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是朴实的、友好的。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景颇族,基诺族,拉祜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怒族,水族,藏族,佤族,瑶族 彝族,壮族,普米族,傈僳族 。
其中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独有,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扩展资料
云南各民族的立体分布非常明显:其中有10个民族住在河谷平坝:回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傣族、布依族、阿昌族和水族,共计450万人口。
住在低山地区的有彝族、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和基诺族,共有500万人口;住在高寒山区的有苗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和独龙族,人口共计400万。
这也是钳形攻势之一
英法联军根本无意于向德国进攻,整个西线陷入一场奇怪的战争态势。希特勒充分利用这一局势,他一面在外交上大肆发动和平攻势,宣传和平停火,但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企图通过闪电攻势彻底击败英法联军,从而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为此,德军统帅部制定了西线的进攻计划“**计划”,准备于1939年11月据此向西线发起进攻。
这个“**计划”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用来进攻西线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计划”的翻版。“施里芬计划”是在1891年到1906年间担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订的进攻法国的战争计划。他的计划的核心就是以德国战线的左翼为轴,德军的主力布置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向法国战线的后方旋转,在占领英吉利海峡法国大陆的港口,切断英国远征军与本土的联系的同时,在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向东进攻,包围法军的其余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指挥的德军的德国参谋总长毛奇擅自修改了这个计划,抽调右翼的德军分配给左翼,削弱了右翼德军的实力,造成马恩河之战的失败,“施里芬计划”也随之破产。在这次大战中,德军在德法边境面对的是一条法国用巨资修建的“马奇诺防线”。这条每英里200万美元造价建造的防线起自瑞士边界直到卢森堡和比利时的交界处,从这里起到海边是一个巨大的缺口。为了绕过这条防线,采取上一次大战的“施里芬计划”,通过中立的比利时、荷兰,到达法国北部似乎是德军统帅部可以采取的上策。德军从北到南把军队划分为B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和C集团军群,把所有10个装甲师都划拨给了由包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由他指挥向比利时的列日两侧实施主要突击,由伦斯德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通过阿登地区助攻,里博上将指挥的C集团军群则在马奇诺防线当面防御。而英法联军也预料到了德军会采取“施里芬计划”,并制订了相应的“D计划”。其中心点就是在德军向比利时和荷兰大举进攻时,英法联军右翼依托马奇诺防线进行防御,主力配备在左翼,迅速向前推进到荷兰和比利时境内会合荷兰军队和比利时军队依托当地的河流组成新防线抵御德军的进攻。这样德军的主攻部队就会在荷兰和比利时与英法联军主力遭遇并直接交锋,如果这样,战争很可能进入胶着状态,难以很快打开局面。
希特勒对“**计划”心存疑虑,为此连续几次推迟进攻时间。这时德军在二战中最卓越的战略家曼施坦因在征求古德理安的意见后向希特勒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以B集团军群为助攻向荷兰和比利时进攻,在吸引英法联军主力北上后,配备了德军大部分装甲师的A集团军群突破阿登山区,插向英吉利海峡,包围英法联军的左翼予以歼灭,一举奠定胜局。希特勒很赞赏这一计划,再加上1940年1月10日,德国空军的一名少校携带旧的“**计划”在飞行途中迷航,迫降在比利时,这个“**计划”可能落入到了联军的手中,因此,希特勒不顾下属的反对,断然以曼施坦因的计划为脚本,彻底修改了“**计划”。