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帮忙:句子运用中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请大家帮忙:句子运用中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哪些?试举例说明,第1张

第十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一 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请看下面的例子:

(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

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报)

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

(5)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例(5)主语“内容正确”是从一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则是从两方面说的,不搭配。宜将主语改成“内容是否正确”或“内容正确与否”。

当主语或谓语是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主谓的配合。下面的句子都有问题:

(7)一年不见,她的身体,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比先前提高了许多。(刊)

例(7)“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可以说“提高”,“身体”是不能说“提高”的。可将“身体”改为“健康水平”,便两项都照顾到了。当然也可以这样改:

(二)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上不搭配,例如:

(1)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由违反协

议者负责赔偿。(刊)

例(1)“违反”和“义务”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宜改为“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协议,不履行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

另一种是语法上不搭配。例如:

(4)经过这一阶段的整顿,见到了成效,初步改变了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

乱。(报)

例(4)动词“改变”要求后面所带的宾语是名词性的,而“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乱”是个主谓词组,不属于名词性词语。应在“……比较混乱”之后加上“的状况”三个字。

当述语或宾语为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述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下面的例句在述宾配合上都犯有顾此失彼的毛病:

(7)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例(7)作述语的“看到了”不是联合词组,而作宾语的“……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是个联合词组。“看到了……小屋子,……乡亲”,是说得通的;“看到了……乡音,……笑声”,不合情理,声音只能听到,不能看到。这可能是写到后面就忘了前面了,以致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

(三)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饰语,包括定语和状语,是修饰、“打扮”中心语的。我们在本章第七节七小点里曾经指出,“修饰语和中心语配合得好,就会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果二者搭配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例如:

(1)在天安门广场,在香港倒计时牌前,庆祝香港回归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

一支动人的历史性歌声。(报)

例(1)“歌声”前用了三个修饰成分――“一支”、“动人的”、“历史性”,其中“一支”和“历史性”就都不能跟“歌声”搭配。再说,“歌声”是比较实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歌声”,这说法也不贴切。例(1)宜改为:

上面所谈的几对句法成分之间搭配不当的毛病,需特别注意。除此之外,有时还需注意主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问题。主语和宾语虽然在语法上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但如果谓语动词为“是”、“成为”或“~成”等,主语跟宾语在意义上就会有密切的联系,就需要注意它们的配合。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本章第五节里的“在主谓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一小节中谈到了,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15)在哈尔滨、沈阳两地举办的日本**节以及下月即将在其它城市上映的五部

日本影片,都是独具日本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好作品。(报)

例(15)一紧缩,句子的基本框架是:“……**节以及……影片都是……好作品”。“影片是好作品”,说得通;“**节是好作品”,显然不通,这里就没注意主语和宾语在语义上的配合。例(15)可以改为:

二、句法成分残缺

句法成分残缺是指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句法成分。例如:

这几年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必须明确树立起依靠科

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报)

这个例子中的“树立起”要求后面跟一个名词性宾语,而现在后面所跟的“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是个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原因就在于犯了残缺的毛病,缺少了宾语中心。应在“……新产品”后面加上“的观念”三个字。

残缺有多种类型,下面分别介绍。

(一)残缺主语

这是写作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这多半是滥用介词和使动句式造成的。像下面这种说法在目前的报章杂志上随处可见:

(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刊)

例(1)逗号前是个介词结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逗号后是的使动句式“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整个句子没有主语。从内容上看,那主语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但由于滥用“在……下”这类介词结构,这使“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也可以让“他的学习成绩”作主语,但由于用了使动句式,“他的学习成绩”也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可以有两种改法:一是将“在”和“下”删去,保留使动句式;一是保留“在……下”的说法,把“使”字去掉。下面再举些类似的病句:

有时,复句中各分句的主语虽然相同,但也不能随便省略。例如:

(12)清华有数以千计的人,或者直接聆听过周总理的教诲,或者同周总理亲切座

谈过,或者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受到了周总理细致入微的关怀。

这个复句一共包含五个分句,其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三个分句是分述,最后那个“受到了……”的分句是总说。那个总说的分句主语不能随便省略,省略了就会使句子不通畅,意思也不清楚。按现在的写法,读者可能以为受到周总理细致入微关怀的只是“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的那部分同志。其实,作者的原意并不是这样。宜在“受到”前加上“他们都”三个字。除此之外,在句子组织上也还可以进一步推敲。

