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训练前、中、后束应该怎么练比较好?

肩部训练前、中、后束应该怎么练比较好?,第1张

肩部的厚实程度,直接影响倒三角的塑造。练过肩部的朋友可能知道,要想把三角肌的前束,中束,后束,特别是把后束练到是有一定难度的。肩部的构造主要由三角肌及斜方肌上束构成,通过对于这两个重要肌群训练,虎头肩会逐渐实现。行走的衣架,就是你。更多专业知识,请查看发表的系列文章。

一、热身

跑步6-8分钟。

二、三角肌训练

1 坐姿后伸(后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2 坐姿上推(中后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3 绳索后拉(后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4 提拉(中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5 绳索俯身飞鸟(后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6哑铃俯身飞鸟(后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7绳索侧平举(中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8杠铃前平举(前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9前倾飞鸟(中后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10杠铃推举(中后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11绳索俯身侧平举(后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12哑铃侧平举(中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13哑铃前举(前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14哑铃上举(中后束):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三、斜方肌上束

耸肩:次数10-12个,组数,3-5组,间歇30-60秒。

四、拉伸

拉伸:单侧次数10-12个,组数2-3组,间歇10-20秒。

五、注意事项列举动作比较多,根据自身体能,场地器械选择适合的动作及组数,肩部关节构造复杂。训练前做好充分的热身,训练力量建议不要过重。训练完做好拉伸。

在你训练三角肌之前,请弄清楚它们的构造。三角肌由前中后三束组成,练肩 时不可只练某一肌束,不要集中精力去做前、侧、后肩的不同练习动作。

在肩部训练时尽量每一次都要从不同的动作顺序开始训练,即便是同一个训练动作,顺序的不同也会对肌肉有不同刺激效果,同时还能让肌肉保持不适应状态,达到更深度的刺激效果。

可能很多健身爱好者觉得三角肌不好练,原因可能是没有找对发力点,三角肌的训练最重要的不是重量的大小,而是感受是否明显。如果你在训练三角肌的时候,没有明显的“撕裂”感,那你可能还需要继续寻找一下这个感受,可以先用小重量的哑铃找感觉,找到感觉再进行训练会事半功倍。

进入正式训练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我会采用弹力带对肩关节进行热身活动,防止受伤。

动作1——站姿杠铃推举

目标肌肉:三角肌前束

虽然我说过最佳肩部动作是不存在的,但是站姿杠铃推举可以显著地刺激到你的三角肌前束和斜方肌。

杠铃动作需要的稳定性更加高,所以可以推起更加大的重量。如果目标是力量,以更大的负重和小次数来训练这个动作。

另外,驱动核心,有效地对抗负重,保持稳定支撑脊柱。稳定性训练可以增强身体的功能性,它可以辅助生活上的运动,同时获得一个更强壮的核心来防止腰酸。

动作2——哑铃推举

目标肌肉:三角肌前束

继续推举!但是这个我们要用哑铃来练。虽然不能推起特别大的重量,哑铃推举还是有不少好处。

首先,你可以单独刺激到每一侧的三角肌。较强的一个束充分在杠铃推举中发挥,而较弱的一个束就没办法逃过哑铃了,这种练法将有助于防止发展的肌肉不平衡。

哑铃推举的运动范围更加大,这意味着可以刺激更多的肌肉纤维。研究表明,站姿哑铃推举可以180度地刺激到三角肌的全部肌肉,而且肌电图激活显示大幅增加。

动作3——哑铃侧平举

目标肌肉:三角肌中束

侧平举的主要重点是肩外展,主要由中束控制。当然,它也有可能刺激到三角肌后束,选择适中的负重,不要过大。想让肌肉刺激更大,每组次数选择10-15次,训练马上看到效果。还需要注意,收紧核心,不要借力。

动作4——哑铃反向飞鸟

目标肌肉:三角肌后束

不要选择固定器械来练反向飞鸟,选择自由力量来练这个动作。自由力量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到稳定肌肉,固定器械可以以一个固定的运动范围完成动作,而自由力量的行程更加大。

总结

1、训练时尽量让肩部发力,带动手臂运动,小臂几乎不发力

2、适当改变肩部训练动作。随着身体逐渐适应训练强度,同样的锻炼不再产生同样的效果,尝试调整重量或是用类似的动作替换原来的练习

3、最后,当然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只有坚持才能练成完美宽肩!

