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四十五症处方歌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四十五症处方歌诀,第1张

这篇关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四十五症处方歌诀,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头痛

(四经、寒热湿;肝阳、痰浊、瘀;血虚、肾虚)

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肺胆督,百风太列四经分,阳明堂竹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寒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

2内伤实痛:内伤实痛胃胆督,百会风池头维总,肝阳太冲太侠溪,痰浊阴陵太阳隆,血海内关膈血瘀。

3内伤虚痛:内伤虚痛胃胆督,百会风池三里足,血虚阴交肝脾俞,肾虚肾俞溪悬钟。

4偏头痛:

偏头痛寻肝胆疗,外泣风隆太冲率,头维角孙祛头风。

二、面痛

(寒热、瘀滞、眼、额、颌)

手足阳明足太阳,攒下地谷四风池。风寒列缺热池泽,淤滞太冲阴交通,眼痛阳白丝竹外,额痛颧髎迎香逢,颊车翳风庭浆颌。

三、面瘫

(寒、热、复)

手足阳明与太阳,四白阳白鱼腰攒,颧颊地谷昆仑配。风寒风池热曲池,迎香水沟三里复。

四、落枕

(寒、瘀、肩、背)

落枕阿是小肠胆,肩劳后悬压痛点,风池谷寒瘀内关,肩痛肩髃加外关,背痛天宗肩外俞。

五、漏肩风

(太阳、阳明、三焦、瘀血、气血虚)

手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髃髎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三焦外关谷风邪,内关膈俞气血瘀,三里气海气血补。

六、肘劳

(外上、内下、外部)

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三里谷池髎,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天井索。

七、腰痛

(太阳督脉、寒湿、瘀、肾虚、坐骨神经)

大肠委中阿是腰,太阳申脉督后溪,寒湿阳关瘀膈俞,命门肾志肾虚痛。坐骨神经胆膀胱,脊委阳虚大骨环。

八、痹症

(行、痛、着、热)

痹症阿是循经配,行痛着热四痹分。膈俞血海行痹证,关元肾俞痛痹疗,着痹阴陵足三里,热痹曲池与大椎。

九、中风

(肝阳、风痰、痰热、虚风、气虚瘀;头晕、尿失禁、复视)(闭、脱)

1中经络

(口歪、上下肢不遂、足内翻、便秘)

心包督脾经络中,关中三泉水沟泽。肝阳暴亢太溪冲,风痰阻络合谷隆,痰热曲池内庭隆,太溪风池虚风动,气海三里气虚瘀,头晕天柱完骨风,中元曲骨尿失禁,复视天池球后睛。

2中脏腑

心包督脉中脏腑,内关水沟二穴针,太冲合谷井穴闭,关元气海神阙脱。

十、眩晕

(肝、痰;气血虚、肾虚)

1实证:心包督脉肝胆晕,百会风池冲内关,太溪侠溪行间肝,头维隆中阴陵痰

2虚证:背俞督胆疗虚眩,百会风池肝肾足,脾胃气海气血虚,肾虚阴交溪悬钟。

十一、痿症

(肺、湿热、脾胃、肝肾、排刺)

手足阳明夹脊痿,合谷曲池肩髃脊,髀关伏兔足三里,阴交阳陵腰夹脊,肺俞二间尺泽肺,阴陵椎庭湿热,脾胃太白脘关元,太溪肝俞与肾俞,阳明排刺上下肢。

十二、痫病

(风痰、痰火、瘀、心脾、肝肾)

发作期:心包肾督痫病发,后溪涌泉会内水。

间歇期:心包任督肝间歇,太间丰印鸠尾针。风痰风池谷阴陵,痰火神门曲池庭,膈俞内关脑络瘀。心俞脾俞三里虚,阴交太溪肝肾俞。

十三、不寐

(肝火、心脾、胆、心肾不交、脾胃不和)

督脉八脉交会心,阴跷阳跷最相关,门神照堂脉安眠。行间侠溪肝火扰,心俞脾俞三里虚,内心丘墟胆气复,心脾太溪水泉交。脾胃不和内关加,太白公孙足三里。

十四、郁证

(气郁、化火、痰气、神乱、心脾、肝肾)

