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领土南北狭长,海岸线异常曲折,沿海岛屿很多,故被称为“万岛之国”。
霍尔门科伦山
挪威人酷爱户外运动,滑雪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位于奥斯陆东北约13 公里处,有一座海拔371 米的巍峨山峰,这就是挪威最著名的滑雪胜地——霍尔门科伦山。在挪威,“霍尔门科伦”与希腊的“奥林匹克”一语具有同样的意义。从1892 年起,每年3 月的第一个星期日都要在霍尔门科伦山举行盛大的滑雪节,届时国内外的滑雪健儿云集于此,一比高低。
挪威有“滑雪发源地”和“滑雪故乡”之称。这里广阔的天然草原,为滑雪运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挪威神话里,“乌尔”是滑雪神,“斯克德”
是滑雪女神。传说中的挪威海盗王也是一个“老练的滑雪家”。1206 年,挪威国内遭内战蹂躏,两位滑雪英雄把仅有两岁的国王儿子哈康。哈康森从敌人手中营救脱险,现在每年冬季从利勒哈摩到雷那都要举行大型马拉松滑雪赛跑,其路线正是当年传奇英雄抢救王子的道路。
自从1940 年挪威在霍尔门科伦山开辟了世界第一条长5 公里的泛光照明滑雪道后,现在全国已有2000 条这样的滑雪道。位于半山腰的奥斯陆滑雪台,算是霍尔门科伦山一景。一根高约百米的水泥柱子,撑起一条悬梯似的“白色弯虹”,中间有一段垂直而下的陡坡,越向下越宽,坡度长达100 多米。四面的圆形看台,如同足球场的看台一般,可容纳万人观看。
现代滑雪运动的许多专业术语都源于挪威语,甚至连“滑雪”一词也是出自挪威语。这里的霍尔门科伦滑雪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中有几副滑雪板,经考古鉴定,为挪威石器和陶器时代遗物,证明2500 年前的当地居民已习惯于滑雪。在历次国际滑雪大赛中,挪威选手大多独占鳌头,挪威现有滑雪俱乐部2000 多个,可以说是霍尔门科伦山养育了挪威的滑雪运动。
霍尔门科伦山不仅是滑雪胜地,而且景色十分优美。山顶矗立着一座圆型电视塔,登上塔中央的观景台向四处眺望,西北是蜿蜒起伏的山丘和茂密的森林,林中空地上的片片白雪,在阳光的反射下,银光四射,耀人眼目。
东南面是奥斯陆全景,恰如一条静卧在霍尔门科伦山脚的一条巨龙,威严壮观。借塔上专为游人准备的单筒望远镜,瞭望那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建筑,再看那别具特色、秀丽纤巧、五彩缤纷的远山,不免使人顿感心旷神怡,目醉神迷,犹如在欣赏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画。如果说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上使人感到一种脱离喧闹、拥挤街景的快感和壮观,那么在霍尔门科伦山顶观景,则真正使人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
维格兰雕塑公园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西北角,有一座占地50 公顷的奇特公园。园内繁花绿茵,小溪淙淙,到处都矗立着造型优美、婀娜多姿的雕塑,这就是维格兰雕塑公园。维格兰雕塑公园是以挪威著名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的,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弗罗格纳公园。公园有192 座雕塑,总计有650个人物雕像。这些由铜、铁和花岗石制成的雕像,是维格兰20 多年心血的结晶。
公园内虽然雕像比比皆是,但是多而不乱,错落有致。园里有一条长达850 米的中轴线,正门、石桥、喷泉、圆台阶、生死柱都位于轴线上,主要雕像、浮雕分布其间。石桥两侧各有29 座彼此对称的铜雕。喷泉四角,各有5 幅树丛雕,四壁为浮雕,中央是托盘群雕。圆台阶周围是匀称的36 座花岗岩石雕,中央高耸着生死柱。全部雕像,形成几幅美丽的几何图案,匀称和谐,浑然一体。
公园里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一个主题——人的生与死。如喷泉四壁的浮雕,从婴儿出世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反映人生的全过程。而四角的树丛雕,一角是天真活泼的儿童,一角是情思奔放的青年,一角是劳累艰苦的壮年,一角是垂暮临终的老年,组成人生的4 幅画面。圆台阶的36 座石雕,也是从婴儿出生开始的,游人依次环行,渐渐看到人生各个时期的形象:孩子们在捉迷藏,少年们在扭打玩耍,情人在窃窃私语,老人们熬度暮年,环绕一周,到第36 座死亡球塔为止。石桥两边的护栏上,安放着反映日常生活的58 座青铜雕像,塑造了许多青年男女和儿童。体格雄健的男子、绰约多姿的少女和纯真无邪的儿童组成了大组群雕。它们有的在尽情地跳舞,有的在谈情说爱,也有丈夫打骂妻子儿女的……维格兰在这组雕像群中,穿插了一个新的主题思想——父亲与孩子们在一起。相传20 世纪初期,在西方男人们的心目中,料理家务、养儿育女和经营“后方”乃是妻子们的事。他们一方面向往成家立业,另一方面却又不甘心陷入家庭生活的网套。他们厌烦婚后的生活,企图挣脱妻子儿女们的纠缠。但现实生活像一团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将他们和家人盘绕在一起。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嚎啕大哭的小男孩雕像,只见他跺着双脚,挥动着胳膊,仿佛寻求父母之爱。
圆台阶中心的生死柱,无论在艺术技巧上,或是思想内容上,都算得上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它是维格兰花费14 年心血雕成的。石柱高达17 米,周围上下刻满了121 个裸体男女浮雕。柱上死者惨相目不忍睹,有夭折的婴儿,不幸的青年,披头散发的妇女,骨瘦如柴的老人。这根“生死柱”描绘了世人不满于人间生活而向“天堂”攀登时,相互倾轧和相互扶掖的情景。
人们有的沉迷,有的警醒,有的挣扎,有的绝望,组成了一个陡峭上升的旋律,令人惊叹不止。
挪威海盗船博物馆
海盗船博物馆海盗船博物馆
挪威海盗船博物馆坐落在奥斯陆西南郊景色秀丽的贝格半岛上。别具一格的咖啡色建筑掩映在树林中,里边陈列着3 艘在8 至10 世纪出没于北欧海域的海盗船,它们分别是:“奥斯堡”号长艇,1904 年发掘,长2158 米,宽51 米,15 桨:“戈科斯塔”号长艇,1880 年发掘,长2324 米,宽52米,16 桨:“图奈”号长艇,1867 年发掘,长15 米,宽435 米,12 桨。
这3 艘长艇设计巧妙,形状优雅;栎木建造,结实轻便;划桨悬帆,快速安全。1000 多年前建造的长艇工艺达到如此的高度,令人惊叹不已。虽然那时的海盗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考古学家们可以从长艇上雕刻的人物、动物和植物的花纹以及岩石画来分析和解释他们的活动:他们乘坐快速长艇,沿着挪威西海岸的“北方通道”,一路劫持贵重财物;他们乘长艇远征,搏击大西洋的狂风巨浪,以冰岛为中转基地,北上格陵兰,南下爱尔兰,不可一世。
挪威海盗船博物馆3 艘长艇都是在奥斯陆峡湾的海盗王族墓地挖掘出来的,如“奥斯堡”号长艇,埋在直径44 米、高6 米的大坟墓里。由此可见,挪威的海盗王族期望像封建贵族一样,死后到阴间仍富有,把装满财物的船舶以及仆人用来陪葬。谁知这招来了盗墓者,“奥斯堡”号长艇上被挖开一个大洞,就是明证。
博物馆另一角陈列着海盗房舍、工具和用品。由于土地短缺,争胜好强的心理促使一部分农民、商人、渔夫和猎手成为海盗。他们在山峦、丛林和沼泽中构筑木房,用北极地区的皮毛换取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黄铜器皿、法兰克剑和地中海及东方的舶来品。他们制作的刀、锯、斧头、四轮木车和中国古时的差不多,说明人类在征服自然求生存的过程有着相似的智慧、思维和创造。
据考证,挪威海盗时期大约在公元800~1030 年,是挪威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创造了两项不朽的业绩:一是挪威第一次联合成统一的王国;二是用基督教取代了异教。海盗中的“美发王哈罗德”被认为是挪威统一的创始人。公元900 年左右,他在挪威南部西海岸,击败了数个同他争霸的对手,把挪威大部分地区置于他的统治之下。海盗伊力逊在公元1002 年率部从冰岛出发,成为第一位横穿大西洋到达美洲的欧洲人。
博物馆的这3 艘长艇由于埋藏地特定的土质,船体保存得相当好,据说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海盗船。经过修整,外形相当美观,仍可依稀想象出当年乘风破浪的冒险风姿。
奥尔内斯木板教堂
挪威名胜奥尔内斯木板教堂坐落于松内湾郡的奥尔内斯,始建于12 世纪,197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必须加以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奥尔内斯木板教堂是挪威现存的30 余座古木板教堂中最著名的一个。它之所以举世闻名,不仅因为建造年代久远,而且由于其建造质量好,装饰漂亮。
此外,它还向人们揭示了关于所谓“黑暗”木头建筑艺术的发展情况。
奥尔内斯木板教堂的背后是长满林木的山麓,前面有石块垒成的围墙。
教堂为四方形的3 层建筑,全部用木材建造,每层都有陡峭的披檐,上有尖顶,外形很像东方式古庙。教堂里保存有许多12 世纪的精美木雕画,其中不少是方形的浮雕板,周围有人像浮雕装饰,还有雕有叶饰和龙饰的墙裙。其中有一组从另一座历史更为久远的建筑物上拆卸来的浮雕,非常精美。浮雕的风格与威尔金人的艺术风格很相似,这显然是由于挪威与爱尔兰之间交流产生的。这种艺术风格,从奥尔内斯教堂的浮雕上看,表现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宏大气势与强烈力度。教堂内有中世纪的陈设,如一个木质耶稣受难群像和两个利莫格斯的装饰铜蜡台。圣台与布道坛、边座、唱诗班的屏饰、靠背长凳和壁画都是1700 年以前的物品。
