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设计思路: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大家交流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师生进行话题交流,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泉映月》的曲子有的学生可能听过,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小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有限,此时只是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谈初步感受,为课文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
5、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做到有的放矢。
二、初读课文,初识阿炳。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找出描写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关键词。
(4)结合课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阿炳。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倔强:性格刚强。
设计意图: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交流、认读描写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关键词。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类词语的交流,让学生对“二泉映月”的美景、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感受那如水的月色,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3)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课件呈现无锡锡惠公园龙光塔下“天下第二泉”的画面,师生共同交流对阿炳的了解。
设计意图:交流对阿炳的了解,为课文进行补白,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三、细读课文,走近阿炳。
1、体验坎坷人生。
(1)阿炳几次游历二泉每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2)课件出示: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对比。
第一次 第二次
淙淙的流水声
淙淙的流水声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3)学生针对表格内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外化形式,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
(4)十多年后的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是哪些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那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多他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生默读,找一找)
预设片段:坎坷的经历。
①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炼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让学生找一找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经历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阿炳多舛的命运:在唾弃声中降生,四岁丧母;在白眼中成长,痛丧师父;在屈辱中度日,双目失明。同时课件出示为阿炳写的一首四字词语歌,让学生读一读,感受其凄苦的人生。
痛丧师父 孤苦无依
天来横祸 双目失明
颠沛流离 卖艺度日
坎坷人生 苦苦凄凄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阿炳的苦难经历在师生平等有效的对话中无声无息的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撩动了学生朴素的同情之心,为下环节的朗读感悟奠定了情感基调。
③同学们,这就是阿炳十多年的经历,请大家把你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那张脸上。你看,那张曾经非常可爱的脸,那张曾经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的脸,如今,随着师父的离世,随着他的双目失明,随着大雪纷飞,烈日炎炎,那张脸变了,变了,变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学生回答)
④同学们,经历坎坷人生的阿炳尽管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面黄肌瘦的脸,布满皱纹的脸,但他心里面却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望。
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m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阿炳火热的内心。
⑤同学们已经走进了阿炳心里。如今,阿炳再次听泉,那淙淙的流水也走进了阿炳的心里,发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阿炳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是谁在叹息、谁在哭泣是谁在倾诉、谁在呐喊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表达出“是阿炳在叹息自己的双目失明,是阿炳在哭泣命运的悲惨,是阿炳在倾诉不幸的遭遇,是阿炳在呐喊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体会顿号的用法,不用较大的停顿。
设计意图: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而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更是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学生在切己体察悄然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2、品悟不朽名曲。
(1)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要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当时有人听阿炳倾诉吗没有。流水是他的知音,月夜是他的朋友,琴弦是他的伙伴,他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于是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他倾吐了哪些情怀呢请学生拿起笔来用不同的标记画一画哪些句子描写了琴曲的特点哪些句子是琴曲传达出的情感
(2)交流。
A、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 “委婉连绵 ”,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指导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音乐起始部分的委婉连绵,用稳重的语气读出音乐传达的情感。
B、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XXXX。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欣赏乐曲XXXX部分,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加快语速,升高语调来表现乐曲的XXXX,用激昂高亢的语调表现乐曲抒发的情感。
C、出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指导学生理解表示乐曲的丰富内涵的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用徐缓回味的语气读整首曲子带给听者的感受,用抒情的语调读好最后的排比句。关注排比句中的逗号,读出停顿。
(3)采用师生合作或男女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感情朗读。
(4)再次播放二胡曲,静静的聆听。要求学生欣赏后表达自己的感受。
(5)学生再次跟随乐曲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语言与音乐的交融、情感与情境的辉映,是全课感情朗读的重点、难点。学生的情感虽然集聚到了急需释放的程度,但是毕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还很肤浅。因此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学生鉴赏乐曲,步步铺垫,层层深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接着在读懂基础上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提高,学生读好了乐曲,真真切切成为了瞎子阿炳的知音。
(6)《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乐曲就这样诞生了。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同学们,小泽征尔为什么跪下来呢
2、补充介绍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课件出示演出);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出示阿炳墓)。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3、向学生提问: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介绍拓展延伸了学生对《二泉映月》享有盛誉的具体了解,无形间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学生由衷地抒怀,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实现乐无痕的教育境界。
4、师生共同朗读配乐诗:《永远的二泉映月》
看不见黑暗
是因为穿行在黑暗之中
听不见苦难
是因为置身于苦难之中
一把二胡,道尽人世的沧桑
两根细弦,诉尽命运的悲凉
阿炳啊
你那把血泪斑斑的胡琴
凄凉而不绝望
忧愤而不疯狂
空荡荡的夜色中
我听到了不屈的抗争
触摸到了一颗坚强的灵魂
5、教师总结:伴着二泉映月完美无瑕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落魄的阿炳又缓缓向我们走来。苦难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阿炳穷尽自己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最响亮的回答。同学们,那就是:人在旅途,有苦有乐,笑对人生,从容不迫,穿越痛苦,赢得生活!
