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怎么看待被蒙古统治的,他们会不服气吗?

俄罗斯怎么看待被蒙古统治的,他们会不服气吗?,第1张

其实俄罗斯人最应该要感谢的人是成吉思汗,再者就是他的子孙。正式因为他们再俄罗斯草原上实行了近200年的统治,才使得犹如村庄般大小的莫斯科借用着成吉思汗子孙这只大母鸡腐化出了莫斯科公国,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了沙俄。继而沙俄又将原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汉国变成了自己扩张的基石,最终发展成如今疆域辽阔的俄罗斯。

1、俄罗斯的崛起

正当蒙古可汗醉生梦死的时候,一个名叫莫斯科的小公国蠢蠢欲动,并讨得他们的欢心。这个小公国在初创时不过一个村庄大小,它隶属于苏兹达尔公国。蒙古人摧毁苏兹达尔公国后,莫斯科翻身为公国。人小鬼大,莫斯科公国有两大特点:一心里素质好,蒙古人打完其左脸,其又笑着递上右脸;二工于心计,他们的二世王公尤里大肆行贿金帐汗国的乌兹别克汗,由此从物维尔公国手中抢到了替汗国向各附属国收税的肥差。正是这个狐假虎威的跑堂伙计,逐渐吞并了曾经与自己并驾齐驱的各公国,并亲手为金帐汗国掘开墓坑。

2、登堂入室的莫斯科

后来,金帐汗国被帖木儿击败走向衰落,并且分裂为裂出喀山、克里米亚、西伯利亚等一些小汗国。从此,钦察汗国的威风扫地,此时在位的莫斯科伊凡二世已经不在向汗国交税。这等同于反客为主,仆人打了主人耳光,于是双方展开武力较量。结果蒙古人一败涂地,与此同时,远在东方的蒙古人也被朱元璋赶出了中原,蒙古人曾经不可战胜的神话,变为传说。

金帐汗阿合马联合立陶宛进攻莫斯科,结果金帐汗的部队已经跨入俄罗斯的边境,立陶宛军队仍不见踪影。阿合马只好惶惶撤退,著名的奥卡河战役以一个无奈的闹剧收场。从此,俄罗斯摆脱了蒙古人200年的统治。

3、鸠占鹊巢,四处扩张

16岁的伊凡大公(四世)宣布亲政,自称沙皇。由此,莫斯科公国改称“沙皇俄国”,伊凡大公也被俄罗斯后人尊为偶像,神一样的敬拜。而此时的沙俄并不能完全将蒙古人征服,虽然暂时让周围那些七零八落的蒙古小汗国成为附庸,但是始终啃不下克里米亚鞑靼汗国那块硬骨头。

然而这个难题并没有难倒精明的伊凡四世。不久,他就宣称放弃权力,拥立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西米欧·毕库拉图维奇为王,自己甘愿做一位悠闲的贵族。国王易主不仅惊动世界,而且折服了蠢蠢欲动的蒙古人,于是蒙古人与俄罗斯人由对立变为盟友。

第二年,戏剧性的一幕上演,西米欧主动放弃王位,伊凡四世又“不情愿”的坐上王位。明白人都知道背后的故事,但蒙古人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承认伊凡四世的统治地位。此时,钦察汗国所有统治过的领地,全部划归沙俄所有。伊凡四世也成了西方人眼中的“沙皇”,东方人所称的“察合汗”。

840名装备着长枪火炮的俄罗斯重刑犯成了开疆辟土的急先锋,这群亡命徒先是翻过乌拉尔山脉,踏平西伯利亚汗国,然后又向太平洋沿岸像幽灵一样渗透。

俄罗斯彻底征服克里米亚鞑靼汗国。至此,俄罗斯人将钦察汗国的疆域基本收入囊中。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成吉思汗子孙建立的钦察汗国做为基石,作为欧洲国家的俄罗斯很难轻松的将势力范围延伸到遥远的亚洲。

4、俄罗斯是如何记载被成吉思汗子孙统治的200的历史

如同美国,及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俄罗斯也是一个崇尚英雄主义的国家。而俄罗斯号称是荣耀的“战斗民族”,因此出维护于民族自尊心,他们更会巧妙的避实就虚,宣扬他们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坎坷不平的建国之路。如同韩国拍摄的**《呜梁海战》一样,大将李舜臣俨然就是一位战神、救世主,不仅把丰臣秀吉打的屁滚尿流,而且让朝鲜王朝自信爆棚,而浩浩荡荡、前赴后继的明朝大军却被打了酱油。所以,俄罗斯必然会将莫斯科公国的创立者,及让俄罗斯不断壮大的伊凡N世奉为劈荆斩棘的勇士,而他们眼中的成吉思汗子孙更加腐化堕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然而,客观上的东西无法抹杀,因为成吉思汗孙子确实为俄罗斯做了嫁衣。所以,俄罗斯才会由一个村庄,变成一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多民族国家。

洛小熠

性别:男

年龄:13岁

性格:聪明,重义气,很有责任心。总是为他人着想,所属星门是五越之首,所以从小对自己要求严厉,想保护所有重视的伙伴,拥有阳光般的微笑。

龙武族:星火罗门

属性:火象力量

武器:焱火龙刃

武术擅长:拳、力攻、速攻

招式:刑火·斩、炎神爆连斩、火云裂空、奥义·烈震九烧

口头禅:喂喂!喂!

特别关系:由于星火罗门和寒山星门曾经是同一个门派,所以与凯风是好兄弟,从小一起长大。

对百诺的遭遇有些与同情,想保护她。

和东方末是死对头。

CP:[BG]洛小熠x百诺

[BL]洛小熠x凯风

洛小熠x东方末

洛小熠x子耀

洛小熠x烈古拉

凯风

性别:男

年龄:13岁

性格:总是脸带微笑,友善待人,非常了解和重视洛小熠,因为和小熠一起长大,总是跟随着小熠,想一直支持小熠,有点没有自己的主见,依赖小熠。

凯枫

龙武族:寒山星门

属性:水象力量

武器:冰魂龙刃

武术擅长:避、防、速攻

招式:流风斩,七星·斩、冻神·飞连斩、绯刀流·暴雨斩、隐蔽术

口头禅:有水的地方就有希望!

特殊的关系:与洛小熠的星门靠的近,从小与小熠一起长大,支持着小熠,想和小熠做一辈子的兄弟。

子耀心目中的好哥哥形象。对沙曼有感情,结局还遭受到了她的表白。

CP:[BG]凯风x沙曼

凯风x蓝天画

[BL]凯风x洛小熠

凯风x东方末

凯风x子耀

凯风x巴洛斯

东方末

性别:男

年龄:14岁

性格:霸道冲动,不喜欢听从他人,易怒,嘴巴里说不出好话,对于力量有着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执着。一直依靠着自己直到吉卡等人的出现才有所改变。性子虽然很硬,但是信念是最坚持,偶尔会说出让人有所觉悟的话。

东方未

龙武族:孤斗星门

属性:金象力量

武器:锋冥龙刃

武术擅长:腿攻、劈、力攻

招式:破甲·斩、龙虎乱舞斩、霸王翔吼斩、奥义·烈震斩

口头禅:麻烦特别关系:不甘心洛小熠是老大,把洛小熠当对手。

总喜欢惹蓝天画生气。

CP:[BG]东方末x蓝天画

[BL]东方末x洛小熠

东方末x吉卡

百诺

性别:女

年龄:12岁

性格:冷若冰霜的性格,非常冷静与淡定,做事讲求目的性,一开始面无表情,几乎不笑,但慢慢了解才会知道她是一个外表冷漠,内心弱小的女孩。

百若

龙武族:月空星流门

属性:光象力量

武器:光翼龙刃

武士擅长:隐、术攻、拥有治愈能力

招式:炫光·斩、神符灵·雷闪、幻影灵绝、天照飞凰斩、术·爆、术·报、隐退术

特别关系:一看到洛小熠的爽朗微笑就会脸红,想了解洛小熠的想法。

CP:[BG]洛小熠x百诺

[GL]百诺x蓝天画

百诺x希比

蓝天画

性别:女

蓝天桦

年龄:12岁

性格:心直口快,有点早熟,喜欢装得像大人一样。爱贪点小便宜,提到宝藏就兴奋的不得了。看到身边的伙伴受伤也很会伤心。想赶紧打败暗无,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于是拼了命地活着!