修订后的“**计划”仍然把德军从北到南划分为B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和C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下辖第18和第6集团军,共有包括3个装甲师在内的28个师,它的任务是担任助攻,在伞兵的协助下向荷兰和比利时进攻,吸引英法联军主力北上,并掩护A集团军群的右翼。A集团军群下辖第4、第12和第16集团军,共有包括7个装甲师在内44个师,它的任务是担任主攻,经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向色当、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总方向进攻,分割包围英法联军的左翼。C集团军群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17个师,用佯攻牵制马奇诺防线的敌人守军。其他47个师为预备队。共计有136个师的德军,2000多辆坦克和4500架飞机投入这场战斗。和德军对阵的盟军共有135个师,3000多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开始了。就在这一天的清晨,德军出动了3000多架飞机袭击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72个机场,炸毁几百架敌机,夺取了战场上空的制空权。然后在空军掩护下,德军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全线攻击。德国B集团军群在荷兰只使用了一个装甲师,它主要是靠运用伞兵和空运部队来从空中攻击,夺取重要的桥梁、水闸和机场。而装甲部队迅速推进,与他们相配合,突破荷兰军队的防线,插入荷兰的腹地,只经过了5天,荷兰就彻底被德军击败,5月15日,荷兰宣布投降。在比利时,德军使用空降突击队出其不意的占领了艾伯特运河上的桥梁和埃本埃马尔炮台,在加上德军地面部队的迅猛突击,使得英法联军判断德军仍然采取了上次大战的“施里芬计划”,因此执行了“D计划”的英法联军进入比利时境内,协同比利时一起对德军作战。这正中德军统帅部的下怀。5月10开始进攻的A集团军群把所辖的7个装甲师中的5个装甲师集中起来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发起突击。由于敌军防御薄弱,5月14日就通过了阿登山区强渡了马斯河,紧接着快速向比利时的盟军后方实施突击。在粉碎了盟军的零乱的反击后,5月20日德军到达了英吉利海峡沿岸,将英法联军40个师包围起来,只是由于希特勒突然于5月24日命令坦克部队停止进攻,才致使盟军从5月26日到6月4日,用船只从敦刻尔克撤走了33万多部队,西方称之为“敦刻尔克奇迹”。 比利时见大势已去,于5月28日投降。德军在占领法国北部后,自6月5日起向法军临时拼凑的防线发起进攻,法军节节败退,意大利也趁火打劫,于6月10日向法宣战,到6月22日,法国政府与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6月24日,法国与意大利签署了停战协定,这样,仅仅经过44天的战斗,法国战局便以盟军的失败而告终。
德军在法国战局中取得的胜利,是德国战争机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作,只用44天就打败了欧洲的最大的陆军强国法国,一举奠定了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德军在这次战役的胜利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吸取的呢?
首先,德国在战役发起前用尽了欺骗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战役发起前,为了麻痹对手,德国对英法发动和平攻势,松懈了英法政府的斗志。为欺骗荷兰和比利时政府,德国多次“庄严的”向两国政府保证,严守对两国的中立立场,不对两国用兵,这使得两国心存侥幸,拒不与英法合作,在领土被侵略时方才向英法联军求援,但已经为时已晚。
第二,德军在战役发起前严格做好了伪装保密工作,保证了战役的突然性。德国在制定“**计划”后,希特勒多次推迟改变战役发起时间,使英法联军多次发出错误的战争警报,造成了联军内部混乱,迷惑了对手。在作战计划改变后,故意对外宣传“施里芬计划”的真理性,用来掩盖真正的“**方案”。在战役发起前,主突部队的A集团军群的第一梯队师都配属在远离国境线150--200公里的地域,只在进攻前夕方才进入出发阵地。这一切都保证了战役的突然性,使突击部队很快就突破了敌人的防御。
第三,德军作战方案的优越性。最初的以“施里芬计划”为翻版的德军的“**计划”都在双方的意料之中,英法联军也制定了相应的对应计划“D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德军统帅部制定了新的“**计划”,利用对手的固有思维,把主要突击方向改在英法意想不到的阿登山区,突破联军防御后,一举割裂了敌军的防御,进而把自投罗网的比利时境内的联军包围,从而奠定了胜局。
