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骑友都知道,从第一次骑摩托车开始,就必须要掌握好正确的驾驶姿势。如果姿势不对,又没能及时纠正,时间长了会形成怪癖,想改也改不过来了。所谓驾驶技巧,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术,而轻松的驾驶姿态和操作技巧,就不象想的那么容易了。你想做到这一点吧就请你仔细阅读下面讲的内容吧。
采取什么样的骑车姿势,这是个人的自由。何况每个人的身高不同,骑车姿势也就会各种各样。另外,摩托车的结构、款式多种多样,如果大家都是一种姿势,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为了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和操纵摩托车,除基本操纵技巧外,要求每个初学者都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身体的平衡。因为身体坐得不稳,就不能得心应手地操纵。当然,还必须保持摩托车的平衡和稳定。
第二,即使都平衡稳定了,也不要用力死死地按住车把。因为用力过大,难以轻松地操纵,不能充分发挥摩托车转向机构的固有性能。
第三,能够使身体自如地活动。即能根据操作的需要改变身体的姿态,或是把体重加到踏板或车座上。或是改变姿势减轻对踏板、车座的重量,以获得不同状态下的车体平衡。
虽然摩托车的性能各有差异,但是正确的,驾驶姿势的要领是一样的。只要真正做到以上三点,以正确的姿势,轻松自如地驾驶摩托车的骑手,才是最棒、最潇洒的。也只有在正确的驾驶姿态下,才会更好地发挥出摩托车的应有性能。
骑手的驾驶技术是高还是低,只要看他的姿势就明白了。因为只有姿势正确,才能有上乘的驾驶技术。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象大赛骑手那样,把屁股用力压向弯道内侧在大街上开摩托车,反倒有些出洋相了。正确的方法,是看他们如何根据需要,不时地改变姿势,什么时候放松,什么情况下把体重压向哪个方向,这样的观察和模仿是很在益处的。但是不要注意表面,而应掌握它的实质。另外,通过自己亲自驾驶摩托车试一下,如果不适合你的自身条件,那么再好的姿势,也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所谓骑车姿势,就是以怎样的姿态控制操纵摩托车这种行为的外在表现。因此,只靠姿势的模仿来操纵摩托车,将会事与愿违。反过来说,那些只以能开动摩托车为目的的骑手,他的姿势也一定是很难看的。而无视摩托车性能,只凭浑身力气来操纵摩托车的人,也一定是很粗笨的。因为有一定自重的摩托车,是在一定速度下奔跑的,而决不是取决于你臂力的大小。当然,合理地利用你的力量和体重,更有利发挥摩托车的性能,这就是安全、快速。使你养成最佳骑车姿势的“秘诀”,在于正确的骑车姿势及其训练。
上车方法:①站在车体两侧的上车踏板上;②同时弯曲双膝,直到坐在车座上;③使你的体重仍在双侧的踏板上,上身向前倾斜,两手自然放在摩托车两侧的手把上。至此,上车的动作全部完成。
不要认为这很简单,要着重注意两点,即臀部“接触”到车座上,然后将双手扶在手把上。否则,当臀部还没有坐在车座上,胳膊也没有负担体重时,就开车,哪怕只跑上一小时,你也会精疲力尽。除了把臀部坐在车座上,还必须调整臂部的位置,绝对不许将车把握得太紧,防止体重落在手腕上。
只有采取这种基本的骑车姿势,才能使体重恰到好处地落在车座——手把——踏板这三个部位上。也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情况,调整各部位的用力程度。
“负荷控制”这句话很对,要掌握好左右方向的负荷分布。可以通过前后左右的移动,在身体得到瞬间活动的同时,消除对摩托车附加上不必要的力。这样,就能慢慢地减少两条腿的力量,使体重自然地落在车座上,从而养成正确的骑车姿势。
即使臀部坐在车座上,手臂和腕部也应处在一种“游离”状态。这样,你才能敏感到车把的动作。在摩托车直行时,车把会自然地左右振摆,保持正常运行。如果双手死死地握住车把,反而影响了车把和转向机构的固有功能,使摩托车发生摇晃。甚至导致翻车事故。
下半身是通过车座和脚踏板来支撑的,而前倾的上半身是由下半身支撑的。为了不使上身向前倒下,就要利用背部肌肉的力量,即下腹回收,腰部放松,使脊背呈现“弓形”。这种姿势,不仅能使上半身平稳,还可以保持身体的柔软性。
肘部为半曲伸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腕部始终保持一种轻松的“游离”状态,达到柔软性、自由性。下颚微微抬起,但决不是向前伸出,否则就会使手腕和肩部受力,而影响操纵的自如性。
无论是直行,还是转弯,都不要有意识地扭动身体对车体“加力”。这样不仅影响微细自如的操纵动作,还会增加你的疲劳感。越是摩托车高手,他的姿势越轻松,长时间或高速驾驶也不感到疲劳,原因就在于全身放松。当然,漫不经心也是不对的,关键是能及时放松。因为摩托车本身就具有抗左右振摆的性能,当然这也是你的下半身起了作用,这就是再三强调的“双膝夹紧”作用。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双膝夹紧”的重要性,在驾驶员培训班也反复强调这个问题。除了双膝外,也可以使大腿内侧靠住燃油箱。并用腿肚子贴在侧罩上,但重要的是用脚跟靠紧车体。这些技巧,只要反复练习,就会运用自如,但是动作不能僵硬,不能用力过大。
尽管一再强调什么是正确姿势,可就是有人不在意,说什么:“什么呀,这不是很正常吗!”岂不知他的姿势是不正确的。
多数人属于脊背挺得笔直的“直线型”,如果挺过了劲儿,就变成了“反弓型”。这两种姿势都使人感到紧张,很不舒服。脊背绷得过紧,关节不灵活,上体就不能放松,更谈不上柔软性了。采取这两种错误姿势,’就不能用脊背力量来支撑上体,势必加重了手臂和腕部的压力。而且肩部也变成了耸肩状,就象手臂上安了一根硬木棒一般,腕部必然受力过大,而且身体也不能自由活动,不但难以高速行驶,而且有翻车的危险。
腰部姿态不对,就会使臀部向后突出,姿态就更难看了。要知道,驾驶摩托车的要害,不是臀部,而是用腰部。
还有些骑车人,他们的臀肘或是伸的过直,或是过于弯曲并靠向内侧。这样的姿势,会限制手腕的自由,也是不可取的。只要你留心看看骑摩托车的人,就不发现许多人的姿势都是错误的。根本的问题是不自然,这是一种不能自如驾驶和准确控制摩托车的错误姿势。这时,就请你的骑车伙伴鉴定和矫正一下吧!