心包心经督肝郁,太冲内关沟神门,气郁期门膻曲泉,化火行间侠外关,痰气廉突阴陵隆,神乱阴交溪通心,三里阴交心脾虚,太溪阴交肝肾俞。

十五、心悸

(胆怯、心脾、虚火、水凌心,瘀;惊汗、肿热、耳鸣)

心包心经定心悸,巨阙厥阴内神郤胆俞脾俞三里虚,阴虚火旺肾太溪,膻中气海水凌心,膻中膈俞脉瘀阻;大陵善惊膏肓汗,中极水肿热劳宫,耳鸣中渚并太溪。

十六、感冒

(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全身咽、气虚鼻)

肺督大肠感冒清,合谷大椎风太列。风寒风门加肺俞,风热池泽鱼际取,夹暑委中湿阴陵;全身身柱咽少商,气虚三里鼻迎香。

十七、咳嗽

(风寒、风热、咽疼;痰湿、肺阴、肝火、咯血)

1外感咳嗽:肺经大肠外感咳,肺俞列缺合谷针,风寒风门热大椎,少商放血咽喉疼。

2内伤咳嗽:肺经脾经内伤咳,肺俞三阴交太渊,痰湿丰隆阴陵泉,膏肓肺阴行间肝,咯血独取孔最良。

十八、哮喘

(风寒、风热、痰阻、喘甚;肺虚、肾虚。)

1实证:肺经背俞哮喘实,膻中定喘肺缺泽,风寒风门热曲椎,痰阻肺热加丰隆,喘甚另加天突穴。

2虚证:肺肾背俞哮喘虚,三太太喘肺肾膏。肺气虚损气海针,阴谷关元肾气虚。

十九、呕吐

(寒、热、痰饮、肝、虚寒;肠鸣呕胀)

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上脘胃俞寒客胃,金玉点刺合谷热,膻中丰隆痰饮阻,阳陵太冲肝犯胃,虚寒脾俞胃俞温;肠鸣脾俞大肠俞,呕酸公孙胀天枢。

二十、胃痛

(食、寒、肝、瘀、阴、脾胃虚)

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下脘梁食胃俞寒,肝胃太冲瘀膈俞,胃阴内庭三阴交,气海关元脾胃虚。

二十一、泄泻

(寒湿、湿热、食滞;脾虚、肾虚、肝郁。)

1急性泄泻:急性泄泻脾胃主,天上阴陵泉水分,寒湿神阙用灸法,湿热内庭滞中脘

2慢性泄泻:慢性任脉脾胃补,天枢神阙三里公,脾虚脾俞与太白,命门肾虚太冲肝。

二十二、痢疾

(湿热、寒湿、毒、休息痢、噤口痢、久痢)

胃与大肠任脉主,天上下脘关元谷,湿热曲池加内庭,寒湿中脘气海针,大椎太冲十宣毒,脾俞肾俞休息痢,内关中脘噤口痢,百会长强久脱肛。

二十三、便秘

(热、冷、气、气虚、血虚)

三焦胃经治便秘,天枢水道沟来隆,热秘合谷内庭泻,冷秘神阙关元温,气秘太冲中脘疏,脾俞气海气虚秘,血虚阴交三里足。

二十四、阳痿

(心脾、肾阴阳;腰膝、恐、湿热、瘀、失眠)

任脉脾经背俞穴,关元三阴交肾俞。心俞脾俞三里虚,中脘三里无食欲,肾阳命门阴溪溜;命门阳陵腰膝酸,志室胆俞恐伤肾,会阴阴陵湿热注,瘀血太冲膈血海,内关神门心俞眠。

二十五、癃闭

(湿热、肺、气滞肝郁、瘀;中气、肾虚、尿无力。)

