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给人的印象是狂野豪迈、什么东西都是五大三粗的。
熊就是这个国家的象征。
苏联凭借大无畏、与向前向后都是死的拼命精神赢取了二战。
苏联的钢铁洪流冲垮了纳粹。
世界就开始注意这个赤色政权。
丘吉尔为了挑起美苏矛盾、而从中想继续稳固自己老牌资本主义老大地位,而发表"铁幕"演说。
美国就已经潜在意识把他当成敌人,影响至今。
苏联的武器很简便、属于简中有细,决战类武器性质。
苏联军力最强盛之时,世界各国都只有挖防空洞的能力。
我们军,曾经有工程部队、专门挖防空、防核部队。 想一想,给我们逼的全国挖洞备战、生怕毛子翻脸,来个钢铁洪流。
欧洲和美国也一样。他们也挖,总之那时候、挖洞是个潮流。
苏联人逼的。
核弹最多时4万多枚。可以独自毁灭四次有余。即使这些核弹在苏联本土爆炸、或打击北冰洋。世界依然会毁灭。
美国号称拦截率99%的反导体系,拦截了99%。剩下也能把美国轰击成尘埃。
军备似乎、苏联只要有钢铁就会变为武器。数量泛滥成灾、非洲军阀混战到各地区武装冲突。
都是有苏式武器的身影。
最早的北约对苏作战方案,一直是以怎么用核武器,更大量的消灭苏联军力。根本都没合计什么武装对抗,全是利用核地雷、核炸弹。更多的杀伤苏联装甲部队和人员为目的。
但是苏联称霸就那么几年,勃日涅夫集团最为强盛、军费7000多亿美元,超越美国3500亿!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和后期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
开始完了、所以事实上证明,贪污腐败,是瓦解苏联的根本、苏联不贪污腐败,或能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待遇,苏联或许不会亡!
舍己为公的人,苏联太少了。
列宁能接待农民、听取农民意见。苏联后期还能办到吗?
现在国家领导还能下乡看看、以后还能吗?
所以苏联强盛一时,当苏联***吃完了列宁留下最后的遗产、而解体了。
一款先进的俄制主战坦克T-90主战坦克
在上个世纪,作为和美国一直冷战的苏联,其军事实力之强是有目共睹的,并且他们自主设计研发水平也非常高,特别是在陆军坦克这一方面,更是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研发技术这就是俄罗斯所设计研发的一款坦克T-90主战坦克,这款T-90主战坦克是在一九九二年正式定型的,它的车身长度为953米车体宽度为346米,车身高度为226米战斗全重为465吨,动力系统采用的是B-84MC4冲程12缸多种燃料发动机。
最大公里行驶速度能够达到六百五十公里每小时,最大越野行驶速度能够达到四百五十公里每小时。这款T-90主战坦克达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先进坦克的同一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的作战能力还要更强首先这款T-90主战坦克拥有着非常强劲的武器系统,这款坦克装备了一门2A46-1型125毫米滑膛炮,这种新型的滑膛炮有着更高的射击精准度,并且这款火炮还装有一个可以更换的铬制炮膛内管,可以有效的提高炮管的寿命。
与此同时这款T-90主战坦克,可以发射新一代125毫米穿甲弹,并且它所发射的穿甲弹拥有着非常强的穿用性能在两千米的范围之外,可以轻易的穿透穿甲厚度为八百七十五毫米的装甲,这样的威力足以让这款坦克在战场上驰骋。
其次这款T-90主战坦克还拥有着惊人的防护能力,它的焊接型炮塔上采用了新型的蜂窝式碎片装甲,在支架上分布了很多类似蜂窝状的金属套,这样的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这款坦克的防护能力,并且这款坦克的车体装甲采用的是五层复合装甲,一般的炮弹很难对其产生致命的威胁。
也正是因为这些优良的性能,使得这款坦克在国际上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伊拉克军方之所以会选择这款T-90主战坦克,就是因为它的坚固耐用,后期维修起来也非常的方便,在伊拉克的地理环境中表现的非常良好,并且它的发动机也更适合伊拉克常见的沙尘天气,这些特点都是美制坦克难以比拟的。
综合而言这款T-90主战坦克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一款非常出色的主战坦克由于它应用了多种新技术,综合考虑克战术和技术特征,完美的符合当时俄罗斯对主站坦克的作战要求,是款能够在各种战场上都能够发挥出很大作用的主战坦克。
1991年1月。波斯湾地区已是战云密布。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看似弱势的伊拉克军队却主动向多国部队防区发动进攻。经过精心挑选和布置,萨达姆的精锐力量杀入了沙特边境小城海夫吉。 然而,面对巨大的军事理念差距,伊拉克人的出击也就很快演变为全面溃败。 傻大木的野望 只能依靠高射炮火力来自我安慰的巴格达 1991年1月17日凌晨3点,多国部队按计划发起了沙漠风暴空袭行动。伊拉克军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1700-3000架次的超高强度空袭。经过半个月的狂轰滥炸,整个伊拉克空军已失去大部分作战能力,地面部队与指挥系统也惨重重创。 面对无限倾斜的战争天秤,萨达姆却不想坐以待毙。他认为自己的陆军依然在科威特保有2500余辆坦克,而联军只是因为害怕陆战才只能以轰炸来敷衍了事。