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伦理思想源于远古氏族血缘宗亲观念,并从西周礼制和宗法观念中全面继承了三代的伦理遗产。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的目的是为其恢复三代政治理想和"克己复礼"服务的,也是为了建立一套更有效的治理乱世的伦理约束机制。因之,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精神实质是"亲亲而尊尊","敬上而尊长"。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悌""忠""信";其伦理思想的基本关系框架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体系是从"亲亲"的目的出发,注重血缘关系和宗法礼制的传统原则,从维护"尊尊"的目的
在亚洲的影响当然相当大,这些国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朝鲜半岛国家,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既然是说对世界的影响,还是重点放在西方吧。举几个小例:1根据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记载,儒家思想在公元2世纪即传到欧洲2《马可波罗游记》,介绍这个被孔子思想浸润的富裕的国家,让整个欧洲为之疯狂。3孔子思想对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影响同样甚大——法国作家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他读了《赵氏孤儿》,将它改为“五幕孔子伦理观”,并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就不会发生战争了。他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朝夕朝拜。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人的,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4在近代史上,山东一度是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卫礼贤跟随军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学成回国后,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在教授学生时,他流传法国的名言是这样说的:“所谓经济学说、社会学说,皆不如孔教。西方哲学家兴推倒前人学说而代之,中国则以孔教通贯数千年。”在他看来,孔子思想比西方哲学思想好处很多,所以能统治中国几千年。51772年的英国出版了世界历史名人录,孔子列榜首。从此,英国人在各地建起了许多孔子研究机构,对孔子思想深入研究。英国传教士庄士敦还做起了清朝皇帝的洋文“太傅”,他在教授清帝时悟出了儒家思想的价值,他说:“四书五经之于中国,犹如希腊拉丁文之于英国的教育,须臾不可离。”后来,在《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孔子”的词条多达400余则。
6美国:美国人对儒家学说的认识大约是从19世纪开始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先读儒学著述,后办教会学校。在两种思想结合过程中,儒家思想不胫而走,传到了美国。1844年,美国学者爱默生说:“孔子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这句话点燃了美国人对孔子的热望,从此,美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开始致力于孔子思想与东方哲学的挖掘。1974年,美国成立孔子文教基金会,其成员皆为各国政要,开始推动世界尊孔运动。后来,他们还在各国成立孔子学院、孔子博物馆等,对孔子思想进行世界范围“布道”。在美国的华人华侨也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聪明能干、勇于创造,科技人才辈出,出现了许多名人巨匠。华人华侨的卓越表现,又反过来印证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使孔子思想愈发魅力四射,大放异彩。7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是世界的。”
哎,人家的影响太大了,筛选了半天还是这么长~~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实现的基本方式即基本手段是礼,而德则是标准,即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孔子提出了最基本的三个标准即忠(君)、义(一般的平等关系之间所遵循)、孝(伦理)------以上纯属个人理解
世界教科文组职评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他们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孔子排在第一位,孔子的名与其它九位比最大,孔子在中国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就等于在传授知识的人中他的名望是最高最应该得到尊敬的。在古代作教师的有好多,为什么就孔子最值得人尊敬?这自有来头,孔子教的学生在鲁国是最优秀的群体,鲁国的教书先生有好多,为什么就算孔子教出的学生最有用呢?还不是人家老先生在当时是最能教书育人!
孔子教出来的学生在鲁国各行各业中都表现得很优秀,孔子的言传身教使鲁国的精神文明大为提高,以致邻国纷纷邀请孔子和他的学生前来传经送宝,以免国人谈吐不好让外国人轻视笑话,以免国力变弱落后挨打。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拓者,是中国人思想的启蒙者,因人有灵魂有直觉有心灵感应,中国人的心理直接影响外国人的心理,从而使世界各国的精神文明得到明显的提高,孔子之前的500年中国和世界没有一个文化名人,历史也是空白,无人能记,世界名著也未出一本,孔子之后200年人才辈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有了记截,《春秋》《易经》《论语》《道德经》《圣经》《可兰经》《金刚经》等世界名著相继产生,孔子是《春秋》的作者,是《易经》编著者,是《论语》的讲述者,孔子开启世界名著的先河。
孔子在中国被尊称为圣人,孔子产生儒家,老子产生道家,释迦牟尼产生佛教,儒道佛是这么排名的,此外中国还有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就数孔子的儒家思想流派影响最大出的名人最多,这是有原因的,根就在孔子那里,孔子思想的头开的好。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孔子思想对外国的影响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
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FM Voltaire)极力赞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真实价值,认为中国文化是《旧约》以前、《旧约》以外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基督教完全不同宗教的迷误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於宗教蒙昧主义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向往中国的理性道德,接受儒家的性善说,并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推崇孔子,赞扬中国文化,表明儒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是儒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此外,孔子、儒家思想对德国哲学、法国重农学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GWV Leibniz)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於文明的欧洲他积极提倡中国学术,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欧洲应该接受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中国则应吸取欧洲的理论科学此外,用他发明的二进制数学原理来研究儒学《周易》六十四卦图的数学配列顺序,结果发现中国的“先天八卦”与其二元算术原理完全吻合,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圣人伏羲几千年前就己经运用二元算术的原理来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了由此表现出莱氏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 继莱布尼兹之后,德国著名哲学家沃尔夫(C Wolff)积极提倡和宣扬儒家思想他用德语在大学讲授孔子思想,其影响大於用拉丁文语著书的莱布尼兹1721年,沃尔夫发表了一篇《中国的实践哲学》的演说,论述儒教为中国的传统精神,产生於孔子以前,而由孔子所发扬光大他认为孔子哲学与基督教并不冲突,主张以儒家伦理来补充基督教所不及由此积极宣扬儒家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道德原理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哲学的影响 黑格尔(Hegel)虽然对中国文化有许多曲解的地方,但也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黑格尔指出,孔子的道德著作就像所罗门的格言那种方式,虽然很好,但不是科学的(可能黑格尔漏读了“致知在格物”)也肯定了孔子的道德著作有“很好”的一面,并且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实是周易阴阳相克,具有中国的因素比如其《精神现象学》所用的精神辩证法与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的辩证法相吻合《精神现象学》的阶段行程确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有暗合之处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LA Feuerbach)在《幸福论》里指出中国的圣人孔子要求人们心地诚实地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他不离开人的理性之本性所赋予人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加於别人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实是最平等、自由、人权、尊严之写照费尔巴哈认为,孔子的这个朴素的通俗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实的,也是最明显最有说服力的他吸取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平等、自由、人权对待人,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去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深刻影响 被称为“欧洲的孔子”(The Confucius of Europe)的重农学派领袖魁奈(F Quesnay)崇拜中国的重农政策,指出中国以农为本,其伦理学与政治学是同一个学问并以中国为农业国的规范,认为孔子把农业视为一切财富的源泉,指出中国一般把农民放在工、商阶层之上而予以重视,叹息欧洲国家尚不知农业的重要性 回顾以上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孔子学说对东、西方的影响,可以看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及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的精粹之处,自有超出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客观需要的价值和成份,而值得今天的人类所吸取和发扬光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於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於中国,也属於世界;属於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把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未来价值作了非常中肯而恰当的阐述
