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出杆前默想杆球的路线之后,手放松,手肘基本保持不动,前臂带动杆向前直行,击打之后保持杆头不动一到两秒就可以不碰胸部了
以下是一点出杆的小技巧,会对你有帮助的
击球的动作,原则上要求使球杆瞄准方向进行平稳、准直的前后运动,不要左右摆动或上下跳动。实际上不少台球爱好者在打球时很不注意运杆的动作要领,以为只要能打着球,能够把球打进行袋就行。而有一些人将球大力打出,母球常常险些飞处球台,出杆后将球杆高高抬起,上下摆动。让会打台球的人忍笑不止。这些不正确的运杆动作,往往是导致技术发挥不稳定,一会儿打得好,一会儿打得不好。以下是一套运杆的练习方法,值得广大台球爱好者学习使用。
一,球杆瞄准既定的击点和方向运杆三次,停在主球附近约5毫米处;
二,将球杆从主球附近拉回到准备出杆的位置,默数一、二、三;
三,从准备出杆位置再进行认真瞄准,并黑数一、二、三后再出杆击球;
四,击球后不要马上收杆起身,应默数一、二、三后再收杆,以防止击球后马上收引起的失识动作。
如果你不拉杆三次就出杆,一定要控制好出杆前瞄准线路的准确性。在世界冠军中,如戴维斯、享德利、希金斯等的运杆动作基本上属于向后拉杆停顿几秒后再出杆击球,而威谦姆斯则属于拉杆后不停顿的类型。所以击球的动作也不强求一致。但出杆一定要做到“稳”、“准”。
击球时手臂备关节的运动为三自由度运动,大力击球时用户关节,中力击球时用肘关节,小力击球时用腕关节,见图1-3
1、手架一定要稳,手架的那只胳膊可以贴桌面,尽量保持感觉舒服
2、重心不能太前或太后,要平稳
3、减小出杆角度,身体下压,手架、下颌、推杆手成一线
4、推杆手的那只胳膊肩部要保持稳定,以肘为轴活动小臂
5、两条腿一条做支撑腿,一条分开弯曲,站姿保持稳定
说起来很容易 但是光看是无法进步的 重中之重还是练习 姿势就不重复了 我说说我练习的一点心得 大家一起交流
拿一个空啤酒瓶子 倒放在一张和台球桌等高的桌子上 然后瞄准瓶子口出杆
保证出杆后杆头进入瓶子口 杆身不碰瓶子 一杆是一杆 不要急躁 每天坚持 一个月内不要打台球 只练习瞄瓶子口 之后再打球 你出杆时 手的稳定性会有很大的进步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后 就可以考虑其他的练习
1 我想还是你的基本功不扎实的原因 有一种说法是加赛后瞄准目标球的点的位置要根据加赛的位置而变化 但实际上在我练习中 感觉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 也许这也是一种方法 但是并不适合我 我的方法是 当你打加赛球的时候 以整棵球为瞄准的点去瞄准整棵目标球 而不是以球上的点去瞄准目标球的点
然后多加练习 等慢慢练出加赛球的感觉的时候 就是进步了
加塞详解(连载1)
本文试图对加塞进行较为完全和详细的解释,适宜已经掌握一定台球技巧的球手阅读,不建议初学者阅读。这里把掌握一定技巧的球手定义为能打出缩杆(下塞)和高杆(上塞),头脑里对母球与目标球发生碰撞后的分离角度有一定认识,并且能较为合理的利用这两种杆法走位的人。由于本人台球水平有限,如有谬误,敬请指正!(转载请注明出处/王小瑞)
最近对打旋转球也就是俗称的加塞,有了一些心得。在写作此文之前,也看过不少台球方面的理论文章和视频。当时本人还处于一加塞基本就进不去球的水平,于是便很少使用这种杆法,而平时所看到的这方面的内容多少有些讲解不清楚和不完整,有时甚至是谬误。在咨询别人的时候,一个人又有一个人的观点,而且叫法也不大一样(注:个人建议使用左、右塞的叫法比较清楚,因为顺、逆塞在有的情况下无法区分,具体情况将在下文解释),这样,即缺乏理论指导又没有实践经验,自然对加塞这种杆法懵懵懂懂,经常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