1实证:膀胱脾经俞募穴,膀胱中极边交泉。湿热委阳肺尺泽,气郁太冲大敦肝,次髎血海曲骨瘀

2虚证:膀胱任脉背俞穴,脾肾秩元三焦俞,气海三里中气补,肾虚太溪复溜宜,气海曲骨尿无力。

二十六、消渴

(上下肢痛麻木、皮肤瘙痒)(多食、便秘、多尿汗、阴阳虚,复视、头晕、渴)

1总则:脾肾背俞消渴治,三姨太补肺脾肾。上消太渊与少府,中消内庭地机复,下消复溜太冲全。

2分则:上谷中脘隆多食,便秘腹结陵枢敦,复溜关元多尿汗,阴阳两虚命门关。攒竹光明头维视,头

晕上星渴泉浆。

二十七、月经不调

(气虚、量多,心烦;虚寒、实寒;肝郁、肾虚、胸胁痛)

1月经先期:任脉脾胃经先期,关元血海三阴交,气虚三里脾肾俞,量多隐白烦神门。

2月经后期:任脉脾胃经后期,气海归来三阴交,虚寒命门腰阳关,实寒子宫奇穴针。

3不定期:任脉脾经不定期,关元肝俞三阴交,肝郁期门与太冲,肾虚肾俞加太溪,膻中内关胸胁痛。

二十八、痛经

(寒湿、胁痛、气滞胸闷、腹胀;气血虚、肝肾虚、头晕耳鸣)

1实证:任脉脾经痛经实,阴交中极与次髎,寒湿归来寻地机,胁痛阳陵泉光明,气滞太冲闷内关,腹胀天枢与气穴。

2虚证:脾经胃经痛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气血亏虚脾胃俞,太溪肝俞与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二十九、崩漏

(血热、瘀、湿热、郁;气虚、阳虚、阴虚、盗汗失眠)

1实证:任脉脾经崩漏实,关公三阴交隐白,血热血海瘀地机,湿热阴陵郁太冲。

2虚证:任脉脾胃崩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百会脾胃脾气虚,肾俞命门肾阳虚,然谷太溪肾阴补,盗

汗阴郄神门眠。

三十、绝经前后诸症

(阴、阳、肝阳、痰郁、神乱)

任脉脾经背俞穴,气海阴交肝脾肾,太溪照海元命门,肝阳百会风池冲,痰郁中脘阴陵隆,心俞神门通里宁。

三十一、带下病

(湿热、脾虚、肾虚;腰酸、纳少溏、阴痒、带红)

任脉脾胆带下病,白环带脉阴陵极,水道次髎湿热注,气海阴交三里虚,肾俞关元照海肾;腰酸腰眼小肠俞,中脘天枢纳少溏,蠡沟中都太冲痒,带下色红间使加。

三十二、缺乳

(失血过多、气血虚、肝郁;食少溏、胃胀、胸胁胀)

任脉胃经缺乳主,乳根膻中少泽寻,失血过多肝脾俞,脾胃三里气血补,太冲内关肝气郁;中脘天枢食少溏,中脘三里胃胀满,胸胁胀满加期门。

三十三、遗尿

(肺脾气虚、肾阳虚、夜梦多)

任脉脾经背俞穴,膀胱关元阴交极,气海肺俞三里气,肾阳虚者加肾俞,百会神门夜梦多。

三十四、瘾疹

(风邪、湿邪、肠热、血虚风;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脾经大肠主瘾疹,血海委中合膈曲,外关风池风邪袭,阴交阴陵湿邪重,三里天枢肠积热,三里阴交血虚风,天突呼吸呕内关。

三十五、蛇窜疮

(肝、脾)

相应夹脊局部穴,阳陵大敦行间肝,血海隐白内庭脾。

三十六、痄腮

(高热、睾肿、神昏)

胃肠三焦关痄腮,外风痄腮颊关合,高热大椎商阳泻,太冲曲泉睾丸肿,神昏井宣人中针。

三十七、肠痈

(便秘、呕、发热)

肠痈独取足阳明,阑尾天枢巨虚是,腹结便秘呕内关,发热曲池泄热良。

三十八、扭伤

(腰、踝、膝、肩、肘、腕、髋)(腰正中、腰一侧、膝内侧)