“不要用力握车把。”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目的就在于更灵活地操纵手把。
前面已经讲过,两手要轻轻地扶在车把上,并以小手指为主,无名指为辅,自然地握住手把。和打高尔夫球、打棒球时握打球棒的握法差不多,都是以小手指为主。
虽然是“握住”,但却不可用力过大,否则整个腕部就要受力,不仅固定了车把,自己的身体也被固定住了。正确的握法是要使握把在你的握拳中有个小小的“自由活动空间”,使车把自如地摆动。如能通过手掌感觉到这种“摆动”,那你的握法就正确了。
当车把出现较大偏向,或有明显“转舵”时,只要用手掌把车把向所需方向轻轻压一下就行了,而不能使劲“拉把”。一般情况下,不必双臂伸得笔直,直挺挺地握住车把。应该保持肩部到手指尖都轻松的良好状态,尤其要注意右手的放松,因为油门握把是用右手掌来控制的,而手指的动作更重要,更微妙。
用手握住车把,决不只是为了控制方向,还要控制和操纵油门、离合器和前制动器。用几个手指操作,怎样握才正确,众说不一,各有各的“道理”。下面介绍几种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握法。上面讲到,握把手时要“以小指为主”,从这个观点出发,使用食指和中指来捏握把,即为“双指法”。目前生产的摩托车,离合器都很灵便,制动器也特别好使,用“双指法”是很方便的。如果你的车握把比较紧,需要较大握力时,可以用“三指法”。握把的握法,也有个因人而异和习惯问题,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四指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就无法拧动油门转把了。
脚怎样放在蹬杆上呢它和操纵把手的握法一样,可采取自己习惯且实用的方法。当然,要根据不同行车条件和环境来变化,最主要先决条件,就是能够有效、确实地控制踏杆,没有这一条,那将是危险的。
那么,怎样进行踏板的控制呢首先是要以“适量的体重”分别加在摩托车左右两侧的踏板上,并要放松。为了缓冲因道路路面产生的冲击,最好是用脚尖部位,就是指脚大姆指根部附近有鼓起那部分的脚前掌。使用这个部位,要与使用全脚掌灵活得多。使用前脚掌姿势的缺点是,踩踏板的动作迟缓,所以多半是使用脚心稍靠前的部位来踩踏板。但是不论用前脚掌,还是用脚心前部,都不必使脚心内侧和踏板总处于平行状态。尤其在弯道转弯时,脚和踏板往往是保持一定角度,是斜着踩在踏板上的。在摩托车大赛中,转弯时赛手就是采用这种姿势的。
以上讲了踏板的踩法和车把的握法,这些都和脊背的形态密切相关。就是要求骑手的身体重心落在下半身。
通过不时地移动身体,进行“加力”、“减力”,控制摩托车的总体平衡,这是一种微妙而重要的驾驶技巧。当然上半身也很重要,它的任务主要是操纵摩托车。在实际驾驶中、,有很多操纵技巧是靠上半身的积极配合来完成的。但是你必须记住,真正的骑车高手,许多高难驾驶技巧,都是靠下半身来实现的。
行驶中,摩托车的运动和轮胎接地情况,是通过踩在踏板上的脚,以及从位于车体左右车轮旁边的脚跟到大腿,最后传感到臀部。由于脚和腿的支撑,可使身体左右前后地移动。这种由身体移动所产生的力通过踏板和车座对行驶中的摩托车起着重要的控制和操纵作用。尤其在转弯时就更为明显。这时车体的倾斜就是靠脚、大腿和臀部来控制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直行、转弯,还是加速或减速,都是靠你的下半身来控制的。而你的双手,又是轻松自然地握在车把上。保持这种姿势,不论有多大的颠波和倾斜,只要下半身和车体形成一体,就会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摩托车的使用性能,才是一个好的骑手。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先要学会起动发动机。
要按不同车型及起动结构来决定起动方法。一般情况下,四行程发动机摩托车是使用阻风门手柄,而二行程发动机摩托车是用电起动开关(按钮)。当温度升高后,将阻风门打到“半开”位置。但是,电起动时,只有,关/开两个位置。关键是掌握好起动的要领和动作的协调。
无论是用电起动按钮,还是用起动蹬杆,在起动发动机时,必须把阻风门开关放在“关闭”位置上。当然,也有在起动时,可以稍开阻风门的车型,但是重要的是你必须从平时就要养成爱车的好习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绝对不可以把阻风门开的很大,并一个劲地拧油门转把,这决不是一个好的摩托车骑手所表现的行为。
电起动按钮,虽可连续按动,但时间要控制在2—3秒之内,不然,就会加快蓄电池的耗电速度。但是,当燃油开关为负压时,如果燃油开关在“0N”位置,又不按动电起动按钮,燃油往往不能流回化油器。因此,只有在起动时,才应把燃油开关打到“PRI”位置。
为防止行车过长因重力使汽油(哪怕一点点!)进入发动机,摩托车上装有燃油开关。对于能在停车时自动回归“oFF”的负压型摩托车,在重新起动时,应把燃油开关打到“ON”的位置上。这种成为操作习惯的“自动转换”,对起动其他类型摩托车也是适用的。
多数摩托车,都是用反冲式起动蹬杆来起动的,起动时只要轻轻踩一下起动蹬杆就能起动,并不需要特殊的起动技术。但要掌握从起动蹬杆游离状态时到达最高位置时,用劲一脚踩下起动蹬杆。避免在蹬杆半截位置反复地踩起没完,使发动机“吃油”过多,反而难以起动。
四行程发动机摩托车有多种车型,其中125CC以下排气量,装有减压联钡机构,其起动方式和要领大体相同。如果自作主张地调整起动蹬杆位置,反而更难以起动。其他一些大排气量,单缸摩托车,应按上面的图示要领进行起动。
使用起动蹬杆起动时,应注意掌握化油器阻风门的开度。避免无意识地拧动阻风门,使开度不是过大就是大小。如出现连续几次不能起动时,应停下来想想原因在哪。
