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
原文: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课文说明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七、板书示例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小石潭记》赏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三、《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作者简介: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浼啊蹲�印贰ⅰ独献印贰ⅰ独肷А贰ⅰ妒芳恰返妊�敖杓��┕墼既。�晕�矣茫��植荒芎窆疟〗瘛T谑�枥砺鄯矫妫��坛辛肆踣谋昃佟氨刃恕焙统伦影禾岢�靶思摹钡拇�场S氚拙右住队朐�攀椤分泄赜诜碛魇�闹髡乓恢隆K�氖�睦砺郏��碜诺笔蔽难г硕�慕�角阆颉br />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测试
1、填空:
《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 ,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称 。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解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靠平时的积累。
2、D
解析:ABC三项中的加红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象……一样”。
3、B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判断。B句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环合”是环绕、包围的意思,而“寂寥”在这里则没有寂寞的含义。
5、B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隶”是跟从的意思,“小生”则指后辈,年轻人。
中 考 解 析
1、选择对加红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亦不详其姓字
A.详细 B.说明,细说 C.详细地知道
②方其远出海门
A.正直 B.方才 C.当……时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点儿 B.简单,略微 C.省去
④终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①中“详”应是“详细地知道”, ②中“方”表时间“当……时”,③中“略”指“微,一点儿”,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别为①C、②C、③A、④C。
2、解释加红的词语。
①┍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B.可百许头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C.无怀氏之民欤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答案①A.处所 B.表大约接近某个数 ②A.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B.代词,这 C.结构助词,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宣王说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说”通“悦”,高兴。因此,答案为③。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文学、诗词、艺术、古诗
文/陈益峰
1、 坟后入仰瓦,子孙无根芽
穴后仰瓦,又没有落下的就叫空凹绝。即使龙虎环抱有力,子孙多而贫穷,无官贵。入坟断曰:
坟后入仰瓦,子孙无根芽。
坟后低又低,财散儿孙稀。
2、 仰瓦势解释
仰瓦势指穴后玄武山中间低凹如屋瓦翻仰之形,故名仰瓦。仰瓦之势,使穴后屏辰空露,而又鬼乐俱无,恶风吹穴,生气不聚,是为空亡歇灭之地。
杨筠松《撼龙经》:问君何者是空亡,穴后卷空仰瓦势。
徐善继《人子须知·穴忌》:后宫仰瓦,则气不融结。是以穴后仰瓦,多以为不吉之地。
谢和卿《神宝经》:“背后倦空仰瓦,败自天来。”
3、巨门仰瓦,穴后亦须鬼乐
但巨门星峰(天财星)结穴,亦有仰瓦之势,盖其星体方正端平,顶而微凹,为仓禀之象,此吉形也。但巨门仰瓦之势,穴后亦须鬼乐之山相缠而有情护卫。
缪希雍《葬经翼“隆穴篇》:穴有仰瓦者。法曰:两金扛一水,穴在软中裁。凡天财星体多是背后仰瓦,只以有乳为真,及鬼星托乐为准。
提起加代去世竟哪些兄弟到场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老人去世后入土时哪些人应到场?,另外,还有人想问加代去世崩牙驹去了没有,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深圳大哥加代的结局是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老人去世后入土时哪些人应到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代去世竟哪些兄弟到场了1、老人去世后入土时哪些人应到场?
在我们北方老人去世后入土时老人的子女和亲朋好友都到场的。
2、加代去世崩牙驹去了没有
去了。加代和崩牙驹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认识了,加代更是在非常关照崩牙驹,于年2月22日加代去世,崩牙驹现身加代葬礼,哭的不能自己。加代葬礼完整。
深圳大哥加代的结局是什么?3、深圳大哥加代的结局是什么?
加代大哥的结局是病死了。
加代是20年五月份病死的,四一代仁义大哥,深圳王,是左帅,白小航,李正光的大哥。于严京,杜崽关系很好,加代大哥一生朋友遍天下,能够做到为朋友两肋插刀。在当年人员横生的年代,能够做到这样,相当的不容易,不愧是一代枭雄。
他的故事:
,老炮加代正在喝老村长,喝完二十斤后就听见有人在骂死去的兄弟白小航,气冲冲的冲到包间说:人都走了,你们还在背地里骂,这不太好吧!这群人领头的站了起来:我是向华胜,你们要是知趣的话,就给我让开。
加代本来没多少的怒气,一听这是曾经和白小航接过梁子的向家。其实他一直怀疑白小航的事情,就是向家在背后捣。
二零零五年的,京城大哥加代领着朋友,去祭拜曾经的兄弟白小航。自从白小航走了以后,加代每年都要去祭拜他以及看望他的家人。家代作为大哥,对待白小航以及他的家人,可谓是仁至义尽的。
4、《大哥》加代的结局怎样?
