会试图与他们的敌人作一对一的交战,而徒步士兵又会夹在敌我双方的骑士之间。这种战法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中古时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份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徵召的农民,并未受过作战训练。弓兵在攻城战上十分适用,但在战场上也一样冒着被消灭的危险。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1V4g d tw

B6q6M

YN I7V)[8yQq9G到了十四世纪后期,指挥官加强了骑士的纪律,使他们的军队更能发挥团队的合作。但是在英国的军队里,尽管长弓兵在很多的战场上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可是骑士并未给予这些射手太多的重视。纪律也让越来越多的骑士为报酬作战,罕有为忠诚和光荣作战者。在义大利的佣兵以长期作战但少有损伤而闻名。在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士兵都是军队的资产,不会被轻易遗弃。这使得过去追求光荣的封建军队,逐步成为只关心他们会收取多少报酬的专业军队。

6iR'pDk,Ol

[书院,文学论坛,图书

6o-Ohn8sbbscqzgcn骑兵战术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

aM

]u@"^`,\

+l9ZY${'|dX2Wvd春秋中文社区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份,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W9H1we

bbscqzgcn8c4z_G#U,t+Z!a

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

HI&X2|%l3e8N书院,文学论坛,图书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vTs@T5g$i

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他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t^o9n+LWP Dbbscqzgcn

\s(Spyz;h{G书院,文学论坛,图书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份,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乾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bbscqzgcnmQ6Q:_#U4a_

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R"{oI&cU

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0q,[g^s/p

1FMWi X~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投射部队的战术书院,文学论坛,图书2X}N$+D:v$Q7@

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x3j8fJj-J

在这个时期,大部份的的投射部队由弓兵担任,他们会使用其中一种当时盛行的几个类型的弓。首先是短弓,然后是弩和长弓。弓兵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在一段距离之外杀伤敌军,而不需要作肉搏战。虽然早在古代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这种部队的价值,但是这些经验却在黑暗时代曾一度失传。因为在中古时代的早期,骑士是主宰陆地的首要战士;面对实力相当的敌军时,他们的作战规则就是需要作肉搏战;对骑士来说,以弓箭杀死远距离的敌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统治层很少去发展和有效地使用这种武器。bbscqzgcnrxOB$UN&zI

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k3B;ES(l"_G8w

相对地,弓兵则是具有战斗力且非常管用的兵种,他们的功能在攻城与作战上逐渐变得明显。即使不太愿意,但越来越多的军队会让他们占有一个位置。尽管威廉一世的骑士在传统上已经取得许多荣誉,但在1066年杭斯丁一役,威廉一世便是凭藉弓兵才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当时英格鲁撒克逊人占有山坡地,并以盾牌形成一道防护墙,令诺曼的骑士难以突破。双方因而展开一整天的拉锯战。稍后,英格鲁撒克逊人冒险走出他们的盾牌墙,试图攻打诺曼人的弓兵,但此举却使部份人员暴露在诺曼弓兵的射程范围之中;这时,诺曼人便占了进攻上的优势,因为一旦英格鲁撒克逊人现身,往往很容易被射倒。在战役过程中,虽然有时候诺曼人看来似乎快要被打败了,但更多人相信诺曼军队正靠弓兵之助赢得这场战役。最后,英格鲁撒克逊的国王哈罗德被一支致命的流箭射中,战争随后便告结束。bbscqzgcn(v5[;a%a;sh'y

p9b"Us1e/a%z6H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徒步的弓兵是以数百甚至数千人的大型阵势来作战。当敌军进入百码的射程范围之内时,即可能被弩和长弓的射击刺穿装甲。在这个射程里面,弓兵会集中射击目标,以密集攻击让敌军受创,使他们无暇作出反击。在理想的情况下,弓兵有时可藉着射击便瓦解敌军的阵形。敌军可以藉由标桩的护卫不受骑兵侵袭,但标桩却阻挡不住所有箭或弩箭的射击。如果敌军离开他的防御工事并袭击弓兵,友方的重骑兵将会作出反应,希望能即时防护这些弓兵。如果敌军只是在阵地维持他们的队形,骑兵就能够作出有力攻击,最后把他们冲散。春秋中文社区-OtuuaNj