人中后溪腰正中,腰侧三间手三里,血海阴陵膝内侧。

三十九、目赤肿痛

(风热、肝胆)

肝胆大肠目肿痛,太阳风池太明谷,风热少商与上星,行间侠溪肝胆火。

四十、耳鸣耳聋

(风邪、肝胆火)(肾气不足、肝肾亏虚)

1实证:三焦胆经耳鸣实,翳风中渚会侠溪,外关合谷风邪感,太冲丘墟肝胆火。

2虚证:小肠肾经耳鸣虚,听宫太溪与照海,肾俞气海肾气虚,肝肾亏虚肝肾俞。

四十一、鼻渊

(肺经风热、湿热阻窍)

大肠肺经鼻渊症,印堂风池缺谷香,肺热少商井穴配,曲池阴陵湿热阻。

四十二、牙痛

(风火、胃火、肾虚)

胃与大肠牙痛主,下关颊车合谷针,外关风池风火痛,内庭二间泻胃火,太溪行间肾虚痛

四十三、咽喉肿痛

(风热、肺胃实热;入夜发热)

1实证:肺胃大肠咽痛实,关冲内庭合泽少,外关风池风热感,肺胃实热鱼际兑。

2虚热:少阴肾经咽痛虚,照海鱼际回太溪,鱼际泻法余补法,阴交复溜夜发热。

四十四、晕厥

(实证、虚证)

心包督脉晕厥症,涌泉水沟冲三里。实证合谷加太冲,气海关元百会虚。

四十五、内脏绞痛

(黄疸、高热、呕吐;呕吐;血尿、湿热)

1心绞痛:心包心经心绞痛,内关阴郄膻中取。

2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经俞募穴位取,阳囊肝胆门日月,黄疸重者加至阳,高热曲椎呕内三。

3胆道蛔虫:胃肠胆经蛔虫症,鸠胆陵香日月白,呕吐内关足三里。

4肾绞痛:脾经背俞肾绞痛,阴交肾焦阴陵元,太冲血海治血尿,委阳合谷湿热重。

一、头痛

(四经、寒热湿;肝阳、痰浊、瘀;血虚、肾虚)

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肺胆督,百风太列四经分,阳明堂竹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寒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

2内伤实痛:内伤实痛胃胆督,百会风池头维总,肝阳太冲太侠溪,痰浊阴陵太阳隆,血海内关膈血瘀。

3内伤虚痛:内伤虚痛胃胆督,百会风池三里足,血虚阴交肝脾俞,肾虚肾俞溪悬钟。

4偏头痛:

偏头痛寻肝胆疗,外泣风隆太冲率,头维角孙祛头风。

二、面痛

(寒热、瘀滞、眼、额、颌)

手足阳明足太阳,攒下地谷四风池。风寒列缺热池泽,淤滞太冲阴交通,眼痛阳白丝竹外,额痛颧髎迎香逢,颊车翳风庭浆颌。

三、面瘫

(寒、热、复)

手足阳明与太阳,四白阳白鱼腰攒,颧颊地谷昆仑配。风寒风池热曲池,迎香水沟三里复。

四、落枕

(寒、瘀、肩、背)

落枕阿是小肠胆,肩劳后悬压痛点,风池谷寒瘀内关,肩痛肩髃加外关,背痛天宗肩外俞。

五、漏肩风

(太阳、阳明、三焦、瘀血、气血虚)

手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髃髎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三焦外关谷风邪,内关膈俞气血瘀,三里气海气血补。

六、肘劳

(外上、内下、外部)

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三里谷池髎,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天井索。

七、腰痛

(太阳督脉、寒湿、瘀、肾虚、坐骨神经)

大肠委中阿是腰,太阳申脉督后溪,寒湿阳关瘀膈俞,命门肾志肾虚痛。坐骨神经胆膀胱,脊委阳虚大骨环。

八、痹症

(行、痛、着、热)

