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第1张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胸部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中央、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中央。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中央,经前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向上行于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以前肩周炎等疾病都是中老年人更容易患病,如今却是越来越年轻化了,其中白领则是“主力军”。你动它就痛,不动它也痛,变天它更痛,遇冷没法动,这是肩周炎的真实写照。肩周炎又名“五十肩”,五十岁是“肩周炎”高发期,“肩周炎”这病和“椎间盘突出”等一样,是地球上所有人都会发生的疾病。

传统中医对肩周炎的理解是寒,解释为气阳不足,所以喝中药和针灸或艾灸,时间长、费事不说更大的问题是效果不明显,复发率很高。所以很多肩周炎的患者干脆就自我锻炼了。锻炼能不能好?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前期肩周炎锻炼可以好,中期肩周炎锻炼只会加重,后期由于肩关节周围的组织出现萎缩,特别是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萎缩比较明显,并且会导致患侧肢体变细。同时会伴有肩关节周围的骨质出现退变增生的情况,只能进行手术治疗。

人过中年阳气渐弱,正气受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现代人大多喜欢贪凉饮冷,时间长后,容易形寒湿偏重 。中医对寒邪特性的描述是“寒性收引”,肠道寒邪过重,可以导致血管、经络收缩,影响气血的运行。

而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正好从肩周经过,小肠经在肩背部绕 一圈再上头,体内肠道寒湿过重,直接导致这两条经脉的不畅通(肩周炎内因)。如果肩背部再受风寒袭击(肩周炎外因),就会经进一步加重,导致这两条经脉的不通,肩背部就会出现疼痛。

近期案例,陈**,28岁,最近半年,她的左肩开始疼的厉害,并向颈部肘部扩散,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后情况加重,夜间睡觉时常痛醒。吃饭、写字、穿衣和梳头都感到困难。自行购买 “风湿止痛膏”及口服药 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 治疗半月余未见好转,疼痛日重。到市中医院 理疗科进行针灸、推拿、封闭、等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后经朋友推荐来我处治疗!

检查: 上举45 以下,外展30 以内,屈肘胸前可摸到患侧头及耳,后伸内旋摸臀困难,拇指向后叉腰困难。

诊断: 痹症 ,患者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 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寒恶风,昼轻夜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疗方案:点穴经络手法+外用热敷筋权堂祛风散,三七 红花、桂枝、川乌、草乌、牛膝 鸡血藤、透骨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肩髃穴 手法:取坐位,另一手拇指按压此穴位,力量以疼痛耐受为度,按压30~50次。

肩贞穴 手法:取坐位,一手从腋下穿过,用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揉,30~50次。

手三里 手法:拇指按揉30~50次。

以上三个腧穴按摩之后用筋权堂热敷理疗包进行中药热敷45~60分钟。

采用上述治疗方法治疗6次、患者疼痛大减,上臂能平举,再经巩固治疗10次、疼痛消失,功能恢复如初。

手阳明经内属于大肠(包括食道),外行于商阳至迎香的缝隙中,通过手阳明经别加强了和大肠的联系。手阳明经气化的主要功能是主津及主传导糟粕。

大肠在接受由小肠下注形成的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同时大肠将肠道内粪便传导,经肛门排出体外,属于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所以大肠有“传导之官”的称谓。

大肠的病变多和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泻泄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道干枯,就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所以《脾胃论》说,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毛,充实腠理”。

影响手阳明经气化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大肠(包括食道)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出现吞咽困难、呃逆反胃、腹泻、便秘等相关病候;二是手阳明大肠经在经络循行路径上的经气运行出现问题,比如周围性面瘫、齿痛等均会出现手阳明经络异常,往往集中在曲池、手三里、温溜、合乎等处出现结络或结块。

1《灵枢·经脉》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手阳明大肠经,(手掌部)起于食指桡侧指甲角,循食指桡侧第一、二掌骨之间,向上到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间隙;(前臂部)循桡骨桡侧缘肱桡肌和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的缝隙,进入肱骨在上髁桡侧的间隙;(上臂部)肱肌、喙肱肌和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的缝隙,上行到肩部三角肌肌束和中部肌束之间的间隙,与颈椎部位的大椎穴交会后,向前下入锁骨上窝,进入体腔循行。