(二) 残缺谓语

残缺谓语的毛病比起残缺主语的毛病来要少得多,但是有,这多半是因为急于往下写,一时疏忽所所造成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句子长,写到后面忘了前面,把整个谓语漏掉了。例如:

(1)唐总经理一听说×国厂商不顾信义,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供应汽车零件,

就怒火中烧。他由于按捺不住怒火而折断了手中的铅笔这个动作,如果唐总经

理不发火、不激动,倒是不符合他的思想性格的,这丝毫谈不上有什么鲁莽之

处。(刊)

例(1)这一段话是用来反驳别人意见的。显然在第二个句子的“他……这个动作”之后落了谓语。宜补上“是合乎情理的”一类谓语。

另一种残缺谓语的情况是,指残缺谓语中心动词。例如:

(三) 残缺宾语中心

汉语里的及物动词大部分要求带名词性宾语。可是,常常见到该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后面却带上了非名词性宾语,这种毛病大多数表现为残缺宾语中心。例如:

(1)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线,并把另一间空房改造成生产豆腐。

(报)

例(1)宜在“生产豆腐”后补上“的车间”三个字;或者干脆把“生产豆腐”换成“豆腐房”。

(四) 残缺必要的虚词

在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虚词,是残缺的另一种常见的毛病。这里只谈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少了助词“的”。在汉语里,动词性成分和主谓词组一般不能直接作名词的定语,中间非要用“的”不可。少了“的”,实际表示出来的意思跟想要表示的意思会出入很大。例如,要是把“他要我吃的碗”中的“的”落了,说成“他要我吃碗”,就会闹笑话;而如果把“我偏支持他反对的那个人”里的“的”丢了,说成“我偏支持他反对那个人”,则正好跟原意相反了。句子如果比较短,一般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句子一长,前后照顾不周,就往往容易把“的”漏掉。例如:

(1)我会相信他散布谣言而跟我的女朋友分开吗?

例(1)应在“他散布”和“谣言”之间加上“的”,变主谓词组(“他散布谣言”)为偏正词组(“他散布的谣言”),因为“我”不相信的不是“他散布谣言”这件事,而是“他”所散布的“谣言”。

另一种情况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在汉语的复句里,有时可以不用关联词语。特别在口语里,常常是能不用就不用。下面是老舍作品《全家福》剧本里的一段对话:

(3)唐大嫂由乡下来看她爱人,把住址条子丢了,她只粗粗地记得唐大哥在南河沿

肥料厂,找了半天也找不着,急得直哭,交通警把她交给了我,我帮着又找了

一阵子,也没有用,我就把她领到这里来了。(老舍《全家福》)

这段话一共包含九个分句,中间几乎没有一个关联词语(最后一贯分句里的“就”可以算一个),也不必给补上什么关联词语。但是,有时如果在前面的分句里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了关联词语,那么往往要求在后面的分句里用上与之呼应的关联词语。如果不慎漏用了,就会使句子脉络不清,甚至使句子站不住。例如:

三 词语的位置摆得不是地方

句子里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当,造成结构混乱,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例如:

(1)为推进国营企业的改革,有人提出可考虑推行股份制。为慎重起见,许多领

导同志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的问题,深入各方面听取了广泛的意见。(报)

例(1)作者本意是要说许多领导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问题广泛、深入地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但由于作者把“深入”、“广泛”、“各方面”这些修饰成分放得不是地方,造成了句子结构的混乱,使句子意思含混不清,甚至会让人误解为“深入”是动词,“各方面”是作“深入”的宾语。

(一) 修饰语位置不当

修饰语位置不当也是比较常见的毛病,如例(1),又例如:

(2)据美国报纸最近报道,多个病例表明,大量食用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胡萝卜、

西红柿、青菜等,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癌症的方法。(报)

例(2)、(3)是名词前几个定语的顺序有问题。例(2)“好的”和“治疗癌症的”这两个定语应互相换个位置。一般说,如果名词前有一个由形容词带“的”的定语,有一个由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那么通常是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放在前面。

(二)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对不上号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次序不一致,彼此对不上号,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词语位置不当的毛病。例如:

(1)饰演这男女主人公的是人们熟悉的陈冲和高飞。(刊)

