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如何得罪了邬思道,邬思道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呢?

年羹尧如何得罪了邬思道,邬思道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呢?,第1张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的夺嫡团队可谓精英云集,内有以邬思道为首的智囊团,外有以年羹尧为首的武将派。再加上康熙帝的青睐,以及儿子弘历的给力,继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讲,雍正帝在府邸时用的这些人,除了年羹尧,其他人结局都还可以的:

邬思道也是激流而退,保住性命,过上了小康生活;田文镜也罢,李卫也罢,一度做到了封疆大吏;老十三胤祥,更是做到铁帽子亲王,并且得以世袭罔替。

唯独一个年羹尧,都做到了大将军职务,却急转直下,最终命丧黄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邬思道曾经也跟他有过交情,为什么不救?

一、

前段时间有个网友留言问,有人讲邬思道并没有全身而退,而是死在了孙嘉诚的手里,你怎么看?

关于邬思道死于孙嘉诚之手的说法,着实新奇,我们不妨按着他给的思路,推导一下:

雍正帝即位之后,当晚就回到府邸面见邬思道,不否认他们之间存在感情,但也不能否认雍正帝眼中的杀机。也正是他在这件事情上比较优柔寡断,面对邬思道安排五路人马的疑惑,最终接受了邬思道"半隐"的解决方案。

于是,在安插了一个叫如月的丫环伺候之后,把邬思道安排到了李卫的府上。

别看邬思道是在半隐,实际上仍然是雍正帝最大的威胁,至少是他维护自身光伟正,稳定权力的潜在障碍。

邬思道没得选择,能选择的就是继续给雍正帝出力,同时表态自己并无威胁。第一站选择李卫处,就是最明智的选择,毕竟李卫号称雍正朝"三大宠臣",他跟雍正帝之间的关系甚至超过父子关系。

这样就导致了,李卫会一五一十地把邬思道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上报给雍正帝。李卫是安全的,邬思道就是安全的,同时也不时替李卫出谋划策一番。

曾经邬思道考验过李卫,也算是对他有恩,所以汇报雍正帝,李卫也是净捡好话讲,比如:

"只待在自己院子里,不与外人见面,平时就教如月写写字……"

二、

但是情况很快就发生了转变,由于西北大将军王老十四胤禵被雍正帝撤职,西北战事又起,谁当接班人的事,让雍正帝发了愁。

其实他心里早就有了人选,只是希望通过别人说出口而已,不仅他清楚,邬思道也清楚。

所以雍正帝问李卫:

"现在西北需要一个带兵的将军,你认为谁最合适?"

李卫也算是实诚,他也清楚,带兵最好的是十三爷,不过此时的老十三胤祥已经有病在身,经不起折腾了。那么次选就是年羹尧,虽说年羹尧曾经在"江夏镇血案"中有斑点,但总体来讲,也算是李卫的恩人,也值得信任。

当雍正帝问是不是李卫自己的看法时,李卫回答是:

"不敢瞒主子,这是邬先生的建议!"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如果李卫自己不这么想,他必然不会举荐年羹尧,也就是说,举荐年羹尧是李卫跟邬思道商量后共同作出的决定。

既然不能避免,不如也去分一杯羹,至少这个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的功劳,有邬思道一份。这样做既能表明邬思道仍然在为雍正帝出力,同时也卖年羹尧一个人情,也算给自己多留一条路。

但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是有后遗症的,这个后遗症就是邬思道不能再待在李卫处了。

三、

西北战事一起,作为两江总督的李卫就成了香馍馍,毕竟这里是税收重地,西北战事的银子几乎都从李卫这里出去。李卫甚至抄了几员大臣的家,以补西北战事,这其中就包括了曹雪芹家。

财政重地,朝廷的眼线就多,邬思道在这里想全隐,也就做不到了,那到底该投靠年羹尧,还是其他人呢?