教堂的特点是屋角上有巨大的木支柱,上面由梁和承梁所固定,内部的其他支撑件相对减少。从教堂的平面图看,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那种里面有木头柱廊的大教堂。考古发现表明,这种木板教堂是在北欧尚未基督化以前修建的,那时候,正是木板教堂建筑盛行的年代。1000 年前后,到北欧来的第一批基督教传教士也接受了这种木头建筑的传统。到13 世纪,才出现了用石头作屋基以及用砖砌造的教堂。
奥尔内斯木板教堂由于进行了认真的修缮和采取了各种防卫措施,至今仍完好无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光者,也为奥尔内斯这座城镇增添了光彩。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天健网嘉宾聊天室。1894年,挪威人波希格里芬第一个踏上南极大陆。1957,美国自由撰稿人罗拉巴德·克里克成为第一个到南极采访的记者。1980年1月12日,当年40岁的董兆乾乘飞机抵达南极,成为中国登上南极第一人。他拍摄的图像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南极的纪录片《初探南极》的主要素材。董兆乾也算客串了中国第一个极地记者。2005年,12月18日南极大陆第一次迎来来自大连的两名记者。这一次采访,让大连电视台成为第一个从南极传送图像报道的地方电视台。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就是刚刚从南极完成采访任务归来的大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佟伟冬。(2006-3-30 14:06:47)
主持人:佟伟冬作为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随队采访记者有幸远征南极。期间,佟伟冬对此次科考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天健网独家刊载了《佟伟冬日记》 。在日记里,他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南极的魅力、南极的科普知识,还有科考队里的人和事。去年的11月10日,佟伟冬曾作客天健网嘉宾聊天室,网友们把真挚的祝福送给了即将远行的佟伟冬。今天他再次来到这里,向网友讲述在南极采访的故事、讲述在南极的酸甜苦辣……(2006-3-30 14:07:15)
嘉宾:回家的感觉非常好,满足几个月来非常强烈的思念。(2006-3-30 14:07:27)
主持人:回家睡觉是不是都觉的特别香? (2006-3-30 14:07:41)
嘉宾:我是一个心思很重的人,回来之后我们会有一系列的活动、节目,我就怕这些事情做不好,还是睡得不踏实,睡前在想接下来的节目怎么做,我拍的很多的素材,这些素材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所以昨天晚上应该说睡的并不是很好。 (2006-3-30 14:08:14)
主持人:我记得昨天,你进到广电中心的时候说,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我想知道28日凌晨你从那样一个圣洁的南极陆地重新回到南极有着极大反差的繁华都市上海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的感觉?心理和生活上的反差一下子能适应吗? (2006-3-30 14:08:51)
嘉宾:我和新华社的记者和这次科考队回国以后,最先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踏上上海的土地的时候,那个时候心情比踏上南极洲的土地还要复杂,昨天回到大连我觉得到大连的时候心情比到上海的时候还要复杂,这毕竟是回到祖国和家乡,这种心情很复杂,我不知道怎么表述,这里面有对南极的怀念,对自己这次经历的一种缅怀,还有见到家里人,见到朋友的欣喜,这种反差确是是非常大,在南极是与世隔绝的,整天在我们工作生活的就几十个人,回到祖国,回到家乡,身边始终是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确实感觉一下子是另一个世界,我对自己的这种适应能力还是比较自信的,所以我想这种反差我会很快的调整过来。 (2006-3-30 14:10:29)
主持人:我们在你的日记中了解到,南极的生活是枯燥、孤独、艰难的。当你从南极往回返的时候是否有一种逃离苦海的解脱? (2006-3-30 14:10:53)
嘉宾:大家在南极开玩笑说:去南极是去见上帝了,我们讲只是去上帝身边工作,上帝并不喜欢我们,我们到达南极洲之后,那里非常荒凉、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那里圣洁和壮美不是我们在都市生活当中能感受到的。现在回来在南极的只是想念家乡,回家看看家里的亲人和朋友,一旦回到国内,我们现在开始怀念自己由艰苦所积累下来的这种生活的阅历,怀念自己那段不平凡的历程,也怀念南极大陆的那种壮美和圣洁。 (2006-3-30 14:11:57)
主持人:在南极呆了那么久,也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了,当南极渐渐从视线远离的时候心情复杂吗?(2006-3-30 14:12:13)
嘉宾:他们确实很艰苦,我们跟他们分别的时候,大家是泪流满面的,我觉得他们留下和我们分别的时候不仅仅是依依不舍,为什流泪,那个时候大家的心情怎么说呢?怀念的就是大家共同经历的经历,虽然未来不可知,彼此之间希望自己的队友面临这种艰苦未来的鼓励还有祝福等等很多种情绪交融在一起的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大家都生存在这个“情绪场”里面,都沉浸在里面的时候,有流泪,有彼此的祝福,包括我们分手的时候从兜里掏出半盒烟来分给队友的时候,队友们觉得没有什么比这种礼物更珍贵。(2006-3-30 14:13:41)
主持人:离开南极的这些日子里,在梦里有没有梦到过南极?想起南极的时候,你哭了吗?(2006-3-30 14:13:56)
嘉宾:肯定是梦见了。我睡觉的时候经常梦到自己日以继夜和队友在山水之间的跋涉等,但是男人要坚强一点,不能总哭。包括剪汇报片的时候,看到在分手的时候,那种分手的场面确实心里为自己面对艰苦生活的辛酸,但是没流过眼泪。(2006-3-30 14:14:40)
主持人:这么说,南极已在你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一眼触及到南极大陆时是什么感觉?(2006-3-30 14:15:05)
嘉宾:比较凄凉的那种壮美,确实对人的内心的冲击力非常大。还有21次越冬队的兄弟们,我们是坐飞机上去的,当时飞机扬起来的时候,飞沙走石,飞机旁边的环境应该说非常差,但是没有一个人躲风,全朝着飞机招手,在那样的环境中,看到他们觉得这是我的队友,刚刚在南极经历风雪,我们非常感动,既为自然感动,也为自己的奋斗的精神感动。(2006-3-30 14:16:01)
嘉宾:传送邮件上网不可能的,至于说前面你问的问题,在南极采访和国内采访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在南极采访抛开这种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说,最主要的是在南极做记者的采访是没有后援的,无论什么样的条件,你只能凭自己和队友的帮助解决问题。比如我们的摄像机坏了,这次科考队,中央电视台的两位记者的摄像机采访话筒线冻折了。当时没有办法,找周围人的救助,假如说这个时候我们几个人的摄像机都出现故障了,这次科考队就失败了,因为没有后援,即便是在美国出现什么问题,可以空运一台摄像机,或者买一台,那么在南极怎么办,无论物资还是其他的采访相关设备都没有后援,一旦出现问只能是干瞪眼或者是向别人伸手求助。(2006-3-30 14:19:41)
主持人:看这样,你好像瘦了很多,是累瘦的,还是馋瘦的?(看来这是一位熟悉你的网友)(2006-3-30 14:20:07)
嘉宾:确是挺累,但不是天天那样挺紧张,我感觉主要是休息不好,生活不规律,第二是心里的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实际和科考队员最大的不同就是,科考队有一个项目可能两三年之后需要有结果,但是我们每天都需要有自己的成果,如果我们今天没采访,没报道,没有什么东西给自己媒体交待,我觉得这个压力非常大,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写稿子,发稿子,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再休息不好,我觉得瘦了是正常的。(2006-3-30 14:21:04)
主持人:在南极行动听众指挥,服从命令,我想问南极考察队是军事化的管理吗,在考察队也是军令如山吗?(2006-3-30 14:21:17)
嘉宾:令行禁止是肯定的,只要是领队、副领队、科考队的临时党委做的决定,执行起来是无条件的,如果你不执行这件事情,科考队相关的工作受影响。“军令如山”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必须按照组织决定的事情做,而且是无条件的,你必须来做。(2006-3-30 14:22:59)
嘉宾:有些时候采访条件不方便,我想出去拍冰面,这个时候我们要带器材,肯定不具备长距离的徒步行走去采访的能力,有时候交通条件比较差,比如说科考队直升机肯定不会随便飞,越野摩托车,雪地车有时候科考队队员需要用,我觉得交通条件是制约我们采访的一个困难,其他的倒没有觉得有什么困难,是不是能和科学家协作在于个人,只有你能和科学家相处,我觉得相处起来不是特别的困难,我现在感受到的困难最大的还是在交通方面。(2006-3-30 14:24:17)
