Сон的复数为什么是сны?

Сон的复数为什么是сны?,第1张

这个名词在加词尾的时候,词中的母音о要去掉。

有些名词在构成复数形式时,词中的母音о、е要去掉,再加复数形式的词尾-ы或-и,还有些名词构成复数时,重读音节在词尾。

还有一些名词,在变成复数的时候,词尾不是-ы或-и,而是-а或-я,这时它的重读音节就在词尾。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ВПСоловьев-Седой,1907—1979)俄罗斯音乐元帅,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争着我吧》、《海港之夜》等歌曲的作者。

中文名: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外文名:ВПСоловьев-Седой

国籍:苏联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地:圣彼得堡

出生日期:1907

逝世日期:1979

职业:作曲家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争着我吧》、《海港之夜》

简介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ВПСоловьев-Седой,1907—1979)是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1907年4月25日生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1979年12月2日卒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少年时自学巴拉莱卡,后又学习吉他和钢琴。1923年小学毕业后在俱乐部、艺术体操训练班和广播电台任伴奏员和即兴演奏员。1929—1936年先后在穆索尔斯基音乐学校和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曾师从梁赞诺夫。卫国战争期间在前线部队中从事音乐工作。1948—1964年任列宁格勒作曲家协会主席。1957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43、1947年获苏联国家文艺奖,1959年获列宁文艺奖,1967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海港之夜》(1941,丘尔金词)、《唱吧,我的手风琴》(1941,达维多维奇词)、《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1944,法梯扬诺夫词)、《出发》(1955,杜金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马都索夫斯基词)、《士兵叙事歌》(1961,马都索夫斯基词)等。

生平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真姓:索洛维约夫),苏联著名作曲家、苏联人民艺术家,曾任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作曲家协会主席、苏联作曲家协会理事等职,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活动家、列宁格勒州保卫和平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他于1907年4月12日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巴维尔是维捷布斯克人,曾在沙皇军队服役,之后来到彼得堡打工,熬过了一段四处飘零,忍饥挨饿的苦日子后,总算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在老涅夫斯基大街139号房子打扫院子。母亲安娜是普斯科夫的农家女,她在彼得堡打工时和巴维尔相识并结了婚。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父亲进了一家面粉加工厂做了工人,全家老小从窄小阴暗的半地下室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房间。全家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从童年起,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就生活在音乐的氛围里。父亲手风琴拉得很好,母亲会唱很多俄罗斯民歌。母亲曾在著名的女歌唱家阿·维亚利采娃家里做过很长时间的清洁工。女主人发现她有音乐天赋,打算送她去做合唱团演员,可她不愿去,一来想在家里好生培养子女,二来丈夫坚决反对妇女干这一行,故而谢绝了。临走时,女歌唱家送给她一台留声机和自己灌制的唱片。母亲在家里经常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听女歌唱家的唱片。她把一生喜欢唱歌的嗜好传给了二儿子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父母总爱把他送到乡下去呆一段时间:有时送到普斯科夫的外祖父家,多半时间则是送往父亲的老家。在乡下的日子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接触并爱上了农村原生态的民间歌谣。夏天烈日炎炎,由于成天在太阳底下玩耍,他的头发都晒白了。父亲亲昵地叫他“谢多伊”(俄语里“白头发的”意思)。院子里的孩子们也跟着这样叫,于是“谢多伊”这个外号就叫开了。最初发表作品,他把“谢多伊”作了自己的笔名,后来改为了“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八岁那年,有一天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泪流满面,苦苦哀求父亲给他买巴拉莱卡琴。父亲为他对音乐的执著所打动,便去商店给儿子买了一把简单的巴拉莱卡琴。他喜不自胜,从早到晚,当当响地弹个不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他又学会了吉他和钢琴。他还和两个朋友组成了一个三重奏(巴拉莱卡、吉他、曼陀林),没有排演场,他们就在楼梯上排练。在他们家住的房子里,住着一个歌剧院乐队的大提琴手。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与他很要好,经常跟着去歌剧院听歌唱家费多尔·沙利亚平的演唱。这栋房子里开了一家小**院,银幕旁放着一台钢琴,用来为无声**配乐的。索洛维约夫—谢多伊非常好奇,请求放映员让他按按琴键,他凭乐感很快就弹会了俄罗斯民歌《月儿闪闪亮》。放映员称赞不已,允许他每天早晨弹弹琴,而他就帮着做些杂事,如搬片,倒片,打扫卫生等。这栋房子里还成立了一个青年俱乐部,不少青年人经常聚集这里,唱歌弹琴,放映幻灯,排演戏剧。涅夫斯基大街139号,可以说是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走向音乐之路的起点,用苏联人民演员亚历山大·鲍里索夫的话说,是他的“第一所音乐大学”。