发动机在低温起动时,汽油不能和空气充分混合,油门反应也不正常,发动机就会“倒气”,发生抖动,甚至熄火。此种状态继续下去,反复硬拧油门强行运转,就会供油过多,使燃烧室和火花塞积炭。因此,要避免强行冷起动。
如果发动机处在给定温度以下状态,活塞和气缸等滑动部分的间隙就不正常,而且润滑油也不能充分循环,其粘度也就不能达到润滑时的最佳程度。当从这种空载怠速状态下到加载运转,就必然会损害发动机。
目前市售的摩托车,并不具备快速起动的性能。因此,要防止突然把阻风门打到“全开”位置,只能降低车的性能,减少使用寿命。
因此,要进行预热处理。多数四行程摩托车的阻风门,都有高速空转机构,即能稍微提高怠速空转的机构。因此,在起动发动机时,可以在拉开阻风门的状态下进行起动。当出现转速过高时,或排气管“喘气”,排气不连续时,可关闭阻风门,然后重新起动。没有高速空转机构的摩托车,可以连续拧动油门转把,提高发动机转速,直到运转正常后,再关闭阻风门。
即使把阻风门完全关闭,突然给油,发动机起动,摩托车就起步了。即使这样,也不要猛加油门,加大负载,或接近“红色危险”范围,而应稍等片刻,再起步行驶。
二行程发动机的摩托车,更要强制预热运转。在发动机起动后,要尽早关闭起动机。不然“生气”就会滞留在曲轴箱里。这样,不用跑多远,发动机就会熄火。即使发动机还在运转,实际上“马力”已下降了一半。严重时,发动机运转异常,直至熄火。
关上起动机,用油门控制发动机正常运转,仍然不能把水气排出去。这样就会损伤机器部件。在摩托车起步后,在一定时间内也要控制发动机转速,逐渐地加大油门。
不论机械生产技术怎样发展,成品好坏,关键还在于人的大脑和技能。对于骑摩托车的你来说,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发动机稍有一点毛病,就马上给修车店打电话,那你哪还象一个骑手呢。
首先,你要学会推车技术。推车虽然要用些力气,但是重要的,仍然是靠你的头脑和技能。
你推车之前,应把变速齿轮放在1—2档上,同时松开离合器(分离),将摩托车前后地推动。这是为了在离合器片之间进入一定量的润滑油,就会更容易地进行离合器的分离。
如果发动机处于冷车状态,调节好阻风门和起动机之后,把油门全开。如果熄火,就反过来,把油门和起动机关闭,再把燃油开关打到“关闭”位置,再把油门全关上。
把变速齿轮打到起动档位。由于推车的用力程度和发动机运转情况相协调,所以一般使用二档位。但是二行程摩托车也可以用一档。不要放开离合器握把,把摩托车向后压,压到合适位置,就可以推车了。
放开离合器握把,一口气把车向前推去。如果很费劲儿,可打在空档推车但是换档要快。在推车帮助起动时,不要把臀部撅得过高。尤其250CC以上的摩托车,使用这种姿势就更困难了。正确的姿势,是把身体尽量贴近车体,腕部弯曲,胯骨靠在车座旁侧,全身用劲儿推车。推车的要领,不是用手腕,也不是用臀部,而是靠腰劲儿。同时尽量使车体保持直立状态。
推车帮助起动时,不要使离合器处于半离合状态。当在推车时,有“啪、啪”声音时,要马上松开离合器,并迅速骑上车,别捏制动,变速器打到空档位置,以减少发动机的运转阻力。
慢慢学啊!
曾经有人请教歌王卡罗索(Caruso),在声乐艺术上什么是最重要的?卡罗索回答道:“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也是声音”。这里所说的声音,以现代人体声音生理学方法分析,第一项所说的声音就是“有强有弱的声音”,第二项所说的声音就是“有音色变化的声音”,第三项所说的声音就是“有感性的声音”,这三点也正是我们学习声乐最重要的条件,一个人在他的声乐艺术中,若具备了这三个条件,那么他的声乐造诣是相当高的。而所谓“有强有弱的声音”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声音共鸣的方法,并不是大声嘶喊的声音就是好,必须要有良好的共鸣,他的声音自然就会大声。所谓“有音色变化的声音”就是我们要探究声带的弹性的问题。而所谓“有感性的声音”,正是我们要仔细探讨呼吸的位置的范围。现在我们针对这三个范畴逐条概略加以分析:
一、“有强有弱的声音”--声音共鸣的方法
首先我们看到附图,人体声音共鸣区共分为三个部分,亦即三个共鸣区(DIE、DREI、RESONANZEN),第一共鸣区是头部后脑和头颈以及肩部位置,第二共鸣区是前额、鼻腔及上额部位置,第三共鸣区是胸腔位置。第一共鸣区又肩负调整歌唱音域的位置,高音应当在后脑部及头顶部,中音在后脑枕部,低音在额头及肩部,那才是正确的,通常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高、中音还好,可是一到低音就散掉了,没有共鸣,原因出在没把低音让它在头部肩部共鸣,这必须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才能做到,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能做到那是绝无仅有,除非他是天才。至于女高音(Soprano)就有一些不同,女高音的低音要让它在下巴部位共鸣才是正确的,这点和别的声部有所不同。其次第三共鸣区是最重要的声音共鸣区,它是声音的基础,被称为基础音,它的重要性有如房屋的基础。我们亚洲人和欧洲人由于体格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天生所发出的声音就缺乏第三共鸣区,欧洲人体型高大,胸部宽广,发出的声音胸声自然发达,而且由于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大多习惯爬着睡,婴儿刚出生就叫他俯睡,因此腹腔后部(后腰部)发声自然发达,因而欧洲人发声天生就有共鸣区,无须经过学习,自然就会。