例(1)不熟悉陈冲和高飞这两位演员的人,看了这句话会以为陈冲是男的,高飞是女的,其实正相反。应把他们俩的名字倒换个位置,说成“高飞和陈冲”。

(三) 某些词语的位置跟介词的要求不合

有些介词在使用上对某些词语的位置有特殊要求,譬如在前面我们讲过,使用介词“把”,要求否定词放在“把”之前。我们只能说“他没把信交给我”,不能说“他把信没交给我”。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犯词语位置不当的语法错误。例如:

(1)我们年青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应该无私地献给祖国,献给人

民。(报)

例(1)助动词“应该”要放在“把”字之前。上面说的是使用介词“把”中出现的位置问题。

使用介词“对”或“对于”时,必须注意主、客的位置问题,否则也会出错。例如:

(2)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对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使用介词“对”和“对于”时,行为动作的主体要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客体要放在“对”或“对于”的后边。以上三例都犯了主客倒置的毛病。一种改法,干脆将“对”或“对于”删去;另一种改法,保留“对”或“对于”,调整主、客位置――例(2)宜改为“对这个道理我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使用其它介词时,也需注意位置问题。例如:

(5)听说他的棋艺很不错,跟他你不妨比试比试。(习作)

由介绍“跟(和、同、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前面。例(5)“跟他”要放在“他不妨”之后;

(四) 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

有的情况,词语位置不当,从句法上说不好说有什么问题;但是汉语在表达上常常要求句式整齐对称,词语位置不当有时会破坏句式的对称,让人读着感到很别扭,因此也需要注意避免。请先看实例:

(1)他们尝到了公路建设的甜头,大家觉得,一旦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就会使山

区经济进一步搞活,使山区的土特产就能畅通地往大城市运,就会使山区老百

姓的生活水平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报)

(4)论学习,小燕比她哥要强多了,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书)

例(1)-(4)孤立地一个分句一个分句看,语法上都没有错,但整个句子一看,会发现毛病都出在句中某些成分放得不是位置这上面。例(1)第一个“就会”放在“使……”的头上,第二个“就能”放到“使……”后边去了,第三个“就会”又放在“使……”头上,这就破坏了表达上句法格式的对称性,让人读着不顺。应该把第二个“就能”放在“使山区土特产”的头上,使“就会”、“就能”、“就会”这三个成分所处的位置一致起来。

四 句法成分杂糅

句法成分杂糅也是一种常见的语病。这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 两种格式各取一半搀杂糅合

要表示一个意思,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使用不同的句法格式。下笔的时候,想用某种说法,写着写着却换用了另一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两种句法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例如:

(1)这种款式的女大衣一上市,就受到广大女青年所欢迎。(报)

这个句子就是把“受到……的欢迎”和“为……所欢迎”这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了。可以将“所”改为“的”,也可以将“受到”改为“为”。下面的例句犯的是同样的毛病:

为帮助大家防止出现这类杂糅的毛病,这里不妨列举一些我们所搜集的比较常见的杂糅格式:

[1] 关键在于……

……起决定作用

→ 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

[2] 目的是……

以……为目的的

→ 目的是……为目的的

[3] 是为了……

是以……为目的的

→ 是为了……为目的的

[4] 他的死是为了……

他是为了……而死的

→ 他的死是为了……而死的

[5] 以……为宜

……即可

→ 以……即可

[6] 是由……决定的

是出于……

很多,建议在百度文库里搜一下北大的《现代汉语讲义》,它的第三章语法部分最后一节讲的就是这些,很详细。

比如非欧几何,它并不是说第五公设(平行公理)是错的,而是说它与前面的公理独立,不能由其他公理推出非欧几何就是满足其它公理,但唯独不满足平行公理的几何非欧几何的存在证明了第五公设不是一个定理,而是公理从而结束了人们试图证明它的努力

凑合说几个例子吧: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任意两条线段可公度(这实际上否定了无理数的存在)但被希伯索斯推翻了(他因此被投入水中,恐怖吧!)实际上,无理数比有理数多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在寻找一元五次方程的一般代数解,后被阿贝尔证明这不可能

人们曾认为连续函数只能有少数点不可导,但外尔斯特拉斯举出了处处连续不可导的函数例子,后来发现这样的函数(病态函数)远比常见的可导的函数多

举一个不严谨导致错误的例子:

求和:S=1-1+1-1+1-……

正确结论是这个和不存在(因为它的部分和不收敛)但在严格的极限理论建立以前人们得到过许多错误答案甚至连大师欧拉也误认为S=1/2 !

