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的头发怎么画

宋代女子的头发怎么画,第1张

1 垂云髻

从战国时代开始, 女子的发式就是垂髻, 这种发式低垂至肩部, 看上去如云一般娴雅飘, 所以就有了 “垂云髻” 的美称。

2 坠马髻

东汉时代的妇女梳坠马髻,这种发式突显女子的娇媚之态,一直流传到后世。

提示:一般而言,发髻在 12~3 点的方向会比较有美感,偏离中心太多则失去美感。

3 凌云髻

高鬟更显富贵华丽,也能戴更多的头饰。凌云髻就是把头发按照小圈叠大圈的方式来画。

提示:下面的小发髻要戴装饰所以直接把里面全部涂黑,上面的大圈发髻要画出或者橡皮擦出白线,体现出头发的走向。

4 双刀髻

公元 3 世纪至 6 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曲折的时代。由于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教绘画中仙女、飞天形象的影响,演化出“灵蛇髻”、“飞天髻”、“盘恒髻”等多种样式。这个时候的发髻是最华丽最复杂的。

5 飞天髻

飞天髻是结五鬟于顶(有时是三鬟),耸立直上。非常的华丽精美。

6 惊鹄髻

隋唐,尤其是唐代,经济繁荣。女子的发式千变万化,超越前人。偏垂的坠马髻、盘绕的云髻、高耸的飞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在它们基础上发展出了形如受惊的鹤鸟展翅欲飞之状的“惊鹄髻”。

惊鹄髻非常有特色,为了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方的发髻上,耳朵以下都不要留下头发。

7 凌虚髻

“凌虚髻”其髻交集拧旋 , 悬空托在顶上。要注意的是,用白线画出螺旋状的发丝走向。最好能加一些黑色发丝在发髻周围,显得更加生动。

8 同心髻

在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宋代,其文化和物质生活的繁华程度与唐代不相上下。女子服饰的潮流也由奢华转为典雅、简朴。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式仍然崇尚高髻,虽然样式不及唐代那样丰富多彩,却亦颇具风格,如“同心髻”、“元宝髻”等。同心髻的画法相对简单。将头发拢到头顶,画成圆形的发髻就可以了。

9 元宝髻

元宝髻的梳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用假发拢蔽,呈元宝状,是一种很复杂的发髻。画的时候要注意元宝的形状,用白线勾勒出最下面两个半圆的发髻,接着画出中间小山形状的发髻,最后再画两边的“元宝形”。

10 双丫髻

慢慢的,高髻在流行近千年后势头转向低落,低矮简单的发髻更普遍了。比如“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的发式,其梳法是将头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从名字看得出来,这种发髻多用于侍婢丫鬟。

11 双平髻

双平髻的画法,是将发顶平分成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环发。这种发式多用于丫鬟侍婢,或者年纪比较小的少女。

12 倾髻

倾髻其梳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成束状置于头前或头侧。这种发髻在仕女画中多见,发髻本身的变化也非常多。

13 朝云近香髻

明清时期,发髻一般都更小巧精致,装饰也更精巧。“朝云近香髻”这种类似叠拧形式的发髻比较常见。其梳法是将头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14 垂鬟分肖髻

类似的还有垂鬟分肖髻。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所梳。将头发分成几股,结鬟于顶,不用托住,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这个就是少女漫画里出现最多的发髻。

15 旗头

清代有一种很有特色的发髻——旗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大拉翅。是一个形似扇面的硬壳,像帽子一样。高约 1 尺有余,里面是用铁丝做的骨架,外面布裕褙做胎,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扇面。

古代描写女子外貌的句子

古代描写女子外貌的句子

 雍容华贵

 仪态大方

 面若桃花

 呵气如兰

 一笑倾城

 闭月羞花之容, 沉鱼落雁之貌

 婀娜多姿

 貌美如花

 香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浅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树树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清平调1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2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装。

 清平调3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阑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肤如凝脂,面如白玉

 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 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窈窕淑女体修长,披风罩在锦衣上;齐侯女儿多娇贵,嫁给卫侯到吾乡。

 她和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小姨妹,谭公是她亲姐丈。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

 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窈窕淑女身材高,驻马停车在城郊;四匹雄马多矫健,马辔两边红绸飘,

 鸟羽饰车好上朝;诸位大夫该早退,别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势大,奔腾向北哗啦啦;撒开鱼网呼呼响,鳣鲔跳跃泼剌剌,

 芦荻稠密又挺拔。陪嫁女子服饰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古代描写女子外貌的句子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老婆庄姜夫人的诗。庄姜夫人如诗中提到,是当时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可别小看这句“东宫之妹”,这是明写庄姜夫人跟太子是一母所生,也就是王后所生,凸显她娇贵的身份。有人说这位美丽的庄姜夫人嫁给卫庄公之后,受到了冷落谗嫉,没有子嗣,所以卫人同情她,为她做了这首赞美诗——这个“有人说”来自《左传》,力挺者是朱熹,不过这个解释向来很有争议,后人多认为这首诗看不出什么同情怜悯的成分,纯粹是赞美,是庄姜嫁到卫国时卫国人拍马屁的诗。从解释的不同看起来,朱夫子也不是纯粹道学,相当有人情味儿——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人民同情美而无子的王后所做的诗也不愿相信这是无聊文人拍新女主人的马屁写的应制歌。

 就算不看诗中的生僻字,单从字面也很好理解这首诗赞美的是庄姜夫人的美丽——其实这首诗里多数的语句还是在写庄姜的出身和排场,真正的外貌描写不过是“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这一句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

