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结肠息肉会有什么症状?

长了结肠息肉会有什么症状?,第1张

概述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息肉。来描述。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位于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肿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在美国年龄超过60岁者40%~50%发现有结肠腺瘤性息肉,西欧同样多见。而在大肠癌发病率低的地区,结肠腺瘤性息肉少见,南部非洲黑人中几乎为零,在日本、哥伦比亚地区则可达10%,南亚地区较少见。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及结肠癌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

结肠息肉的症状

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间断性便血、大便异常、腹痛、息肉脱垂。

便血: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者。

大便习惯改变: 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 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肠息肉的病人出现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在有症状的结肠腺瘤中,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见,一般是见于比较大的直肠息肉,有时忽然大量出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直肠的较大腺瘤还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下坠感,甚至脱垂出肛门。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

结肠息肉的危害

一、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二、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三、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四、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

五、是看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恶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哪些人是肠息肉的高危人群?

1、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

2、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如上海等 ;

3、长期西方化饮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油炸食物 ;

4、年龄大于50 ;

5、有相关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等。

结肠息肉如何治疗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4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6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结肠息肉是生长在结肠上的一个肿瘤,而且肠息肉的危害很大,如果不及时的切除有癌变的危险,此时将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的危害,那么,得了结肠息肉身体会出现什么信号

结肠息肉的主要临床症状有 :

1、便血: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深圳远大肛肠专家表示,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

2、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者引起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3、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结肠息肉怎么治?

1手术治疗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4)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6)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2药物治疗

(1)一般小量出血,以口服抗生素及止血药或中药口服或灌肠为主。

(2)较大量出血除用止血药物和抗生素、输液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外,应做好术前准备,如备血等。

(3)出血量大于800ml或血压不能维持,应及时输血并行剖腹手术治疗。

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出现及技术的发展,电子结肠镜已经成为诊断及治疗结肠息肉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结肠镜下息肉电切,活检等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技术。无痛技术的出现也给患者的结肠镜检查和治疗提供了更舒适的方法。

结肠镜下发现的结肠息肉,除不能排除恶心病变的巨大息肉,基本上都可以在内镜下切除,术后恢复快,术中出血少,安全可靠,因结肠息肉有易复发的特性,所以有息肉病史的患者,应当定期复查结肠镜,防止延误病情。

结肠息肉是指在肠镜下发现的各种隆起性病变。很显然,结肠息肉其实只是肠镜下所见的直观描述,真正有意义的其实是病理活检。根据活检明确息肉性质,可分为肿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膜腺瘤、混合型腺瘤)和非肿瘤性腺瘤(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等)两种。其分类不同也可直接导致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临床上多数结肠息肉的患者并不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行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可以出现的临床表现则主要体现在大便性质的异常及排便时自我感觉的异常。例如:出现便血,主要表现为间断性便后出现鲜红色血液,点滴而出,与大便分离,出血量一般相对较少。如果息肉位置靠近肛门且体积较大,则可能出现类似“内痔”的表现,排便后息肉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

如果息肉伴发感染时,则会出现腹痛、排便急迫感、频频便意、排便不尽感或有肛门灼热、肛门分泌物多、粘液脓血便等。

在临床上,结肠息肉与直肠息肉除位置不同外,本质并无太大差异,所以常统称为结直肠息肉。若息肉位置较低,发于直肠下段,一般去医院做一个简单的直肠指检就可明确有无。当然,要想明确息肉具体性状则需行肠镜检查加病理活检。

息肉的治疗手段跟息肉位置和性质息息相关。息肉位置较低(位于直肠下段)靠近肛门者只需经肛门直接切除即可;位置偏高,无法经肛门直接切除者,可在腔镜下行手术切除;如果病变范围较广、息肉较大(大于2cm的广基息肉)、高位、癌变有转移的,则需开腹。

本期答主:张克慧 执业医师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可发生在肠道内任何部位,结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结肠部位的息肉,息肉主要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类型,其中有两种类型的息肉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一种是腺瘤性息肉,其癌变率很高,尤其是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的息肉,癌变率更高,还有一种是家族性息肉病,当肠道内息肉超过100个时,则可成为息肉病,该病与遗传相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癌变率可达百分之百,因此,结肠息肉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