逻辑的意思是事情的因果规律,狭义上来说指的是人的抽象思维的逻辑。在道德、思想、教育、自身经历等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带有自身特色的、相对固定的逻辑。因此,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包含一定程度的个人主观感情的因素在内的。这就容易形成很多非理性的逻辑,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有失偏颇,从而非理性的对待他人。逻辑错误有很多,简单的列举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

一、对于某些事物,认为因为我们没有相关能力、经验或在某领域无专业能力则没有评价的资格。典型的如:

1,A:“这首歌我觉得不好听”

B:“这首歌是xxx花费了时间、经历作出来的,你凭什么说人家不好听,你会作吗?你懂音乐吗?懂不懂尊重别人的努力?

2、A:“这部**我觉得不好看,某些部分有点xxx”

B: “呵呵,你懂**吗,你知道**怎么拍的吗,你一个外行还会比专业导演更懂,不懂就别指手画脚了,你行你去拍一部更好的啊,不行就尊重下人家好吗?”

3、A:“我觉得中午那家店不怎么好吃,味道有点重”

B:“那家店很知名的,生意那么好,别人都觉得好吃,就你觉得不好吃,真是挑,有本事你去做出更好吃的来”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贴出这幅图并不是为了攻击什么,只是想让大家了解这类错误有多常见,此类逻辑的错误在于,对于一件面向大众的、本就需要互动、评价的事物,认为评论者不具有相关专业能力就不具备评价的资格。事实上,这类逻辑很好反驳

我觉得这书不好看,我就一定要是作者吗?不是就不能评价吗

我觉得这部**不好看,我就只能是导演吗?我是个普通人我就只能和别人一样拍手叫好吗

我觉得这道菜不好吃,我就必须要能做出更好吃的才能评价吗?

我说这条路修的很烂,难道我还得非要会修路吗?

应该明白,每件作品、某些东西被制作出来,确实是花费了制作者的精力时间甚至金钱的,但这类事物本就是大众消费品,更需要在不断的评价、批评中完善自身,有好的作品但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品,何况是这类带有很强的个人审美、喜好的作品。批评不都是吹毛求疵,只要评价者不是无脑人身攻击,而是讲事实摆道理的指出自己的意见,这类批评反而能激发创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二、认为传统的、大家都约定俗成、沿袭已久被人们默认的就都是正确的。

典型的可以概括为,以前都这么做都没有问题,你为什么就非得与众不同呢?

这类逻辑的错误在于:

1,过去正确的现在不一定正确,过去的价值观、做法是建立在当时的现实基础上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价值观和做法已经是错误、落后的了,不适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例如,在过去,礼仪体系中的下级对待上级的礼仪方式是磕头、跪拜,如大臣对君主,士兵对将军。而现在提倡人人平等,人们的礼仪习惯改为握手、亲额等

在过去,人们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念,他们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且限制行动不宜抛头露面,而且还有裹脚的习俗,即使贵为皇后同样如此。

同样的,过去的婚姻是包办式。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们没有选择权。娃娃亲正是此类做法的产物。而且这种做法是覆盖全国各地、各个阶层。身为子女,你可能一生下来就被定了娃娃亲,即使没有,到了年纪父母也会给你指定配偶。

这样观念习俗早已被抛弃,但仍然有些类似的隐秘的观念、做法还存在于不少人的头脑中。

三、认为大多数人做的、认同的就是正确的,他们的理由就是,大家都这么做。

此类错误例子也很多,经典句式就是“大家都这么做,你就是要与众不同吗,你就认为自己的是对的吗”

此类错误在于,在于迷恋数量效应,认为大多数人都这么做我就也应该这么做,而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首先。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就正确。其次,在某些方面,如纯粹个人观念、喜好、习惯而不妨害他人的。即使大多数人的是正确的,我也不必一定这么做。如很多人喝茶,我就一定要喝吗,我不喝就做错了吗。大家都喜欢跑步,我不跑我就不够热爱生活了吗。

四、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种观念似乎有很多拥泵者,用这种看似正确的观点代替思考,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

比较常见的有,新闻报道一漂亮女子晚上被猥亵或强奸,评论就会有人冒出来扔出这么一条观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谁让他穿的那么露,大晚上的还跑出来,活该!”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有些老师也持有这种关掉,可见有些人是从小就被灌输了这种观点。

这类逻辑的错误在于,忽略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有些意外事件根本不在人的掌控能力之内。例如,前几天有新闻报道,有一女子在餐厅内持刀砍人,事后才发现砍错了人。对于这名女子,她可怜吗?可怜!可她又有什么错呢?怪他不该正好去这家餐厅消费还是怪她不会武功防身呢?如果哪天你正好遇上类似的突然事件,你会不会把这套理论用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活该呢?