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TB ];@+W

在英国,弓兵会受到鼓励和资助,因为在与欧陆国家作战时,英国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劣势。尽管英国军队的人数常常低于敌军许多,但是当他们学习到如何应用大批的弓兵后,就开始赢得战役。英国人之所以能发展出密集射击,都是依靠长弓的远射程优势。长弓兵并不会射击个别的目标物,而是向敌军所占据的区域作出严密射击。若果以每分钟射出六发弓箭来计算,三千个长弓兵就能够向密集的敌军队形发射一万八千发弓箭。这种密集射击的效果可以让敌方人马受到很大的创伤。在百年战争中,法国骑士即面对了划破长空的箭影,与它们飞来时所带来的可怕声音。

4x}+Eq-V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

e8r2p$p4f7c(T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在欧陆的军队中,尤其是民兵和城镇所培养的专业武力,长弓兵的重要性大增。长弓兵能以最少的训练,成为最有战斗力的士兵。

+|%Fx\_Z+z7e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

FjAg7DmVo2x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到了十四世纪,早期的手持枪炮就出现在战场之中。在开火的时候,它们甚至比弓箭更具威力。

c"V!WLD$F\6i,V&y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TlC2zf

应用弓兵的最大难题,就是在他们发射弓箭时需要得到防护。为了获得更大的效果,他们通常会尽量接近敌军。英国的长弓兵会携带标桩到战场,然后在他们要发射的地点前方,用大头锤把标桩打进地面。这些标桩可以给予他们防护,抵挡敌军的骑兵。他们能依靠他们的火力把敌方的弓兵射倒,但假使受到敌方的徒步士兵袭击,却往往处于劣势。弩兵则会持大盾牌去作战,这些盾牌可提供防护并够竖立成一道防线,让弩兵能躲在后面作射击。

(l(H0s:L~6~;]^O!n)O

Qbbscqzgcn

`u$z"h(sj(nW

\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到了十四世纪未,弩兵和长枪兵会以混合的阵形协力作战。长枪兵用以挡开敌方的作战部队,让投射部队(弩兵或手持枪炮的士兵)能够向敌军开火。这种混合的阵式会适时调动并作出实际的攻击。遇到训练良好的混合部队例如长枪兵和弩兵(或枪炮手),敌军的骑兵通常会选择撒退。如果敌军无法让自己的投射部队和长枪兵作出反击,即可能输掉这场战役。

3D#|

UAHT7b书院,文学论坛,图书

&N(_$Dp!\;~(@#~]"Ebbscqzgcn步兵战术

u `YAP7[9Wn书院,文学论坛,图书bbscqzgcn)u1so0c#[mm|

在黑暗时代,徒步士兵的战术是逼近敌军然后开始砍杀。法兰克人会在接近敌军时掷出斧头来瓦解他们。战士依靠体能和凶猛来取得胜利。

wH^rUmbW2K

J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

aB4eii9R%@书院,文学论坛,图书骑士的兴起一度让步兵在战场上失去价值,主要是因为纪律和训练精良的步兵并未出现。在中古早期的军队中,徒步士兵主要来自农民,而这些乌合之众均不曾受到良好的武装和训练。

#ryIQg3ZB2@春秋中文社区

fK:O"nr1A撒克逊人和维京人发展出一种防御阵式,称作盾牌墙,也就是让士兵手持长盾紧靠连成一道防线。在缺乏弓兵和骑兵的情况下,这道防线能保护他们不受敌方弓兵和骑兵的攻□。

H}#YxG,g Er春秋中文社区

]

l6z7{\'e m9_}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在某些缺乏资源去建立重骑兵的山区国家如苏格兰和瑞士,以及一些正在兴起的城镇中,步兵会再一次受到重视。由于没有需要,在这两种地区的军队中,只会设置少数甚或没有骑兵。这些地区的军队发现,马匹无法突破竖立的标桩或长枪阵。但受过训练的长枪兵却能制止富裕的国家或领主们精锐的重骑兵,而且在成本上也比重骑兵的来得便宜。