龙武族:莫林天门

属性:木象力量

武器:御风龙刃

招式:硅影·斩、非剑·细雪、飞燕旋风斩、极限流连舞、奥义·弧月斩、捆绑术

武士擅长:捆绑术、法攻、逃

特别关系:喜欢对洛小熠献点小殷勤,总是被东方末激怒。

CP:[BG]东方末x蓝天画

蓝天画x子耀

[GL]百诺x蓝天画

蓝天画x索拉

子耀

性别:男

年龄:8岁

性格:年龄最小,有点喜欢扮“萌”,因为总是受到保护和照顾,所以有人拿此作为伤害变会生气。

子耀

龙武族:皇沙星门

属性:土象力量

武器:地王龙刃

招式:裂戈·斩、狱砂·飞煌斩、灭沙暴击、伏地连环击、超绝·地震大爆转

武术擅长:破、防

特别关系:有一个哥哥,但已离开人世。想有一个像凯风一样的哥哥,被欺负时就找天画姐姐。

梦想是成为小熠哥哥那样的人。

CP:[BL]凯风x子耀

洛小熠x子耀

东方末x子耀

子耀x加布多

[BG]蓝天画x子耀

宝贝龙

烈古拉

(第一集出场,正派)

属性:火

主人:洛小熠

性格:个性活跃,爱打抱不平,护主心切,喜欢默默守候在洛小熠身边。

龙武族:星火罗门

召唤器:火象战龙召唤器

必杀技:(星火阵)星火球光,龙火烈焰,赤焰炮光

口头禅:当然没问题……我很强!

烈古拉:(火象星阵闪现,出招)火象星阵——星火球光!

旁白:星火球光由一点火光在手中汇聚成火球,手掌推出,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巴洛斯

(第一集出场,正派)

属性:水

主人:凯风

性格:忠诚,中规中矩。

龙武族:寒山星门

召唤器:水象战龙召唤器

必杀技:(流星阵)螺旋水击,破冰刃,海潮·暴魄流

口头禅:我什么也不怕!

巴洛斯:(水象星阵闪现,出击)水象星阵——螺旋水击!

旁白:螺旋水击由巴洛斯的利爪发出,快速旋转造成水的冲击力,极速追敌!

希比

(第二集,正派)

属性:光

主人:百诺

性格:性格开朗,很爱说话。

龙武族:月空星流门

召唤器:光象战龙召唤器

必杀技:(曦光阵)快隐斩,猎月光球,天照飞锋

口头禅:哇呀,这是什么怪物啊!

希比:看过来了!(光象星阵闪现,出击)光象星阵——快隐斩!

旁白:当敌方的眼睛望向自己,以快得如光流般的速度,用利爪交叉斩向敌人。

索拉

(第二集,正派)

属性:木

主人:蓝天画

性格:聪明的小脑袋,做事很有计谋

龙武族:莫林天门

召唤器:木象战龙召唤器

必杀技:(林木阵)木旋风,枯木巴掌,赤天神翎

口头禅:一定没问题的,总有办法的。

索拉:(木象星阵闪现,出击)木象星阵——木旋风!

旁白:木旋风是索拉身体快速旋转而制造出来的龙卷风,风头尖利,冲击力大。

加布多

(第二集,正派)

属性:土

主人:子耀

性格:诚实稳重,友善

龙武族:皇沙星门

召唤器:土象战龙召唤器

必杀技:(雷土阵)炫角雷光,钻地雷甲,雷宇破空

口头禅:我要保护子耀!/我要永远与子耀在一起!

加布多:(土象星阵闪现,出招)土象星阵——炫角雷光!

旁白:炫角雷光由加布多的尖角吸收天空的雷元素,爆发出的雷光闪击。

吉卡

(第二集,正派)

属性:金

主人:东方末

性格:自信,好斗,不愿认输

龙武族:孤斗星门

召唤器:金象战龙召唤器

必杀技:(金刚阵)四轮追击,旋天飞轮,豹吞金轮

口头禅:我们是最强的拍档!

吉卡:(金象星阵闪现,出招)金象星阵——四轮追击!

旁白:吉卡身上发射出来的四轮追击,不仅有方向地追敌,速度极快。

三叠纪是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重要转折期。华力西运动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对接,中国北方古大陆形成,印支运动华南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对接,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扬子陆块比华北陆块海水退却为晚,早中三叠世华南海仍是浅海沉积为主的陆表海,海盆的西界在龙门山—康滇古陆—红河断裂带。早中三叠世华南海盆基底平缓,为稳定的陆棚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仅在右江发生局部再生海槽,干燥气候形成咸化海。晚三叠世海水向西退却,形成陆缘浅海沼泽及三角洲含煤沉积,至三叠纪晚期海水全部退出,由海相转为陆相沉积。

早三叠世华南海以杭州—南昌—长沙—南宁一线(大致相当于扬子陆块与南华活动带结合线)为界,西北为扬子区,东南为南华区。扬子区沉积相可分为三个部分,康滇古陆以东四川及其周邻为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江南古陆以北中扬子地区为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云开古陆西北滇黔桂地区为陆棚海钙质泥岩沉积。界线东南的南华区,除湘粤一带为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外,大部分为云开、华夏古陆剥蚀区。

中三叠世开云古陆与华夏古陆连为一体,海水退缩海盆更为狭小,沉积了含海相层的陆相断陷盆地河湖砂泥岩沉积、滨浅海碎屑岩沉积,在西部扬子区,康滇古陆东侧仍为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向北东过渡为陆表海泥质、白云质灰岩夹蒸发岩沉积,再向东至中扬子一带为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至下扬子一带为含海相沉积的陆相河湖砂泥岩沉积。云开古陆以北滇黔桂一带为半深海砂泥质复理石沉积。

下中三叠统沉积岩层在全区分布广泛,仅中统雷口坡组、黄连桥组在黔北、四川缺失或部分缺失,厚度800~1300 m,中统地层发育区厚度还要大。中三叠世拉丁期,华南海变化较大,扬子陆块的西部地区大部隆升为陆,并与秦岭—大巴山古陆连成一片。卡尼期海水仅在龙门山前、黔西南、滇东南一带,为闭塞海湾、开阔海湾性质。诺利期在龙门山前,小塘子组沉积范围较卡尼期向东扩展,为海陆交替三角洲相沉积。诺替期沉积均以陆相为主,诺替期末发生地壳变动,龙门山前三叠系与侏罗系为不整合,川东、黔北、滇南为假整合。

晚三叠世华南大陆发生很大变化,自西而东分为三个部分,中部地带鄂、湘、桂、粤广阔地区海水退却隆升为陆,大部分遭剥蚀,仅有零星沉积岩层。西部川黔滇一带为海陆过渡相区或狭窄海域,其北川黔带为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沉积,至滇南为滨浅海相陆棚碎屑岩含煤沉积。在中部隆起带的东部,晚三叠世沉积范围较中三叠世有所扩大,主要分布在苏、浙、皖、赣、闽一带,为内陆河湖相含煤、油页岩、砂岩沉积。其北下扬子一带为近海盆地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与下伏地层不整合。粤东为海湾类复理石碎屑岩沉积,闽中、湘赣为海湾海陆交替相含煤砂泥岩沉积。在山间盆地有陆相火山喷发岩。在北部长江中下游有夹海相层陆相的含煤砂泥岩沉积。

从华南大陆三叠系岩层发育来看,沉积层厚度较小,岩相较为稳定,中下统为海相,上统以陆相为主,局部有海陆过渡相或海相层,上下为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西部上扬子地区,下统飞仙关组(夜郎组、大冶组)紫红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厚400~600 m。嘉陵江组(永宁镇组、芳草铺组)碳酸盐岩,川中、川西含蒸发岩,厚400~700 m,西薄东厚。中统雷口坡组(巴东组、黄马青组)含膏盐碳酸盐岩,分布不均,川南部分缺失,0~1200 m。黄莲桥组(天井山组)硅质结核碳酸盐岩,四川、黔北缺失。上统马鞍塘组(丙南组)碎屑岩夹生物灰岩、沥青质页岩,厚1843 m。小塘子组(花果山组)泥灰岩、泥岩,下部火山岩段,上部碎屑岩夹煤层段。须家河组砂岩、泥岩夹炭质页岩、煤层,自西向东减薄,厚200~3000 m。上三叠统海相沉积仅分布在边缘地带,陆相沉积分布广泛,须家河组、小塘子组、马鞍塘组自西向东逐次超覆。在南部右江地区,三叠纪时期湘中、桂北隆升,中部裂陷,形成右江海槽。下统罗楼群与上二叠统整合接触,为深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厚37~2042 m。中统百缝组为类复理石碎屑岩、深海浊流沉积,厚1000~2000 m,最厚达4204 m。河口组砂岩、泥岩夹灰岩,顶为火山碎屑岩,厚3129 m。上统平硐组、扶隆坳组,为海陆交替相含煤类磨拉石和内陆湖泊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厚425~4552 m。三叠系与下伏二叠系平行不整合,三叠系中、上统为不整合,与上覆侏罗系为整合接触。东部中下扬子地区,沉积较为稳定,分布较为零星。下统大冶群为灰岩、泥灰岩夹泥岩,厚1150 m。中统杨家群为砂泥岩、粉砂岩、页岩、灰岩、白云岩,厚约500 m。上统紫家冲组、三家冲组和三丘田组,为海陆交替相、内陆湖泊和山间盆地相灰黑色砂泥岩含煤沉积,局部有大陆火山喷发岩,厚1300 m。下三叠统与下伏二叠系平行不整合,中、下统间为不整合,上与侏罗系平行不整合。中部地区(鄂、湘、桂、粤)为隆起剥蚀区,仅有零星岩层分布。