设计意图:“豹头凤尾”是人们对课堂教学导课、结课的不懈追求。课已接近尾声,但学生内心的情感却仍在澎湃着。本节课借助拓展的诗歌、教师的赠言不仅丰富了语言的积累,还引导学生全面聆听阿炳,触摸生命,为将来的人生做了有意义的准备。
板书:
热爱
二泉映月 坎坷 向往
抗争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选用一部分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讨论、想象,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与背诵训练,感受民间艺术家阿柄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感悟《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教 具:
录音机、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二泉映月》。
2谈谈听后的感受。
3 介绍了解曲名。
二、了解阿炳身世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
2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谱写曲子的
3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说说你对阿炳的了解。
三、精读第1~4自然段
1朗读1~4自然段,阿炳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2交流明确,了解创作背景
时间:
地点:
环境:
心境:
3你觉得哪些词语,哪些句子难理解或写得好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倔强的呐喊……”怎样理解
交流体会。
4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22XX 二泉映月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朗读第5自然段前三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2再读,将描绘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思想感情的句子画出来。
(1)学生自读,画出句子。
(2)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色。
(3)交流体会
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语句表达整齐。
3朗读,加深体会。
三、拓展延伸
读了文章,倾听了曲子,乐曲把阿炳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告诉了我们,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想。我想对阿炳说些什么呢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幻灯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总览
一年级上册
1、山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字与拼音(一)”)
3、登鹳雀楼
(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字与拼音(四)”)
4、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0“太阳与月亮”《语文天地》“读一读,背一背”)
5、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5“劳动”)
6、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6“冬天”《语文天地》“读一读,背一背”)
[本册共6首]
一年级下册
7、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家园”《语文天地》读一读背一背)
8、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春天”《语文天地》读背)
9、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5“动物”《语文天地》读背)
10、鸟
(唐)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6“爱护”《语文天地》读背)
11、春夜喜雨(节选)
(唐朝)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雨”《语文天地》读背)
12、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2“朋友”《语文天地》读背)
13、长歌行(节录)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3“时间”)
[本册共7首]
二年级上册
14、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秋天”《语文天地》读背)
15、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丁丁冬冬学识字(一)”
读一读背一背)
16、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祖国”《语文天地》读背)
附:三字经(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10“考验”《语文天地》读背)
17、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8、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4“画”《语文天地》读背)
1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5“玩具和游戏”《语文天地》读背)
20、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6“岁月”《语文天地》读背)
[本册共7首古诗]
二年级下册
2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4“植物”《语文天地》读背)
22、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5“青青的山”《语文天地》读背)
2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8“远行”)
2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2“清清的水”《语文天地》读背)
25、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3“快乐的生活”《语文天地》读背)
26、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4“小英雄”《语文天地》读背)
2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6“夏天”《语文天地》读背)
三年级上册
28、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色彩”《语文天地》读背)
30、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31、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声音”《语文天地》读背)
32、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祖国在我心中”《语文天地》读背)
3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塞北江南”《语文天地》读背)
34、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成长的经历”《语文天地》读背)
35、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9“幻想和想像”《语文天地》读一读背一背)
36、元旦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2“过年”)
[本册共9首]
三年级下册
37、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礼物”《语文天地》读背)
38、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春天的脚步”《语文天地》读背)
39、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40、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6“奇妙的石头”《语文天地》读背)
4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42、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7“特产”读背)
4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书信”《语文天地》读一读)
[本山共7首]
四年级上册
4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5、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2“明月”《古诗二首》)
46、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4“收获”《语文天地》“读一读”)
47、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5“桥”《语文天地》“读一读”)
[本册共4首古诗]
四年级下册
48、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49、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2“春潮”《语文天地》“读一读”)
50、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51、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3“花”《古诗二首》)
52、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3“花”《语文天地》“读一读”)
53、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54、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8“舟船”《语文天地》“读一读”)
[本册共7首古诗]
五年级上册
55、房兵曹胡马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56、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马”《古诗二首》)
57、、浪淘沙
(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58、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6“水”《古诗二首》)
(本册共4首)
五年级下册
59、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60、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5“劳动”《古诗二首》)
61、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寻千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62、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自在此山中。
(8“角度”《古诗二首》)
63、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64、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10“我们去旅行”“拓展阅读”)
[本册共6首古诗]
六年级上册
6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66、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三主题单元“母亲河”)
67、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做饭,
采葵持做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68、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7主题单元“战争”)
69、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70、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杨州八怪之一)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风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