 简单解释一下:“硕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为美女,可见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时代,人们(至少是卫国的人们)喜欢高大丰满、皮肤白皙的美人,健康美还是比较吃香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女神雕像,无论哪一个都是高大丰腴、有着结实的臂膀、修长的双腿和一个圆润的小肚子——可见在人类的“先民”时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喜欢那种高大丰硕型的美女,可以说,其审美观是十分健康的。究其所以,还是“美与善相统一”的规则在起作用,先民时期的人们,受自然条件所限,寿命没有现在长,高大健硕的女人至少代表着健康、宜生养,所以,是“好”的,因此也就是美的。女人圆润丰满的身体,就如灌满浆的稻谷,代表了一种生命力,在与天地战斗、生命权得不到保障的岁月里,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人关于“美好”的想象呢至于“白皙是美的”这个观念,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所承认;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正因其苍白的面容而被赞誉为“有圣处女一般的容貌”;十八世纪的法国贵妇,为了使自己变得更白,不惜往脸上涂抹诸如鳄鱼粪便这种恶心的东西。(黑皮肤也很美,是现代才有的审美观。近几十年,法国女人才流行起黝黑明亮的皮肤,就算巴黎没有海,也要拜托市长在塞纳河边铺上海边才有的细沙然后大家去晒太阳。)而在中国古代也是以白为美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说:“……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可见,“白”是中国古代一贯千年的审美观——总之,高大,说明出身娇贵、吃得好、营养好;白皙,说明她不用去室外劳动,从不经风吹日晒,可以说,这是一种属于贵族的美,是一种贵族时尚,除非天生丽质,老百姓是追不起的。“硕人其颀”是说“这位高挑的美女身材真修长啊”,原来古人所谓的高大白胖,是要求凹凸有致,不止是一味的胖下去,还需要颀长优美才是好的;“衣锦褧衣”是说“她穿着锦帛织成的长斗篷”,这位庄姜夫人,不仅美,而且挺会穿,因为身材高,再穿个长斗篷,看起来就会格外修长。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已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写美女的名句,意思是:手指像细草般柔软灵活,雪白的皮肤像凝脂一般光洁平滑,脖子像天牛的幼虫那样既白且长,牙齿像瓜子儿一样扁而整齐;她额头丰满眉毛弯弯,浅笑盈盈,还有两个酒窝,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波——看看吧,令人惊叹吧庄姜夫人几乎没有缺点啊!弯眉亮眼、皮肤雪白、额头丰满、长长脖子、牙齿整齐、手指滑腻……甚至还有俩酒窝……好事儿都让她赶上了,看来山东出美女所言非虚!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审美观好几千年其实并没有特别巨大的改变,除了皮肤白之外,黑白分明的大眼、长脖子等以上提到的优点我们现在仍然认为很美——以前我们认为樱桃小口是美的,后来西风东渐之后,国人也渐渐能接受大嘴之美了,这可能算是中国人审美观里比较强烈的一种变化,可是,《硕人》这首诗里并没有对嘴巴的描写,可能那时候的人不太注重嘴,只注重电眼吧又或者庄姜夫人是个像朱丽亚·罗伯兹一样的大嘴人们给她虚美隐恶了无考。