起初,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想当个造船专家,但母亲的去世与父亲的疾病,迫使他自谋生计,出门挣钱。十六岁中学毕业,他曾在俱乐部、舞厅、**院(无声**)即兴演奏乐曲,在艺术体操学校给体操课伴奏,在电台给广播操节目伴奏。二十二岁,他才开始学作曲,作曲家阿·日沃托夫听了他的演奏,赞赏备至,推荐他去了中央音乐学校(现为穆索尔格斯基音乐学校),就读于音乐教育家彼得·梁赞诺夫执教的作曲班。两年后,该校作曲专业停办,学生全部转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创作了24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1934年,他发表处女作——歌曲《粮食》。同年,用笔名“谢多伊”出版《抒情歌曲集》,他的**交响乐《游击战》在列宁格勒广播电台播出。1936年即大学毕业那年,在苏联作曲家协会列宁格勒分会举办的群众歌曲比赛中,他一举拿了两个一等奖(《阅兵式》和《列宁格勒之歌》)。

著名音乐家伊·杜纳耶夫斯基慧眼识珠,发现了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音乐才华。上世纪30年代末,他与诗人亚·丘尔金谈及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时,说道:“在列宁格勒音乐的天空,一颗新星——年轻的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正在冉冉升起。我不想做预言家,但我相信他必定前途无量”

1941年6月卫国战争爆发。秋天,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一群列宁格勒的音乐家去了奥伦堡,在那里组建了一个名叫“鹰”的小剧团。他率领小剧团的演员们奔赴加里宁前线的勒热夫地区,先后在乌拉尔的军事工厂、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巡回演出。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深刻地了解了前方战士的生活、苏联军人的性格、思想、情感,这些都反映在他的歌曲里。他在战争时期一共写了六十多首歌曲,歌中展现了苏联人民的美好心灵,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战斗情谊和苏联各族人民的团结。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十分喜欢作家、诗人康斯坦丁·米哈依洛维奇·西蒙诺夫的诗《等着我吧》,并给它谱了曲,结果遭到全盘否定。某些音乐评论家和政工人员说,国家在战争年代里,需要进行曲和歌颂“斯大林同志”的歌曲。但作曲家以为,《等着我吧》这样的歌曲,在战争中同样能起到动员人民群众打击敌人,保卫苏维埃祖国的作用。生活表明,人民的精神需求广泛而多样化,战争中人们不仅需要慷概激昂的战斗歌曲,也需要委婉动人的抒情歌曲。不久,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又创作了歌曲《海港之夜》。

唱吧,朋友们,

明天要航行,

航行在那夜雾中。

快乐地歌唱吧,

亲爱的老船长,

让我们一起歌唱。

再见吧,可爱的城市,

我们明天就要远航。

当天刚发亮,在那船尾上

亲人的蓝头巾在飘扬。(王毓麟译配)

听吧!天亮水兵们就要出征了,尽管怀着别离故乡与亲人的些许忧伤,但他们仍然快乐地歌唱。亲人们手中挥舞的蓝头巾啊,是平安的祝福,是鼓舞的力量,更是凯旋的期盼。

歌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941年8月的一天,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其他的音乐家、文学家一起到列宁格勒的港口参加卸木材,清理场地的劳动。收工后天已经很晚了,他和诗人亚·丘尔金在卸完木材的驳船上坐下来休息。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没有丝毫战争的迹象。不远处,在蓝色雾霭笼罩的海湾,停泊着一艘军舰,从船上传来手风琴声和轻轻的歌声。两人听了很久,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边听边想:写一首美好而宁静的海港之夜的歌多好呀。回家路上,他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亚·丘尔金,立即得到了赞同。刹那间,他脑子里忽然出现了“再见吧,可爱的城市,我们明天就要远航”这样一句话。回到住所后,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在这个句子里找到了歌的音调。过了两天,他把谱好的曲子交给了丘尔金。第三天《海港之夜》便完稿了。作曲家协会的人看了,觉得缺乏战斗性,调子低沉,甚至有点凄凉,不符合战争时期的要求。作者便将其放到了箱子里。秋天在奥伦堡时,他再次把歌拿给同行们看,被说成是茨冈歌曲,又被搁置起来了。1942年3月,他与小剧团在距前线一公里多的地方,为二十多个战士慰问演出。快要结束时,他大胆地拉起手风琴给战士们唱了他的《海港之夜》。当第二段唱到“再见吧,可爱的城市!”时,战士们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轻轻地唱起来了

《海港之夜》几经周折,终于接受了前线的“洗礼”,从前方唱到大后方,从苏联唱到全世界,赢得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同时也使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驰名遐迩。为什么这首歌在严酷的战争年代竟受到战士们的喜爱?因为歌里不仅有诚挚,也有深思;不仅有淡淡的忧伤,也有巨大的内在力量。前方的战士们听了,心里温暖多了,战争的痛苦忘了,离别的愁绪减轻了,胜利的信心增强了。