71、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8主题单元“岁寒三友”)
六年级下册
72、四时田园杂兴(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73、四时田园杂兴(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第1主题单元“乐趣”,“日积月累”提示要求背)
74、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燕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75、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材料的话,上面是粘的。我刚毕业,其实你列出来的不怎么重要,六年级下册比较重要,还有拼音要去复习,名言警句我们没考,古诗词你也不可能全背会了,最重要的还是后面几篇,课文的话中心思想也没有必要死记硬背,但人物是重点。想当初,老师给了我们好几堆复习材料,没考到两分,复习一定不要离开课本。
1、供参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 白
六十馀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陆 游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洒中仙。 杜 甫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 刘克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促谋! 辛弃疾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袁 凯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杜 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贺之章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京本通俗小说
中天月色好谁看 杜 甫
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杨万里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 先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冯延已
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张 先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 至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之妻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 心。 孟浩然
中天悬明月 杜 甫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天未同云黯四 ,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王国维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 白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苏 轼
天生丽质难自弃 白居易
月出惊山鸟 王 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王 维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 游
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 贺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
月光如水水如天 赵 嘏
夭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李 贺
少年辛苦真食寥,老景清闲如哆蔗。 苏 轼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岑 参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谁与此同? 欧阳修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刘希夷
不向情田种爱根,画楼宁负美人恩。 林 抒
天光云影共俳徊 朱 熹
中年岁月昔风飘 黄遵宪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醒世恒言
文字 同骨肉深 龚自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蒋 捷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佚 名
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萨都刺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 甫
公门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门心不惊。 佚 名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查慎行
巴东三峡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民 歌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邵 雍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 建
丹表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 甫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 参
夫妻本是同林鸟,巴到天明各自飞。 警世通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
不枉东风吹客泪 欧阳修
不各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叶清臣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吕洞宾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 操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 白
不和筋力 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辛弃疾
今夜鹿州夜,闺中祗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 甫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
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裴 休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 王 冕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辛弃疾
不信死花胜活人,请郎今夜伴花眠。 唐 寅
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 贺
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 梁启超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 稹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徐春,
惜春行乐莫辞频。 贺 铸
不信青春唤不回 于佑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 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相菲薄不相师 袁枚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谢枋得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阑干看落晖。 黄 巢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灵敏杨花过无影。 张 先
天恐文章中道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韩 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 游
不容卧榻有人鼾 章炳麟
尺纸从头彻尾空,忆人全在不言中。 郭晖远之妻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 潜
不同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
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 甫
不逢大匠材难用 袁 枚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 游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苏 轼
水清石自见 佚 名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 珠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陆 游
日淡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 轼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 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苏 轼
天涯握手尽文人 龚自珍
天涯犹有未归人 徐 通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欧阳修
文章憎命达 杜 甫
文章体制本天生,模宋规唐徒自昔。 张问陶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陆 游
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 枚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 隐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古歌谣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行。 杜 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人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
不曾识面早相知 赵 翼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杜 枚
不爱江山爱美人 陈于王
不羡神仙羡少年 袁 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 继
无意怜 草,人间重晚睛。 李商隐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呜蛙。 陆 游
不管烟波下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郑文宝
心轻万事如鸿毛 李 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民歌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明朝山歌
心绪逢摇落,秋声一可闻。 苏 延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颢
日暮苍山远,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候家。 韩 翅
不薄个人爱古人 杜 甫
五狱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 李 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身在此山中。 苏 轼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 白
不露文章世已惊 杜 甫
天地有寒懊,母心随时深。 王厘成(239)
不操井臼操桴鼓,谁信英雄是美人?柴静仪(239)
天外鱼书绝,征人岂念家?宋凌云(240)
犬臣卧花阴鸡唱午依稀风景是吾乡。 李 翔(240)
月出松际云,清光满篱舍。 沈 倬(240)
不见采莲人,但闻花中语。 瞿时行(240)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于 谦(240)
天涯无限路,芳草自斜阳。 于 谦(240)
水明知月上,木落见梅尊。 仇 远(240)
月近中秋白,风从斗夜清。 高士谈
无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搓。 高士谈
大吠一山秋意静,敲门时有夜归僧。 赵 讽
手触残红头懒梳,香随蝴蝶上衣据。 黄坤五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 陈师道
日暮采樵人去后,一痕淡月乱蛙鸣。 邱 葵
