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东方战线)

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东方战线),第1张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为扩大边界建立了防御德国的侵略防线。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年9月17日,苏联发表声明,称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遂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通过1939年10月到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1940年6月,苏联分别照会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提出改组政府、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意。7月,三国举行选举,成立苏维埃政权,要求加入苏联,被接纳。同年6月,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以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西南边界的安全等理由,要求把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把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罗马尼亚政府接受苏联要求,苏军占领上述地区。

“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西部国境线向西推进了两三百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建立“东方战线”,是苏联对欧战的发展所做出的最重大的反应,它包含着苏联决策者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忧虑,这一认识对某些中小国家来说也许具有重大意义,对苏联这样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国家来说价值不大。“东方战线”在加强苏联的安全地位方面作用甚微。相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蓝、黄、红三色,中间是国徽。蓝色象征蓝天,**象征丰富的自然资源,红色象征人民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国徽 呈椭圆形。正上方是红色五角星,下面是从山间初升的旭日,放射出**光芒,其下是山脉、森林、铁塔、蓝色的河流。周围是金黄的麦穗,下方的国旗三色绶带上用罗马尼亚语写着“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字样。五角星象征革命政权,初升的旭日象征社会主义制度,山脉、森林、铁塔、河流象征罗马尼亚的自然资源和工业,麦穗象征农民。 国歌 1953-1977年间

《我们赞美你,罗马尼亚》 尤金·弗伦察、丹·德斯柳词

马泰伊·索科尔曲

我们赞美你我们罗马尼亚祖国,

在和平天空下果园正开花结果,

现在已经粉碎往日可恶的枷锁,

英雄先驱的斗争不会没有成果,

如今他们的美梦正由我们开拓。

强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运,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愿我们的人民永远团结如兄弟,

一道跟随我们的救星苏联人民,

列宁主义是我们的明灯和动力,

我们追随我们的信念不朽的党,

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祖国的大地。

强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运,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我们建设新工厂我们开垦土地,

我们要让人民生活在和平之中,

但如果敌人来践踏我们的土地,

为了我们的爱一定要战胜他们,

为了飘扬的祖国旗帜我们欢呼。

强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运,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1977-1989年间

《三色旗》 佚名词

契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曲

声誉卓著的三色旗,光荣民族的标记,

克敌制胜英勇善战,赫赫威名自古传。

克敌制胜英勇善战,赫赫威名自古传。

我们先辈英勇壮烈,几百年奋战不懈,

我们终于当家作主,努力创造新世界。

我们终于当家作主,努力创造新世界。

红黄蓝色镶在一起,组成我们三色旗,

光荣人民尤如星斗,冉冉升起在天空。

光荣人民尤如星斗,冉冉升起在天空。

我们民族勤劳自由,紧密团结手携手,

我们向着宏伟目标,不断取得新成就。

我们向着宏伟目标,不断取得新成就。

我们团结在党周围,劳动热情大发挥,

我们要在祖国大地,打造起社会主义。

我们要在祖国大地,打造起社会主义。

英勇战斗粉碎敌人,为了祖国的令名,

太阳下的一切民族,共享尊严保和平。

太阳下的一切民族,共享尊严保和平。

祝福你自豪的国家,万岁的罗马尼亚!

走向共产主义时代,灿如明星放光华。

走向共产主义时代,灿如明星放光华。 1965-1978年政治管理体制完善的基本内容是:进一步克服过分集中的现象,减少行政管理机构的中间环节和重叠机构;取消一长制,实行集体领导;广泛建立民主制度,实行工人自我管理和地方自治。1965年罗共九次代表大会认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必须改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以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内容;同时,罗马尼亚工人党改为罗马尼亚***。

(一)建立中央-县-乡三级行政体制

1968年2月16日,大国民议会通过法令,取消州和区的中间环节,把全行政区划为39个县和布加勒斯特直辖市,县以下设立城镇和乡,事实上两者为同一级,即城镇管辖市区,乡管辖农村。这样,就形成了中央-县-乡三级行政建制,其主要优越性是:(1)取消了州这一级庞大的行政机构,把大量非生产性人员分配到生产第一线,从面避免了官僚主义和公文旅行,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2)建立精悍的县的行政机构,并使县直接管辖其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从而提高地方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3)县成为地方唯一的决策机构,这就便于劳动者直接参加对国家的管理和直接监督;(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领导工作的效率。