就在今年秋天,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我认识了一位台球水平较高的业余台球爱好者,他基本上杆杆用塞走位,使用频度几乎为10分之8,这也正是他准度不够的原因之一。可习惯使然,他自己虽然认识到这点,却很难纠正过来。在与他第三次打球时,不知怎的,我忽然提高了加塞进球的准度。在这之前,只有主球与目标球距离较近且目标球是袋口球的时候,才敢加塞进球。但现在中距离,角度不太大的球(注:本文把主球与目标球或目标球与袋口的距离分为5种,短、中短、中、中长、长)也敢加塞了,进球率也能达到50%,短球则几乎为100%。这样,实践经验有了,再配合平时对理论方面的留意,以及一段时间的深度思考(这一点由其重要!),终于对加塞有了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由于自己体会过对加塞不理解时的迷茫和焦急心态的痛苦,因此成就此文,希望与众多的业内人士进行交流的同时,能够对某些尚在迷惑中的台球爱好者们有所启迪。
(一)众所周知的加塞
台球一般有三种加塞球的叫法,一是左、右塞或称左、右偏塞,二是高、低塞或称上、下塞,三是顺、逆塞或称正、反塞。第一、二种叫法都是根据球手正面面对主球时的击打位置命名,只是一个从上下来划分,一个从左右来划分。左上塞(即左高塞)、左中塞、左下塞(即左低塞)可以统称为左塞,右塞亦然。左高塞(即左上塞)、中高塞、右高塞(即右上塞),统称为高塞,低塞亦然。 主球的击打点是9个,对于我来说一般就打这9个点(注:我用的是司诺克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打到17个点。我觉得这个点数,即便对于职业选手(这里指的是使用司诺克球杆的职业选手,因为九球杆杆头要粗上许多,因此使用九球杆的球手,击球点自然会少。)来说,这个点数也算可以了。但实际效果,进球率和走位精确度,我则差得远了。其实,我意识到点多的打法也许并不太好,因为从基本功训练的角度来说,应该一个点一个点的打,对力度、分离角度、反弹角度等影响运动轨迹的各方面进行练习。熟悉了一个点的打击效果后,再加点,而不应该率先用点位来弥补走位上的欠缺。但反过来想,用不同的点位进行走位练习,其实也对上述各种因素的认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种叫法则是以正常击打主球中心与目标球碰撞后,主球的分离角度方向来命名,与分离角度方向相同叫顺塞(正塞),反之亦然。各位读者注意,这里的“分离角度方向”是区别顺、逆塞的关健。
顺、逆塞的叫法有一个问题,在主球与目标球没有分离角度即180度的水平方向时,或者是在讲解一个球,比如目标球带塞后的运动轨迹时,顺、逆塞无法给予表达。谁知道在这两种情况下,台球的顺时针旋转方向(左塞)该叫顺塞还是叫逆塞呢? 出于此种原因,个人建议还是用左、右的叫法比较清楚。当然,顺、逆的叫法有它的道理,它排除了左、右赛叫法在不同位置的人面对主球时,可能会造成的麻烦。比如,一个球手击打主球的左侧时,对于他对面的人来说,则是主球的右侧了。这样,在理解时会有搞混的可能性。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所有的叫法都要熟悉。
加塞详解(连载2)
(二)加塞原
许多人都知道,瞄准主球的非中心点击球,就可以打出塞球。但是,无需击打主球的非中心点也可使球带塞(注:这一点,将会在下文的“加塞的运动轨迹”、“加塞与throw”中具体解释)。
摩擦是加塞的基础支撑,正是由于杆头与主球、台呢与球、库边与球或球与球之间的摩擦力,才能够使台球产生旋转和滚动,才能使台球改变符合弹性碰撞原理的常规。可以想像,如果在没有摩擦力的球台上击球,主球就会在台子上一直滚动或滑动下去,永不停止。说到这里,有必要讲一下“旋转”、“滚动”与“滑动”三个词的内涵和区别,这是加塞中最重要的原理。可以说,理解了这三个词也就理解了加塞。而对于台球爱好者来说,这种理解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是正确判断加塞球运行轨迹的理论基础。而掌握了球的运行轨迹,也就掌握了瞄准方法和走位。
①“旋转”