其他的逻辑错误还有很多,我相信没有绝对理智的人,每个人都会犯一些错误。上述中的有些错误错误,有时我也会犯。我们能做的,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多多思考一下,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是不是有个人差异,是不是还有其他解释,变得越来越理智。

1、常见的数据分析错误——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为每个数据科学家、相关性和因果错误事件,将导致成本,最好的例子是《魔鬼经济学》的分析相关因果关系错误导致伊利诺斯州学生的书,因为根据分析的书籍在学校学生可以直接接受更高的测试。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家里有几本书的学生在学业上表现更好,即使他们从来没有读过这些书。

这改变了父母经常买书的家庭可以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的假设和看法。

大多数数据科学家在处理大数据时都假设相关性直接影响因果关系。使用大数据来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常是个好主意,但一直使用“因果”类比可能导致错误的预测和无效的决策。为了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数据科学家必须理解关系和根源之间的区别。相关性通常是指同时观察X和Y的变化,而cause ation则是指X引起Y。在数据科学中,这是两件非常不同的事情,但是很多数据科学家往往忽略了这一差异。基于相关性的决策可能足以采取行动,我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但这完全取决于数据的类型和要解决的问题。

每个数据科学家都必须明白,在数据科学中,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如果两种关系相互关联,并不意味着一种关系会导致另一种关系。

2、常见的数据分析错误——没有选择正确的视觉工具

大多数数据科学家专注于分析的技术层面。他们无法通过使用允许他们更快地理解数据的不同可视化技术来理解数据。如果数据科学家不能选择正确的视觉发展模型来监控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性能结果,即使是最好的机器学习模型的价值也会被稀释。事实上,许多数据科学家选择图表类型是基于他们的审美偏好,而不是数据集的特征。这可以通过定义视觉目标来避免。

即使数据科学家开发出了最好、最好的机器学习模型,它也不会喊出“Eureka”——它所需要的只是有效地将结果可视化,理解数据模式的差异,并意识到它的存在可以应用于商业结果。俗话说:“一图胜千言。”数据科学家不仅需要熟悉他们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还需要了解数据可视化是如何工作的,并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获得结果。

解决任何数据科学问题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深入理解数据是关于什么的,并通过丰富的可视化表示,从而形成相应的分析和建模的基础。

3、常见的数据分析错误——未能选择适当的模型验证周期

科学家们认为,建立一个成功的机器学习模型是最成功的。但这只是成功的一半。它必须确保模型的预测有效。许多数据科学家往往忘记或忽略了他们的数据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反复验证这一事实。数据科学家经常犯的一个常见错误是假设预测模型是理想的,如果它们符合观测数据。当模型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时,所建立模型的预测效果会瞬间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数据科学家的最佳解决方案是用新数据每小时评估数据模型,或者评估基于模型的关系逐日逐月变化的速度。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模型的预测能力往往会减弱,因此数据科学家需要确定一个常数,以确保模型的预测能力不会低于可接受的水平。在某些情况下,数据科学家可以重构数据模型。最好是建立多个模型和解释变量的分布,而不是考虑单一的模型。

为了保持所建立模型的预测效果和有效性,选择一个迭代周期很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不正确的结果。

常见的数据分析错误有哪些作为数据分析师别说你没犯过,数据分析师有一个宝库。作为滴滴出行数据分析团队的负责人,刘发现了数据分析师制胜的秘诀:远见。数据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你能处理好吗如果您还担心自己入门不顺利,可以点击本文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1、岳飞抗金

1136年,岳飞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 ,举兵奇袭刘豫军 ,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今河南嵩县),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

七年(1137年),岳飞乘金朝废除刘豫之机 ,提 出举兵收复中原的主张 , 后多次上书反对与金议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桧拒绝。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约南进。岳飞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颍昌诸战中击败金军主力。