雍正帝最怕的恐怕就是年羹尧跟邬思道结合,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搞个大动作,真的够朝廷吃一壶的。

所以,邬思道要想全隐,在李卫处是做不到的,只能换人,而能换的只有田文镜。

要想让田文镜接纳他,那就得有所表示,所以邬思道在彻查诺敏案上,给了田文镜偌大的帮助。可是等到田文镜真的收了邬思道后,他们回到了河南,又都干了什么呢?

邬思道到了河南什么都没干,干拿着一年八千两银子,更是跟田文镜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在这个过程中,西北战事一拖再拖,此时的邬思道是焦急的,他急的并不是朝廷危机,而是自己的危机。

战事一天不停,他邬思道就一天得不到全隐,于是他只身去了年羹尧大营:

"你知道……找不到叛军决战,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邬思道当然看出了年羹尧是想养寇自重,但是他也清楚,这样下去,朝廷财政要崩盘,雍正帝第一个就饶不了年羹尧。同时提出了"灯下黑"理论,直接点破年羹尧心中小九九,破了局。

四、

奇怪的是,从西北大营回来后,邬思道就变得尖酸刻薄起来,更是不再出谋划策。甚至于田文镜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推行相当不顺的情况下,提出要钱。

至此,逼急了田文镜,邬思道实现了全隐,可是他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我们再看剧中的这个时间线,邬思道之所以要离开田文镜,是因为雍正帝要南巡。雍正帝要南巡,是因为要视察新政的推行情况,而河南首当其冲。雍正帝之所以要推行新政,是因为西北战事已经平稳,他能倒出手来做一些增加财政收入的事。

而邬思道跑了,雍正帝竟然没有让田文镜追,而不久之后,到了江苏李卫的地界,雍正帝就收到了孙嘉诚被杀的折子。

那么前面邬思道跑路,后面就是孙嘉诚被杀,紧接着就是年羹尧倒台,这期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这就是那位网友提出的疑问了,邬思道是下了好大一盘棋,他去年羹尧处指点迷津,实际上是去结盟的。也就是说,他想再次利用年羹尧震慑雍正帝,以实现自己在西北全隐的目的。

但是没想到,雍正帝派了一个孙嘉诚去西北,而孙嘉诚又是一个二愣子。邬思道自然会给年羹尧出谋划策,想架空孙嘉诚,结果反被杀,最后年羹尧脾气上来,一刀咔嚓了孙嘉诚。

呼,这就是以上的推断,理由就是,邬思道就因为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结果被杀了,还怎么救?

不过,杨角风觉得太过夸张了,不像是真相。

五、

邬思道真正的去处,自然是归隐了,为什么不救年羹尧,是出于下面几点考虑:

一种是邬思道早就知道年羹尧是什么样的人,当年的江夏镇惨案,他就清楚了,更是派了李卫前去监视他。这种情况下,他要想全隐,就不可能替他脱身,他当初出策略也是为了雍正帝,为了自己全隐的需要。

再有就是八爷党还在,实力也强,他们也不是没有拉拢过年羹尧。这一点上,邬思道也清楚,一旦邬思道也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的话,雍正帝自然不会饶他,只会死得更快。

再有就是刚才提到的,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结合,还不反了天?当年邬思道跟年秋月好不容易燃起了爱情的小火苗,就被老四胤禛一盆冷水给浇灭了,意思太明确了,你不能跟年家结亲。

再有,年羹尧也是多疑的,从那次邬思道去西北指出主力在哪就能看出来。年羹尧自然会怀疑他是奉了雍正帝的命令来的,他跑去出谋划策,谁知道是不是圈套让自己钻呢。所以,即使邬思道给年羹尧出谋划策,年羹尧也不会采纳,他更相信自己跟雍正帝情分。

邬思道最终全隐,就是看出了年羹尧的结局,趁早离开是非之地,毕竟当年的夺嫡团队,已经貌合神离了。

当所有人都喊着杀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帝其实更想看到的是自己曾经的夺嫡团队,是什么意见?

