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将瓷石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2、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趴搁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3、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
5、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
陶瓷制作的注意事项:
1、注意选材。
陶瓷制作的材料非常重要。制作陶瓷必须选用含有高铝土粘土、石英等成分的粘土,这些材料适合于制作各种器皿,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可塑性,能够满足陶瓷制作的需求。
2、掌握正确的制作技巧。
制作陶瓷需要掌握正确的技术方法,例如挤压、拉制、捏制等技巧。这些不同的技巧可以用于制作不同形状的器皿,并且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掌握力度和湿度等因素,以确保器皿的质量和形状的稳定性。
3、掌握正确的烧制方法。
在陶瓷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烧制,以增强其硬度和稳定性。不同的陶瓷材质需要不同的烧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及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烧制方法和技巧,才能确保制作出来的陶瓷在硬度等方面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陶瓷制品的手工制作流程如下: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将瓷石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2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3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
5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7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
8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如下: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
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
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
搂泥操作是在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俗称“码头”)上进行,泥凳前低后高,便于用力。操作是与凳面上垫一块白布,操作者骑坐在凳上双手用力揉压泥团,依次将空气排挤出。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搓揉。
扩展资料:
“拉坯” 又称“走泥”。“走泥”最初被中国古人指称陶瓷钧窑的釉纹,有"蚯蚓走泥纹"之称。后被用为日本现代陶艺流派"走泥社"的称谓。
“走泥”和烧窑的关系就似弹琴唱歌和录音灌碟的关系,两者是单向可分的,前者是可独立存在的。拉坯作为独立艺术形式又称走泥艺术。“
走泥可以不烧窑,就象弹曲不录音。它从陶艺创作程序中独立出来。拉坯(走泥)是陶艺的基础、灵魂,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