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柿子叶子发黑不黄怎么回事

大棚柿子叶子发黑不黄怎么回事,第1张

  大棚柿子叶子发黑不黄可能是柿角斑病,由于病斑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形状变为多角形,其上密生黑色绒状小粒点,病斑背面开始时呈淡**,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成为褐色或黑褐色,亦有黑色边缘,但不及正面明显,黑色小粒点也较正面稀少,柿蒂染病,由蒂的四角开始向内扩展,形状不定,病斑两面都产生黑色绒状小粒点。

  发病规律

  角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蒂及病叶中越冬,挂在树上的病蒂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和传播中心,一般5-8月雨日多,雨量大,降雨早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发病早而重,越靠近君迁子的柿树发病越重。

  防治方法

  1、清除挂在树上的病蒂:这是减少病菌来源的主要措施,只要彻底清除柿蒂,即可避免此病成灾。

  2、喷药保护:喷药预防的关键时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即落花后20-30天,过早过晚都不好。药剂可用1:3至5:300-600的波尔多液,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1-2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3、避免柿树与君迁子混栽:君迁子的蒂特别多,为避免其带病侵染柿树,应尽量避免柿树与君迁子混栽。

  4、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树体抗病力,降低果园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条件,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是解放后,考古专家有目的,有计划发掘的第一座帝王级别的陵墓。描写这座陵墓如何挖掘,文物如何出土的小说,在网上一搜一大堆,考古的资料,一找一大叠,可是关于万历皇帝定陵的七个小秘密,却少有人知道。

1、皇帝棺木上有四根大铁钉子

考古和盗墓绝对不是一回事,盗墓只是将棺内的宝贝取出来,而考古却是真实地记录棺内尸骨、文物的位置,并保护好棺椁等文物,再将棺材内的冥器提取出来。

考古专家打开了定陵的墓门,在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殿堂构成,总面积1195平方米的地宫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万历皇帝的棺椁。外面的椁为松木所制,而椁内的棺材为檀香木制成,考古工作人员用撬棍“咯吱咯吱”地启开棺材盖,发现万历的棺材盖子上,只有四根黑色的大铁钉。

2、锦被下面的道袍

打开棺材盖,下面就是一床锦被,揭开锦被,最先映入文物故宫中眼帘的是一件道袍。我们都知道,明朝皇帝都很信奉佛教,对于道教相对冷淡。

这件道袍为素黄绫制成,通体肥大,无内衬,开襟在右面。在道袍的底襟上,还绣着这样一行字:万历四十三年正月十八日造,长三尺九寸六分,绵九两。

3、万历皇帝的尸骨状况

万历皇帝已经腐为一具白骨,他右手里握着一个珠串,嘴巴附近,还有两撇**的胡须。他的身体呈现仰面朝天的姿态,我们知道,明代的帝王,喜欢用侧卧式的葬法,这侧卧式的葬法是典型的明代七星葬。

七星葬有助于万历皇帝早登“天界”,可是棺材中万历尸骸的卧姿,并不是标准的七星葬的葬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照《泰昌实录》记载,当年给万历皇帝送殡的队伍走到巩华城时(今沙河),曾经发生棺材绳子断裂事件,估计落地的棺材一角,让万历皇帝的遗体呈现了仰卧状。

4、万历的龙袍的样式和袍料的名称

在万历皇帝的身上,覆盖着十多层锦被和衣料,其中就有一件缂丝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龙袍。这件龙袍上,有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和黻12中图案,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日、月、星辰象征光明;山意为镇;龙意义为变化无常;华虫代表华美;宗彝代表孝顺;藻代表文采;火代表温暖;粉米代表不忘子民;黼是斧头,代表果断;黻代表见善背恶。

有历史学家说,这十二章,万历皇帝就占了一章“黼”,但他不是果断,而是独断。

万历龙袍的面料的名字有点长,叫:孔雀羽,织金妆花,柿蒂过肩龙、直袖、膝栏、四合如意云纹纱、袍面料。

5、蜡炸木俑

古代皇帝驾崩后,一般都要进行残忍的人殉,可是万历皇帝用得是“木俑殉”,因为地宫沁水的原因,万历皇帝殉葬的几箱子木偶,基本上都快腐烂成泥了,一些没有腐烂的木偶被挑了出来,这些木偶都是雕工精美的宫女、英俊的侍者和身材挺拔的太监。