但是我们亚洲人必须经过后天刻意严格的训练方能得到第三共鸣区,想得到第三共鸣区通常要经过至少两年以上的勤练,男高音需要更久,至少三年以上,如此唱出的声音才有根,正如竹子的生长,因为它有很扎实的根部,吸收地下各种养分,所以能挺拔强韧,不畏强风暴雨。相反的,没有第三共鸣区做基础的声音,好比一棵豆苗,没有茂盛的根,风一吹就倾倒,不能开花结果。早期日本人他们到欧洲学习声乐,由于欧洲的教授他们没有了解到亚洲人先天的特性,他们只教日本人第一及第二共鸣区,因此日本留学生唱出来的声音就缺少了这一个最重要的共鸣区,唱出来的声音十分单薄,没有底盘,然后代代相传下来,现在依然如此。本人以前也是这样的唱法,可是一到欧洲,想要在那边立足,唯有接受此种世界性的带有第三共鸣区的唱法,没有第三共鸣区的声音,缺乏厚度和温暖的浓度,男生听起来不男不女,女声听起来轻飘飘毫无艺术价值,所以说第三共鸣区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共鸣区、第二共鸣区不是“发声点”,如果把第三共鸣区的位置移到背部,和第一共鸣区及第二共鸣区连结在一起,则形成了人体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则共鸣丰满圆润,反之则声音单薄干涩尖锐不堪入耳,有些人以为第二共鸣区只是在眉间一共鸣点,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第二共鸣区是由好几个共鸣点串连起来的,亦即眉间、鼻梁、鼻尖、上腭、下腭、牙齿、观骨等。其次,要想做到有强有弱的声音,必须先要了解声音“前面”和“后面”的问题,要想明了声音“前面”和“后面”的问题,要先明白“开母音”(Aperto)和“闭母音”(Accuto)的关系,“开母音”就用前面来唱,“闭母音”就以后面来唱,所谓前面就是第二共鸣区加上第三共鸣区唱出开的声音(Aperto)。所谓“后面”就是第三共鸣区和第二共鸣区再加上第一共鸣区唱出盖(或称闭)的声音(Accuto)。通常男高音“过门”(passage)的声音亦即“开的极限音”在f2,男中音在e2,男低音在d2,女高音在g2,女中音在f2,女低音在e2,一超过这个音就要盖,否则声音变得粗暴、不健康,严重损害声带,会缩短声乐的寿命,像现在日本,尤其是大陆,虽然他们有各种唱腔,能唱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可是毕竟没有以第三共鸣区、没有以开盖这种合乎人体声音生理学为基础的声音是不健康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发声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健康的发声法,不管是什么民族,操着什么语言都是如此,因为人体的构造都是相同的。现在大陆上的声乐家他们以为人一到五十岁退休是理所当然的,须知一个人的声音在五十岁才能达到颠峰,不管是对声音的运用以及对人生锥心泣血的体验,才能感动别人,正如文学家是以文学作工具来感动人,而声乐家用来感动人的工具正是声音,人生五十才开始。在欧洲,一流的声乐家到五十岁才唱好的不胜枚举,甚至到七十岁照唱不误的亦大有人在,绝不输给年纪轻轻的人。其次,一个优秀的声乐家,他必须要把声音的渐强、渐弱做得非常好,这样,当他临场演唱时才不致慌张,才有安全感。要唱渐强时先要把声音的芯抓到,然后以此芯作为发声点,将气在第三共鸣区内扩散膨胀,使它好象变成气球,之后,把它推向背部及后腰部增加其气压,同时加入第二共鸣区,此时声音的芯要保持好,不可失去。渐弱时只要把气压逐渐减少,抓紧声音的芯,使声音回到胸口发声点,然后用气息切除声音,使之停止,此时下腹往上的力量必须增大两倍,否则无法使声音回到胸口发声点,当然这些要靠经年累月的苦练方能领悟,舍苦练别无他途。
二、“有音色变化的声音”--声带的弹性问题
声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声韧带”,这是两片声带的尖端,犹如声带的皮肤,由它通过气息的冲击振动发出声音,这是比较强韧的部位,较不容易受伤发炎。第二部分叫“声唇”,若发声时声唇逼紧声韧带,和声韧带同时振动发声,则声带容易受伤发炎,甚至肿胀出血,有些人发声时由于声唇过分避紧声韧带,以至气息无法经由声韧带正常平衡摩擦振动发声,造成声音憋住出不来。遇到这种情形,我们只要把第一部分的声韧带尽量并拢,将第二部分的声唇连同第三部分的声带肌肉--“纵走筋束”向两边撑开,不使声带的肌肉同时参加振动,如此即为健康的方法,也较能持久不受损伤。如果我们拿一根约一公尺塑胶管向四面八方摔转,则会发出鸣鸣声响,若我们把这根塑胶管出口处用橡皮筋绑紧使之出口处变小,那么它所发出的声响必然声音较高,这就是声带的发声原理。声带的运动可分前端和后端两个部分来说明,声带的前端是长在喉结的下方约03公分的地方(甲状软骨),然后连到后端,靠“披裂软骨”来扭转声带使声带拉长,拉长时的方向是前端要向下后端向后扭转。如此拉长后声带的长度则比原来未拉长前长上1/3或1/2。一个婴儿刚出生,他的声带后端是非常发达的,可是以后受到语言子音的影响,这时声带后端慢慢退化,前端反而发达起来,所以我们练习歌词咬字必须明白要把子音和母音分解开来,子音用前端,母音用后端以“S”或“C”加上母音(即Sa、Se、Si、So、Su、Ca、Ce、Ci、Co、Cu或Pra、Pre、Pri、Pro、Pru)来练习效果较佳,亦即子音往前送,母音向后送。声带的后端远比前端更重要,也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甚或不能接受弃而不用,这是多么可惜。要感觉声带后端(披裂软骨)的位置,它是在于食道入口处,当我们吞咽东西时,披裂软骨就会跟着扭转,所以我们把吞咽时的感觉用来发声那就是正确的,其实一般人所说的“美声唱法”(Bel Canto)只是讲他的“结果”,并没有把它的“过程”讲出来,今天我们作这个研究就是要把这个“过程”探讨出来。