痹症阿是循经配,行痛着热四痹分。膈俞血海行痹证,关元肾俞痛痹疗,着痹阴陵足三里,热痹曲池与大椎。

九、中风

(肝阳、风痰、痰热、虚风、气虚瘀;头晕、尿失禁、复视)(闭、脱)

1中经络

(口歪、上下肢不遂、足内翻、便秘)

心包督脾经络中,关中三泉水沟泽。肝阳暴亢太溪冲,风痰阻络合谷隆,痰热曲池内庭隆,太溪风池虚风动,气海三里气虚瘀,头晕天柱完骨风,中元曲骨尿失禁,复视天池球后睛。

2中脏腑

心包督脉中脏腑,内关水沟二穴针,太冲合谷井穴闭,关元气海神阙脱。

十、眩晕

(肝、痰;气血虚、肾虚)

1实证:心包督脉肝胆晕,百会风池冲内关,太溪侠溪行间肝,头维隆中阴陵痰

2虚证:背俞督胆疗虚眩,百会风池肝肾足,脾胃气海气血虚,肾虚阴交溪悬钟。

十一、痿症

(肺、湿热、脾胃、肝肾、排刺)

手足阳明夹脊痿,合谷曲池肩髃脊,髀关伏兔足三里,阴交阳陵腰夹脊,肺俞二间尺泽肺,阴陵椎庭湿热*,脾胃太白脘关元,太溪肝俞与肾俞,阳明排刺上下肢。

十二、痫病

(风痰、痰火、瘀、心脾、肝肾)

发作期:心包肾督痫病发,后溪涌泉会内水。

间歇期:心包任督肝间歇,太间丰印鸠尾针。风痰风池谷阴陵,痰火神门曲池庭,膈俞内关脑络瘀。心俞脾俞三里虚,阴交太溪肝肾俞。

十三、不寐

(肝火、心脾、胆、心肾不交、脾胃不和)

督脉八脉交会心,阴跷阳跷最相关,门神照堂脉安眠。行间侠溪肝火扰,心俞脾俞三里虚,内心丘墟胆气复,心脾太溪水泉交。脾胃不和内关加,太白公孙足三里。

十四、郁证

(气郁、化火、痰气、神乱、心脾、肝肾)

心包心经督肝郁,太冲内关沟神门,气郁期门膻曲泉,化火行间侠外关,痰气廉突阴陵隆,神乱阴交溪通心,三里阴交心脾虚,太溪阴交肝肾俞。

十五、心悸

(胆怯、心脾、虚火、水凌心,瘀;惊汗、肿热、耳鸣)

心包心经定心悸,巨阙厥阴内神郤胆俞脾俞三里虚,阴虚火旺肾太溪,膻中气海水凌心,膻中膈俞脉瘀阻;大陵善惊膏肓汗,中极水肿热劳宫,耳鸣中渚并太溪。

十六、感冒

(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全身咽、气虚鼻)

肺督大肠感冒清,合谷大椎风太列。风寒风门加肺俞,风热池泽鱼际取,夹暑委中湿阴陵;全身身柱咽少商,气虚三里鼻迎香。

十七、咳嗽

(风寒、风热、咽疼;痰湿、肺阴、肝火、咯血)

1外感咳嗽:肺经大肠外感咳,肺俞列缺合谷针,风寒风门热大椎,少商放血咽喉疼。

2内伤咳嗽:肺经脾经内伤咳,肺俞三阴交太渊,痰湿丰隆阴陵泉,膏肓肺阴行间肝,咯血独取孔最良。

十八、哮喘

(风寒、风热、痰阻、喘甚;肺虚、肾虚。)

1实证:肺经背俞哮喘实,膻中定喘肺缺泽,风寒风门热曲椎,痰阻肺热加丰隆,喘甚另加天突穴。

2虚证:肺肾背俞哮喘虚,三太太喘肺肾膏。肺气虚损气海针,阴谷关元肾气虚。

十九、呕吐

(寒、热、痰饮、肝、虚寒;肠鸣呕胀)

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上脘胃俞寒客胃,金玉点刺合谷热,膻中丰隆痰饮阻,阳陵太冲肝犯胃,虚寒脾俞胃俞温;肠鸣脾俞大肠俞,呕酸公孙胀天枢。

