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经典壶型中的曼生十八式,你知道是哪18式吗?

紫砂壶经典壶型中的曼生十八式,你知道是哪18式吗?,第1张

前几日有壶友问我曼生十八式都有哪些壶,经过两天的收集整理后,这里给大家做个分享,文中讲解了曼生十八式的来源故事和每款作品的命名及释义,希望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对曼生十八式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何为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是由清代的书画家、篆刻家,当时被称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字曼生设计,再经紫砂匠人杨彭年和杨凤年兄妹手作的十八种壶型。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故命名为“曼生十八式”或简称“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的由来

据相关资料记载,嘉庆年间,陈曼生曾在宜兴周边的溧阳做县长,后来结缘紫砂壶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壶友经常到宜兴拜访制壶人,后经人推荐结识了杨彭年和杨凤年兄妹。“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无论是设计还是制壶,陈曼生和杨彭年兄妹都非常注重紫砂壶的形意结合,皆有独到之处,渐渐被大众认可,因此紫砂壶史上便有了“曼生十八式”的命名。

曼声十八式的特点

曼生十八式的特征明显,诗文、金石或砖瓦文字皆是有意刻在紫砂壶的腹或肩部,十分明显,而且通常也会在壶身明显的位置加注“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落款。陈曼生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创作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因其独特的壶艺风格,曼生壶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

曼生壶的壶型和铭文

曼生十八式之所以能传颂至今且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壶者对于创作的热情和执着。今天,虽然紫砂壶市场环境差,但也有一些制壶艺人始终坚守底线,不会因为图谋名利而偷工取巧,又或迷失本心与壶商沆瀣一气。

紫砂壶的一种,“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蕴涵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理想。据史料记载,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有专家认为“龙戏海涛”壶就是“鱼化龙壶”,陈仲美就是“鱼化龙壶”的创造者。但是,直到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过邵大亨的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才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壶型。后世许多紫砂艺人都曾仿制“鱼化龙壶”,然而没有一件仿制品在造型尤其是气韵方面能与邵大亨相比。

清末紫砂艺人黄玉麟模仿邵大亨,但做了一些改动,后来他的“鱼化龙壶”取代邵大亨,成为“鱼化龙壶”的标准样式。黄玉麟所制“鱼化龙壶”,砂质温润细腻,紫里透红;壶面饰云浪纹,生动和顺,舒展流畅;鱼、龙、云浮雕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刻画精细,出神入化;作品整体风格奇巧俏丽。肩部前后有双穿孔耳环装配铜质软提梁。在相当一个时期制“鱼化龙壶”的名家中,做软耳提梁的只有黄玉麟一家。但也发现有的“鱼化龙壶”,艺术的风格是黄玉麟的,却打着邵大亨的款,这说明它们既不是黄玉鳞制的,也不是邵大亨制的,应是民国时期的制壶高手做的。在当时人眼里,邵大亨的壶比黄玉麟名气大,于是就打了邵大亨的款。

黄玉麟之后,清末民初的紫砂艺人俞国良也擅制“鱼化龙壶”,形式与黄玉鳞的几乎相同。当代苏州著名作家陆文夫就藏有一把俞国良的“鱼化龙壶”。

继邵大亨、黄玉麟、俞国良后,近代紫砂名家范大生,现当代紫砂名家朱可心、汪寅仙、何道洪、惠祥云等都制作过精美的“鱼化龙壶”,使这一经典壶型得以延续和发展。

属于民国制壶大师 济泉 其著名壶式之一“东坡提梁”。如果你也是在民国其间买的,应该是仿制品,但只要泥好,工到位,也是价值不非的。真品在宜兴一位收藏家手中,我跟他见过几次面,他百多老壶中,我也上手过十多把,可以说是件件珍品,他说。虽然说真品价更高,但仿制品只要做到位,表现出特有的艺术性,那也是一件珍品!

紫砂壶艺的造型艺术讲解

 紫砂器是一种无釉陶,它并非以釉彩绘画的装饰来达到陶瓷艺术中美的效果,而是通过造型结构来表达其外观美。紫砂壶艺经过长期的发展,陶工创制了不少精练别致的壶样,这些设计都蕴含着很多美学观念。所以紫砂壶的造型美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题目。下面就紫砂壶艺的造型艺术做一详细介绍。

 实体与虚空间

 实体与虚空间是指造型体本身与形体外形相对形成的空间。恰当的虚实对比有利於加强造型的特点和装饰性,是取得造型整体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壶把在壶体上回转构成的两形空间,若可呼应主体形状或其线条的特点,则可达到加强整体感的作用。又如在壶底加上支脚,将壶体架空,加强造型下部的虚空间;或是在肩上架起提梁,增加壶体上部的虚空间,或是以简单的桥形壶钮形成壶顶的透空位,这些手法都是以虚实对比的原理以增强造型的气势。以著名的大彬提梁壶为例,这壶的重心在壶体下部,造型稳健庄重。但通过提梁的回转,构成壶体上部的虚空间,使整体舒展大方,增加了整个造型气势。提梁所形成的完整空间,亦增加了造型的装饰感。