不醉多愁醉多病,几回爱酒又停杯。 李 觏
天涯行客无宁日,不及田家业在耕。 郑 震
牛背牧儿酣午梦,不知风雨过前山。 刘 宰
丹枫吹尽鸦声乐,又得霜天一日晴。 陆 游
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吴夷简
日暮空山独惆怅,不知又隔几重云?戴复古
心空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邵 雍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欧阳修
月夜调呜琴,相思此何极。 王 勃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天长地远魂飞昔,梦魂不到关山难。 李 白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 愈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 牧
**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沈全期
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张 华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江 总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谢 胱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燃。 蔡琰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赵 壹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诗 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 逸
五画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杜 甫
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张谓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曹雪芹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此子。 王梵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 甫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苏 轼
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 甫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王 维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王 维
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京木通俗小说
平生不作亏心事,斗夜敲门不吃惊。 金瓶梅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
他生未卜此生休。 李商隐
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 袁 枚
平生风义廉师友,李商隐
它生莫作有情痴,人天无地著相思。 况周颐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姜夔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郁达夫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优,尽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佚名
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辛弃疾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苏轼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 庄
功夫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李白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王慕漪
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朱峤
出门一笑大江横,黄庭坚
未见功名已白头,杜牧
出门无侣漫看书,苏轼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司空曙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苏轼
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
生来不读斗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 李贺
世味年来薄似纱,陆游
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王粲
世事纷纷一局棋,输赢未定两争持。 醒世恒言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韦应物
巧妻常伴拙夫眠 谢在杭
巧妻常伴拙夫眠,千里姻缘使线牵。 缪民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朱敦儒
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
白首相知犹按剑 王维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吕蒙正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斗城湖。 老残游记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凌蒙初
主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苏轼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梁启越
正是归时不见归 葛鸦儿
四海一家皆兄弟 黄山谷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王国维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
打起黄鸳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
只恐双溪炸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黄庭坚
世间不少厅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明思宗
可望不可即 刘基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李煜
世问那有扬州鹤 苏轼
世问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啼!王九龄
白眼看鸡虫 鲁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白云满地无人打 魏野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 曹石仓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张孝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
四万万人齐下泪 谭嗣同
田园廖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陆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白发三千丈,离愁似个长。 李白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
白发未除豪气在 陆游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
仙乐风飘处处闻 白居易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
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白居易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参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陆游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
可怜一炬成焦土,留与东京说梦华。 黄遵宪
未诸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
可怜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雪庵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 王安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
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 雍陶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化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跟着蹉跎。 袁枚
生时招不来,死时带不去。 袁枚
古来虽有死,好在不先知。 袁枚
田家供客无兼味,手摘黄柑换白鱼。 李念慈
斗夜鸟啼霜正满,一帆斜月过枫桥。 李思曾
市小人声寂,村寒鸡唱馀。 朱淞
平生行乐惯,病起即看花。 木公恕
市城谁念青山瘦?尽日厨头不断烟。 郭翊
四海交游今殆半,几人风雨对床眠。 何景明
生意忽满眼,不知春浅深。 方孝孺
只消几日憎腾醉,看年春风到牡丹。 张昱
世事云千变,浮生梦一场。 王庭筠
片片红梅落,纤纤绿草生。 陆游
正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 岳飞
斗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陆游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 杨万里
北风三日无人渡,寂寞沙头一簇船。 刘子晕
石窦云封隐者家,一溪流水绕门斜。 郑思肖
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 苏轼
未晚人家门户闭,鹭鸶闲立钩鱼船。 徐照
田父把犁寒雨足,牧儿吹笛晚风斜,朱嘉
旦喜胸中无一事,一生常在平易中,徐积
白头父子灯前语,忘却江湖久别离。 杨万里
古寺深门一径斜,绕身萦面总烟霞。 杨万里
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 欧阳修
军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人芦花。 刘克庄
古柳溪头枕断搓,横篙挂网几渔家。 叶茵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苏轼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贾至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李贺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杜甫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韦应物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朱落桐叶长。 李颀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鲍令晖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王粲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无名氏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无名氏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无名氏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佚名
去者尸以疏,来者日已亲。 无名氏
出有日,还无期。 结中带,长相思。 苏伯玉之妻
旦则既泛行,夜则悲吟坐。 蔡琰
六画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周邦彦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事林广记
舟人那识伤心地,遥指前程是马关。 佚名
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孙文笼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袁凯
杠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
江山也要伟人扶 袁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江山亦要文人捧 郁达夫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