主持人:我们听说你不仅实现了此行的目的,就是成功的在南极回传图象,你还实现的自己水平的最大奋斗目标,就是在南极上空进行航拍,海拍的内容被送到国务院进行汇报,再回来的过程当中,你为国家海洋制作了有关南极的资料片?(2006-3-30 14:24:23)
嘉宾:这次在南极冰面航拍两次,内陆冰港作过海拍,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觉得很骄傲,两部汇报片有一部是春节期间国家海洋据给曾培炎副总理做汇报用的,其中一部航拍是我给他做的,我们拍的很多的素材是很好的,跟中央台的记者合作,他们也帮我很多忙,他把资料传给北京,在北京合成的,我们的做的汇报片叫《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纪实》,而且我觉得是比较圆满,在上海播这部片子的时候,国家海洋局领导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比较高。这次我觉得给越冬队做的资料,以前都是记者才南极采访,因为工作比较紧张,大家没有把这些资料剪辑留给越冬队,他们是我的队友,即将面临接近420多天时间的艰苦生活,那地方是非常枯燥的,因为越冬期间与世隔绝,有50多天和国内任何信息都不会通,我想他们彼此之间只能看到周围之间的十几个队友,我们把这部资料专辑给他们,他们可以回忆起来和其他一百多名队友比较快乐的集体生活,当时我是连拍摄再剪辑,加在一起六天六夜的时间,都是现在的情景回放的东西,留给他们,但是我现在非常希望我的拍摄和剪辑的资料能够成为他们越冬期间生活的调剂。(2006-3-30 14:26:55)
主持人:网友提出问题:听大连新闻界的朋友说你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记者,我想问一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独立完成设置包括航拍,编辑和制作,这样过程中自己的专业技术是不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呢?(2006-3-30 14:27:19)
嘉宾:我觉得在南极工作和国内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南极的风很大,你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把摄像机抗稳确实是挺较劲的一件事。这次南极走的一圈之后,基本功确实有点提高。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次航拍,我坐直升机坐恶心了,只要出去就有机会做航拍,我们经常跟着出去做航测这样的项目,经常做航拍,这次我们的航拍经验觉得更丰富,我感觉我可以适应很多条件下的直升机航拍。(2006-3-30 14:28:15)
主持人:网友“小耗子”这样问,南极对人生是不是有大彻大悟的感觉,南极的美景最让你心动的是什么?(2006-3-30 14:28:30)
嘉宾:我现在不敢说,因为觉得南极大陆的含义很丰富,我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在南极大陆呆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它的含义很丰富,我想用这么短的经历体会透,再总结出来,再回到国内这么短的时间总结出来,我觉得要想做到这一点恐怕这么短的时间做不到。但是对南极有了一些认识,以前我们说要征服自然,我觉得这一圈回来之后,和大自然交朋友的感觉更好,我有一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不虚此生。南极洲是一个非常难于到达的地方,尤其是中山站的大陆,那个大楼毕竟只有2000多位中国人登上过南极大陆,所以能去一次不虚次生。至于南京美景,最让我心动的南极内陆冰缉那种壮美的感觉,那种感感觉非常好。(2006-3-30 14:29:55)
主持人:网友提问:和工作比的起来,在南极的生活更忙了还是更清闲了?(2006-3-30 14:30:09)
主持人:我记得你在日记中把1月5日和6日的日记合并在一起写的。当时解释是发生了一些意外,能告诉我们发生的什么意外吗?(2006-3-30 14:31:51)
嘉宾:当时掉到海边的冰峰里,我觉得家里人理解这个意外也怕家里人担心,所以就没有告诉家里人我受伤了,跟单位要解释一下,那天大连晚报的记者拿着我的稿子念回来。这个我必须跟单位解释一下,当时海冰在夏天的时候表面看上去挺坚实,实际上已经解冻了。我进行海冰观测,跳的时候冰塌了。可能当时是应付意外的时候不顾一切的要上来,上不来就“壮烈牺牲”了。往上爬的时候肌肉拉伤了。现在接近3个月的时间,差不多了好了。现在不敢快跑,平时已经不疼了。这种伤只能慢慢养。(2006-3-30 14:33:29)
主持人:当时有科考队员遇难了。这种消息对你出征南极有没有影响?(2006-3-30 14:33:53)
嘉宾:有影响,以前感觉南极是普通人到不了的地方,我到那去只是想到幸运,没有想到危险,我们通过资料了解到这个消息,当时我觉得5个科考队员在8、9月份的时候遇难,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知道那个地方还有危险,到了南极之后,知道按照科考队的纪律去做,多听听“老南极”的指导,另外自己多加小心还是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的。(2006-3-30 14:34:41)
主持人:这次科考队的领队成为了神秘的人物,听说他是大连人,在南极的采访日记中,他对大连的记者有特别的关照吗?(2006-3-30 14:34:58)
嘉宾:不是“挺”关照,是“相当”的关照,我觉得他不是几次征战南极,他去的中国仅有的两次北极科考,在科考船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飘了大概接近半年的时间,他确实是极地圈里挺传奇的一位。他是我们大连瓦房店的人,半道参军,到部队进入海洋系统。魏书记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只要是大连记者提出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纪律,魏书记想尽一切办法给予满足,所以这次这么顺利的进行采访,我觉得跟魏书记对我们的照顾是分不开的,我想知道魏书记知道我现在的心情,我想感谢他。(2006-3-30 14:36:24)
主持人:在南极的每一个人的行动代表了国家,在那里看到五星红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怀?(2006-3-30 14:36:40)
嘉宾:魏书记对大家讲,你们是国家队队员。我是代表着大连电视台出去的,一旦踏上南极,你就代表国家的形象,到了南极,在南极洲看到五星红旗的时候和在国内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要说艰苦条件来说,南极洲的艰苦恐怕也并不比拉夫雪峰艰苦,但最重要的是那个地方是与世隔绝的,在那个地方守护着我们祖国的国旗那种感觉很神圣的,这种神圣感不仅是我一个,我想科考队的每一名队员都有自己的神圣感,在南极洲升旗和奏国歌的那种感觉是心潮澎湃。(2006-3-30 14:37:55)
主持人:在南极怎么消化亲人之情呢?(2006-3-30 14:38:02)
嘉宾:我是发电子邮件,我们看看照片,其他的只是凭想象了。想象自己家里人会什么样子,是胖了还是瘦了。他们在我心里的形象很清晰,工作不忙的时候,只要一安静下来,脑海中共会浮现出妻子和孩子的身影,那种身影非常清晰。(2006-3-30 14:38:45)
主持人:由于客观的因素,当时图象还没有回传过来,她(佟伟冬妻子)说你心情低落,你一直责怪自己,处理干什么,图象没有回传成功,当你成功的传回图象之后,我约了她采访。她话的说不是特别多,应该在雪龙号往回返的时候,她脸深上有了明显的笑容,在南极的日子当中,她为你操了很多的心,这个瘦弱的女人是您坚强的精神支柱么?(2006-3-30 14:39:41)
嘉宾:她照顾孩子肯定操心,我能感觉十几年夫妻的相濡以沫的感觉,我觉得她也确实是我工作的动力之一吧,我觉得应该算是精神支柱。(2006-3-30 14:40:13)
主持人:现在南极建站和进行考察的国家不少于30个,这其中,真正对南极事务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哪几个国家?(2006-3-30 14:40:34)
嘉宾:在南极进站有26个国家,国有大小,在南极里面,发言的声音是平等,而且南极本身就是洁净的。大家可能出发点不一样,一坐在一起讨论南极事情的时候,大家的心态应该是洁净的,应该是对南极事务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应是南极委,当然声音有大有小,但是真正决定事情的时候,还是国际南极委决定这个事情。(2006-3-30 14:41:30)
嘉宾:它关乎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权益。
(2006-3-30 14:41:45)
嘉宾:这次科考有三方面的任务,第一方面进行单独的科学考察,陨石回收,地质图的填涂测绘等等,第二方面是要探索一条捷径。第三个就想探讨在格罗夫山建立一个内陆科考站,因为我们现在两个科考站都在沿海,想在内陆建站,就是中国人真正的进内陆,距离中山站,距离大约有1300多公里,这样中继站初步决定在格罗夫山,坍塌一下建中继站的可能性,我觉得格罗夫山应该是建内陆占的坚强支撑或者为建内陆第三个科考站也是第一个基地的内陆站提供一种保障,它的意义重大。(2006-3-30 14:43:22)
主持人:智利现在在南极建的邮局,尽管只有一个人,他们在南极建立了考察学校,他们在鼓励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夫妇到南极去生育子女,然后给这样的子女发放南极的出生证,这样孩子成为世界上罕有的南极原住民。现在中国在南极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2006-3-30 14:44:05)