正当岳飞行将渡河时,高宗 、秦桧诏令各路宋军回师。岳家军孤军难支被迫撤退,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次年(1141年),回临安,被解除兵权,改授枢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惨遭杀害 。

2、李自成抗清

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

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

3、拿破仑滑铁卢

1815年3月,拿破仑一世由厄尔巴岛返回法国,迅速聚集旧部,进军巴黎,重新称帝,并立即组建军队。反法联盟计划调集70万大军,分路进攻法国。最早集中的英荷联军和普军首先进驻比利时。在这次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数千人;联军伤亡2万人左右。法军战败后,“百日王朝”覆灭。拿破仑一世于6月22日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

这场战役表明:拿破仑一世对敌情侦察不够,临战前分散兵力,初战不利便改变决心,指挥不果断。威灵顿在进行会战决策、选择阵地、组织防御和协调联军作战方面显示了统帅才能。

扩展资料:

细节决定成败

一马失社稷!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准备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查理让一个人去给自己的马钉马掌,铁匠弄到第四个掌时,还差两个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便偷偷地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对方交上了火,大战中忽然一只马掌掉了,国王被战马掀在地上,亨利俘虏了查理。

于是就有了“少了两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的说法。1%的错误导致了100%的失败,一个庞大的王朝,就这样被毁掉了

20世纪50年代,一个国家决定组织一次军事演习。飞机刚离开地面就发生剧烈震动,然后就一头栽到跑道上。随着一声巨响,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滚滚的浓烟和支离破碎的飞机残骸。到底是什么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呢?原来是飞行员衣服上的一颗纽扣,就在飞机起飞的一刹那,飞行员衣服上的一颗纽扣掉到了仪器当中,仪器不能正常运行,影响了其他部件的运转,最后导致了机毁人亡的恶果。

中考常见成语使用错误归类!!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一:张冠李戴

每个成语都有共适用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张冠李戴,就要闹出笑话。

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开工。(“巧夺开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对象错)

2、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3、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并驾齐驱”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范围错)

4、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倚马可待”特指人的文思敏捷,范围错)

5、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对象错)

6、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对象错)

7、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对象错)。

8、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楚楚动人”是形容女人打扮光鲜,姿态娇柔,能打动人。对象错)

9、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范围错)

10 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用该成语形容老朋友相遇属对象误用。)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二:望文生义

有些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看到某一不明含义的成语,如果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毛病,作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

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2、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务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比得上”,此当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理解了。)

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首当其冲”比例

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此误解为“首先、首要”)

4、“国足挂帅”一说的准确性到目前依然无从核实,但人们都相信这绝非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虚假传闻”)

5、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在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对簿公堂”是指“到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6、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捉襟见肘”本指衣服破烂,后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与“不合身”无关)

7、得了冠军,就对同伴侧目而视,颇有点老子天下第一的劲头。(“侧目而视”意为敢怒而不敢言,此误解为“瞧不起人”)

8对茶的重视很不够也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形成偏见,以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饮料。(“下里巴人”原指流行于战国时楚国的《下里》《巴人》两首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作品,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而(l)句在使用“下里巴人”这条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地位不高的人。)

9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豹。(“目无全牛”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亦形容办事准确熟练。而(2)句在使用该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了。)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三:重复赘余

与成语相同的意思在句子的上下文中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

1、遗憾的是,因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送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与陶先生和张老失约,一直耿耿于怀,迄今也未能忘记。(“耿耿于怀”就是“一直未能忘记”的意思)

2、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

3、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孑然一身”就是“独自”)

4、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不虞”就是“没料到”,与句中“没想到”重复)

5、江姐不幸被捕,虽全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遍体”与“全身”重复)

6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吧。(“难言之隐”指难以明说的事情或缘由。该成语与句中的“苦衷”义有重复。)

7我俩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该成语与句中的“各有千秋”义有重复。)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四: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它自身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

5每个考生都要注意休息,否则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考试。(“三长两短”多用来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常用作“死亡”的委婉语。用来形容考生,有些言重了。)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六:不辨色彩

成语在感情色彩上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1、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误将贬义词作褒义词用)

2、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指“许多人追逐坏东西”,此误将贬义词作褒义词用)

3、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重整旗鼓”是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此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4、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5、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在书面语体风格的句中用口头语成语“半斤八两”,语体色彩不妥)