我们宽阔的肩膀代表着力量,想练出让人惊叹的宽肩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肩部就是进行三角肌训练,我们需要练前中后束。

该如何进行肩部训练?

前束训练:坐姿杠铃推举

坐姿杠铃推举动作方法:坐在推举椅子上,双脚稳稳的踩在地上,双手握距略宽余肩,抓住杠铃。

将杠铃从架子上抬起,举过头顶,肘部伸直。然后把杠铃慢慢放下到锁骨位置,保持肘部和手腕一直处于杠铃下方。按照这个方法继续下一次推举。

中束训练:站姿哑铃平举

站姿哑铃平举动作方法:身体直立,保持膝盖微曲,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各拿一个哑铃放在大腿两侧,掌心相对。

双手向上慢慢发力平举,大臂与肩平行,肘部保持微曲。记住用肩部发力,不是用手臂发力。然后慢慢的放下,大腿两侧。保持与大腿距离2厘米,就开始运动下次。

后束训练:哑铃附身平举

哑铃附身平举方法:双手拿起哑铃,附身90°,保持背部平直。双手将哑铃向体侧抬起,肘部保持微曲。然后慢慢的放下回到原来位置,继续下次运动。

在训练之前,最好先热身,对肩部拉伸和旋转,防止肩部受伤。训练肩部不建议大重量训练,因为肩部最容易受伤的,所以因该选择合适轻重量训练。

你好,我是波普董,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

肩部训练可能是多数人所忽视的一个部位,看似不起眼,却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肩部训练的受欢迎程度可是远不及胸部和背部训练,甚至有很多人对自己的肩部很满意,认为根本就不需要浪费时间来单独锻炼。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肩膀必须通过合理的高强度训练来刺激生长。

一、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

蒙古族主要聚居开我国北方,世代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蒙古族是典型的马背民族,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勇敢、永不言败倔强、豪放、伟岸、剽悍的性格特征,穹庐的天宇之下到处是马背游子的足迹。典型的游牧文化和狂放的生活习俗,写就了男性不羁的个性。在他们的生活中,马是可以信赖与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二、蒙古族舞蹈语汇的训练及要求

肢体训练,在蒙族舞蹈中可以视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的目的就是要使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学生们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之所以强调训练步骤的规定性,是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恰恰体现在肩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在学习蒙族舞的肩部过程中,必须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在由易到难的艰苦实践中才能练就具有丰富表现力。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碗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从零开始,还应注意一点,就是学生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作为学习者他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马步的训练是一种特性的动作,是腿与脚与上身相结合的模拟性训练,它不仅可以使舞者脚下灵活敏捷,具备完成技巧和跳跃的能力。在训练当中要求学生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蒙古族音乐,自如掌握蒙古族舞蹈的节奏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在掌握了蒙舞的基本动态并对蒙族气质有一定的认识后,下面的任务就是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蒙族舞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把握气质是内容方面的补充,处理节奏则是在前面二者的基础上对总体表演水平的圆润。处理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作为一名舞者在跳蒙古舞时,必须不断体会力量,动作的对比与幅度的快慢,不断圆润舞技,深化舞蹈意识。具体来说,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舞蹈离不开节奏,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聪明的舞者以恰到好处的节奏去构造舞蹈,正如调整呼吸以使生命稳健而顺畅。另外,处理节奏不仅要学会从舞蹈本体上下功夫,也要对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充满节奏韵律的生活的关照,都是修炼节奏意识的必要手段。