在战后的和平年代,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新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米·马图索夫斯基作词)在1957年夏季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走红,苏联和世界的歌迷们为之倾倒,完全陶醉在莫斯科郊外迷人的晚上了。

深夜花园里,

四处静悄悄,

树叶儿也不再沙沙响。

夜色多美好,

令我心神往,

在这迷人的晚上。(薛范译配)

不到两个月时间,我国著名歌曲翻译家薛范先生就迅速将它译介到我国来了。那悦耳动听的旋律,那纯洁坦挚的恋情,在我国感动了几代人,吟唱了几十年。这首歌是为文献记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所创作的四首插曲中的一首。它是1955年夏季,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诗人马图索夫斯基在列宁格勒近郊的别墅里创作的。新闻纪录片厂领导审查后,说是一首软绵绵的歌子。不过,最终还是被采用了。影片放映后没产生多大反响,倒是歌唱家弗·特罗申在广播电台把它唱出名了。广大听众听了非常喜欢,纷纷写信给广播电台,要求重播。1957年夏季,在莫斯科举行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联欢节的歌曲比赛中,《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获得了一等奖和金质奖章。这是歌的两位作者压根儿没想到的。联欢节闭幕后,各国青年将这首歌带回自己的国家,不久它便风靡世界了。作为世界上正在演唱中的歌曲,它被收进了《吉尼斯纪录大全》一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为了俄罗斯的音乐象征。

1958年,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来到列宁格勒,在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家里做客时,两人四手联弹演奏了一曲欢快的华尔兹,接着又演奏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回国前,克莱本在莫斯科举办了告别演出,电视台直播了演出盛况。两人演奏了不少作品,但观众仍不满足,不停地鼓掌。他们只好又演奏了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顿时大厅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喝彩声。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六十大寿时,他的朋友马图索夫斯基专程从莫斯科赶到列宁格勒,参加在音乐厅举行的祝寿活动。那天,马图索夫斯基穿着一身烫得笔挺的衣服,肩上却背着一个军用包。他登上舞台,从肩上取下军用包,把生日礼物一样一样地拿了出来:肥皂、香粉、香水、水果糖、雪茄烟,统统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牌子的。整个音乐厅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据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回忆说,在列宁格勒的“白夜”,他家的窗户敞开着的,房子前面的丰坦卡河边聚了一群又一群的青年合唱队员,他们尽兴地唱着“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在列宁格勒的晚上。”一连几个晚上都是这样。当时,很多人都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改成了各自城市的晚上,例如:“列宁格勒的晚上”、“雅罗斯拉夫尔的晚上”、“克拉斯诺达尔的晚上”、“沃洛格达的晚上”,等等。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收到许多列宁格勒市民的来信,要求把歌名改为《列宁格勒的晚上》。诚然,他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列宁格勒。在他看来,涅瓦河畔这座城市的建筑本身就是由优美的旋律构成的,所以他深情地说道:“我爱我的城市爱得神魂颠倒。列宁格勒是我创作的主题,列宁格勒是我的眷恋,列宁格勒是我的骄傲。”尽管如此,但他认为,歌名不用改了,因为莫斯科是祖国的象征。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一生创作了四百多首歌曲,谱写了七部交响乐曲,为三个芭蕾舞剧、十个轻歌剧、二十四个话剧、八个广播剧、五十多部**配乐。他的艺术之根牢牢地扎在俄罗斯民间创作,尤其是城市抒情歌曲和农村民谣的沃土里。他的作品闪耀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彰显出浪漫主义的抒情特色。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遵循一个不变的信念:“我们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事情,有许多的情感。生活中有要颂扬的东西,也有要体验的东西——深刻而具鼓舞力。”

鉴于对苏联音乐的杰出贡献,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与奖励:1943年因《海港之夜》、《唱吧,我的手风琴》等歌曲获得斯大林二等奖,1947年因《是启程的时候了》、《我们好久没在家》等歌曲获得斯大林二等奖,1959年因《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出发》等歌曲获得列宁奖,1967年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75年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此外,他还获得三枚列宁勋章(1957、1971、1975)和一枚红星勋章(1945)。

墓碑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于1979年12月2日夜晚在列宁格勒病逝,安葬于沃尔科夫墓地。1985年在他的墓前建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墓碑,黑色基座上矗立着一架巨大的竖琴雕塑。建筑师和雕刻家的构思十分巧妙,似乎想告诉人们: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生前献身音乐艺术,身后仍抚琴鸣奏,他要让悠扬婉转的旋律永远回荡在俄罗斯的上空。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德·波克拉斯在庆贺他七十寿辰的贺词里说道: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是我们时代的苏联歌曲,是战争时期用一颗同情之心建立的功勋,是为争取和平进行的斗争,是对祖国和故乡的温柔之爱,是经过伟大卫国战争烈火锻炼的一代苏联人的饱含激情的编年史。

