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遍地都是大汗,是因为佛教的传入导致的结果吗?

蒙古草原遍地都是大汗,是因为佛教的传入导致的结果吗?,第1张

可汗”一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鲜卑,部落最高首领被称为“可汗”或“可寒”,夫人为“可敦”。此后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诸国中,“汗”的称号越来越多。

成吉思汗无疑是所有“汗”中最杰出的一位,以至于在牧民心中只有黄金家族的后裔才能称汗。然而当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草原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汗”,汗号也不再是黄金家族的专享。

十二世纪初,成吉思汗的三世祖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被推举为“合不勒汗”,成为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位大汗。合不勒汗、俺巴孩汗、忽图刺汗都是选举产生,但忽图刺汗死前没有提议候选人。

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没有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就取得了蒙古的统治权,为蒙古的内讧埋下的祸根。1170年,也速该为塔塔尔部杀害,各部为争夺汗权开始混战,直到铁木真统一蒙古才结束。

按照蒙古传统,蒙古帝国是黄金家族的共同财富,成吉思汗需要划出部分土地和牧民给兄弟和儿子们做“份子”。成吉思汗以自己的兀鲁思为中心,东部分给兄弟和家人,西部分封给了长子术赤、次子察哈台和三子窝阔台,遵循“幼子守灶”的传统,托雷继承成吉思汗的兀鲁思。诸王统领各自封地,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必须遵循大汗的政令。

为了稳固汗位,成吉思汗除了在“大扎撒”中,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大汗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对东西道诸王做了严格的限制,还借助萨满教将汗权神格化。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天的儿子”,他的一切都受“天”的保护,“长生天”对他有求必应。

成吉思汗生前指定三子窝阔台为继承人,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每一次汗权的更替都伴随着政局的动荡。贵由汗死后,在拔都的支持下,蒙哥被忽里勒台大会推举为新任蒙古大汗,标志着帝国权力从窝阔台系转入托雷系。

蒙哥死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彻底废弃了忽里勒台大会推举的传统,双方同时自立称汗。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忽必烈成功以嫡长子继承制将汗权保留在自己一脉中。

元朝退回草原后,忽必烈系与阿里不哥系之间的仇恨又沉渣泛起。1388年,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杀死了脱古思帖木儿,夺取了蒙古大汗。此后,蒙古展开了激烈地厮杀,汗位在阿里不哥系、窝阔台系、忽必烈系、哈撒儿系,甚至是非黄金家族之间频繁更替。

统治阶层之间的混战让国家四分五裂,大汗的权力被严重削弱,异性封建势力开始走向政治舞台。到了十五世纪,达延汗完成统一大业,汗权再次回到黄金家族手中。不过达延汗将蒙古本部分封为左右翼六个万户,也造成了蒙古的再次分裂。

十六世纪中叶,蒙古右翼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势力不断做大,其他部族也开始独立,蒙古大汗权力再次旁落。割据自立的封建主为寻找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开始了各种尝试,从而给了藏传佛教在蒙古传播的天赐良机。

1578年,索南嘉措来到青海的仰华寺为阿勒坦汗等土默特部诸贵族举办剃度法会。阿勒坦汗赠予索南嘉措一个尊贵的称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DL喇嘛”,即法力无边的至尊喇嘛。得到这个称号后,索南嘉措自称“三世”,又追认了两世,从而建立了DL喇嘛活佛转世系统。

阿勒坦汗对格鲁教派的贡献可见一斑,为了表达谢意,索南嘉措回赠了“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的称号,并将二人的会晤比作元初忽必烈与八思巴的结盟,寓意阿勒坦汗是忽必烈的转世,从而解决了合法性问题。

有了佛教的支持,阿勒坦汗不仅巩固了统治的根基,还成为少数得以善终的汗王。在阿勒坦汗的带动下,封建王公频繁进藏熬茶,以巨额布施换得赐号和前世。这样每个万户或部族首领都可以称汗,还有资格与蒙古大汗和黄金家族相对抗。