 在那种时代,女人想要在书里留名是件多么难的事,庄姜夫人以“色”走进了《诗经》,走进了《左传》,走进了朱夫子的研究论文等等等等一大批各朝各代好事者的著作里,也算个历史奇观吧。不管怎样,这个高个子美女已经袅袅婷婷地站在了黄河旁,带着她的绝世仙姿和悲情故事站在了字里行间,悠悠千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红楼梦》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 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抉乍飘今,闻麝 兰之馥郁;荷衣欲动今,听环佩之铿锵。届笑春桃今,云堆翠髻;唇绽樱颗今,榴齿含 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 今。满额鹅黄。出没花问今,宜嗅宜喜;徘徊池上今。若飞若扬。蛾眉颦笑今,将言而未语; 莲步乍移今,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今,冰 清玉润;慕彼之华服今,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今,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今,凤翥龙 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披 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招。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 自伺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沉鱼之西施 浙江诸暨苎萝村,倩女西施浣纱人。水面游鱼遇她沉,吴宫王者宠伊昏。 舍身许国雪君恨,带誉归朝引后忖。范蠡相知携汝去,泛舟五里隐烟云。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落雁之昭君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沉鱼之西施 浙江诸暨苎萝村,倩女西施浣纱人。水面游鱼遇她沉,吴宫王者宠伊昏。 舍身许国雪君恨,带誉归朝引后忖。范蠡相知携汝去,泛舟五里隐烟云。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落雁之昭君 王蔷常叹汉宫怨,玉女应招赴北奴。绿草青山迎汉女, 胡笳羌曲进夷屋。 单于悦后不南进,百姓欢卿消战书。骚客诗吟落雁女,游人留步冢青孤。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闭月之貂婵 貂婵拜月闭冰盘,佳丽忧民叹国残。王允巧施美女计,娇娃戏弄恋美男。 若无父子争风事,哪有群雄略土繁。巧计虽施身已贱, 良方过后国仍艰。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羞花之玉环 初嫁虽为皇子妃,鸣钟食鼎愿亦随。明皇不忌悖伦事,瑁子无能酿是非。 妃子笑迎枝果到,禄山献媚战刀飞。诗人空赋长生殿,腴女无颜马嵬缢。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这是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的句子还有写宝钗的句子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更具一种妩媚风流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1一身水绿色的印花锦缎旗袍,围着红狐围脖,脚上蹬着同色的皮靴,外罩件银白色的兔毛风衣,头上简单的挽了个发髻,簪着支八宝翡翠菊钗,犹如朵浮云冉冉飘现。通明的灯火勾勒出她精致的脸廓,散发着淡淡的柔光,巧笑倩兮间,只觉玉面芙蓉,明眸生辉。 2她今日隆装盛饰了一番,浅粉色的百子刻丝旗袍,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像是支在冬日里绽放的桃花,娇艳动人。旗髻上插着玫瑰紫的宫花,更映衬出肤若凝脂。她转过脸看到自己,嘴角梨窝隐现,旗头上栗红的蕙穗随着她的盈然一笑乘风飘扬。 3素日里她不喜奢华,皆是素衣淡容。今天却浓妆艳抹了番,烟眉秋目,凝脂猩唇,一扫适才的憔悴。一身玫瑰色银鹊穿花旗袍,外边搭了件水红色菱缎背心,两只金蝶耳坠挂在脸颊边灿烂耀目,唯有簪在髻边的白色茉莉,星星点点的透露出那一份清雅。此刻的她明丽动人,艳惊四座。 4她身穿浅粉色的修身旗装,凸现出她修长匀称的身姿;那粉色极淡已经接近白色,但是却很妩媚,就似少女脸颊上最自然却最诱人的红晕;衣袖、襟前、袍角却用素金色镶了宽宽的边儿,更衬出高贵之气;衣上精细构图绣了绽放的`红梅,繁复层叠,开得热烈,看得让人心里也觉得热乎;足上一双同色的花盆底儿,缎子面儿上用珊瑚珠配着金线也是绣的红梅,厚厚的鞋底里做着镂空的小抽屉,盛着梅花香粉,走一步,地上就留一个盛开的红梅花印记;头发只盘了简单的髻,后面一半仍是垂顺的披散在腰后,右边从头顶到耳边压着用珍珠和红色宝石穿的红梅金丝镂空珠花,蜿蜒盛开,更有几朵开到了或是额边、或是眼角、或是耳畔,那乌黑的头发从间隙处露出来,更衬得“梅花”红艳,而左侧是那梅花琉璃钗,玲珑剔透,浑然天成的红色正好雕成了梅花瓣儿,下面坠着三股水晶珠和红玉珠间隔的珠串,最下头汇合在一起,悬着一颗东珠,竟有龙眼大小,更难得的是,那东珠的色泽竟泛出粉红光晕;最外面罩着石榴红织锦面的披风,一双纤纤玉手大方的露在外头,并不似旁的**夫人般藏在手窝窝里,左手上用打磨得圆润的红玉珠串,过中指交叉经手背到手腕装饰着,衬得肌肤胜雪;领子是火红的狐狸皮,衬着那娇艳如春花的脸蛋儿;脸上还是不施粉黛,但却用胭脂染了红唇,显得红艳欲滴就如那头上身上的红梅;最吸引人的是眉心竟也有一朵怒放的红梅!这些达官贵人见的女人多了,这梅花妆也见过不少,但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原来纵横眉心的红梅竟是用真的梅花瓣贴成的,雅意悠然、大气婉约,远比那些用胭脂花上去的来得娇艳。而纵横就似一支傲雪红梅,瞬间使得在场所有的诰命夫人、亲贵**们黯然失色了。 5珠木花走在市集上,头围的鎏金花座上缀嵌着血瑙珊瑚,映衬着她艳丽娇嫩的容颜,两侧镂空的蝴蝶饰连接着流穗,下接着各色松石珠穿编成的网帘,帘长及肩,火红的牡丹嵌花掐腰织锦长袍,勾勒出她年轻丰满的身形。 6礼服是正红色的,绣了九只金凤,看起来虽不及黑色礼服庄重,却是华丽异常,凤冠上是六龙三凤冠,龙是金丝掐制,凤凰是翠鸟羽毛制成,龙嘴里垂下许多珍珠宝石,龙凤之间还有一些翠蓝花叶。凤冠的下部有两排以红、蓝宝石为中心,用珍珠围成的小圆圈。凤冠后面垂着六条叶状的装饰物,上面满是珍珠和宝石。凤冠上的翠蓝部分均使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看起来能把人的眼睛晃花了。 7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如九秋之菊,且看她约莫四十来岁,身着素衣,双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颊边梨涡微现,直是秀美绝伦,蓝天、白云、绿叶的映衬下,更显得她肤色晶莹,柔美如玉,但见她肤色奇白,鼻子较常女为高,眼中却隐隐有海水

 1廊下立着一位妙龄少女。标准的瓜子脸,犹如技艺最高超的工匠雕刻出的一样。不施粉黛而颜色如朝霞映雪。眉如弯月,清眸流盼,滴水的朱唇甜甜的抿着,微微含笑。将头顶的乌发挽成了个简单的愁云髻,余下的柔丝披在身后。发髻上斜斜插着两支镶珠紫玉簪,和一只红花金丝流苏钗。几枚镂金红蕊菱花头饰也垂下可爱的珠串。再用一枚点翠滕花梳夹把碎发整齐的别在鬓角。右鬓系着的艳粉色的彩带垂落到胸前,随风飘动。耳上那对深红的玛瑙耳坠更是价值不菲。桃红色的锦缎低儒群外套一件酡颜色皎绫罗裳。上面印有银红色的芙蓉花,并用黄白色真丝零星的绣着小小的邹菊。芊芊素手藏在宽松的衣袖中,有意无意的将玉臂斜挡在胸前,含羞带俏,楚楚动人。