为了长期保存的需要,一名考古技工就用了一个土办法,蜡汁油炸木俑,结果木俑迅速脱水,在沸腾的蜡汁中,由青年木俑全都变成了老年的木俑。(不带这么玩的)

6、万历皇帝的血型

万历皇帝的一缕头发,被送到了人民公安大学,经过检查,竟是AB血型,而孝靖皇后为B血型。AB血型的人,是充满矛盾的自信家,性格复杂,而且多变。得过且过,从不勉强自己。

7、万历皇帝的骨头里,检查到了鸦、片的成分

《大明会典》中,暹罗、爪哇等国,向万历皇帝每年进贡乌香为200斤,乌香是什么东西,那是毒、品——鸦、片。经过公安大学的先进仪器的检查,发现万历皇帝的骨髓中,含有鸦、片的成分。万历皇帝吸、毒,已成不争的事实!

1、柿蒂纹是兴起于春秋战国、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纹样,因其中一些花纹的形状像柿子分作四瓣的蒂而得名,亦称柿蒂形纹。柿蒂纹多用于伞盖、漆奁盖、铜镜和其他青铜器上,也见于汉代墓室天井上、墓门上,是汉代常用的装饰图案。

2、海棠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叶长卵形,春月出长梗着花,蕾朱赤色,开花时外面半红半白,内面粉红,娇嫩艳丽。花重瓣的有贴梗海棠和垂丝海棠,单瓣的为西府海棠。《群芳谱》谓:“海棠盛于蜀,而秦中次之。其株倘然出尘俯视众芳,有超群绝类之势。而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约如处女,非若他花冶容不正者比,盖色之美者惟海棠,以其有色无香,故唐相贾耽著《花谱》,以为花中神仙。”唐代已有海棠花式杯,辽代有海棠式长盘,明代有宋苏轼《海棠》诗意图。海棠花也常与其他花卉组合,如“玉堂富贵长寿”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方之丁香柿蒂散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方解 34 运用 35 现代适应证 351 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 36 丁香柿蒂散的药理作用 36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362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363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64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36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之丁香柿蒂散 41 处方 42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43 功能主治 44 摘录 5 《杂病源流犀烛·六*门》卷十七之丁香柿蒂散 6 《类证治裁》卷三方之丁香柿蒂散 7 《伤寒全生集》卷三之丁香柿蒂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之丁香柿蒂散 81 丁香柿蒂散的别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85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86 摘录 9 《世医得效方》卷四之丁香柿蒂散 91 方名 92 丁香柿蒂散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附注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丁香柿蒂散 1 拼音

dīng xiāng shì dì sǎn

2 概述

丁香柿蒂散同名方剂约有七首,其组成为丁香6g、柿蒂9g、人参3g、生姜6g,具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主治虚寒呃逆。

3 《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方之丁香柿蒂散

该方剂中丁香对膈神经的麻醉作用,以及柿蒂等对膈肌运动的抑制作用,加上人参强大的神经调节作用,可对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发现该方剂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还具有一定抗炎、抗氧化损伤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因此对胃炎、胃溃疡等肠道感染性疾病也可以试用。[1]

31 处方

丁香6g、柿蒂9g、人参3g、生姜6g[2]

32 功能主治

具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主治虚寒呃逆。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2]

33 方解

本方所治呃逆是由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所致。根据虚者补之、寒者温之、逆者降之的治疗原则,治当温中益气,降逆止呃。方中丁香辛温,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是治疗胃寒呃逆之要药;柿蒂苦平,降逆止呃,专治呃逆,两药相配,温胃散寒,降逆止呃,共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与丁香、柿蒂合用,增强温胃降逆之功;因其胃虚,更配人参甘温益气补其虚,皆为臣药。4药合用,共奏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使胃虚寒散,胃虚复,气逆平,则呃逆胸痞自除。[2]

34 运用

[2]

1.本方主治胃气虚寒,气逆不降之呃逆。以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胃热呃逆者不宜使用。

2.若兼气滞阻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理气化痰;胃气不虚者,可减人参。

35 现代适应证

[3]

适应证: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中虚寒者,可加减使用。

351 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

神经性呃逆是由于受精神打击或过度紧张或情绪障碍或饮食 ,或冷空气或其他不良因素 致使神经调节障碍导致膈肌痉挛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受到某些不良 后长时间或反复打嗝,有时呈连续性打嗝,一般无其他消化道症状。