加代大哥的结局是病死了。加代去世现场。
加代是20年五月份病死的,四一代仁义大哥,深圳王,是左帅,白小航,李正光的大哥。于严京,杜崽关系很好,加代大哥一生朋友遍天下,能够做到为朋友两肋插刀。在当年人员横生的年代,能够做到这样,相当的不容易,不愧是一代枭雄。
相关内容:
这部剧里我挺心疼大哥的,叶小朗其实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坏,她还是很喜欢乔一成的,大哥也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本来可以出国追求更多地发展,但是为了弟弟妹妹们还是依旧留在了这个地方。李晓勇案件与加代。
所有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时间想到的是大哥,但是大哥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却没有人可以诉说,所以有的时候,乔一成是孤独的,内心非常的渴望爱,从他的几段爱情里也可以看出来。一代大哥加代的葬礼。
5、教父加代的故事教父加代的故事向华强从小出生于一个富贵人家,他的就有四房太太她的母亲却非常的不受宠,连带着他也遭受排挤。为了能给自己争取一片天地,在后来,向华强来到了。一代大哥加代的葬礼。他出演《龙虎地头蛇》在儿正式,在《赌神》中饰演龙五这个角色中被大多数观众熟知。在经历了十几年风风雨雨后,向华强跟自己的弟弟向华胜一起创办了,永盛公司。教父加代的故事。向华强果然眼光辣,在他的公司里更是捧红了许多一线之星。、周润发、周星驰、李连杰都是他手下的大将加代是怎么死的。90年代初,逐渐走上了下滑的趋势,内地逐渐上升。在年,向华强忙于事业,他选择来到了,开了一家。那个时代的内地像非常的少见,对于这种新奇的所引来了很多人过来消费捧场。大哥任加代是谁。的生意非常红火,引来了很多人的嫉妒。任加代大哥的葬礼。就连当时的地头蛇白小航也来到了想要分一杯羹。白小航带着自己的兄弟在玩的时候,他以服务员态度非常不好为由挑起矛盾。加代怎么去世的。在他大声,还把服务员也打了一顿,并且扬言要砸烂,场面闹得不可开交。作为老板的向华强只好出面调解,因为毕竟也是刚开业没多久,他不想要惹事生非。没想到白小航气势汹汹来到向华强面前恼怒的了向华强两巴掌,十分叫嚣。一代大哥加代。他根本都没有把向华强当回事儿,凭借着自己学过武术,还把向华强在地。在上放下狠话说到,“见向华强一次就打他一次”。,赶来现场,这才平息了两拨人的怒火,但是事后向华强并没有就此了之。向佑曾大闹东莞太子酒店,向华强赔钱道歉,后来怎样了?他想要找人围堵白小航,却不慎不消息走漏。白小航就听闻了这个消息后,他直接带着自己的兄弟来到了向华强的地盘。大哥级人物加代。这一战就从打到了。因为这件事,向华强在的也凉了,他只好重新回归。嘉代大哥是谁。经过这一战的白小航,他则是跑到了一个叫做浙江村的地方。深圳大哥加代。没想到在当地,他跟一些小混混儿发生了争执在打架的时候受重伤死亡了,就此白小航销声匿迹。如今的向华强早已隐匿出圈,在私下经营着自己的公司,生活上也幸福。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以上就是与老人去世后入土时哪些人应到场?相关内容,是关于老人去世后入土时哪些人应到场?的分享。看完加代去世竟哪些兄弟到场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作者用这一排比将后入的议论凸现在当事的谏官面前,警示谏官:题名于石,绝非树碑勒石以示殊荥,而是高悬一只警钟。篇末运用总收的手法,一个“惧”字浓缩全篇的精神气血,一个字却有干钧之重,再次警策谏官们严于自律、公而忘私,充分揭示了作者之所以题名于石的良苦熠心。
初唐四杰入蜀: 公元1172年冬,诗人陆游自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往成都,途经剑门,恰遇一场小雨。此前,陆游在抗金前线参与军事机密,过了半年渴慕已久的军旅生涯,时常「寝食鞍马间」。虽不能继续留在前线为国报效,自前线去往大后方的大都市毕竟是去危就安。更何况成都这样的繁华都会还有那么多文人骚客,诗酒相交岂不快哉?然而,习惯了刀光剑影的放翁在这温柔细雨中却似乎有些惴惴不安。> 就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驴背上的陆游写下了一首名叫《剑门道中遇微雨》的七律:「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骑驴入蜀,或许让陆游想起了李白、杜甫,想起了高适、岑参、元稹,想起了从杭州骑驴入蜀的诗僧贯休。> 自人皆入蜀 > 若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的话,陆游的担忧似乎并非无中生有。> 韩愈曾说:「蜀雄李杜拔」,不但自蜀中走出来的司马相如、扬雄、李白与苏轼等人为一代文坛领袖,就是自他处入川的文人似乎也能一沾蜀地的灵气,写出更加优美的句子出来。>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皆曾入蜀。北京人卢照邻将其短短五十载生命中将近四分之一的时光留给远离故土的巴蜀。河东望族王家的年轻后生王勃则因为一篇斗鸡檄文惹怒高宗,被驱逐入蜀,所到之处受尽热忱款待。尽管政治失意、岁月蹉跎,纵游巴蜀、放旷诗酒的蜀中生活给了「四杰」们迥异于中原或者关中的生活体验,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游历蜀中之后的「四杰」将巴蜀的慷慨馈赠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诗歌中,一扫初 坛靡颓浮艳之风,开创出清新而质朴的文风。