根据他脑中的历史积淀,美军曾在10年越战中阵亡58万人,最后因觉得伤亡太惨而选择撤军。反观自己的强军,却可以在两伊战争的单次作战中就阵亡5万余人,并且坚持到媾和为止。所以美军外表看似强大,实则贪生怕死且不堪一击。 部署在沙特机场的美军F15E机群 在写给巴勒斯坦***阿拉法特的信中,他甚至声称:当阿拉伯人民真正开战,而不再是说说而已的时候,他们会在任何角落同美国斗争,并最终击溃美国。 面对心存疑虑的部下,萨达姆也不忘激励他们:美国已告别青壮年,进入了衰老的黄昏期。以至于当时的伊军高层真的认为,自己依然坐拥陆战优势并可以获得最终胜利。 海湾战争前的萨达姆个人宣传画 此后,伊拉克又进行了许多超出常规军事行动的极限操作。比如为了迫使阿拉伯国家退出联军,萨达姆下令用导弹轰炸以色列,试图将它拖入战争。但在美军爱国者导弹的帮助下,以色列全国上下总共只有1人因伊拉克的袭击而丧生。之后,萨达姆又尝试爆破科威特油田,并往海中倾倒石油进行污染。最后,伊拉克军队还不断向沙特境内发动炮击和导弹袭击,想要通过这种挑衅来激怒联军,逼着对方早日进入自己期盼已久的地面战。多国部队对此都是无动于衷,继续按计划完成轰炸任务。 当然,所有挫折和与日激增的伤亡,都没有让萨达姆气馁。他很快想出了一个更加异想天开的作战方案:主动发起突袭,给予多国部队重大杀伤。在敌军士气崩溃后,再抓几个美军战俘退回科威特境内,作为筹码和美国谈判。同时激起美国的反战情绪来迫使美国撤军。因此,位于科威特和沙特边境15公里外的石油小城—海夫吉,就成为了理想目标。 正在前线鼓励士兵捐躯的萨达姆 此时,从海岸到瓦夫腊油田一侧的边境线上,伊军拥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第7、8、14、19、29等5个步兵师正沿着边境线依次展开,依托一条遍布反坦克掩体、地雷网的「 ”萨达姆防线”部署。这是伊军程师根据两伊战争的经验设计的死亡陷阱。除共和国卫队外最精锐的第3军和第4军也在边境整装待发。美军在这片区只设置了几个观察哨和1个海军陆战队的侦察监视与情报集群,完全没有部署重兵防守。 萨达姆的计划也很简单:第3坦克师从瓦夫腊油田一侧出击,配合侧翼的第1摩步师攻击美军哨所。他们不仅能吸引美军注意力,还能掩护第5摩步师沿着海湾高速公路突袭海夫吉。在占领城市后,2个师立即撤退到科威特边境,让第5摩步师负责死守和杀伤联军。 负责统帅第3坦克师的 胡桑-扎丁准将 行动定于1月29日的晚上8点发起,预计在次日凌晨1点就可以占领海夫吉。最后要坚持到2月3日,再带着抓获的俘虏撤出。参战的伊军部队,全部由马哈茂德-阿布德少将指挥,而胡桑-扎丁准将负责统帅第3坦克师。 战线另一侧的多国部队,只在海夫吉部署了8个观察哨,主力是海军陆战队第1轻型装甲步兵营的「 ”牧羊人”特遣队。该营的3个连兵力,还被分散在了OP4/5/6这三个哨所里,彼此相距约15-20公里。更为致命的是,伊军大规模调动非常隐蔽,成功骗过了美军的侦查力量。 伊拉克军队在海夫吉附近拥有绝对兵力优势 以一当千 防守哨所的美国海军陆战排合影 1月29日8点,正在驻防4号观察哨的罗斯中尉,突然听到有大量履带碾过地面的噪音,身为侦察排排长的他很快反应过来,伊拉克人已经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此时,伊军第3坦克师的第6坦克旅正在向这个位置疾驰而来。但4号观察哨只有罗斯中尉的侦察排和下午3才移防至此的第1轻型装甲步兵营的D连。该连装备有19辆LAV-25装甲输送车和来自营部的部分LAV-AT作为反坦克手段。 伊拉克陆军大量装备的 T55主战坦克 当罗斯中尉试图用无线电警告友军的时候,却因频道阻塞而无法接通。不得已之下,他只得尝试带领士兵自行撤退。他的排已被分成3个分队,部署在观察哨的防御阵地前500米位置上。由于突袭来的太过突然,所有分队都陷入了混乱,不仅没有按照计划有序撤退,反而自作主张的用武器反击。他们手里只有AT4火箭筒等轻武器,在理论上难以对远距离的伊军坦克造成伤害。但他们的反击火力还是让对方陷入混乱。伊军坦克只能停止前进,向美军方向胡乱射击。 这一举动为罗斯中尉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他身后的D连也因此发现了伊军。连长罗杰-波拉德上尉,迅速组织部下前往营救侦察排。 大放异彩的LAV-AT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由于LAV-AT在开火时无法移动,所以D连选择了各排交替掩护战术。也就是由1个排停下对伊军进行迟滞攻击,掩护另1个排前进。之后再由第二个排掩护自己前进。他们的LAV-AT装备了射程达375公里的TOW II反坦克导弹,还有先进的热成像仪,可以在夜幕中远程狙杀伊军坦克。伊军则只有着后的T-55/62与69式坦克,其红外探照灯的视距甚至不到1公里,根本无法在夜战中与美军相提并论。 很快,D连2排与侦察排会合,让他们乘车后撤。到晚上的20:30分,由于通讯恢复,罗斯中尉成功向营部告知了伊军的攻击。 惨遭美军反坦克导弹摧毁的伊军坦克 在后撤到观察哨的U形阵地后,美军继续发扬夜视仪带来的不对称优势。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成功击毁11辆坦克和装甲车。伊拉克人的进攻也因此停滞,只能以数量优势不断填补前方空档。 21:30分,美军期盼已久的空中支援终于抵达。侦察排的2名空袭引导员用无线电引导战斗机进入战场,并指挥LAV-25使用25mm曳光弹射击伊军坦克,为战斗机点亮目标。