嘉宾:中国在南极发挥至关重要的重要。中国在南极现在开展的科考项目很多在国际上是比较领先的,比如陨石,在南极的测绘,我们每年参加GPS联测,我们在南极开展的很多项目在国际上都是占有一定地位的。能不能在南极事务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有没有比较多的发言最重要的是在国际南极科考领域中作出多大的贡献,因为我们中国人作出的贡献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发言权比较大,所以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占有的地位比较重要。(2006-3-30 14:45:50)
主持人:网友提问,看过日记有很多的科考知识,采访这样的题材是不是很伤脑筋?(2006-3-30 14:45:53)
嘉宾:有很多东西我们坐着科学家讲,他讲半个小时也不懂,我们搞不明白,一旦你费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搞明白以后,更难的一点就面临了:你怎么把这件事情写出来,说成这种我们电视台的观众或者说网络的网友,或者是平面媒体的读者,怎么写成大家懂的事情,我写完了之后,他看了不懂等于我没写,或我传播了没有到达观众那里,还是没有做,更伤脑筋的一点就是把它做得通俗易懂,到底什么是固体槽,这解释起来不是两分钟的电视新闻能解释出来的,我们希望我们报的科普知识,希望真正对科技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受众,那一部分人群,他们更关注,经过大家简单的查一些资料理解我们的报道的内容,和我们有一些互动,把科普知识写的通俗易懂是很伤脑筋的一件事。(2006-3-30 14:46:58)
主持人:网友说:去过南极还想去北极吗?(2006-3-30 14:47:05)
嘉宾:地球有三极,还有四极。我当然想全去一遍,当然有一个条件允许不允许的问题,我希望有机会的话,我能再去北极,最好能为着地球走一圈才好,不知道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我会为这件事情做持续不断的努力。(2006-3-30 14:47:43)
主持人:网友提问,有了那么丰富的经历和感受,你会写南极心得吗?(2006-3-30 14:47:52)
嘉宾:在一路上传过来的稿子已经写了很多感受,现在如果有机会,条件允许的话,我希望把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和我一起感受南极洲,因为上一次南极洲的越冬队提出来享受南极,快乐越冬,越冬生活那么枯燥他们都能享受南极,快乐越冬,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能把这些记录下来,我觉得大家共同欣赏和感受可能是享福不受罪的事情。(2006-3-30 14:48:47)
主持人:网友提问,去了南极你成熟了吗?性格有没有变化?(2006-3-30 14:48:59)
主持人:本次考察队有12名女队员她们也作出的贡献,她们组织的大量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为考察的提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你所写的南极日记里,曾经提到过李大姐,她是不是特别能张罗的人。(2006-3-30 14:50:50)
嘉宾:一个女人能独立在外面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是很难的事情,大家各忙各的,在那种环境,她能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像她这样能张罗的还不多,所以我觉得过很佩服她。(2006-3-30 14:51:07)
主持人:因为天气的原因飞机无法起飞,当时魏领队的情绪一直不好,当时队员想家,说:“做点让国家骄傲和自己满足的事才是强人”,看到这里我们当时的心里特别的发酸。(2006-3-30 14:51:44)
嘉宾:这是我们科考队最特殊的部分,这里面有很多人评价起来这个人出群拔萃的。比如老大徐霞清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从陆地进格罗夫山的人,其中年龄第二大的李金言一个人搜集了3000多块,他们都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这样的人在那样的环境里58天不能洗澡,春节前就已经段了食盐了。至于危险不在话下,这些人在这种环境里非常艰苦的工作,确实是很让人佩服的。我想其中像方博士和彭老师,我们现在是很好的朋友,如果以后有机会,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他们是科考队英雄集体的英雄和勇士。(2006-3-30 14:53:13)
主持人:你在日记里提到,都是那个身上搓下太多的泥惹的祸,是这样吗?(2006-3-30 14:53:33)
嘉宾:当时是这样,这种环境下很脏,徐霞清也提到,车上搓下这么多的泥,下水道堵了,我想跟泥有关系。他们确实58天不洗澡,而且刷牙的水是配给的你自己拿一个杯子,有一个人拿的水如果太大只能用湿巾擦擦,这种条件非常的艰苦,(2006-3-30 14:54:35)
主持人:他在日记的留言本做的这样的留言,你好,我是维琴的老公,看了你的日记,感觉真好,是内心感觉的表露,你许大姐是很能干的川妹子,不愿意让我操心,明天你就要提前进入西风带了。我衷心祝愿雪龙号进入中山站。当时问他,我说描述你爱人准确吗,他说太准确了,他平时就是那样的大嗓门,如果他不这样说,我还怀疑他有病了,从那以后,他是在印尼上网的时候及搜索到你的日记,每天上网注意观察你的日记,最起码给科考队的亲人吃了一个定心丸。应该这么说吧?(2006-3-30 14:57:46)
嘉宾:我当时写的时候,现在回头看,记录自己快乐别人,我觉得这一路的行程如果不写的话,我想很多生活当中重要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忘,通过这些日记我简单的翻一番会想到当时的点滴一点都不会忘记,我记录的自己生活的履历,看到了日记之后我希望快乐别人,有他这样看到很快乐,我也很高兴,人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也满足。(2006-3-30 14:58:39)
主持人:处在那样的环境,你在理想中的生活和目标是一样的么?在危险的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2006-3-30 14:58:51)
嘉宾:可能这位网友刚上网,我的感受是这样:还是想说的那样很复杂,那种满心的幸福,不知道到达南极洲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工作,我能不能完成工作,能作为2900多个到达南极洲和四六十个进入南极内陆冰盖的队员,在那种心情当中到达的南极洲。在这种环境当中你提平常生活中的理想目标有没有改变,我觉得说实话没来得及想,当时刚顾着享受南极,还没顾上改变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回来之后我要把这种情绪沉淀一段时间,我需要自己想一些事情,具体今后我怎么样选择我未来的价值取向还有人生当中的一些动作,我觉得需要经过一些考虑。至于您提的在危险的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那都最危险了还想什么,什么都没想,比如掉冰缝第一反映就是爬出去,骑摩托车,拍片子,我们从大坡上扔下来的时候,他是在地下滚,我是在地下爬,没有想我这个活动是不是壮烈,没有来得及想,光想着活下来了(2006-3-30 15:01:05)
主持人:网友“比目鱼”问过年的时候你最想的是谁?(2006-3-30 15:01:15)
嘉宾:我在大连的妻子、孩子、在佳木斯我的岳父岳母都很想念,包括我周围很多非常好的哥们在大连,在黑龙江的,非常非常想,而且这就想向家一样,过年的时候情绪很复杂。(2006-3-30 15:01:45)
主持人:网友提问,这么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你见到亲人的时候流泪了吗??你带什么礼物回来了?(2006-3-30 15:02:00)
嘉宾:没有流泪,我们生活了十几年,平时比较内敛一点,在众人面前比较平静面对,确实我们两个人见面的时候,拥抱了一下,但是没有眼泪激烈的情绪出现,至于我带的礼物,南极能带什么礼物,南极石头不能动,我带回来很多精美的照片,摆在我爱人的桌子上,让她想起来我们在这段分别的时候,很珍贵的思念,我觉得我回来了本身能平安的回来就是礼物。(2006-3-30 15:02:51)
主持人:网友提问,在南极拍照片了吗?能不能给我们看看南极的照片?(2006-3-30 15:03:04)
嘉宾:当然可以了,我都是用别人的照相机拍的。我自己在很多环境,又要用摄像机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很多照片是从别的朋友的手里拷来的。当时哥们之间互相传,照片是很不错的,如果大家感兴趣,现在点开几幅,我们看看。(2006-3-30 15:03:39)
嘉宾:第一附照片是格罗斯山的珠峰,拍的这一天天空万里无云,下面是蓝冰,这种色彩,包括格罗夫山的造型都是很美的。当时我们到格罗夫山的时候,光顾着紧张工作,随手拍的一张,没想到回来之后成为大家共同享受。这张纸是大家记得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大文学家叫屈原,屈原写一过一首诗《天问》,这张应该是内陆冰盖对的科学家,这是南极内陆,内陆很少有石头,在格罗夫山有很多的碎石带,很多碎石带的形状像一个问号,他的问号最后的一点拍得不是很全,肯定力足点只能把广角拉的这么多,但是整体像一个问号,所以大家命名为天问。(2006-3-30 15:05:31)
嘉宾:这副大家起名叫“石狗狗”,整体的形象像一只小狗,(2006-3-30 15:05:52)