旋转就是指台球本身的转动。比如有时在大力击球后,会发现某个台球原地不动的急速旋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水平旋转。这时,台呢与台球的底部之间就产生了一个与台球旋转方向相反的摩擦力,这种力不断削弱台球的旋转力,最终使台球停止旋转。水平旋转不会改变台球本身的运动状态,竖直旋转则不然。用一根手指轻轻击打球台上一颗处于静止状态的台球的中心靠上位置(上塞),会发现台球开始向手指击打的方向旋转,由于台呢的摩擦力,球体无法保持静止状态,便向前滚动起来。是的,在这里竖直旋转造成了滚动。
②“滚动”
滚动无疑是旋转造成的。表面看,滚动着的台球必定也在旋转,两者似乎没有区别。但是,两者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区别。这就是旋转可以原地不动,而滚动一定会使台球移动,即产生距离。如果一个台球的周长是15厘米,则当它在球台上以竖直的方向旋转一周时,它在台呢上滚动的距离就是15厘米。
在台呢上竖直旋转的台球,由于台呢的摩擦力而滚动,滚动一定会产生距离,但产生距离一定要滚动么?答案是否定的。
③“滑动”
滑动是指台球在台呢上运动时,不是依靠台球本身的旋转和台呢的摩擦力,而是由于它受到的其他力。这种力有可能来自球杆也有可能来自其它球的碰撞。滑动分二种,一种是台球本身不旋转。比如把球杆放平,稍微发力击打主球的正中心,会发现主球在向前运动时并没有旋转,那当然也就没有滚动。或者击打主球的两侧,让主球在水平方向旋转的同时向前运动,这也是滑动。说到这里,似乎可以说,如果台球在台呢上按本身旋转的方向产生距离的话就可以称之为滚动了,但其实不然。
在上文中②中介绍滚动时,举了一个“15厘米”的例子,这才是关健。由于滚动是台呢的摩擦力阻止台球的旋转才迫使台球向前运动,因此,旋转线上某个点经过的距离必然等于台球的滚动距离,不相等,就是滑动 图4中的滚动是竖直滚动,现在说一下斜向滚动。斜向滚动用平面图很难表现,我试图尽量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用一个教学用的地球仪来模拟一颗周长15厘米的台球,北极洲在上,与台呢的接触点是南极洲。让地球仪竖直滚动一周的话,它移动的距离是15厘米。可让它斜向旋转时,比如以欧洲和大洋洲为周长线上两个点的旋转,它移动的距离则是欧洲和大洋洲组成的小圆周长,移动距离小于或大于这个小圆周长则是滑动。 对台球实际经验比较多的人,可能会知道,图5的斜向滚动,其移动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了。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想详细的解释一下这三种运动之间的区别,让大家能够知道的更清楚些,从而更深的理解加塞的内涵。下面举一个三者结合的例子,看一下这三种运动是如何把加塞球的整个运动状态体现出来的。
在球台的开球区,用球杆稍微发力击打一颗台球的中心点偏下(下塞),使其向底库运动,仔细观察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现,首先台球在向前运动的同时向后旋转(滑动),然后逐渐停止向后旋转变为静止(滑动),接着开始向前旋转(滚动)。 其实可以简单的说:塞就是旋转,加塞的实质就是使球“旋转”,利用“滚动”与“滑动”二者之间的变化来获得所需的运动轨迹。
加塞详解(连载3)
(三)加塞的运动轨迹
知道加塞的人很多,但知道加塞后球的运动轨迹的人要少一些,而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轨迹原理的人更少。下面我利用上文中介绍的“加塞的原理”配合实际例子,来对加塞后台球的运动轨迹进行详剖。
上文中说过水平方向的左、右塞,即打击主球中心点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并不会使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因为水平旋转时,台呢与球之间的摩擦力除了抵消台球的水平旋转力以外,并不会产生其他方向上的力。原因是台呢与台球的接触点是个圆点,把这个圆点看成由无数个从小到大的圆环组成的圆面。每个圆环上的每一点都有着一个与其方向(沿圆环切线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摩擦力,因此它会一直保持这种圆周的运动状态,而不会产生任何其他方向上的力(注:此点很重要,下文中的“加塞与瞄准”中会用到这个结论)。