>> 边塞诗人岑参在51岁的时候来到四川游历山水,过惯了边塞生活的他最终终老于此地。与他齐名的高适也在五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从不毛的边境来到四川,做官做到了诗人里的翘楚——剑南节度使。尽管在蜀期间戎马倥偬,少有诗作,高适却为另一个人提供了生活资助,与其唱和,助其在蓉城获得创作的又一春,这个人就是杜甫。> 安史之乱与个人仕途的失意,将走投无路的杜甫逼到了蜀地谋生。一生漂泊无依的杜甫,将其一生中生活最安定、诗情最为勃发的九年留在了四川,足迹踏遍四川东西南北,在这里写下了现存杜诗中的大半,其中就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花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五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秋兴八首》这样的名篇。> 成都锦江边上有一座纪念女诗人薛涛的望江楼,唐朝的时候有三位大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先后来到成都,与薛涛皆曾有过诗文唱和。刘禹锡很喜欢蜀地民歌竹枝词,寓居「巴山蜀水」期间,他悉心学习蜀地民歌,将竹枝词这种民歌形式转变为文人的诗体。> 随着喜欢推敲的苦吟诗人贾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李商隐、相貌丑陋却叉手一吟便成一韵的「温八叉」(温庭筠),乃至张说、苏颋等不甚知名的外乡诗人一次次入蜀与出川,时间悄然来到宋代。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山谷道人黄庭坚来了,尽管在仕途不顺遂,号称「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在老师苏轼的老家却受尽礼遇,宴游不断。范成大带着宋孝宗的任命来了,初到蓉城,范即欣喜地感叹道:「成都以名都乐国闻天下,予幸得至焉。」这位钦点的四川制置使在蜀两年,不但政绩有声,而且诗文颇多。>> 爱国忧愤的诗人陆游也骑着驴子从汉中来了。在川逗留八年,放翁踏遍蜀中大半土地,不仅诗风更加成熟,还留下一部《入蜀记》,表示自己「心未尝一日忘蜀」。从其将平生所为诗卷名为《剑南诗稿》看来,所说恐非虚言。> 蜀地安逸好作诗 > 摊开一张中国地图,你会发现,深处中国西南一隅的蜀地尽管最为闭塞,却也最为富饶。因此,历代朝廷都将成都平原视作中央王权身旁的「一亩三分地」。占据这片盆地,进则天下,退则天府。是以从秦并诸侯到元灭南宋,历代中央王朝多先取蜀而定天下。每当中原硝烟弥漫的时候,蜀地往往会成为中华文化的避难所,不只帝王妃嫔、王公大族会不远万里地来蜀地避难,一般官宦、百姓和文人墨客也会跟随帝王的脚步来蜀地躲避战乱、繁衍生息,或者诗文会友。> 而当天下承平、四海安宁的时候,蜀地又往往成为通国之大邑。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除过富庶的江南,蜀地就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了。无论承平还是战乱,蜀人游乐之风从不曾改过。入蜀文人总不似他处那般需要为了谋生计、为躲避战乱而奔波,因此他们更有闲情逸致来悠游山水、创作诗文。只消在晴日里坐到沿街的茶馆,泡一杯蒙顶山上茶,就著满街的叫卖声、麻将声以及锦江的滚滚波涛声,找几个志趣相投的好友唱和唱和,所有诸如远宦的哀愁、蜀道的艰险、贬谪的苦痛、不遇的感叹,以及人生失意等诸般情感便一齐汇聚到笔端,写出流传千古的句子出来。> 除了自愿入蜀「碰运气」的人,唐宋时的文官制度将文人们推向了蜀地。唐宋两代,尤其是宋室南迁之后,蜀地作为京师上游重镇,军事位置尤为重要,一旦发生变故,足以在呼吸顾盼之间影响全国局势。因此,非亲信之臣不足任。唐宋两代的文官政治之下,文人与官员的身份往往高度统一,尤其在宋代入蜀文人基本上是参加过科举考试,且进士出身的官僚,由此产生出大量类似「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宦游诗出来。>
原文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⑤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⑥眦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句 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雄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评 解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武帝曹操,又名吉利,字孟德。中国东汉末权臣,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早年为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并起兵讨伐董卓,逐步扩充军力。
回答者:我爱图书 - 试用期 一级 11-18 11:37
提高兵力