(2)体内循行路线:联络肺部胸膜间隙,穿过膈肌裂孔,向下联属大肠部位的腹膜间隙。

(3)支脉体表循行缝隙:(头颈部)从锁骨上窝处分出,向上行于颊肌的缝隙间,进入下牙龈和牙床缝隙间。沿着口唇内绕口一圈,左右交叉于人中穴,止于鼻唇沟的迎香穴。

《黄帝内经中》有言: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经络通则百病消,经络不通则百病生。中医自古以来讲究:痛则不通,不通则痛。 那么经络不通究竟会引发哪些疾病呢?当我们碰到身体不适时,又该疏通哪条经络呢? 我们一一为您解答:

感冒咳嗽,拍肺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 咳嗽、感冒、哮喘、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流鼻血、经脉经过部位的关节障碍,肌肉疼等 。当出现这些病症时,可以拍打双手的肺经进行调理。

五官疾患找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 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经常拍打大肠经会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消化不良拍胃经:

足阳明胃经所对症状: 喉咙痛、胃痛、消化不良、怕热;唇干口燥、身体消瘦、倦怠。便秘、膝关节酸痛;因此,没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拍拍腿上的胃经。帮助胃肠消化。

疲劳透支健脾经:

脾经不通,通常会表现出 脾胃不和、食欲不振、疲劳等。脾经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如果在推小腿脾经的时候,发现痛点正好压在脾经上,那么一定要多揉小腿脾经,找到小腿脾经上的阴陵泉穴、地机穴、漏谷穴、三阴交穴这四个穴位去推。

烦躁心慌拍心经:

手少阴心经主治症候: 心血管病、冠心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经脉所过的肌肉痛。虚症有:胸闷、脸发红、四肢沉重、易疲倦、气血不良、胸痛、心悸亢奋;实症有:呼吸不畅、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头痛、口干口苦等。

吸收不好问小肠:

小肠经活跃时间是中午13:00-15:00: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这个时间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高营养的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易在体内累积,这也是晚饭吃少的原因。

颈肩腰背靠膀胱:

膀胱经所主症候 :外经--头、项痛,头、项强痛,眼痛多泪,鼻塞,流涕,鼻血,痔疮,经脉所过的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等处疼痛,足小趾不能运用,疟疾。内脏--癫狂,小便淋沥、短赤,尿失禁

膀胱为肾之腑,两者均属水,因此要多补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

精力不足养肾经: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 方面 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失眠多梦调心包:

心包经活跃时间是晚上19:00-21:00。心包经主泻、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丰盛,易生亢热而致胸中烦闷、恶心,因此此时进餐的,建议晚餐不宜过腻,餐后要休息,运动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奇难杂症调三焦:

三焦经可以经常敲打。中医讲究合适手法,中医认为 ,三焦经是人体 健康 的总指挥,因此保持三焦经通畅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敲打三焦经,气顺百病消。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敲打三焦经可以保持五脏六腑的经络通畅,使人体气按揉起来不太方面,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敲打。每天晚上睡觉前,是敲打三焦经的最佳时期。因为三焦经气血最旺的时候是在亥时,也就是晚上二十一点到二十二点之间。

结节肿瘤通胆经:

敲胆经,主要在 刺激胆经,强迫胆汁的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能力,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而且可以使胆经的活动加速,将大腿外侧堆积在胆经上的垃圾排出,因此,这个运动直接就会使臀部和大腿外侧的脂肪减少,起到减肥的作用。

情志忧郁疏肝经:

中医五行讲“怒伤肝”,现代人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经常感到抑郁,这样会使肝气受阻,气血不舒畅,久之产生内热,加重心气浮躁。 点揉肝经四穴(原穴太冲、荥穴行间、络穴蠡沟、合穴曲泉)具有很好的清肝火、疏肝气的作用。 直接通向肝经的原气,每天下午坚持在5点左右用手指按揉2分钟,尤其是在生发的春季,疏通肝气的效果最好。