历史上一般称海都为蒙古的第一位可汗,也许自有它的道理。

身世悲惨

在伟大的成吉思汗称可汗之前,蒙古部落只有三个人曾称可汗,他们是海都大儿子伯升豁儿的一个孙子合不勒汗;二儿子察剌合成吉思汗领昆的一个孙子俺巴孩汗;合不勒汗的四儿子忽图剌汗。这三个人是成吉思汗以前的三个可汗(“khagan”皇帝之意),而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虽有可汗之实权,却无可汗之名号,不算。海都也只能算是汗(“khan”王之意)而非可汗,因合不勒汗是第一个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的人,因而被推举为可汗。那么,海都为什么被人尊称为蒙古的第一位可汗呢?

海都是成吉思汗的六世祖,蒙古人称为“不兀迪”。其祖父为蔑年吐敦,蔑年吐敦是始祖孛端察儿的孙子,也是那孥伦(又称莫挈伦)的丈夫。据《史集》作者拉施特说,他曾亲眼见过蒙古的金字谱牒,蒙古各代祖先正是从篾年吐敦开始才有了专门的称呼,篾年吐敦被称为“都塔浑”。都塔浑死后,一切财产、权力都归其妻那挈伦掌管。据《元史》记载,“那挈伦性刚急”。一天,一群被辽军杀掠过的幸存者,大约70个帐幕的札剌亦儿人逃难迁徙到那挈伦的牧场。他们饥饿难忍,只好挖草根为食。那挈伦看到自己的牧场被挖掘的一片狼藉,勃然大怒,一边叫骂,一边驾车冲了过去,当场碾死了几个幼小的孩子,许多人被撞伤。那挈伦的残暴令札剌亦儿人忍无可忍,便将山坡上放牧着的几百匹马抢走了。那挈伦的六个儿子顾不得披甲便策马赶来。札剌亦儿人怕被他们包围,又怕惊动了他们的亲属,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掉转马头,将那挈伦一家全都杀死。海都年幼,被乳母藏在乱木堆中,才躲过此劫。

扩充势力、追赠可汗

那挈伦的小儿子纳真于八剌忽(巴尔虎)部为赘婿,闻家被祸,策马急回,救出侄儿海都和十几个老太婆。纳真骑着马追寻札剌亦儿人的下落。《元史》上称他向父子二人问路,见其臂上之鹰乃自家之物,于是将他们杀了,夺回了猎鹰。又走到一座山坡下,见到了几个“方击髀石为戏”的童子,自己家的马正在山坡上吃草。纳真四顾无人,尽杀童子,驱马臂鹰而还。孛尔只斤氏险些亡族灭种,海都成了孛尔只斤氏唯一的继承人。

海都长大后,原来家族的部众都收附了许多,一时成名大振。而纳真也率八剌忽、怯谷等部落来归附海都,并“共立为君”。海都整治军队,率军向札剌亦儿部进攻,以报家仇。在海都的强大进攻下,札剌亦儿人终于“臣属之”,做了海都的奴隶。海都的部落也因收附了札剌亦儿部“形势大寝”。后来“列菅帐于八剌合黑之上,跨河为梁,以使往来。”这个渡口被称为“海都札罗鲁木”,(海都之渡)于是归附者日众,势力也日益大增。为蒙古部落和孛儿只斤氏在以后草原上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海都让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亡而复兴,香火继续下去,并使蒙古部落势力增强,地盘扩大,才被后人追赠为可汗。其实海都的势力在当时草原上各族部落之间只能算是较为强大,但并没有统一各部,因此可以称其为汗,而不能称为可汗。第一可汗的称号显然是后人为尊敬他为孛儿只斤氏和蒙古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追赠给他的称号。

公元七世纪的初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振奋的时期。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以其超群的谋略,以霸道灭其国,以王道收其心,在以三千铁骑灭东突厥之后,成功令西、北诸民族臣服,共上尊号天可汗,此段史实大家耳熟能详,但对于天可汗的具体含义和他所代表的权威,却各说不一,时见争执,故做此文,以求方家指正。