Ln9A,b2o

m a;^lR:u Y+y4Q:_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斯希松战阵就是由一群长枪兵所组成,在十三世纪末苏格兰人独立战争期间开始使用(即**「英雄本色」的故事背景)。他们认识到斯希松是有效的防御战阵。罗伯布鲁斯只会在沼泽地区向英国的骑士作出攻击,因为这种地形能妨碍重骑兵的攻击。

qf6Ns6}7t2T

J,F@+|Y春秋中文社区

:jVuwYG/G瑞士人以长枪作战而闻名。在实质上,他们恢复希腊的方阵,并非常熟练地以长标竿的武器作战。他们把长枪兵组织成方形的战阵,在最外面的四排士兵会以相近的高度(稍微往下)持着长枪。这是用来抵挡骑兵的有效屏障。在战阵的后排士兵会使用有刀刃的标竿武器去攻击接近战阵的敌军。这些受过训练的瑞士士兵会指向同一个方向,让他们在战阵中能移动得比较迅速。有时他们也会把用作防御的战阵转变成可作攻击的战阵。bbscqzgcnx%U"Y"D&]k

0^6_SB%qA%l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火炮可用来反制大批的长枪兵,它能够击破这种密集行列的战阵,西班牙人就是最先有效地使用这种武器。实际上他们也以持剑和小圆盾的士兵来对抗长枪兵,这些轻型的武装兵能够渗透到长枪兵之间,并有力地以短剑作战。他们的小圆盾是小型和灵巧的盾牌。在中古时代的末期,西班牙人也是最先尝试以同样的方式,与长枪兵、剑兵和枪炮手作战。这是一种具战斗力的军队,无论是防守或攻击,都可以在不同的地形上使用他们的全部武器。在中古时代结束时,西班牙人便成为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资料二

古代罗马军事制度

古代罗马的军事制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发生相应的变化。

王政时代 王政初期,罗马按氏族部落召集武装力量。到王政后期,相传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约公元前578~前534在位)实行改革,根据财产原则划分公民为 5个等级,规定各等级中17~60岁的公民皆有服军役的义务,从而创建了公民兵制(见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王负责征集和统率军队。公民兵出征须自备武装和给养,战后即解散,返回家园重操旧业。当时作战队形是排成密集方阵,重装步兵在战斗中起决定作用。

共和时代 共和国建立后,特别在公元前4世纪,由于战争的频繁和扩大,罗马军事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传说中将此变化归之于著名统帅MF卡米卢斯(~公元前 365)实行的改革,其实这些变革并非一人之功和一时之效,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大概起初在军队中发放军饷,并由国家供给武器和给养,后来逐渐改进了军事组织、战斗队形和武器装备。继而在布匿战争中又有多方面的改进,终于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军事制度。当时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是军团,通常由4500人组成,包括3000名重装步兵、1200名轻装步兵和300名骑兵。重装步兵为军团的主力,配备投枪、短剑、大盾、金属头盔、胸铠和胫甲。每个军团分为30个中队,每个中队又分为两个森图里亚(Centuria,又译“百人队”)。中队按士兵年龄和经验分成三类:由年轻人和由成年人组成的中队,各有120名重装步兵;由老兵组成的中队,只有60名重装步兵。战斗时,年轻人组成的中队居前,称为枪兵;成年人中队居中,称为主力兵;老兵中队居后,称为后备兵。这就是著名的罗马军团三列队法。轻装步兵和骑兵亦分为小队,战斗中轻装步兵通常配置于军团前面,骑兵则掩护两翼。征服意大利后,罗马军队中还有臣属于罗马的城邦或部落即所谓同盟者提供的大量辅助部队,配合军团作战。最高军事指挥权掌握在执政官手中。军团的指挥官是 6名军事保民官,系由公民大会推举或由执政官委任。下级军官中最重要的是森图里奥(Centurio,又译“百人队长”),从士兵中挑选任命。罗马军纪严酷,违犯者受到严惩甚至处死。行军和扎营都作严格规定,宿夜必须挖沟筑墙,建造营地,以防突然袭击。

