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牦牛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第1张

由于特殊生态环境和极强的自然选择,使牦牛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畜种的生物学特性,对适应高寒草地有一整套独特的体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

(1)牦牛适应高山草原少氧环境的生物学特性

牦牛生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暖季可上升到5000米以上。这些地区空气中含氧量只及海平面的1/3~1/2。牦牛之所以能够适应于空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是由它的生理特点决定的。牦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特性,在躯体结构上相应发生某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气管、胸腔的结构及呼吸、脉搏、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指标上。牦牛的气管较普通牛短而粗大,由50~53个软骨环组成,长44~51厘米,较普通牛短14~21厘米。断面呈半月形,口径为13~145厘米。气管软骨环两端间的距离大,且软骨环两端间的肌肉长而发达。使其能适应频速呼吸,在高原少氧环境下较普通牛单位时间增加了气体交换量,以获得更多的氧。牦牛胸腔比普通牛大而发达。心脏发达,脉搏血输出量大,血液循环快,能满足机体在寒冷条件下对热量的需要。肺活量大,由于呼吸频率的增加,相应增加了氧气含量,能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牦牛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含量高,能使血液中结合较多的氧气,增加血液中氧的容量,加快氧的运输,补偿其维持生理活动和生产过程对氧的需求。牦牛具有呼吸、脉搏快,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的生理特点,使它在少氧环境中,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代偿性机能,因而能适合海拔高、气压低和氧气少的高寒地区。

(2)牦牛适应高山草原寒冷气候环境的生物学特性

高山草原上,气候寒冷、潮湿,年平均气温0℃左右,温度变化剧烈。牦牛在-30~-40℃仍可照常生活,产区冷季漫长,半年冰冻雪封,有些地区甚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牦牛仍能适应。牦牛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表现在散热机能不发达。因而牦牛是一个极不耐热的畜种,相反牦牛对低温环境具有适应性。牦牛的皮肤比较厚,真皮层及下面的脂肪层发育较好,容易沉积皮下脂肪,脂肪层是热的不良导体,能防止体热过度地散发,形成机体的贮能保温层。牦牛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为了适应高寒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外形紧凑、垂皮小、外周附件和体表皱褶少的体态,因此散热量小。在牦牛同寒冷气候条件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保存了有利于耐寒的被毛变异。牦牛全身着生长而密的粗毛,长而粗的被毛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使躯体免受风雪严寒冻害。牦牛被毛是由不同毛纤维类型组成的混型被毛,较单一纤维类型被毛增加了绝热层次和厚度,具有很高的保温性能。同时,肩部、胸腹下部和大腿部还密生长毛,便于保温。另外,牦牛汗腺发育差,可减少体表的蒸发散热,降低因严寒而对热能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牦牛怕热,遇到气温升高,天气闷热时,则表现烦躁不安,停止采食,向山顶或山口转移,以求凉爽,躲避蚊蝇袭扰。因此,牦牛对低温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性和很大的可塑性。

(3)牦牛适应高山草原矮草采食的生物学特性

牦牛对高山草原矮草的采食有良好的适应特性,主要表现在牦牛鼻镜小、嘴唇薄而灵活、口裂亦较小。舌稍短,而舌端宽而钝圆有力,舌面的丝状乳头发达而角质化。牙齿齿质硬而耐磨。牦牛既能卷食高草,也能用牙齿啃食3~5厘米高的矮草,冬春季还能用舌舔食被踏碎或被风吹、鼠咬断的浮草。这样多种采食方式的结合,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草层的牧草,尽可能多采食。高山草原的冬春季,牧草往往被积雪覆盖。在饥饿的情况下,牦牛可以用蹄子刨开10~20厘米厚的积雪,也可以用颜面撞开堆积的厚雪啃食枯萎矮草。夏秋可用舌卷食高草,采食能力极强,且行动敏捷。善于走高山险路、陡坡及沼泽地,也能钻入荆棘灌木丛中采食。夏季遇到天气骤变,雨、雪、冰雹交加时仍照常采食。由于牦牛瘤胃蠕动频率较恒定,几乎不受采食与否和饥饱的影响,因而能终年放牧。牦牛的牧食过程,随年龄、性别、个体等有一定差异。一般成年母牛、公牛、驮牛能勤奋采食,较青年牛游走少。年龄大的牛牧食周期长,这是由于年龄大、体大、消化道容量大,但采食速度较慢,只有多采食,减少游走,才能饱腹。