1944年苏联设计了一种叫做T-44的新式中型坦克,1945~1949年间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但使用证实该坦克可靠性差。T-44坦克是在早期T-34/85坦克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改进有扭杆悬挂、横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形状良好的车体。该坦克有4名乘员,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机电员,航向机枪固定在车体上,由驾驶员控制发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进型,但是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以及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都使用过该坦克。改进后的T-44 坦克称为T-44M坦克,70年代仍用于训练。

T-54坦克是从T-44坦克演变过来的,第一辆样车于1946年制成,1947年在哈尔科夫坦克厂(Харьков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投产。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共生产T-54/T55坦克50000辆左右,约占全世界二次世界大战后坦克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直到 1981年,苏联鄂木斯克坦克厂(Ом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仍在生产T-55坦克,而此时T-62坦克早已停产。

T-54/T-55坦克在1967年和1973年中东战争中以及安哥拉,越南战场和印巴冲突中都使用过。该坦克具有良好的武器和装甲、使用维修比较简便、潜渡设备安装方便和具有夜战能力,主要缺点是火炮俯角小,火控系统太简陋、火炮射程有限、外组燃料箱易起火。

结构特点

一、总体布置

车体为焊接结构,驾驶舱在车体前部左边,战斗舱在车体中部,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在车体尾部 驾驶员有1个向上抬起并向左旋转开启的舱盖,舱前有2个潜望镜,其中的1个可换成红外潜望镜。

车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电瓶及燃料箱。驾驶员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

炮塔为铸造结构,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制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在炮塔内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内右边。车长有1个可以360°回转的指挥塔,其上有1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ТПК-1瞄准镜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顶的前部,指挥塔上有4个潜望镜。装填手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和1个MK-4型潜望镜。

二、武器系统

1主要武器

T-5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Д-10T式100mm线膛坦克炮,其改进型用于СУ-100自行火炮。 Д-10T式坦克炮有1个水平滑动的炮闩,其反后坐装置包括1个液压驻退机和1个液气式复进机。

该炮身长5608m,重1948kg,最大射程为16000m,平均射速为4发/min。 早期T-54坦克未装火炮稳定器,T-54A型坦克则装有高低向火炮稳定器,火炮型号为Д�10 ТГ式。T-54Б、T-54B、T-55和T-55A型坦克均安装Д-10T2C式火炮,并配有高低向和水平向双向稳定器。后来,对早期车型的火炮和稳定器进行了改装。

2弹药

Д-10T式100mm坦克炮可以发射下列弹种:БР-412式穿甲弹、БР-412Д式被帽穿甲弹、 ф-412式榴弹、ОФ-412式预制破片榴弹、ЗБК�5М式尾翼稳定破甲弹和БМ-8式曳光高速脱壳穿甲弹。

T-54坦克携带炮弹34发、762mm机枪弹3000发和127mm高射机枪弹500发。T-55坦克携带43 发炮弹和762mm机枪弹3500发。

3火控系统

该坦克的火控系统比较简单。车长操纵指挥塔,用ТПК-1潜望镜搜寻目标,当捕获到目标时,调动炮塔为炮长指示目标,然后由炮长进行精确瞄准射击。炮长有1个ТШ2-22瞄准镜,该镜有35×和7×两咱放大倍率。

在车长和炮长瞄准镜上均刻有“∧”形标志,通过调整火炮方位角和俯仰角使瞄准镜上的有关弹种的瞄准标志与目标对准即可进行射击。

最先安装夜视设备的是T-54Б型坦克,后来对早期型号进行了补装。T-54/T-55坦克的夜视设备包括(1)安装在车体前上装甲板右边的ФГ-100红外前灯和TBH-2红外观察潜望镜,可为驾驶员提供40~60mm的夜间观察能力;(2)安装在车长指挥塔前的ОУ-3红外探照灯和TKH-1车长红外潜望镜,可为车长提供大约300mm的夜间观察能力;(3)安装在主要武器右边的л-2红外探照灯和 ТПК-1-22-11炮长夜视瞄准镜,可为炮长提供800~1000m的夜间观察能力。 早期T-54坦克的炮塔旋转和火炮俯仰运动均由炮长手动操作,但后期的车型改为由炮长手控的电驱动操作,手动操作驱动装置作为应急备用而保留。

4辅助武器

辅助武器包括2挺762mm机枪和1挺127mm机枪。СГМТ式762mm并列机枪安装在火炮右侧;同型号和同口径的另1挺762mm航向机枪固定在车体前上装甲板上,由驾驶员利用变速操纵杆上的按钮控制射击;安装在装填手舱盖外面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机枪用于对空射击。