公民兵制随着城邦危机显露出其弱点。公元前 2世纪末,著名军事家G马略(公元前157~前86)实行军事改革。其主要之点是推行募兵制,招募以前无权参军的贫苦公民到军中服役;提高薪饷,延长服役期限;同时为了加强军队的机动性,改变军团的编制和作战队形(见马略军事改革)。此后,罗马开始出现职业军,军队参与社会斗争,逐渐成为奴隶主权贵争权夺利和实现独裁统治的工具。

帝国时代 奥古斯都创建帝国之后,又对罗马军事制度作了改革:以精锐军团组成常备军,并配备以辅助部队,驻扎于行省和边防要地;还建立近卫军拱卫罗马,保卫元首及其家族;军团的编制基本照旧,但军中要职由元老和骑士担任;军团士兵仍从罗马公民中招募,辅助部队则从行省和附庸国非罗马公民中征集,近卫军仅来自意大利的罗马公民。这三者的士兵在服役期限和薪饷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辅助部队的退伍士兵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后来,由于罗马公民权的扩展,行省居民在军团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军团和辅助部队的差别逐渐缩小。到公元 2世纪,驻行省的帝国军队就地征兵,并修筑了永久性营地,完全成为当地驻军。此时,军队装备有所改进,骑兵的作用较前增强。

LS塞维鲁(193~211在位)对各类军队的招募地区和待遇作了改革,使每个士兵都有升任军官的可能,允许士兵和家属住在一起。皇帝PLVE加列努斯(260~ 268在位)则不让元老在军中任职,并且扩大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建立一支机动的骑兵后备军。

3 世纪末和4世纪上半叶,GAV戴克里先(284~ 305在位)和君士坦丁一世实行军事改革,把帝国军队分为边防军团和机动军团,加强军队的机动性,以应付危机(见戴克里先的改革)。晚期帝国军队中显著的变化是“蛮族”成分愈来愈大。

罗马骑兵,他们的装备虽然落后,但在当时是执政官们所使用的最强大的兵种

资料三

中世纪是古代史和近代史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尽管在中世纪也有若干战例是有教

育意义的,但是,与古代或者近代的一些战例比较起来,记述这些战例的史料却是不充

分的。为了探讨科学的真理,阐述清楚某些事件的产生原因和结果,我们必须认真分析

历史上已经证实了的事实,并以此为根据。而要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选取最本质的东西,

就不能不放过历史上的某些时代,舍弃某些甚至很有价值的例证。是的,关于中世纪军

事史的辩论,常常是围绕著其战术特点而展开的,涉及战略特点方面的问题比较少。不

过,既然发生了争论,那就必然涉及战术和战略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每一个缺少经

验的普通人,对于研究这段历史而作出的结论,总是十分怀疑的。本书不打算描写中世

纪的各次战争,只准备简要地叙述一下这些战争中某些值得注意的事件。

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建主义的所谓骑士精神,曾经阻挠著军事艺术的发展。不过,

在这整个历史时期中,在黑暗的环境里,也有若干时刻闪烁过一些光明。如果从比例上

来说,这些光明时刻的数字,也许并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的数字。

诺尔曼人是最初崭露头角的。他们的子孙也以颇有价值的战例继续发扬了中世纪战

争的光辉。他们非常珍惜诺尔曼人的鲜血,总是力图以智慧而避免用鲜血来夺取胜利,

而且在这方面做得是很成功的。

1066年是英国小学生都记得的一个年份。这一年,诺尔曼人极其技巧地采取的战略

和战术,不仅对当时的局势,而且对尔后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采取了一种引诱性的战略行动,诺曼底的威廉(征服者威廉)在入侵英格兰时,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从一开始起,他就获得了间接路线所带来的利益。当时,哈罗德国王那