结肠息肉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1大便异常:首先可表现为大便性状的异常,可出现间断性排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息肉高位者粪便中混有血,低位者粪便外附有血,当继发炎症感染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其次,还表现为排便习惯的异常,可出现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增多,即会出现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也有可能出现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的现象;再次可表现为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2 肠道刺激症状: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症状,该症状比较少见,当有较大息肉存在时,容易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从而出现剧烈的腹痛。3直肠脱垂:当息肉位置靠近肛门的时候,可以引起息肉脱出肛门,可有肛门脱垂的现象,同时会伴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4贫血、消瘦等一些全身症状:当便血过多时,会引起贫血,相继会出现乏力、头晕、活动后心悸、气短、记忆力减退等贫血相关症状。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警惕肠息肉的发生,应及时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结肠息肉 属于肠道疾病的一种,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二、典型症状如下:

1肠道出血

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直肠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出现无痛性便血的症状,常仅粪便隐血阳性,且与粪便不混,布于粪便表面,很少大量出血。长期慢性便血,就诊时可能出现贫血症状。

2肠道刺激症状

在多发性息肉或息肉较大时,可尝试腹痛、腹泻及排便次数增加,继发感染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3肠梗阻及肠套叠

较大的结肠内息肉,偶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出现腹部绞痛。

偶尔,蒂细长的息肉可发生蒂部扭转、坏死而自行脱落。

伴随症状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结肠息肉患者可能出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多为青少年,患者口唇周围、手掌、手指、足趾上常有棕**或黑色的色素沉着斑。

伴发肠道外的其他 肿瘤

结肠息肉可能伴发肠道外的其他肿瘤,如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等。

三、治疗方法如下:

临床上一般使用结肠镜下摘除息肉,极少部分需要开放手术治疗。

①急性期治疗

结肠息肉属于慢性病,一般无急性期。

若息肉多发病情严重时,患者出现停止排气排便、腹痛等急性肠梗阻表现,或者大量便血等情况时,需急诊治疗,尽快前往医院。

②一般治疗

适用于无需手术治疗的肠道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主要是生活习惯的改善,包括:

若息肉为非肿瘤性, 无恶变危险,可暂予随访观察、定期复査,必要时手术处理;

增加纤维素的摄取,减少油脂食物摄取,滋润清肠通便饮食,饮食宜清淡禁咸辣;

增加 体育 锻炼,肥胖者适当减重。

③手术治疗

内镜下或手术切除。

根据息肉的大小、数目、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査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査;

直径 2cm的息肉都应争取内镜下完整的瘤体切除;

直径 2cm的腺瘤尤其平坦型瘤变、早期直肠癌,均可试行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ESD);

距肛缘6cm内的较大息肉可经肛门局部切除。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果,确定是否追加根治性手术;

对结肠多发性息肉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内镜进行活组织检査,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率高,如不治疗几乎都会发生癌变,应尽可能在青春期内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手术;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④药物治疗

对于有肠道大出血的病人,需要生长抑素或血管升压素治疗,收缩血管、减少出血,从而止血;对于结肠息肉继发感染病人,需要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阿司匹林和COX-2抑制剂可能预防肠息肉或结肠癌患者形成的新息肉。

⑤中医治疗

中医辨病以症状为依据。肠道息肉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可归属于脾胃系统疾病范畴,一般以“腹痛”、“泄泻”多见,伴出血性病变时可属“便血”范畴。治疗多根据病机辨证处方。

腹痛者以“以通为用”为治则;

泄泻以“运脾化湿”为治则;

便血者则以“养血止血”为治则。

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很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是指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一般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据了解近年来,结直肠息肉在国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结直肠息肉的症状主要是:可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如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但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并且容易跟饮食不消化、不卫生等混淆而被人忽视。

目前很多医院对于结直肠息肉处理的主要原则是:小的增生性或炎性息肉无癌变潜质,可不处理。但大的息肉及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者,为避免息肉梗阻、出血及癌变予以处理。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不同,处理方法有:(1)内镜下钳除术;(2)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当然,对于多发性息肉内镜下无法完全切除者及内镜处理后确定为恶性,但不能确定是否发生浸润的情况,仍需外科手术处理。在行业内技术和设备比较领先的有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题主可以先到该医院做个检查。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向肠腔隆起的赘生物的统称。