(二)把加强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决策民主化结合起来

1、加强党政统一领导,避免机构重叠和重复领导,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议会机构的工作,扩大人民参与国家领导的权利。

3、通过广泛建立自中央至基层的人民民主机构,吸收广大劳动者参与对国家生活的直接领导和对国家活动的监督。

(三)广泛建立民主制度和民主机构,实行地方和企业工人自我管理

1977年7月建立了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从而加强了对业已建立的各级劳动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和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人民委员会制度。自中央至基层单位都实行劳动人民委员会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各级代表大会和单位的劳动人民大会。劳动人民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常设机构,由50%以上的直接生产者和其中的85%工人和技师的代表组成。1978年,全国经济单位和机关共建立了5,500个劳动人民委员会,拥有103,000个委员,其中劳动者的代表为49,000人。 罗马尼亚认为,党和国家是政治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完善政治体制的中心内容是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而关键问题是改革干部制度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一、加强党和国家对宏观管理的决定性作用

(一)加强党和国家领导的客观必然性

加强党和国家的领导作用意味着要加强党和国家对宏观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以保证不因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放权,尤其向地方和企业放权而导致宏观失控;其次,要精简党政机构、克服官僚主义和过分集中的现象,以保证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最后,要实现决策民主化,即在加强党和国家领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实现决策、决策过程和决策层次的民主化,以及建立完整的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加强党和国家的集中领导

党和国家是政治体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履行各自职能,但都致力于实现一个目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进程实行统一领导。

(三)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罗马尼亚继续采取措施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其中主要有:继续克服过分集中和统得太死的现象;进一步改善党和国家的关系;加强集体领导、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密切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采取各种措施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直接管理创造条件。

二、改革干部制度是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关键

(一)严格执行干部的选拔制度

首先,要把最优秀的***员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其次,要重视选拔干部的结构。最后,加强对干部选拔的监督,即由上级任命和由同级劳动人民大会认可。

(二)加强对干部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干部的管理,罗马尼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干部的轮换制、培训制和考核制。法律规定干部队伍必须保证年轻化,这是干部管理制度的另一重大措施。干部队伍的知识化通过两个渠道解决:一是自中央部主管生产或专业的部长至企业厂长,均由专家和工程师担任;二是实行在职干部轮训制。

(三)坚持对干部实行监督的制度

1986年罗共中央全会关于加强干部管理的决议指出,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抓干部的选拔,二是抓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上级机构有关部门实行监督,主要监督下级机关同上级机关签订合同的执行情况。二是国家和党的监察或纪律检查机构对干部实行监督,主要检查和监督各种法律、条例、决议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三是本单位劳动人民大会和劳动人民委员会实行监督。

三、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机构体系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罗马尼亚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实现中央决策民主化;自中央至基层单位都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机构体系;广泛实行参与制,即在企业和地方实行自我管理。 1989年,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罗马尼亚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成为除前南斯拉夫外惟一一个以流血方式完成剧变的东欧国家。

蒂米什瓦拉的风波成为罗共政权倒台的导火索。在齐奥塞斯库的指令下,罗马尼亚军警在市内开了枪,抓了一些闹事者,平息了骚乱。齐奥塞斯库决定1989年12月21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群众大会,支持他在蒂米什瓦拉采取的镇压行动。他万万没想到,这次集会恰恰给愤愤不平的群众提供了上街闹事的良机。21日中午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共和国宫广场上,数万名布加勒斯特市民出席了这次群众大会。齐奥塞斯库的讲话被反对者打断,会场上一片混乱。齐奥塞斯库未讲完话,便退进室内。与会的人们很快汇成几支队伍在布加勒斯特的大街上开始了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反对齐奥塞斯库专政的口号。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军警同游行示威者对峙。