二十、胃痛

(食、寒、肝、瘀、阴、脾胃虚)

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下脘梁食胃俞寒,肝胃太冲瘀膈俞,胃阴内庭三阴交,气海关元脾胃虚。

二十一、泄泻

(寒湿、湿热、食滞;脾虚、肾虚、肝郁。)

1急性泄泻:急性泄泻脾胃主,天上阴陵泉水分,寒湿神阙用灸法,湿热内庭滞中脘

2慢性泄泻:慢性任脉脾胃补,天枢神阙三里公,脾虚脾俞与太白,命门肾虚太冲肝。

二十二、痢疾

(湿热、寒湿、毒、休息痢、噤口痢、久痢)

胃与大肠任脉主,天上下脘关元谷,湿热曲池加内庭,寒湿中脘气海针,大椎太冲十宣毒,脾俞肾俞休息痢,内关中脘噤口痢,百会长强久脱肛。

二十三、便秘

(热、冷、气、气虚、血虚)

三焦胃经治便秘,天枢水道沟来隆,热秘合谷内庭泻,冷秘神阙关元温,气秘太冲中脘疏,脾俞气海气虚秘,血虚阴交三里足。

二十四、阳痿

(心脾、肾阴阳;腰膝、恐、湿热、瘀、失眠)

任脉脾经背俞穴,关元三阴交肾俞。心俞脾俞三里虚,中脘三里无食欲,肾阳命门阴溪溜;命门阳陵腰膝酸,志室胆俞恐伤肾,会阴阴陵湿热注,瘀血太冲膈血海,内关神门心俞眠。

二十五、癃闭

(湿热、肺、气滞肝郁、瘀;中气、肾虚、尿无力。)

1实证:膀胱脾经俞募穴,膀胱中极边交泉。湿热委阳肺尺泽,气郁太冲大敦肝,次髎血海曲骨瘀

2虚证:膀胱任脉背俞穴,脾肾秩元三焦俞,气海三里中气补,肾虚太溪复溜宜,气海曲骨尿无力。

二十六、消渴

(上下肢痛麻木、皮肤瘙痒)(多食、便秘、多尿汗、阴阳虚,复视、头晕、渴)

1总则:脾肾背俞消渴治,三姨太补肺脾肾。上消太渊与少府,中消内庭地机复,下消复溜太冲全。

2分则:上谷中脘隆多食,便秘腹结陵枢敦,复溜关元多尿汗,阴阳两虚命门关。攒竹光明头维视,头

晕上星渴泉浆。

二十七、月经不调

(气虚、量多,心烦;虚寒、实寒;肝郁、肾虚、胸胁痛)

1月经先期:任脉脾胃经先期,关元血海三阴交,气虚三里脾肾俞,量多隐白烦神门。

2月经后期:任脉脾胃经后期,气海归来三阴交,虚寒命门腰阳关,实寒子宫奇穴针。

3不定期:任脉脾经不定期,关元肝俞三阴交,肝郁期门与太冲,肾虚肾俞加太溪,膻中内关胸胁痛。

二十八、痛经

(寒湿、胁痛、气滞胸闷、腹胀;气血虚、肝肾虚、头晕耳鸣)

1实证:任脉脾经痛经实,阴交中极与次髎,寒湿归来寻地机,胁痛阳陵泉光明,气滞太冲闷内关,腹胀天枢与气穴。

2虚证:脾经胃经痛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气血亏虚脾胃俞,太溪肝俞与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二十九、崩漏

(血热、瘀、湿热、郁;气虚、阳虚、阴虚、盗汗失眠)

1实证:任脉脾经崩漏实,关公三阴交隐白,血热血海瘀地机,湿热阴陵郁太冲。

2虚证:任脉脾胃崩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百会脾胃脾气虚,肾俞命门肾阳虚,然谷太溪肾阴补,盗

汗阴郄神门眠。

三十、绝经前后诸症

(阴、阳、肝阳、痰郁、神乱)