回答者:梅莉最帮 - 助理 二级 11-18 12:15
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
不久,毛泽东又在一次谈话中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到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记载,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由此引发了毛泽东的感慨,说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毛泽东讲的实际上是智谋之士的人生境遇问题。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信赖;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是中国兵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以挚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勿施以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不挚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道的追求。
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领,周部落长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凌,历尽艰险危难,后来按照姜太公的谋划才推翻了商王纣的统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谋略的人,长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贩酒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礼遇,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所以《尉缭子》说,“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君主与智谋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亲,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郭嘉是历史上罕有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学问家深入研究、艺术家大书特写的人物。
最初他北上晋见袁绍,袁绍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
他向曹操进言,论断曹操十个方面胜于袁绍:“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割据一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胜三也。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也。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
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
郭嘉智慧渊深,通达事理,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道,“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智谋之士大抵有三种人生作为:一是为帝王之师或帝王谋臣,出谋划策,辅主成功,姜太公、张良、刘伯温是也;一是为帝王相将,躬身实践,匡扶宇内,曹操、李世民、曾国藩是也;一是为布衣书生,著书行世,人不知其详,黄石公、李筌、赵本学是也。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毛泽东还指出,我说郭嘉是借郭嘉的事来说我们的党委书记,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毛泽东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谋之大成的历史巨人。
回答者:匿名 11-18 13:07
去看 品三国
回答者:243995779 - 试用期 一级 11-18 13:36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武帝曹操,又名吉利,字孟德。中国东汉末权臣,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早年为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并起兵讨伐董卓,逐步扩充军力。