1989年12月22日支持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军队开始倒戈,罗马尼亚军人从布加勒斯特市中心撤走。示威群众立即向党中央大厦冲击。齐奥塞斯库夫妇乘坐直升机从大厦的顶部平台逃走。罗马尼亚***失去了执政地位。几日间,市民与支持齐奥塞斯库的卫队爆发激烈的流血冲突。反抗者将旧国旗上的国徽剪除,留下一个洞。直到罗马尼亚救国阵线最终控制了局面。

齐氏夫妇最终被捕并受审,罗马尼亚救国阵线组建的特别军事法庭以屠杀罪、破坏政权罪;破坏公共财产罪、损坏国民经济罪、在外国银行存有10多亿美元并企图逃往国外等罪名判处夫妇俩死刑,并立即枪决。齐氏夫妇遭到枪决的画面立即传播到全世界,举世惊愕。

此事件被称为“七日革命”(19891221 —— 1228),又称“十二月风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从此不复存在。

1991年11月21日批准的宪法规定,罗马尼亚是一个主权、独立、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民族国家,政体为共和制。议会是罗人民最高代表机构和唯一的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老大——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的是西德。不过90年以后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西德又合并,于是成为现在的德国。

虽然合并,但是东西德经济差距还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补助给前东德500亿欧元左右的资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立场、目的和利益不同,对各项协议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就德国的统一和柏林问题等,四国及其占领区的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于1949年5月23日单独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自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一分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时出现两个德国。两个德国均是主权国家,都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1973年又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双方又都参加了不同性质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签订了《关系基础条约》,各自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两国***进行互访,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两个德国要不要统一,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应由两国人民自己决定。

“西柏林问题”是怎么回事?

柏林原称“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德国的首都。战后,根据有关国际协定,柏林同整个德国一样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初期还设有统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三联占区”;同年,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国又在西部搞市议会选举,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个完整的柏林分裂成东、西柏林两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国境内,成了“孤岛城市”;东柏林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

西柏林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占整个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万,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个不独立立的特殊政治单位。它远距离联邦德国,最近距离也有180公里。它与西德的交通联系,有航空线三条(称为空中走廊)、铁路三条、公路三条和二条水路。它虽然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西德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组成部分;尽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处于西方三国军事占领之下,美、英、法三国还是西柏林的最高当局。四国的军事车辆仍可以在整个柏林市巡逻。

由于苏、美、英、法四国及两个德国的立场、利益不同,东西方就有关西柏林的主权及其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两个柏林也同两个德国一样在六十年代初以前关系非常紧张,特别是1961年8月民主德国在西柏林周围修筑“柏林墙”后,柏林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顶峰。后来随着两个德国关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1971年9月四国签订了“四方协定”后,柏林局势有所缓和。但由于各方对关协定条文均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因此,双方围绕柏林的地位等问题仍不时发生争执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00292html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先摆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是南斯拉夫。她推行社会自治制度。在1950-1963年为工人自治阶段; 1963-1971年为社会自治阶段; 1971年以来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自治阶段。南斯拉夫的改革尝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独创性,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它曾受得国际共运中的普遍的攻击, 说它是在“搞修正主义” 、“脱离社会主义轨道”。[1]

在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阶段的主要措施是: ①1950年6月26日通过<<工人自治法>>,工矿企业由工人委员会管理, 生产资料国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②1951年通过<<国民经济管理法>>, 将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 国家不再规定积累和基金的比率, 实行利润分红制, 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计划要求自订计划、自由经营和自负盈亏,1953年宣布废除行政和经济手段的双重价格制;

③扩大企业的财权和自主权, 扩大地方的主权。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权力下放, 工厂交由工人管理。1953年联邦议会通过新宪法, 确认自治原则是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把工人自治扩大到国民经济和文教卫生的所有部门。在农村, 南共六大决定放弃苏联社会主义改造模式, 1953年3月, 法令宣布农民可以自由退社和解散合作社。[2]到1960年, 南斯拉夫的合作社只剩100多个, 政府加强国有农场的建设,并把它办成农工联合企业。工人自治制度对于打破旧有的高中集中体制的弊端, 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奠定了地方分权的基础。