 2 只见前面女子身穿米黄的真丝素纹裙,上面全是小小褔团图案。外套绯红色流萦醉花纱衣。透明的纱衣上织就出牡丹暗纹,翩翩的绯边半袖,松松的堆叠在肩部。一根中黄锦绣束腰整贴的系于腰间。一对华丽的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对称的戴在缕鬟朝天髻的两侧。步摇的每只凤尾都垂下坠有金片的流苏,摇摆不定,耀眼夺目。梳得光滑平整的高髻正中插着一支红玉金菱花。后髻下方左右是两对如意镂金长簪。前额处环过一缕乌发代替了华胜,上面粘着颗颗珍珠。耳朵带着金花耳坠上镶着上等的红宝石,光彩流溢,晶光闪动。白皙细腻的脸庞画了了艳丽的粉霞妆,显得双眼更勾人心魄,黛眉翘鼻,贝齿朱唇,似笑非笑的轻摇着纱扇。胸前留着两缕长发被风轻轻吹起,果真是风情万种态,千娇百媚生。

 3 玫瑰紫的银花暗霞茜裙,外套一件淡藕色的罗缎坎衣。绣着粉红芙蓉的浅樱纱袖里半露着芊芊玉手,尖尖的葱指捏着优雅的兰花指,轻摇一把流苏垂穗麻纱纨扇。扇面用十字绣法绣着的花蝶栩栩如生。贵族**最近流行的香芙髻上带着一套紫兰链珠头饰,细细的紫晶丝缠绕在发髻之上。一支紫金缕花扁夹将额前碎发整齐的别于头顶。紫兰耳坠下垂着一排参差不齐的小巧精致的珠链。细长的眉,星眸如漆,如玉的容颜带着一抹少女的羞涩,嫣然巧笑,婀娜妩媚。

 4 门内站在一位十六、七岁的姑娘,左手扶着门柱,身后摇曳着两支贴着福字的金花红灯笼,显得喜气洋洋。长长的头发从中间分成两股,用淡黄的丝带缠扎了两个半月鬟,又交叉的辫盘成髻,最后把两缕长发分别摆在胸前。额前留着齐齐的刘海。一身蕊**的七分袖高领裙袄。领、袖、襟、摆处镶着丁香色的雪缎滚花边。同色的窄袖缎衣露出的袖口上也绣着颜色艳丽的彩绣。高高的翻领下别着一枚水晶银华胸针,斜襟上一大排的明紫色绒花扣,形成一团花簇。圆圆的小脸略带婴儿肥,绽放如花的笑颜,可爱俏丽至极。

 5 乌黑的秀发分成几绺编结成细细的发辫,再用鲜绿色的丝线绑系住辫尾。留下两条垂在胸前,其余的都盘环与脑,梳成个灵缨髻。左鬓边一朵带有珠帘流苏的娇粉芙蓉绢花,周围零零缀缀的插满了金丝翡翠花簪与红玉梅形头饰。蓝紫色的粉花滚边盘扣短袄里面是黄白的帛丝上衫。袖口用绿缎锁边,上面绣着青**的芍药。下着绛紫的堆花百褶柔缎裙。轻描淡眉,一双美丽的杏核眼又大又亮,娇艳的红唇如含苞待放的玫瑰般微启。长廊外一颗开得正盛的绿梅,散发的缕缕寒香。一手揽住长廊的圆柱,雪白的腕上带着一只润泽的碧玉镯。上身轻探出栏杆外,另外一只手伸去接那随风缤纷飘落的花瓣。

 6 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连接成一线,形成柔和的背景。一棵歪斜的垂柳上,坐靠着一位绝世佳人。晕**的巫月柔沙裙上襟大敞,领缘慵懒的环搭在藕臂上。香肩裸露,幽韵撩人,水蓝色的薄罗素绢抹胸依稀可见。腰间系配的水晶瑛络流苏挂饰与雪胸前的寒露凝晶项链同样闪动着异光,触手生凉。齐地的长发只是简单的用白纱丝带从上到下松松的挽编成了麻股,微有些凌乱。轻盈的发尾被风扬起,飘逸至极。头上也没有插戴多余的饰物,只在额前的别了只雪薇银额饰。额饰上垂下三只小巧可爱的铃铛,颤颤灵动,叮呤悦耳。又分别在发顶与两鬓处带着三朵雪绒花球。耳上一对琅环菱片流苏银耳坠。冰肌莹彻的脸庞,吹弹可破,月眉星眼,娇波凝睇,一点朱唇更如成熟的樱桃水嫩红润。右手拉起垂坠的右襟,往上轻轻提了下,右臂竖抬,飘逸的纱袖退堆在肘间,露出半截如藕的玉臂,手中把玩着薄如蝉翼的透明纱扇。满天的柳絮如雪般随风飘舞,令人不得不联想到那只有仙境才会有的凌波仙子。

 7 半盘半披的流淑髻正中插着金蝶珠眉簪,堆集的云鬓左侧一只精致小巧的银凤,凤嘴衔着两串珠链。另一边则是一支玲珑翡翠金步摇。耳上的双珠明月铛发出柔和绚丽的光辉。青蓝色的蟹爪菊花碧霞暗纹罗衣外套一件萤石绿的云雁丝锦镶毛棉袍。手中轻捧着一把绘有蝶戏牡丹图的竹折纸扇。细细的黛眉下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遥望远方,充满了期盼与不舍。朱唇微启,齿如含贝,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述却又无从开口,欲言又止的模样,叫人怜惜。

 8 如盘的碧叶密密麻麻的覆盖住水面,开得正盛的白莲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远处的廻曲长廊绵延伸去,一幅烟雨朦朦的西湖美景。如丝的细雨轻打在那支绘着春花蝶舞的油纸伞上。一位婷婷玉立的清秀少女右手拉拈着宽松飘逸的衣袖,撑伞的左手腕上带着一只金铃手链。一身沁雪白绫绡纱衣,只在领襟与胸前用些青绮绫做成飞边。涵烟玉环髻两鬓戴了几只烧蓝点翠珠玉花簪,缕绾的发鬟上也点缀着一些金丝珠摇坠。额前环绕的金链上上一颗晶莹的蓝色水滴形宝石映在眉心。耳上也是同款的蓝泪金耳坠。余下的两缕发丝分别摆在胸前。白璧无瑕的脸庞,眉目含烟,素齿朱唇,好似那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冰清玉洁,楚楚动人。

;

中国著名的桥有哪些?