体弱多汗灸任脉:

任脉长于胞中,与人体五脏所相连,循环全身。任脉不通,就会导致五脏功能下降。任脉的“任”字,有担任、妊养的含义,即任主胞胎。 如果任脉脉气失调,不仅影响生育,还可发生前阴诸病,如白带、月经不调、小便不利、 遣尿 、阴中痛等

循经处易患问题: 会阴痛、阴部痛、小腹痛、肚脐痛、中腹痛,胸前痛、咽炎、喉咙痛下颏痛。

虚汗怕冷拍督脉:

督脉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行脊里,入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可反映脑、髓、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肾为先天之本,主髓通脑,主生殖,故脊强、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统疾患与督脉有关。

循行部位易患问题: 会阴痛、痔疮、尾骨痛、腰骶痛、腰疼、后背疼、脖子痛、头后痛、头顶痛、前额痛等。

理论篇:

1、玄宗一指寻根术的介绍

2、了解人体弓弦应力、人体力线的基础理论

3、筋的理论及筋伤的诊断详解

4、诊断(寻根)技巧、治疗理念及方案

5、手法的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发力要求等

实战篇:

1、颈部:

颈椎病

头痛

眩晕

耳聋

耳鸣

咽炎等等手法练习

2、肩部:

肩周炎

网球肘

学生肘

腱鞘炎

腕管综合症

手臂麻木

厨师肩等手法及练习

3、腰部:

腰间盘突出症

梨状肌综合征

急性腰扭伤

慢性腰肌劳损

骶髂关节综合症

腰曲过大或变直等手法及练习

4、膝部:

膝关节不能上下楼

不能下蹲

弹响膝

股四头肌损伤

腘绳肌损伤

小腿三肌损伤

跟腱损伤

踝关节扭伤

足跟痛

足跟骨刺

足底筋膜炎等手法及练习

5、背部:

肩胛骨弹响

脊柱侧弯

高低肩等手法练习

6、正骨部分:

颈椎上段

下段复位手法

胸1/4、5/8、8/12复位手法

腰椎段、骨盆、骶椎复位手法

膝关节复位手法

长短腿、阴阳脚、O型腿正骨要领及练习

具体病症:

7、脊源性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8、秒杀痛经、踝关节扭伤技术,乳腺增生调理技术

9、快速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绝技

10、快速治愈骶髂关节损伤导致的腰腿痛绝技

11、膝关节手术前的治疗技术

12、体质诊断与调整

13、摸脊诊断相关疾病的技巧

14、面部美容微整

15、胃痛、胆囊炎,心脏病的止痛调理方法

16、薪火相传玄宗秘法 祛痛术,调眼疾术

避免暴饮暴食。按摩后休息,注意肩部的保暖和休息,不应受到风寒的影响,不应立即洗澡,也不应触摸肩部的皮肤和肌肉。月经期和妊娠期,患有出血性疾病和传染病,皮肤易感染和损伤的妇女不宜按摩。按摩前避免饥饿或暴饮暴食。进食后最好休息一段时间。

注意肩部温暖,不受风寒影响:肩部按摩后,体表毛孔张开,很容易感受到风寒之邪。因此,按摩后,宜在舒适温暖的环境中休息恢复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其他活动。不应立即洗澡:肩部按摩后,毛孔张开,血液积聚在体表。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立即脱掉衣服洗澡,你会很容易受到寒邪和风寒的影响。不适合触摸肩部的皮肤和肌肉:按摩有放松经络和疏通侧支的作用。按摩后经络通畅,气血聚集,血液循环旺盛,出现红热。如果肩部按摩后皮肤发热、发红、肌肉酸痛,这是正常的。不要触摸肩部的皮肤和肌肉。

注意肩部的休息:肩部按摩后休息,不要过度锻炼肩部。月经期和妊娠期,患有出血性疾病和传染病,皮肤易感染和损伤的妇女不宜按摩。颈部和肩部是人体的上部。中医称之为督脉上部,即玉枕关所在部位。这部分很精细,所以治疗也要小心,操作不要太重。治疗应视情况而定,因为颈椎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五种类型。

