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09082018
上周日,香港女歌手卢凯彤在跑马地寓所坠楼身亡,震惊各界。
消息一经公布,微博上网友们纷纷发起悼念:
一个32岁的生命遽然离世,令人扼腕。 瞬间,“躁郁症”、“抑郁症”这些词走到了更多人的眼前,朋友圈、微信群开始围绕心理疾病展开讨论。
你以为躁郁症只是“矫情”“玻璃心”?
“你的生活明明好端端的,哪来那么多无病呻吟?”“你不就是心情不好嘛?”“抑郁症吃什么药?那是毒药!” 患有抑郁症的寺主人的爸爸经常这么训她,他始终认为这些都是她“自己作出来的问题”。
那两年,寺主人的“抑郁症”让她的人生变得无比糟糕。 她在知乎上这样分享了自己的状态:
普通人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觉得是很美好的,可在寺主人看来,它如同魔鬼的恶爪,死死扼住了她的喉咙,令她感到窒息。
那时候的她极度“渴望被理解”,需要被“认真聆听和对待”内心深处的情绪。
遗憾的是,连父母也无法感同身受她的痛苦。 据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自然》的最新数据统计: 在全球约35亿的抑郁症患者中,每天约有3000人自杀,自杀率高达15%。 而躁郁症是一种自杀率比抑郁症还高的病,遗传率高达80%。
“躁郁症”,顾名思义是狂躁和抑郁的综合体。 据描述躁郁症是一种比抑郁症更可怕的病,上一秒还狂躁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站在世界之巅,灵感迸发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下一秒就抑郁到觉的自己是个废物想自杀,活着毫无意义。
据了解,躁郁症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很多的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而错过治疗好时机。
其实,躁郁症并不可怕,它是可以被临床治愈的。 可怕的是没能被及时发现,甚至家属、患者、周围的同学等都不觉得自己有病。
你以为“心理疾病”还离我们很远?
“你如果自杀,能不能别死在宿舍里?” 王小莉和室友们犹豫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对夕米说出了这句话。
夕米是王小莉的室友,也是大家眼里“脾气很古怪”的人。直到有一天,夕米突然在宿舍吃了安眠药,王小莉和室友才知道她竟然有抑郁症。
庆幸的是,王小莉的室友们第一时间发现了夕米的异常,及时带她去医院洗胃,最终人无大碍。夕米的妈妈赶到医院后,也非常诧异一直看起来正常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做这样的傻事?
王小莉和室友觉得,“夕米是个危险的炸弹,随时会爆炸。” 她们非常希望夕米能赶快搬出宿舍,以免日后出现更大的隐患。
“我们上报到学校,学校说医生交待了我们,集体宿舍环境更有利于夕米的病情恢复,所以搬宿舍的事就这么被搁置了。”王小莉很无奈。
多次沟通无果后,王小莉和室友们一致决定,当面找夕米沟通吧! “夕米,你如果自杀,能不能别死在宿舍里?”
通过王小莉的讲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抑郁症”会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 目前,各类精神疾病所致的疾病总负担在我国已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躯体疾病。
有些人会觉得,“心理疾病”是不是专门挑内向的人,或者生活遭遇重创的人?其实并不是绝对的。 即使你身边看起来跟“心理疾病”毫不沾边的人,也有可能在不为人知的夜里备受焦虑、抑郁情绪的撕扯。
凤凰网健康频道发起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7000名受试者中,接近98%的人,都存在因为压力大导致的各种不同症状:失眠、多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想逃避
你存在这四种情绪问题吗?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一项新研究指出,中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 这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心理疾病”患者自身对“心理疾病”的轻视和羞耻感。
“我竟然得了神经病?”“告诉别人会被歧视吧!”“撑一撑就熬过去了吧!” 在这矛盾与纠结的双重耽误下,很有可能就被“心理疾病”彻底拖入泥潭,无力自拔。
看心理医生并不意味着就是得了心理疾病。 如果存在下面四种情绪问题,对你构成困扰,就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1 抑郁
抑郁最典型的是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进入“无价值感、无用感、无望感”的“三无模式”,对生的忧虑大于对死的恐惧。还会出现食欲或体重下降、睡眠障碍、性欲缺乏等躯体症状。
2 焦虑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比如在演讲之前,害怕讲不好会焦虑;明天要去体检了,怕查出大病而焦虑等等。我们的身体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精神紧张不安、心跳加速、口干、出汗、颤抖,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抽搐、晕厥等。
3 恐惧
恐惧与焦虑的区别是,它有明确对象,病人感觉到面临着某种具体而明确的危险,比如恐高、恐惧坐电梯等。恐惧症患者会极力回避他们所害怕的事物或处境,或者带着强大的畏惧去忍受。
4 强迫
强迫包括强迫观念,如反复怀疑有没有锁门;强迫恐惧,总是害怕自己会发疯干坏事;强迫意向,有种马上要做某种坏事的冲动感,比如忍不住想把妇女手中的婴儿扔水里等。他们往往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异常,却无力改变。
你真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吗?
