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的传说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哪些社会现象

尧舜禹的传说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哪些社会现象,第1张

1氏族群体生活,共同与自然抗争

2由母系氏族进化到父系氏族,选举首领采用推举制与禅让制

3社会分工虽不明确,却也初现端倪(专人来治水等等)

4孝义等基本伦理初步形成(舜与他父亲、继母和兄弟的传说)

5仍然迷信自然与神明(尧祈求天帝除去多余太阳的传说)

选官制度的演变和特点如下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俗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在原始社会末期国家概念形成初期,以尧舜禹汤文武为代表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斩敌手一枚官升一级俗称首级)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高频考点)和征辟制(普及类)。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也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由来)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同时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到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四大名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新政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记住这个就行了)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如何巩固?其实很简单,就一个字,“打”;两个字,“武力”。

其实辽史看起来挺难受的,由于成书时间过于仓促,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整个不到一年,而且总裁官脱脱作为大元丞相,本来就要应付各地此起彼伏的义军,实在是力不从心。

所以辽史在二十五史中的评价一直最低,主要的毛病是详略失当,该记的缺失,不该记的又过于啰嗦,本纪、列传、表志中可能都有涉及。

但作为至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辽史,其史料价值还是毋庸置疑的。

辽史中本身对耶律阿保机接位、巩固汗位、登皇位的记载虽然都有涉及,但都嫌过于简略。

不过从《辽史》,清朝厉鹗著的《辽史拾遗》二十四卷的记载中,也能大略还原出大概,让我们对这个曾经称雄中国北方的大国一窥全貌。

实际上,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所谓的民选产生首领,只是原始部落时期向国家转化过程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契丹的民选和后来蒙古诸部的推选、女真诸部的推选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在华夏正统记载中,其实我们有更久远的例子,即三皇五帝时期的禅让,黄帝、炎帝、颛顼、帝喾乃至尧舜禹的相互禅让,其实与契丹所谓的民选推举首领非常的像。 

比如,炎黄子孙,黄帝曾经“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其实也是战争,然后为天子。

但是禅让制到了大禹时期,就终止了。事实上,大禹先是将帝位让给皋陶,皋陶死的比禹还早;后又让给根基不深得益,益既无威望也无实权,禹的儿子启就此多了王位,在之后,这种所谓的禅让制就终止了,即有德者(其实是实力强者)居之变成了世袭制度。不服?不服灭了你。于是启顺手灭了起兵反抗的有扈氏。

其实辽太祖过程真的差不多。

当阿保机从痕德堇可汗的手中接过契丹汗位,在曷鲁等一番劝进之后,第二年耶律阿保机就取消了推举制,即皇帝位。

事实上,我们在开篇就说了,耶律阿保机维护统治地位的方法就是一个字,“打”。但是打野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契丹诸部对阿保机的挑战主要有所谓的“诸弟之乱”和“盐池之变”。

据辽史:“五年…五月,皇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谋反”,安端老婆粘睦姑告密,阿保机赦诸弟;

“六年冬十月,剌葛破平州,还,复与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反”,又反了。这次是硬碰硬,阿保机“次七渡河”,诸弟各遣人谢罪。阿保机再赦诸弟。

七年诸弟反,在晋王李克用的帮助下,阿保机再次平叛。

该年第迭剌哥图为奚王,又反了。这次阿保机终于忍不住了,平叛以后拘禁迭剌哥,将其统帅的部队分散给其他手下,夺了权。

结果这边平叛迭剌哥之乱,那边那个不安分的弟弟剌葛又反了,还打出了“天子旗鼓”。当阿保机追击平叛的时候,剌葛来了个出其不意,派遣手下寅底石偷袭行宫,差点将阿保机的老巢给抄了。幸好耶律阿保机娶了个好老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断腕太后“述律平”。这个女人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奋力反击,将剌葛所自制的天子旗鼓抢了过来。

这次打得很苦,最终走投无路的剌葛投降,阿保机还是没杀他,只是给他改了个名,“暴里”,但这次阿保机开了杀机,“有司上诸帐族与谋逆者三百余人罪状,皆弃市”。

诸弟之乱至此算是告一段落。

但是诸部又开始挑战。这次阿保机以退为进,佯装让出可汗之位,去帝号,但是占住了“盐池(今河北省滦南县境内)”,其他诸部要吃盐,拿东西来换。这种垄断生意使得耶律阿保机越来越富。而他的老婆回鹘人述律平出了个主意,邀请其他七部前来赴宴讲和,设了个鸿门宴。当七部到来之后,伏兵杀出,七部首领全部了账。借此机会,阿保机的帝位才算稳定下来。 

所以说,阿保机保住帝位并不容易,实际上是充满了挑战。幸亏阿保机并不好杀,或者也怕杀戮太多引起太多的反抗,所以诸弟尽管多次反叛,他都没有痛下杀手,对于诸部也是只诛首恶,算是没有让契丹分崩离析,这份心胸还是让人颇为佩服的。 

三皇五帝时期的禅让是夏启用武力变更为世袭制的,契丹诸部的选举制度其实很类似,到了阿保机这里也是用杀戮制止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阿保机平叛的过程中,后兄萧敌鲁有大功,为北府宰相。后族为相自此始。由于辽国后世皇后基本姓萧,所以宰相也基本为萧姓,其实也是阿保机维护帝位的一个有趣的插曲。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因此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正式确认。但许多中国历史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便是夏朝遗存。对夏王朝记载比较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前后大约有470余年,经历了4个多世纪,有16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拥护,根据“禅让”制而做了舜的继承人。他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大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经过3代的争斗,直到少康继位以后夏朝才得以巩固稳定。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过程。以后的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同东夷搞好关系。可是到了桀统治的时候,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财力。而且,桀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受的暴君,残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内外交困时,商汤对它进行了讨伐。桀被商汤战败,被放逐以后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种制度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铸铜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进步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位于安邑,即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

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之后,尝试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禹老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坚决不出席钧台会。夏启调动军队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族。这次征讨使新生的专制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原始的民主推举制被强制取代。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即使是在起进步作用的上升阶段,也改变不了统治者剥削、掠夺和贪图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和利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妺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编辑本段]夏代的国家制度

夏奴隶制部落王国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编辑本段]夏朝的灭亡

孔甲乱政,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

直至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部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692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