第四,吸取波兰战局和挪威战局中的经验教训,完善了“闪电战”的理论并把它付诸实战,取得了良好的战果。在波兰战局中,只有北方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19军把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其他装甲部队仍然是配属给各步兵师使用的,德军统帅部从古德里安军所取得的战果得到经验,在这次战局中集中使用了大部分的装甲师(10个中的7个)于主要突击方向,在装甲部队突破成功后,直插英吉利海峡,以小的代价完成了艰巨的战略任务。集中使用航空兵,在战役开始的第一天就夺取了制空权,在随后的战斗中,航空兵对地面作战起了很重要的配合作用。重视挪威战局中的伞兵和空运部队的经验,在这次战局中,在B集团军群的作战范围中,空中突击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占领了对方的很多的关键性的要地,尤其是一支乘滑翔机降落在埃本埃马尔炮台顶部的80人的德军突击队仅用30个小时就攻下了当时被称为“欧洲最难攻克的工事”的埃本埃马尔炮台,创造了突击队进攻的经典之战。
第五,德军中装甲部队指挥员发扬了很高的主观能动性。在制定新的“**计划”时,整个德军统帅部内部成员相信曼施坦因的计划能成功的也只有希特勒、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三人而已,但在这次战局中,担任装甲部队的指挥官的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一大批深刻理解“闪击战”理论的将领,敢于机断行事,大胆穿插突击,不但打乱了敌军的作战时间表,也打乱了德军统帅部的时间表,后来有人评价说,是古德里安他们的装甲部队把德军硬拉上了胜利的道路,这是很中肯的意见。
德军在这次战局中也暴露了一些缺点。最突出的是两次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对战局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第一次是在装甲部队在色当取得突破后,德军统帅部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等待步兵跟上来后再进攻。第二次就是面对敦刻尔克再次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致使30多万敌军从海上逃逸。这是德军统帅部对装甲部队的能力估计不足造成的,同时也是陈旧的军事思想在当时的反映。老的传统观念并不能一下子消除,它总在顽固的影响现实,在这里就可见一斑。
反观英法联军反面呢,在这次战局中他们又暴露了哪些教训呢?首先是英法联军的指挥者的军事思想落后,他们根本不从波兰、挪威战局中吸取经验教训,仍然抱着上次大战的教条,落后就要挨打,一点都没有错。第二,判断对手的计划错误,落入对方的陷阱。第三,在防御布阵上,仍然采取落后的浅纵深线式的防御阵势,而且没有大量的机动预备队,一旦被敌人突破就无法收拾。第四,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并不比德军少,质量也优与对手,可德军的坦克是集中使用的,而英法的坦克是分散布置的,无法形成有力量的装甲反击部队,反击时也是分散的在各个地段进行
1、《潜伏》——余则成
重庆军统的外勤,后随上司吕宗方(***地下情报人员)前往南京汪伪政府刺杀叛徒李海丰。不想余则成独自完成任务后身份暴露,被追杀,危急之时被***救下。
得知军统特务头子为运送私产向日本人提供军火,余则成失去了对国民党的信任,加上未婚妻左蓝的影响,余则成决定秘密加入***,并返回重庆进行潜伏。
2、《平原游击队》——李向阳
游击队长。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带领游击队深入敌后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牵制住驻扎在县城的日寇松井中队长的部队,阻止他进山区增援,减轻敌人对山区根据地的压力,同时要保住坚壁在县城附近李庄的几十万斤公粮。
3、《英雄儿女》——王成
政委王文清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场战斗中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语句后壮烈牺牲,全军开展了学习他的运动。
4、《林海雪原》——杨子荣
杨子荣,牡丹江军分区独立二团三营七连侦察排排长,精通绿林规矩和土匪黑话,胆识过人,硬朗果敢,心思缜密,无所畏惧,智取威虎山的最大功臣。后获特级侦察英雄称号。
5、《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该片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事件写作的。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和日军作战到弹尽粮绝后跳下山崖的悲壮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