嘉宾:这幅有人说应该叫起到我不知道为什么叫祈祷,我问的时候他也说不明白,还有人说叫“冰老天慌”这个蓝冰多少年不好说,说这个蓝冰的年代用一个词,积年累月下下来之后没有熔化的雪,最后压成了冰,这个冰是蓝色的,不透明,大家叫揽名,非常的兼营和非常的滑,我们在上面走的时候,内陆送给我们一幅冰
日本的许多作家在小说里会表达“徒劳”的主题。
川端康成写的是对抗人生虚无主义本质的徒劳,三岛由纪夫写的是解决人物认识与行为的二律背反的徒劳,大江健三郎写的是试图满足无法被满足的人性欲望的徒劳。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的,是寻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徒劳。
1《挪威的森林》里无处不在的压抑感,大多来自于面对徒劳的无奈。
渡边对直子毫无保留的爱,全身心的付出,甚至让她在二十岁那天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欲望和高潮,可是,他仍然无法进入她的内心。
直子始终如一地爱着木月,木月死了,她的心就封闭了,不愿意任何人进去她的里面,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她彻底锁住了自己。这把锁,没有人能打开,也屏蔽了理解的机会。
渡边一直不愿意放弃直子。他本身并不是一个顽强的人,但他试图变得顽强;他本身并不算是个很成熟的人,但他为了直子而用力成长。但这一切的努力,都被阻隔在“理解”的鸿沟之外。
虽然直子知道,”死了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但她仍执着于死去的木月;直子知道她需要“肩膀放松,身体变轻”,但她没有办法做到,因为只要一放松就会土崩瓦解。
自身的“知”和“行”之间尚且存在着巨大的距离,又谈何与他人的理解呢?他人的安慰、体贴、认同,又能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这是《挪威的森林》所表达的意义之一——“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相互理解,是“宿命式的不可能。
2村上春树在很多场合提过他最爱的三个作家:雷蒙德·钱德勒、菲茨杰拉德、雷蒙德·卡佛。
不少人读雷蒙德·卡佛,都感觉云里雾里,不知道卡佛写的那些所谓极简主义的枯燥文字、看似随意截取的生活片断,到底表达了什么。
我读过卡佛的《大教堂》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在我看来,卡佛勾勒的是每个人生命中都可能出现的一种荒凉的、令人感到空落落的大片大片的苍白。这种苍白来不仅来自于无趣的生活,也来自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
在卡佛的作品里,人们在沟通和表达上的缺陷随处可见。我们在阅读时感觉到书中人物的前言不搭后语,或是对话的支离破碎,其实都是真实生活的精确反应——人其实在很多时候都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
当沟通的起点——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都出现问题时,更不用提沟通的其它环节——对方是否能听清、是否愿意听、听了是否能听懂了。
在读《挪威的森林》时,能感觉到村上春树对卡佛的致敬。
渡边和直子无法相互理解,永泽和初美无法相互理解,玲子和外界无法相互理解,即使是敢死队,我们在阅读时大多只会对他报以嘲笑,很少能与他达成理解。
无法理解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个人的经历、理念或心态,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沟通和表达。脱离了沟通和表达来追求理解,是纸上谈兵、一厢情愿的尝试。因此,在相互理解的徒劳里,沟通和表达的本质缺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书中多次提到这种缺陷,比如说直子,“她无法在诉诸语言之前在心里把握它,惟其如此才无法诉诸语言”,比如说渡边在思考死亡问题时,“诉诸语言之后确很平凡,但当时的我并不是将其作为语言”——可以看出,这种缺陷,既在于内心对于感受的定位误差,也在于语言体系的不完善。
这种缺陷,与口才无关,和尝试的次数无关。这是由沟通和表达的属性和载体所决定的,试图解决的努力是徒劳的。但大多数人并不会意识到这样的努力是徒劳,人们在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时,仍会本能地寻求与他人的交流,试图以交流获得相互理解,来应对孤独。
不可否认,这种与他人交流的尝试,或多或少会起到一些作用,会让人有机会产生“被理解”的感受,但这样的理解,更偏重于表象,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就好像是被火灼伤后,用凉水浇伤口,碰到水的那一刹那,感受是舒服的,但这种舒服是短暂的,是表面的,真正的伤口,仍然在疼。
这种徒劳的努力,同样表现在书中所描写的年轻一代对性的态度上。泡吧、一夜情,在书中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很显然,对于性的放纵,同样是人们试图解决孤独感的一种方式——
既然无法相互理解,就至少让彼此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吧。但这种尝试同样是失败的,渡边的感受是:“和素不相识的女孩睡觉,睡得再多也是徒劳无益。”
3在牢不可破的徒劳面前,村上春树给出了一种应对的方式:
“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在书里,这是渡边和永泽的态度。永泽说:“我同渡边的相近之处,就在于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这点与其他人不同,那些家伙无不蝇营苟且地设法让周围人理解自己。”
但渡边和永泽选择这种态度的成因是不同的。对渡边来说,他并非不渴望他人的理解,只是在遇到徒劳的迎头痛击时,钻回自己的壳里,喘口气让自己缓一缓。而对永泽来说,他试图以执拗的姿态彰显自己对抗孤独的勇气,用激烈的态度向徒劳发起正面挑战,即使伤害自己身边最亲最爱的人也在所不惜。
从结果来看,以否定问题本身来解决问题,并没有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渡边仍在孤独的泥沼中气喘吁吁,永泽同样在孤寂的道路上找不到归宿。
村上春树给出的真正的答案,是绿子。
绿子的形象,类似于《雪国》里的叶子、《围城》里的唐晓芙、《罪与罚》里的索尼娅,他们是重重黑暗里的一丝光亮,是对抗徒劳和虚无的勇气来源。
绿子给渡边的感觉,和直子截然不同。绿子是立体的,是行走的、呼吸的、跳动的,她的一举一动都在让渡边感受到触动。
绿子的经历,其实并没有比直子和玲子好太多。她同样无依无靠。但在孤独里,她选择的是与她们截然不同的态度。她选择接受现实,选择追逐生活里的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目标,或者说得更简单些,她选择的是——活下去。
“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这是渡边在书的尾声处的想法。这个想法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关键在于绿子。
4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把致敬同样献给了他的另一位偶像——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排行榜第二名。小说和**里,都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盖茨比整夜整夜凝望着对岸的灯光,也就是黛西家码头的灯光。这束灯光,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有着丰富的隐喻和意向。
《挪威的森林》里有类似的光亮。
“我静止不动地呆呆凝视着那微小的光亮。那光亮使我联想到犹如风中残烛的灵魂的最后忽闪。我真想用两手把那光严严实实地遮住,守护它。我久久地注视着那若明若暗摇曳不定的灯光,就像盖茨比整夜整夜看守对岸的小光点一样。”
这束光亮,是渡边的寄托和追求,是他灵魂的方向,是他希望用生命为之守护的珍宝,也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
在书中的大部分篇幅里,村上都让渡边和读者们以为,这束光亮,是渡边的最爱——直子。
直到全书的最后一句,当渡边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时,我才意识到,这束光亮,是绿子。
虽然村上春树没有在书中提到这束光的颜色,但我们都知道,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这束光,是绿色的。
绿光,绿子,或许这并不只是个巧合。
再想得更深一点,这束绿光,是幸福的终点吗?
村上春树选择了开放式的结尾,没有给出答案。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束绿光并没有给盖茨比带来幸福的终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菲茨杰拉德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段话: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划,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回到往昔。”
盖茨比相信的那盏绿灯,那个年复一年渐行渐远的令人沉醉的未来,为何努力向这个目标奋进的我们,是在“逆水行舟”,会“不停地倒退,回到往昔”呢?
