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举为首领的刘邦,啥也不是的他为何能受此殊荣?

被推举为首领的刘邦,啥也不是的他为何能受此殊荣?,第1张

在古代,尤其是在乱世年代,某个人被大家拥戴为头领,这个人必然有很多特别的地方。比如他是贵族或者是贵族的后人。在阶级社会里,贵族高人一等已经成为了大家普遍的观念。如果这个人是贵族,他就是天然的头领。比如这个人打仗特别勇猛。在乱世是要争夺天下的。打仗勇猛,能打胜仗,就有争夺天下的本钱。比如这个人在平常就是大家的带头大哥,他有一大帮兄弟拥戴他。这样一来,他当然是天然的首领。再比如他身上有一些神异的东西,比如长相非同一般,尤其是他有一些很神秘的经历,预示着上天将把责任给他。

刘邦剧照)

可是刘邦似乎一样,刘邦似乎一样也不占。刘邦的祖上不是贵族,就算后来建国了,史学家也没办法去追寻他祖上阔过的历史。连刘邦的国号“汉”,在历史上也没出现过。而且他这个“汉”,还是被项羽欺负性地封在汉中,所以才有了这么个国号。刘邦父亲也只是个标准的农民,后来当了太上皇,也不忘种田这件事。

刘邦打仗也不厉害,从后来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刘邦经常打败仗。而且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件事儿就是赶紧逃跑。他跑起来,有时候连儿子女儿都不顾。

刘邦也不是带头大哥,虽然他和萧何、曹参、周勃等人的关系不错,也就是朋友关系,刘邦并不是他们的领袖。而且刘邦这个人喜欢讽刺挖苦人,他瞧不起那些戴着高帽子的儒生,后来当他当了领袖后,那些儒生去见他,他还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在里面撒尿。他也瞧不起那些当官的权贵。在吕太公的宴席上,他对那些当官的人极尽嘲笑。不过呢,他自己本身职位又低,又没有什么文化,因此别人不可能对他心服口服,他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领袖。

(刘邦斩白蛇)

有人可能会说刘邦有神秘的东西啊,他不是斩杀过白蛇吗?不是还有一个老太婆哭着说,这条白蛇是他的儿子,是白帝,被赤帝给斩杀了吗?

确实有这样一个传说,但是这个传说,明显是后世附会上去的。最少也要在汉武帝的时候,当时汉代的儒学兴盛起来,一种朝代更迭的“五德”学说流行起来,“赤帝”“白帝”这样的神话才可能出现,并且有高深的解读。而刘邦起义的时候,身边并没有这样的文化人,萧何也不过粗通文墨,其他人就更不懂了。就算刘邦真的醉醺醺地斩杀过一条白蛇,也没有人有能力,把他的行为上升到如此的高度。

总之,刘邦确实是不具备成为领导的条件的。

但是刘邦最终成了领导,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件事在《史记》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陈胜,吴广起义后,很快就天下大乱,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沛县县令害怕自己的城市被起义军攻破了,想加强防务力量,于是萧何给他提了个建议,让他把刘邦叫回来。可是等到刘邦回来的时候,沛县县令看见刘邦有100多号人,吓得赶紧把门关上,不让刘邦进去。于是萧何、曹参、周勃等人就和刘邦联合起来,把县令给杀了。

(萧何剧照)

杀了县令以后,就遇到要推选谁为新的县令的问题。萧何、曹参、周勃等人就开始打小算盘了。这个农民起义能不能成事呢?如果能成事儿,倒也罢了。如果不能成事儿,农民起义被秦军给灭了,那么萧何他们将遇到一个被秦朝朝廷处罚的问题。这样一来可就危险了!

于是他们就一致推举刘邦为首领,实际上是甩锅推责。刘邦呢,虽然被甩锅推责,其实也乐意。因为他本来就已经是土匪了,他是没有退路的了。唯有把农民起义这样的革命工作进行到底,能够打个一郡一县下来,成为一个郡令或者县令啥的,他不但洗白了自己土匪的身份,而且还创建了一番基业。万一搞大了,统一了全国,那他就成了皇帝了!