其次谈到“轮状喉头肌”,轮状喉头肌长在上部食道的前面,当我们用手去压迫胸骨及气管上方凹陷处,就会有咳嗽会痒的感觉,这个部位就是轮状喉头肌的位置。至于如何去感觉声韧带并拢的技巧,只要我们吸气时故意发出声音,以这种感觉来发声那就对了,这个位置就是正确的发声的位置。在此我要将声带后端再次加以说明,一只狗在叫的时候是用后脑头腔来共鸣的,它们用这种声音来传递感情讯息,这种声音可传得非常远,绝不是用声带前端,我们人类也是动物,当然用这种方法来传递情感讯息更能被人接受,而这种声音是具有感性的,一个小孩子如果从小就训练他用声带后端来发声唱歌,以后长大了必能成为一流的声乐家,例如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他们就是用声带后端来唱的,所以和声非常协和甜美,不像我们台湾各小学的合唱团,当然也有好的,不过太少,绝大多数是用声带前端来唱,所以声音刺耳,尖锐和声(Harmony)不协和,毫无美感,好象在吵架,原因就出在此。我们也常看到每年音乐比赛的时候,得到各县市第一名的国小合唱团声音竟也那么尖锐毫无和声之美,这或许和评审的鉴赏能力有关,因为评审本身就没有这种什么才是好的童声、什么才是不好的童声的素养,把他聘请来担任评审,他如何能节选出哪一队才是正确的童声合唱团。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把儿童合唱团的声音训练好?首先我们要明了,合唱团不同于独唱,合唱要讲求团体的声音效果,个人声音不可突出,那么和声(harmony)是合唱的特点,所以合唱团第一要任务就是追求和声之美,如何才能获得和声之美?那就是要以声带后端先用小声以“J”母音来唱和声,音色尽量暗些,绝不可唱亮,独唱可以亮,可是合唱一亮声音就无法呵紧,显得松散缺乏感情,声音尽量往后送,这样才能获得优美、具有感情浓度的童声合唱。在国内我听过很多儿童合唱团的演唱,但是很少有有一个团的声音是正确的,在此我特别推介一个儿童合唱团,他们的声音是正确的,这一团是“高雄市天主教增德儿童合唱团”,他们的指挥石高额老师跟我学习声乐近十载,已能领悟我所传授的声乐的精髓,他就是采用了我所说的以声带后端发声的唱法来训练儿童合唱团的,所以声音效果就显著的不同。
三、“有感性的声音”--呼吸的位置
首先来谈谈吸气,吸气的时候五个部位要同时进行参加吸气工作。(一)、气管上部(轮状软骨或鼻腔)要缩小,用“I”母音使声韧带并拢,保持紧张状态;(二)、胸部(胸骨)要向左右扩张;(三)、背部(肩胛骨)向外扩张;(四)、腰部(末位肋骨)向外扩张;(五)、腹部(肚脐以上叫上腹,肚脐以下叫小腹)上腹向前撑开,以保护横膈膜,小腹向内向上收缩。这五个动作必须在紧张状态下进行,不可松弛。其次呼气时的动作仍然和吸气时的形态(Form)是一样的,缩紧肛门,上腹向前撑开,小腹使劲使气往内向上推送。其次谈到“气压”的问题,我们在一个茶壶里装满水,下面用火加热,当水沸腾的时候蒸气会推动茶壶盖,使茶壶盖上下抖动,但是我们如果在茶壶内装上一个笛子,水沸腾后水蒸气就会从笛子排出,发出声响,这个原理和我们发声原理是相同的,这个笛子就是气管后端所发出的声音,我们以“U”母音来练习较能体会出来,使上面的气(胸部、肩部)及下面的气(腹部、腰部)保持紧迫状态后,上面的气纹风不动,挡住气,使声唇撑开,然后下面的气往内向上输送,使维持平衡状态,要唱之前提前一秒钟作准备,然后再发出声音,这就是正确的呼吸,也唯有这种方法才能发出感性的声音。
四、歌唱技巧--实际演练
歌唱技巧在讲求母音和子音的发声方法以及母音和子音之分离(揭开),五个母音a、e、i、o、u对声门的闭合和张开均有所不同,“a”声门是完全打开的,“e”声门半开,“i”声门关闭,“o”声门半开,“u”则声唇张开,声门韧带关闭。在这五个母音之中以“u”母音的开合状态是最健康,所以要把“u”以外的四个母音保持相同与“u”的发声位置来发声,用暗一点的音色,只用一半的声音用声带后端来唱,其中唱“i”母音时要保持“a”母音的位置,“e”母音很容易位置移上去,要尽量避免,须知吾人唱歌时是以传达母音为主。至于子音由于它是缺乏感性的声音,它只是母音的附庸,我们要多练习母音和子音揭开的方法,这种方法已如前述以“中庸的声音”(mezzavoce)用S、C或Pr加上母音来练习,效果甚佳,练唱练习曲应当多用“中庸的声音”来唱,其它不论是唱长音或歌曲也依然如此,试想,如果要演唱整个歌剧,从头声音拼到尾,任谁也吃不消。
五、结论
以往学习声乐,不论是国内或国外一概讲求“悟道”,老师怎么唱,学生就跟着怎么唱,只要模仿就行了,三年、五年、十年过去了,悟性高的学到了功夫,得道多助,悟性低的,只有半途而废,放弃艺途,对于声乐的科学理论基础付之阙如。有很多的人天生有一幅好嗓子,可是不会妥善运用,功亏一篑,殊多可惜!德国在1960年代,掀起了研究美声唱法狂热,欲想以人体声音生理学为基础,对于人体的发声器官,以科学的方法归纳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帮助学习声乐的人早日揭开声乐的奥秘,当时医学界和声乐界破天荒首度合作,蔚成一股共同研究的风潮,因此,才有今天我所采用的对于发声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本人数十年来苦练所获得的心得结晶,这便是以上我所画龙添晴概略性的阐释,当然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恩师--德国人体声音生理学权威DrSchutt先生的热心指引,但愿这套方法能对国内钻研声乐的莘莘学子有所裨益,多造就一些一流的声乐家,这便是本人的愿望。
骑摩托车应注意什么问题
应该注意开的时候不要撞到人,然后要带上安全帽!不能酒后开车!