三、推进系统

1发动机

该坦克装有1台横置在车体后部的B2型4冲程12V60°水冷柴油机,在2000r/min时标定功率为 382kW(520马力)。

该发动机采用电动机驱动为主要起动方式,压缩空气起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辅助起动方式。由于T-55坦克装有1个AK-150型空气压缩机,可以提供比较恒定的压力,所以它的发动机以压缩空气起动为主要起动方式,将电动机驱动作为辅助起动方式。

为了增大坦克行程,除了在车内设前组和中组燃油箱外,还在车体外面设有外组燃油箱;在车体右侧翼子板上设有4个扁平油箱,其中第一、二、四个油箱各有93L柴油,第三个油箱为润滑油箱,在车体后面还可以附加2个筒形燃料箱。

2传动装置

该坦克的传动装置由齿轮传动箱、主离合器、变速箱、风扇联动装置、行星转向机和侧传动装置组成。

该传动装置的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等优点,然而性能较差。它可以为车辆提供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最大车速为50km/h。转向机构为二级行星转向机。

3冷却系

发动机冷却系是液冷、密闭、压力循环式的,使用的冷却液在夏季是水,在冬季是防冻液。冷却系包括管片式水散热器、离心式风扇、进出气百叶窗及风道等。

4行动装置

该坦克采用扭杆悬挂装置。车体每侧有5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1个前置诱导轮、1个后置主动轮,在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处装有旋转式液压减振器,诱导轴曲臂上装有蜗轮蜗杆式履带调整器,以调节履带张紧度。采用全金属单销式履带。

5潜渡设备

早期T-54坦克未装潜渡设备,尔后配备的潜渡设备有两种潜渡筒,一种是实战使用的小直径潜渡筒,另一种是训练使用的大直径潜渡筒。前者使用时安装在装填手潜望镜上方,不使用时装在炮塔后部或车体后部,后者使用时安装在装填手舱口上,安装和拆除潜渡筒各需要15~30min。坦克潜渡江河时通常挂一档行驶,并借助车上的航向仪导航。

四、防护系统

1装甲防护

铸造炮塔有比较理想的防弹外形;车体低矮、装甲板有良好的倾角,是该坦克提高生存力的主要措施。

2烟幕装置

该坦克装有热烟幕施放装置,施放时在行进中的车后形成一条白色烟雾,可持续2min。

3三防装置

早期车型未安装但在后期车型上装有三防装置,后来对早期车型进行了加装。

型号演变

1T-54坦克早期型

这是T-54坦克投入使用的第一个车型(预生产型),未安装潜渡筒,但炮塔上有2个转塔和1个较宽的炮塔防盾,炮塔后部明显呈球形。

2T-54坦克

这是T-54坦克的第二个生产型号,有1个带2个转塔的普通型坦克炮塔,右边的转塔装有1挺 ДШКМ式127mm机枪。当该坦克装上红外夜视设备时,便称为T-54A(M)坦克。

3T-54A坦克

该型坦克在5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装有Д-10ТГ式火炮,该炮配有高低向稳定器和高低向动力驱动装置,首次安装抽气装置,其他改进包括电动机油泵、舱底排水泵、改进型空气滤清器和自动灭火装置。最初制造的T-54A坦克未安装红外夜视设备,但现在大多数都加装了这种设备,并称为T-54A(M)坦克。该型坦克的炮长瞄准镜型号为ТШ2A-22。

4T-54Б坦克

该坦克于1957~1958年开始服役,是第一个一开始就装红外夜视设备的车型。该坦克装有Д -10T2C式100mm火炮并配有双向稳定装置,炮长瞄准镜型号为ТШ2-32,潜渡设备也做了改进。

5T-54B(或T-54X)坦克

这是T-54与T-55之间的过渡车型,与T-54Б型坦克相似,但装填手转塔被一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代替,炮塔上未安装127mm高射机枪。包括T-54Б坦克在内的所有T-54坦克装填手舱盖前均有1个圆顶形通风口。

6T-55坦克

这是50年代末问世,1961年11月红场检阅时第一次出现的车型,与T-54坦克相比,主要改进有:改用B-55发动机(功率为426kW,即580马力),改进了传动装置,装有炮塔旋转底板,取消了装填手舱前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机枪。此外,还改进了集体式三防装置、发动机起动方式和炮塔通风装置,安装了火炮双向稳定器,加大了弹药基数。 安装127mm高射机枪的T-55坦克称为T-55(M)坦克。