牦牛属的一种。体长2~3米,尾长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体重约1000千克;躯体强健,颈短,头大,额长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体侧、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长毛,尤其体侧的毛被几可及地。系青藏高原特产。通常栖息于海拔4000米以上野牦牛的高原地区,有时到6000多米处憩息,喜在山岭或山间盆地四周活动。由于体毛厚密,性喜寒而畏热。在高寒荒漠与高寒荒漠草原中能吃粗硬的牧草(如苔草类),若食物被雪覆盖,能用前蹄扒出。夏季结成几十头或几百头的大群。老牦牛独居或数头结群活动。中更新世,从北美阿拉斯加到东西伯利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东北一带均有野牦牛分布。现生种只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毗邻的中国新疆南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等地区。牦牛的分布主要限于亚洲的高原和山原地,包括了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脉地段。中国古代时期,牦牛的分布极为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现代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牦牛的气质属强健不平衡型,表现粗暴、性野、胆怯、易惊,但合群性强,经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易消失,较能听从指挥。因而大群牦牛放牧,一般只需一个放牧员,不易发生丢失。根据牦牛易惊的特性,牦牛群进入放牧地后,放牧员不宜紧跟牦牛群,以免牦牛到处游走而不安静采食。为防止牛只越界和害狼偷袭,放牧员可选择一处与牦牛群有一定距离,能顾及全群的高地进行守护、瞭望。

控制牦牛群使其听从指挥的方法是,放牧员用特定的呼唤、口令声,伴以甩出小石块。用小石块投击离群的牦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掷,投掷距离远及数十米。距离较远时也可用放牧鞭投掷。石块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飞行的“嗖嗖”声,和放牧鞭的抽鞭声,都是给牦牛的警告和信号。牦牛会根据石块落地点和声响的来源,判断应该前去的方向。放牧员利用放牧鞭驱使牦牛前进,集合或分散。走远离群的牦牛,听见鞭和飞石的声音,以及落石点,会很快地合群。

牦牛群的放牧日程,因牦牛群类型和季节不同而有区别。总的原则是:“夏秋季早出晚归,冬春季迟出早归”,以利于采食,抓膘和提供产品

(1)夏秋季的放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种,使当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栏,其他牛只为越冬过春打好基础。进入夏秋季后,力争牦牛群早出冬春季牧场,在向夏秋季牧场转移时,牛群日行程以10~15千米为宜,边放牧边向目的地前进。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归牧,延长放牧时间,让牦牛多采食。天气炎热时,中午让牦牛在凉爽的地方反刍和卧息。出牧后由低逐渐向通风凉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质量差或适口性差的牧场,逐渐向牧草质量好的牧场放牧;可在头一天放牧过的牧场上让牦牛再采食一遍,这时牦牛因刚出牧而饥饿,选择牧草不严,能采食适口性差的牧草,可减少牧草的浪费。在牧草质量较好的牧地上放牧时,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横队采食,保证每头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乱跑践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费。Z芐LjUuJePVoox諽X钣jXMCX1S3SqJrTK1谛Q萍UwA謓uK8u鮶頟4mfnbsp;更多农业信息 zy580com

夏秋季放牧根据安排的牧场或轮牧计划,要及时更换牧场和搬迁,使牛粪均匀地散布在牧场上,同时减轻对牧场特别是圈地周围牧场的践踏。这样可改善植被状态,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Z芐LjUuJePVoox諽X钣jXMCX1S3SqJrTK1谛Q萍UwA謓uK8u鮶頟4mfnbsp;更多农业信息 zy580com

Z芐LjUuJePVoox諽X钣jXMCX1S3SqJrTK1谛Q萍UwA謓uK8u鮶頟4mfnbsp;更多农业信息 zy580com

当定居点距牧场2千米以上时就应搬迁,以减少每天出牧、归牧赶路的时间及牦牛体力的消耗。带犊泌乳的牦牛,10天左右搬迁一次,3~5天更换一次牧地。应按牧场的放牧计划放牧,而不应该赶放好草或抢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驱赶牛群为抢好草而奔跑,造成对牦牛健康和牧场的不利影响