江山情重美人轻 袁枚
名山如高人,岂可久尔见?陆游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杜甫
老天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位新亭。 陆游
如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查为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佚名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
年少抛人容易去 晏殊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辛弃疾
贿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辛弃疾
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李煜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增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韦庄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李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此主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
自古佳人多命薄 苏轼
以上引自http://qsohucom
2、还可参阅:http://wwwbaiducom/stn=zhaohui2008_cb&ie=gb2312&bs=%D6%D0%BF%BC%B1%D8%B1%B8%B9%C5%CA%AB&sr=1&z=&cl=3&f=8&wd=%D6%D0%BF%BC%B1%D8%B1%B8%B9%C5%CA%AB+%B1%B1%CA%A6%B4%F3%B0%E6&ct=0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为以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鲁迅仰仗自己先前所看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所学的医学知识,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伤逝》
在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伤逝》(作于1925年10月21日,后收入小说集《彷徨》)是惟一的一篇直接表现青年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相互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地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地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在一起。最后却因涓生得到的一张辞退信而断了生路,他们也与狂人、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在强大的社会势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因此,鲁迅创作《伤逝》的目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同类题材小说,不是为了表现青年人为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对封建婚姻观的反抗,也不是为了歌颂当时风行一时的"个性解放思想",而是为了指出"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讨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冲出家庭的牢笼后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
鲁迅在写作这篇小说的两年前,即1923年12月,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过一次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一部社会问题剧,曾被译作《傀儡家庭》在中国公演,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走出家庭,而鲁迅则在演讲中告诫大家:"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的。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两年之后,鲁迅旧话重提,是因为他认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仍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他在《伤逝》中不厌其烦地12次用了"新的生路"一词。
在作者看来,子君是勇敢的,她面对家庭的社会的压力,大胆地发出了一个反叛者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作者借涓生的口说:"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勇敢的爱情虽然可以支撑着她"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但是,作者通过他们大半年的自由生活的实践,告诉读者:"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因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然,再辉煌的爱也会枯萎、死亡。由于勇敢的子君在获得了爱情的自由后,只将爱情作为"功课"来温习,"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因此,局长给涓生的一张辞退书,就使她彻底垮掉了。作者感叹地说:"真不料这样细微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
在作者看来,涓生也是勇敢的。他不仅是勇敢的子君的坚强同盟军,而且面对局长的辞退书,早已有精神上的准备。然而作者却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距离,在强大的社会势力面前,涓生毕竟是弱小的,缺乏"坚忍倔强的精神"。鲁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但提出了问题,并且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不仅不能奋飞,而且"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迟早之间。"
这就是鲁迅看到的许多"五四"青年在勇敢地迈出了反抗的第一步后,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就如笼中鸟,不放不能飞,放了也飞不了。因此,作品越是接近尾声,作者所希望的"新的生路"一词出现的频率就越高。鲁迅虽然并没有能够为涓生子君们指出一条新的生路,因为他也同涓生子君们一样,只知道"新的生路还很多",却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但是,还是顽强地勉励自己,并与涓生子君们共勉:"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如果说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幸"的态度,那么,他的农民题材小说则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创伤。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因此,他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直接归纳为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属于这两个时代。然而,也有不甘于这两个时代的人,如《阿Q正传》中的阿Q、《离婚》中的爱姑等,他们虽然也与曾经反抗过的狂人、吕纬甫、魏连殳以及涓生子君们一样,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鲁迅仍然将"创造这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作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阿Q正传》
《阿Q正传》(最初分章连载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是鲁迅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潜心于中国文化的历史"钩沉"的结果,最深刻最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和病根的认识,因此,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最辉煌的作品之一。
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阿Q的形象,挖掘出中国农民愚昧落后的原因,提示出中国人的灵魂。因此,从阿Q形象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有人"栗栗危惧",怀疑作者是在借阿Q骂自己,或者害怕有一天终会骂到自己头上来。作品开始在报上连载不久,茅盾就断言:"《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而且,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茅盾:《通信》,《小说月报》13卷22号,1922年2月)。
阿Q是一个生活在江南小镇上的农村流浪汉(关于阿Q的身份或阶级成分,有过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他属于"雇农",即没有自己的土地而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即打短工为生的农民。也有研究者认为,他属于城市贫民,但是,与他身份类似《风波》中的七斤却一直被看作是"农民"),他"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阿Q不但没有土地,没有家,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也不知道,即使是在未庄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然而,他却不愿承认这个现实,总以为"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同时,"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而且,也真如茅盾所言,还具有"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第一,由于他头有几处癞疮疤,便有了许多的忌讳,"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第二,由于在争斗中总是失败,便改变策略,采取"怒目主义",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谁要说"亮起来了",他便以"你还不配……"作为还击和报复,并因此真的觉得自己的癞头疮也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即使是挨了打,也能找到自我安慰的办法,以为自己是"被儿子打了"。即使是自己也发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也有妙招解脱:"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什么东西'呢!?"
这种不敢正视现实,不愿承认失败的态度,和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或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的种种表现形式,就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自欺欺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阿Q精神"或"阿Q主义",由于这种表现的目的都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故又称为"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特征,通常是那些需要胜利而又无法取得胜利的人,用以维持精神平衡的一种"骗术",常常表现在正走向没落的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中。阿Q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怎么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从人类思想的普遍意义上来看,这正是被统治者接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受着统治阶级支配的。"由于当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阶级在现实中总是以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失败,因此,当时的中国国民便普遍如此。