一般分为炎症性或腺瘤性息肉,乙状结肠和直肠高发,可单发也可多发,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有蒂或无蒂, 大多和遗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情绪有关,发病率和年龄呈正比。

结肠息肉的症状有

大部分结肠息肉都无明显症状,当息肉体积过大或局部缺血坏死,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便血: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结肠息肉距肛门近为鲜红便,距肛门远则为暗色便,发生感染可能会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2、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息肉体积较大,处于结肠远端,可能会出现便秘,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便秘、腹泻交替、里急后重的症状。

3、息肉脱出: 长蒂或息肉距离肛门很近,可能会出现息肉脱出的症状。

4、腹痛腹胀: 比较少见,当息肉体积较大导致肠套叠时会出现腹痛,部分患者吃太饱或吃太多辛辣刺激食物会出现腹胀症状。

哪种类型的结肠息肉要格外注意

大部分结肠息肉直接切除后问题不大,但有一部分却是结直肠癌的“前身”, 息肉发展成癌,大约需要5-15年,在这期间及时将息肉切除 ,之后定期复查便可消除隐患。

1、肿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锯齿状腺瘤,相比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癌变率更高,同样腺瘤体积越大癌变率越高,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一经确诊要及时处理。

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属于遗传性疾病,一般从青春期开始发病,全结肠和直肠会出现上百成千个息肉,息肉活检多是腺瘤,如果不采取措施,40岁前百分百会发生癌变,患者会出现黏液脓血便、便秘、排便习惯改变、腹泻、腹痛、贫血、腹部包块、消瘦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结肠息肉的高危人群有

1、40岁以上,肥胖,久坐不动,喜烟酒,喜食辛辣、高脂、油炸、红肉、腌制烧烤类等食物人群。

2、出现大便潜血阳性人群,要注意假阳性结果。

3、有肠癌家族史、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史、慢性肠炎史人群。

4、处于肠息肉高风险地区,长期便秘、腹泻或排便习惯改变人群。

结肠息肉如何诊断及治疗

一般可通过大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来诊断,如果不适合肠镜检查,可选择钡剂灌肠、CT模拟肠镜检查来诊断。

对于体积较小或直径小于5mm的炎症性息肉可定期复查监测 ,如果炎症性息肉直径超过1cm要及时内镜下切除,术后需每年查一次肠镜,持续2-3年无复发问题,可改为每5年复查一次。

对于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一经发现都要内镜下切除, 如果体积较大视情况进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

腺瘤性息肉切除后, 最好在术后3个月复查肠镜 ,看是否有新发息肉或其他病变,之后遵医嘱定期复查,同时需定期查肿瘤标志物,必要时需做PET-CT来排除其他部位病变。

结肠息肉能预防吗

结肠息肉无法预防, 只能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切除 ,防止其出现癌变。

日常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也可多食全谷物食物,多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同时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鱼类、富含多种维生素、钙、硒等食物,最好戒烟酒,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能最大可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做肠镜及相关检查,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去医院做个检查。同时调整生活习惯。

饮食:肠道疾病跟饮食最为相关,所以预防肠道息肉首先就得从饮食上着手。平时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能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此外,新鲜果蔬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能预防结肠癌。再者,应避免食用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等。

运动:运动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能很好的预防癌症,防病 养生 。建议每次运动至少30分钟以上,每周五次。

心态:不要过度疲劳,学会解压。中医认为,压力过大会引起免疫功能下降,造成体内代谢紊乱,让有害细胞趁虚而入。

我是12月3日做的手术,结肠息肉,大的08已经多年了,一天大便好几次,而且每次便完都是直肠坠痛,那嗞味没地说了,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痣疮,吃了不少药也不好,后来我的一个表哥知道了我的症状他是学医的,让我去做一下肠经检查,结果是结肠息肉做掉了,现在挺好的,等待来年复查,担愿不在长了。

你好,结肠息肉是长在黏膜表面向腔内凸起的良性病变!长息肉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环境、心理因素有关!