回到《挪威的森林》里来,绿子带来的这束光亮,是否也会让渡边陷入同样的境地?
这才是这本小说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壹』 短篇童话故事50字
1、短篇童话故事
①在森林里,有一只兔子,她很可爱,很版听话,很细心。那可爱的小脸上嵌着一权双晶莹、漂亮的眼睛。大家都叫她“乖乖”。她的细心可是在森林里出了名的。人人见了,都会夸她。乖乖的妈妈也为自己有着这么一个女儿而自豪、高兴。
②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③小鸟问鸟妈妈:为什么天黄了?鸟妈妈说:因为沙尘暴来了。沙尘暴为什么来了?因为树没了。树为什么没了?因为人来了。地球爷爷的叹息。
2、解释
“童话故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故事”一词在《辞海》中的基本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
『贰』 编一个童话故事50字
1、短篇童话故事
①在森林里,有一只兔子,她很可爱,很听话,很细心版。那可爱的小脸上嵌着一权双晶莹、漂亮的眼睛。大家都叫她“乖乖”。她的细心可是在森林里出了名的。人人见了,都会夸她。乖乖的妈妈也为自己有着这么一个女儿而自豪、高兴。
②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③小鸟问鸟妈妈:为什么天黄了?鸟妈妈说:因为沙尘暴来了。沙尘暴为什么来了?因为树没了。树为什么没了?因为人来了。地球爷爷的叹息。
『叁』 写一篇童话故事,五十个字。
1、在森林里,来有一只自兔子,她很可爱,很听话,很细心。那可爱的小脸上嵌着一双晶莹、漂亮的眼睛。大家都叫她“乖乖”。她的细心可是在森林里出了名的。人人见了,都会夸她。乖乖的妈妈也为自己有着这么一个女儿而自豪、高兴。
2、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3、小鸟问鸟妈妈:为什么天黄了?鸟妈妈说:因为沙尘暴来了。沙尘暴为什么来了?因为树没了。树为什么没了?因为人来了。地球爷爷的叹息。
『肆』 50字的童话故事
从前,有一只抄小猫和一只小狗袭,他们长得一样强壮。他们是冤家 ,一见面就吵架。有一天,他们俩又相遇了,他们俩昂着头,不看对方一眼,一言不发地从对方身边走过。小猫走着走着,看到了一面凹透镜,他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不禁惊呆了,镜中的自己是那么的瘦小,简直比蚂蚁还要弱小,于是,他灰溜溜地走开了。小狗走着走着,看到了一面凸透镜,他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不禁得意起来,镜中的自己是那么得高大,简直比狮子还要威猛一百倍,于是,他得意洋洋地走了。走着走着,小狗和小猫又相遇了,小狗得意洋洋、不可一世,小猫低着头,夹着尾巴从小狗身边溜走了
『伍』 50字的童话故事
1月光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它们生活得有滋有味,丰富多采。有一天,小鹿和小乌龟在一起玩得特别高兴,忘记了回家。天渐渐地黑了,小鹿对小乌龟说:“小乌龟,怎么办,我们找不到回家的的路了。”俩个小伙伴急坏了就在这时,它们发现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你看,月亮升起来了,我们可以回家了!”于是它们踏着银色的月光回到了家。
2聪明的小鸡
一天,老鹰要吃小鸡,小鸡连忙说:“鹰先生,你吃我一个吃不饱,我把弟弟和妹妹都叫来,让你一块吃,好吗”老鹰说:“可以,还不快去。”小鸡飞快地跑回家,再也不出来了。老鹰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就只好飞走了。
3动物聚会
一天,小动物们要搞聚会了。小猴子拿出一颗豆子,小猴把豆子放在桌子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小豆子活蹦乱跳。大家都鼓掌了。大家问小猴子豆子怎嘛会跳小猴子掰开豆子里面有两条虫子大家突然明白了。
4可怜的小兔
一天,小兔去森林里采蘑菇。走到河边发现有一个大花蘑菇伸手就摘。小鹿见到了连忙阻止道,说:“小兔,这可是毒蘑菇,别摘!”可小兔不听,小鹿只好走了。小兔摘了,吃了,结果死了。
5老山羊斗老虎
老山羊在爬山的过程中跌了一跤,来到了一个山洞前,碰上了刚要出门的狮子。狮子说:“我现在正饿着呢,老山羊你就当本大王的点心吧!”说着便冲向老山羊。老山羊急中生智,说:“我是山羊的大王,我要吃五只老虎,四只狮子,五只老虎已经吃完了,四只狮子也只剩下两只了。”听完老山羊的话,狮子赶紧逃走了。
狮子在路上遇到了狐狸,狐狸说:“大王您为什麽如此慌张”狮子说:“那边有只老山羊,说要吃我,我就逃到这来了。”狐狸说:“不可能。”狮子说:“怎麽不可能了,是他亲口说的!如果你不信,我可以带你去看。”
狮子和狐狸一起向老山羊走来,老山羊又说:“狐狸,我不是让你给我抓两只狮子来吗你怎麽只抓了一只”狮子听完这话,转头就把狐狸咬死了,然后逃之夭夭。就这样,老山羊以自己的智慧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5)50字童话故事有名字扩展阅读童话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童话故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故事”一词在《辞海》中的基本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
童话故事的主旨是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慈爱,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 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儿童文学辞典))
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好人很善良,坏人很恶毒。比如《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后很恶毒;《灰姑娘》里,后母很恶毒,灰姑娘很善良。
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打动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
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丰富多彩的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当然,从广义上说,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幻想,但幻想却是童话体裁作品最本质的特征,是童话的灵魂,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幻想也就没有童话。
童话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者,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
童话区别于一般的小说和故事之处,就在于它能借助幻想的力量,使我们平常见的各种平凡人物和现象,展现出不平凡的奇异光彩,为小读者展开一个“幻想世界”。童话中的幻想,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亦虚亦实、如幻似真的奇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动。
童话故事中的幻想看起来好像能无拘无束,可在瞬间上天入地,一目千里,可写仙子,可写妖魔,可死而复生,可长生不死,甚至连虫鱼鸟兽都可以有人的思想,人的行为……所有这些,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可实际上,童话故事正是以‘幻想’为一方面,以‘真实’为另一方面,中间流淌着对儿童充满诱惑的奇妙故事、给童年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陆』 写50字的童话故事
篇一:童话故事
有一天,森林里的小动物—小兔子捡到了一本好看的童话书,于是小兔子便把它捡到的童话故事书,交给了这里的村长,村长便把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召集起来,看起了里面故事,大家夸小兔子是好样的。
篇二:童话世界
在彩虹的后面,有一个梦幻仙境,那里生活着可爱的花仙子,花仙子里的一个国家中有个公主,她一出生就被大家叫做花公主。
篇三:童话世界
碎布块在工厂外面,从四面八方收来的碎布片堆成一个又一个高高的垛子。每块碎布都有自己的历史,每块碎布片也在讲自己的历史,但是你不可能听全它们所讲的一切。有些碎布片是本国出产的,有的来自外国。这边一块丹麦布片和一块挪威布块挨在一起;一块是地道的丹麦布,另一块则是货真价实的挪威货。任何通情达理的挪威人和丹麦人都会说,这两位真是有意思。
篇四:童话故事作文500字
大家好,我是大家熟悉的老朋友——太阳,有的人不认识我 那我就来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是一个非常大的太阳。怎么,觉得我很小吗 那是因为你们住的地球离我很远,我离地球有1。5亿公里,所以你们才觉得我只有盘子那么大,还有你们住的地球要130万个才能抵得上我呢!
篇五:童话世界九寨沟
我爱祖国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更爱有“童话世界”之称的九寨沟。
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寨子而得名。那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们先到了有趣的熊猫海。大熊猫是当地的吉祥之物。所以特别受当地人们的钟爱。那里的大熊猫经常到那儿玩耍、觅食,好一个可爱的样子。那里有一块大石头,黑白相间,活像一只憨态可人的大熊猫。你们说它可爱不?那里还有一个浅蓝的海子,淡淡的海配上一只“大熊猫”显得更加迷人了。
篇六:童话故事
在一个孤僻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位很美丽的故娘。她的名字叫珊珊。她有着樱桃似的小嘴,可惹人喜爱好有一双水汪汪的小眼睛呢!