36 丁香柿蒂散的药理作用

[4]

361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丁香水提取物能使胃液分泌增加、胃蛋白酶活力升高,从而促进消化功能,但是,丁香挥发油和丁香酚可显著使胃黏液分泌增加,而不增加胃液酸度,从而保护胃黏膜损伤;丁香水煎剂能抑制肠管收缩,并能对抗烟堿、毒扁豆堿、乙酰胆堿、组胺、利血平、氯化钡等对肠管的兴奋作用。柿蒂能抑制膈肌收缩,是治疗呃逆的专用药,对胃平滑肌呈双相作用,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人参所含人参多糖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臣药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是止吐之圣药。生姜煎剂可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PG;6姜辣醇及姜辣烯酮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362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丁香所含丁香酚可选择性麻醉神经纤维,能可逆性抑制大鼠迷走神经A、B、C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丁香酚呈浓度依赖性地可逆抑制低频 大鼠膈神经引起的复合动作电位和提高兴奋阈值;而高频 则可增强这种抑制,因此丁香酚对膈肌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是丁香专治呃逆之机理。柿蒂也有镇静作用,增强和延长睡眠时间,拮抗吗啡的兴奋作用。臣药人参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增强作用,使紧张紊乱的神经活动得以恢复正常,能增强神经活动过程中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劳动功能,同时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甲状腺功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多种神经、内分泌功能,而这种药理活性依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而呈双相调节作用,是“适应原”作用的典型代表药;同时人参又能促进脑内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缺氧对海马细胞的损伤,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和神经网络的建立有促进作用,还能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提高脑内DA和NA的含量,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量及大脑皮层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海马区神经元功能;保护神经细胞,降低神经细胞死亡率,增加脑供血、供氧,改善脑代谢,促进大脑更合理地摄取、利用葡萄糖氧化产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脑水肿的形成。生姜有中枢性镇痛、镇静、解热、抗惊厥作用,并能兴奋呼吸、血管运动中枢。

该方剂一是直接抑制膈神经,抑制膈肌痉挛;二是通过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兴奋功能进行调节,特别是人参促肾上腺皮质功能,使体内皮质激素增加,除抗炎、解热等作用外,重要的是糖皮质激素的“允许”作用,可协调全身其他神经、内分泌激素发挥作用,使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恢复平衡,这可能是该方剂治疗神经性呃逆和膈肌痉挛的又一重要机理。

363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丁香水提取物可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Ⅶ因子时间,能明显抑制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丁香酚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乙酰丁香酚则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胶原诱导的血小板和全血聚集,并抑制ATP释放,抑制血小板内TXB2的合成,从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柿蒂提取液能对抗氯仿、乌头堿、氯化钡及哇巴因所致的心律失常。臣药人参能促进儿茶酚胺释放,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促进Na+Ca2+交换,使细胞内Ca2+增多;对心脏能增强其收缩力,增大其搏出量,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对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氧和保护心肌;其所含人参皂苷能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人参二醇皂苷则使全血黏度下降,抑制血小板聚集,人参总皂苷对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g1可能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因而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使药生姜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升高血压,兴奋心脏。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为强心剂,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使血压产生一过性下降、明显升高和持续性下降三相性作用;生姜还能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TXB2、PGs合成,减少6酮PGF1α、TXB2、PGI2的合成。