息肉的生长也是由小到大,有的只有米粒大小,此时没有任何症状;有的可以长到葡萄大小,此时也没有症状;再大就基本上有癌变了,此时就会出现腹痛、便血,粪便形状的改变等!这时会引起重视了,来检查发现肠癌!

在临床上经常碰见肚子到处疼的患者,每个部位都会疼,不固定,有时会拉稀,有时放个屁或者排个便就自己好了!发作快好得也快!经检查也没发现大问题,顶多胃糜烂,肠炎症。我们的分析可能是患者体质差,饮食生活不规律,烟酒过度,导致肠道过敏,称为肠功能紊乱!需要药物调理会好转!很难完全治愈!

成都东大肛肠专科医院专家表示,结肠息肉虽然常见,但不积极治疗仍会给身体带来严重后果,以下是结肠息肉长期得不到治疗而可能会引起的身体其他常见疾病。1、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临床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在本病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性恶性。2、肠息肉、结肠癌:结肠炎超过五年,肠道溃疡面在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容易异常增生,引发肠息肉,一厘米以上肠息肉癌变率极高;另外,约5%肠炎病例可发生癌变,多见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3、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严重型,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4、便血: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这里所说的大量便血是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及血色素降低,需要输血治疗。另外,长期慢性出血亦可引起缺铁性贫血。5、中毒性肠扩张: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炎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44%,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发肠穿孔。1、便血: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2、大便形状异: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3、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者引起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如果体内有肠息肉,那还是很好发现的,因为肠息肉的表现是比较疼痛的,因此有肠息肉相关症状的时候,不要忍着,而是先到医院看一下,确定一下到底是什么情况,然后再来处理,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肠息肉的症状表现吧。

肠息肉的症状表现有哪些症状

肠息肉是有一定的表现的,那么肠息肉的症状表现有哪些症状呢?

单发息肉一般无明显症状,如果是多发息肉,引起的临床症状一般会有间断性便血,继发炎症感染可有黏液血便,直肠息肉靠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可有腹部不适隐痛症状。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看到息肉。钡剂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特殊类型的肠息肉比如错构瘤息肉,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可有口唇口腔黑斑。

如果是结直肠息肉就是黏膜的赘生物,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数没有症状,患者发现也多数体检做结肠镜时发现。只有息肉长大到一定程度,比如有的息肉可以长到5CM左右,导致肠腔狭窄,排便困难,才会出现腹胀,排便不畅的感觉。或者息肉出现破溃,出现便血的现象,才会发现。

肠息肉的症状表现会长期疼吗

有些人肚子有长期疼的情况,那么肠息肉的症状表现会长期疼吗?

一般情况下,肠息肉早期是没有腹痛的。如果出现腹痛,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明确认腹痛的原因。如果是肠息肉引起的腹痛,可能是肠息肉引起肠粘连导致肠道蠕动异常而出现腹痛,这是手术治疗的指征之一。

肠息肉到了后面约50%的小肠腺瘤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痛多位于中腹部或脐周,多数病人常为间歇性疼痛,呈阵发性加重,有隐痛、钝痛、胀痛甚至绞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发生,常可自行缓解或减轻。初起时不重,随病程而加重,常伴有肠鸣。同时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瘤可因压迫或阻塞胆总管下端而引起梗阻性黄疸。

胃肠息肉的症状表现

胃肠息肉其实还是比较严重的,那么胃肠息肉的症状表现有哪些呢?

出现胃肠胃息肉以后,患者很容易会出现以下几个症状:便血,出现胃肠胃息肉很容易会有便血的状况,患者很容易会认为是痔疮,若是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则很容易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肠胃息肉的患者容易在大便以后出现出血,多数混杂在大便其中。

大便习惯的改变,出现胃肠息肉以后,患者大便时间以及次数都会出现改变,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便秘,甚至是不明原因的腹泻,部分患者会伴有腹痛的情况。大便性状的改变,一般来说大便的形状是圆柱形,息肉在肠道当中会对粪便进行压迫,造成患者所排出的大便变细,甚至会出现血痕。

胃肠息肉的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

胃肠息肉是能够治疗好的,那么胃肠息肉的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胃肠息肉大便带血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便血一般量小,间歇性反复发生,血液也可覆盖于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有时易被误认为痔疮出血。