中国十大名桥

卢沟桥 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千米。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广济桥 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五亭桥 位于杨州瘦西湖内。桥基为12条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桥身为拱卷形,由3种不同的卷洞联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间的廊相连。

安平桥 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赵州桥 位于河北赵县的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宽10米,两侧42块模仿板上刻有龙兽状浮雕。

十字桥 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

风雨桥 位于广西三江县程阳村边林溪河上。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桥上建塔形楼亭5座,可避风雨。整座桥梁不用一根铁钉,精致牢固。

铁索桥 位于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上。全长136米,宽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系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其中9根并排着的铁链上面铺有木板,就是桥面,另外各2根在桥面两侧,就是扶手。每根铁链重约2000千克。

五音桥 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桥面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能发出奇妙的声音。

玉带桥 位于北京颐和园。用白石建成,拱圈为蛋尖形,桥面呈双向反弯曲。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岛”美称。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桥

中国有如下几座著名的桥:

1 五亭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内,桥基由12条大青石砌成,桥身为拱圈形。由3种不同的圈洞联合,共有15孔,孔孔相通,桥上置有五亭,而且亭与亭之间又以廊相连。

2

2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铁链铺以木板构成,左右两侧各安两根铁链当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长150米左右,重约一吨。

3玉带桥:此桥位于北京颐和园内,全桥用汉白玉石建成,拱圈为蛋形,两侧雕刻精美的栏板和望柱,通体洁白、线条流畅。远望犹如一条玉带点缀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游客赞为“海上仙岛”。

4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村边的林溪河上,全桥为石墩木面瓦顶结合而成。桥上建有五座宝塔形状的楼亭,可避风雨。整座桥无一铁钉,全用桁槽衔接,它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十分精致牢固。

5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县的安海镇,建于宋代,当地人俗称“五里桥”。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五层六角砖砌成的宝塔一座,此桥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此长桥”的美称。

6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的赵县城南洨河上,为一座空腹式的单孔圆弧石拱桥,桥面宽10米,两边42块的桥栏板上,都有精刻的龙兽浮雕。

7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的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集交通集市于一体的综合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可开关的活动式石桥,自古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

8卢沟桥:坐落在北京广安门西南约10公里之处,该桥因跨越在卢沟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卢沟桥。全桥均用白石建成,两边石栏雕柱各140根,石柱头上雕有蹲伏形态各异石狮子485只。

9十字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15公里的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建于鱼沼之上,又名鱼沼飞梁。全桥由立于沼中的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又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两侧有汉白玉石栏杆。

10五音桥:位于河北省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此桥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时能发出叮叮咚咚的悦耳音乐,包括我国古代声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称此为“五音桥”。

世界有名的桥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桥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流经赵县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桥上有很多的东西,类型众多,丰富多彩卢沟桥卢沟桥(Lugou Bridge)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经没有水了卢沟桥全长267米,宽76米,最宽处可达95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世界上最著名的桥和中国著名的桥有哪些?带的!

世界比较著名的

明石海峡大桥:全长1780米,连接日本的本洲与四国,1997年建成。

享伯湾大桥:全长1410米,位于英国享伯湾,1980年建成。

韦拉扎诺海峡大桥:全长1298米,位于美国纽约,1964年建成。

麦基诺海峡大桥:全长1158米,位于美国密歇根州,1957年建成。

博斯普鲁斯大桥:全长1074米,

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973年建成。

乔治·华盛顿大桥:全长1067米,位于美国纽约市,1931年建成。

塔古斯河大桥:全长1013米,位于葡萄牙里斯本,1966年建成。

福斯洛大桥:全长1006米,位于苏格兰福斯湾,1964年建成。

塞文桥:全长988米,位于英国塞文湾,1966年建成。

巴林-沙特 跨海大桥:位于波斯湾,全长25公里,一度为世界最长。

大贝尔特桥: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全长175公里,1998年竣工通车。

厄尔松海峡桥:连接瑞典和丹麦,总长16公里,世界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2000年通车。

联邦桥:位于加拿大,总长129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穿过冰覆盖水域的桥,1997年通车。

奥克兰港湾大桥:全长1079米,有8条平行车道,是新西兰唯一的港口桥。

澳凼大桥:澳门半岛与凼仔岛间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全长25698米,引桥长2090米,桥面宽92米,由6个桥墩支撑,最大跨度为73米,高度35米,1974年通车,为澳门

中国的不就那么多 以长江大桥为主 就不发了

世界上著名的桥都有那些?