(2)冬春季的放牧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归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怀孕母牦牛避免在冰滩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时饮水。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一般体壮膘肥,应尽量选择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迟进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时间。冬春季风雪多,应注意气象预报,及时归牧。

在牧草不均匀或质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时,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让牛只在牧地上相对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较大的面积内每头牛都能采食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除跟群放牧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加强补饲。特别是大风雪天,剧烈降温,寒冷对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严重,一般应停止放牧,在棚圈内补饲,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

野牦牛别名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西藏、新疆南部、青海、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因为叫声似猪嚎,所以又被称为“猪声牛”,藏语中称为“吉雅克”。

插图号:00000122jpg" />

野牦牛野牦牛的体型大而粗重,比印度野牛略小,体长2~26米,尾长08~1米,肩高16~18米,体重500~600千克。它的体毛多为暗褐黑色,长而丰厚,尤其是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几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个围帘,如同悬挂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风挡雨,更适于爬冰卧雪。尾巴上的毛上下都很长,如同扫帚一般。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腹部宽大。雌雄兽头上都有角,角尖略向后。

野牦牛是典型的高原动物,生活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原地带,冬季到海拔稍低的地方寻找食物,夏季又回到高山地带。它们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为食,插图号:00000123jpg" />

野牦牛是典型的高原动物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出来活动觅食,白天则进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刍,或者躺卧休息、睡眠。野牦牛性喜群居,常七八头、数十头、上百头结成一群。但年老的雄兽则性情孤独,夏季常离群而居,仅三四头在一起。野牦牛的嗅觉十分敏锐,有危险时,雄牛首当其冲,护卫群体,而将幼崽安置在群体中间。

每年9~11月,野牦牛开始发情交配。这时雄牛变得异常凶猛,经常发出求偶叫声,争偶现象十分激烈。有些雄牛还会下山闯入家牦牛群中,与雌性家牦牛交配,甚至把雌性家牦牛拐上山去。雌牛的怀孕期为8~9个月。次年6~7月份产崽,每胎产1崽。幼崽出生后半个月便可以随群体活动,第二年夏季断奶,3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为25年左右。

牦牛

牦牛-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一40℃的严寒,而爬上6400米处的冰川则是牦牛爬高的极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冬季聚集到湖滨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线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凶猛,人们一般不敢轻易触动它,触怒了它会以10倍的牛劲疯狂冲上来,有时还会把汽车撞翻。中国牦牛占世界总数的85%,其中多数生长在西藏高原。

因全身密集丰厚的绒毛而得名,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北、海南、黄南州。1983年,全省有498万头,约占全国的42%,全世界的37%。牦牛善走陡坡险道,跋山涉水如行平地,能驮善耕,素称“高原之车“、”冰河之舟”,是产区主要役畜和牧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牦母牛一般泌乳期为150——180天,每头牛产奶量450—600公斤,秋后屠宰胴体重110——200公斤,屠宰率为50-60%。

牦牛产品,远销中东地区。1978年以来,活牛销往香港,以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风格而受到欢迎。绒毛是纺织工业的高级原料,将其漂白退成驼色,可替代驼毛织成毛衫、围巾,在大衣呢中掺入牛绒,不仅降低成本,还能使产品挺括,提高质量。现每年出口20多万斤。

根据角轮数目鉴别年龄:角轮是牦牛角上的环形凹陷。终年在高山草原条件下放牧的有角牦牛无论公、母,出生后每经过一个天寒草枯的冷季,因营养缺乏而影响角的生长,便形成一个角轮。所以有角牦牛有几个角轮就是几岁。

根据牙齿鉴别年龄:牦牛的年龄变化,可反映在牙齿的出长、脱换、磨损程度等方面。牦牛的齿式与普通牛一样。乳齿共有20枚,永久齿有32枚。鉴别年龄是根据生于下颚前方的8枚门齿的变化。门齿分四对,中间的2枚为第一对,靠第一对的左右两枚为第二对,依次相应为第三对及第四对。

牦牛的习性

牦牛可以说是一种大型的食草类动物,牦牛的身体非常的强壮,它的背部有很明显的隆起。牦牛的耳朵很小,可能是基因导致的,公牛和母牛都有犄角,公牛的犄角比较大,母牛的犄角略小,牦牛的四肢深粗壮,短而有利。