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的发展演化,与三叠纪及其后的沉积岩系的发育及配置密切相关。以华南大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遍及整个华南大陆,三叠纪时华南大陆大致以扬子陆块与南华活动带的拼合带为界分为两个部分,西北为扬子区,东南为南华区。在扬子区,除右江海槽有过渡相的巨厚沉积外,早中三叠世沉积岩层分布较为稳定。中三叠世在川黔一带有缺失,整个早中三叠世沉积遍及全区,晚三叠世海水退出,川黔滇地区沉积了一套海陆交替相及陆相含煤碎屑岩,三叠系平均厚度为1000~4000 m。下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也发育了一套近海盆地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在南华区早三叠世云开、华夏古陆较大面积隆起剥蚀,仅粤赣一带有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中三叠世海水退缩沉积面积更狭小,至晚三叠世沉积面积又有扩大,大部分为内陆河湖相砂泥岩含煤、油页岩沉积。三叠系沉积岩系与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的叠置大致可分为三个区。西北部扬子区(川黔滇及下扬子)三叠系发育齐全(部分地区缺失中三叠统),沉积岩系上下叠置好,下伏含煤岩系已达生烃门限,有利于石炭、二叠系成煤、成烃。中部过渡区(鄂、湘、桂、赣)早中三叠世沉积岩层发育,对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保存有利,晚三叠世缺失,处于隆起剥蚀地区,不利于含煤岩系保存。东南部南华区(浙、闽、赣、粤)早中三叠世处于隆起剥蚀区,对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保存不利,晚三叠世位于相对隆起部位,虽然有陆相、过渡相、海湾相沉积盖层形成,但未能形成区域性盖层。

印支期华南大陆以扬子陆块为中心受到藏滇、印支陆块北推、华北陆块南冲和太平洋板块北西向强烈挤压,形成一系列大型复式褶皱带、逆冲推覆带和广泛的多层次滑脱,盖层褶皱出现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相叠加的构造格局。来自由东南向西北对华南大陆的挤压,使武陵—雪峰和宁镇山脉处于前陆逆冲褶皱带,指向四川前陆盆地。在南华块体和扬子陆块之间形成向北西凸出的弧形褶皱带,呈“S”形或反“S”形伸展,伴有断面向南东倾斜的叠瓦式冲断和多层次滑脱。由于北特提斯洋闭合,藏滇板块与扬子陆缘对接,龙门山—箐河一带受到侧压,自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使康滇地块南北向断裂性质转变。华南大陆西南侧的滇黔桂地区由于印支陆块的汇聚,右江海槽闭合,形成北西向褶皱带和兼有左旋走滑的断裂带。由于华北陆块向南挤压,秦岭造山带向南逆冲,在其前陆地带形成了扬子陆块北缘逆冲推覆带和一条由震旦至三叠系组成的巨大褶皱带。由于上扬子地块阻挡,郯庐断裂左旋走滑,大别地块南冲,构造带偏转呈北西走向,南大巴山西部褶皱带向南弯曲成弧形。自大巴山东部,绕黄陵背斜之南,至宁镇山脉,为一向南凸出的淮阳弧形褶皱带,由此构成一幅印支期古构造格局。

印支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不仅完成了华南大陆与华北陆块的对接,而且是对华南大陆构造形变格局起关键作用的一次构造运动。华南大陆自新元古代以来形成了以多向构造应力为特征,组成北东、东西、南北多向构造格架。晚古生代至三叠纪以来形成的沉积盖层,经印支运动更加强化了原型构造特征。华南大陆上扬子陆块与南华活动带的交接带以北东向反“S”形褶皱,以及向西凸出的形迹,成为中国南方大陆弧形构造特征。加之西部边界受藏滇板块的俯冲强化,北部边界受华北陆块挤压形成的淮阳弧及大巴山弧,构成一幅华南大陆独特的构造面貌,这是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形成后经受的第一次构造变形改造。

印支运动继承了前华力西期构造基本特征,同时对前期构造形迹加以改造。由扬子陆块与南华活动带拼接而成的华南大陆,自加里东期南华褶皱带形成后,即形成了沿拼合线北东东走向分带的基本格局。印支末期华南海域退缩,华南大陆出现北东向三分格局,西部(川黔滇)和东部(东南沿海)都为沉降带,中部为隆起带,改变了北部扬子陆块为沉陷带,东南部华夏古陆为隆起带的原貌,形成两坳一隆的格局。同时印支运动构造活动还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位于西部的扬子陆块和康滇地块刚性较强,印度板块俯冲以造山带形式被抵挡在边界一侧,这即是面积较开阔的四川盆地的古构造形成的基本条件。东部的华夏古陆近邻库拉—太平洋板块,火山喷发活动及构造变形都比较强烈。华南大陆构造活动东西差异虽然不如华北陆块差异升降活动强烈,但是印支晚期形成的陆块三分格局,在期后又都被保留继承,印支运动改造后的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奠定了四川等几个大型盆地与广布的盆地群组成的残留沉积构造盆地雏形的基础。

华南大陆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继承了晚三叠世东西三分格局,中部为隆起剥蚀区,东西两侧为沉降区。西部沉降区(川黔滇)其北部向东有所扩展,其南部向西有所退缩。沉降区的南部海水已经退出,全区为内陆河湖砂泥岩含煤沉积。东部沉降区范围有所缩小,退缩到闽、粤、皖及赣、湘中南一带,为海湾或海陆交替相碎屑岩、泥质岩沉积,位于中部的武夷古隆已经隆升为剥蚀区。印支晚期为沉陷区的下扬子一带,大部分隆升为陆,形成小型断陷,为河湖相含煤碎屑岩及火山岩沉积。在早侏罗世早期,粤东仍为海水所覆盖,湘南、湘中、赣西为海退残留潟湖海湾,在湘南、粤东以南形成海陆交替相砂泥岩沉积,局部含煤,夹火山岩。早中侏罗世沉积岩系为下统自流井组(冯家河组),厚320~400 m,中统新田沟组、下上沙溪庙组(张河组),厚1215~2150 m。自流井组为泥岩、粉砂岩、灰岩、页岩,含煤线和泥灰岩,盆地北部和东北部为含煤沉积。

华南大陆晚侏罗世除东南沿海浙、闽、粤东外,长江流域以南大片地区全部隆升为陆。下扬子一带与东南沿海为断陷盆地河湖碎屑岩和火山岩沉积,火山岩可占沉积岩厚度的70%。上统为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为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碎屑岩。西部沉降带范围更加缩小,退缩到长江以西即现今四川盆地范围,南部延至滇东一带,为内陆坳陷河湖砂泥岩沉积。沉积岩系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蛇店组),厚1000~1900 m,为泛滥平原相夹河湖相沉积。

华南大陆白垩纪岩相古地理与侏罗纪又有变化。中国大陆在白垩纪已经统一为联合地体,成为东亚隆起的一个组成部分。处于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华南大陆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构造活动强烈,白垩纪早期继承了侏罗纪构造格局,全区隆升为陆,南部有粤、赣海湾海陆交替相沉积,西部继承了侏罗纪陆相沉积坳陷,同时在长江中游一带新发育了一个规模稍大的江汉坳陷,沉积了内陆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及膏盐沉积。除此,在整个华南大陆隆起区发育了以北东向为主星罗棋布的小型断陷盆地,其中有些是含煤沉积,东部断陷盆地中酸性火山岩发育。