除了他说的 国外的有,英国的伦敦塔桥,美国的金门大桥,马来西亚的布彻扎亚大桥, 悉尼大桥 悉尼大桥自1930年建成以来,一直是悉尼市的地标之一,亦是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在从前的日子里,攀爬悉尼大桥的钢桥拱是大学生们的胆大妄为之举,不知道是否受了他们的启发,从1998年开始,悉尼大桥开放给公众攀爬,普通人都有机会一尝当冒险家的滋味了爬上桥顶是什么感觉?胆战心惊?险象环生?都不是事实上,整个攀桥过程非常安全,但“攀桥观悉尼”提供有导游陪伴到大桥拱顶距离水面134米,疯狂的高空体验绝对让你暂时停止呼吸但当到达悉尼大桥的顶端时,那种成就感言语无法形容 在登桥之前,必须通过肺活量测验、酒精测验以及通过金属探测器,还必须请你在健康状况证明和合约表上签名才可以获准攀爬开始前全部的人都会拿到一套攀登服另外,如果是晚间攀登还会有轻型的攀桥专用灯整个攀桥旅程历时3小时 成功攀上悉尼大桥顶端的游客都会收到一份纪念照片以及成功攀登大桥的证书,可以拿给你的朋友炫耀一下 大桥身世:悉尼大桥,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桥从“怀胎”到“出世”,前后花费了100多年在经过了40多年的酝酿之后,1857年,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绘成了第一张设计图,直至1932年竣工通车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条件下,能在大海上凌空架桥,实为罕见万吨巨轮可以从桥下通过,桥面宽49米,可通行各种汽车,中间铺设有双轨铁路,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澳大利亚人形容悉尼大桥的造型像一个“老式的大衣架”今日的悉尼大桥,北端弯成一个大弧形,连接北上的高速公路,南端一直伸入悉尼市区每当夜幕降临,大桥的钢架上就亮起了万盏灯火,远远望去,五彩缤纷,灿烂夺目 美丽视觉:悉尼大桥和悉尼歌剧院相邻,将歌剧院和大桥连成一体欣赏时,雄伟和婀娜、深色和浅色、直线和曲线构成了一副反差强烈又协调一体的美丽图画 最美的观赏角度是在靠马林郡那边的山头,一座废弃的碉堡之上游客坐在那里居高临下,无论是金门大桥、太平洋、旧金山湾,或是市区中所有的摩天大楼皆尽收眼底黄晓蕴摄 闪闪发光旧金山金门大桥 每当人们进人旧金山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飞架于海湾之上的巨型吊桥,这就是遐迩闻名的金门桥金门大桥是旧金山的重要地标之一大桥上车来车往移步桥上,你会明显地感到桥身的抖动据介绍,大桥平时上下震动幅度在1米左右因为桥很高,水平摇晃也很大当你走在桥上会明显地感觉出来在桥梁建筑学上,金门大桥是一个创举这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桥只有两大支柱,因此它不是利用桥墩支撑桥身,而是利用桥两侧的弧形吊带产生的巨大拉力,把沉重的桥身高高吊起金门桥的设计者是工程师史特劳斯,人们把他的铜像安放在桥畔,用以纪念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 大桥身世:从1937年正式启用以来,金门大桥之于旧金山,正如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都是城市灵魂的象征金门大桥横跨于太平洋岸之上,是连接旧金山市与马林郡(MarinCounty)的交通枢纽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金门大桥是金色的,其实它是朱红色的这个名字是十九世纪的美国作家兼探险家约翰傅里蒙(JohnFremont)为它取的因为当他最初抵达旧金山,由太平洋进入旧金山湾时,但见整个港口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有如“金色之门”(GoldenGate)一般的灿烂,所以后来这道横跨港湾的大桥,当然也被称为“金门大桥”了! 美丽视觉:金门大桥的造型绝美,以纯钢索打造,桥墩有六十五层楼高,外观却轻灵飘逸,丝毫不显笨重它无论在什么季节都有独特的美感:阳光普照时,全桥清晰可见,如同一弯朱色长虹,悬挂在碧蓝的海上;起雾时,大桥在雾气氤氲中若隐若现 折射历史泰国桂河大桥 堪称史上最出色的战争片之一的《桂河大桥》,大卫·里恩执导的反战**经典作让那座二战中的桂河大桥闻名 在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Kan-chanaburi),这座横跨桂河的大桥———桂河大桥,折射了二战期间的一段历史:当年日军占领泰境期间,强迫盟军战俘建造铁路连接缅甸及暹罗,这条铁路在牺牲了无数宝贵性命后才得以完成,故有“死亡铁路”之称桂河大桥就是其中的一段,被称为“死亡铁路”的咽喉大桥的一边地势较为平缓,但一过河便是险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当年,很多劳工都是在修建桂河大桥时,变成孤魂野鬼的 大桥身世:桂河大桥原为木桥,几经飞机轰炸,早已毁坏,只有在河水很浅时才能看到残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来修建的铁桥,它今天还在通车重建后的桂河大桥,在原来桥的两侧圆弧铁架多出了两段不协调的方形铁架,没有原先圆弧铁架的优美,很多看过的人觉得不伦不类、不搭调桂河大桥大约10分钟就可以走完,过了桥就是一般的死亡铁路,一直前行可以通到缅甸站在桂河大桥的桥头,看着夕阳下静静流淌的美丽桂河,使人难以想象这里发生过的悲惨故事,只有安放在桥头的美军投下未爆炸的炸弹提示着我们当年那场惨烈的战争 美丽视觉:过桥后不久就有一面中文告示牌,告诉大家从旁边的铁楼梯下去,就会有一大堆缅甸商。

历史上的有名拱形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赵州桥是重点文物,通车易造成损坏,所以不允许车辆通行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介绍2个桥的名字的来源(有名的桥)必须在今天!(100~200字)太

卢沟桥:坐落在北京广安门西南约10KM之处,该桥因跨越在卢沟桥上因而得名卢沟桥全桥均用白石建成,两边石栏雕柱各140根,石柱头上雕有蹲伏形态各异石狮子485只卢沟桥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卢沟桥工程浩大,建筑宏伟,结构精良,工艺高超,为我国古桥中的佼佼者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绰,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下分11个券孔,中间的券孔高大,两边的券孔较小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无法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采用编号的办法,共清点出石狮485头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交河上,为一座空腹式的单孔圆弧石拱桥,桥面宽10M,两边42块桥栏板上,都有精刻的龙兽浮雕。