如果只是颈部和肩部疼痛,则相对较轻。一般可治疗一个疗程。如果伴有头晕、手麻木或背痛,应根据椎动脉类型、神经根类型或脊髓压迫进行治疗。有些颈椎病患者还会导致胸闷、胸闷、心悸和呼吸短促。有必要检查脊椎是否倾斜。在疏通背部经络的同时,还应做一些复位的方法来缓解压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络总结笔记

经络总结笔记,所谓任督二脉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贯穿脏腑肢节,协调阴阳,调节体内各部的脉络,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络总结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络总结笔记1

1、经脉

正经:十二经脉: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离、入、出、合)。

奇经: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十二经脉气血有余,则流注于奇经八脉)。

连属:经筋,为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活动)

皮部: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亦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2、络脉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有十五。(十二经脉、督任、脾之大络)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孙络:又叫孙脉,是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走向交接:

手三阴经(胸腔)→手三阳经(手指末端)→足三阳经(头面部)→足三阴经(足趾末端)→手三阴经(腹腔、胸腔)

▲阴经与阳经交于手足,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头为诸阳之会),阴经与阴经交于胸部。

2、十二经脉分布:

(1)头面: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2)四肢: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①上肢内侧:手太阴经在前缘,手厥阴经在中线,手少阴经在后缘。(太、厥、少)

②上肢外侧:手阳明经在前缘,手少阳经在中线,手太阳经在后缘。(阳、少、太)

③下肢内侧:足太阴经在前缘,足厥阴经在中线,足少阴经在后缘。(太、厥、少)

内踝上八寸以上足太阴脾经在前缘,足厥阴肝经在中线。

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缘,足太阴脾经在中线。

④下肢外侧:足阳明经在前缘,足少阳经在中线,足太阳经在后缘。(阳、少、太)

(3)躯干:

①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行于腋部;足太阳经行于腰背部;足少阳经行于侧面;

②足三阴经及足阳明经行于胸腹部,其中,自胸腹正中线向外的顺序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表里、流注: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经络总结笔记2

经络保健操

1、起势

两脚慢慢分开,保持与肩部一样宽,两膝微微弯曲,双手自然的下垂,放松胯部,闭目养神,下面每一节都是这样的基本动作。

2、拍打两侧胳肢窝和胁部

第一步

拍打左侧胳肢窝,左臂上举,用右手掌拍打左侧胳肢窝,一般拍打36下左右,然后顺势拍打左侧胁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拍打左侧胁部,拍打胁部时,由腋下拍打至侧胯部,再由侧胯部拍打至腋下,一般上下来回拍打2-3遍。

第二步

用左手拍打右侧胳肢窝和右侧胁部,方法同第一步,心脏、肺、乳腺患者尤其要多拍此处,两肋中间有,胸腺穴位,拍打按摩可起到安抚心脏的作用。

3、拍打大椎

手掌轻轻的握空,慢慢的拍打颈椎,可以用两只手一起拍打,在拍打到头部时,微微向前下倾,这样就更有利于怕打按摩了,一般需要拍打25下为宜。

4、拍打颈部

第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颈部后侧,从风府穴起拍至颈后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前倾,便于拍打,一般拍打5遍;第二步,用左手拍打颈部左侧,从风池穴起拍至肩颈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向右前侧倾斜,便于拍打,然后用右手拍打颈部右侧,方法同上,采用由上而下顺拍,一般拍打5遍;第三步,搓摩脖子,下巴仰起,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下巴抹脖子至颈项处天突穴,一般36下左右。

5、拍打后背、背部两侧膀胱经、背部中央督脉(华佗夹脊)

第一步

扭摆拍打后背,以腰为轴带动两臂,左手手掌绕至体后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同时右臂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左侧后背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再反方向左右轮换拍打。右手内旋向右下方绕至背后,屈肘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左臂同时向左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右肩部,如此反复拍打,一般拍打遍数为四八拍。拍打时动作要协调,利用肩背及腰部转动时的惯性。