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空军的2架F-15E和2架F-16C战机,先后携带对地攻击吊舱与精确制导弹药进入战场,精准的猎杀着伊军坦克。到晚上23:00,又有3架AC-130空中炮艇和4架A-10攻击机也飞抵战场。它们用加特林机炮和105mm榴弹炮同时泼洒死亡钢雨,彻底打碎了伊军的获胜希望。 正在前线大杀四方的美军AC130空中炮艇 就在4号哨所打的热火朝天之时,1号哨所同样遭到了敌军攻击。伊军第5摩步师的1个旅,试图从这里穿 入海夫吉。但却遭到了丹尼斯上尉指挥的第2轻装甲步兵营的A连阻击。面对60-100辆步战车和坦克组成的苏式钢铁洪流,陆战队员们没有丝毫胆怯。他们利用LAV-AT和手中所有的武器展开了攻击。仅威利斯下士个人就击毁了2辆T-62坦克。 随后,5架海军的A-6攻击机、2架空军的F-16战机、2架A-10攻击机和2架陆战队的AV-8B也赶来增援,将伊军彻底击退。隶属第1轻装甲步兵营的A连的波特兹勒上尉,还引导空袭击退了已经攻占5号哨所的伊军步兵。 起飞支援前线战斗的美军A10攻击机 但8号哨所的驻军却没有这么幸运了。这里的美军只是一群由海豹突击队、第3武装侦察连和第9火力控制小队混编的轻步兵单位,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负责领导的朗中尉下达了撤退命令,并带领所有人借助夜色的掩护从伊军炮火下脱身。位于2号哨所兰德斯曼上尉,也指挥海军空中舰炮火力联络小组全身而退。附近7号哨站的小股美军也同时脱离危险。 在美军英勇地阻击伊拉克人的同时,防守海夫吉的沙特军队却敌方敞开了大门。陆军第5旅的第2营在防守高速公路时,仅仅因为遭到了炮击就选择撤退。尽管美军随即派出了1架AC-130炮艇机和第369中队的AH-1W武装直升机进行空袭,并击毁了13辆坦克和装甲车,却依然无法阻止伊军第15和第26摩步旅进入城市。 海夫吉战役期间的陆战队 AH1攻击直升机 本来已撤退到海夫吉海水淡化厂的美军第1监视侦查与情报集群、第5支援武器联络小组、第9和第13火力控制小组,就不得不再次撤离到米斯哈卜与沙特军队会合。此时,城中只有美军陆战队的一支侦察分队。他们奉命隐秘与此,为随后的反击提供侦查和情报。到1月30日凌晨,海夫吉正式宣告沦陷。 然而,仅仅在1月31日的凌晨2:30,多国部队就展开了收复海夫吉的反攻作战。美军并没有按照常理的调集重兵来来进行反攻,而是将从海夫吉撤出的那些支援部队和沙特-卡塔尔营混编,都部署到海夫吉以南4公里的加油站。他们身边还有第3陆战团的炮兵营负责掩护。随后,沙特与卡塔尔军队冲锋陷阵,美军则负责提供火力支援。多国部队仅仅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就成功击败了伊拉克陆军的2个旅,夺回了海夫吉城。 正在支援反击作战的美军榴弹炮 死亡天使 战役中被击落的 幽灵03号AC130空中炮艇 在海夫吉战役中,美军只有25人阵亡,损失LAV-25和LAV-AT各1辆。其中11人为陆战队员,全部是因为友军火力误杀,且均发生在4号哨所的战斗中。还有14人是幽灵03号AC-130空中炮艇的机组乘员,该机在31日凌晨被伊军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成为整场战役中损失的唯一联军飞机。沙特与卡塔尔军队则总计阵亡18人,另有50余人受伤。他们也击毁了2辆坦克和10辆装甲车。 伊军方面的伤亡则众说纷纭。按照伊军公布数据,攻入海夫吉城内的伊军第15和第26旅只有71人阵亡、148人受伤和702人失踪。实际上,仅美军第1海空火力联络小组就报告,摧毁伊军各类车辆90余辆、击毙300余人,俘虏680余人。当然,此战最大的意义并非在于战损比,而是帮助联军击溃了伊军士气,让对方再不敢发起反击。 正在检查被摧毁装甲车的 卡塔尔士兵 美军之所以能用1个连就阻击伊军的1个坦克旅,除了是陆战队员的英勇,更有通讯体系的进步和空地协同战术升级的功劳。此战的美军空中力量,在包含海夫吉的科威特行动区内出击554架次,击毁坦克544辆、装甲车314辆,并摧毁炮兵阵地425处。其中仅空军的A-10就出动了293架次,奠定了「 ”疣猪”在反坦克行动中的赫赫凶名。 首次参战的E-8「 ”联合星”预警机,也颠覆了传统的空袭模式。该机可以在战区长时间巡航,对地形和敌军目标进行测绘跟踪,同时充当塔台引导战斗机空袭。尤其是在夜间,E-8引导过104架次的F-15E和40架次F-16进行空袭,表现出了普通机场塔台所没有的高效率。 充当了空中司令部的E-8A对地预警机 此外,陆战队第3航空联队在猎杀炮兵方面也是战果斐然。在执行此类任务时,他们一般要出动6架飞机相互配合。1架OV-10充当侦查任务,1架双座型F/A-18D负责前线引导。再由2架F/A-18和EA-6B电战飞机压制敌军防空系统,摧毁火干扰伊军防空阵地。最后才由A-6E攻击机完成对炮兵的致命打击。美军在海夫吉之就靠此战术发威,摧毁数以百计伊军火炮阵地,而自身无一损失。 同时,联军还创造性的使用了「 ”杀戮盒”战术。他们将整个科威特行动区,都划分成数个长宽30公里的杀戮盒。然后以白天8分钟-晚上15分钟的频率,不断派出机群空袭,杀戮那些盒内的伊军单位。 海夫吉之战中的6个杀戮盒和执勤机型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海夫吉战役不仅创造了1个连队阻击整个坦克旅的神话,更开启了新时代战争模式的序曲。
保尔的一生有四个阶段:
1、从童年到参加红军,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保尔“窥见了生活底层,窥见了沉淀和渣滓,也闻到了腐烂的味道”。