每当早晨, 珊珊都会伴随着鸟儿一起歌唱,而且引来了好多的动物。这时,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欢快起来,一起手舞足蹈,可开心了。
就这样,一日复一日……
有一天,一个男孩到山上砍树,很远就听见一位女孩在唱歌,就躲在一个离姗姗较进的树旁听她唱歌过力偶啊一会儿,姗姗发觉了那个男孩一直在听她唱歌,姗姗很生气,便冲进了屋里关好了门。可是那个男孩听见了姗姗没唱歌了,就转过身去看姗姗,结果连身影都没看见,然后男孩就去砍树去了。砍完树后,他就告诉了好多人,说这里有一个女孩,唱歌很好听,就这样一直传,结果传入了国王那儿。国王得知此消息,便大发雷霆!
篇七:童话故事
在森林里,有一只兔子,她很可爱,很听话,很细心。那可爱的小脸上嵌着一双晶莹、漂亮的眼睛。大家都叫她“乖乖”。她的细心可是在森林里出了名的。人人见了,都会夸她。乖乖的妈妈也为自己有着这么一个女儿而自豪、高兴。
你选一个吧~
请采纳~
『柒』 求50字以内简短寓言或童话故事
韩娥善歌
从前,韩国有位歌唱家名叫韩娥,要到位于东方的齐国去,不想在半路上就断了钱粮,从而使基本生活都发生了困难。为了度过这一难关,她在经过齐国都城西边的雍门时,便用卖唱来换取食物。韩娥唱起歌来,情感是相当投入的,以至在她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她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仿佛在城门的梁柱之间缭绕,竟至三日不绝于耳;凡是聆听过韩娥歌唱的人,都还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好像她并没有离开一样。
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时,店小二狗眼看人,见她穷愁潦倒,便当众羞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方圆一里之内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
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为了感谢韩娥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大家送给韩娥许多财物和礼品,使她满载而归。
韩娥的故事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捌』 数学童话故事50字
小猫小狗小刺猬在玩游戏
小猫问小狗
刺猬身上有几根刺
小狗答道,Y的平方根
小猫惊到,是Y的平方,还是平方根根???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节日,所以大多数国家都有过圣诞节的习俗,比如意大利、英国、瑞典、法国、丹麦等。圣诞节发展是从十九世纪初到中叶,整个的美洲和欧洲都开始过圣诞节,同时还逐渐衍生出相对应的圣诞文化。
各个国家圣诞节习俗:
1、英国威尔士扮死马唱圣歌
扮死马唱圣歌是冬至时威尔士的古老习俗,是在圣诞节出现之前,异教节日的变相延续。
人们围着一个戴上死马头盖骨扮成死马的人,然后一行人等挨家挨户唱圣歌,希望得到一些饮食作为馈赠,祈求为大家带来好运。这可不是什么海外奇谈,而是有所记载的典故,来源于广为传唱的圣歌,我们唱起圣诞祝酒歌。
2、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圣诞木头人
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每年12月8日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圣诞小木头人,戴着小红帽。每家主人在用餐时都会给小木头人留下点吃的,还要给木头人裹上毯子,不让他挨饿受冻。
然后,趁孩子们不注意的时候,把圣诞礼物藏在毯子下面,反正木头人是空心的,孩子们会以为,礼物真的是木头人的便便。
3、挪威平安夜藏扫把
挪威人每年平安夜都不厌其烦地把所有扫把藏起来,许多大老爷们儿还要拿出猎枪朝空中放几枪以示警戒,算是异教徒的习俗。这其中也是有典故的:当地传说中,巫婆和其他各种魔鬼会在平安夜出没,而巫婆行走江湖必备的就是扫把。
4、德国
圣诞树的发源国。某宗教徒的家里定会放置一颗美丽的圣诞树,圣诞饼亦多款且讲究。
5、澳大利亚
适婚年龄的女子,在圣诞节时将溶锡倾入冷水中,看它的形状,来预测未来夫婿的外貌,高矮胖瘦。
6、捷克
圣诞节未婚的捷克少女,把削好的苹果皮,抛在背后。圣诞节习俗礼仪她们以为这样做可以看出未来夫婿的姓氏之第一个字母。
船长劳伦斯“提图斯”奥茨与小马。: 公共资源
对于劳伦斯·奥茨来说,南极赛跑有了一个先兆性的开始。1910年11月,特拉诺瓦远征队离开新西兰仅仅两天,一场猛烈的风暴就杀死了奥茨照料的19匹小马中的两匹,差点使船沉没。差不多两年后,他的旅程结束了,他从帐篷里走出来,在说出十个字后,走进了南极暴风雪的牙齿里,这十个字将为哀悼英国人带来骄傲的泪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奥茨对小马的关心与他对探险队领队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的幻灭如出一辙。
奥茨花了一千英镑,才有幸加入斯科特的探险队,这次探险本应将探索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在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突然改变了他宣布的前往北极的计划后,这很快成为了一场南极竞赛。“请通知你,弗雷姆正在南极阿蒙森号上,”他给斯科特发来的电报上写道。很明显,阿蒙森将把收集岩石标本和企鹅蛋的工作留给英国人;他只想先到达北极点,然后回到家乡,在巡回演讲中获得荣誉。
奥茨,大约1911年。:
1880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英国家庭,劳伦斯·奥茨在第二次波尔战争中担任初级军官之前曾就读于伊顿公学。一次小冲突中的枪伤使奥茨获得了“永不投降”的绰号,他的大腿粉碎,左腿比右腿短了一英寸。
至今,罗伯特·斯科特想带着奥茨去远征,但奥茨一到新西兰,他就吃惊地发现一名船员(只懂狗,不懂马)已经在满洲里以每人5英镑的价格购买了小马。奥茨说,它们是“我见过的最大的鳄鱼”。从过去的探险中,斯科特推断白色或灰色的小马比深色的马强壮,尽管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一点。当奥茨告诉他满洲小马不适合远征时,斯科特怒气冲冲,表示不同意。奥茨怒气冲冲地走了。
检查补给,奥茨很快猜测到没有足够的饲料,于是他用自己的钱多买了两吨,并把饲料走私到了泰拉诺瓦号上。1910年11月29日,当斯科特和他的船员们大张旗鼓地从新西兰出发前往南极洲时,奥茨已经在写给他母亲的信中对探险队提出了质疑:“如果他先到达南极,我们就可以两腿夹着尾巴回家,不会犯错误。我必须说,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太高了,所有的摄影、欢呼、在舰队中穿梭等都是腐朽的,如果我们失败了,只会让我们看起来更愚蠢。”奥茨接着称赞阿蒙森计划使用狗和滑雪板,而不是在马旁边行走。“如果斯科特做了任何愚蠢的事情,比如喂饱了他的小马,他肯定会被打死。”
经过一段令人痛苦的缓慢的浮冰之旅后,地球新星号于1911年1月4日抵达南极洲的罗斯岛。这些人卸下货物,在埃文斯营地建立了基地,一些船员于2月份出发,在罗斯冰架附近的鲸鱼湾进行远足,在那里他们看到了阿蒙森的弗拉姆号抛锚。第二天早上,他们看见阿蒙森自己骑着他的狗拉雪橇以惊人的速度穿过冰面,准备让他的动物们攻击大约900英里外的南极。斯科特的手下除了自己的狗没有别的麻烦,他们的小马只能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在他们准备用来储存北极跑物资的仓库里。
考虑到小马的体重和瘦腿,它们会从最上面的一层雪中跳过去;自制的雪鞋只能起作用对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一次旅行中,一匹小马摔倒了,狗扑向它,撕咬它的肉。奥茨知道的足够让小马知道从岸边得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的尼姆罗德探险队(Nimrod expedition,1907-1909)的几匹小马在那里吃了咸沙子后倒下身亡。但他也知道他的一些动物根本无法忍受任何长途旅行。他建议斯科特,他们杀死弱小的狗,把肉放在去北极的路上的仓库里。即使斯科特知道阿蒙森正计划为了同样的目的杀死他的97只格陵兰狗中的许多,他也不会有任何一只。
“我已经受够了这种对动物的残忍,”斯科特回答说,“我不会为了几天的行军而不顾自己的感受。”
“恐怕你会“很遗憾,长官,”奥茨回答,