但是,我发现许多文章中都把左塞、右塞的运动轨迹简单化了。比如,许多文章都会说加左塞,球走右括号 ) 似的曲线,加右塞时球走左括号 ( 似的曲线。这个说法只能说部份正确,因为水平方向上的左、右塞,在球处于滑动状态中,无论你的塞有多大,或是说旋转的有多急,台球绝对是走直线的。只有当球向前滑动的力量变小,小得不足以克服与台呢之间的摩擦力,而使台球开始向前旋转,即开始滚动时,这时向前旋转与水平方向上的旋转结合而成为斜转(见图5)时,球才开始走曲线。因此,若想主球在直线运动状态下击中下球点,主球必须在由滑动变为滚动之前击中目标球。
首先说一说左、右低塞。加这种塞时,台球首先处于左或左斜向的滑动状态,这时台球受到二个力的作用,一是球杆给它的向前击打力,另一个是其斜向旋转时克服台呢的摩擦力,低塞旋转是向后斜向旋转的,产生的摩擦力与旋转方向相反,使台球直线的运动方向,于是产生曲线。比如左低塞,台球除了向前滑动外,还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因此球会向右偏,反之亦然。经过一段时间后,摩擦力不断减弱球的向后斜向旋转力,最终导致台球由滑动变为瞬间的静止,转为滚动状态时,台球便会到达曲线的顶点,开始向旋转方向滚动了,左低塞(向后斜向旋转)这时实际上已是左高塞(左前斜向旋转)了。因此,左低塞的运动轨迹便为先向右(滑动),然后向左(滚动)的一条曲线。右低塞,正好相反。
图8中还可以观察到,左、右高塞的曲线弧度略微小于左、右低塞。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用同样的力度击打台球时,低塞的滑动距离必然要比高塞的滑动距离长,因此高塞要比低塞较早的进入滚动状态,再加上高塞向前的力比低塞大了许多,自然曲线弧度要小。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注:合乎理论的现象由于条件的多样性不一定实际发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就是打低塞时,由于球库和支架手的自然高度,基本不可能让球杆与台面成水平方向。打高塞时,则很容易接近水平角度。许多人都知道,球杆与台面的倾斜角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塞力。
用上述理论延伸一下,考虑没有滑动现象的高偏塞的运动轨迹,可以轻松的想像出,其左、右弧度的顶点就是出发点。 从这一点上来看,许多文章中的左、右括号之说,即便算不上谬误,也是叙述的过于简单了。下面再解释一下为什么球杆与台面的倾斜角度会极大的影响塞力。
从理论上简单说就是在同样的击打力度下,给予台球的斜向旋转与向前旋转的力的比值越大,塞力越强。举个例子,用拇指与食指捏住一个乒乓球,用力将其挤出,此时乒乓球获得的旋转力与向前冲的力的比值远比用一根球杆水平击打非中心点而获得的两者之间的比值大的多。想像一下,用球杆挤出(扎杆)一颗台球,和用球杆打出(近似于水平出杆)一颗台球的区别吧。在相同的力度下,无疑前者更能给球带来大的多的塞力,即旋转力。
除了击打角度之外,塞力与击打力(加速度越大,塞力越大)、塞力与杆的弹性(越硬的杆传导力量越直接,软的则会增加缓冲,减轻击打力量的传导)、塞力与杆头(包含杆头的大小、弹性、接触时间)、塞力与台呢(如顺毛与逆毛,即摩擦力的大小)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台球的运动轨迹。这些轨迹都可以用上述理论来解释清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便是发力。我们经常会发现大力击出的球不一定塞力就大,而某些球手毫不费力的便打出令人惊讶的旋转。