所以,刘邦就当仁不让的干了起来,最后还真的统一全国,当了皇帝。

刘恒并不受刘邦宠爱,他后来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生前最被低估的一个皇子,没有之一。正是因为他的“默默无闻”保全了根本,最后才被功臣集团推举当选为皇帝。

汉文帝刘恒在刘邦晚年封为代王,他的母亲(后来的薄太后)在刘邦死后,吕后因为她不受刘邦宠幸(只“一夜情”就生下刘恒),所以有幸跟随儿子刘恒就蕃代国,远离了京城一切。代王母子从此沉寂了下来,直到代王刘恒称帝。

一场浩浩荡荡的诛吕行动首先在齐国开展,最后引发到了整个功臣集团和刘姓皇族联合起来对抗诸吕。然而,在遥远的代国,代王刘恒正和王妃皇子等人坐享天伦之乐,诛吕行动对于他来说好像没有发生过。

等到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臣集团扫清了诸吕,开始选择皇帝候选人的时候犹豫未决。本来最先反抗诸吕的是齐王刘肥一脉,他的儿子刘襄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吕氏。刘襄又是刘邦的庶长孙,在诛吕行动中立功最大的朱虚侯刘章是他亲弟弟,东牟侯刘兴居也是他三弟。所以刘襄最有可能成为皇帝的人选。但是在议论皇帝人选的时候,齐王刘襄被排除,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弟兄三个太强势,能力太大了。功臣集团怕驾驭不了,所以找个理由给否决了。

太强势的不能做皇帝是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的私心。既然能力太大,太强势的不能做皇帝,那最“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就最有可能做皇帝。况且功臣集团一致认为,薄太后为人最贤,她的家族在当地的名声都很好。政审通过后,汉文帝刘恒最终登基称帝。最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因此,才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一再坚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某一个堂兄弟。这样,孝庄皇太后的地位,将会在新皇帝继位后立即被边缘化,为新皇帝的母亲所取而代之。这是孝庄皇太后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此时,她很清楚,自己对儿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甚至,就像顺治皇帝临死都不愿意看见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的后妃一样,福临可能也同样不愿意见到自己的母亲。因此,皇太后命令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满汉大臣们,轮番前去劝告皇帝改变心意,终无效果。于是,孝庄皇太后请出了深受皇帝敬重的洋神父——汤若望。  汤若望是一位来自德国的传教士,可能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时发挥过最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曾经以天文历算方面的精湛技艺,令帝国的同行们相形见绌,从而,不但获准在帝国首都内城宣武门旁建起一座耸立至今的教堂,还荣任帝国钦天监监正。这个职位与今天国家天文台台长兼国家气象局局长不同的地方在于,他需要根据天文、气象的变化,解释上天的意志,供皇帝在进行重大国是决策时参考。因此,他对皇帝的影响不可小觑。  汤若望曾经对大明帝国做出过特殊贡献——他奉大明皇帝之命,为帝国政府撰写过一本制造、维护、使用红夷大炮的小册子,因此,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辉煌业绩中,应该有他的一份功劳。  多尔衮进京后,不但没有人追究他当年犯下的罪行,他可能还和范文程成了好朋友,并深受多尔衮欣赏。多尔衮所颁布的第一份大清历法,就是这位洋神父主持修订的。他在西医西药方面的知识,可能是他和孝庄皇太后与福临结下善缘的重要原因。据说,福临称呼这位洋和尚为“玛法”,在满语中,是“爷爷”的意思。晚上将他召入宫中,二人时常作彻夜谈。有一年福临过生日时,甚至将生日宴会摆在了汤若望的教堂里。  如今,在皇帝势将不起之际,汤若望前来问候。据说,他有效地打消了皇帝立堂兄弟为继承人的想法。按照这种说法,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被选择出来,汤若望也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当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询问哪一个儿子可以成为未来的皇帝时,汤若望回答说,应该选择已经出过痘、不再害怕天花的孩子。  这个孩子恰恰就是玄烨——康熙皇帝。  就此,玄烨成为大清朝第一位由老皇帝临死前指定、而不是由诸王贝勒大臣推举产生的新皇帝。表明,这个来自塞外的新王朝已经和中原帝王政治文化传统大体合流,其八和硕贝勒共柄国政的贵族共和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尾声。  从此,中国历史快速驶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康熙皇帝时代。康熙继位之初,曾经有一个汉族秀才上书太皇太后,建议她垂帘听政,被太皇太后断然拒绝。在未来的岁月里,孝庄太皇太后以她对康熙皇帝的成功教养,赢得了皇帝、并通过皇帝赢得了历史与后代的尊敬。  摘自《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 作者:李亚平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更多精彩请点击进入书摘频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00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