再三国鼎立时期前,曹操统一了北方。统一北方前,当时曹操实力虽然不及袁绍,但他足智多谋,有政治眼光。他胁迫汉献帝来到许(221年改为许昌,今河南许昌,是当时曹操的领土里重要城市),“奉天子以令不臣”,假借皇帝名义征讨大小军阀,在政治上居于主动地位;面对战乱和灾荒,他又招募流民实行屯田,“战转四方无运粮之劳”;还多次下求贤令,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做官,这样,他将一批谋士、武将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实力。200年,袁绍发兵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但因中间的一些曲折,曹操反而以少胜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不久,曹操统一了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开始形成。
回答者:血洗记忆 - 魔法学徒 一级 11-18 22:09
傲世三国之三分天下 官方全攻略
[P][FONT size=2][BR] [BR] [BR]  傲世三国之三分天下 官方全攻略  [BR]序幕·赤壁之战[/FONT][/P] [P][FONT size=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BR]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BR]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BR]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FONT][/P] [P][FONT size=2] 东汉末年,帝纲堕坠,阉宦专权,群雄割据,纷战不休。建安五年冬(公元二○○年),曹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大破诸侯中最强大的袁绍军,一举奠定称霸北方的基础。其后数年,曹操东逐管承、北破乌桓,清剿袁党、略定郡县,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征必克,势不可当。建安十三年七月,北方暂定之后,曹操再领二十万大军,挥师南征,意欲一鼓作气,趁势一统天下。[BR] 当其时,南方刘表跨蹈汉南,坐镇荆襄,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孙权据守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用;刘备于建安六年兵败汝南之后,投奔刘表,屯兵新野,其间,三顾诸葛孔明于茅庐之中,终于得其相助,后屯兵樊城。[BR] 八月,刘表病故,次子刘琮代立,见曹军将至,不敢抵抗,遣使请降,尽献荆襄九郡。刘备卒失所托,仓促间弃樊城,渡襄江,向荆州要地江陵进发,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冒死相随。[BR] 一路之上,刘备同行军民十余万人,大小车辆数千,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一日只行十余里,另遣关羽乘船数百艘,至江陵相会。曹操惧怕刘备占据江陵,尽释辎重,轻军赶至襄阳,见刘备已过,又亲率精骑五千,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终于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两军交战,刘备溃不成军,只与左右数十骑从小路逃走,正好与关羽船只相会,一起顺江而下,途遇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领万余人接应,前往夏口。[BR] 另一方面,刘表新死,东吴鲁肃自请奉命吊丧,以观其变。行至南郡,刘琮已举众降曹。于是鲁肃又往迎刘备,与刘备会于当阳长坂,劝其与东吴并力抗曹。而此时,东吴内部则因曹操新得刘表兵众,威势越盛,众人皆望风畏惧,劝孙权纳降,孙权心中犹疑,战与不战,意下难决。刘备至夏口,即遣孔明出使江东,劝议并力抗曹之计。[BR] 孔明既赴柴桑,舌战江东群儒,语激吴主孙权,纵言形势,具陈利害,加之周瑜、鲁肃二人也力执拒曹之议,孙权终于决意一战,于是拜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率领水军三万,与刘备、刘琦人马两万,自樊口溯江西上,并力迎拒曹操二十万大军于乌林赤壁。其时正值十二月,严冬。[BR] 曹操因北军不惯风浪,将船舰以铁链首尾相接,以便操练。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之计,取蒙冲斗舰数十艘,满载薪草,灌以膏油,遮以帷幕,上建牙旗,又预备走舸,系在船后。然后秘密传书曹操,诈云欲降。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以十艘船只在前,中江举帆,其余船只次第前进,曹军吏士皆出营指点观望。离曹军二余里,黄盖突然放船发火。此时风势盛猛,风助火势,船如箭发,数十只火船一起冲入曹军水寨,曹寨船只尽着。火势延及岸上营落,顿时烟炎张天,红彻云海。曹军人马烧死溺死者不可计数,大败而退,走华容道,还保南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继续追击,曹操留曹仁等人守江陵城,自己径自北归许昌。[BR] 这就是三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赤壁之战。