2、在红军队伍里,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苏维埃政权,是保尔人生经历的第二个阶段,他和战友们“骑着骏马迅速地奔跑”,狠狠地打击侵略者反革命者,足迹踏遍了全国。
3、参加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是他的第三阶段。
4、而最让他伤心的则是失去健康的第四阶段了。他右腿残废,双目失明。而最痛苦的是,他远离了他所热爱的工作,他甚至想过自杀,可他挺下来了,以文学为武器,“走回了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
原文简介:
保尔·柯察金(ПавелКорчагин,英文:PavelKorchagin)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凭母亲替人洗衣做封面饭维持生计。他因痛恨神父平时瞧不起他,往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
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所以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佩托夫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佩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来很友好,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
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敌人因疏忽把他错放了,保尔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
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柯察金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
此文出自前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和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文艺界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局面。
斯大林时期的国家用“一统化“思想教育青少年,尤其重视文学艺术在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斯大林要求文学作品要“追求直接的宣传目的“,许多作品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向青年灌输“共产主义理想“。
官方强调文学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文学艺术要完成这种教育功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塑造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英雄人物。
这一时期,苏联文学的主题是歌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歌颂党和领袖,塑造苏维埃新人的光辉形象,苏联文学的任务就是根据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绝对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物并把他描绘得真实可信。
奥斯特洛夫斯基响应官方的号召开始撰写《钢铁》,保尔朴素的阶级感情、狂热的献身精神、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正是斯大林推行其路线所需要的。
作者简介:
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2岁开始劳动生涯,15岁加入共青团,参加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
1920年因伤重转业,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潮流之中,先后负责过团与党的下、中层领导工作,是苏维埃“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伤病复发导致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35年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列宁勋章;1936年逝世。一生著述不多,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新中国外交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时间段
1949—1959一边倒
1959—1969两个拳头出击
1971—1978同西方接触,逐步破冰
1978—今 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下面为正文