7T-55A坦克

这是1963年5月第一次出现的车型,与T-55坦克的主要区别是:用新式的ПКТ式762mm机枪代替了СГМТ式762mm机枪;取消了762mm航向机枪,从而可多装6发100mm炮弹;升高了装填手和驾驶员舱盖;炮塔和战斗舱内均装有防辐射衬层,相当于加厚了舱盖和装甲厚度;改进了涉深水性能并改进了减振器和灭火装置。 装有127mm高射机枪的T-55A型坦克称为T-55A(M)型坦克。

8越南T-54/T-55坦克

越南的一些T-54/T-55坦克装有用螺栓连接的附加装甲,目的在于提高防护力。

9波兰生的T-54/T-55坦克

该坦克的外部储物箱位置与苏式坦克不同,包括炮塔械边的矩形储物箱和炮塔左后边的小型储物箱。1978年,许多T-54/T-55坦克火炮上方装有箱形激光测距仪;1979~1980年,该坦克底盘被改装成特种武器平台。

10印度T-54和T-55坦克

印度的一些T-54坦克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机枪被M2HB式127mm勃朗宁机枪所取代;在 100mm火炮炮管上装有类似L7式火炮炮管上的抽气装置的薄钢板管,以便使这些坦克与巴基斯坦59 式坦克相区别。

11以色列T-54和T-55坦克

该坦克是在1967和1973年中东战争中缴获的,其中许多坦克均进行了改装,改进项目包括:用105mm线膛炮取代了100mm线膛炮,并列机枪换成762mm勃朗宁机枪,127mmДШКМ式高射机

枪换成M2HB式127mm勃朗宁机枪,加装了新的火控系统、电子设备、空调设备、新型电台(安装在炮塔内后部)、美国步兵电话(安装在车体后部),在装填手位置处加装了762mm勃朗宁机枪,发动机排气口改成向前倾斜,装有备用履带,安装灭火系统和新型夜视设备。经过以上改进的 T-54/T-55坦克称为T1-67坦克。

12以色列T-54/T-55坦克

这是1984年公布的型号,除了先前对T-54/T-55坦克的改进项目外,还包括将发动机换成美国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公司的8V-71T发动机(功率为448kW,即609马力),传动装置改为新型半自动液力机械传动装置,装有与以色列M60和梅卡丽坦克一样的新型空气滤清器,在车体和炮塔上回装有Blazer反应装甲,车上装有卡迪拉克盖奇达信(Cadillac Gage Textron)公司的武器稳定系统,EI-OP公司计算机化的莫塔德(Motador)火控系统、新型车长指挥塔、红外探测器、车长、炮长和驾驶员的被动夜视设备、各咱外部储物箱、新的侧传动装置和改进的悬挂装置,用方向盘代替操向杆。

经过上述改进的T-54/T-55坦克以及经过现代化改进的T-62坦克可供出口。

13装有RO 105mm L7式火炮的T-55坦克

英国皇家兵工厂(Royal Ordnance Factory)用其全套L7A3式105mm火炮设备改装了1台T-55坦克并在埃及进行过试验。

14泰莱达因大陆汽车公司对T-54/T-55坦克的改装

美国泰莱达因大陆汽车公司通用产品分部(General Products Division of Teledyne Continental Motors)1984年底接受埃及陆军关于现代化改造T-55坦克的合同。改造后的T-55坦克装有105mm火炮、AVDS-1790-2C发动机(功率为551kW,即750马力)、CD-850传动装置,泰莱达因 2880型“平衡肘内肘内安装的液气悬挂装置”。其他改进还有炮口校正装置、车长微光潜望镜、炮长激光测距仪和数字式火控瞄准镜及三防装置。任选设备包括火炮动力驱动控制装置和稳定系统,功率为1kW的探照灯和驾驶员夜视仪。

15罗马尼亚T-54/T-55坦克

见“罗马尼亚T-55改进型主战坦克”条目。

16埃及T-54坦克

见“埃及拉姆塞斯2型主战坦克”条目。

变型车

抢救车

该抢救车净重32t,乘员3~5人,在装载平台上装有1台备用发动机,车后装有驻锄,车上还装有潜渡设备,吊车可起吊1t重物。由于车上未安装绞盘,牵引力有限。 该车的苏联名称为БТС-2中型坦克牵引车,详见“装甲抢救车和修理车”部分。

2T-54(A)装甲抢救车

该抢救车系民主德国研制,其制式装备包括引杆、全部抢救工具、提升重量为1t的可拆式吊车、辐射报警设备和化学战剂探测器。该车未安装绞盘和驻锄,但可以安装潜渡筒,需要时还可以在车前安装ПТ-54型或ПТ-55型扫雷滚轮。

3T-54(Б)装甲抢救车

该抢救车系民主德国研制,与T-54(A)相似,但在车体后部设有拖救绳托架,车前有一保护板。该车也未安装绞盘和驻锄,车重32t,乘员3~5人。详见“装甲抢救车和修理车”部分。