在社会自治阶段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下放分权。自治范围从工厂企业扩大到社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1963年4月通过新宪法,1967、1968两次修改宪法, 进一步扩大地方共和国的权力。新宪法规定: “自治是社会主义领域中各种关系的本质”, 国家经济机构对自治单位无约束力, 自治单位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体系。[3]

1964年, 南议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制度的基本方针>>的决议, 从1965年起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是: ①进一步减少国家干预, 扩大企业的生产决策权和收入分配权, 增强市场的调节作用, 国家仅从企业利润中提取29%; ②国家将大部分的投资控制权交由银行负责; ③实行价格制度改革, 按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物价,商品价格基本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 ④实行外贸、外汇自由化, 取消大部分商品的进口限制, 降低进口税, 允许外商在南斯拉夫直接投资。其结果企业工人委员会的权力全面增强, 南斯拉夫的经济由国家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4]

在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自治阶段, 建立了完整的社会自治体系。还在1969年南共联盟十大就提出了联合劳动原则, 1976年通过了联合劳动法, 把分散独立自治的经济单位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 组织为三级联合劳动组织, 与此并存的有专业性的自治利益共同体, 地区性的地方自治共同体, 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和社会部门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在农村则发展个体农民的自治联合组织。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社会自治, 1977年社会自治单位的生产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4%。从1985年起南斯拉夫的改革进入调整阶段, 以纠正分散主义的弊端。

南斯拉夫社会经济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国家的消亡过程应首先从经济职能开始, 社会自治制度意味着国家职能消亡的开始, 与苏联强化国家职能的模式划清了界线;强调社会所有制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基础, 它既不是国家所有制,也不是集体所有制, 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强调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全面市场调节, 主张社会计划应适应市场需要, 市场决定计划, 社会主义经济唯一可以接受的模式是自由竞争, 就商品经济而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无重大区别。

南斯拉夫社会经济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开创性。首先, 它强调企业自治, 下放分权,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这一根本问题上, 注重发挥企业活力, 发扬社会经济民主, 体现了物质利益原则。其次,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冲破了斯大林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 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的框框。第三, 它强调运用经济方法、经济监督来管理经济。南斯拉夫社会经济改革推动了南斯拉夫经济一度发展。[5]

但是南斯拉夫的超前设想和没有及时调整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带来了明显的弊端并对经济持续发展造成困难。

第一, 它过早地提出并实践了国家职能开始消亡的观点。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理论是超越时代的唯意志论, 现阶段得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实行社会自治的程度。它虽然在反对苏联模式上有进步意义, 但是过分强调社会自治, 把它绝对化, 则陷入了误区, 实际上这种社会自治,是一种变相的带有部门、地区、集体所有倾向的单位所有制。

第二, 它把分权绝对化, 削弱了必要的中央权力, 使地方主义、分散主义、民族主义抬头, 造成宏观失控。实行社会自治的结果, 使联邦制实际成为邦联制, 根据新宪法, 一切有关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重大问题, 均需经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的一致同意后, 联邦才能决定, 从而形成了地方分权模式。它在经济上使统一的市场受到阻碍, 封闭性的局部性市场取代了集中统一的大市场, 造成了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由于宏观失控, 总需求过分膨胀, 消费和投资增长过猛,出现了二位数的通货膨胀,外贸赤字加大, 外债过高又未合理利用, 失业人数增多。1981年人均负债920美元, 70年代中, 失业人口高达60-80万人, 近百万人外流。[6]

匈牙利的经济改革

还在1953年,部长会议主席纳吉,伊姆雷就提出匈牙利要走符合本国国情,不同于苏联的第三条道路,由于苏联的阻挠和拉科西集团的反对而夭折。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后, 作为新的党政主要***卡达尔在十分困难的时刻着手稳定政局, 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改革。[7]

1957-1964年匈牙利实行局部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其主要措施是:

①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放弃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庞大计划, 如在拉科西执政时期不顾缺乏钢铁的实情提出建设钢铁国家的口号。降低积累率, 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②改革农业管理制度, 调整农业政策, 废除农产品义务销售制, 坚持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合作化,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对农业实行贷款补贴, 鼓励农民致富。