毕竟,自己的人提出杀年羹尧,就能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众人认为雍正帝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了。只可惜老十三胤祥策划拿掉年羹尧兵权,但不表态杀他,其他人也是不表态。李卫这小子更滑头,把矛盾推到邬思道头上去:

"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要闯出天大的祸来。"

反而是张廷玉,为了给孙嘉诚报仇,给了年羹尧致命一击……

或许,邬思道在得知年羹尧死后,暗暗松了一口气吧!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幕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帮助,雍正才得以在纷繁复杂的皇位争夺战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并且在康熙去世后,顺利登上了皇位。只不过,由于邬思道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了,再加上他残疾的身体以及此前的牢狱经历,使得邬思道依旧无法走到台前,只得继续保持“半隐”的状态,先后深居与李卫和田文镜的府上。然而,就在西北战局进入焦灼状态的时候,邬思道却一改往日沉默、低调的做派,主动选择前往西北大营,为正在领兵平叛的年羹尧“指点迷津”。

虽然邬思道在此之前,没有就此事向雍正做任何的交代,但这件事情怎会逃过雍正的眼睛。只不过,雍正对于此保持了沉默不语,这其中,既有雍正对于邬思道一番良苦用心的宽慰,同时这也是他们近二十年相识相知所建立的理解与默契。

邬思道选择“半隐”,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雍正安心。

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邬思道可谓是居功至伟。

在“追比户部欠款”和“审理刑部冤案”,邬思道准确的把握了康熙的想法,给雍正提供了最为合适的建议,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使得雍正在复杂的局面下得以顺利保全自我。紧接着,由邬思道培养的雍正之子弘历又在秋猎过程中表现“惊艳”,让康熙眼前一亮,对其宠爱有加,而这也让康熙对雍正加分不少。

到了“推举大将军王”的时候,邬思道再一次拿捏准了康熙的想法,主动劝谏雍正力保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让康熙看到了雍正的“人君气度”,同时也就此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而在最后的“夺嫡之夜”里,又是邬思道成功的完成了雍正“外援”的任务,在宫外积极调度,最终确保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然而,邬思道也非常清楚,雍正登基之时,也是他将要离开之际,纵使雍正会顾及两人的情感和邬思道这些年的付出与贡献,不会就此除掉邬思道,但是雍正也不会再将邬思道留在身边,更不会委以其高官厚禄,因为这样会直接动摇雍正皇权统治“合法性”的根基。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选择了“半隐”,而李卫府上也成为了他“半隐”的唯一去处。

要知道,在此之前邬思道一直是以雍正儿子们的教书先生来示人的,知道其真正身份的也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和李卫了,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这三人之中的一个进行投靠。

胤祥为人刚正,侠肝义胆,很有可能出于对邬思道的同情与愧疚,真的放了邬思道,所以胤祥那里断不可去。至于年羹尧,雍正本就非常担心这二人关系过于紧密而形成巨大的威胁,不然雍正也不会“棒打鸳鸯”,娶了与邬思道感情深厚的年羹尧妹妹年秋月了,所以年羹尧那里邬思道也去不得。

而邬思道在李卫府上“半隐”,雍正是最为放心的。

其一,李卫大字不识,由邬思道担任其幕僚不仅可以继续隐藏其身份,同时也能给予李卫很大的帮助,这样一来邬思道的价值和作用也能得以继续的发挥。

其二,李卫与邬思道关系本就非常的密切,并且一直以来都是对其礼遇有加,故而邬思道可以得到李卫很好的照顾,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雍正对其的愧疚。

其三,就是李卫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特殊关系,必然不会让其轻易离开,邬思道也不会主动逃走陷李卫于不义,更何况李卫对于雍正是忠心耿耿,如果雍正真的有一天对邬思道动了杀心,李卫也必然会遵照执行。