两臂摆动时肩、肘、腕关节要灵活,拍打力度要适宜。拍打后背时,臂应尽量向后上屈,使自己不易接触的背部得到拍击锻炼。如此不断地扭身、摆臂,两手交替进行拍打,拍打次数自定。

第二步

用两只手轻轻拍打腰背两侧的膀胱经,记得用手心或者手背轻缓的拍打右侧一直到臀部的位置,这样再互换双手,来回反复拍打10次为宜。

第三步

用掌背拍打背部中央即督脉以及华佗夹脊,华佗夹脊也叫夹脊穴,自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开半寸处是穴,十二个胸椎和五个腰椎两旁共三十四个穴。拍打背部督脉以及华佗夹脊时,由背部正中上方(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拍打至长强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

6、拍打胸腹两侧、胸腹中央任脉

第一步

双掌同时轻拍胸腹部两侧,由两侧锁骨处拍打至两大腿根部,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

第二步

拍打胸部中央即任脉(宜轻拍),从颈下天突穴拍打至腹下曲骨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胸腹有心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

7、拍打肩井、肩髃、肩髎穴

第一步

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然后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肩井穴位于肩部中央,大椎同一水平线,是胆经上的重要穴位。

第二步

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肩髃、肩髎穴,然后左手掌拍打右肩髃、肩髎穴,拍打时,手臂略微抬起,使肩臂头显得相对圆滑,便于拍打,一般拍打36下左右。当上肢向外平举与躯干成90度角时,由于肩三角肌外侧部分收缩,在肩峰上面形成两个窝,前方一个窝的中心是肩髃,后方一个窝的中心是肩髎穴。

经络总结笔记3

脸部经络按摩

一:推法

用手指罗纹面着力于面部的 一定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移动。推法可分为分推法和合椎法。分推法是用双手手指罗纹面自面部的中央部向不同方向推开。分推要求两手用力均匀,动作 协调一致。合推法是用双手手指罗纹面自面部两侧向中央部合拢。要求同分推法。两法常配合应用。推法可以疏风活络,健脑宁神,并可缓解肌肉组织痉挛,使其放 松,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

二:按法

按法是用手指罗纹面着力于面部或肢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手法,要求按压方向垂直,力量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皮下组织 的深部。此法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常与揉法合作,称为按揉法。按法有明显的开通闭塞作用,可扩张血管改善组织的血液供应,使机体内氧化作用增强,还能消除淋 巴管内的瘀滞状态,增加组织的营养而消除水肿。

三:揉法

用手指指端在面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缓和、小幅度的旋转、滚动、摩擦等动作,揉法与摩法有一定区别,揉法着力较重,操作时吸定一部位,并带 动该处皮下组织;而摩法只在体表环旋、抚摩,并不带动皮下组织。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可以结合应用。揉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除肿胀、调节新陈代谢、增 强面部肌肉弹性的作用。

四:拿法

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配合,拿捏松弛的肌肉(如颈项部)和软组织的一种动作。操作时,要求各指指腹拿住肌肉,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手 法要轻而灵活,力量适中。拿法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使松弛的肌肉恢复正常,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再生能力。

五:擦法

用手指罗纹面或掌心附着子皮肤表面某一部位,进行直线来回的摩擦,擦时用力不要太大,动作要均匀连续,用力要稳。擦法对皮肤及皮下穴位有柔和温热的刺激作用,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六:摩法

用双手指端或手掌,在皮肤表面作环形平滑运动,手法适中,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摩法有温经通络,消积散瘀的作用,可使面部表皮死细胞脱落,改善汗腺与皮脂腺的功能,加速淋巴和血液的流动,良性刺激末梢神经。