具体地说,中国农民具有这种精神病态的原因还有三个:第一,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第二,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第三,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病根,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因此,阿Q形象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阿Q正传》在前三章中充分表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后,阿Q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中,则集中表现了阿Q的革命,表现了以阿Q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在社会动荡时期的种种变化,在更深层面和更广泛的意义上,进一步揭示了国民性的缺陷和弊端。所以,阿Q性格中的革命要求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着的。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谈到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时说:"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阿Q的革命,是其性格复杂性的表现,也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他虽然对造反"深恶而痛绝",但是,当赵太爷等统治者对革命感到恐慌时,他不仅开始"神往"革命,并且也要投身进去"革这伙妈妈的命"了。
阿Q的革命,作为对"精神胜利法"的反叛,实际上,正是农民从愚昧走向觉醒的开始。但是,阿Q的革命只是最初阶段的"自发革命",只是一种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改朝换代式的革命,这种革命即使成功了,改变的也只是皇帝的姓氏,只是皇帝和其他少数人的身份,社会仍旧,传统的思想也仍旧。这就是中国社会不能进步,封建统治可以延续几千年的一个根本原因。
然而,辛亥革命不是阿Q的革命,不是中国农民的革命。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不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仍然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而且即使有阿Q这样的极少数下层农民急于改变自己的地位而投身革命,也因为改良派的反对和统治者的报复而最终被拒之门外,甚至像阿Q这样成为"示众"的材料和屈死冤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阿Q越是起劲地进行革命,便越是加速他的死期的到来。正是在这个意义,阿Q的被杀,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也是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做出的总结。
《阿Q正传》最后一章第九章"大团圆",表明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同时也表明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失望。他不仅通过阿Q不为自己被抓被杀而担心,反而为自己画圆圈画得不圆而羞愧和释然,以及他在游街示众过程中,面对众多的看客,"无师自通"地喊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豪言壮语,让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了最后表演的机会,而且更通过看客们因为没有听到他们所熟悉的戏文而遗憾,深刻而沉重地表现了人们的麻木和愚昧,表现了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仍然死寂和黑暗的现实。
鲁迅小说的成就
鲁迅小说之所以既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现代小说的成熟的标志,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时代要求,而且还在于它将西方小说的手法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题材、构思、心理描写,以及小说的体式和语言等方面都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鲁迅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是题材上的突破。
中国的传统小说历来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绿林好汉的世界,即使是描写人世间的生活,也是不离其神仙鬼怪,以追求故事的传奇性和情节的曲折性为特色。然而,鲁迅的小说,大多取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即使是表现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也常常是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小事和生活场景来实现的。
《狂人日记》写的是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吃人本质,却只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来披露。《孔乙己》写的是造成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屈辱历史的科举制度的危害,讲的只是一个乡村读书人的几个片断。《药》写的是启蒙不被人们理解的悲剧,讲的也仅仅是一个"人血馒头"的故事。《风波》写辛亥革命在农村的影响,讲的却只是一场乡场上的"辫子的风波"。《阿Q正传》写的是中国人的灵魂,讲的也只是一个乡村流浪汉的生与死。小说题材的变化反映了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在五四时期,鲁迅将小说的题材集中于主要承担启蒙任务的知识分子和长期处于愚昧状态的农民,则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意义。
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众多取材于普通人生的小说中一枝独秀,则在于它总是能够从大家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出生活中所蕴含的"一切的永久的悲哀"(张定璜:《鲁迅先生》,《现代评论》,1925年1月号),并形成独特的冷峻风格。
在《祝福》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故事,一个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女人"祥林嫂",丈夫祥林去世后,婆婆却行使"家长"的权利,逼她改嫁。经中人介绍,祥林嫂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可还是被婆婆卖到了贺家。然而,她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惟一的一个孩子也被山里的狼叼了去,她又回到了鲁四老爷家,可她却成了大家眼中的"瘟神",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祝福"都不再让她沾边,她只能求助于神,在庙里捐了门槛作为自己的替身,以赎自己再嫁的罪过。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鲁家的宽恕,最后,她带着对灵魂是否存在的怀疑,在热烈的爆竹声中静静地死去。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祥林嫂"的故事,而且,更看到了她无论怎样反抗、挣扎,也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她的第一任丈夫小她11岁,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可婆婆要她再嫁时,她却逃跑、以死相抗,她不愿违背"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暂时做稳了奴隶,所以,不久脸色就红润了起来。可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一个寻常故事,经过鲁迅的讲述,却总是让人沉思,让人不安,甚至让人震惊。
鲁迅的小说常常让人震惊,不是因为它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也不是因为它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有多么细腻,而是通过心理描写配合言行描写"画"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药》中的华老栓的愚昧,是通过他去杀人现场买人血馒头的过程,特别是他用手摸藏在内衣口袋里的"硬硬的"银元和在现场专注在馒头上的眼神表现出来的。《肥皂》中的四铭封建道学家的虚伪脸嘴,也主要是通过他与妻子和几位同道的对话表现出来的。然而,在这些人的话语和行为中,越是具有生活阅历的人,就越是能读出更多更丰富的"潜台词",读出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这被后人们看作是中国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他在小说体式和语言上的艺术创新。
中国传统小说是在文人的史传文学和勾栏瓦舍里的说书艺术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既重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也重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优点,却打破重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规,从西方小说那里学习到了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顺序,而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并借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了种种不同的小说体式,如抒情诗式的《伤逝》,散文式的《故乡》,独幕剧式的《孔乙己》等。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中国传统小说中,大多是笔记体和章回体,并多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品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狂人日记》虽然从题目和体式上都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内容上都很好地表现了中国本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意识,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而且,鲁迅小说在体式上总是不断地推陈出新,正如茅盾在1923年的《读〈呐喊〉》中说的:"至于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
语文第一册: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语文第二册:
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识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近,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语文第三册:
悯农(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唯有暗香来。
语文第四册: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绿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语文第五册: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鹰恰恰啼。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蓠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峰。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雨夜归人。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语文第六册: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唐 胡令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语文第七册: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平乐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语文第八册: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文第九册: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终南忘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语文第十册: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雨后