在精神疾病高发的如今,每晚睡前花少许时间来整理我们的情绪,对心理进行自我识别, 每天睡前问一下自己“今天心情快乐吗?”如果连续一段时间回答都是否定的,就要引起重视,及时查找原因。 心情特别抑郁的时候去医院做全面的检查,千万不可“讳疾忌医”。
另外,保持一种有规律的生活非常必要。 生物钟对情绪调节有重要影响,情绪障碍与生物钟紊乱也是相互联系的。下面我总结了四条赶走坏情绪的小办法:
1 睡眠法
睡眠能通过缓解疲劳,降低坏情绪对人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做梦对缓解情绪障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这些梦你醒来是否记得。
2 运动法
运动是缓解坏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帮身体分泌快乐多巴胺。跑步、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是最佳选择。建议坚持每周锻炼5次,每次20分钟。
3 饮食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邦妮·斯普林认为,碳水化合物是一种能使人平静下来的情绪食物。比如适当吃点薯条、爆米花等。多吃鸡肉、瘦牛肉、海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有好处。
4 暗示法
纽约合理情绪治疗研究所黛博拉·斯坦伯格说,想过得快乐很简单,就是多朝积极的方向想。每天早上出门前,不妨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我今天很快乐。
当代生活的压力来自许多方面,各种的“心理疾病”也由此衍生。我们需要直面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减轻负担。我这里准备了一份心灵疗愈书单。帮你揪出躲在坏情绪背后的心理问题,给心灵打一针药剂,千万别忽视了心理健康。
推荐书单
1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在情绪上》
内容简介:
焦虑、愤怒、悲伤、自卑、敏感、忧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些负面情绪总会不请自来,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饱受困扰,从而让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高情商受欢迎的人?如何营造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呢?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情绪自控指南”,结合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解读各种情境下的坏脾气,帮助你理性地认识情绪,面对不良情绪,从而提升应对情绪的能力,实现人生快速进阶。真正的成熟,不是消灭情绪,而是学会与情绪好好相处,和情绪做朋友。
2 《时间掌控,决定你的人生格局》
内容简介:
时间管理,即对待时间的态度,以及运用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选择怎样花时间,时间选择怎样塑造我们。时间管理的最终目标不是让自己能做更多事情,而是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效率。忙碌的人会有很多目标,但是有效率的人会懂得制定优先次序。丰盈的人生不必要忙碌,却是高效有序。
现代人的一大硬伤,是对有效时间的低能管理。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帮你解决低能时间管理问题的实用指南,教你如何去发掘隐藏着的时间,最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让时间发挥出的效益。解决了时间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 《阿德勒说自我超越》
内容简介:
1918年阿德勒出版了《理解人类本性》一书。1932年在受聘长岛医学院教授期间他又出版了《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该书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之后他又出版了《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生活的科学》等著作。他对人类个体心理的出色研究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吸引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研究者的热切关注,所以他的影响日益扩大。
本书对广大读者解读生活的意义以及克服自卑感、超越自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4 《荣格说潜意识与生存》
内容简介:
荣格一生的经历十分丰富,作为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他对人生种种有着明智的辨识力和深邃的思考力。《大师思想集萃:培根说百味人生》撷取培根论人生的方方面面集为一书,旨在使读者通过撷取的短文而了解培根的思想,领略他的思辨力与洞察力。培根的行文畅达明快,既具理性又不失形象的譬喻,颇有英国小品文的风味。
5 《弗洛伊德说梦境与意识》
内容简介:
在弗洛伊德看来,理性维持着人们现实生活的稳定的秩序和健康的发展,而非理性则是在人们最关键的时候,暴发出的有力冲刺。人的成功发展,除了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的热情以外,更需要本能的冲动、非理性的热情。通过阅读,读者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性本能对个人成功奋斗的意义。
-END-
张国荣离开17年后,中国9500万人得抑郁症:“让我越想越后怕”
"成 为 心 中 的 自 己"
B E Y O U R S E L F
从2003年到2020年,“哥哥”张国荣已经离开了整整17年。
17年来,他的歌不断被翻唱,他的**电视不断被翻拍,纪念他的活动一直在进行,围绕他的话题亦从未停歇。
每每提及张国荣,都离不开“抑郁症”。
据估计,截至2019年,中国泛抑郁人数超过9500万人。
抑郁症,就在你我身边。
1
前几天,“网友收到雪莉生前捐献的女性用品”话题冲上热搜。
话题下面数不清的赞美和怀念,才让我们惊觉,这个天使般的女孩,已经因为抑郁症离开我们半年了。
还记得几个月前,韩国娱乐圈接二连三发生艺人因抑郁症去世事件,震惊了无数人。
在压力甚大的娱乐界,艺人身患抑郁症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陪伴过一代人的小天后郑秀文和抑郁症抗争10年;因《长安十二时辰》火了一把的热依扎患有重度抑郁;
双料影后惠英红自曝曾患抑郁症,曾尝试自杀后被朋友救回……
抑郁症从不会因为你的光鲜亮丽而放过你,也不会因为你的平凡无奇而遗忘你。
这个曾不被人熟知理解的病症,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我们生命的一大威胁。
微博中有个抑郁症患者的“树洞”,每天有无数抑郁症患者在其置顶微博下倾吐心声。
这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在2012年自杀后留下的微博,现在“树洞”下面已有100多万条信息,每天都以1500+的速度增加。
抑郁症,离死亡不远,离生活很近。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已有超过35亿抑郁症患者,近十年来增速达到18%。
WHO在2012年发布的《抑郁症:全球性危机》报告中指出,抑郁症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负担疾病,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位列世界疾病负担的首位。
全球抑郁症地图(来源:Washington Post)
截至2019年12月:
新浪微博「抑郁」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45亿;百度「抑郁」相关的帖子多达2700万个;知乎话题下「抑郁」一词条的关注量为82万人。
种种数据表明,心理疾病需要得到更多重视。
正视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及治疗,刻不容缓!