要戴安全帽,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一定要记得开车前把,停车脚收上去。
佩戴贰个头盔,千万不要把离合当作刹车来使用,要是那样的话是很危险的尤其是下坡路
麻烦指点一下骑摩托车注意事项
摩托车在市区行驶,驾驶员更要集中精力,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各种情况。驾驶员对各种行人要有正确预见。如遇到思想不集中的行人,应在较远处鸣喇叭或其它信号,使行人及时让开,防止行人一时惊慌而撞车。遇到老年人,因为他们的动作慢,听觉较差,不易听到喇叭声的应提前减速。遇到骑车技术差或违章带人的自行车,应注意他摔倒。通过工厂、小学、医院门口或巷口时,应注意从里面突然跑出行人或驶出车辆。总之,在市区驾驶摩托车,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摩托车在土路上行驶,必须降低车速。因为土路总是高低不平,所以高速行驶会使车辆颠簸严重,缩短车辆使用寿命。长时间在土路上行驶,各紧固螺栓易松动。若遇到颠簸很厉害的地段,可暂时切断动力,靠车辆惯性行驶。这时,驾驶员要两腿撑起全身重量使重量全部移到脚蹬上,身体向前微倾,两手握紧车把。
摩托车地平直的短坡上行驶,可以高速冲坡,不必减速或换低档。若上坡后急转弯或道路不清,可先高速冲坡,当接近坡顶时减速,看清道路后再继续行驶。遇到长陡坡,允许高速冲坡。若是有级变速摩托车,可以根据发动机动力情况,换挂低档。换档要及时,动作要敏捷。换挂低档后,应迅速加大油门向前冲坡。下坡时,若发现前方是起伏的坡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惯性冲坡。下坡时,在视线良好的情况下,可以挂空档,利用惯性下滑,节约燃油。下陡坡时,严禁挂空档,以免制动装置失灵造成事故。
上坡应尽量避免停车,尤其是有级变速摩托车,上坡起步比较困难。在坡上停车后,要使离合器脱离,右脚制动后车轮,左脚落地,以防止车辆后溜。在坡上起步时,离合器、油门、制动三者要配合好,并适当加大油门,逐步放松离合器。当感觉到后车轮有驱动力时,再放松制动,并加大油门,车辆即平稳起步。坡上起步的主要关键是解除制动的时机,若解除制动过早,车辆就会后溜;解除制动过迟,发动机就会熄火。总之,上坡起步动作比较困难,要反复认真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摩托车在沙路上行驶时,由于沙路表面松软,车辆通过时滚动阻力大,会出现车轮左右摇动、车把不稳等情况,因此要提前减速,两臂用力,握紧车把,不要使用紧急制动,尤其不要使用前车轮制动,以免引起滑倒事故。
在土路上经常出现凹沟,通过较浅的凹沟时,应使车辆与凹沟倾斜一外角度通过,若凹沟表面有结冰现象,则要垂直通过,遇到较大的路埂时,要先减速,前车轮上路埂时要加油,后车轮驶过路埂时要减速。
夜间行车光线弱,视线差,行车速度应低于白天,并尽量靠路的中心偏右方向行驶。夜间行驶的车距要加大,一般为50米以上。
夜间行车应能熟练地变换灯光和正确地判断路面情况。在市区街道、光线较好的路段上行驶,可以开近光灯行驶。在没有路灯的平坦道路上行驶,应开远光灯,车速可控制在35公里/小时左右。当发现对面来车时应减速,将灯光变为近光,选择理想的会车地段。若对方车辆的灯光使自己目眩,要立即靠边行驶,同时应不断地变换灯光,通知对方关闭远光灯,必要时应主动停车避让。
夜间行车对路面的判断非常重要,若发现车灯照向道路一侧,说明是弯道:若路面突然不见,说明是急转弯或下陡坡;若路面出现白色,一般是积水处。根据上述判断,应提前减速,安全驾驶。
冬季天冷路滑,驾驶摩托车容易发生事故,应注意以下事项:
1冬季启动摩托车时,应在熄火状态将启动杆空踏数下,使润滑油能对气缸起至润滑作用。这样,便于启动。
2冬季路面光滑,不要把制动装置调得太紧,制动时也不要踩得过紧,要点制动。如果制动装置调整得太紧或制动时用力过猛,会使车辆调头或摔倒,发生想象不到的事情。
3冬季>>
新买的摩托车,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摩托车整车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厂家的生产设计工艺以及匹配的零部件质量。在上述先决条件已经确定情况下,新车磨合的好坏也会对以后整车性能产生极大影响。以下内容包含了许多新手经常会发问的问题,建议在买下新车上路之前,先看看这里,也许会有你要的答案。
问:为什么新车需要磨定?
答:1、在最初行驶的几百公里,发动机内各零件接触面间还不完全良好。
2、磨合有利于各金属表面间配合间隙的良好生成,对发动机寿命影响极大。
问:磨合期对速度有什么要求?
答:关于磨合期的速度建议:
1、200km公里内最高时速40km。
2、200km-800km最高时速60km,800km后偶尔跑一下高速(持续时间不要过长)。
3、1000km以上可以正常的行驶了。
4、磨合期忌长时间定速行驶(高低速定速行驶都不可),请常常变换速度。
5、养成操作油门柔顺的习惯,也就是说不要突然猛加急速、猛拉油门。
问:磨合期是多久?
答:一般的说明书上写的是1000km,其实完整的磨合应是3000km以后,而车子最好用的时期是6000km——16000km
问:磨合期使用机油有什么特点?
答:勤换!300km、600km、1000km换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磨合期换三次机油。目的是为了使磨合产生的微屑排出。保持发动机清洁。
1000km以后可以按正常里程换油,一般矿物油是1000km一换。
问:我的是四冲程踏板,我该选用什么机油?
答:只要是正品的SF级别及SF级以上的机油都可。推荐使用SG级、SG以上的机油。
黏度根据当地气温而定,一般冬季可以选用10W40、10W30,夏天使用20W40、20W50。品牌可以考虑嘉实多、BP、壳牌、美孚、统一、昆仑等……。
问:齿轮油多久更换一次?
答:可以1000km时更换一次,以后每5000km或者6个月更换一次。
问:磨合期可以带人吗?