特拉诺瓦号的船员们继续他们的仓库铺设运行,狗是“薄如耙子”从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和轻定量配给。两匹小马在暴风雪中筋疲力尽而死。奥茨继续质疑斯科特的计划。1911年3月,探险队员们在麦克默多海峡的冰面上扎营,一个船员半夜被巨大的爆裂声惊醒;他们离开帐篷,发现自己被困在移动的浮冰上。小马驹在另一个浮冰上漂浮在它们旁边。
这些人跳到这些动物身边,开始把它们从浮冰移到浮冰上,试图让它们安全地回到罗斯冰架上。这是一项缓慢的工作,因为他们常常不得不等待另一条浮冰漂近,以便取得任何进展。
然后一群虎鲸开始绕着浮冰转,把它们的头伸出水面,从浮冰的边缘看过去,它们的眼睛盯着小马。正如亨利·鲍尔斯在日记中所描述的那样,“巨大的黑色和**的脑袋和令人恶心的猪眼睛有时离我们只有几码远,而且总是在我们周围,是我对那天最不安的回忆之一。巨大的鳍已经够坏的了,但是当它们开始垂直闪避时,它们确实很可怕。
奥茨、斯科特和其他人来帮忙,斯科特担心失去他的人,更不用说他的小马了。很快,十几只逆戟鲸在周围盘旋,惊吓着小马,直到它们倒入水中。奥茨和鲍尔斯试图把他们拉到安全的地方,但事实证明他们太重了。一匹小马游到较厚的冰面上幸免于难。鲍尔斯用镐砍掉了剩下的部分,这样虎鲸至少不会活着吃掉它们。
“这些事件太可怕了,”斯科特写道。
更糟的是e。1911年11月,奥茨和包括斯科特在内的其他14个人离开埃文斯角,前往南极。沿途仓库里堆满了食物和供应品。“斯科特对与动物同行的无知是巨大的,”奥茨会写道。“我自己,我非常讨厌斯科特,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是英国远征队的话,我会把整件事都扔了……他不是直人,是他自己先干的,其他什么都不干。”
斯科特在南极的聚会,从左到右依次是:威尔逊、鲍尔斯、埃文斯、斯科特和奥茨。:与斯科特不同的是,阿蒙森注意到了每一个细节,从狗和人的正确喂养到他们将要搬运的货物的包装和拆箱,再到各种冰雪混合物的最有效的滑雪设备。他的团队旅行的速度是斯科特的两倍,而斯科特的团队则是通过对他们的雪橇进行检修。
到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和他的最后一批奥茨、鲍尔斯、爱德华·威尔逊和埃德加·埃文斯到达南极时,他们看到一面黑旗迎风飘扬。“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斯科特写道。阿蒙森击败了他们一个多月。
“极点,”斯科特写道。“是的,但情况与预期大不相同。我们经历了一个可怕的一天,更让我们失望的是4到5级的顶风,22度的气温,冰凉的脚和手使劲地工作着……伟大的上帝!这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对我们来说已经够可怕的了,在没有优先奖励的情况下,我们已经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奥茨在第二次波尔战争中担任初级军官之前曾就读于伊顿公学。一次小冲突中的枪伤使奥茨获得了“永不投降”的绰号,他的大腿粉碎,左腿比右腿短了一英寸。
仍然是,罗伯特·斯科特想让奥茨一起去探险,但当奥茨到达新西兰时,他吃惊地发现一名船员(只懂狗,不懂马)已经在满洲里以每人5磅的价格购买了小马。奥茨说,它们是“我见过的最大的鳄鱼”。从过去的探险中,斯科特推断白色或灰色的小马比深色的马强壮,尽管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一点。当奥茨告诉他满洲小马不适合远征时,斯科特怒气冲冲,表示不同意。奥茨怒气冲冲地走了。
检查补给,奥茨很快猜测到没有足够的饲料,于是他用自己的钱多买了两吨,并把饲料走私到了泰拉诺瓦号上。1910年11月29日,当斯科特和他的船员们大张旗鼓地从新西兰出发前往南极洲时,奥茨已经在写给他母亲的信中对探险队提出了质疑:“如果他先到达南极,我们就可以两腿夹着尾巴回家,不会犯错误。我必须说,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太高了,所有的摄影、欢呼、在舰队中穿梭等都是腐朽的,如果我们失败了,只会让我们看起来更愚蠢。”奥茨接着称赞阿蒙森计划使用狗和滑雪板,而不是在马旁边行走。“如果斯科特做了任何愚蠢的事情,比如喂饱了他的小马,他肯定会被打死。”
经过一段令人痛苦的缓慢的浮冰之旅后,地球新星号于1911年1月4日抵达南极洲的罗斯岛。这些人卸下货物,在埃文斯营地建立了基地,一些船员于2月份出发,在罗斯冰架附近的鲸鱼湾进行远足,在那里他们看到了阿蒙森的弗拉姆号抛锚。第二天早上,他们看见阿蒙森自己骑着他的狗拉雪橇以惊人的速度穿过冰面,准备让他的动物们攻击大约900英里外的南极。斯科特的手下除了自己的狗没有别的麻烦,他们的小马只能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他们准备用来储存北极跑物资的仓库里。
考虑到它们的体重和瘦腿,小马会跳进最上面的一层雪里;自制的雪鞋只对其中的一些起作用。在一次旅行中,一匹小马摔倒了,狗扑向它,撕咬它的肉。奥茨知道的足够多,使小马远离海岸,因为他知道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尼姆罗德探险队(1907-1909)的几匹小马在那里吃了咸沙子后倒地身亡。但他也知道他的一些动物根本无法忍受任何长途旅行。他建议斯科特,他们杀死弱小的狗,把肉放在去北极的路上的仓库里。即使斯科特知道阿蒙森正计划为了同样的目的杀死他的97只格陵兰狗中的许多,他也不会有任何一只。
“我已经受够了这种对动物的残忍,”斯科特回答说,“我不会为了几天的行军而不顾自己的感受。”
“恐怕你会“很遗憾,长官,”奥茨回答,
特拉诺瓦号的船员们继续他们的仓库铺设运行,狗是“薄如耙子”从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和轻定量配给。两匹小马在暴风雪中筋疲力尽而死。奥茨继续质疑斯科特的计划。1911年3月,探险队员们在麦克默多海峡的冰面上扎营,一个船员半夜被巨大的爆裂声惊醒;他们离开帐篷,发现自己被困在移动的浮冰上。小马驹在另一个浮冰上漂浮在它们旁边。
这些人跳到这些动物身边,开始把它们从浮冰移到浮冰上,试图让它们安全地回到罗斯冰架上。这是一项缓慢的工作,因为他们常常不得不等待另一个浮标漂近,以便作出任何进展我本应该有一个故事来讲述我的勇气、毅力和勇气,这将激起每个英国人的心。这些粗糙的音符和我们的尸体必须讲述这个故事。
罗尔德阿蒙森已经在讲述他的故事,一个胜利的故事,一个相对容易的往返南极的旅程。三月份早些时候,他驾驶弗雷姆号驶入塔斯马尼亚岛,他对斯科特的遭遇一无所知,只知道挪威人到达北极时没有英国人的踪迹。直到1912年10月,天气才好转到足以让一支从特拉诺瓦出发的救援探险队前往寻找斯科特和他的部下。下个月,他们来到斯科特的最后一个营地,清除帐篷里的积雪。在里面,他们在睡袋里发现了三个死人。奥茨的尸体从未被发现。
来源于
书籍:Ross DEMacPhee,《赛跑到底:阿蒙森、斯科特和南极的成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斯特林出版公司,2010年。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斯科特的最后一次探险:期刊》,卡罗尔和格拉夫出版社,1996年。大卫·克兰,《南极的斯科特:传记》,复古书籍,2005年。罗兰·亨特福德、斯科特和阿蒙森:《南极竞赛》,普特南,1980年
美国:圣诞派对、圣诞大餐(圣诞节火鸡是例牌主菜)、圣诞帽、圣诞袜、圣诞卡、报佳音(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
其他各国大同小异,把一些特殊的介绍一下:
奥地利:12月4日那天,在装满清水的瓶中插一根樱花枝,如果樱花枝在平安夜前绽放花朵,意味着好运气和好姻缘就要来了。
葡萄牙:圣诞节早上吃丰盛大餐,会在桌旁多摆一张空椅子,这样逝去亲人的灵魂也可以来共享佳节。
白俄罗斯:在未婚女子脚下各摆一堆玉米粒,然后放了公鸡去啄。公鸡先吃谁脚下的,那么那个姑娘将最先出嫁。
瑞典:谁要是吃到大米布丁里的杏仁,谁就将在一年内结婚。
芬兰:新年第一天,人们会把熔化的锡液倒入一桶冷水中,锡液在水中凝固成的形状能够预测未来。
墨西哥:12月23日,家家户户都会聚到一起用小萝卜雕出耶稣降生的雕像,雕刻得最好的将被放在市镇广场上展览。
波兰:在准备圣诞前夜的晚餐时,人们会把稻草放在桌布下面,象征着耶稣诞生于马槽中。用餐时,人们会挨个从桌布下抽出一根稻草,如果抽到绿色稻草象征着好运或婚事将近,如果抽到**稻草象征着又将单身一年。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耶稣诞辰,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基督教,在每年12月25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1]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则在每年的1月7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