牦牛背部的毛发比较短还很有顺滑,它身体两侧和腹部的毛却很长,能够很好的保证它的体温,当然这是为了应对恶劣天气。成年的牦牛长度在260厘米左右,肩部的高度160厘米左右。牦牛的身体毛发颜色主要是以黑色和褐色为主,当然也有很多杂交后毛色比较杂乱。

一般情况下,一头成年的牦牛体重在1000千克左右。

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除人类之外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

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扩展资料:

牦牛的生活习性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牦牛属的一种。体长2~3米,尾长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体重约1000千克;躯体强健,颈短,头大,额长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体侧、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长毛,尤其体侧的毛被几可及地。系青藏高原特产。通常栖息于海拔4000米以上野牦牛的高原地区,有时到6000多米处憩息,喜在山岭或山间盆地四周活动。由于体毛厚密,性喜寒而畏热。在高寒荒漠与高寒荒漠草原中能吃粗硬的牧草(如苔草类),若食物被雪覆盖,能用前蹄扒出。夏季结成几十头或几百头的大群。老牦牛独居或数头结群活动。中更新世,从北美阿拉斯加到东西伯利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东北一带均有野牦牛分布。现生种只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毗邻的中国新疆南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等地区。

牦牛的分布主要限于亚洲的高原和山原地,包括了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脉地段。中国古代时期,牦牛的分布极为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现代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牦牛数量的准确统计数,根据资料概算,中国是牦牛主产国。 国外的牦牛,只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阿尔泰山和肯特山区;前苏联的塔吉克、吉尔吉斯、布里亚特和阿尔泰山区等地;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区的泥泊尔、不丹、锡金、克什米尔等国和地区。阿富汉东北部兴都库什山脉高山区和巴基斯坦北部高山区也有少量分布。

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集中于东经70°—115°,北纬27°—55°间。 我国是世界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现有牦牛1400余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以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上。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产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最低温度可达-50℃;年温差和日温差极大。相对湿度55%以上。无霜期90天(5—8月)。牧草生长低矮,质地较差。内蒙古自治区的贺兰山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山地草原和北京市西山地草原,也有少量饲养,其中河北和北京地区牦牛,是近年来从青海、甘肃引种试养而适应于该地自然生环境的。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7095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5%,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

牦牛是我国高寒民族地区的主要畜种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是青藏高原和川西北牧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牦牛养殖业是高度适应高寒生态条件的特定生态养殖模式,是该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广大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我省现有牦牛400余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28%,占我国牦牛总数的292%,仅次于青海、西藏,位居第三;牦牛数量占全省牛总数的40%,集中分布在我省川西北草地;牦牛的乳、肉产量分别占全省牛乳、牛肉产量的70%和40%;牦牛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直接影响到我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藏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省面临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和压力之下,在广阔的川西北高寒牧区,充分发挥草地资源的生产效能和牦牛业特点,充分利用牦牛最少与人争地、争粮、争夺生存空间与自然资源的优势来发展牦牛业生产,加速牦牛资源的开发,对实现向节粮型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牦牛产品概述

(一)乳制品

1、鲜奶

全奶 刚挤下来的纯奶,可以不经煮沸消毒立即饮用。在泌乳季节,牦牛群的混合奶的干物质为18%左右,其中乳脂肪7%,乳糖、乳蛋白质各5%左右。其味香甜,煮沸的全奶,不加食糖,即有浓厚的甜味。

奶茶 是牧区人民的常年饮料,也是主食之一。它是牛奶和茶的混悬液,牛奶的含量,根据来源和需要而定。含奶量高时如20%,茶色呈土黄,质浓稠;含量5%或更少时,呈乳白色或稍带黄褐色。

奶茶所用的牛奶一般是全奶。但在生产酥油的季节,为了多产酥油,往往用提取后的脱脂奶。脱脂奶奶茶,其味则逊于全奶奶茶。

2、酥油

是含水分12~15%,乳蛋白质1%左右,乳脂肪84~87%的粗制黄油。

酥油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生活资料。除供作食用外,在藏医药中作为食疗剂和敷料软膏、赋形药、润滑剂等。在土法鞣革中用作鞣和剂和裘衣革面的保护剂。在高寒草地的帐篷里供照明,喇嘛寺庙里作为神灯、长明灯的燃油。妇女们用酥油搽手保护皮肤。高原草地的民间艺术家将酥油混以各色颜料,塑造佛像、花卉,山水人物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酥油作为食用,有酥油糌粑、酥油茶、油茶,以及煎炒油炸各种饼类、蔬菜和各式点心、糖果等。