答:轻负荷对发动机磨合较好。
当然,如果你要带女孩子,也没办法,只有委屈车子了。但是如果你带一山东大汉或者一个大胖子,就不大好了。
磨合期内控制载荷的车子最大载重的1/2以下,并选择平坦良好的路面行驶。
问:磨合期行驶前要预热,对吗?
答:是的,这很重要。实际上,对于过了磨合期后的车子,也要预热,使发动机各零件温度增温,机油润滑达到各表面后,方才行驶。一般,夏天2、3分钟即可,冬季5分钟以内即可。大家可以自己掌握,不必教条。
问:磨合期一次可以最长连续行驶多久?要注意什么?
答:强制风冷的125踏板车,磨合期一次行驶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要注意停车休息,让发动机冷却。注意不要长时间行驶,以避免发动机过热,达不到磨合效果。
水冷的要好些,可以跑时间长些。
问:摩托车一般情况下要做哪些保养?
答:二油一滤很重要。
勤换机油是延长气缸、活塞、活塞环寿命的不二法门。
定期更换齿轮油。
定期更换空气滤清器滤芯,保持燃烧良好,是减少发动机积碳、减少化油器故障的不二法门。
定期检查火花塞燃烧情况。
定期检查轮胎压力,保障行车安全。
自己会换机油、换空气滤芯、拆火花塞,是一个车手的必会技能!新手在请别人换过二次后,应尽快自己学会。
问:我的车应选用什么标号汽油?
答:加什么标号汽油:一是看发动机压缩比、二是看说明书。有的车压缩比高,但是说明书却可能会提示不要使用98#>>
摩托车初学者应注意些什么?
摩托车初学驾驶者指南
◆ 基本姿势 要想成为优秀的摩托车手,必须掌握好正确的驾驶姿势。无论骑什么样的车,每个骑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身体平衡,姿势要端正,不能左歪右斜。摩托车初学驾驶者指南 第二,身体要放松,姿势不要僵硬,双手轻轻握住车把,不要死死按著,如果死死的按著方向把,就不能很好的控制方向,不能充分发挥摩托车特有的转向灵活性。另外,两手除了控制方向外,还要控制离合、转向灯及刹车等,所以一定要灵活。 第三,在保持身体和车的平衡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改变身体的姿势。例如,转弯时身体随车体的倾斜而变换姿势,做到人车一体。 正常行驶时,身体坐在车上,脊椎呈弓形,臀部不要太向后或向前,两手轻扶车把,肘部稍弯曲,下颚回收,目视前方,身体向前倾斜时,不要用手臂的力量支撑身体,身体的重心应该落在下半身,这样可以使方向把灵活地转动。 骑车时,两腿不要张开,应轻轻夹住油箱,下半身与车体保持一致的状态,在转弯时,通过移动身体的下半部使车体保持平衡。两脚自然地放在踏板上,离合器手柄一般用小指、无名指和中指握住,用食指和手心握住车把。刹车手柄一般用两指或三指握住,其余手指握住车把,不能用整个手握住刹车手柄,这样的话,就无法转动油门了。 ◆ 启动发动机 先将摩托车档位变到空挡,如果有风门开关,先将风门关小;有些踏板车还要捏紧刹车,打开电源开关,如果是电启动的话,注意启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秒,启动不了应该等一会再启动。如果是脚踏启动,用脚踩下启动杆至发动为止。发动机启动后不要立即加大油门,应使发动机的温度升高后再驾驶,否则有可能损伤发动机。 ◆ 起步、换档和停车 发动机启动预热以后,先检查灯光及开关是否正常,白天行车不要打开大灯,然后收起脚架,注意观察前后情况,打左转向灯。握紧离合器,挂一档后左脚撑地,右脚放在制动踏板上。逐渐加大油门慢慢松开离合器,感觉离合器完全接合后再加大油门。待熟练后,挂档、捏离合器、加油门一气呵成,瞬间就可起步。 摩托车起步后,随着速度的加快就要用高档了。换档时,左手迅速握紧离合器,关小油门,右脚挂档后松开离合器,然后加大油门,完成从低档到高档的过程。换档时,离合器是分离的,也就是说这时的动力并不输出,因此要尽量缩短离合器分离的时间,在换档时离合器握紧前应减小油门。如果要停车或减速,就要从高档换到低档,其动作与低档换高档差不多。 正常情况下停车时,应先打右转向灯,然后减速、换低档,最后停车。 ◆ 刹车 摩托车都有前后两个刹车,在行进途中刹车时身体会向前移动,此时前轮承担较大的重量,大家知道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与车轮对地面的压力成正比,因此前刹车在制动时起主要作用。根据不同的车速,前后轮的制动力分配比例也应该不同。车速较慢时,前后轮的制动力基本相同,速度较快时前后轮的制动力分配比例一般为7:3,速度特别快时前后轮的制动力分配比例一般为8:2或9:1,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刹车时,身体会向前冲,此时不要将体重压在双手上,应该用膝部、脚和大腿等夹紧车体,防止身体飞出去。 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在制动时要防止前轮被“锁死”,因为前轮“锁死”后无法控制方向,尤其是在弯道刹车时。而且前轮“锁死”时,制动效果并不好,最理想的制动力就是车轮快要“锁死”前的一瞬间,只要刻苦练习,你一定能做到。目前,有些高档摩托车安装了ABS(防“锁死”制动系统〕,其原理就是在车轮将要“锁死”前减小制动力,然后再制动,如此循环就能达到防车轮“锁死”的目的。 ◆ 弯道技术 摩托车转弯时车体会向内侧倾斜,此时肩部放松,用大腿和膝盖夹紧车体,眼睛朝着弯道的方向,身体向弯道内侧>>
骑摩托车该注意什么?