 重心与稳定性

 紫砂壶的造型基本上要符合稳的要求,稳除指使用时的稳定外,也要求视觉上具有安定感。紫砂壶为求使用及创作上的便利,多做成圆形或对称的形体,这种造型都以形体的中心线为轴,而造型的重心就落在中轴上,从造型重心下垂的中轴线,并落在壶底的中心点,所以壶底的大小就在视觉上影响壶的稳定性。此外,壶体的肩、腹部位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造型的重心和稳定性。如壶体比较矮,底部较大,造型重心就下降,在视觉上增加了造型的`安稳或压重感。又如壶体较高,底部较小,造型的重心就沿中轴上升而产生轻巧和生动感。以一件简单的牛盖洋桶壶为例,它的形体比较高,为求造型稳重大方,所以壶底就做得较大,使其外观均称。又如小型竹节壶,它的肩腹重心位置靠上,而足根上部内敛,所以造型就显得轻巧。至於石瓢壶,它的侧立面近於正立的三角形,重心全靠在壶体底部,但壶底以三乳钉状支脚架空,使造型稳而不重。

 嘴和把在壶体上的均衡

 紫砂壶的嘴和把对主体的结构均衡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壶体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过重,或是壶把向外回转得过大,都会使造型重心偏离中轴。若嘴和把在壶体两侧的位置和空间安排不当时,也会影响造型的均衡。

 一般壶嘴和壶把装配形式有:(一)壶的嘴和把在壶体两侧以对称形式展开,这种形式具有端庄、安定的效果。(二)壶体两侧的嘴和把都朝一方向倾斜,壶把的曲度与壶嘴的伸展方向相同,这种处理形式,在取得造型均衡的同时,也产生动感。要取得嘴、把与壶嘴的均衡,我们要因壶嘴的造型来处理。如果壶嘴是属三弯形,我们要用“三平”手法来装置嘴和把。三平就是嘴和把的最高点要与壶囗取平。此外,壶嘴所占的长方形空间要与壶把相若。有时因壶把的回转位所占的空间比嘴部为大,我们便要把壶嘴安装得比壶把稍微外倾一点,并把嘴根下部稍微提高,使它高於把的底部,以求取得整体视觉的平衡。

 除三平法外,嘴和把也可依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来装置。首先以壶底中心为点,以壶囗为顶线,画出一个倒立的等腰三角形,以决定嘴和把的位置。这处理方法,多用在安装一弯嘴上。这种不求嘴和把在体量上相等,而是以嘴上部和把上部的曲度相呼应,并以壶囗两侧至嘴、把部份相等的虚空间来取得整体的均衡。以这种手法处理的一弯嘴壶有掇球壶、汉扁壶和线云壶等,它们的造型都予以人生动活泼之感。

 对比与调和

 紫砂壶造形设计上的对比与调和是利 壶身各部的异同来表现。壶体量的大小、造型的方圆、线条的曲直、坯质的粗幼、色彩的冷暖等,都是构成不同视觉效果的元素。紫砂壶艺中对比与调和经常是交错的使用在同一件作品上,以取得更佳的造型外观。

 如一把壶的钮部和壶身,设计者往往用以小对大的手法,做成这两者在体量上的大小对比,同时又把壶钮造成壶身的形状,使两者的设计在对比中取得调和。再以四方抽角竹顶壶为例,在形体和轮廓上,它的体面方圆结合,线条曲直并蓄,但是作者又在明确的对比中运用线、面、体等平线的过度和衔接,来取得整体造型的统一协调。

 整体与局部

 壶的囗、颈、肩、腹、足、底、盖、钮、嘴、把、流等相对於整体而言都是局部。这些细部都要统一在整体设计中。它们要服从整体,并要做到与整体有机的结合。

 壶的囗沿、底边、圈足都是造型的局部,也是造型变化的细部。这些囗沿、底边与圈足的转接线条要交待明确,乾净利落,致使造型能与人明快精确的感觉。

 至於壶盖,它的结构可分为嵌盖、截盖、压盖三类。一般瓷壶因成型工艺的局限,所以嵌盖形式较多。但紫砂壶无釉,手工形成精细,所以嵌、截、压盖结构兼有。从壶囗与壶盖结合上看,嵌盖和压盖结构形式变化丰富,而截盖的结构则使壶体与盖面连接一体,加强造型的整体性。但是,无论是用那种结构的壶盖,在整体造型上都要做到“贯气”,即使有肩有颈的壶体,也要注意盖面与壶体或肩部的轮廓相贯通。

;

提梁壶小口球腹,下承三兽足,肩一侧有龙首流,肩部两部连以半月形提梁,略信战国铜盉式烧制。明隆庆提染壶器开明浑圆,显得稳重而古雅。万历时提染壶造型讲究,柄一侧有孔便于穿系壶盖,壶嘴弯曲变大,壶身多呈瓜棱形。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丬丬,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丬拿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536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