四、把握气质动态特征在情感面上提升

在掌握了蒙族舞的基本动态以后,教师要求学生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就蒙族舞来讲,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同学们要把握这种气质,如果从环境因素来考试,当然能把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中去生活、去体验。正如贾作光老师一样,在表演时的投入,恰到好处地把握情感。我想,每一个学生应该从学习、关注直至体味草原文化开始做起。只有当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意识在表演者的思维的内部扎根,学生们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那一个蒙族气质来。事实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边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知识相关,并体现出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所谓气质,我想给学生加强蒙族文化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对蒙族民间舞蹈中典型的动态形象鹰、大雁、马之习性及它们的气质神韵的把握。例如蒙古民族对鹰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征。那么,学生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到关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后,就应该关注由这些生活习性出发的,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在蒙族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

蒙古舞入门基本动作是肩部动作。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舞的种类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蒙族舞的基本动作和要领如下:

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

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扩展资料

蒙古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一、上肢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上肢动作比较丰富,包括手部动作、臂部动作、肩部动作。在蒙古族的早期,舞蹈动作还不是太丰富,舞蹈形式多为集体舞,在部落重大集会时,整个部落的人们都会“绕树而舞”,动作就是简单的拍手、挥手、顿足、转圈等。这些简单的动作一直延续至今,如著名的“安代舞”的舞步主要以“顿足”、“拍手”、“挥帕”为主,手帕是“安代舞”的主要道具。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等地流行的“托普修尔舞”,其表演形式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跳舞,动作特点是绕臂、提压腕和抖手,同时整个身体上下轻微颤动,这些动作都极具蒙古族特色。蒙古族民间舞蹈经常出现鹰击长空、鸿雁高飞、天鹅翩翩的舞姿形象,这方面的舞蹈代表作有《雁舞》、《鹰》等。蒙古族舞蹈的男子动作技巧,经常模仿鹰击长空、展翅翱翔的形象,动作特点是抖肩、昂首挺胸、双臂舒展,模仿雄鹰在高空飞翔的动作,使手臂呈波浪式摆动,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豪放博大的胸怀和顽强的生命力。

 “筷子舞”和“盅碗舞”是鄂尔多斯草原上广为流传的蒙古族传统舞蹈。由于要在狭小的毡房中表演,限于室内的空间,舞蹈者道具较为简单,多为筷子、酒盅或瓷碗等小巧的物品,动作也较为简单,没有大幅度的跑跳等动作,姿态多为坐姿、蹲姿和跪姿,手拿道具,以上肢动作为主,通过手部、臂部、肩部和腰部的动作变化形成舞蹈动态。筷子和盅碗等道具在舞蹈中通过舞者按照一定的节奏敲击或碰撞,发出美妙的声音,配合伴奏音乐形成节奏,表现了蒙古族舞蹈编创者的艺术智慧。蒙古族舞蹈中上肢动作主要来源于对鹰、雁、马等动物的模仿,因为这些动物对草原牧民来说是最熟悉、最重要的。马是他们必需的交通工具和生活伙伴;雁的南去北归告诉牧民季节的更替;鹰的凶猛自由是蒙古族崇拜的对象。这些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因素深深地影响着蒙古族舞蹈。

 二、下肢的动作技巧

 在蒙古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中,由于牧民日常居住在空间狭小的毡房内,在舞蹈时限于空间,不能大范围地移动脚步和跳跃,所以下肢动作受到限制。而腰部以上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技巧比较丰富,尤其是手臂和肩部的动作成为蒙古族舞蹈的一大特色,这是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蒙古族人民是天生乐观、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悠久的舞蹈传统。《多桑蒙古史》记载:“忽图剌汗率部进击篾儿乞部时,曾祷于树下,若胜敌,将以美布饰此树,后果胜……率其士卒,绕树而舞。”“绕树而舞”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其下肢动作就是蹬踏、顿足、走步、转圈,舞蹈动作相当简单,但蒙古族人民却乐此不疲,史料记载,古代蒙古人跳舞竟然“直跳出没胁之蹊,没膝之尘”。继承这个传统的是“安代舞”,它是草原上特色最为鲜明的舞蹈,舞蹈动作热烈奔放,气势雄健、粗犷,主要以顿足、踏步、跳、转等下肢动作为主,跳起来激情四射、热情高涨。