由于四川盆地范围缩小,白垩纪沉积岩层仅分布在坳陷的西部和北部。下统天马山组(城墙岩组)厚250 m,为红色泥岩、砂岩、砾岩;上统夹关组、灌口组厚1200 m,为红色碎屑岩夹泥灰岩、石膏层。白垩系与下伏层假整合,与上覆层连续沉积。西昌盆地下统飞天山组为紫红色砂岩、泥岩,红色含砾泥岩、砂岩;大铜厂组为块状厚层砾岩。上统小坝组为紫红色泥岩、砂岩。白垩系厚4000 m,与下伏层假整合,与上覆层假整合。楚雄盆地下统高峰寺组为砂砾岩、砂泥岩,普昌河组为泥岩、泥灰岩,马头山组为砂泥岩、砂砾岩。上统江底河组为泥岩、砂岩。白垩系厚7000 m,与下伏层假整合,与上覆层连续沉积。晚白垩世华南大陆古地理面貌变化不大,其中江汉坳陷范围有所缩小,西部坳陷因周缘隆升以及坳陷南部峨眉-汉源、永胜-盐边隆升,水体向东南退缩,坳陷范围缩小,并分割为四川、西昌、楚雄几个坳陷,经过燕山运动基本定型的坳陷盆地,也是经印支运动以来被三叠、侏罗、白垩系上覆岩层叠置,经过中生代后期运动改造所定型的盆地。

燕山期,处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华南大陆,受到周边板块不均衡或交替性的碰撞挤压,板缘及板内变形十分复杂,由于陆块已趋硬化,构造变形以基底波状隆起、壳熔造浆和断裂为特征。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点是由于经向的水平挤压和大陆相对于太平洋板块向南运动产生左旋力偶,前者东西带与大陆南侧特提斯洋俯冲有关,后者北东带与库拉板块向北和东南弧形陆缘发生挤压以及斜向俯冲有关,北北东向左旋走滑断裂带是转换作用在古陆上的反映。华南大陆燕山期造山带,以北北东至北东向构造—岩浆带为主体,被东西向南岭构造隆起—岩浆岩山链穿插。滨太平洋陆缘造山作用从板内开始。侏罗纪早中世在湘中至武夷山之间形成了北北东—北东向诸广—云开构造隆起和板内挤压陆壳重熔花岗岩带。盖层褶皱在印支褶皱基础上迭次向四川前陆盆地推进,先后两期褶皱重接、斜接,由于叠加变形使一些地区印支褶皱由隔档式转变为城垛式。晚侏罗至早白垩世,造山活动中心向沿海方向迁移,形成构造隆起——花岗岩带和沿海火山弧。同时,在华南大陆形成一个具多样型式的巨大断裂网格。其中以北东向断裂为主体,断裂带左行侧列组合,有的走向与东南弧形陆缘相协调。垂直陆缘展布的北西向断裂,以张性、张剪性为主,或具转换断裂性质。剪切断裂以近东西向至北北东向发育,有右行侧列特点。北北西向左行剪切带分布普遍,规模较小。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带有郯庐断裂左旋走滑的特征。

燕山运动是一次强烈的陆内造山运动,继承了印支期陆块差异升降特点和晚三叠世以来两坳一隆的三分格局,经过侏罗—白垩纪构造演化,坳陷逐渐变小,小型断陷逐渐增多,至白垩纪晚期仅有被分割后的四川盆地、西昌盆地、楚雄盆地和新生的江汉盆地,整个华南大陆均处于隆升剥蚀并被遍布全区的小型断陷所分割的状态。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分别位于我国东部的两个北北东向沉降带,同属滨太平洋构造域,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导致左旋走滑形成的。华力西期形成的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随着陆块的隆升有些被变形剥蚀,仅有长期沉降而被三叠、侏罗或白垩系叠置覆盖,又经改造变形的沉积构造盆地被保存。如四川、美姑、红水河盆地以及诸多中小型盆地。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继承了印支运动的特征,造山作用始于板内而向东南波及,总体表现为东强西弱,西部受藏滇板块俯冲,在边界表现为强烈的推覆断褶,但上扬子刚性块体阻隔致使西部主要为整体升降,盖层的褶断也由东向西逐渐减弱。东部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使诸广—云开构造隆起伴有挤压陆壳重熔。由于华南大陆多向应力、多种构造变形等构造特点,加里东期前至印支期以来形成的复杂构造变形,被燕山期构造运动加强并抬升剥蚀,加之燕山期断陷发育,大片褶断的复杂构造又被隆升剥蚀,使华南大陆构造面貌更加复杂化。华力西期形成的面积达百万平方千米的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经过燕山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原始面貌已经基本不复存在,由解体后的残留含煤沉积构造盆地(群)所替代。

燕山末期和喜马拉雅早期,随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华南大陆西部进一步受到推挤,四川盆地盖层褶皱和龙门山一带推覆构造进一步发展。华南大陆东部地表处于造山后松弛阶段,受西侧挤压、北侧南冲的压力,陆缘向大洋方面离散。华南大陆地幔上隆,地壳减薄,高角度正断层和铲式滑脱断裂发育,形成了大量断陷盆地。盆地总体呈北东、北北东向带状分布。燕山运动后,华南大陆仍处于整体隆升状态,形成了诸多小型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

老第三纪,除台湾为较深海碎屑岩沉积外,主要为陆内较稳定的湖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内陆裂谷湖盆含煤砂泥岩沉积和陆内裂陷湖盆红色砂泥岩沉积。活动性较弱的江汉盆地、四川盆地,沉积了红色碎屑岩。三水、百色、南宁、合浦等断陷盆地为含石膏红色砂泥岩和暗色含煤砂泥岩沉积。陆内活动性强的断陷盆地,如景谷、盐源、丽江、剑川盆地,均为河湖沼泽相含褐煤、油页岩砂泥岩沉积。新第三纪沉积范围较老第三纪缩小,主要为江汉、四川以及滇东、桂粤断陷盆地,海南岛与台湾岛为海陆交替相沉积,江汉和滇东为河湖相暗色砂泥岩沉积,四川为内陆断陷红色碎屑岩沉积。第三纪断陷盆地与白垩纪盆地,除四川、江汉等盆地为继承性盆地外,由于华南大陆区域性隆升,并没形成如华北陆块新第三纪沉积的大面积披覆,继承性并不强,但第三纪断陷盆地的发育也强化了燕山期对含煤盆地的分割破坏作用。

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形成后,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几个时期的改造,印支早中期(早中三叠世)全区性沉降形成区域性沉积盖层,对含煤盆地深埋、保存和成煤、成烃十分有利,是盆地建造期。印支末期至燕山期(晚三叠至晚白垩世)构造变动,区域性隆升剥蚀和褶断变形,含煤盆地大部隆升变形遭到破坏,仅西部坳陷区早期沉积岩层下陷深埋,被后期沉积盖层掩覆的含煤岩系保存较好,是含煤盆地的改造期。喜马拉雅期(第三纪)构造运动使变形的含煤盆地强化和定型,华南大陆并未出现弧后拉张伸展形成的大型坳陷,而是使早期褶断进一步强化,构造运动强度由东向西推进,基底较为刚硬的四川盆地表层经推覆走滑形成明显的梳状褶皱。