就这样,邬思道来到了李卫的府上,开始了他的“半隐”。

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敲打”年羹尧,这也还是为了雍正。

盘踞在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生叛乱,作为雍正亲信的年羹尧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率领二十多万西北大军前去平叛,然而,年羹尧的表现却很难让人满意。

一方面,年羹尧“待价而沽”,迟迟不与叛军主力进行决战,造成了巨大的军需损耗,使得雍正以及整个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雍正的皇位稳固也因此而受到了威胁。

另一方面,年羹尧俨然成为了人人惧怕的“杀人魔头”,执法太过于苛刻,使得整个官场对于年羹尧如同“谈虎色变”一般,十分的惧怕。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向田文镜主动请缨,作为押粮官前往西北,当然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为田文镜说清,而是过来对年羹尧进行提点。

邬思道先是向年羹尧晓以利害关系,非常明确的告诉他雍正的不利处境,让年羹尧就此明白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同时还用“灯下黑”的方式,点明了叛军所在的位置。

邬思道的一番话可以说是让年羹尧顿时背后一凉,感觉到了万分的紧张和焦虑。

他并不知道邬思道此行是受谁指使,邬思道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而更让他担心的是远在北京的雍正究竟知道了什么,邬思道的突然造访西北是否与雍正有关。

可不管怎么样,年羹尧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来到西北的事情是瞒不住雍正的,如果这次还是拒不出兵平叛,等待他的将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就这样,年羹尧最终顺利平定了叛乱,不仅帮助雍正挽救了危局,同时他本人也得到了雍正极尽的封赏。

邬思道前往西北,实际上是他与雍正之间的一种“默契”。

邬思道非常清楚,尽管田文镜并不知道他此前的所作所为,也不知道他与雍正之间的特殊关系,但是对于擅长布置眼线的雍正来说,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就被雍正所掌握。而在西北大营之中,雍正的眼线和有请奏密折之权的人那就更多了,这些人都是来监视年羹尧的,对于整个西北大营之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雍正也必然是第一时间便会知晓。

所以,对于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雍正是知道的,但是雍正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此行是为了他去的,所以他在此之后,既没有向年羹尧提及此事,也没有向邬思道进行暗示,就连田文镜也是继续的被蒙在鼓里,这些都说明,雍正对于邬思道的此行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满意的。

然而,对于邬思道而言,这次的西北之行对于他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

一方面,邬思道之所以前往田文镜的府上担任幕僚,可他却不为田文镜献计献策,并且还多次拿八千两的幕酬说事情,为的就是借此激怒田文镜,最终达到其“全隐”的目的。可毕竟,如果真的在田文镜府上毫无作为,他也未必能真的拿到这些银两,要知道,邬思道可是要指着这些钱来养老的,所以他必须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才更有底气“逼”着田文镜把幕酬给他,从而使其有了“全隐”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邬思道想要“全隐”,还有一关是必须要过的,那就是雍正。此次前往西北“敲打”年羹尧,并最终使其平叛成功,这就是邬思道主动向雍正示好的标志,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雍正,自己是始终与雍正站在一起的,同时也是时刻都将雍正装在心上的,这样就是让雍正对其能够放心,从而使得雍正不再认为他是一种威胁。而这也是其保证日后能够安稳“全隐”的先决条件。

果然,当雍正前往河南视察,从田文静口中得知邬思道已经离开的时候,雍正并没有下令去追,而是选择放过了邬思道了。因为此时的雍正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邬思道的用心良苦,也就此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与担忧。而邬思道也就此得以真正的“全隐”,之后便再无消息了。

年羹尧目空一切,居功自傲,连皇上也让他三分,岂能看到个邬思道,年羮尧居功自傲,自掘坟墓。太了解年羹尧,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更要命玩“只知将令不知皇上”一套,邬思道自知劝不动,也给不了,不参与才是明哲保身。