1969年基本上可以作为一个我国外交思想转变的分界线,因为这一年爆发了中苏珍宝岛事件,是中苏关系降到冰点的一年,此后,直到中越战争时期,中国北方都有严重的国防压力,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的外交思想基本上开始了转变
从1949年到1969年,中国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出发点是巩固扩大国际共运,其次才是国家利益
1950年,中国正式迈入了苏联一方,这之中有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有扩大国际共运的需要
三年前的1947年,斯大林成立***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个机构的性质类似于之前的共产国际,其主要作用是协调各国***以进行进一步的共运发展
我个人认为,斯大林本人更注重国家利益而非共运形势,对于斯大林而言,无论是战时同英美协调而被他主动解散的共产国际,还是战后成立的情报局,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他单方面利用全球***人的革命成果谋取苏联国家利益的工具,但赫鲁晓夫不同,赫鲁晓夫相对来讲更有理想主义色彩,他更注重共运形势的发展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相比于在东欧各国被称为“慈父”的斯大林而言,开会时敲皮鞋,还说过“西柏林就是美国人的睾丸,而它正在紧紧的被我握在手里,只要我狠狠捏一把,美国人就能尖叫!”的赫鲁晓夫能力要差不少,如1956年的波匈事件,赫鲁晓夫几乎无力处理,最终只得求助中共,这才有了当年周恩来的穿梭外交,此事也使中共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眼中的地位不断升高,到1957年,赫鲁晓夫在很多事情上开始和中国***进行商讨,甚至到了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的时候,很多东欧国家***打算要学习中国,也要搞类似的政策,而此时也成为了中苏双方在路线上出现分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斯大林时代,中苏领导层间的关系偏向于领导和下属的话,那么到了赫鲁晓夫时期,二者的关系就更为平等,甚至在有些事上(例如对于波匈事件的解决上),赫鲁晓夫还要听取中共的意见。
由于1957年底我国开展大跃进和1958开展人民公社化,使许多东欧国家***似乎看到了发展农业的新道路,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赫鲁晓夫对此事持不评价的态度,直到一次答记者问上,赫鲁晓夫也是以一种较为中肯的态度回答,并没有对其表示支持,这使毛大为失望。同时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如对于当前是否扩大革命形势的问题上,中苏双方在路线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分歧,而这个分歧实际上就是中共准备边发展边扩大革命,而赫鲁晓夫则认为需要暂时缓和,先发展,之后再找机会扩大革命,而后,加之双方领导层沟通有限,以及赫鲁晓夫个人能力、性格等原因,如赫鲁晓夫一怒之下撤走驻华专家,致使双方关系破裂。双方的矛盾逐渐由路线等方面的分歧扩散到其它方面。到1959年国庆后,双方关系愈加紧张。
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时,中苏双方实际上仍有重新和好的可能性,但因为一些原因,中方没有看到赫鲁晓夫在边境问题上对于中国的支持态度。直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双方缓和的希望就更加渺茫。这时的中共批判苏修,奉行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政策,即一个拳头打美帝,一个拳头打苏修,当时的越南就可以体现这一点,中国以派出防空部队、援助武器弹药粮食等等的形式,苏联则以派出军事顾问(存疑,至今俄罗斯也没承认曾派出过军事顾问,仅有美国当时在越南组建的特种部队SOG队员在回忆录中提到过曾在某次行动中近距离目睹过北越军营中说俄语的白人)和武器等形式援助北越,中苏在援助北越一事上,实际上是有竞争目的在其中的,然而随着后期亲中派的胡志明基本被架空,大权基本落到了亲苏的黎笋手中,中国实际上在这个竞争上处于下风,而美国自然不必多说,南越政府和南越国军很拉,但美国只能扶持他们以落实五十年代“防止共产主义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东南亚扩大影响”的政策(实际上美国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是中国提出了“以北纬十七度线划分两个越南,之后由越南人民投票决定最终的具体归属”,说白了就是中国不想把越南变成第二个朝鲜,美国怕中国打,中国也怕美国打)1969年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冲突被认为是中苏双方关系彻底降到冰点的事件。此事件后,中共领导层开始反思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直到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逐渐开始了合作。