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是华力西中晚期在华南大陆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元古代形成的刚性较强的扬子陆块与加里东末期褶皱回返形成的华夏褶皱带拼合组成华南大陆。泥盆纪,华南大陆被康滇、扬子、江南、华夏古陆所围限,华南海海域狭窄,海水自西南向东北扩展,地层逐次向东北超覆。早石炭世继承了泥盆纪特征,海域主要在康滇古陆以东,扬子陆块以南,华夏古陆以西范围。早石炭世(测水期)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三个古陆挟持的海域范围。晚石炭世海域扩大,向扬子古陆扩展,至早二叠世早期(马平期)康滇、扬子、江南、华夏古陆范围已经很小。马平期后的梁山期,在康滇古陆东缘和江南古陆北缘,形成了为期较短、范围较小的早二叠世早期(梁山期)含煤盆地。早二叠世晚期茅口期之后,在云开古陆、武夷古陆和华夏古陆围限的海域,形成了早二叠世晚期(童子岩期)含煤盆地。晚二叠世早期,康滇古陆玄武岩喷溢,华南海大部分为海陆交替相沉积,含煤岩系遍布华南大陆,形成了晚二叠世(龙潭期)含煤盆地。晚二叠世晚期—长兴期,仅在康滇古陆东缘发育了范围局限的含煤盆地。华力西期华南大陆以区域性沉降为主,创造了有利于成煤的古构造、古地理条件,从而形成了一套海进序列的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晚古生代华南大陆虽然处于南半球近赤道亚热带,但由于在海进序列中形成的含煤期短暂,仅在晚二叠世形成范围较广,含煤性较好的含煤沉积。华力西期后的建造与改造是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保存好坏的关键。三叠纪早中期华南大陆继续沉降,华南海仍为陆表海沉积,构造变动不很强烈,有利于含煤岩系的演化和保存,是含煤盆地有利的建造期。印支末期华南大陆隆升为陆,中国南北大陆对接,印支期后的构造运动是含煤盆地变形改造的关键时期。印支期至喜马拉雅期全区性的隆升剥蚀,遍及全区的小型断陷的形成,使复杂化了的构造变形更加复杂。由于基底刚性不同受力强度的差异,华南大陆东西有所不同,西部沉降带长期沉陷并被后期岩层覆盖,虽经变形改造但残留的四川、美姑、红水河、钦州等含煤盆地保存较好。鄂西、黔滇桂被分割的小型残留沉积构造盆地形成的盆地群有些保存也较完好。在大面积被抬升的剥蚀区,除有三叠系等盖层保留较好的构造向斜能使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保存外,大部地区含煤岩系已被剥蚀殆尽。东南沿海华夏古陆燕山期以来火山喷发岩、岩浆岩侵位,构造变形强烈,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更难保存。华南大陆见到石炭、二叠系煤层比比皆是,保存完好的含煤沉积构造盆地并不很多。

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原型)盆地被分割为大小不等的沉积构造盆地(片),现今保存较好且规模较大的有四川盆地、红水河(滇黔桂)盆地、钦州盆地、美姑盆地和当阳盆地。位于四川盆地与红水河盆地之间的滇黔桂盆地群,因受多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复式向斜,有些负向构造构型保存较为完好,规模亦较大。分布在四川盆地东南、红水河盆地西北的川东鄂西盆地群和桂中盆地群,受到来自东部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一个沿四川盆地和红水河盆地延伸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带,组成弧形构造带的二叠纪含煤盆地多以长轴状线形构造为主。在弧形构造带以东分布的黔东湘西盆片群、湘中邵阳盆地群、鄂东盆地群、赣北盆地群、苏浙皖盆片群、湘南粤北盆片群、赣东北盆地群、粤东闽中南盆片群和粤中盆片群,均为印支期后分割变形的小型盆地(片)。

1 皮皮搬进维拉维洛古拉

这一节主要讲皮皮搬进维拉维洛古拉,结识了新朋友:男孩杜米,女孩阿妮卡。

那么,皮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在小说的第一段就交代了:

" 她九岁那年,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那里。她既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

这是对皮皮年龄和家庭环境的交代,接着又侧面描述皮皮的性格特征:

" 不过这倒挺不错,在她玩得最开心的时候不会有人叫她去睡觉,在她想吃糖的时候,不会有人硬要她去吃鱼肝油。"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皮皮性格里积极乐观的一面,同时,她作为林格伦笔下的"世纪儿童",同样又具备所有孩童都具有的特性:贪玩、爱吃零食。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林格伦在写这部小说时,她的立场,她的姿态,她真的就像一位睿智而有趣的老奶奶或老外婆一样,给我们在讲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在童话外婆的笔下,九岁的皮皮总是傻傻相信她的妈妈坐在天上,通过一个小孔看着生活在人间的女儿;而她的爸爸,皮皮也确信他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她相信爸爸已漂到一个海岛上,成了黑人国王,每天都戴着金质皇冠走来走去。

"我的妈妈是天使,我的爸爸是黑人国王,确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好父母,"皮皮经常满意地这样说,"只要我爸爸造好一只船就会来接我,那时候我就成了黑人公主。啊呀,啊呀,那时候该多好啊!"

而实际上呢," 她的妈妈很早就死了,当时皮皮还是个躺在摇篮里的婴儿 。"她的爸爸," 他原来是船长,航行在大海上,皮皮坐着爸爸的船和他一起航行,直到在一次风暴中爸爸被卷进大海失踪为止。 "

读的人早已心痛万分,而皮皮却浑然不觉,傻傻相信,万般坚信。而我们谁也不愿去戳穿,去挑破,就像一团篝火中的残余,哪怕微微一点光亮,轻轻一碰,也会让人生疼。更何况,皮皮是如此巨大的一团光!

九岁的皮皮,没有父母照顾,却总是让关心她的人放心,她总说:" 不要为我担心,我会料理自己的!"

就这样,她带着一只名叫尼克松的小猴子,和一个装满金币的大背包,告别了爸爸船上的所有水手。

" 多么不寻常的孩子 。"这不寻常不仅仅出自她的身份,她的性格,她的家庭,更出自她的力气超人。"全世界没有一个警察能和她相比。如果她愿意,可以举起一匹马。"也正因为她的力气超人,她才能帮助别人,也才能让自己不受欺负。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林格伦外婆真的太睿智了,如果皮皮没有一样可以保护自己的技能,那对于没有任何背景的九岁的她来说,即便是简单的生存,都可能会成为问题。更别说还要帮助他人和保护自己了。由此我们不妨这样猜测,林格伦外婆就是想告诉所有的孩子们,人必须自己强大,才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而要在社会上立足,要融入生活大环境,你必须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能让自己活得有尊严。若还有余力,就去帮助他人,帮助这个社会、国家,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皮皮不寻常的另一面还在于她的外部特征:

" 她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一样,两条梳得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她的鼻子长得就像一个小土豆,上边布满了雀斑。鼻子下边长着一张大嘴巴,牙齿整齐洁白。她的连衣裙也相当怪,那是皮皮自己缝的。原来想做成蓝色的,可是蓝布不够,皮皮不得不这儿缝一块红布,那儿缝一块红布。她的又细又长的腿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她穿一双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这双鞋还是她爸爸在南美洲给她买的,当时考虑到她的脚还要长大,而皮皮一直穿到现在,别的鞋都不爱穿。"

她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等,同样是不寻常的。

当皮皮朝大街走去,过一会儿又回来的的时候," 她是倒着往回走的。"她想的是,"这样走回家就省得转身了。"

当杜米和阿妮卡不解地问她为什么倒着走时,皮皮却说:" 我们难道不是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吗?人们不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吗?"

这是皮皮第一次为自由发声。为了让她的话显得有说服力,她继续说:" 我还可以告诉你,在埃及人人都这样走,没有人觉得奇怪。"

埃及人真的都是倒着走吗?东南亚人是用手走路吗?这一点显然已经没那么重要。同龄的杜米和阿妮卡已经评价了," 你说的都是谎话。"

我们都知道,也都亲身经历过,孩童时代的友谊是靠什么来维护的。对我而言,就是几个游戏,几颗糖果,几道作业题,和让人羡慕的分数。而此时,皮皮刚刚建立起来的友情,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让她猝不及防。那样积极乐观的皮皮第一次伤心地说:

" 对,说谎话非常可耻,但是有时候我忘了,你知道吧?一个小孩子,她的妈妈是天使,爸爸是黑人国王,而她自己漂流在大海上,你怎么可以要求她总是讲真话呢?"