2
抑郁症患者群体数量如此多,心理咨询师的缺口却很庞大。心理咨询师紧缺,并且分布不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的建议,中国至少需要130多万名心理咨询师。
而我国目前心理治疗师只有约6000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
专业人员凤毛麟角,市场需求日渐上涨。
所以说我国心理咨询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很多人选择考个心理资格证然后做心理咨询相关副业,其实也是看上了心理学工作的就业前景。
目前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成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的,合格心理咨询师,正是迎上了时代的风口。
文章的最后,一首Eminem的《Sing For The Moment》送给饱经创伤但仍旧坚信未来的我们
Sing For The MomentEminem - The Eminem Show
Sing for the laughter, sing for the tear
歌唱欢笑,歌唱泪水
Sing with me, just for today
与我同唱,歌唱此刻
Maybe tomorrow, the good Lord will take you away
也许明天,仁慈的主就会救赎你
现在我们其实都发现了,好像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丧。90后的一代比80后的一代丧,而20后却更丧了。
好像满身都充满着消极的情绪,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感觉到天都要塌下来了,碰到一些不满的事情就开始各种各样的吐槽。
其实我有时候也在想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年轻人应该有的状态,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没有一点点活力呀!可能才十几岁,二十 几岁,但是心态已经有四五十岁了,有些小孩子甚至有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
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已经丧失了年轻人该有的积极澎湃的心态,少了那种青春的活力,下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丧。
首先,我们都知道现在物质条件特别的丰富,现在的小孩子过得也越来越幸福了。从出生开始起,都是一家人围着小公主小皇帝转!父母就为我们打点好了一切,而且一路走来都不愁吃不愁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孩子还是独生子女,家里的人更加宠了。什么好的都会给他,只要她想要什么没有不依着的,其实长久下来他会觉得生活很没有意思。
这是真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没有挑战了。感觉自己的生活都已经无忧无虑了,根本就不需要他们去担心,根本就不会去面对什么挑战。所以说他们心态就会越来越老,年纪轻轻的,仿佛就过上了老年人的生活。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应该就是现在网络比较发达,网络发达自然有自己的好处,我们也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
但是现在的孩子也比我们之前越早地接触网络了。可能在小小年纪就开始接触网络,虽然说某种程度上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但是我们也知道网络上充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
还有一些特别低俗的东西,各种各样无聊的价值观,这些东西都会让让一个孩子迷住了双眼。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辨别能力没有我们大人强,所以说,长久以来在这种价值观的浸泡之下,网络上的垂头丧气,在网络上的各种吐槽你也让孩子感染到。从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必然也会变得越来越丧。
第三点应该就是现在家长的教育观念变了,因为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只生一个孩子,所以说对这个孩子也是像宝贝一样的宠着。同时,很多家长都会有一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可能孩子从小的时候就没有自己的童年,每天被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充斥,生活根本就没有自主地安排时间,被一些根本就不感兴趣的是事情左右。
所以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丧,背后必然有一些原因。了解这些原因之后,相信大家越来越能够体会现在年轻人的思想。
以下是心理学上几种区分正常、不正常的标准,各有长处也各有弊病。
1统计学上的少数
2 不合社会规范
3 如今最普遍、最系统地来区分正常和不正常行为的方法是通过精神病诊断 ,无论是西方的DSM of 还是中国的CCMS,都以症状为基础区分心理疾病人群,如此而言,患心理疾病的人便是“不正常”人群。
但心理疾病并不像物理疾病,有明确的物理病因和症状,所以也有很多心理学家比如说Szasz批判心理疾病诊断标准只是精神病学上人为凭空构建的分类,每个文化都有很大的偏差,比如说中国精神病门诊50%以上病人诊断是神经衰弱,但神经衰弱在西方用的DSM诊断系统并不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