此战中曹操因一时之骄而致惨败,北归之后无力再次大举南征。刘备、孙权则趁机积蓄实力、各自扩张。此消彼长,于是以赤壁之战的结束为起点,拉开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帷幕。[BR] 曹操北归之后,无力再次大举南征,其后十余年,定关中、平凉州、取汉中,统一北方,加九锡,称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崩于洛阳,同年年底,其子曹丕废汉献帝建自立,国号魏。[BR] 刘备则趁机获取荆州,三年后入西川,不久灭刘璋而代之,得益州。建安二十四年于定军山大破曹军,再得汉中,进位汉中王。建安二十六年在成都称帝,继承汉室,国号汉。[BR]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依旧固守江东。建安十六年,迁都至秣陵,建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二十三年,破蜀兵,斩关羽,定荆州,称吴王。黄武七年(公元二二九年)称帝,国号吴。[/FONT][/P] [P][FONT size=2]曹操方[/FONT][/P] [P][FONT size=2]第一关 赤壁[BR]故事背景: [BR]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起兵南征,大军未至,荆州军民望风而降。曹操得荆州降众,威势更甚,进而陈兵大江之上,操练军队,只待士兵适应水战之后,便要一举踏平东吴。谁想踌躇满志之时,却中了东吴黄盖诈降火攻之计,水旱营寨连同二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混乱之中,荡寇将军张辽与数十士兵拼死救得曹操登岸,一路向南郡败逃。[/FONT][/P] [P][FONT size=2]任务目标:[BR]曹操安全逃离战场(西北)[/FONT][/P] [P][FONT size=2]失败条件:[BR]曹操死亡[/FONT][/P] [P][FONT size=2]攻略流程:[BR] 本关从曹操误中火攻之计,在张辽及少量士兵的保护下从东南角弃船登岸开始。对话结束后,周瑜、徐盛、丁奉率领大队人马随后追杀而来。性命要紧,曹操带上张辽,丢下士兵们抵挡十倍于己的东吴部队,争取时间向西逃跑,很快可以遇到文聘和毛玠的部队,而同时,凌统和吕蒙的伏兵也突然出现。曹操故技重施,丢下可怜的文聘、毛玠浴血奋战,自己带着张辽绕开敌人的弓箭兵向北逃去——曹操始终不忘带着张辽,因为万一遇上意外,可以让张辽殿后,自己脱身逃跑。北面不远有徐晃人马接应,而东吴兵马还在和文聘、毛玠作战,曹操可以悠哉悠哉慢慢走了。收编徐晃的人马后向东边树林而行,砍死一个要大奖不要命的东吴斧头兵,可以再收聚一队走散的枪兵。折回来继续向北走上山崖,发现张郃带着兵马正不知所措地呆着,于是给张郃和徐晃一个立功的机会,带队向前引出赵云的伏兵并一口气歼灭。赵云被消灭后,曹操兵马可以一直走到最北面,然后向右拐至右上角,许褚和李典正带着大批人马和众谋士在这里避风头。找到这一大支人马后,曹军就可以放心地向西边冲击了,即使张飞偷偷埋伏在那里也不怕。搞定张飞后继续向西北角挺进,然后就是?……华容道。这次关羽装作没看见曹操,逢人就砍,见人就杀,而且兵又多又强。如果不能战胜关羽,就只能再次靠曹操自己上阵套旧交情了。所以先存盘,然后让曹操拼命地向关羽身边冲,只要能冲到关羽身边说上话,关羽就再也不能装做没看见,只好抹不过面子让路放人。[BR] 这一关有多条逃跑路线,但是其他路线都是实力较强的东吴兵马拦路,而且没有象关羽那样好说话的人,难度比较大,并且己方接应的兵马也只有左下角树林里一支。如果不急着过关,也可以充分利用武将技与敌人正面交战,这样就需要注意武将的培养,特别是曹操和张辽,并多用空格键暂停,以分配武将技点数以及施展武将技。如果用张辽的落石、困龙与曹操的医疗配合,横扫孙刘联军改写历史也不是不可能。[/FONT][/P] [P][FONT size=2]第二关 定关中[BR]故事背景:[BR] 赤壁之战后三年,曹操准备再次南征东吴,但恐西凉在后方为乱,遂诱西凉太守马腾诣许都而杀之。马腾之子马超骁武多力,会同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人兴兵雪恨,败钟繇,夺了长安,再败曹洪、徐晃,夺取潼关。曹操不敢复议南征之事,亲自领军前往潼关征讨马超。 [/FONT][/P] [P][FONT size=2]任务目标:[BR]1、 占领潼关[BR]2、 全灭马超军[/FONT][/P] [P][FONT size=2]失败条件:[BR]曹操阵亡[/FONT][/P] [P][FONT size=2]攻略流程:[BR] 这一关马超实在是兵强马壮,所以敢一上来就把曹操臭骂一顿。地图被渭水分割成上下两块,曹操和马超的主力都在渭水之南,分在潼关两侧。贾诩不知道怎么打听到马超在渭水之北囤积了大量马匹,就劝曹操去抢了来自己用。曹操派出由徐晃和许褚领导的抢马先锋队,各带弩兵和斧头兵,从寨子后门走东边的桥过渭水。过了渭水就有敌人零散兵力,正好用来给武将升级,升级最好能带上荀攸,文官的医疗技能是非常好用的。过了向西的木桥,歼灭桥头的敌军之后,就要准备面对成宜、杨秋的营寨——通过营寨才能到达马场。木桥和敌寨之间有非常狭窄只容一人通过的地带,可以将弩兵埋伏在路口,用行动较快的斧头兵或武将前去吸引敌人前来一批批地消灭,或者用强力的武将技开路,直接荡平所有的敌人。穿过敌人营寨就是马场,此时夏侯渊等人会带着大批没有坐骑的金枪兵在大本营出现,让这些金枪兵前去马场骑上马匹,战力立刻成倍提升,跑起路来也显得神气多了。