是啊!我们怎么可以要求她总是讲真话呢!任何一个像皮皮一样的孩子,都可能有比皮皮更让人心疼和爱怜的一面。到这里,皮皮已不再是普通的一个独立个体,她代表了千千万万孩童,并为他们发声。她向所有人、向全世界发出求救和宽恕。

而我的关注点,早已从皮皮这个人物本身,延展到把这本书当作童话外婆送给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礼物。她帮助我们思考,what和how的问题。什么是儿童和儿童的天性?怎样对待这种天性?她教我们,面对问题时,如何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儿童,思考问题本身;以及如何把自己当作儿童,让世界简单化。

我想,最简单的办法,当我们再遇到问题,我们不妨想,皮皮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

火山

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就世界范围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脉、中亚细亚到地中海一带,现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八十分布都在这两个带上。

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现在已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不过也有的“死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或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火山喷发的强弱与熔岩性质有关,喷发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几小时,长的可达上千年。按火山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三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曾有过喷发,但后来一直未见其活动,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

许多书籍中都对火山喷发的情形做了详细的描述。例如在《黑龙江外传》中记述了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两座火山喷发的情况。“墨尔根(今嫩江)东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块飞腾,声振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类型

(一)根据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1、活火山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吐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二年就要持续喷发一个时期、我国近期火山活动以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有名。大陆上,仅95年在新疆昆仑山西段于田的卡尔达西火山群有过火山喷发记录。火山喷发形成了一个平顶火山锥,锥顶海拔4900米,锥高145米,锥体底直径642米,锥顶直径175米,火山口深56米。

2、死火山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2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将近120米。

3、休眠火山

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我国白头山天池,曾于1597年和1792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 动。目前虽然没有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目前正处于休眠状态。

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一直认为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是一个死火山,在火山脚下,人们建筑起许多的城镇,在火山坡上开辟了葡萄园,但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高温的火山喷发物袭占了毫无防备的庞贝和赫拉古农姆两座古城,两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毁灭和丧生。

(二) 根据火山喷发状况划分的喷发类型

火山作用受到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得火山喷发具有下列类型。

1、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2、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象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中间式: 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50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此又称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喷发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任。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

地震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见下表),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地震起因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图 1—1)。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在研究沉积盆地过程中,不同构造地质学派研究盆地特征时都试图深入探讨盆地的成因机理,并对沉积盆地进行分类。板块构造学从地球动力学角度对沉积盆地分类,一般都按沉积盆地所处的离散、会聚和转换(走滑)构造背景将盆地分为三大类。含煤盆地或含油气盆地都是含有机矿藏的特定类型沉积盆地,其形成时代均是显生宙以近,含煤盆地(腐殖煤)形成时期更属晚古生代以近,含煤盆地类型也不及沉积盆地广泛,因而含煤盆地既归类于沉积盆地,又是分类盆地的一种标志,所以界定含煤盆地的类型不能仅限于短暂的成煤期,应当考虑沉积盆地形成的构造期和综合分析沉积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

不同构造时期的沉积盆地有不同的特征,古生代与中生代的沉积盆地差异更为明显。晚古生代前统一的中国古大陆主体尚未形成,组成中国古大陆的塔里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及其北、南间的古亚洲洋、古昆秦洋均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主的古亚洲构造域。华力西中晚期至二叠纪末,塔里木—华北板块与其北的西伯利亚板块拼合,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的天山—赤峰活动带会聚一体,处于南北挤压应力构造背景的塔里木、华北陆块,震旦纪、古生代发育了广阔的陆表海,晚古生代后在不断隆升沉降、海水进退的环境中,石炭、二叠纪期间形成了陆表海型含煤盆地,即板内克拉通盆地。

位于南部的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基底由扬子陆块与南华活动带组成。扬子陆块是元古宙以来的古老地块,震旦纪进入陆缘发展阶段为陆表海沉积,南华活动带晚古生代前为裂谷带,加里东末期褶皱回返,与扬子古陆统一成为古华南大陆,晚古生代以来华南大陆形成广阔的陆表海,早石炭世开始含煤沉积,早、晚二叠世发育有含煤沉积建造,直至中三叠世末结束海相沉积,与塔里木—华北板块拼合形成中国古大陆主体。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也是陆表海型含煤盆地,即板内克拉通盆地。

位于准噶尔—兴安活动带西缘的吉木乃、富蕴、二台、将军庙盆片,天山—赤峰活动带西缘的博乐盆地及准噶尔—兴安活动带东缘的宝清密山等盆片,分别发育在准噶尔地块、伊宁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等微小陆块的边缘,在陆缘海沉积环境形成规模较小的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在南北两大板块拼合前,这几个地块都曾是塔里木、华北陆块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地质时期游离在古亚洲洋,尔后拼贴在西伯利亚陆块的陆缘增生带上,直至南北板块拼合一体。位于昆仑秦岭活动带的商州、柞水、凤县、杨山等盆片,是在褶皱挤压应力较强的条件下形成的前陆盆地。

位于昆仑—秦岭活动带(北带)的河西、柴北盆片原型盆地是祁连海湾盆地,挟持于阿拉善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中间的祁连海湾,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祁连海槽封闭褶皱隆升,晚古生代进入稳定的陆缘发展阶段,泥盆纪在东北部景泰一带发育了陆内山前坳陷,石炭纪海水侵入逐渐扩大为向东南开口的祁连海湾,晚石炭世鄂尔多斯西缘隆起带下沉为水下隆起,越过贺兰海槽与华北海沟通一体形成广阔的陆表海,早二叠世早期隆升,海水迅速从西南方向退出,早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形成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沉积。

位于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的唐古拉乌丽、昌都、墨江盆片和位于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的耿马盆片,都是发育在微陆块边缘的陆缘海含煤沉积,其含煤盆地规模小,活动性较强。位于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的藏中热觉盆片可能是外来地体——飞来峰。

华力西中晚期中国古大陆形成之前,在以南北挤压应力为主的古亚洲构造域背景下形成的含煤盆地大体有三种型式,即在稳定的大型陆块基底上形成陆表海或陆表海湾型盆地,属内克拉通盆地;在较稳定微陆块基础上形成陆缘海盆地;在活动性较强的陆块与褶皱带间形成前陆盆地。

印支期是古生代与中生代具承前启后性质的过渡期,沉积盆地特征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晚三叠世含煤盆地基本上都发育在形成晚古生代含煤盆地的华北、塔里木、扬子、昌都等陆块或地块上,早、中三叠世沉积特征及沉积范围均与二叠纪相象,含煤沉积发生在晚三叠世,沉积特征与分布格局发生了分异。华南大陆晚三叠世两分为东部南华坳陷盆地和西部四川(川黔滇)前陆坳陷盆地,华南板块西部的昌都地块上的青南藏北盆地与藏滇板块东北部唐古拉地块上的藏东北盆地,受三江转换断裂控制形成走滑盆地。华北陆块晚三叠世由于东北部掀斜缺失沉积,含煤岩系西部较发育,在鄂尔多斯形成前陆坳陷盆地。塔里木晚三叠世含煤盆地继承了早、中三叠世特征在塔中形成拗陷型盆地,塔北形成库车前陆坳陷盆地。

印支期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分布状况出现古新构造域过渡、交织的格局,从而导致构造格局的过渡性特征。华北陆块基底比较刚硬,构造分异以块断升降为特征,板内大型断裂活动由弱增强,印支晚期大型隆起与沉降带始见雏形,由于藏滇板块向北推挤,西伯利亚陆块向南阻隔,致使祁连褶皱带与阿拉善隆起地块向东推挤,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活动增强,自中三叠世开始直到晚白垩世形成向东逆冲推覆带,造山负载陆块边缘沉陷形成鄂尔多斯前陆坳陷盆地。印支期后天山活动带向南推覆,在塔里木陆块北缘形成库车前陆坳陷盆地,由于塔北沙雅隆起的阻隔,塔中仍然是拗陷型盆地。华南板块东部主要是受滨太平洋构造域与古华夏构造域北西向的推挤,华南大陆中部江南、云开古隆隆升形成近南北向隆起带,在东侧形成拗陷型盆地,在西侧龙门山—箐县断裂带向盆地内逆冲推覆,在造山负载作用下形成规模较大的四川(川黔滇)前陆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盆地西缘尚有残留海湾,其后逐渐过渡为海陆交替—陆相含煤沉积,覆盖了川黔滇及桂中大部地域,至燕山期又转为分割型构造盆地,四川前陆盆地发育至晚白垩世。位于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和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的藏北、青南藏北及哀牢山含煤盆地,由于澜沧江等三江断裂带具有转换断裂性质,在断裂控制下形成的盆地亦具有走滑性质。北昆秦活动带柴达木陆块北缘的都兰、同仁盆地,介于南祁连褶皱带与柴达木陆块之间,受褶皱带逆冲推覆形成前陆型盆地。

印支期含煤盆地集中发育在晚三叠世,早期尚有海相沉积,晚期皆为陆相沉积。印支期中国大陆应力场出现交织过渡格局,古亚洲构造域、古华夏构造域渐趋减弱,滨太平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逐渐增强,相互交织。印支期沉积盆地分布格局承袭了晚古生代特征,主要分布在几个陆块上,以拗陷型盆地为主,但在陆块边缘与活动带交接部位,由于逆冲断裂带的形成与推覆,形成鄂尔多斯、四川(川黔滇)大型前陆坳陷盆地,以及库车、柴北前陆盆地。在藏滇板块与华南板块相接处的青南藏北盆地,受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断裂带的影响形成走滑盆地。

燕山运动是具有造山性质的剧烈构造运动,中国大陆东部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形成北东、北北东向隆坳相间的巨型构造带,大陆西部受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形成北西西、近东西向巨型构造带。