有哪些著名的桥

中国十大名桥

尚代清

卢沟桥 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千米。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广济桥 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五亭桥 位于杨州瘦西湖内。桥基为12条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桥身为拱卷形,由3种不同的卷洞联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间的廊相连。

安平桥 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赵州桥 位于河北赵县的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宽10米,两侧42块模仿板上刻有龙兽状浮雕。

十字桥 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

风雨桥 位于广西三江县程阳村边林溪河上。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桥上建塔形楼亭5座,可避风雨。整座桥梁不用一根铁钉,精致牢固。

铁索桥 位于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上。全长136米,宽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系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其中9根并排着的铁链上面铺有木板,就是桥面,另外各2根在桥面两侧,就是扶手。每根铁链重约2000千克。

五音桥 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桥面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能发出奇妙的声音。

玉带桥 位于北京颐和园。用白石建成,拱圈为蛋尖形,桥面呈双向反弯曲。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岛”美称。

世 界 十 大 名 桥

序号 桥名 主跨(米) 车道数 所在国 建造年代 梁型

1 明石海峡桥 1990 上公6下铁2 日本 1998 桁架

2 大带桥Great Belt 1624 6 丹麦 施工中 箱梁

3 亨伯桥Humber 1410 4 英国 1981 箱梁

4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1385 6 中国 1999 箱梁

5 青马大桥 1377 上公6下铁2公4 中国香港 1997 桁架

6 费雷泽诺桥Verrazano 1298 上6下6 美国 1964 桁架

7 金门大桥Golden Gate 1280 6 美国 1937 桁架

8 梅克金海峡桥Mackine Strait 1158 4 美国 1957 桁架

9 南备赞濑户大桥 1100 上公6下铁4 日本 1988 桁架

10 博斯鲁斯二桥Bosporus(2) 1090 8 土耳其 1988 箱梁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编辑本段夏商与西周

  夏商与西周时的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西周铜器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毛公鼎》)“市、黄”(《询簋》)等物。市、 黄即古文献中的、 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河南信阳长台关与湖北江陵纪南城战国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贵族则在玉佩下衬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瞩目,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衣裳虽然还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黄,但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大带是用丝织或缂制成,宽四寸)、玉 (以玉为原料,以丝带连系在腰间的挂饰)。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有了等级差别。西周的服式除宽衣长带的特有风格以外,还吸收了北方鲜卑族(今锡伯族)以带钩束腰的服饰花色(在丝带的接头处,以金、银、铜或铁等金属制成的精细的勾或扣)。

编辑本段春秋战国

  这时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 春秋战国服装

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江陵马山 1号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根据曾侯乙编钟之钟金人的服装看,应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为骑马方便,他们多穿较窄的上衣、长裤和靴。这种服制据《史记·赵世家》说,是赵武灵王首先用来装备赵国军队的。山西长治分水岭所出铜武士像,上身穿矩领直襟上衣,下身着长裤,腰系绦带,佩剑,正是采用胡服的赵国战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则惠文,带则贝带,履则靴,裤则上褶下裤 自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裤褶传人中国,历代皆以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带,或三者全用,晋代民间,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为田猎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间则为时服流风最盛。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王(国维)氏《胡服考》言之最详,不赘。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来无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见,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杂居内地,为数众多;(2)贵族阶级,废古之席坐,而为胡人倚坐;(3)朝臣侍从,弃车而尚骑马。 胡服之中,有所谓半臂者。古称半臂,今言马褂。《说文》无褂字,《玉篇》 春秋战国服装

亦无之,恐即卦字,褂卦皆从圭得声,俗作褂,但不能作“挂”或“挂”。无袖或半臂之衣,皆为胡服,《罪唯录·冠服志》云:“历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无袖而衣中断,下有横摺,又下有竖摺。若袖长,则为曳撒,或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之,谓之程子衣,无线道,谓之道袍。” 似此裤褶,又变为胡服总名。凡无袖、短袖、长袖之衣,与腰中间有线道横截或无线道横截之袍,皆可称为裤褶,因而今所论之半臂,其为胡服,决无问题。至其形制,宋曾三异《同话录》“貉袖”条述之最详: “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裹,或其中用绵者,以紫皂缘之,名日貉袖,闻之起于御马苑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缘边用紫皂布,有夹衣,亦有绵衣,显然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后襟,坐鞍上不妨脱,故亦可称为马褂,马褂即对襟衣。明清之制犹然。《日知录》卷二十八《对襟衣》所谓:“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唯骑马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是也。”(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编辑本段秦汉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为秦汉武士的服装提供了较充分的例证。 汉代服装

他们穿的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 但仍为深衣之属, 其下身着长裤,腰系施钩之革带。这种装束在西汉时仍广泛流行,裤也逐渐向全社会普及。冠制的确立是在汉代实现的。上古时,华夏族之冠主要从属于礼制,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汉代的冠则主要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的表征。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冠本为加于发髻上的一个发罩,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帻则像一顶便帽。冠和帻原来互不相关,到了王莽时,据说因为他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垫着帻。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顶的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观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诸侯王戴的远游冠也都是在进贤冠的基础上增益华饰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制作的下垂双耳之弁,后来在弁下垫帻,进一步又在弁上涂漆,其状遂若漆沙笼,故又名“笼冠”。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曾出土了纱笼冠。此外,武士也戴冠。执法的官员则戴獬豸冠。 在区别尊卑方面,进贤冠上的梁虽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数多不过三,等级的划分较粗略。所以汉代又用绶作为官阶的标志,不同等级的官员之绶的颜色、织法、密度和长度都不相同。这时的绶是系在官印上的带子,但它和西周时佩玉之组实一脉相通。 汉代妇女曲裾