③自1962年起改组工业组织, 取消各部的总管理局,建立托拉斯, 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指标; 并在企业中实行利润分红。

自1965年开始,匈牙利实行以工业为主的全面经济改革。1965年11月, 匈党召开中央扩大会议, 讨论了<<关于全面审查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1966年5月, 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 1966-1967年进行改革试点, 1968年1月全面铺开, 实行新体制。其后在1973年和1976年又两次进行重大调整。[8]有的学者称匈牙利经济改革模式是雷热,涅尔什的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模式。

这一模式: ①强调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主张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不同意合作社急于向国营农场过渡; 鼓励发展农村自留地经济、家庭副业经济和多种辅助经济, 允许在农业、服务和加工行业中不超过30人雇工的个体经济; 反对垄断, 提倡国有、合作社、私有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在商品货币关系问题上, 强调有计划的商品货币关系, 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保证市场机制有广阔的活动余地, 把集中计划管理与市场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指导性计划体系和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制定政策。

②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 明确划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决策权。有关宏观经济的决策权和大部分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权归国家; 简单再生产和一部分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权归企业。分配权由国家控制, 生产权则更多地由企业控制。

③强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取消指令性计划指标, 政府以税收、价格、贷款、提成、投资、利润分配等经济手段来领导经济, 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整。

④在计划指导下鼓励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实行国家规定价格、最高价格、自由价格三种混合价格制度。

匈牙利的经济改革总的说来, 处于苏联和南斯拉夫两种模式之间, 在一定意义上吸取了两者之长。[9]但是,所谓结合实际上只是一种混合,并没有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7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并出现危机。

波兰经济改革的多次受挫

1956年波兰波兹南事件后,哥穆尔卡上台执政宣布十月纲领,进行政策调整,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物价不断上涨始终困扰着哥穆尔卡政府。1959年和1963年政府又两次提高物价,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10]1970年12月12日,波兰政府决定对46种食品和日用工业品提价, 这样使每个家庭平均开支增加了20%。14日, 格但斯克、什切青等沿海城市工人上街抗议和示威,政府出动军警进行镇压, 造成死45人伤1000多人。12月20日, 波党中央召开六届七中全会, 哥穆尔卡被迫辞职, 由盖莱克接任第一书记。[11]

盖莱克上台后, 局势并无好转。1971年12月, 波党召开六大, 确定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借助外资和西方的技术设备, 推行“高速度、高消费、高福利”的三高政策。主张在10年内“再建一个新波兰”。新战略执行初期, 一度较为顺利, 但是由于政府投资过猛, 积累过度, 市场供应紧张, 加上出口困难, 外贸赤字不断上升, 通货膨胀加剧。1976年政府又企图通过提高食品税来解决经济困难, 结果再次导致6月20-25日一些城市的罢工和骚乱, 再次迫使政府取消提高价格的决定。[12]

1980年7月,涨价和罢工风波再起。8月17日, 格但斯克工人在瓦文萨领导下组织了独立自治工会, 即独立工会。工潮迅速蔓延到全波兰。[13]在9月6日波党八届六中全会上, 盖莱克的第一书记由卡尼亚接任。会上分析波兰经济形势恶化主要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发生的失误所致:

①盲目引进。到1979年, 累计外贸逆差高达152亿美元。这次引进的设备大多来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管理不善, 不少专利和设备的引进并未投产, 仅化工方面有1/3的进口品进而不用。

②借债过多。到980年波兰共欠西方债务270亿美元, 仅这一年所需还本息就高达70多亿美元, 几乎占同年出口总额的80%以上,波兰公民平均欠西方债务570美元。

③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长期以来忽视农业。在60-70年代, 波兰的工业投资高达38-42%, 而农业投资则由174%减少到16%。在工业结构中波兰重视加工而忽视燃料和原材料工业; 在农业结构中则重视畜牧业忽视种植业。

④超前的福利增长。从1970-79年间, 波兰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80%, 而职工的名义工资增加了93%。大工厂企业滥发奖金, 及各种名目的附加工资, 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刺激农业的发展, 政府在10多年间几次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并用增加补贴的办法来弥补消费品的提高。1971年补贴了170亿兹罗提, 1980年则高达1,700亿兹罗提, 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40%。