大陆西部昆秦活动带以北,印支期后由于西伯利亚陆块对塔里木陆块向南推挤逐步减弱,南部印度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俯冲推挤渐趋增强,藏滇板块、华南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在印支期拼合,燕山期后俯冲挤压作用继续增强,位于大陆西北部特提斯干涉区的天山褶皱系及昆秦褶皱系推覆、挤压、叠置、缩合作用加剧,褶皱系向镶嵌在山系中的陆块逆冲推覆,在印支晚期初具雏形的前陆坳陷再度深陷,侏罗纪仍为前陆坳陷盆地。北天山褶皱带向北逆冲推覆形成准噶尔大型前陆坳陷盆地、吐鲁番—哈密前陆盆地、三塘湖前陆盆地。南天山褶皱带向南逆冲推覆在塔里木陆块北缘形成库车前陆盆地,在库鲁格塔克隆起之南形成塔东坳陷盆地,并于晚侏罗世晚期与库车坳陷统一为前陆坳陷盆地。由于西昆仑褶皱带向北逆冲推覆形成塔西南前陆坳陷盆地,并与其北的乌恰走滑盆地相交汇。在塔里木陆块与准噶尔陆块其间的天山褶皱系中带分布的伊宁—尤尔都斯、焉耆、库米什盆地,以平行山系走向拉张兼走滑断裂形成深断陷盆地(类潘农式),经后期反转而成为分割断陷盆地。

位于塔里木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系,是一条北东东走向的断裂带,在特提斯构造域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具有转换断层性质,沿断裂带分布的一系列含煤盆地均为走滑盆地,断裂带北侧的塔东南盆地受其影响也具走滑挤压性质,断裂带北段西侧的甜水井、北山也属走滑挤压盆地。

位于北昆秦活动带的盆地群,阿拉善地块南缘的河西盆地,柴北陆块北缘的柴北盆地,由于祁连褶皱系向北、南两侧的逆冲推覆,也都形成前陆盆地,而位于祁连褶皱系中带的中祁连、北祁连盆地则形成了平行褶皱山系的拉张兼走滑断陷盆地(类潘农式)。

中国大陆东部,自印支运动后库拉—太平洋超级大洋板块与欧亚超级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范围广阔的滨太平洋构造域,深入板内涉及到贺兰山、龙门山及康滇南北向构造带,由此生成北东—北北东向洋分带的大型构造带,重叠于古亚洲构造域和古华夏构造域之上,自早而晚向洋迁移,自西而东逐趋强烈。燕山期是滨太平洋构造域剧烈活动期,侏罗纪后自西而东形成鄂尔多斯—四川前陆拗陷带,大陆构造—岩浆“活化”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隆起带、松辽—华北—江汉断陷带、长白—诸广构造隆起带、东南沿海花岗岩及火山岩弧),陆缘活动带(陆表海域沉降带、完达山—台湾碰撞造山带)。在形成大型构造带的同时,还形成为数众多的断陷盆地,在近洋带上岩浆岩、火山岩发育。

华北陆块基底刚硬,差异升降断块活动明显,隆起与坳陷相伴而生,西部阿拉善地块一直处于隆起状态,鄂尔多斯盆地继承了印支中晚期以来(T2-K2)的前陆坳陷盆地特征,离石断裂带与太行山断裂带活动明显,山西隆起带隆升,使鄂尔多斯翘斜形成向斜东翼。山西隆起带南部隆升剥蚀,前三叠系地层褶曲呈复式向斜,沁水盆地形成,向斜核部仅残存侏罗纪地层残片。隆起北部仅有宁武—静乐、大同等中小型断陷盆地。太行山断裂带以东的华北沉降带内,在郯庐断裂带西侧形成早、中侏罗世渤海断陷盆地,晚侏罗世在太行山断裂带东侧形成冀中断陷盆地,以及其南的济源、淮南断陷盆地,这些盆地多为非煤沉积盆地。

在准噶尔—兴安活动带的东缘,大兴安岭隆起带早、中侏罗世发育有东乌珠穆沁、霍林郭勒、锡林浩特、索伦、乌兰浩特、扎鲁特、林西等中小型断陷盆地。在松辽沉降带发育了众多断陷盆地,松辽盆地北部和南部于中、晚侏罗世也同时发育有多个断陷盆地。在长白—诸广构造带北部的佳木斯地块之上也发育有中、晚侏罗世断陷盆地,至早白垩世形成统一的三江盆地。从上述侏罗纪含煤盆地发育状况可见,西部隆起带发育较早(J1-2),中东部较之稍晚(J2-3),以中小型断陷盆地为主,夹有火山岩,总体呈北东、北北东走向,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左行扭动的影响,断陷盆地具有左旋走滑性质。

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晚三叠世在西部形成的四川(川黔滇)大型前陆坳陷盆地解体,侏罗纪仅有四川盆地继承发展为前陆坳陷盆地,武陵山隆起带继续隆起,仅江汉沉降带发育有当阳、黄石、蒲圻等中小型断陷盆地,在江汉沉降带以南及其以东的诸广构造隆起带上主要发育了众多的含火山岩断陷盆地,其中有赣北、湘中南、桂东北、闽浙等断陷盆地群。

中国大陆燕山晚期(白垩纪)含煤盆地集中发育在早白垩世,分布在华北陆块以北,准噶尔—兴安活动带的东部。贺兰山以西属特提斯构造域,位于天山—赤峰活动带的北山、巴丹吉林盆地,受阿尔金断裂系的影响,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盆地均属走滑拉分性质。位于北昆秦活动带走廊过渡带的河西盆地,属前陆—伸展盆地,分别为半地堑型、垒堑型及走滑兼拉张型盆地。贺兰山以东属滨太平洋构造域,松辽沉降带及其以南早白垩世仍为分割的中小型断陷盆地(J3-K1)。位于松辽沉降带的中小型断陷盆地,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在左旋构造背景下,早期具张扭性质,晚期具压扭性质,早期水进层序,晚期水退层序,具地堑、半地堑或复式断陷型式,早白垩世晚期后形成统一的大型坳陷盆地。三江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海水侵入形成了统一的沉积坳陷盆地。松辽西部大兴安岭隆起带集中发育了由众多的中小型断陷盆地组成的海拉尔、二连盆地群,其它隆起带上也发育了诸多中小型断陷盆地。位于中国大陆西南缘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的藏西改则、拉萨、藏东八宿含煤盆地,可能属于主动大陆边缘盆地(岛弧型)(K-E)。

中国大陆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集中在大陆东北部和西南云南一带,东北部以老第三纪为主,西南部云南以新第三纪为主。大陆第三纪含煤盆地以小型断陷型为主,海域盆地规模较大,以弧后盆地为主。

大陆东北部第三纪含煤盆地,除围场林西、冀北蒙南有新第三纪中新统含煤岩系外,多为老第三纪,分布在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燕山晚期后,滨太平洋陆缘活动带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右旋扭动,老第三纪张扭应力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断陷盆地,如依兰—舒兰、敦化—密山断陷盆地,被断裂挟持,盆地规模小,沿断裂带断续分布。第三纪拗陷型含煤盆地在陆域不甚发育,仅有依安、围场、冀北—蒙南等盆地(群)。分布在海域,如东海陆架盆地、南海北部盆地均为弧后盆地,台西盆地为弧后前陆盆地。

集中分布在大陆西南部的含煤盆地,以新第三纪为主,仅有粤西南茂名和桂南盆地发育有老第三纪始、渐新统含煤岩系。大陆西南含煤盆地分布在扬子陆块、南华活动带、松潘—甘孜活动带、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和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陆块之上,属特提斯构造域,以小型断陷盆地为主要构造型式。粤西南茂名、桂南盆地群位于南丹—紫云、右江断裂带,呈北西走向,具左旋走滑性质。滇北、滇东南盆地群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受绿汁江、安宁河断裂带控制。川西藏东、思茅、保山盆地群和藏北伦坡拉盆地,位于三江断裂带,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断裂控制,盆地具有右旋走滑性质。位于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的腾冲盆地群受怒江断裂带控制也具有右旋走滑性质。

散布在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的拉萨西尼木、藏南日喀则、藏西南门土等含煤盆地均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藏南札达含煤盆地位于喜马拉雅(逆冲)板片断裂带上,同属特提斯构造域,是喜马拉雅期形成的主动大陆边缘(岛弧型)盆地。