 游牧民族需要常年骑马,蒙古族人和马共同生活、不离不弃,马在蒙古人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传统蒙古族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是模仿和表现马匹的动作形态的。这些动作被称为马步步法,它是蒙古族舞蹈特有的动作技巧。蒙古人长时间的马上生活动作也被融进舞蹈动作当中,像“打马扬鞭”和“单勒马”等动作就是表现蒙古人在骏马上奔驰的飒爽英姿。由于马上动作表现在舞蹈中动感更强、更有气势,所以跟马有关的动作在蒙古族舞蹈技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下肢的舞蹈动作的设计也以模拟人体在骏马奔驰时的状态为主。

 三、体态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的体态动作特征主要模仿骏马驰骋的动态和继承蒙古族传统集体舞蹈的步态。在蒙古族古代部落举办的盛大聚会上,经常以跳集体舞为庆典仪式。在古代,产生部落首领对任何一个部落来说都是重要事件。蒙古族在选举首领后就要举行庆典,庆典的高潮就是全民大跳集体舞蹈。《元朝秘史》中记载了一段古代历史事件:“全蒙古,泰赤兀惕,聚会于斡难之豁纳黑川,立忽图剌为可汗焉。蒙古之庆典,则舞蹈延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可汗,可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胁之蹊,没膝之尘矣。

 蒙古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游牧,草原地广人稀,牧民们需要不断地更换草场,人们聚少离多,生产和生活方式单一,乏味寂寞。在单调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为了排解寂寞,蒙古人逐渐创造了特点鲜明的民族舞蹈,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之后,蒙古族舞蹈的动作造型形成了基本的姿态――站姿:双手一位,脸向八点斜上方,开肩、屏息挺胸、脚站四位,胸间一点,腰微后倾,抬头、目视远方。此基本姿态舒展、挺拔,给人以开阔、端庄的感觉,舞蹈动作族传统精神气质的外化,而蒙古族豪迈的精神气质是长时期的游牧生活所积累的。

 总之,无论是四肢的动作技巧还是整个体态的动作技巧,无不体现着蒙古族深厚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和神韵都是典型的蒙古文化氛围的反映,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四、特色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五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五、种类

 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字)亦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形击盅,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侧,哪一侧的耳朵便随身探过去听盅声;绕圆动律一一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恽,刚柔相济。

 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跤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跤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普修尔乐舞

 又称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称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陶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具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习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伊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间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以内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和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间舞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2种,带道具的有顶碗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跳法有达勒勒恩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敖德勒恩贝伊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以双滕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中可千变万化。

 圈舞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舞蹈预防受伤

 根据调查有氧舞蹈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依次为胫骨、脚、背、膝、踝、头,产生有氧舞蹈的受伤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过度,脚扭伤。韧带拉伤等。

 产生有氧受伤的原因:

 1外因,服装鞋的问题、准备活动、放松、伸展不充分、动作有问题、教练教法不好等。

 2内因,自己的舞蹈技术掌握不够,调整不够,腿太紧,髋部没力,急于求成。

 预防有氧受伤的方法:

 1针对外因可以,穿适合运动的服装和鞋、准备活动、放松、伸展要充分、跟好的教练等。

 2针对内因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课程、不急于求成,同时要注意自己身体基本素质的提高。

这篇《少儿舞蹈入门:蒙古族舞蹈相关介绍》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学练蒙古族舞蹈,既可以轻松掌握蒙族舞蹈的风格、韵律特点及舞蹈技巧,又可以提高自身的舞蹈表现力及观察能力。

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于兴安地区的民间蒙古族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1)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2)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这些舞蹈具有很多很复杂的舞姿,例如立姿、坐姿、麓姿、跳姿、转姿等。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也应该从身体的每个细节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一定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另外,民族舞蹈中有很多步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八字步、搓步、拖步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46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