关于大唐之天可汗释义及天可汗制度,先贤已论述颇丰。其中罗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一文,是如今讨论天可汗制度中最完整的单篇,也是最常引用的资料。他人的著述或有重大错漏,如李树桐《唐太宗怎样被尊为天可汗》中称天可汗之称为太宗一人所独有,显与史实不符。或仅仅对罗说的某些看法加以修订和质疑,其中以章群《评天可汗制度说》最见功力,然证据仍显薄弱,不足以动摇罗说之地位。或在罗说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进一步发掘,然仍未出罗说之基本框架,如林天蔚的《天可汗制度》(载于《隋唐史新论》)和姚大中的《天可汗国际秩序轴心》(载于《中国世界的全盛》)等。故此,中华百科全书完全采取罗说作为天可汗一词的释义。本文既名《天可汗制度浅析》,自不打算做深入挖掘,旨在综合各位大家之论,略加评论和补充罢了。

天可汗,又名天至尊,全名皇帝天可汗,贞观四年太宗由四夷君长上此尊号,从此塞外诸族尊中华天子为天可汗,意为太宗不仅为大唐皇帝,更为西北诸蕃共尊的万王之王,敬之如父,礼之如天。而天可汗之所以被人称道,不仅在于其称呼上的尊贵,更在于一种实质性的政治体系。太宗以大唐皇帝身份下行可汗事,其成员国既维持胡风,又接受大唐官职,日人内田吟风称之为胡、汉二重体制,谷川道雄定为胡、汉二元体制,陈寅恪称为胡、汉分治,刘学铫称为双轨政制,雷家骥谓之一国两制。1大唐皇帝被拥为天可汗后,即需维系国际和平,仲裁各国间之纷争,为天可汗之首要任务。维护各国独立,不受强国侵略,为天可汗另一职责。为表示对天可汗之绝对服从,各国嗣君即位,必由天可汗下诏册封。各国军队必须接受天可汗之征调,亦得受征至中国平乱。2征吐谷浑征高丽等等,都有征发西域各族军队参战。平安史之乱,亦有此力。

唐朝天可汗制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属于国际组织性质的机构,诸蕃推大唐天子为国际盟主,以唐朝的声威作为一种稳定国际秩序和和平的力量,而大唐则以强大国力为背景,利用诸蕃之间的相互制衡为自己守卫边疆,减少兵事上的花费,建立起以唐帝国为中心的大东亚国际秩序,是为天可汗国际秩序轴心。天可汗制度有现今联合国的作用,但联合国为委员制组织,天可汗制度则为首脑统帅制(罗香林语)。知名战略学者纽先钟教授即认为,公元七世纪,当时的唐朝,已经建立了类似现代集体安全组织的天可汗制度。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3日人称大唐帝国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殆非虚语。

故此,天可汗不仅令史家称羡,更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战略学者的重视,希望通过对天可汗制度的研究,吸取相关历史教训,找到一条在当今冷战格局瓦解、已不存在共同假想敌的情况下,如何重建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天可汗制度本身即无假想敌,其主要功能即征召诸蕃部队讨伐不德,即不遵奉唐天子号令,擅起边衅的国家如高句丽、薛延陀等。)

天可汗制度始于唐代武功鼎盛之太宗时代,高宗承太宗志灭西突厥后再度扩张,武后摄政为维持国内高压统治大杀边将,帝国之威信受到短暂的挑战和震荡,玄宗时代国力复振,玄宗本人即以天可汗身份排解各国纠纷达七次之多,衰于安史之乱,代宗以后名实俱亡。本文拟从以下三部分加以详细解说:1、天可汗释义;2、天可汗制度的运作;3、天可汗制度的缘起、兴衰及相关历史背景分析。

一、皇帝 天可汗 释义

太宗以天可汗之称君临四夷之事始末,通鉴、两唐书、唐会要等史书都有描述,其中以杜佑的《通典》记述最为详尽:

大唐贞观中,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降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百二十余万口。时诸蕃君长诣阙顿颡,请太宗为天可汗。制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咸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临统四夷,自此始也。