通过上述对含煤盆地原型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含煤盆地的构造型式亦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板块构造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在中国古大陆尚未形成前,含煤盆地形成以海相沉积盆地为主的诸多构型,当古大陆形成后则形成以陆相沉积盆地为主的多种构型,与海相沉积相关的含煤盆地仅发育在大陆边缘近海区。

华力西中晚期(石炭、二叠纪),主要形成三种类型含煤盆地,即板内克拉通盆地(陆表海(湾)拗陷型)、陆缘海坳陷盆地和前陆坳陷盆地,这些盆地均形成于板块会聚前的挤压应力构造背景,由于陆块与褶皱带基底刚性差异,沉积盖层受力强度不同,含煤盆地变形程度也不同。在稳定陆块基础上发育的含煤盆地,范围广阔,含煤性好。在活动性强的褶皱带发育的含煤盆地,规模较小,含煤性差。华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是在华北陆块为基底形成的早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基础上发育的,塔里木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虽有与华北盆地相近的构造条件,但因古地理、古植被条件的欠缺含煤性较差。在华北陆块西部阿拉善地块南缘石炭、二叠纪形成祁连海湾,是在阿拉善与柴达木两个地块间加里东期褶皱回返的基础上形成的,晚石炭世与华北海连通形成范围广阔的陆表海环境,原型盆地发育较好,后期改造分割为零星分布的小型盆地,含煤岩系仅在鄂尔多斯西缘保存较好。发育在华南板块的华南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其基底由扬子陆块和加里东期后褶皱回返的南华褶皱带组成,扬子海盆较华北海盆活动性相对较强,含煤性不如华北盆地。由此可见,同属板内克拉通坳陷盆地,由于构造位置、基底性质等差异,其活动性、含煤性均有不同。

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天山—赤峰活动带与准噶尔—兴安活动带都属陆缘增生带,发育在这些构造带上的含煤盆地,都是在位于海槽中微陆块边缘形成的陆缘海坳陷盆地。发育在昆秦活动带的凤县、商州等盆片,是在泥盆纪沉积基础上形成的前陆坳陷盆地,沉积了一套石炭、二叠纪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建造。上述的陆缘海坳陷盆地或前陆坳陷盆地,都是在沉积构造环境不很稳定条件下形成的,含煤盆地规模小,活动性强,含煤性差,再经后期构造改造变形仅有盆地残片零星分布。

印支期是中新生代与古生代交替时期,中国古大陆在印支期基本形成,板块会聚过程中构造应力场亦在逐步交替,拼接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中国大陆,受到来自南部的印度洋板块和东南部的太平洋超级大洋板块的俯冲推挤,在改变了古亚洲、古华夏构造域应力状况的同时,形成特提斯、滨太平洋构造域,新老构造应力相互交替、交织,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复杂,从而出现构造型式多样复杂的新格局。晚三叠世含煤盆地构型除沿袭了晚古生代坳陷型式外,在陆块边缘出现了由逆冲推覆带单边断陷形成的前陆坳陷盆地,在陆块边缘和褶皱带内形成了断陷盆地、走滑断陷盆地等多种盆地类型。

在大陆西部特提斯构造域与古亚洲构造域同属南北挤压应力场,南北板块拼合后,褶皱带内的碰撞消减地壳缩合表现为褶皱带向陆块的逆冲推覆,在褶皱带与陆块边缘形成前陆坳陷盆地。塔里木陆块北缘的库车盆地,柴达木陆块北缘的柴北盆地,均属前陆坳陷盆地。由于塔北(沙雅)隆起的阻隔,塔里木陆块中部的塔中盆地依旧形成开阔的拗陷型盆地。在祁连褶皱带发育的中小型盆地,则由褶皱系上的断裂带形成断陷型盆地,有些受走滑断裂影响,断陷盆地具有走滑挤压或拉张性质。昆仑—秦岭活动带的木里盆地和位于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断裂带的晚三叠世含煤盆地均具走滑性质。

印支期,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形成南北向挤压应力使深部地幔物质向东蠕动,贺兰山南北断裂系活动增强,阿拉善地块与祁连褶皱系向东推挤,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形成逆冲推覆带,华南板块松潘—甘孜活动带向东挤压,形成龙门山—箐河—红河逆冲推覆带,在陆块边缘造山与深陷形成了鄂尔多斯、四川(川黔滇)前陆坳陷盆地。

燕山期是中国大陆构造活动剧动期,亦是区域构造应力活动根本转变期,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控制着整个大陆的东部和西部,同时阿尔金断裂系、郯庐断裂系活动增强,燕山期形成的含煤盆地的构型均与两大构造域形成的应力场及两个断裂系的活动有关。

位于大陆西部天山褶皱系的伊宁—尤尔都斯、焉耆、库米什盆地,是沿着山系走向走滑拉张断裂形成的断陷盆地,经构造反转形成分割盆地。位于天山褶皱系北部的准噶尔、吐—哈、三塘湖盆地,南部的库车、塔东、塔西南盆地,继承了三叠纪盆地特征,由褶皱带向陆块逆冲推覆形成前陆坳陷盆地。位于阿尔金断裂两侧的塔东南、阿尔金山、北山、甜水井盆地受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控制,形成走滑挤压、拉张盆地。分布在北昆仑秦岭活动带的含煤盆地,沿中祁连地块和北祁连褶皱带形成拉张兼走滑断陷,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和柴达木陆块北缘盆地,均受褶皱带逆冲推覆形成前陆坳陷盆地。

中国大陆东部燕山期含煤盆地,主要沿着滨太平洋活动带形成的北北东向大型隆起带和沉降带展布。除鄂尔多斯、四川为大型前陆坳陷盆地外,多以中小型断陷盆地为主,由西而东有逐次变新的趋势,东部火山岩亦较西部发育,断陷盆地呈地堑、半地堑和复式断陷型,由于郯庐等大型断裂带复活,并具左旋平移(转换断层)性质,燕山期形成的中小断陷型含煤盆地多具压扭性质。

在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发育在断裂带的藏西改则、拉萨、八宿等早白垩世含煤盆地,是印度板块向藏滇板块俯冲形成的主动大陆边缘盆地(岛弧型)(K-E),是中国古大陆形成后在大陆边缘出现的聚敛背景下的非陆内含煤盆地。

喜马拉雅期,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集中于大陆东部的陆域与海域,老第三纪集中于大陆东北部,新第三纪集中于大陆西南部云南,均以小型断陷盆地为主,东部海域含煤盆地以老第三纪为主,东海陆架和台西盆地也发育有新第三纪含煤岩系,盆地规模较大,以弧后盆地为主。大陆东部老第三纪含煤盆地多分布在北北东向断裂带,形成地堑型断陷盆地,由于晚白垩世后郯庐断裂带转为右旋走滑,地堑型断陷盆地往往具有拉张平移性质。大陆西南部新第三纪含煤盆地,虽然跨越相邻的华南、藏滇板块,由于同受具右旋走滑性质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断裂系的控制,断陷盆地均具张扭性质。粤西南茂名、桂南等老第三纪含煤盆地(群),受北西走向南丹、右江断裂的控制,亦具张扭性质。发育在海域的渤海、南黄海老第三纪含煤盆地属断陷型盆地。东海陆架及台西盆地、南海盆地均属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其中新第三纪台西含煤盆地为弧后前陆盆地,南海北部老第三纪珠江口等盆地属被动大陆边缘裂陷盆地。东部海域第三纪弧后盆地的形成,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在新生代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大陆东南缘海域发展的基本构型。

位于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的拉萨西尼木、藏南日喀则—昂仁、藏西南门土等老第三纪含煤盆地,以及位于印度板块喜马拉雅(逆冲)板片的藏南札达新第三纪含煤盆地均发育在断裂带,盆地性质继承了白垩纪特征,同属主动大陆边缘盆地(岛弧型)。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及海域含煤盆地类型大体可分为:

(1)古亚洲构造域及古华夏构造域:陆表海(湾)坳陷盆地(板内克拉通型);陆缘海坳陷盆地;前陆坳陷盆地。

(2)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陆内坳陷盆地;陆内断陷盆地;陆内前陆坳陷盆地;陆内拉张走滑盆地(类潘农式)。

(3)与陆内具转换断层性质断裂带相关:陆内走滑挤压(压扭)、拉分(张扭)断陷盆地;陆内地堑型兼走滑(平移)盆地。

(4)滨太平洋构造域:弧后盆地;弧后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裂陷盆地。

(5)特提斯构造域:主动大陆边缘盆地(岛弧型)。

表4-1 中国含煤盆地(原型)分类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802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