宋 苏轼
水光滟潋晴方好,
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语文第十一册: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语文第十二册: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菩萨蛮
大柏地
毛泽东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1 小学北师大版学的全部文言文
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1、《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2、《晏子使楚》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四年级下册3、语文天地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4、《欲速则不达》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五年级上册5、《浙江潮》 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6、《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 (战国) 《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郑人买履》 (战国)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五年级下册7、《叶公好龙》 (汉) 《新序》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8、《活见鬼》 (明) 冯梦龙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六年级上册9、语文天地 《杨震暮夜却金》 范晔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10、《寓言二则》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楚王好细腰》 《墨子》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11、《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2、语文天地 《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六年级下册13、语文天地 《吾腰千钱》 (唐)柳宗元 水之氓咸善游14、《寓言二则》 《矛与盾》 《韩非子》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监:“物莫能陷也” 《鹬蚌相争》 《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钳喙。
2 小学北师大版学的全部文言文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1、《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2、《晏子使楚》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四年级下册3、语文天地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欲速则不达》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五年级上册5、《浙江潮》 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 (战国) 《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郑人买履》 (战国)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五年级下册7、《叶公好龙》 (汉) 《新序》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8、《活见鬼》 (明) 冯梦龙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六年级上册9、语文天地 《杨震暮夜却金》 范晔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10、《寓言二则》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楚王好细腰》 《墨子》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
11、《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2、语文天地 《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六年级下册13、语文天地 《吾腰千钱》 (唐)柳宗元 水之氓咸善游。
14、《寓言二则》 《矛与盾》 《韩非子》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监:“物莫能陷也。” 《鹬蚌相争》 《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钳喙。
3 小学北师大版学的全部文言文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1、《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2、《晏子使楚》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四年级下册
3、语文天地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欲速则不达》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五年级上册
5、《浙江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 (战国)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郑人买履》 (战国)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五年级下册
7、《叶公好龙》 (汉) 《新序》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8、《活见鬼》 (明) 冯梦龙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六年级上册
9、语文天地
《杨震暮夜却金》 范晔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10、《寓言二则》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楚王好细腰》 《墨子》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
11、《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2、语文天地 《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六年级下册
13、语文天地 《吾腰千钱》 (唐)柳宗元
水之氓咸善游。
14、《寓言二则》
《矛与盾》 《韩非子》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监:“物莫能陷也。”
《鹬蚌相争》 《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钳喙。
4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所有古文小学各年级古诗、文 古诗和古文 山 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咏 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 朗 月 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锄 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梅 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鸟 (唐)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长歌行 汉乐府(民间诗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恨歌(节选) (唐)白居易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字经(节选) (宋)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成竿斜。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画 (清)高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所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华 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渔 歌 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赠 花 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竹 里 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 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成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江 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
5 求小学五年级北师大版阅读理解练习题(带答案)越多越好()全棵树①平春位饱经风霜母亲,向别讨几棵树苗要栽门前②母亲栽种完毕孩门拐拐现妈妈棵树栽吧孩手擎着棵树苗丢弃棵瘦点强壮甚至些枯萎孩吃力站母亲面前孩残疾孩擎着棵树苗满眼都渴求光芒母亲望着孩站立稳腿犹豫认孩做着件没结、同没意义事情等看孩眼片灼灼光芒母亲终于点点--算终棵树③孩高兴极翼翼放树苗抢着挖树坑力气弱挖吃力母亲要替挖肯硬自挖孩挖树坑比母亲挖都、都深④树苗栽种孩拐拐拎着水桶给每棵树浇水母亲看着想着棵树能做母亲目光复杂真相信棵树苗,棵树⑤久,棵树苗其树苗,鼓叶稍迟几叶片稍细些管说,棵树⑥每,孩都要拎水桶浇树苗孩认真浇水厚薄彼,棵树桶水棵由乞求母亲允许,自亲手挖坑栽种树苗孩浇桶水⑦树始候,棵树明显哥哥姐姐壮实,显些楚楚怜第二夏,竟慢慢赶⑧冬,母亲做项重决定送孩校读书前,想,没能力让孩校读书孩背着母亲用布片缝制书包,高高兴兴拐拐走向校,脸却永远像春明丽灿烂⑨放,除做作业,孩浇几棵树,拐拐拎水桶奔走水塘树间春冬,棵本已经失存资格树,比别树更青春更挺拔⑩孩每都高高兴兴别送给绰号:阳光都叫阳光11几十拐腿孩已经位著名作家,家乡,母亲已满银发归消息使外高兴早早门口迎接母亲同门口几棵树12坐着辆轿车没让车进村村自走路拐拐走向自家13远远首先看家门口树--高、快抱粗树看见自母亲依着树热,忙忙冲棵亲手栽种树,母亲搂怀发现母亲真身轻像片树叶叫声娘再说14屋住半月每都拐拐扶着母亲门外树青石板坐陪着母亲说说起身边树忽神秘说:娘,知道棵树比些快面,谁知道秘密呢15母亲望着已,望着脸意,平静笑点点说:其实娘早知道树高快,每半夜起喂泡童尿始我纳闷,半夜我悄悄跟着看见边喂边说树快快吧……孩,知道我改变主意,让堂我看见半夜偷偷喂树啊16怔住许久许久,突噗通声跪,跪母亲面前明白终于明白母亲母亲永远颗母亲1。
第④段画线句棵树能做母亲目光复杂请联系文品读母亲复杂目光答:2。第②④⑧⑨段拐拐共现四作者突细节用意:强调残疾孩;二3。
认真揣摩文章标题说说含义答: 全棵树答案1。棵树瘦甚至些枯萎母亲担棵树;另面母亲残疾孩未忧虑(意思相符即满)2。
突孩自强(或:志坚)(答做事努力、毅力、认真或执着等均)3。树喻体现孩向命运低积极向态度及母亲关(意思相符即满) (二)祖母葵花我总要想葵花排排种院门口祖母种①祖母伺弄土像鞋面绣花针绿叶再针黄花记忆黄花总败丝瓜、黄瓜搭架②扁扁绿叶风婆娑些黄花叶间妖娆笑着南瓜数趴。