马场还有几部威力巨大的霹雳车,己方士兵夺马之后返回大营,而霹雳车可以先隔水向马超营寨狂轰一气占点便宜后再返回,不过要小心马超被轰急了会派兵进攻曹操。有了大队的金枪骑兵和几部霹雳车,已经足够攻下马超潼关城外的大寨,注意进攻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霹雳车,因为攻打潼关时还需要靠它们打前锋。另外要小心攻打营寨时,敌人城内的兵马会出城截杀曹操。 [BR] 攻下城外大寨,潼关也不成问题了,大军开进城市,先扫平城墙外的敌兵,然后用霹雳车一下下砸开城门,大伙儿一拥而入,杀光敌人,攻占潼关。[BR] 在开始时,若先趟开自己后营的黑雾,可以早些看到夏侯渊等人的金枪兵,不过没有马的金枪兵实在没有用处,无非就是早些听夏侯渊的牢骚话。先攻打马超大寨还是先攻打潼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自己的霹雳车。用霹雳车和敌人的投石车对战时,可以打一发换给地方,控制得好,可以让敌人的投石车一下也砸不到自己,当然,将敌人的投石车引出大营,然后士兵一哄而上将其拆烂更加过瘾。 [/FONT][/P] [P][BR][FONT size=2]第三关 平汉中[BR]故事背景: [BR] 曹操大破马超,平定关中,威震天下。班师回到许都,献帝出郭相迎,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其后不久,又加九锡,尊为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曹操威势日甚,遂与群臣商议,先攻张鲁取汉中,而后收吴灭蜀。公元二一五年,曹操领军西征张鲁,兵马直至阳平关下。[/FONT][/P] [P][FONT size=2]任务目标:[BR]占领南郑[/FONT][/P] [P][FONT size=2]失败条件:[BR]曹操阵亡[/FONT][/P] [P][FONT size=2]攻略流程:[BR] 这一关如果想多杀敌人打过瘾,就没必要去救程昱,让他被斧头兵砍死算了。救程昱的话需要尽快派遣部队,最好再带上投石车,去攻下西北方的阳平关。关内有敌人的弓弩兵把守,用投石车一个个砸死就行了。进关之后会遇到几支敌军,很容易消灭,最后的几个斧头兵一定要尽快打死,不然他们会跑回去把程昱砍成肉泥。救程昱的时候要小心敌人会派兵马救援,敌人的援兵实力不强,但是要防止投石车被他们弄坏。另外还会有些敌军会去偷袭曹操大寨,只要注意到他们的动向,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歼灭。救出程昱后,带着他去东南角找到法坛作法,召唤飓风将守护南郑的三个大寨中的弓箭手和投石车干掉一大半(诸葛孔明自叹不如),然后就简单了,用自己的部队攻破敌人三个大寨中的任意一个,打开通路开进南郑,用投石车砸开城门。敌人城内没有什么高级兵种,曹操的金枪兵、斧头兵、弩兵进去就象砍瓜切菜一般。砍够了,顺便占了州府,任务就完成了。 [BR] 这一关军械种类比较多,攻城的时候不妨试试孔明灯、云梯和天神鸢,数路并进,感觉一定不错。敌人的弓兵数量不少,注意防止直线冲锋造成惨重损失。另外地图西南角是刘备的葭萌关,若时间拖得太久,他也会时不时派几个兵出来趁火打劫。 [/FONT][/P] [P][FONT size=2]第四关 守合淝[BR]故事背景: [BR] 曹操既得汉中,西川惊恐。刘备遣使孙权,愿割还江夏、桂阳、长沙三郡,请孙权起兵攻曹,以为牵制。孙权因曹操兵在汉中,机不可失,于是趁势起兵,先夺皖城,杀魏皖城太守朱光,再继续进兵,进攻合淝。时合淝城由魏荡寇将军张辽、折冲将军乐进、破虏将军李典驻守。[/FONT][/P] [P][FONT size=2]任务目标:[BR]1、 解救农民[BR]2、 全灭孙权军[/FONT][/P] [P][FONT size=2]失败条件:[BR]1、解救农民失败[BR]2、张辽阵亡[BR]3、合淝失守[/FONT][/P] [P][FONT size=2]攻略流程:[BR] 开始既没有农民也没有资源,士兵们的刀枪也无法伐木种田,所以先要去解救(抢夺?)关在东吴营寨里的农民。城外有两艘草船,派一队人出城乘船,路上遇到敌人的士兵,顺便给张辽长长级。上船后顺河而下,千万别被敌人弓箭兵射沉,连人带船一起完蛋。过了山头靠岸,干掉敌人的弓箭兵和巡逻枪兵,打破木栅,救出农民。这里会发现有黑马,顺手捡几匹,别太贪心,否则会钻进圈套,被敌人来个瓮中捉鳖,死不瞑目。救出农民后上船,不能直接回家,敌人的弓箭兵在路上等着呢。直接从对面上岸,从陆路打道回府,敌人的弓箭兵就不足畏惧了。回家的路上发现敌人已经开始行动,一定注意要保护好农民,至少要带一个农民活着进城才算完成任务。农民进城后立刻开始资源采集,因为敌人就要开始进攻了。保证有两个农民在城门口随时待命准备修理城门,其他农民以建造农场、建造作坊、建造翰林院、研究投石车、建造兵器坊、生产投石车的顺序发展,在最短时间内生产出投石车携防。在生产出投石车之前一定要扛住敌人的进攻,实在困难,就暂停生产,将所有兵马驻进城楼,再让所有农民前来修理城门,等敌人攻击波过去了再恢复生产。只要守住了敌人的进攻,后面就很轻松了,敌人的大营并不复杂,人数也不多,自己有城市生产做后盾,胜利只是迟早的事情。[BR] 本关草船去救农民时,一不留神就会被弓箭兵射沉,可以先用一艘空船将敌人引到稍远的地方,然后第二艘船一过山头就靠岸卸兵,在陆地上消灭敌人。[/FONT][/P] [P][FONT size=2]第五关 濡须口[BR]故事背景:[BR] 曹操击败张鲁,平定汉中,忽闻报孙权围攻合淝,于是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守汉中定军山隘口,平狄将军张郃守蒙头岩等隘口。