骑摩托车的朋友一定要看看!进口摩托车在操纵机件和燃油箱等部位上常有英文标记,知道这些含义和使用方法对于玩车的车友来说很有必要。
一、车辆标识
1、“SUZUKI”(苏苏凯或铃木),指日本铃木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摩托车;
2、“HONDA”(轰达或本田),指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摩托车;
3、“YAMAHA”(雅马哈或山叶),指日本山叶发动机株式会社生产的摩托车;
4、“KAWASAK”(卡瓦萨卡或川崎),指日本川崎重工生产的摩托车。
二、摩托车操纵件开关上的英文字母分为四大类
(1)、转向指示灯类。通常用英文“TURN”表示,其中左转向(LEFT)一般简称“L”,右转向(RIGHT)一般简称“R”。
(2)、前照灯类。通常用英文“LIGHTS”表示。其中变光灯为“DIMMER”,远光(高)为“HIGH”,简称“HI”,近光(低)为“LOW”,简称“LO”,小灯(即停车灯)是“POINT”简称“PO”。
(3)、仪表指示灯。空挡为“NEUTRAL”,远光为“HIBEAM”,充电指示为“CHARGE”,燃油量指示为“PUEL”,润滑油量标记为“OIL”,超速警告为“SPEED”。另外,极少数高档豪华摩托车设计有倒档装置,标记为“BACKUP”。
(4)、其它类。发动机的英语为“ENGINE”,启动按钮为“START”,停车按钮(熄火开关)为“STOP”,行驶为“RUN”,喇叭为“HORN”,阻风门(亦称手风门)为“CHOKE”,部分摩托车在“CHOKE”附近还标有“COLD”(冷车),表示要求冷车启动时,应把“CHOKE”按“RUN”的箭头指向推到尽头。标有“IGNITION”的开关为点火开关,它的附近有“OFF”(关闭)和“ON”(导通),把点火开关拨到“ON”位置,表示点火开关已被接通,可以启动发动机,而拨到“OFF”位置时,则表示点火开关被关闭发动机不能启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燃油箱开关上的“RES”的英文”RESERVE”(储备的意思)的缩写。当燃油箱的油位很低时,将油开关手柄置于“RES”位置,可提供05L~15L(各型摩托车的储备油箱容积不尽相同,应以车辆使用说明书的标注为准)的储备油,供发动机应急使用。一旦汽油用到储备油位时,一定要及时去加油站注满汽油,以免燃油用尽,造成摩托车行驶途中熄火。油箱开关上的“PRI”是“PRIME”的缩写。当摩托车油箱的燃油用尽,或当摩托车搁置较长时间没有使用,化油器中无汽油时,应将油箱开关拨到“PRI”位置,这样即使发动机未运转,汽油也可直接进入化油器中。当然一启动,则应将油箱开关转到“ON”位置。在特殊情况下,如燃油箱的油位不足时,也可将油箱开关拨至“PRI”位置。但是发动机丹动后,油箱开关的手柄不可置于“RPI”位置,否则可能会引起化油器溢油或过量汽油流进发动机,造成意外的机械损伤故障(大量汽油进入曲轴箱,会冲淡润滑油而使运转零件夹去可行的润滑)。油箱开关上的“OFF”或“STOP”,表示“关”、“停”或“中止”。当油箱开关拨到这个位置时,油路不导通,无燃油流入化油器,发动机当然也就不能启动了
骑摩托车转弯要注意什么
入弯前一定要减速,入弯后适当加油门。
如果在入弯后再减速,很容易出现:1、速度过快,不能转弯冲出路面;2、转弯时减速离心力不能克服车身向内侧倾斜的力量,会使车向内侧倒。特别是带人上坡时特别要小心!
入弯后加油量要掌握好,不要太小,也不要太大!小心驾驶,平安出入。
另外,初学摩托车者要注意,把油门的右手腕要向下,不要向上拱起,以免意外时手向后拉变成加油,向下的程度以手腕变直时油门为待速为宜,自己慢慢体会。
对于新手骑摩托车 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一般地,根据不成文地规定,骑摩托车不准上高速公路。
根据我的经验,多数情况可以浑水摸鱼上去,但是在高速上跑,很枯燥,没有骑行的乐趣。
骑摩托车旅游,需要准备的各方面挺复杂。
车辆方面,发动机不能有大的隐患,轮胎最容易出问题,最好是无内胎的,带补胎胶条;有内胎的,要自己会换内胎、补胎,行前带一条内胎。注意轮胎充气不可以太足,防止爆胎发生危险。车辆的保养除了正常的更换机油、清洗空气滤芯,还有一个是润换传动链条,可以考虑自备一罐气雾式润滑油。
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多雨,雨中行驶要穿防水好的雨衣,最好从军人服务社买专业防雨服,骑摩托不能穿凉鞋,可以考虑胶皮雨靴。
腰包很方便,可以放证件、备用钥匙、相机、毛巾、纸巾和现金,但是要注意防水(记得下雨前先把包系在分体雨衣的里面)。
远行要计划好路线,带好地图、指南针等,遇到修路,一般可以小心通过;经过城市,要辨别好方向,勤问路,参考路标,一般不会有太大麻烦。
独自远行很寂寞,可以带你的女友一起去,能骑车同行的更好,旅途中可以有个照应。但是途中不要因为说话和思考而分散了精力。途中需要使用手机的时候,要先减速停车,安全时才可以接听和拨打。
沿途停车休息最好选加油站,不能随便往路边停,容易出危险。
晚上住宿最好离风景区三公里左右,这样比较便宜。旅馆不要太大,干净、有院子免费看车最好。晚上,车子最好盖一下,特别是点火锁处,防止雨淋造成的不能启动。
路上一边行,一边观看风景,心态恬淡一点。每天的行程控制在二三百公里最合适。
骑摩托车旅游重在体验,而不是苦行或者看风景区。美是到处都有的,就看你能不能用心去体会。你说呢?
注意的事项还有不少,想到的暂时这么多。
骑摩托车旅游需要注意什么
说大类:
1:御寒衣物(骑行服最好有两套)
2:各类有效证件(身份证件 驾照行驶证,出边境必须要有签证,这个不能大意。)
3:备用内胎2个(前后内胎)
4:简约的修车工具(补胎,打气筒,扳手等)
5:帐篷(到野外,山区,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住宿靠自己解决)
6:简单的急救药品(外伤药 蚊虫叮咬,安全套,卫生巾,感冒药,纱布等)
有人会笑话长途摩旅带避孕套和卫生巾,笑者不是摩友,就算经常长途,那你也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摩友。具体的长途注意事项,以及避孕套和卫生巾在长途摩旅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看我几年前所发帖子。moyou/thread-382-1-1
骑摩托车想要注意什么 5分
安全着装,头盔带上。
不要超速。
不要上高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