汉代妇女一般将头发向后梳成下垂的圆髻,名椎髻。常着深衣,女式深衣之华丽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缠绕好些层,且在其斜幅上缀以三角形物及长飘带,即文献中所称之与。其状可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见到。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编辑本段魏晋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这与当时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思路有密切关系,其风格的同一性比较明显。 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魏晋的铠甲最普遍的形式是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胸前和背后有圆护。因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得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所以这样称呼。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 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编辑本段南北朝

  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传说在三国时诸葛亮平时戴此头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跳舞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 "、"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朝服式基本上继承魏晋,由于战乱和国度的频繁更替,反映在着装方面也有变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当时却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风气,有时将一只袖分成两只,一条裙截成两裙,有的款式大领大带,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长曳地,有的衣长蔽脚。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饰用料有规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杂色绮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绮,不可使用罗绡。南朝的艺术品与服饰风格一脉相承,许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们展示了细腰圆脸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点更突出,这与服饰的拖地长裙和宽衣披带均十分协调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场合穿着朱色单衣,便服和军服以为主。穿红色袍就佩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这与南朝并无两样。北朝时期着装衣料中绫锦最为华贵。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单独适合纹样)、三角形花(适合纹样)和条状花(二方连续)、飞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编辑本段隋唐

  在南北朝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服制,出现了“法服” 与“常服”并行的局面。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缺袍即开衩的长袍。幞头则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系裹时两个巾角向前抱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结扎,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幞头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软的,故称“软脚幞头”。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由于硬脚的形状及翘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脚”、“展脚”、“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带上起初装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条,故此种带名带。上面并固着若干方形饰牌,名。依官阶之不同,分别用玉、金、犀、银、瑜石、蓝铁等材料制作,从而使革带也成为区别官阶的标志。另外,北周时出现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等差。 唐代服装

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衫、帔组成。这时常将衫掩于裙内,所以显得裙子很长。帔又名帔帛,像一条长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亚佛教的影响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装中还流行卷檐虚帽、翻领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乱后,此风渐歇。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唐代服装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编辑本段宋代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宋人称之为“幞头帽子”, 宋代服装

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这时,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出,可达数尺。身份低的公差、仆役等,则多戴无脚幞头。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 、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宋代服装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 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 "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 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编辑本段元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 元代服装

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编辑本段明代

   文武官服之忠靖冠服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如左图所示) 明初官服

,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袍、飞鱼服、斗牛服等服饰。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官至极品则用玉带。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明代的汉服影像颇远,近至东北亚的朝鲜,远至日本、琉球等藩属国。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装,起于轩辕黄帝,而终止于满清的大屠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平等,而汉族也应当永远其民族服装,即汉服。

编辑本段清代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 清代服饰

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贵族的“剃发易服”、“十从十不从”、“留头不留发”政策以及大量的屠杀汉民,造成了中国传统的衣冠的消亡。这种屠杀式的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变态式的发展,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祭服,非常服)、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膨胀、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暴露的旗袍,具有暂时的存在价值。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明、清两代汉族女装变化不大,仍着衫、裙,清代后期始以裤代裙。清中期以后女装层层镶边,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乾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旗袍马褂 马褂、旗袍是清代满族男女的典型服饰。 旗袍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它区别于汉族在宋明时期的马褂,满清的马褂不修边幅。满人初进关时,通过大屠杀而迫使汉族穿上它们的马褂。康熙雍正年间,由于奴化政策,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 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 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 大褂

旗袍是中国清朝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裳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经汉人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本文根据人肩部的特点,分析了影响肩部结构设计的三个因素,包括肩宽、肩坡、肩线,研究了肩结构、颈线、袖窿的关系,探讨了肩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 前言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肩膀结构,经常出现在肩膀上倾斜的问题,在肩膀的底部,外肩下垂、后肩缝张力等问题。这些疾病是怎么来的?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人类的肩膀的特征中开始,并分析相关的影响。

2 相关概念

21 服装工艺

服装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面料来料检验、裁剪、缝纫、锁孔紧固、熨烫、成衣检验、包装、仓储等八个工序。

22 人体肩部特征分析

人体肩端部呈球面状,前肩部呈双曲面状,肩头前倾,整个后肩呈弓形状(图1)。由于肩部肌肉隆起程度的差异,导致人体形成3种不同类型的肩型。平面型肩膀形态:木船侧面的颈部颈部部分在进入颈部前,肩膀非常稳定,也很突出,肩膀也不明显,肩膀的前部也很缓慢,是中性肩型,男女常见的类型。保龄球型肩膀:中部上方高,肌肉发达,经过运动的男性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肩膀。下面的凹型肩膀形态:中部下乡凹进锁骨内侧明显突出的马呈鞍形肩膀转弯侧脖子时开始前的窝颈头面临坑前肱凹在骨和皮下脂肪减少肱相连的部位和骨头部北突出前方向更加明显,结果肩膀前部形成各处的形式的形体多见于女性中。

3 服装肩部结构设计要素分析

基于人体肩部特征,可以从肩斜度及肩线造型等方面考虑:

31 肩斜度造型设计

文化式女装的原型是前22°斜肩,肩膀的肩膀后18°无关和胸部的大小。这是因为胸围大大小小的相关关系和倾斜度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因此,在设置模型的肩部的过程中,主要以与密切的模型为基础的实验结果为基础。文化女子大学技术和设计的430名学生穿着实验结果显示,图纸上的平均2869°,斜肩的肩膀前比分别为1922°后的肩膀稍微斜肩的文化类型。但是,考虑到这是对更多的人适用的事,在人体运动的过程中,要把肩膀移动到上面,为了便于运动,文化原型就比测定值的平均值要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491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