年羹尧的性格和做法,邬思道早已看出结局。只是以年的秉性,能听进去邬思道的建议吗?这一点对于邬先生难道能看不出来。正所谓时也、命也。

凭年羹尧的军事才智应该知道叛军的位置,只是嘴上不说罢了,剿灭叛军后,朝廷不会再给年羹尧大把的银子粮草,年的好日子也会慢慢到头,邬先生来了点破了,他也只有借坡下驴。

邬先生自己自身难保

怎么可能过多的接触定时炸弹。邬先生知道太多四爷的秘事 。四爷登基后,邬先生名义说的是半隐 ,老老实实的去李卫哪里当谋士 ,其实是告诉四爷

,我老老实实的 ,你可以随时知道我的行踪, 我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情 ,千万别杀我。

如果邬先生和年大人走的密一点,四爷肯定害怕他们造反。所以为了自己的命, 邬先生肯定离年大人远远的。

说一千道一万雍正招收家奴只要家破人亡马上要死我了人就说明了问题。古时救命之恩只能以命相报,所以说雍正的家院才是最牢靠的家院是其他皇子不能比的。年羹尧是因为在二废太子后由八王爷推举出任四川总督后加之时局不明,为自己考虑得太多。再说年羹尧为什么外号年豪猪?

除了杀人太多就是自保严重。雍正是自许孤臣,但是家里又养着文有邬思道武有青猴等顶尖人才,你认为他真的没野心吗?笑话!最可爱的就是十三爷,侠心义胆!

其实就是抚远大将军是个牛人,和老四一样一样的,这种人如是皇子必是皇帝,如是臣者,必是权臣。这种人谁不怕,老年计差一步,没想到老四敢在没干掉老八和老十四的时候,就放弃了他这把屠刀。

年羹尧手握重兵,嚣张跋扈,想当西北王割据一方,这就触犯了皇帝的底线,但杀他还是有顾虑的,毕竟有从龙护驾之功,怕夺嫡小组心凉,因此,想看看小组的反应。

年羹尧的确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做事情有章法,有手段。在救被九爷胤禟当街鞭打的田文镜时,就入了八爷胤禩的法眼,对年羹尧做事的水平非常地认可。但是一码归一码,年羹尧本身确是一个心狠手辣,唯利是图的人。 此类枭雄如何是好?

邬思道这个角色的确很出彩,不管真实的历史状况如何,但仅从角色的角度看,他还是少了些大智慧,在看清楚四爷有觊觎皇位之时,就应该趁早离开,不要贪图富贵,在乡下做一个私塾先生,则安度一生无虞,哪还有后来的担惊受怕。

先南取年羹尧夺粮,不从矫诏,自立为皇,建都西安,再效仿明朱棣直取京城。雍正本支持的人就不多,比明建安帝好对付多了,本人觉得康熙就是想传十四子,可惜他兵权在手还成不了事。如传四子,像康熙这种智商的人那用这样操作,太麻烦了,风险太高!

有句话叫“佛度有缘人”,没有缘分,佛都不度你!从年羹尧干的那些骄奢*逸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此人刚愎自用,很是自负。乌先生作为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怎么会去做没用的事情?劝不了的人,就不劝,各人有各人的因果。

雍正最担忧的是邬思道、年羹尧二人联手,年羹尧一死,在雍正的心中,邬思道的威胁立减大半。而这对于邬思道来说,被杀掉的可能性也相对减少了,进而为自己逃离雍正的监控、实现全隐,创造了条件。因此,从这点上看,邬思道不仅不想救年羹尧,而且,他是希望年羹尧被杀的。

邬先生功成身退保身是没错,但非要说他是威胁,这是扯淡。他既然知道全身而退,那为何要去跟年羹尧联合起来?

这不是扯淡吗? 古代读书人都有很强的节操,良辰不事二主,他为何要去趟年羹尧的浑水?

他为何想全身而退,又为何是不是冒出来为雍正解决难题,还不是因为忠诚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199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