总之,该方剂能改善心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

364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丁香所含丁香酚可通过竞争性地对抗Cu2+催化反应,抑制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脂质免受氧化;丁香酚还能清除自由基,抑制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活性,抑制超氧化物阴离子的生成,同时还能抑制白细胞游走和趋化性,因此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等各不同阶段都可产生抑制作用。臣药人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所含多种成分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如麦芽醇、水杨酸、香草酸等,其中麦芽醇能捕捉自由基,降低膜蛋白分子中巯基的外露,稳定膜蛋白的结构;人参乙炔类化合物能抑制过氧化物反应,人参根及茎叶皂苷能增强血清SOD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能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皮质激素大量释放,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因此具有强大的间接抗炎作用。使药生姜具有抗炎消肿作用,同时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抑制H2O2所致溶血,降低MDA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36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丁香具有强大而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丁香水煎剂、丁香酚、丁香油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肺炎杆菌、枯草杆菌、短小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细球菌属、肉毒杆菌、流感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鼠疫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革兰氏阴性及阳性菌生长能力相当于500μg/ml的新霉素,特别是丁香提取物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口腔厌氧菌也有抑制作用;丁香中的鞣花单宁具有抗单纯疱疹的作用;丁香煎剂可抑制人巨细胞病毒(HCMV)及丙型肝炎病毒;同时丁香水煎剂、丁香酚、丁香挥发油对许兰黄癣菌等多种霉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丁香还有抑杀蛔虫、 滴虫的作用。使药生姜对伤寒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链球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 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加上人参强大的免疫调节和促进功能,也可间接抗病原微生物,因此该方剂具有广谱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4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之丁香柿蒂散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之丁香柿蒂散组成为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5]。

41 处方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5]。

42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43 功能主治

《卫生宝鉴》卷十二之丁香柿蒂散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

44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二

5 《杂病源流犀烛·六*门》卷十七之丁香柿蒂散

《杂病源流犀烛·六*门》卷十七方之丁香柿蒂散,其组成为丁香、柿蒂各二钱。为末,生姜五片煎汤调下。治阴证呃逆。若伤寒呃逆,每服一钱,人参煎汤调下。[6]

6 《类证治裁》卷三方之丁香柿蒂散

《类证治裁》卷三方之丁香柿蒂散组成为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末服。治脾胃虚寒气滞呃逆。[6]

7 《伤寒全生集》卷三之丁香柿蒂散 71 处方

丁香1钱5分,柿蒂1钱5分,茴香1钱,干姜1钱,良姜1钱,陈皮1钱。

72 制法

上药各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

《伤寒全生集》卷三之丁香柿蒂散主治伤寒阴证呃逆;及胸中虚寒,呃逆不止者。

74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用热姜汤调下。示止,宜再服。

75 摘录

《伤寒全生集》卷三

8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之丁香柿蒂散 81 丁香柿蒂散的别名

丁香柿蒂汤、丁香汤

82 处方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

83 制法

上为细末。

84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之丁香柿蒂散主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

85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丁香柿蒂汤(《卫生主鉴·补遗》)、丁香汤(《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七)。

86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

9 《世医得效方》卷四之丁香柿蒂散 91 方名

丁香柿蒂散

92 丁香柿蒂散的别名

温中散、丁香柿蒂汤

93 组成

人参1两,茯苓1两,橘皮1两,半夏1两,良姜(炒)1两,丁香1两,柿蒂1两,生姜1两半,甘草5钱。

94 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四之丁香柿蒂散治吐利及病后胃中虚寒,咳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

95 丁香柿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乘热顿服。或用此调苏合香丸亦妙。

96 制备方法

上锉散。

97 附注

铜镜源流

殷商时代出土的铜镜至今发现的只有五面,一面镜背有弓形钮,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四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钮,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此时铜镜纹饰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见于同时出土的其它器物上。如铜镜上的弦纹、乳钉纹,也常见于殷代的铜镜。

西周铜镜迄今发现的有十五面,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橄榄形、弓形、半杯形、长方形等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时期以素镜为主。这一时期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铜镜盛行发展时代。战国铜镜的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一扫前期铜镜幼稚朴拙的风格,展现出青铜工艺的新面貌。此时铜镜多为圆形。纹饰表现手法多样,有浅浮雕、高浮雕、金银错、嵌石、彩绘等。图案多采用地纹衬映主纹手法,主纹地纹相映成趣。图案显得完善而和谐。根据春秋战国铜镜的主题纹饰图案划分类型。共分为如下几类:

1、素镜类:全素镜、弦纹素镜、宽弦纹素镜。

2、纯地纹镜类:羽状地文镜、云雷地纹镜。

3、花叶镜类:叶文镜、花瓣镜、花叶镜。

4、山字镜类: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

5、菱文镜类:折叠式菱纹镜、连贯式菱纹镜。

6、禽兽纹镜类:兽纹镜、凤鸟镜、禽兽纹镜。

7、蟠螭纹镜。

西汉铜镜在制作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西汉初期至武帝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规矩镜成为最精美的类型,纹饰以四神为主,图案有四神、动物、禽鸟及群邪、羽人之类,活泼生动。纹饰布局突破了“心对称”古样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新风格。此外,“透光镜”的出现,也给汉代铭文镜带来极大光彩。所谓透光镜,是指将镜面对着日光或其它光源时,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能映像出镜背文饰或铭文的字样的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大致有下列15类:

1、蟠螭纹镜类:缠绕式蟠螭纹镜、间隔式蟠螭纹镜、规矩式蟠螭纹镜。

2、蟠虺纹镜类:方格四虺镜、连弧蟠虺纹镜。

3、草叶纹镜类:四乳草叶纹镜、规矩草叶纹镜。

4、星云镜类。

5、连弧纹铭文镜。

6、重圈铭文镜。

7、四乳禽兽纹镜。

8、规矩纹镜类:四神规矩镜、鸟兽纹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简化规矩镜。

9、多乳禽兽纹镜。

10、连弧纹镜。

11、变形四叶纹镜。

12、神兽镜类:重列式兽镜、环绕式神兽镜。

13、画像镜类:历史人物画像镜、神人车马画像镜、四神、禽鸟画像镜。

14、夔凤纹镜

15、龙虎纹镜类;龙虎对峙镜、盘龙镜。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我国的铜镜制造业进入中衰期。这个时期风格仍沿袭汉镜,以三角缘神兽镜最为流行。铜镜纹饰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此外,还出现了佛像图纹,这也是该时期铜镜的一个显著特点。

隋唐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十分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割据,而又复统一;它吸收了四夷兄弟民族的文化,而融汇一体。铜镜工艺有强烈的时代感,它同整个文化一样,不仅铸制工艺上攀登了空前的高峰,而且在装饰艺术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占40%左右)使镜面显得特别亮洁而泛现白光泽,映影十分清晰。造型上既端重厚实,又精致玲珑,形状不一,有葵花、菱花、方形、六角、八角、亚形等式样。装饰上自由活泼,大方美观,趋于世俗,寓有吉祥富贵和向往仙山琼阁的审美观念,有凤凰、天鹅、鸳鸯、喜鹊、珍鸟、狮子、天马、白鹿、云龙、海兽、牡丹、莲荷、葡萄、花束以及嫦娥奔月、王子晋吹箫引风、仙人、月宫等珍禽异兽、花鸟虫鱼、神话传说,无所不有,丰富多彩,斑斓瑰丽,正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唐以后的五代只经历了半个世纪,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唐代的遗风。这时很少有新镜问世,民间多沿用唐镜,即使铸制新镜也见不到特色了。

宋代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反映在铜镜工艺发展上又出现了一个高潮。但由于铜的产量所限,宋朝铜禁比较严,加上铜镜的用量大,故而宋镜铸造得比较薄,合金工艺赶不上唐代。然而,它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上。当然,装饰艺术与审美观也有密切的关系,宋代世俗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经过唐代繁华的社会之后,他们的审美转向了对山水花鸟的自然界,这是宋代美术上山水花鸟画勃起的主要原因。这种美学情趣很自然的就反映在铜镜的装饰艺术上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宋镜的装饰题材中多为写生画的缠枝花草、鸟兽鱼虫、山水楼台、小桥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隐居”者。这些题材往往用精细的浮雕,追求真实的美感表现出来,毫无神秘的气氛,犹如从社会生活或自然界录下的一个个镜头,或说是画家一幅幅写生画。这样的装饰,是中国铜镜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显示了强烈的时代感。我们还可以看到宋镜的特点,在镜的造型上多样,特别是带柄镜已大量出现。有的镜上铸有印记、铸镜作坊、年月、姓名和州县检查官记等,表明宋代不仅有官办铸镜作坊,而且民间铸镜作坊也很多。元明时代的铜镜沿用宋镜风格,不但没有发展而且趋于衰退,可以说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尾声。特别是明代铜镜装饰十分粗糙,而且把以钮为中心的圆形图案改造成为分上下左右关系的进深画面了。题材中除一部分平面高浮雕的亭阁人物之外,大量是素面铸字,如“长命富贵”、“福禄祥祯”等。到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玻璃的普遍使用,铜镜就失去了实用价值,一般用于避邪,称为压胜镜,其艺术价值就谈不上了。

二、铜镜价值

铜镜是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的珍品。铜镜的背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和铭文。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大标准器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145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