80年代的经济危机很快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政治危机。1981年10月18日在九届四中全会上,主张采取较强硬政策的雅鲁泽尔斯基接任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国家处于“战时状态”,实行全国军管。[14]

军管后的波兰虽未出现大的动乱, 但危机的根源并未消除。雅鲁泽尔斯基在经济方面缩小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企业可以独立制定本企业的经营计划, 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 自负盈亏; 在提价的同时, 适当给职工以补贴; 保证个体经济的长期存在。1986年6-7月, 波兰统一人工党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 提出目前波兰正处于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 通过了<<1986-1990年的社会任务计划>>, 但是经济困难的被动局面仍未改变。到了1988年经济形势再度恶化, 随即政治危机又起。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夭折

在1958-1959年诺沃提尼担任第一书记期间, 捷克曾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改革。这一次改革主要针对当时经济体制过于集中、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 实行改组工业的管理机构,把1,000多个企业合并为380多个经济单位, 减少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但是经济情况并无大的起色。到1966年时,农业才达到战前的1936年水平。工业出现指标冒进、比例失调和增长速度减慢等问题。诺沃提尼认为这是和改革失当有关, 又恢复改革前的经济管理体制。

1965年改革呼声再起, 从1965-1968年间,特别是1968年捷克进行了被西方称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1965年1月捷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改进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工作的主要指示>>的决议, 并在全国110个企业单位进行试点。1966年4月, 捷共中央又公布了<<关于加速实施新管理体制的原则>>的决议。1967年新体制原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始试行: 宣布物资分配计划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把384个生产经济单位按专业分为90个完全独立的生产经济单位; 改革价格体系, 由单一的国家固定价格, 改为固定价格、限制价格、自由价格; 允许企业进入外贸市场; 改革工资制度, 取消对个人工资和单位工资总额的限制。诺沃提尼等人在赫鲁晓夫下台后对改革采取了阻挠和限制的态度。[15]

1967年9月、10月、12月, 捷共中央先后召开第9、10、11次全会, 会上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改革派对诺沃提尼阻挠改革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指责诺沃提尼机械地推广不符合捷克条件和传统的政策,实行狭隘的顽固的集权制; 在政治上不民主; 在经济上不改革; 在对外关系上不独立自主, 并要求诺沃提尼下台。1968年1月,捷共中央全会解除了诺沃提尼的第一书记职务, 并选举杜布切克为第一书记。[16]

1968年3月28日至4月5日, 杜布切克主持召开捷共中央全会, 改组了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 清洗了保守派人士, 全会通过了<<行动纲领>>, 宣布“打算着手建立一个新的、十分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情况的社会主义社会”。纲领在经济上主张: ①进行经济改革,实行新管理体制, 扩大经济机构的自主权, 发挥企业的主动精神; ②建立工人委员会, 实行民主管理, 工人委员会有权指定经理、决定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社会福利等重大问题; ③广泛利用先进科学和技术,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生产的盈利率; ④恢复市场经济的作用; ⑤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权。[17]由于<<行动纲领>>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相结合, 反应了广大人民的强烈愿望, 得到了各界的广泛支持, 从而出现了“布拉格之春”的生动局面。

捷克杜布切克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是: ①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主张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由中央制订发展经济的长期指导计划, 市场起短期的调节作用, 尽可能实行自由竞争价格; ②在财政上, 实行以税代利, 不再上缴利润; ③在收入分配上, 企业在税后可自由支配分配; ③在企业自主权上, 实行企业自治, 党政分开, 生产决策权下放给企业。由于苏军和东欧国家军队的入侵彻底打断了捷克改革的进程。使捷克斯洛伐克回到了僵化的年代, 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遗症。

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在50、60年代也曾进行过一些改革探索,但是后来不是光说不做,就是等待观望。至于阿尔巴尼亚则以唯一社会主义样板自诩,根本按兵不动。[

如何有效训练大腿肌肉

 如何有效训练大腿肌肉,腿部肌肉难以锻炼,因为日常使用已经使它们很强壮。若你仍想要让腿部肌肉更强大,就必须把锻炼提升到新的层次,给腿部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就来看看如何有效训练大腿肌肉。