酥油糌粑 将酥油盛瓷碗内,用奶茶或清茶溶化,拌以糌粑(或加入奶渣),用手捏成团,以奶茶、清茶或是肉类蔬菜等辅食。

酥油茶 先将茶熬开,倒入木筒内(一种与小型酥油桶相仿,直径较小,约10~15厘米,长60~70厘米的木桶。也有用小型酥油桶代替的),加入酥油和食盐,酥油量可多可少。然后用装有圆木板的搅棒,上下往复振荡,直至酥油与茶充分混合为止,倾入壶中或斟于茶碗中,可加热后饮用。

酥油茶是一种茶与酥油的混合乳剂,只作饮料,不用于拌和糌粑。

油茶 先将面粉1千克用锅炒熟至微焦黄,在将酥油1千克溶化,然后把炒熟的面粉倒入酥油内,充分拌和,捏成团,盛放在容器内。食用时,根据需要取出一小团,放入食盐或白糖,用开水冲拌成糊状食用。如在制作时放入一些果仁,如花生仁、芝麻、核桃仁或是黄豆、红枣等作甜食,则味更佳。

3、奶渣

鲜奶提制酥油后的脱脂奶,在锅内加热至50~60℃,加入酸牛奶(作为乳酸菌液使用),使脱脂奶凝结成豆花状结块,捞起滤去乳清,铺于毡毯上晒干而成的一种高蛋白乳制品,其乳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乳脂肪、乳糖含量20%以上。也有用全奶制作的。全奶制成的奶渣,色金黄而酥脆,脱脂奶制成的奶渣色白而性硬。

奶渣多拌入酥油糌粑作为主食,也有用作平时消遣的食品,随时投入口中咀嚼。有将奶渣于温水中浸泡半天或一昼夜,将其泡涨,捞起滤去水分,在通风处稍微吹干,于酥油中油炸,拌以食盐或白糖食用,甚为香脆可口。

4、酸牛奶

将鲜牛奶煮沸,倾入有盖的木桶内,待凉。当奶温为50℃左右时,拌进原先剩余的酸奶(即乳酸菌种),加盖,桶外裹以羊毛等物保温。夏秋季节6~10小时左右,冬春季节时间稍长些,取出即成酸奶。

酸奶有两种,一是全奶制作的,色味最好;另一是脱脂奶制成的。

酸奶作为日常饮料,于夏秋暖季解渴消暑,味美可口。也可拌入糌粑食用,作主食。

5、奶饼

奶饼其实可以说是新鲜奶渣。利用全奶或脱脂奶加热,加入酸奶(或直接加入乳酸菌种),使之凝结成块,后捏成饼状,除去水分即成。食用时,拌进奶油(全奶制作的酸奶面上那层最好)和白糖。其味香甜,略带酸味,极为可口。

6、乳清

鲜奶提制酥油、奶渣后的剩余物。一般就地倾倒,在半农半牧区,用以喂猪,在土法制革中,用来作浸泡剂。

(二)肉制品

1、鲜牛肉

牧民对牦牛的食用方法甚为简单,将屠宰后的胴体切割成块,置大锅内加水清煮,煮沸后维持片刻,即可食用。

食用时用佩戴的藏刀,一片片削下来,略蘸食盐用奶茶辅食。水煮后的牦牛肉,盛于盘内,称为“手抓肉”。如用肉馅或灌制牛肉香肠,则较精细,讲究口味。

鲜牛肉包子(也用解冻的冻牛肉)的制法是,取鲜牛肉剁成肉泥,加入食盐和调料,拌进牛油,做成包子蒸熟。其特色是面粉不发酵,皮薄馅多,一包汤汁,肉细味鲜美。

2、风干牛肉

高寒草地的牧民,将每年入冬屠宰的牦牛肉,切成约4~5厘米见方,长30厘米左右的肉条,一般是两条在一端相连,凉晒于牛毛绳上,待风吹日晒数天后即干。干后,贮藏于皮口袋内,或吊挂在帐篷里,可贮存一两年不霉变。采用风干的方法贮藏牛肉比天然的冻牛肉贮藏的时间长,只是风味不同。