但是,在中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发现似乎美国人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并没有之前同苏联合作时一口咬定的爽快态度,在许多事情上,中国发现美国人总是在变卦,渐渐的,中国人逐渐明白了,原来国际关系不至于像当年和苏联合作时那样,走两个极端——好的时候像兄弟,坏的时候就动枪开炮。国际关系只要围绕自己的国家利益展开就好了,没必要翻脸不认人,也没必要彻彻底底的亲密无间。
1978年是革命性的一年,但是它能在那场斗争结束后的两年便进行迅速的改革,也一定有它的社会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就是自1969年后到70年代初期中国同西方进行的较为频繁的交流,正是这些交流使国内上下对于各方面的开放打下了一定的的心理基础,当然,七十年代初期的交流也为后来中西方贸易合作,技术交流等打下了基础,如若没有这个基础,改革开放是很难在短短几年内就顺利开展的。
八十年代被认为是短暂的“中美蜜月期”,当时的中美甚至已经到了合作研发坦克的地步,在中越战场上我军甚至还用到了从英国购置的雷达,但无论关系有多么紧密,对于美国而言,利益一定是第一步的,中美的蜜月期,对美国而言仅仅是达成利益的手段,而这个利益就是如何尽快地去化解苏联的威慑感:1981年苏联进行的“西方81”演习让整个西欧对苏式钢铁洪流的恐惧达到了顶峰,不出意外的话,若当时爆发战争,苏军可在两周至三周内把t72开到大西洋的海岸上(即便到了美苏双方已经缓和到最大程度的1991年,仅苏联驻德集群,就仍然保有338000名作战人员,4200辆坦克,8200辆装甲车,690架各型飞机的恐怖规模,但也正是当年的海湾战争美伊1:100的伤亡比才算彻底化解了西方对钢铁洪流的恐惧)。因而美国在亚洲在八十年代最好的选择就是拉拢中国,也由此可见美国所谓的“反对共产主义”就是个笑话,五十年代担任副总统的尼克松曾直言不讳地说要彻底地反对共产主义,然而七十年代他又说我一定要和中国搞好关系,美国反共就是个宣传上的幌子,美国反对的实际上是十九世纪就在疯狂扩张的沙俄和苏联,对于美国而言他们最害怕的是俄罗斯民族内在的扩张性而不是共产主义(当然美国资本家反共是一定的,不过没有对苏联的恐惧那么深刻而已)
在改革开放后,中央对于自身定位也更为明晰,中共不再追求共运领导权,也不再扩大革命,而是将自身、即我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实际上,如果看看戈尔巴乔夫的话,也会发现实际上苏联的外交思想也有着这样的转变,戈尔巴乔夫时期许多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很像的,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过于理想主义,竟然主动放下了苏共的领导权,加之苏联改革过晚,错过了三次最佳的改革时机,以及苏联内部的工业生产体系过于不健全等原因(苏联将工业体系放在了整个苏东地区而非联盟自身上面),东欧剧变后其工业体系更是分崩离析,轻工业领域一片空白,百姓甚至要排队买面包,最终落得一个被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里应外合“联手”解体苏联的后果。
总的来看,我国外交政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由最早期的注重共运为主、利益为辅,到现在只注重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整理不易望采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八章阅读感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8章感悟范文如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8章让我饱食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课外阅读物之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8章塑造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
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
但是厄运又一次不幸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双目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字,他都需要付出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
读到这儿时,我的心早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如此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