按传统说法,天可汗为国际盟主,西北部落直接称臣于中国者,称唐皇帝为可汗,不称为天可汗,二者有别。罗一之即谓:称太宗为可汗者,直以其地为中国属地之一部分,故须置吏设治;称天可汗者,则为国际和绥之联合首领,故即以其国首领为都督,而不别为置吏,户籍亦不上于唐之户部也。

罗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中沿用了这一说法,并引《资治通鉴》贞观二十年(646)铁勒诸部,请上太宗为可汗,皆请置吏,唐廷遂将诸部设置瀚海等十三个羁縻府州,以证其说法。然此说却有相互矛盾之处,如高宗时代西域十六国及昭武九姓向唐称臣,并置州县,以诸国首领或为都督或为刺史,一如铁勒诸部,是故理当称唐帝为可汗,然罗氏却将西域十六国及昭武九姓划归为国际组织之一环,称唐帝为天可汗。突厥本已为太宗、高宗所灭,属地置为州县,应属直接称臣,但按《唐会要》记述,阿史那德吉利在称唐玄宗时,也是天可汗而非可汗,并不符合其说法。

相形之下,朱振宏提出天可汗为外族对太宗之尊号,代表其地位是高于西、北各诸民族君长可汗之上,与称唐帝者是否为中国领地或是国际组织一环无甚关系,太宗为共尊的天可汗,对外为国际盟主,对内已臣服的诸藩行使职权——行可汗事,此说似乎更为合理。

太宗以大唐皇帝身份兼任西北诸藩可汗,任命本族人为各内附州县首领,接受唐官官职如都督、刺史的同时按照其本族习惯称可汗等,以免其族人伤亡国之痛,如阿史那思摩既是乙弥泥孰侯利可汗,又是唐化州都督,右武侯大将军等,在接受唐廷管理的前提下(如派官员参政监督等),尊重其本地风俗享有高度自治,其做法与千百年后邓公的一国两制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其先例则可上溯至五胡乱华时期的刘渊建汉。

匈奴人刘渊因慕汉风,自认为汉高祖刘邦后裔,尊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为先祖,自封大单于兼汉王,开胡汉官制混用之先河。其子刘聪更进一步在国内实行胡汉分治,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主要统辖 ;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主要统辖胡人。北朝诸君多有仿效,反映到北朝民歌《木兰辞》里,即同时有可汗大点兵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之语,其中的可汗与天子明显是指同一个君主。

到了隋代,突厥因天灾之故,国势骤衰,遂在隋文帝杨坚挑拨分化及军事打击下分裂为两部,启民可汗称臣内附,上隋文帝尊号圣人莫缘可汗,意指圣贤的、富厚的君主,隋文帝即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义上的君主,是为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前例。炀帝继位后也继承了这一称号,继续对启民可汗大加赏赐,几乎达到了穷一国以奉一人的程度(据史家分析,炀帝大概是想借突厥兵马攻高丽吧)。然自始毕可汗立,炀帝在赏赐他大量珍宝和一个公主之后,欲施杨坚故智立始毕之弟射匮为可汗以削弱始毕,始毕立刻和隋朝决裂,并转而与隋为敌,兵困炀帝于雁门。突厥从此成为边患,隋末大乱中先后入侵中原数十次,掳掠中原人口达八万之多,直至李靖那次著名的雪夜夜袭之后,局势方才彻底扭转。

成吉思汗生于斡难河畔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也速该是部落首领。铁木真9岁时,他的父亲被塔塔儿部落毒死,部众离散,铁木真家族骤然破落,一贫如洗。几年后,泰赤乌部落又突袭铁木真家族,把铁木真掠走,幸好他机敏逃脱。不久,铁木真的妻子又被篾儿乞部落掳走。接二连三的打击,使铁木真认识到,要想在弱肉强食的草原生存下去,就必须恢复家族地位,建立自己的武装。于是,铁木真一方面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尊他为父,开始招集离散的亲族和部众;另一方面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兄弟),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几年后,在脱里和札木合的帮助下,铁木真击败了仇敌篾儿乞部,救出了妻子。金大定末年,铁木真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了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前来投奔,很快势力超过了他父亲在世时的盛况。公元1189年,27岁的铁木真被推举为可汗(部落酋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199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