如何有效训练大腿肌肉1

 大腿肌肉是人体力量最强、体积最大的肌群之一,不但对一个人的全身力量至关重要,而且对身体的代谢率也有很大影响。

 大腿肌肉包括前面的股四头肌、后面的股二头肌。两侧的内收与外展肌,其中最主要的是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

 如果你的训练目标是发展大腿力量与肌肉体积,使用杠铃与哑铃做练习就是首选。其他器械可以起辅助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代替自由重量。训练安排的要点是有效性。全面性与安全性。

 由于大腿肌肉属于大肌肉群,根据训练原则,应该给予优先地位,也就是安排在一次训练的开始进行,而不是在练完其他部位之后。

 训练前的热身最好包括5分钟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让心血管系统做好准备。然后用轻重量做2~3组,每组10次左右热身,这时肌肉与关节应该已经活动开,可以增加重量了。

 如果没有特殊需要,大腿每周练习1次,或者按照练3天休息1天的循环,每5~7天练1次就够了。每次可做2~3个练习动作,每个练习4~5组(包括热身1组),每组6~8次。注意平衡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的练习比例。为了给予肌肉足够的新鲜刺激并检验训练效果,每个月可以在体力好的时候上一次强度,也就是把重量加到最大力量的90%~95%,每组只能做2~3次的程度。

 所有的力量练习有一个统一的基本姿势,就是挺胸收腹、抬头、肩向后展、腰收紧。做各种下蹲的一个原则是膝关节弯曲的时候永远不要超过脚尖的垂直线,而且膝关节与脚尖始终保持指向同一方向。在蹬直腿时尽量避免锁定膝关节,因为锁定关节不但对关节有害,而且破坏了肌肉的持续用力。这些都是保证训练效果,防止受伤必须遵守的技术要求。

 练习后放松与热身一样重要。有不少专家认为,力量练习之前的柔韧性练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于减少受伤作用不大。但是训练后的放松抻拉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防止肌肉的弹性下降,提高柔韧性,并减轻可能出现的肌肉酸痛。抻拉并不需要很长时间或很复杂的动作,主要针对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各做几组静力抻拉,每组持续30~40秒时间即可。

 以下4个练习可以自由组合,每次做其中的2~3个动作。由于是大肌肉群双关节动作,组间的休息时间根据强度从60秒到90秒比较合适。

  1、宽、窄站距下蹲

 如果你对普通的下蹲有些厌倦了,不妨改变一下两脚之间的距离,给肌肉带来一点新的刺激。

 宽站距——宽站距下蹲指两脚的距离大于肩,脚尖分开的角度大约是“1点58分”(钟表指针的位置)。杠铃要舒服地落在斜方肌中部,而不是在颈后,这样更有利于减少腰肌的负荷。下蹲的动作就像要坐在板凳上,身体向后下方降低。下蹲的深度比普通下蹲略浅,大腿刚刚低于与地面平行线即可。

 这个下蹲方式通常为力量举运动员所采用,经过练习能够使用很大重量。在动作中大腿内收肌也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窄站距——也被称为“SissySquat”。站距稍窄于肩,脚尖向前。如果你的踝关节柔韧性不是很好,在蹲下时有抬起脚跟的倾向,可以穿专用的举重鞋或者在脚跟下垫一个1~2厘米厚的木条或杠铃片。注意不能垫太高,因为脚跟太高会破坏动作的稳定性,在下蹲时身体容易前倾。

 窄站距下蹲可以下蹲得比较深,低至大腿接近小腿,但千万不要依靠反弹完成动作,那样对膝关节有害,并且难以保持腰部收紧。由于两脚距离较近,稳定性稍差,所以窄蹲的重量会小于普通下蹲,但是对股四头肌的刺激会有增加。