我想就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吧!这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树立了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收益匪浅。我将把它放在床头,从中汲取更大的精神力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八章内容概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8章概括:保尔加入了布琼尼的骑兵部队,和几千名战士一起英勇战斗。在日托米尔,骑兵们从监狱中解救了七千多名革命者。布琼尼的骑兵向波军发起进攻,摧毁了波军的整个后方。一天,旅长派保尔到车站的铁甲列车上送公文时,他还遇上了阿尔焦姆。后来听说师长被杀,保尔又投入战斗,但自己也受伤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艺术典型。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严格地遵循生活的真实,并不把保尔的坚强意志和刚强的性格看成是天生的,而认为是在英勇的战斗和艰苦的劳动中,在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律己中锻炼出来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八章感受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保尔与战士一同英勇战斗。后来,保尔遇见了哥哥阿尔焦姆,满心欢喜。但听说他的师长列图诺夫被害,瞬间投入战斗之中。
在这一章中,后文对保尔战斗时的动作,语言进行细致描写。刻画了一个,英勇无畏,敬爱师长,奋勇当先的英雄形象。
扩展资料:
相关延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简介: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他因痛恨神父平时瞧不起他,往神父家用来做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
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所以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佩托夫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佩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
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来很友好,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敌人因疏忽把他错放了,保尔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
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柯察金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战士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
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扰和疾病的威胁。
一次参加工友同志的聚会,保尔因带着穿着漂亮整洁的冬妮娅同去,遭到了工友们的讥讽和嘲笑。保尔意识到冬妮娅和自己不是—个阶级,希望她能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但却被她回绝了,两个人的感情不得不产生分裂,从此保尔便离开了冬妮娅。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
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可是保尔以“牛虻“精神抵制自己对丽达产生的感情,后来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最后下定决心断绝了他们的感情,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
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
在海滨疗养时,他偶然认识了女民工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
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6个月后,写成的手稿在朋友寄回来时丢失了,保尔一度灰心丧气。
后来,他振作了起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邻居家女孩加莉亚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生活的铁环已被彻底粉碎,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