4T-54(B)装甲抢救车

该抢救车系民主德国研制,车重34t,乘员3~5人车上有一储物平台,备有潜渡筒,车后装有驻锄,车前装有推土铲和1架重型伸缩式吊车,最大起吊重量为2t。详见“装甲抢救车和修理

车”部分。

5捷克斯洛伐克T-55装甲抢救车

该车称为MT-55装甲抢救车,类似于T-55-T装甲抢救车,但车长有一位于车体右侧的指挥塔,与T-54/T-55坦克车长指挥塔相似。车上装有红外探照灯,1挺762mm机枪,车前可以安装扫雷滚轮,吊车能从载货平台上卸下装载的修理备件。详见“装甲抢救车和修理车”部分。

6波兰T-54/T-55装甲抢救车

波兰以T-54或T-55坦克底盘为基础,至少发展了WZT-1和WZT-2两咱装甲抢救车。WZT-1装甲

抢救车相当于苏联的БТС-2中型坦克牵引车,但稍有差别;WZT-2是新设计的,相当于苏联的Б

ТС-3。详见“装甲抢救车和修理车”部分。

7捷克斯洛伐克MT-55架桥车

该车是捷克斯洛伐克为替换MT-34架桥车研制的,装有1个剪式桥,架桥和收桥用液压系统操作。桥架在车前,桥长18m,有效跨度16m,最大承载能力为50t,车重37t,乘员2人。详见“装甲

架桥车”部分。

8民主德国BLG-60架桥车

该车是民主德国和波兰联合研制的,供两国使用,替换捷克斯洛伐克的MT-55架桥车。车上装有剪式桥,桥在车前架设,桥长216m,有效跨度20m,最大承载能力为50t,车重37t,乘员2人或3人。详见“装甲架桥车”部分。

9苏联MTY-20架桥车

该车是苏联于60年代末研制以替换老式MTY架桥车,为减小该车总长度,行军时将两端向顶上折起。该桥架设方法为平推式,桥全长20m,有效跨度18m,最大承载能力60t,车自重37t,乘员2人。详见“装甲架桥车”部分。

10苏联MTY架桥车

该车以T-54坦克底盘为基础制成,于50年代末列为苏军装备,桥为平推式,在车前架设,桥长123m,有效跨度11m,最大承载能力50t,车自重34t,乘员2人。详见“装甲架桥车”部分。

11战斗工程车

该车采用T-55坦克底盘,取消了炮塔代之以液压吊架,吊架可以360°旋转,车上装有1副钳形抓斗,可以清除树木和其他障碍,还可以将抓斗换成小型铲斗,车体前面装有液压操作的推土铲。详见“装甲工程车”部分。

12装推土铲的T-54坦克

T-54坦克和T-55坦克均可安装清除土障碍的БТУ推土铲或清除雪障碍的CTY铲。

13T-54和T-55扫雷坦克

T-54坦克和T-55坦克均可安装各种扫雷设备,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的扫雷滚轮和扫雷犁,苏式ПТ-54、ПТ-54M和ПТ-55扫雷滚轮,苏式KMT-4扫雷犁以及苏式KMT-5扫雷犁和扫雷滚轮。