6、老王一句话揭了他的短,惹得他火冒三丈,气冲霄汉。(“汽冲

霄汉”常形容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用于此既感情色彩不当,又不分轻重)

7全市几百名警察倾巢出动,终于将歹徒捉拿归案。(“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含贬义。用来形容警察有误。)

8在成克杰治下,广西贪官前赴后继上刑场。(“前赴后继”形容英勇战斗,勇往直前,多含褒义。用来形容贪官有误。)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七: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

1、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与上文不构成转折关系)

2、他的学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同“内容充实”不构成递进关系)

3、美国国务卿的中东之行,并未解决美伊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一劳永逸”意为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以后可永远不再费力了,可“局势”是指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是动态的,绝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八:不当修饰

成语的修饰不当主要表现在修饰语中心词之间的搭配。

2、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的那种恐惧之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饰“恐惧”这一中心语)

3、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的,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形同路人”表现的是一种结果,不能受“渐渐”限制)

4、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对中央的方针政策表示坚决拥护,还与调查组的同志畅所欲言,反映了不少问题。(“畅所欲言”与前边的“还与调查组的同志”不搭配)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九:数字不当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有“众多”之意,与定语“一位”矛盾)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十:谦敬颠倒

有些成语有谦词与敬词之分,如果辨别不准,就会犯谦敬颠倒的错误。 1王教授已谈了这些,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高见。(“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常作谦词,用在自己身上,用在别人身上,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2刘厂长是这方面的行家,下面请他不揣冒昧地跟大家讲几句。(不揣冒昧“指不揣度自己言行轻率,常作谦词。把它用在刘厂长身上、同样犯了谦词敬用的毛病。)

3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蓬荜生辉”

作为谦词。)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十一:功能混乱

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1这则笑话,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学习诸公”给予了有力讽刺。

2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漠不关心”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不能带宾语。“出奇制胜”也不能带宾语。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十二: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3周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真称得上无所不至。(“无所不至”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后多含贬义。把它与一字之差的成语“无微不至”混淆了。)

4只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无疑一定能改变那种事半功倍的状况。(把事半功倍“当成了”事倍功半“,意思用反了。)

法庭辩论,作为整个诉讼过程的重要阶段,一直是诉讼中你来我往的主战场。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欢迎借鉴参考。

 1稻草人

即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向教育投入更多的预算。小红回复道:“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2错误归因

即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认为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

 3诉诸情感

即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

 4诉诸虚伪

即不正面回应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回复。

例子:小明指出小红犯了谬误,小红回应:“你之前也犯了谬误。”

 5个人怀疑

即因为自己不明白,就认为一个事物是假的。

例子:小红指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给我看看。”

 6诱导确认

即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著诱导来回答。

例子: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和A搞外遇,于是就问他:“A 上有胎记吗”

 7举证不能

即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例子:小红说他相信宇宙是上帝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上帝不存在,所以它是存在的。

 8赌徒谬误

即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

例子:抛硬币时,如果前面连着五个正面,就认为下一个肯定是反面。

 9诉诸权威

即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

 10非黑即白

即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援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援 的。

1 以偏概全

根据很有限的例证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也就是常说的,论据不足。

如:我身边的人都这样,所以其他人也一定这样。

2 推不出

从给出的论据推不出想要证明的结论。

如:因为你没有钱,所以她才不和你在一起。

此推论要成立要有4个前提:

她会因为谁有钱就会跟谁在一起。

世界上只有你有钱,或最有钱。

她知道你有钱。

她行为和想法保持一致,她是这样想的就一定且必须这样做。

3 假性因果

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是虚假的,只不过是时间上先后发生。

常见于归因时带有偏见。

如:花瓶被打碎了,而在之前有个小孩进来玩,所以是小孩打碎了花瓶。

假性因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确定的事实。

4 滑坡谬误

声称某事之后将会发生一连串通常是可怕的后果,但却没有充分证据支持该推论。

过于强调某个细节的重要性,无限地推演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一步步地推演,最后推出一个可怕的结论。