个举行叛乱的兄弟托斯蒂格,伙同他的盟友挪威国王哈尔德拉达,在约克郡的海岸上实

行了引诱性的登陆。尽管这次登陆带来的威胁要比威廉直接入侵造成的威胁小些,但是,

由于它是在威廉入侵之前发生的事情,即使上陆的部队很快就被歼灭,其事件本身对于

威廉的计划还是增加了功效。上陆的挪威人在斯坦福德被歼两天之后,威廉便在萨塞克

斯郡海岸完成了登陆。

威廉上陆以后,并没有立即向北挺进,而是先向肯特和萨塞克斯地区进行扫荡,以

此引诱哈罗德国王,使他只率领一小部分兵力鲁莽地向南驰援,这样哈罗德向南方走得

愈远,愈想迎击敌人,则他离开自己的增援部队也就愈远。这正是威廉的企图,尔后事

件的进程,证明了威廉的计算完全正确。他把哈罗德引到黑斯廷斯,靠近了英吉利海峡

的岸边,才开始和哈罗德交战,然后又在战术上采取间接路线的行动,达到了有利于自

己的战斗结局。当时,他命令部分兵力假装战败而逃,引得敌人尾随他们进行追击,从

而使敌人自己打乱了战斗队形。而后,在战斗的最后阶段,威廉使用弓箭手从高处进行

“射击”,结果使哈罗德阵亡。这也可以算是间接路线的一种行动方式。

威廉在这次胜利以后所采取的战略,同样也是值得重视的。此后,他又没有直接向

伦敦进发,而是首先占领了多佛尔,从而保障了自己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而在后来到达