  01

按压

肩部如果是落枕了需要用手掌对肩部损伤的部位进行按压,不要用击打的方式,而是下压来活动扭伤的经络。

02

捏按

肩部如果是用力过猛造成了拉伤,按摩的时候最好适用手指进行捏按,适当的对穴位进行刺激。

03

揉按

肩部如果是挫伤则最好使用揉按的方式,配合万红花油等外用药物进行揉搓,让药液渗入皮肤组织内。

04

混合按摩

如果是对肩部进行保养按摩则是多种方式进行混合按摩,以身体的承受能力为限,甚至可以专业的使用脚压来放松肩部。

05

按压时根据不同的环境可以选择坐立按压或者背躺按压,以方便按摩时的力作用于肩部取得更好的效果。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这是古代中医为此病的命名,意思是人到了50岁,多会得此病。这是因为人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会开始由壮年朝向老年迈进,此时,肾脏虚弱,阳气不足,从而筋骨失养,于是多会发生经络不通的问题。俗话说:“痛则不通,不通则痛。”显然,肩周炎的起因还是气血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到了现代,人们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好,从而经络过早堵塞,自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低,几乎成了必然。

前几天,我还遇到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她一大早就来看肩周炎,说:“我平时虽然肩部累、疼,但能坚持着上班、生活,可从昨天开始,手臂根本就抬不起来了,现在连头发都没办自己梳。”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想要让她迅速地减轻疼痛,那我只有多穴连用,为病人充分调理气血了。于是,我用针灸来给她针足三里穴、条口穴、解溪穴、陷谷穴。针的时候以补为主,很快病人就感觉到了,说:“真的好多了,感觉不是刺痛的感受,能稍微动一下。”这就对了,针灸的好处在于见效快,不过不建议个人随便使用。病人针完之后问:“是不是明天还要来?这样要针多久啊?我请假挺麻烦的。”我反问她:“刚才针的4个穴位你都记住了吗?”她表示记住了。我说:“回去之后每天对这4个穴位进行按摩,如果能艾灸则更好,每个穴位灸10分钟左右就行。如果你觉得没效果,就再来回诊。如果好了,就没必要来了。”那之后,病人再也没有来过,我坚信她已经完全摆脱肩周炎的痛苦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很有必要认识这4个穴位的功能。足三里穴自不必说,民间都对它的功效交口称赞,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说足三里穴具有大补功效的意思。肩周炎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气血不足、经络不畅。能有这样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穴位,当然对肩周炎是再好不过的了。自己平时可多按足三里。穴位很好找,正坐,屈膝,从外膝眼向下3寸,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的地方,朝胫骨旁边横1指就是了。多按,多艾灸,就可以有效地调解机体气血、疏风化湿。

而条口穴呢,它又名“肩凝穴”,可见与肩周炎的亲密关系了。穴位在足三里向下,过当犊鼻8寸,与胫骨之间横隔1指宽的地方就是。按这个穴位时,可将食指弯曲,用指关节按住穴位,然后伸曲脚部,采取一上一下的方法就行。这时,会感觉腿部有痛胀感,甚至是麻麻的,这就说明气血已经被堵塞得严重,只有极力地按通了,气血才会重新通畅起来。遇到严重的酸麻时,可用艾灸的方法,灸10分钟左右即可。

解溪穴就在脚背的踝关节横纹中间,那里有个下陷的凹点。简单的取穴方法一般可采用正坐的方式,将脚平放,然后用拇指顶住脚背踝关节的下陷点,那里便是解溪穴了。按摩方法以按揉甚至是掐的方法为主,不过指甲一定要剪好,以免伤了皮肤。这个穴位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其舒筋活络的功效极强,能有效地为身体输送气血。

最后一个穴位是陷谷穴,它也是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脚背上,可在第2趾与第3趾结合的前方下陷点寻找。它不但能输送胃经气血,而且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阳气,这样能使人经络通畅、身体温热,有效地促进身体经络的循环。

这4个穴位联合治疗肩周炎可称为一服“大药”,虽然用的时间有些长,但是效果很好。这种方法一般适合特别严重的肩周炎患者,能迅速地缓解肩部疼痛带来的生活不便。平时哪怕肩部能忍受,不妨也多按一按,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人免受疾病折磨,岂不是利己之事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350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