其余军兵尽皆拔寨而起,回救合淝,一路杀奔濡须坞而来。[/FONT][/P] [P][FONT size=2]任务目标:[BR]1、 消灭东吴粮车[BR]2、 全灭东吴军[BR]3、 占领濡须城[/FONT][/P] [P][FONT size=2]失败条件:[BR]1、东吴粮车已进濡须城[BR]2、曹操阵亡[BR]3、居巢失守[/FONT][/P] [P][FONT size=2]攻略流程:[BR] 本关对话一结束,东吴的粮车就从东南角向濡须城运送,曹操一生好从别人口中夺食,这次自然也不放过,派庞德率领斧头兵小队从东边小路冒矢急进,在粮车进城之前全部拦劫。东吴在粮车被劫后大举出动强攻曹操,庞德的抢粮队趁势反抄东吴后营,正好遇上倒霉的潘璋在后营外烧烤,几斧头就喀嚓了。注意不要与潘璋手下士兵交战,只要杀死潘璋,东吴大营军心大乱,很多人都倒戈而降,尽快把他们聚集起来撤离到安全地带,不要白白给镇压了。组织好这批人马,在加上原来的人马,基本上够推平孙权城外营寨了。不过并不着急,可以稳稳当当在城里发展生产,造出投石车、霹雳车、三弓床弩、云梯以及大量高级兵种,一起出城杀敌。走到这一步,东吴已经没有翻本的机会,被全灭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BR] 成功击毁东吴粮车后,可以将己方营寨里的人马全部撤退到居巢城里,利用城墙优势与东吴军队作战,最大限度减少自己的损失。[/FONT][/P] [P][FONT size=2]第六关 守樊城[BR]故事背景: [BR] 曹操兵发濡须口,与孙权相持月余。孙权畏惧曹操势大,遣使求和,许年纳岁贡,曹操见江南急未可下,遂领兵北还。数月后曹操西征刘备,大军未至,而汉中守将夏侯渊被蜀将黄忠斩于定军山。曹操久战无功,汉中遂失。刘备得汉中之后,进位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令起兵取樊城。关羽率众先攻取襄阳,魏征南将军曹仁兵败,退守樊城。[/FONT][/P] [P][FONT size=2]任务目标:[BR]1、吕常突破敌围请求援军(西北)[BR]2、援军到来之前守住樊城[/FONT][/P] [P][FONT size=2]失败条件:[BR]1、 樊城失守[BR]2、 曹仁阵亡[/FONT][/P] [P][FONT size=2]攻略流程:[BR] 吕常自告奋勇要突围求救,别理他,先按照最快出投石车的途径招募、组织农民,分配好工作。然后曹仁一马当先,出城守在桥头,等候敌人小兵一个个排着队走过来送经验值。将第一队刀兵全部砍死后,曹仁已经升了好几级,这时再将吕常带出来,过桥头,杀死几个刀兵,夺到一匹白马,让吕常骑上。曹仁将技能点数全部加到急行上,给吕常施展一次,吕常也给自己施展一个天甲,存盘。曹仁回城,或守在桥头继续等候经验小兵,吕常开始突围。先从右侧绕过城内的敌人,出城后向西北冲锋,选择宽松的地方走,一定不要停滞,否则立刻死翘翘。躲过最后几个金枪兵,即可以突围而出,临走前还不忘恐吓一番。吕常跑掉后,转而全力集中于防守。敌人的进攻一波比一波厉害,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投石车,不然很难保住城门。敌人还会用天神鸢突入城池,不过由于天神鸢只能携带少量士兵,所以不必专门分兵防守,等发现了再过去拦截也不迟。[BR] 本关于禁、庞德的援军出现的时间取决于吕常突围的时间,所以要让吕常尽快突围,援军可能在关羽最强烈的攻势发动之前到达,这样曹仁可以大舒一口气,不用为国捐躯了。不过于禁、庞德救了曹仁,自己可就要被关羽水淹七军,抓的抓,杀的杀了。[/FONT][/P] [P][BR][FONT size=2]第七关 战关羽[BR]故事背景:[BR] 关羽兵围樊城,曹操急遣虎威将军于禁领兵相救。关羽借天时地利,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锐,司马懿、蒋济劝止道:关羽得志,必为孙权所不喜,可以遣人劝孙权暗中起兵蹑关羽之后,许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曹操从之,孙权果然欣然应允,提兵袭取荆州,曹操则派遣平寇将军徐晃屯兵阳陵坡,看东南有应,然后征进。 [/FONT][/P] [P][FONT size=2]任务目标:[BR]全灭关羽军[/FONT][/P] [P][FONT size=2]失败条件:[BR]1、 徐晃阵亡[BR]2、 樊城失守[/FONT][/P] [P][FONT size=2]攻略流程:[BR] 本关开始,樊城在关羽大军重重包围之下,徐晃需要从外面攻击关羽大营,缓解樊城的压力。关羽大营的入口在两座山峰之间,向西南行军不久就可以看见,一定要带上投石车并且擅用投石车,不然想要攻入关羽营寨几乎是不可能的。关羽营寨中有一些骑着白马的弓箭传令兵,及时杀死他们是缓解樊城压力的关键,否则以樊城的兵力很难扛住初期的几波进攻。不过杀死这些骑白马的士兵后,原来准备进攻樊城的部队就会转而围剿徐晃,所以徐晃一定要注意多让士兵送死,保护自身安全。徐晃进兵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樊城内部的生产建设,最好以最快速度拼命生产投石车,越多越好,有了大量投石车再加上农民修城门,樊城就大致可以自守,这样徐晃进兵的速度就可以放慢,城内城外互相帮助,分担压力。敌方还有一个偃城,但是发展速度并不快,所以主要战力还是遍布营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