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经脉循行上下肢内外的部位以及经脉与脏腑络属的关系确定的。凡是循行于上肢内侧(掌心一侧)与五脏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阴经,如与肺相连属的叫手太阴肺经,与心相连属的叫手少阴心经,与心包相连属的叫手厥阴心包经;凡是循行于上肢外侧(手背一侧)与六腑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阳经,如与大肠相连属的叫手阳明大肠经,与小肠相连属的叫手太阳小肠经,与三焦相连属的叫手少阳三焦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内侧与五脏相连属的叫足的阴经,如与脾相连属的叫足太阴脾经,与肝相连属的叫足厥阴肝经,与肾相连属的叫足少阴肾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外侧与六腑相连属的叫足的阳经,如与膀胱相连属的叫足太阳膀胱经,与胃相连属的叫足阳明胃经,与胆相连属的叫足少阳胆经。
(二)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以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准。十二经脉在体表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十二经脉在头面躯干部分的分布是:手三阴经均联系胸部,足三阴经联系胸或腹部,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六条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行于四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和足太阴在内踝上八寸以下的一段循行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属特殊情况。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其交接规律为: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相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相接。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分别与相关脏腑发生属络关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脏腑以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从其类而属脏络腑,阳经则属腑而络脏。如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而络于肺,手太阴肺经则属肺络大肠。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是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的,其流注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肺朝百脉”和将十二经脉之开端定在化生水谷精微之中焦的理论,故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依次相传,使气血周流全身,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流注次序如下:
(六)循行部位与病候
1手太阴肺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
图2-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环循胃口,向上通过横膈,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前下行过肘窝,沿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肌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分支:手腕后(列缺)分出,直出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臂部寒冷疼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2):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通过第1、2掌骨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肩,交会于督脉(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肺,下横膈,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过颈至面颊,进入下齿,环绕口角,在人中部左右经脉交叉,抵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图2-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3):
图2-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外侧(迎香),交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会),循鼻外,入上齿,出口角,环绕口唇,交于任脉于颏唇沟处(承浆),沿下颌(过大迎、颊车),上行至耳前,经过足少阳经上关穴,沿发际,至前额角。
分支:从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通过横膈,属胃,络脾。
直行经脉:从缺盆向下,经乳头下行,挟肚脐旁(2寸),进入少腹两侧,进入腹股沟(气冲)。
分支:从胃下口分出,沿腹腔内向下行,至气冲穴而合,再下至大腿外侧前方(髀关),直抵伏兔穴部,至膝盖部,沿着胫骨外侧下行,至足跗背部,进入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内侧端。
分支:从足背(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4足太阴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4):
图2-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上行小腿内侧胫骨后侧,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大腿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通过横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体,分散在舌下。
分支:从胃,上横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5手少阴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5):
图2-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走后属心系(心与其他与心有关的组织器官)。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系目系。
直行的经脉:从心系出来,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廉(行手太阴、厥阴经之后),至手掌内后廉,出手小指内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6):
图2-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上经前臂外侧后缘,沿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上臂外侧后缘,绕肩关节、肩胛部,交会于督脉(大椎),前行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经过食管,穿过膈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眼外角,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斜向抵于目眶下,经鼻旁,至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臑外侧后缘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7):
图2-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眼内角(睛明),上前额,交会于巅顶。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入脑,下行出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脊柱(旁开15寸)下行,抵腰中,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中分出,沿着脊柱两旁挟脊(15寸)下行,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分支:从肩胛骨内缘(挟脊3寸)下行,直下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合于腘窝部,下行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后,沿足外侧,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8足少阴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8):
图2-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部(涌泉),出足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部,上行于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和膈肌,入肺,沿喉咙,到舌根部。
分支:从肺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
9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分布图如下(图2-9):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通过横膈肌,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腋窝中,沿上臂内侧中间下行,行于手太阴经、少阴经之间,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的中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入手掌中,出中指端(中冲)。
分支:从掌中(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图2-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0):
图2-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第4、5掌骨之间,循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向前进入缺盆,分布胸中,络心包,通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于缺盆部,至肩部,会于督脉(大椎),上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额角,下行至面颊部,抵达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足少阳胆经交叉于面部,至眼外角(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
11足少阳胆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1):
图2-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眼外角(瞳子髎),上达额角,下行至耳后,沿颈部行手少阳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部。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抵达目眶下,经过颊车,至颈,合于手少阳经,至缺盆,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内部,下少腹两侧腹股沟部,出外阴部毛际处,横入经过髋关节部。
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部,沿胸侧,过季胁,下行合前条分支于髋关节部(环跳),下行大腿外侧,出膝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达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部,进入第四趾外侧。
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足大趾端,穿过趾甲,折回行至大趾甲后的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
12足厥阴肝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2):
图2-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上行足跗背部,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沿胫骨内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经后面,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部,绕阴器,抵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通过横膈肌,分布于胁肋,沿咽喉后上行,至鼻咽部,联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进入前额,上行交会于督脉巅顶。
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
这是一个关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25个(含子类)。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本经腧穴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特定穴 原穴
阳池
络穴外关
郄穴会宗
五输穴井穴(金):关冲
荥穴(水):液门
输穴(木):中渚
经穴(火):支沟
合穴(土):天井
交会穴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任脉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阳维脉
中脘
√
√
√
●
秉风
√
●
√
√
颧髎
√
●
听宫
√
●
√
瞳子髎
√
√
●
上关
√
√
●
颔厌
√
√
●
悬厘
√
√
●
肩井
√
●
√
天髎
●
√
翳风
●
√
角孙
●
√
√
耳和髎
●
√
√
八脉交会穴外关(通阳维脉)
本部位: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腧穴:中渚
标部位:目后上角、目外眦
腧穴:丝竹空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病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侧头、耳、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关冲
指端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液门
指间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中渚
手背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阳池
腕
腕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消渴
外关
前臂
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热病、上肢痹痛
支沟
前臂
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
会宗
前臂
耳聋、癫痫
三阳络
前臂
耳聋、暴喑、上肢痹痛
四渎
前臂
耳聋、齿痛、暴喑、上肢痹痛
天井
肘
偏头痛、瘰疬、癫痫
手肘部: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
清冷渊
上臂
上肢痹痛、目黄
清泺
上臂
颈项强急
臑会
上臂
上肢痹痛
肩髎
肩
肩臂挛痛不遂
天髎
肩
肩背痛、颈项强急
肩臂部:局部疾患为主
天牖
颈
头痛、耳聋、瘰疬、项强
翳风
耳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颊肿
瘈脉
耳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颅息
耳
头痛、耳鸣、耳聋
角孙
耳
颊肿、齿痛、目翳
耳门
耳前
耳聋、耳鸣、齿痛
耳和髎
耳前
头痛、耳鸣、牙关紧闭
丝竹空
眉梢
头痛,目疾
颈、侧头部:侧头、耳、目疾患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自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复出于外,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lu),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经过臀部,沿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后项分出向下,经肩胛内侧,自附分穴挟脊(距背中线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再下行经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l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2基本功能:任,有担任、妊养的含义。其主要功能为:
(1) 调节阴经气血: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阴经之间的相互联系,故对阴经气血起着调节作用。考试大网站收集因其能总任一身阴经之脉气,故又称之为“阴脉之海”。
(2) “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与妇女妊娠有关,故为生养之本,称之为“任主胞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