如:你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钱;没有钱就过得不幸福。

不是不可这样推论,而是要严格对待每一步,不能一笔带过。

避免滑坡谬误:每一步的论证都拿出充分论据,不能忽略条件,含糊其辞地连锁推理。

5 概念偷换

在观点的争论中,论者会故意转移论题,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最后变成自说自话。

如:钱可以买到爱情,因为约会啊、生孩子啊都要钱。

这里将“爱情可以用钱获得“转移到了”爱情可以用钱支撑“。

在讨论过程中,通常会从一个概念转到另一个概念,以便理解。但此时要注意概念转换的合理性,要区分出等价和不等价的部分。

6 诉诸非逻辑

诉诸权威

名人名言并不一定是真理,也要受到逻辑的考验,而不能直接拿来支撑某个论点。

名人言论适合辅助论证,作为加强论证的材料。如果一定要使用名人言论,则需完整重现整个逻辑过程。

诉诸民意

民意并不意味着正当、合法、正确,多数人支持的某件事,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现实的价值次序中,还有比民意更优先的价值。

诉诸情感

煽情代替逻辑,情绪主导思维。并不是带有情绪不好,而是在情绪影响下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如果是非判断事件,自然可以情绪性,如娱乐休闲创作等。但当做决定做判断时,情绪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俗话说,先冷静再决定。

诉诸无知

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事情,别人无法证明的事情就是没有的事情。

通常会以对方无法解答和说明,就认为自己是对的。

如:我不知道这东西是你的,所以我就可占为己有;你无法证明没有鬼,所以就有鬼。

诉诸道德

站在某种道德优势上进行道德批判。

将某事件与某项道德关联,从而批判某事件,但是却说不清楚该事件为什么以及如何与该项道德关联。

诉诸沉默

沉默不代表认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

认为你无法反驳或不去反驳,就是承认自己是错的。

情侣吵架中,经常出现:你不说话,就是承认了。

诉诸比喻

以比喻作为论证手段,实际是偷换概念。涉及比喻与类比的区别。比喻不可作为类比使用。

如:男人好比一把伞,要为心爱的女人遮风避雨,所以一定要努力赚钱。

首先,没有很好证据支撑男人为什么一定要比喻成伞;其次,伞不一定就遮风避雨,还会被当作服饰搭配(lolita风格中伞就可以作为搭配);最后,伞是可以换的,也是可以多人共用的。

男人、伞、责任、赚钱这四个概念在跳转时都没有严格论证,不能保证其正确性。但可以作为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的素材。

诉诸信心

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信心和理念,不存在逻辑上的推理效果,不能作为论据,只是强化表达的效果,而无法起到论证作用。

如:我相信他不会骗我,所以他说的都是真的。

7 反问谬误

常说的,你有本事你上;如果换成你,你就不会这样想。

换位思考没有错,错在于,将换位思考作为逻辑的合理性。

换成你你也这样做 → 你也这样做了所以这是对的

无论我是否做出同样行为,都不能决定该事情的正确与否。

还有“言行不一”,你做的和你说的不一样,所以你说的不值得相信。

“言行不一既是错”要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我只能且必须做出我认为正确的行为。但实际上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依然可以做出错误的行为,但不代表做出该行为后,这件事就正确,不做该行为,这件事就错误。

如:我可以一边说1+1=2,一边将答案写成3,这并不妨碍2是正确答案。

8 稻草人谬误

设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靶子进行批判。

通常体现在不准确解读对手的观点,将其观点极端化标签化,归类于某个公众痛恨的理念。

如:你用苹果手机,而苹果手机很贵,所以你喜欢用贵的东西(极端化),所以你是拜金主义者(标签化),你就是喜欢钱,你很虚伪。

还有一种,通过对手的论据,巧妙生成一种对手没有提出的观点,然后对该观点进行攻击。

9 虚假两难

营造一个虚假的两难困境,其实根本不存在两难,而可以多元的选择。

世间不是不会出现两难问题,而是太少见,需要仔细辨别。

如:你妈和你女朋友掉水里,你先救谁?

水有多深?女朋友会游泳吗?身边只有我一个人吗?是桥垮了很多人都掉下去了吗?

虚假两难通常会模糊背景,选择任何一个都能引向人性之恶。在一些不严格的**、小说等作品中,为了主题的需要经常出现,以突显人性的恶面。

10 复杂问题谬误

在一个向别人提出的问题中悄悄地置入自己的倾向和结论。

在问题中暗含某个前提。

在诱导采访中,记者经常使用“复杂问题谬误”去绑架被采访者,如:

“你要感谢谁?”暗含你要感谢。

“难过时你会怎么做?”暗含你会难过。

“买不起房怎么办?”暗含你要买房。

11 词语歧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27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