蔓牵引远远像遥远怀限向往蓄着劲要追寻路追寻绽放朵朵黄花黄浓艳化晴种植物祖母称作乌像爬山虎似顺着墙角往爬枝枝蔓蔓都绿绿直整座房包裹住才作罢忽哗啦啦花都远远看房插满黄花呀美让醉突葵花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向颅昂起再昂起候我曾奇怪于总迎着太阳转呢伸手拼命拉扯盘花让看太阳我手松弹跳颅昂永折弯凡高1888《向葵》用金黄渲染葵花画朵朵葵花阳光怒放仿佛背景迸发燃烧火焰凡高说强光颇失意颇彷徨朵葵花给幽暗沉郁注入温暖我祖母知道凡高懂强光喜欢种葵花些缺衣少吃岁月院门前排排葵花我投明艳色彩葵花快香香瓜嗑种香香等待等待幸福葵花结籽亦另种风韵沉甸甸望见月风光喧闹候颅始低垂些含羞些深沉腰杆仍挺直颗颗瓜形饱满吸足阳光花香葵花熟起蜂窝般祖母摘轻轻敲颗颗瓜落祖母预先放匾放阳光晒闻见花朵香气③颗瓜原朵花魂啊瓜晒干祖母用文火炒熟孩口袋装孩口袋装我童香香今祖母连葵花种家屋前片空落寂静七月空祖母坐屋院门口坐槐树底错眼盯着向看我想定棵葵放祖母窝1。 文第三段说记忆黄花总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黄花哪些(2)答:2。
联系文同面体种香香等待等待幸福句加点词语妙处(4)答:3。 文加框三句任选句品味文句蕴涵语言运用美或情表达美(4)选句序号:[]答:4。
文第七段写凡高创作《向葵》写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析(4)答:5。 请面两题任选题作答(若两题都做批阅第①题)(想像合乎情理描写形象语言准确流畅获加2)(4)①祖母摘熟葵花轻轻敲落瓜跟祖母身边我表现呢?请联系文章内容结合自体验展合理想像进行描写超60字(描写神态描写作描写语言描写理)答:②今祖母连葵花种家屋前片空落寂静七月空祖母坐屋院门口坐槐树底错眼盯着向看祖母能想些呢?请联系文章内容展合理想像进行描写超60字答:祖母葵花答案1。
答案:丝瓜花黄瓜花南瓜花乌花葵花花2。答案要点:①香香。
重温老剧会发现,上世纪90年代,在台湾四大制作人周游、琼瑶、杨佩佩、周令刚的戏里或是一些其他台剧里,经常会看到大陆女演员的身影。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还是小明星的女演员们,如今有人成了大腕,有人不温不火,还有人早已隐退淡圈。
现在回看,那时的她们,真是个个原生态自然美,不仅辨识度高还灵气逼人。
1、李小冉
1976年出生的李小冉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女孩,9岁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学习古典舞,17岁又进了东方歌舞团成为舞蹈演员。
长时间侵染在古典舞的氛围里,自然而然地,李小冉的身上便带着寻常女孩所没有的古朴风韵。
1996年,刚满20岁的李小冉初现荧屏,在周令刚制作、台湾内地合拍的古装剧《保镖之翡翠娃娃》中饰演司马潇之徒慕容白。
尽管只是个打酱油的小配角,造型上也不如主角用心,因为是第一次拍戏,演技也很青涩。
但肤白胜雪、气质婉约的李小冉真的太适合古装扮相了,楚楚动人的娇美模样,还是令人惊艳。
2、林芳兵
来自鱼米之乡江苏扬州的林芳兵,25岁那年被陈家林导演选中在电视剧《唐明皇》中饰演姿质丰艳的杨贵妃。
为了更加贴合史书中珠圆玉润的唐美人形象,她硬生生从原本的90来斤体重增肥到了140斤左右。
而《唐明皇》结束之后,林芳兵接演了周游制作,由内地与台湾合拍的古装剧《武林奇缘》。
这次为了体现出剧中少女蓝小兰的伶俐和清瘦之美,林芳兵又马不停蹄地减肥,最终成功减掉40斤,才有了电视里那个刁蛮任性又古灵精怪的禁军统领蓝刚之女形象。
1999年周游又一部武侠剧《白发魔女》在台视播出,林芳兵一改往常的端庄淑娴,饰演了与之前角色反差巨大的反派boss红花鬼母,一袭红衣,眼神狠辣而充满力量,加上她175米的修长身形,整体气势逼人,很有威慑力。
3、蒋勤勤
蒋勤勤出生于巴渝文化发祥地重庆,10岁时考入重庆艺术学校学习京剧,从艺校毕业后又进入了重庆京剧团,1994年更是以艺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学院录取。
1997年,琼瑶正为电视剧《苍天有泪》找寻女主角,横挑竖挑都没有令她心动的,直到有天琼瑶偶然在北京街头闲逛时,看到印在《大众**》杂志里蒋勤勤的照片,一下子便挪不开眼了。
见到本后人,琼瑶更是被这蒋勤勤那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容貌惊艳,赞其“轻柔似水,灵气逼人”,并亲自为其取艺名“水灵”。
及至1998年,蒋勤勤与庹宗华主演的《苍天有泪》播出,她饰演的箫雨凤柳眉含羞,柔情温婉,瞬间便俘获了大批观众的心。
就连当时演过“紫霞仙子”的朱茵,在她面前被衬得又黑又瘦好似柴火妞。
一年后,蒋勤勤与张智霖合作,共同主演了武侠剧《白发魔女》,饰演江湖人称玉罗刹的白发魔女练霓裳。
前期黑发的练霓裳容貌清丽,气质干练;与爱人卓一航反目成仇后,心如刀绞的练霓裳一夜间青丝变白发,随之而来她的面容也越发冷峻,浑身下上散发出来的强大气场,更是霸气狠厉到让人不敢靠近。
2000年,改编自1984年台湾电视剧《一剪梅》的《青河绝恋》在中视首播,蒋勤勤分饰母亲沈心慈和女儿赵绣云。
沈心慈是落难的大家闺秀,秀外慧中,楚楚动人;赵绣云被梁家收养,可爱乖巧,有情有义。
4、王艳
王艳是出生在山东青岛的女演员,不像其他山东大妞那样大气舒展,王艳的长相秀气且纤巧。
清淡如菊,芳雅似兰,不过分张扬又没有攻击性的王艳,身上总是萦绕着缥缈的兰花芳香和淡淡的忧郁气韵。
1994年,20岁的王艳在《烟锁重楼》里出演曾家**曾靖萱,那个时候的王艳脸上满满的胶原蛋白,说起话来娇滴滴的,稚嫩又可爱。
1998年随着《还珠格格》的火爆,王艳被邀请参演《还珠格格》第二部里的晴格格晴儿。
穿上清宫装后,气质如兰的王艳把晴儿的知书达理,明辨是非拿捏地入木三分,再加上温婉恬静的俊俏模样,也让王艳收获了强大的观众缘。
2000年,王艳继续发力,与同为“琼女郎”的蒋勤勤合作,在《青河绝恋》中饰演身体虚弱却有颗善解人意好心肠的万秋玲。
2001年又在《情深深雨濛濛》中客串出演陆振华的初恋情人萍萍,惊鸿一瞥。
5、张恒
张恒是安徽合肥人,18岁时考入北京**学院96级表演班,1997年还在上大学的她被琼瑶相中,在《还珠格格》第一部中出演了刁蛮任性的西藏公主塞娅。
身着异域服饰,头上戴着毛绒绒的白色毛球流苏帽,既贵气又明艳耀眼得像个调皮可爱的精灵。
时隔两年,张恒在台视出品的武侠剧《白发魔女》中与蒋勤勤同台飙戏,饰演皇太子侍卫孟灿之女孟秋霞。
圆溜溜的大眼睛黑白分明,穿上一身鲜亮的蓝色衣衫,明眸善睐,虽是配角却因颜值高演技佳而分外出彩。
6、何音
何音是来自四川的辣妹子,她并非科班出身,毕业于成都市幼儿师范学校的她,当了3年的幼儿教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何音在带着小朋友外出时被路上的星探发现,从此踏进演艺圈。
1992年,琼瑶筹拍电视剧《青青河边草》,经人推荐,她相中了这个哭起来梨花带雨的女孩,傅家庄绣厂女工石榴一角花落何音。
有了一定的名气后,1993年琼瑶再次启用何音与岳翎,推出了一部民国爱情剧《鬼丈夫》,剧中何音饰演女二号紫烟,身世可怜仍心怀有爱。
薄薄的空气刘海配两根麻花辫,亭亭玉立的身形,温婉恬淡的气质,何音的紫烟宛若春日的暖风,柔和而不张扬,细润而又和煦,让人倍感舒适。
7、何晴
1964年呱呱坠地的何晴,是个土生土长的江南美人,她来自山水美城浙江省衢州江山市,14岁考入浙江昆剧团后主修闺门旦。
长时间被曲风典雅秀丽,唱腔婉转悦耳的昆曲艺术晕染,何晴的身上无形中带着股含蓄婉约的古典气质。
因为外形出众,气质姣好,演技娴熟,何晴花开正好的那些年,在台剧剧里有过多次露脸。
1992年琼瑶剧《青青河边草》,何晴是知书达理、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进步女性华又琳,思想独立,善良大度,长得又美三观又正,风头甚至盖过了女主角杜青青。
1993年中视首播、周令刚制作的《细说慈禧》中,何晴饰演高贵端庄的慈安。
能把清宫装穿得像仙女的,何晴绝对是最拔尖的那一个,面带哀愁幽怨之色,又生得一对笑靥梨涡,亦雍容亦娇俏,天香国色之姿,大气典雅之态,美得让人忘神。
1995年古装剧《人面桃花》里,何晴是出身名门却自小体弱多病的杨金瑶,才华横溢的她,有着极高的抱负和远见,可惜天妒红颜,身体虚弱的她还是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
1996年,何晴在《情剑山河》中扮演多才多艺的南唐美人大周后,梳上高髻,珠钗满头,大婚时身着红嫁衣的大周后灿若玫瑰,美艳不可方物。
到了1998年,何晴再次与周令刚合作,此时的何晴已经34岁,但她天生莹润的鹅蛋脸和周身娇俏的气质,还是让她把《保镖之天之娇女》里的德沛公主天凤演绎得灵气十足。
头上顶着两个圆圆的发髻,粉色发巾,荆钗布衣,简简单单的造型,在何晴的身上却绽放出了俏皮灵动的可爱之美。
8、丛珊
1962年丛珊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文艺世家,父母都是业内享有盛名的昆曲演员,从小就对表演感兴趣的丛珊,很顺利地便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
1996年,从法国归来的丛珊,应邀出演周令刚的清装剧《戏说慈禧》,剧中她饰演女主角慈禧。
当年的丛珊34岁,演技已经足够成熟,她把慈禧从十七岁到七十三岁人物身份的转变以及内心心态的变化演绎得极具层次,不仅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还赋予了慈禧一种独特的个人气质。
尽管没有何晴慈安的那般柔和貌美,但丛珊的慈禧却气场凌人,更加霸气有记忆点。
9、陈红
1968年,陈红出生在钟灵毓秀的江西上饶,从小就显示出艺术天分的她,18岁那年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容华若桃李,蛾眉艳清秋,陈红是中式审美里纯正的古典美人长相,略微带方的圆脸富贵雍容而不钝重,五官精致端正,气质古韵端庄。
1993年,琼瑶拍摄梅花三弄系列之三的《水云间》,25岁的陈红饰演敢爱敢爱的汪子璇。
薄薄的一层刘海搭配波浪小卷发,随着陈红的一举一动发丝还会上下抖动,既灵动飘逸又俏皮可爱,让那个热情洋溢、思想开放的洋气美人汪子璇活灵活现。
姿容出众的美人,琼瑶总是会有多次合作。1994年,陈红又在民国爱情剧《烟锁重楼》中亮相,这次她是惊鸿一瞥的小酱油柳吟翠。
柳吟翠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封建女子,她为曾老爷产下一子,却始终得不到名分,痛苦欲绝之后把儿子放在教堂门口,自己投湖自尽。
1996年杨佩佩制作、台视播出的改编版《新龙门客栈》上线,陈红出演江湖侠客邱莫言,造型朴素,服装灰暗,就算布衣荆钗也难掩天姿国色。
1998年陈红再次与搭线杨佩佩,在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古装剧《神雕侠侣》中饰演心狠手辣的李莫愁。
而这一演不得了,直接就把剧中一件白衣没有,还梳着抓头皮脏辫,画蓝色眼影的小龙女给比下去了,身着朴素的道姑装,也能高贵冷艳,妩媚、狠毒、痴情,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美李莫愁”非陈红莫属。
10、徐静蕾
徐静蕾也是生在北京的女孩,盘靓条顺,气质出众。
1998年,徐静蕾在台剧《霹雳菩萨》中扮演女二号阿得,这也是她演过为数不多的古装剧之一。
这部剧里的造型完全放大了徐静蕾的美,温婉轻柔的薄刘海,胸前垂着两条细发,头上梳着温婉的低髻,服饰色调淡雅,整体造型文静雅致,很符合弱质纤纤却悬壶救世的女大夫阿得人设。
11、傅艺伟
傅艺伟是来自黑土地的美人,14岁就因出演何可人执导的**《她从雾中来》而出道。
1993年由周游制片、内地台湾通力打造的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播出,傅艺伟饰演隋炀帝之女出云公主杨吉儿。
此时的傅艺伟已经演过祸国妖姬的苏妲己与色艺双绝的陈圆圆,颜值和名气都处于巅峰位置,她饰演的杨吉儿温柔婉约,典雅娴静,举手投足见尽显皇家公主的高贵与大气。
记忆最深的还是吉儿李世民初见后,吉儿掀开纱幔对着李世民回眸的那一笑,梳着秀美的发髻,身穿红白衣衫,头上装饰的红色绒球和红色流苏坠子,色彩明艳且徐徐盈动的装束,天真且略带傲慢的嘴角,都无不表现着吉儿情窦初开的纯真和悦然。
12、伍宇娟
伍宇娟是来自湖南的湘妹子,16岁进入花鼓戏剧团当演员,20岁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与巩俐、史可、陈炜、金莉莉并称为中戏的“五朵金花”。
1991年,在周游赴大陆取景制作的《雪山飞狐》中,伍宇娟一人分饰母女两角,母亲袁银姑和女儿袁紫衣。
袁紫衣,一个英姿飒爽、特立独行的女侠,剧中伍宇娟的袁紫衣,头上戴着紫色珠串流苏纱质圆帽,身上也总是一袭亮眼的紫色衣衫,她姿形秀丽,神色冷峻,紫色的装扮又令她多了几分梦幻与神秘感。
娇媚似仙,侠骨柔情,因为对伍宇娟版袁紫衣的印象太深刻,小时候一直觉得仗剑走江湖的女侠就该是这个样子。
13、王璐瑶
王璐瑶197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9岁便考入了国防科工委文工团,来到北京学习舞蹈。
1991年,王璐瑶参演武侠剧《雪山飞狐》,饰演灵动可人的苗若兰。
苗若兰是大侠苗人凤之女,纯真善良,模样娇俏,21岁的王璐瑶正是花样年纪,圆脸大眼,青春靓丽,扎着几根细细的小辫,还绑了毛球做修饰,让整个人更显活泼俏皮感。
14、于莉
于莉原名于竹馨,也是来自东北的大妞,12岁时考入湖南省歌舞团,成为了一名舞蹈演员,1982年因为和朋友去夏刚家玩,成了夏刚导演作品《我们还年轻》的女主角,从此步入 娱乐 圈。
1999年,于莉在内地与台湾合拍的武侠剧《绝代双骄》中饰演邀月宫主。
邀月宫主武功绝顶,冷酷无情,为了表现人物的霸气和凶狠,造型师为于莉设计的发型非常夸张,有时头发梳成两个高耸的发髻像极了米老鼠,有时又梳成一个高髻簪上大朵花饰,衣服也做着极高的立领。
不过这样奇异的造型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配上于莉冷峻高傲的冰冷面孔,高贵冷艳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极具慑人气场。
《青河绝恋》里也有于莉的身影,她是外形美艳,个性泼辣,还有一副大嗓门的邢寡妇。
15、金铭
金铭1980年生于北京,8岁时便在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婉君》中饰演小婉君而为人所熟知。
婉君是个小小年纪便被卖到周家冲喜的小新娘,当年的金铭还是朵娇嫩的小花,穿着华丽的凤冠霞帔,衬得小脸更加柔嫩可爱。
接下来几年,金铭势如破竹,陆陆续续参演了《雪珂》《望夫崖》《青青河边草》《梅花烙》一系列的琼瑶电视剧。
童年时期的金铭,精致小巧的五官长在圆嫩的小脸上,一双明朗清澈的眸子极为惹人怜爱,她所饰演的童年角色,大多都是外表看起来乖巧文静,内心却倔强坚韧,个性突出却不屈不挠,很讨观众喜欢。
以上15位出现在早年台剧里的大陆美人,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