性能数据

型号 T-54 T-55

乘员 4人 4人

战斗全重 36000kg 36000kg

净重 34000kg 33700kg

单位功率 106kW/t 118kW/t

单位压力 795kPa 795kPa

车长

炮向前 9000m 9000m

炮向后 8485m 8485m

车体长 6200m 6200m

车宽 3270m 3270m

车高(至炮塔顶) 2400m 2400m

火线高 1750m 1750m

车底距地高 0425m 0425m

履带宽 580mm 580mm

履带中心距 2640m 2640m

履带着地长 3840m 3840m

公路最大速度 50km/h 50km/h

越野平均速度 20~25km/h 20~25km/h

燃料储备 812L 960L

公路最大行程 400km 500km

土路最大行程 280km 290~320km

涉水深(无准备) 14m 14m

潜渡深 5m 5m

爬坡度 60% 60%

侧倾坡度 58% 58%

攀垂直墙高 08m 08m

越壕宽 27m 27m

最小转向半径 B/2 B/2

发动机

型号 B-54 B-55

类型 12V水冷柴油机 12V水冷柴油机

功率/转速 382kW/2000r/min 426kW/2000r/min

传动装置

类型 固定轴机械式 固定轴机械式

前进档/倒档数 5/1 5/1

转向装置类型 二级行星转向机 二级行星转向机

悬挂装置类型 扭杆 扭杆

主要武器口径/型号/类型 100mm/Д-10ТГ/线膛 100mm/Д-10T2C/线膛

并列武器口径/型号/类型/数量 762mm/СГМТ/机枪/1挺 762mm/СГМТ/机枪

/1挺

防空武器口径/型号/类型/数量 127mm/ДШКМ/机枪/1挺 127mm/ДШКМ/机枪

/1挺

航向武器口径/型号/类型/数量 762mm/СГМТ/机枪/1挺 无

热烟幕 有 有

弹药基数

炮弹 34发 43发

762mm机枪弹 3000发 3500发

127mm机枪弹 500发

炮塔驱动方式 电动/手动 电动/手动

炮塔旋转范围 360° 360°

车长超越控制 有 有

火炮俯仰范围 -4°~+17° -4°~+17°

炮塔最大回转速度 360°/21s 360°/21s

火炮稳定器

水平向 有 有

高低向 有 有

车长昼间潜望镜型号 ТПК-1 ТПК-1

车长昼间潜望镜型号 ТПК-1 ТПК-1

车长夜间潜望镜型号 ТКН-1 ТКН-1

炮长昼间瞄准镜型号 ТШ2-22 ТШ2-22

炮长夜间瞄准镜型号 ТПН-1-22-11 ТПН-1-22-11

夜间瞄准具类型 红外 红外

装甲结构类型/厚度/水平倾角/材料

车体

前上 均质/100mm/30°/钢 均质/100mm/30°

前下 均质/100mm/35°/钢 均质/100mm/35°/钢

侧部 均质/80mm/90°/钢 均质/80mm/90°/钢

顶部 均质/20mm/0°/钢 均质/20mm/0°/钢

炮塔

�正面 均质/200mm/弧形/钢 均质/200mm/弧形/钢

�侧部 均质/160mm/弧形/钢 均质/160mm/弧形/钢

�顶部 均质/30mm/0°/钢 均质/30mm/0°/钢

�尾部 均质/60mm/弧形/钢 均质/60mm/弧形/钢

三防装置 有 有

灭火系统 有 有

光电报警或对抗设备 无 无

电气系统电压 24V 24V

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 4个/12V/280Ah 4个/12V/280Ah

B为履带中心距。

T-54/T-55坦克车族

T-54/T-55坦克

---------------------------------------------

--T-54T装甲抢救车

T-54初型坦克 --T-54(A)装甲抢救车

--T-54(Б)装甲抢救车

T-54坦克 --T-54(B)六甲抢救车

--捷克斯洛伐各T-55装甲抢救车

T-54A坦克 --波兰T-54/T-55装甲抢救车

--(WZT-1和WZT-2)

T-54Б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MT-55架桥车

--民主德国BLG-60架桥车

T-54B(或T-54X)坦克 --MTY-20架桥车

--MTY架桥车

T-55坦克 --战斗工程车

--推土铲T-55坦克

T-55A坦克 --T-54/T-55扫雷坦克

-------------------越南T-54/T-55坦克

-------------------波兰T-54/T-55坦克

-------------------印度T-54/T-55坦克

-------------------以色列T-54/T-55坦克

-------------------以色列T-54/T-55S坦克

-------------------RO105mmL7 T-55坦克

-------------------泰勒达因公司T-54/T-55坦克改装

主演:亚历山大·阿达巴什扬 伊利娜·舍甫丘克 谢尔盖·希纳罗维 伊万·日德科夫 Aleksandr Pyatkov Pavel Drozdov Aleksey Frandetti Marina Ivanova Anatoli Kalmykov Yuriy Sherstnyov

别名:

导演:Vladimir Karabanov

编剧:Vladimir Karabanov

年份:2010

地区:俄罗斯

语言:俄语

片长:88分钟

上映日期:2010-06-10(俄罗斯)

类型:剧情 冒险

剧情介绍

马戏团的大象在一次表演中无法站立,因此马戏团决定放弃这头大象而继续前往巴黎表演。在马戏团工作的女孩也被团长遗下,和运送大象去安乐死的货车司机,一路前行。

这是保加利亚语,意思就是: 香菇。

保加利亚语为官方和通用语言,土耳其语为主要少数民族语言。

保加利亚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东南斯拉夫次语支。

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在保加利亚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希腊、罗马尼亚、匈牙利、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部分地区,以及在西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后裔。使用人数约为一千万人,包括15~2百万第二语言使用者。在斯拉夫诸语言中,保加利亚语具有最悠久的文献。

保加利亚语使用30个西里尔字母书写 ,比俄语字母少3个,并且没有特殊字母。

字母表

А а Б б В в Г г Д д

Е е Ж ж З з И и Й й

К к Л л М м Н н О о

П п Рр С с Т т У у

Ф ф Х х Ц ц Ч ч Ш ш

Щ щ Ъ ъ Ь ь Ю ю Я я

以上内容参考 -保加利亚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37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