风干牛肉的食用方法多样。有生食,用藏刀削切成薄片,边削边吃;或用手指,顺肌纤维撕裂扯断而食之。生食多辅以奶茶,或作为一种零食。熟食有两种,一是熏烤、煨烧,取一段风干肉,埋于牛粪灶的燃灰下或置于灶上用余火烤,有香味后取出,抹去尘灰,用刀割食。再是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置锅中加水煮熟,取出切割后食用。以上各种食用方法,一般都不用食盐和其它调料。

3、腌熏牛肉

将牛肉切成细条,拌上食盐,放于容器内,一两天后取出,悬挂在帐篷内炉灶上方,任其烟熏、风干。须食用时取下煮熟。

4、牛肉灌肠和血肠

用洗净的牦牛小肠,灌以鲜牛肉或血而成。

(三)皮制品

1、生皮

即未经鞣制的牦牛皮,也不去被毛,用途较为普通。其主要用于酥油的包装。再是将生皮切割成网状,捆扎在木箱外面,待生皮干后,即固定在木箱上,也有用整张牦牛皮包裹木箱的。另有用生皮切割成细条作为皮绳。

2、熟皮

是经土法鞣制的革,民间都采用油脂法。将毛板浸泡后除去被毛,割去皮下结缔组织,然后用陈年酥油(已变质不能食用)满涂于皮板上,卷紧,让油质浸透。也有在涂抹酥油后用手揉捏柔软后,用刀修正正背两面的,使光整。

熟皮的用途广泛。缝制成皮口袋,贮存粮食、奶渣等。可缝制毡靴或作鞋底。用刀切割成细条搓绞成皮绳,或切割成宽度不等的皮条,用于捆扎什物或背水背柴,圈套牲畜,以及用于鞍具、驮具上等。

3、裘皮

多属犊牛皮制成。犊牛死后,剥下被皮,除净版面的结缔组织,浸泡在乳清中。数天后取出,用陈酥油鞣制,使皮板柔软,梳直被毛即成。一般供作儿童裘衣。

(四)毛制品

1、长毛

指着生于牦牛前胸、前臂、体侧或后腿的长毛(其状似围裙,故又称“裙毛”),专供搓作牛绳,捆扎帐篷和作缰绳等用。

制作方法和程序是:将煎下的牦牛被毛整理出较长的(属粗毛,细度在525微米以上的)用双手理直,以15厘米左右(直径)为一卷,成为“毛卷”,然后用独绽搓纺成毛条。搓纺时,一人用皮绳转动固定在草地上的木绽,一人持毛卷纺成毛条(毛纱),其粗细长度均视需要而定。最后将毛条合成毛绳,有三股或四股的,但以四股的最为美观。牦牛毛绳经久耐用。

2、绒毛

纯粹的绒毛(细度在25微米以下的毛纤维)在当地极少利用,所用的绒毛,多半是混有长度中等的两型毛(细度在25~522微米),或以两型毛为主的加以利用,或剪下的被毛选择取出长毛(粗毛)后,作为“绒毛”使用。当地所用的绒毛,以其生长部位来说,多在牦牛的腹部。

绒毛多用来编织帐篷(藏族)、披衫“察尔瓦”和短上衣(彝族)。

3、尾毛

历史上用来作为贡品,尤以白色尾毛更为名贵。

其主要用途是,供制剧装冉口、假发等。再如将整个牦牛尾做成尘拂。

(五)其它

1、内脏

分为可食与不可食两部分。可食部分包括心、胃、小肠、大肠(盲肠除外)、肝和肾,小肠可用来灌制血肠或灌肠用,瘤胃用作酥油的包装,瓣胃是成都地区著名的“毛肚火锅”的正宗菜肴。不可食部分有肺、盲肠、脾、胰、胆囊、膀胱、母牦牛子宫及其附件、乳房,以及公牦牛的生殖器官。

2、骨头

一般废弃。也可加工成骨粉、骨胶等,作饲料、肥料或工业用。

3、粪便

是草地牧民的主要燃料。冷季,作为堆砌粪圈的原料,也用于木板圈的涂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461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