 这两种下蹲可与普通下蹲轮流使用,让肌肉得到不同的刺激。

  2、斜蹲

 斜蹲的特点是腰部承受的压力比下蹲减少了,你可以更放心地练腿。而且通过调整两脚的摆放位置,你可以有针对性地把练习重点放在股四头肌(脚稍靠后),或者股二头肌上(脚靠前)。斜蹲的深度也是过了90度即可,不用降得过低,尤其注意不能让重力的惯性把大小腿折叠在一起,因为这样非常容易把臀部拉离靠垫,造成严重的骶骨损伤。

  3、罗马尼亚硬拉

 硬拉通常是针对下腰部肌肉的,但是如果你把腿伸直一些,股二头肌与臀肌将承担大部分工作。这个练习对发展股二头肌的作用超过了各种腿弯举。

 罗马尼亚硬拉与普通硬拉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你把杠铃从架上提起,先通过等长用力把它缓慢下放置膝关节的高度,再挺身蹬腿直立还原。注意提出杠铃后要把挺胸。收腹。收腰、肩向后展的动作做好,双膝始终保持微屈。下降杠铃时,从髋关节做体前屈,不能弯腰。这个练习是从直腿硬拉发展而来的,它避免了锁定膝关节的可能伤害以及对股二头肌的过分抻拉,但又保持了对发展大腿后部肌肉的`作用。

  4、农夫行走

 这个练习实际上是连续的弓箭步下蹲。它对于大腿内侧肌肉,股四头肌与臀肌的发展很有效。动作的关键是平衡与规范,使用重量由轻到重,行走距离可以是每组10~20步,每次2~3组。

 注意,在双手握哑铃悬于体侧之后,上身要始终保持正直,让重心垂直向下。身体不能后仰或前倾。迈出一步后身体下降,屈腿下蹲,前腿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后腿膝关节指向地面,脚跟抬起。下降至前大腿与地面平行就可以蹬起,后腿借力后蹬,向前迈出下一步。

如何有效训练大腿肌肉2

 1、做深蹲训练。这是一种典型的强健大腿的训练,它可以锻炼你的后腿肌腱和前腿的四头肌。如果它现在不在你的常规训练中,那就马上把它变成常规训练。进行深蹲可以不使用负重或者使用杠铃或哑铃增大难度。

 双脚分开略宽于肩膀直立。脚趾朝前。膝盖不要僵硬。

 如果你使用哑铃,双手拿起它们放于你的肋骨前。保持姿势下蹲,把哑铃放在你的脚后跟处,而不是你的前脚掌处。膝盖弯曲,臀部倾向后下方,就好像坐在椅子上一样,直到你的大腿和地面平行。然后慢慢回到站立姿势。连续重复这个过程15次,休息一会,然后再做2次。每周进行3-5次这样的训练来锻炼出强健的大腿。

 2、做弓步训练。这是另外一个典型的大腿锻炼,可以使用两个哑铃来增加强度。弓步也有助于壮实小腿。当你做弓步训练时可以采取这种形式:

 把哑铃放在身体两侧,站立。

 一只脚向前跨一大步。

 向前跨步时,另一只脚膝盖弯曲至几乎贴地。

 起身回到初始位置,然后另一只脚先向前跨步重复这个训练。

 连续重复这个过程15次,休息一会,然后再做2次。每周进行3-5次这样的训练来锻炼出强健的大腿。

 3、做直腿硬拉训练。这个训练时为了段落你的腿部肌腱。做这个训练你需要两个哑铃,一个平衡球,或是一个你可以连续举起10次的相应重量的杠铃。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你使用的负重器械应该放置于你的身体前方。

 弯腰握住负重器械。不要弯曲膝盖;你的膝盖应该是绷直的。

 伸直背部同时举起负重。

 再次弯腰把负重放回地面。

 重复十次,然后休息并再做两组。

 4、做腿部推举训练。你需要一个器械来做这个训练,但它的效果值得你负担健身房的费用。腿部推蹬机可以允许你调整使用的负重,所以当你的腿部肌肉变强壮后可以增加重量。

 坐在腿部推蹬机的后座,双脚放在踏板上。你的膝盖应该是弯曲的。你可以抓住把手来保持身体稳定。

 用你的双脚推动踏板。推动机器来举起负重。你的大腿应该能感觉得到。重复15次,然后休息并再做两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170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