伦敦郊外之后,他也没有直接强攻城市,而是开始扫清伦敦的四郊。由于面临著饿死的

危险,当威廉达到贝尔克汉斯提德以后,这个都城终于自动投降了。

在下一个世纪里,又出现了一个历史上最惊人的战役,足以证明诺尔曼人的军事天

才。这就是“强弓”公爵和来自威尔士边界的几百个骑士在他指挥下所建立的功绩。他

们征服了爱尔兰的大部分,打退了一支强大的挪威兵力的入侵。他们的胜利所以显得特

别惊人,就是因为其兵力极小,而且是在森林沼泽地的不利条件下取得的。征服者正好

是在这种情况下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为了适应特殊的环境,改变和改造了封建

时代的传统作战方法。这批征服者曾多次使用计谋,把敌人骗到开阔的地形上,以便在

那里更有效地发挥自己骑兵进行冲击的威力。他们有时采取诈败、佯攻和从后方进行突

击的方法,破坏敌人的战斗队形。而当敌人不受欺骗不肯离开防御阵地时,则以出敌意

外的战略性行动,以夜间突击和劈头盖脑的“弓箭射击”等等手段,来摧垮敌人的抵抗。

十三世纪也有许多具有高超战略艺术的例证。第一个这样的例证发生在1216年。英

国国王约翰在几乎丧失王位之后,居然又在一次没有进行任何战斗,而是纯粹运用战略

手段的战局当中,把自己的国家挽救过来了。他当时采取的手段是∶一、机动性;二、

要塞所具有的巨大防御能力;三、心理上的因素,即利用城市公民对于“伯爵们”和他

们的国外同盟者法兰西国王路易的传统厌恶心理。路易在肯持东面地区登陆以后,紧接

著就占领了伦敦和温契斯特。约翰当时的兵力过于单薄,要用战斗来进行抵抗是不可能

的。而全国的大多数乡村仍然被伯爵们统治著。不过,约翰还控制著温索尔、里丁、瓦

林福德和牛津等要塞。这些要塞监视著泰晤士河一线,把伯爵们的势力分隔在该河南北

两面。而位处路易国王后方的那个最重要的要塞多佛尔,也仍然掌握在约翰的手里。这

时,约翰本人已撤退到多塞特郡,而当局势逐渐明朗化之后,他便在七月间开始向北进

军,前进到伍斯特,抵达塞文河,从而建立起一道屏障,使得叛乱者不可能继续向西北

和西南方向扩散。此后,他又从那里向东方移动,沿著泰晤士河进军,作出了一个前往

温索尔解围的姿态。

为了欺骗敌军,使围攻温索尔之敌深信不疑,约翰又派出一个威尔士弓箭手支队,

命令他们趁著黑夜向敌人营地射击,而自己却立即转向东北方面开拔,抢在法国人之前

赶到剑桥。现在,他可以切断许多条通往北方的道路,因为法军的主力此时正在围攻多

佛尔要塞,不能脱身。尽管约翰本人在十月份病故了,但他成功地把一些闹事地区隔绝

开来,促成了叛乱者及其法国同盟军的失败。如果说,约翰是因为吃多了桃子和新麦酒

而送命的话,那麼,他的敌人则是因为过多地抢占重要的战略据点而被拖垮了。

英国伯爵们的下一次叛乱是在1265年。这次叛乱由爱德华亲王(即以后的爱德华一世)

采取技巧的战略镇压下去了。当时,英王亨利三世在刘易斯战役中遭到失败,于是英格

兰各地的统治权,除了威尔士边界地区之外,又都落到了伯爵们的手里。西蒙·戴·蒙

特福正准备从那里开始自己凯旋式的进军,想越过塞文河,一直前出到纽波特。爱德华

亲王这时已经从伯爵们的军队里脱逃出来,在威尔士边界地区收集勤王的兵力。他抢占

了塞文河上的桥梁,前进到戴·蒙特福的后方,从而打破了戴·蒙特福的计划。爱德华

不仅把敌人赶过了乌斯河,而且以三艘大型划桨船组成一个突击队,突然袭击了停在纽

波特的敌人船只,因而又打破了戴·蒙特福想要把自己的军队运回英格兰的计划。这样,

戴·蒙特福就不得不向北作长途而艰苦的行军,而且必须经过威尔士这一片贫瘠荒蛮的

地区。这时,爱德华已后撤到伍斯特,扼守著塞文河,以等待戴·蒙特福的来到。当戴

·蒙特福的儿子率领著自己的部队从英格兰东部前来援救他父亲的时候,爱德华利用自

己处于中央位置的便利,对于各自盲目前进的父子两人,采取了各个击破的办法。为此,

他首先进行了强行军,而后又进行反向行军,来回机动兵力,采取突然袭击,终于两次

取得胜利,第一次在肯尼尔沃思,第二次在伊夫夏姆。

爱德华即了王位以后,命运决定著他还要在威尔士地区进行多次战争,而且这些战

争对军事科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不仅改善了使用弓箭的方法,使骑兵的冲锋和弓箭

手的射箭很好地协调起来,而且制定了进行征服的新的战略计划。他当时的任务是,要

征服一些野蛮而强悍的山地民族。这些山地民族,可以退入深山以避免战斗,而后等到

以美国为例?美国本身就是个特例谢谢。从一开始美国就是半资产半奴隶制社会,不存在产阶级政治制度建立过程的。

如果你说其他国家的话还好写,美国是在不适合这个题目。

比如写意大利,就可以参考《牛虻》……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等各方面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20世纪初科举一度被唾骂为与缠足、鸦片、纳妾一样腐朽落后的东西。世纪末,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冷静反思历史,清理历史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明。结果发现尘封的科举制度,尤其在政治学界与教育学界,有很多闪光的地方,可供借鉴的地方,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比如有学者言:“如果说‘学而优则仕’不好,是否‘不学而优则仕’就好呢?”(注:何怀宏:《传统社会的进身之道——八股取士的重估》,《战略与管理》,1996(4),第9页。)。在教育学界,“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以及其它许多启示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考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在精神领域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可以和中国的“四大发明”相媲美,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不为过。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注: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中国社会科学》,2001(5)。)、其根本的原因是科举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另外,日本、朝鲜、越南在历史上曾长期实行科举制,以至于形成了历史上的“东亚科举文化圈”(注: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此外,科举学还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日本、韩国、越南、法国、英国、美国等皆有学者对科举进行研究,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其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等。总之,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官僚体制的稳定中的延续,也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曲折中的发展。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乡试(大比)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地蚝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制文、时文。是乡试会试必做的一种文体。文章四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员。

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官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95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