任脉脾经背俞穴,气海阴交肝脾肾,太溪照海元命门,肝阳百会风池冲,痰郁中脘阴陵隆,心俞神门通里宁。

三十一、带下病

(湿热、脾虚、肾虚;腰酸、纳少溏、阴痒、带红)

任脉脾胆带下病,白环带脉阴陵极,水道次髎湿热注,气海阴交三里虚,肾俞关元照海肾;腰酸腰眼小肠俞,中脘天枢纳少溏,蠡沟中都太冲痒,带下色红间使加。

三十二、缺乳

(失血过多、气血虚、肝郁;食少溏、胃胀、胸胁胀)

任脉胃经缺乳主,乳根膻中少泽寻,失血过多肝脾俞,脾胃三里气血补,太冲内关肝气郁;中脘天枢食少溏,中脘三里胃胀满,胸胁胀满加期门。

三十三、遗尿

(肺脾气虚、肾阳虚、夜梦多)

任脉脾经背俞穴,膀胱关元阴交极,气海肺俞三里气,肾阳虚者加肾俞,百会神门夜梦多。

三十四、瘾疹

(风邪、湿邪、肠热、血虚风;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脾经大肠主瘾疹,血海委中合膈曲,外关风池风邪袭,阴交阴陵湿邪重,三里天枢肠积热,三里阴交血虚风,天突呼吸呕内关。

三十五、蛇窜疮

(肝、脾)

相应夹脊局部穴,阳陵大敦行间肝,血海隐白内庭脾。

三十六、痄腮

(高热、睾肿、神昏)

胃肠三焦关痄腮,外风痄腮颊关合,高热大椎商阳泻,太冲曲泉睾丸肿,神昏井宣人中针。

三十七、肠痈

(便秘、呕、发热)

肠痈独取足阳明,阑尾天枢巨虚是,腹结便秘呕内关,发热曲池泄热良。

三十八、扭伤

(腰、踝、膝、肩、肘、腕、髋)(腰正中、腰一侧、膝内侧)

人中后溪腰正中,腰侧三间手三里,血海阴陵膝内侧。

三十九、目赤肿痛

(风热、肝胆)

肝胆大肠目肿痛,太阳风池太明谷,风热少商与上星,行间侠溪肝胆火。

四十、耳鸣耳聋

(风邪、肝胆火)(肾气不足、肝肾亏虚)

1实证:三焦胆经耳鸣实,翳风中渚会侠溪,外关合谷风邪感,太冲丘墟肝胆火。

2虚证:小肠肾经耳鸣虚,听宫太溪与照海,肾俞气海肾气虚,肝肾亏虚肝肾俞。

四十一、鼻渊

(肺经风热、湿热阻窍)

大肠肺经鼻渊症,印堂风池缺谷香,肺热少商井穴配,曲池阴陵湿热阻。

四十二、牙痛

(风火、胃火、肾虚)

胃与大肠牙痛主,下关颊车合谷针,外关风池风火痛,内庭二间泻胃火,太溪行间肾虚痛

四十三、咽喉肿痛

(风热、肺胃实热;入夜发热)

1实证:肺胃大肠咽痛实,关冲内庭合泽少,外关风池风热感,肺胃实热鱼际兑。

2虚热:少阴肾经咽痛虚,照海鱼际回太溪,鱼际泻法余补法,阴交复溜夜发热。

四十四、晕厥

(实证、虚证)

心包督脉晕厥症,涌泉水沟冲三里。实证合谷加太冲,气海关元百会虚。

四十五、内脏绞痛

(黄疸、高热、呕吐;呕吐;血尿、湿热)

1心绞痛:心包心经心绞痛,内关阴郄膻中取。

2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经俞募穴位取,阳囊肝胆门日月,黄疸重者加至阳,高热曲椎呕内三。

3胆道蛔虫:胃肠胆经蛔虫症,鸠胆陵香日月白,呕吐内关足三里。

4肾绞痛:脾经背俞肾绞痛,阴交肾焦阴陵元,太冲血海治血尿,委阳合谷湿热重。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45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