胃肠道息肉如果合并无痛性血便,一般情况下不排除癌变的可能,建议尽早治疗的。建议到正规三甲以上医院普外科检查,可以做结肠镜检查等。看一下息肉的大小和位置。明确诊断。对症结肠镜下微创切除治疗,然后性病理检查。手术后注意调养,两周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进食营养丰富的易消化软食,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肠子息肉能活的时间从数月到数10年不等,因为这需要看肠内的息肉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如果肠内息肉是良性的,通过积极的镜下治疗,或者是手术切除,能够使患者不再受肠子息肉的干扰,就能够长期存活。但是如果肠内息肉是恶性肿瘤,患者在不积极的行肠镜下切除,或者是行手术切除场馆,就可以导致肿瘤的进一步进展,向全身漫移,就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其生存周期就会较短。如果是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更需要积极的治疗,因为其致癌的几率是很高的,患者的生存周期也会较短,所以如果肠内有息肉需要积极治疗,以防止病变。

肠道息肉

粘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而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比较少见。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大多数病例常常没有引人注意的症状,仅在因其他疾病做肠道X射线造影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或在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肠道息肉比较常见,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稍多于女性。部分病人可有便血、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息肉大部分为良性,外科手术切除或经纤维内窥镜高频电切后,预后良好,但应注意尚可复发,部分息肉可以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病因及常见疾病

常见的大肠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乳头状腺瘤。此外,也常见于家族性息肉病和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征等。

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于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粘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粘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故不需处理。

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粘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粘膜下水肿,使正常粘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粘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现如今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癌的发生率亦愈高。

儿童型息肉

主要发生在儿童,多数在10岁以下,以5岁左右最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成年人较少见。这说明这种息肉可以自行脱落。息肉主要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cm。病理上为错钩瘤。由于息肉质地较脆,富有血管,所以大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在治疗上可以通过内窥镜电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脱落。

腺瘤

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各种腺性器官及黏膜等处,多呈圆形和结节状,常有完整包膜。腺瘤呈外突性生长,在腔内悬垂呈息肉状,称息肉样腺瘤。外形似乳头状或绒毛状者,称乳头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由其分泌物淤积扩张成囊的腺瘤称囊腺瘤。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可分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囊腺上皮高度增生,形成多数乳头突起于囊内者称乳头状囊腺瘤。腺腔增生为主,间质增生少者,称单纯性腺瘤。腺腔和间质同样增生者,称为纤维腺瘤,镜下可见腺体增多,腺腔大小形状不等,失去正常的腺体和排出管关系,有些可癌变,可手术治疗。

乳头状腺瘤

又称苔藓样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比较少见,但容易发生癌变。这种腺瘤约占大肠息肉的4~10%,多见于老年人,很少在40岁以下发生,平均年龄超过6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90%的病例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瘤体较大,大多数为广基,表面呈紫色绒毛或丝绒状。一般只有1个,偶而可有几个。主要症状是腹泻和出血,因为瘤体大,刺激肠蠕动而发生腹泻;由于大量水分、盐类和蛋白质的丢失,还可出现无力、体重下降甚至电解质紊乱。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及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被发现。治疗上一般主张手术摘除。若有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家族性息肉病

又称家族性腺瘤病,遗传性多发性息肉。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累者的子女有50%可能同样得病。性别差别不大。息肉常在10岁以后出现,一般不会超过40岁。息肉的发生仅局限于结肠和直肠。呈多发性。为肿瘤样息肉,最终将发生癌变。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消瘦等症状。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病变的结肠及直肠。

尚有一种本病的变种,特点是结肠多发性息肉合并有小肠、胃、骨和皮肤肿瘤,这种疾病称为加德纳氏综合征。

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征

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病。性别上无明显差异。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以外,在口周、唇、颊粘膜、手足等部位可有褐色、蓝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斑,色素斑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息肉大多在成年后出现,累及全胃肠道,以胃及小肠更为多见。息肉属错构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出血等表现,有时可引起肠梗阻,若无合并症,一般不需手术治疗。本综合征极少癌变,最近发现有2~3%发生胃肠道癌的危险性,常涉及十二指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76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