儒学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远播海外,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学文化圈,覆盖的人口超过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孔子文化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造成很大震动。中国的文官制度经欧洲人改造,成为西方的文官制度;
孔子、儒家思想还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法国霍尔巴赫主张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狄德罗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艺术、智慧、政治、哲学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伏尔泰认为儒家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法国最早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莱布尼兹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
沃尔夫主张以儒家伦理来补充基督教的不及,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所用的精神辩证法与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的辩证法相吻合;费尔巴哈汲取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去。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摘 要: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博大精神,特别是其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与道德文明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斯,曾于1988年1月在巴黎演讲时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从孔子那里寻求智慧。孔子在世界上的思想地位可见一斑。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应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寻求启迪。
关键词:伦理;道德;人际交往;当代意义
一、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内涵
伦理道德范畴,是指那些反映和概括人类伦理道德的现象与本质,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年,其伦理道德范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仁
《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仁”是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中心范畴和最高准则。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与根本,是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与规范,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揭示了人性的灵光,提升了人生的价值,展示了人格的伟大,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意义。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下引同书,只注篇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另一方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所以,“仁”包含“忠”、“恕”两个方面,其本质就是推己及人地爱人。
(二)孝
“孔子以孝统摄诸行”(蔡元培:《中国伦理史》第20页)“孝”乃人伦之始。它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首创私学,设帐授徒,最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学而》)他认为“孝乎维-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三)礼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仪促进人际和谐。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培养学生,是从教学生修礼开始的。要学生通过学礼,来规范行为,美化形象,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达到高尚的人格。礼作为对人的行为的一系列外在规定,是具体而周详的。但在行为中只重礼的末节形式,必会导致虚伪,所以孔子在实施礼教时特别注重强调礼的内在精神和人的内心的真诚。孔子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条件,即所谓“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四)信
孔子对“信”更是高度重视。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有信”(《学而》)孔子认为,人们只有遵守“信”的道德规范,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使自己的行为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如果不讲信用,虚伪欺诈,就会寸步难行。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 貊 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问题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一个重要转折期,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值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对人际关系的需要也极为强烈的时期,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有些人容易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过高评价自己,妄自尊大,孤芳自赏。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一味地要求别人理解尊重自己,对别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难以认同、宽容、理解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经常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亲情的疏离
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然而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大述衷肠”。这些沉迷于网络虚幻情感世界的同学对现实感情比较淡漠,他们游离在大学生的主流群体的边缘。由于对网络虚幻情感的沉迷,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 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是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或是写信。还有些学生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
(三)礼仪的缺乏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无声名片。然而,今日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知识方面极度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大学生乱穿马路,争相挤乘电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同学说话夹枪带棒,敲敲打打;有的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语,冷嘲热讽。在仪容方面,许多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头发五颜六色,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在求职中,许多学生更是饱尝不懂礼仪的苦果。
(四)诚信的缺失
诚信一个人与外界更好交往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有朝气、讲诚信,体现着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但是,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同学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种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经常表现出的是冷漠、高傲、盛气凌人,迟到、早退习以为常,承诺的事情,经常是不能兑现,不了了之。
三、孔子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人际关系在一定的群体内起着调节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功能。大学生只有善于与人相处,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而孔子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仁”、“孝”、“礼”、“信”等,内含着人际交往基本原则的思想精华,是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汲取的思想源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