我认为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大力击球时,由于害怕滑杆而导致击打点过于靠近中心点。另一个原因则是俗称的死力,理论上来说就是球杆的加速度不够,哪怕初始速度再大,但当球杆碰到球时速度并没有提升,甚至还会减少。加大初始速度与球杆碰到球时速度的提升差距(即加速度),是小力能打出较强旋转的关健。当然,如果在大力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这种加速度的提升,一定可以打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强旋转来。
加塞详解(连载4)
(四)加塞与瞄准
知道了加塞的原理和运动轨迹之后,再来谈谈瞄准。从个人的经验来说,加塞进球有助于瞄准。这时打球时,不是紧盯下球点(假想球的位置),而是在头脑里勾勒出出一条通道来,即主球前进的路线,一条“圆柱型的轨道”。让这条“圆柱型的轨道”尽头到达下球点(假想球的位置),即可进球。看到过太多的人讨论“让点”了,什么是让点?怎么让?而在这里,这个“圆柱型轨道” 的瞄准方法让所谓的 “让点”几乎失去了意义。
让点,有两种情况。一是加水平方向上的塞,即主球沿直线前进,不走曲线。此时,目标球上的瞄准点应与主球上的击打点让出同样的距离来
击打主球中心时,目标球球的瞄准点是A点,击打主球中心偏右时,目标球的瞄准点是B点。这时,目标球上A、B两点在左右方向上的水平距离就等于主球两个击打点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所谓的“让点”距离。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主球的运动轨迹没有丝毫变化,最后终将达到虚线球(即假想球)的位置。因此,无论击打哪个点,心里只要勾勒出主球正确的运行通道,就无所谓让不让点了。
当然,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觉得改变瞄准点的方法比较适合自己,有的人则觉得通道瞄准法比较适合自己,持不同方法的人都能将球打进。本文并不试图做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的评价。
图10中主球的运动轨迹只是理论上的运动轨迹,通过一个理论高手的指点(在此感谢网友pigbrain,谢谢!),我发现加水平塞或其他任何有左右方向上的塞时,主球实际上有一个与加塞方向相反的分力,这个力产生于主球与台呢之间的摩擦,也就是说如果主球与台呢之间没有摩擦,这个分力是不存在的。 一般来说,由于这个分力的作用很小,虚线的轨迹可以忽略。但当大力及长距离加塞击球时就必须考虑到它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主球走曲线时的让点。这种情况十分复杂,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水平方向加塞的让点距离)可遵循
通道瞄准法不用记忆往哪个方向上让点,只要能对主球的运行轨迹有正确的估计,便可以下球了。诚然,即使是水平方向上的塞,也不是想打就能轻易打出来的。出杆要直、稳,不能产生垂直方向上的力,头脑里的通道概念要清晰,以最大限度的努力来保证主球的直线运动轨迹。以本人实际经验来讲,起初刚加塞打球时,根本就不知道往哪儿打。可一旦通道的感觉有了,便开始不怵这种球了。当然长距离的加塞球,我还是望尘莫及。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加塞的轨迹做个总结。
①左、右中塞
由于中心偏左或右的水平加塞球其运行轨迹近似一条直线,因此,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水平出杆,中心偏左或右的点击打准确,一句话:打水平加塞球的关健就是,以最大的努力保持球的直线运动轨迹。
②左、右低塞
上文中已经说到左、右低塞会使主球产生弧线运动轨迹,因此在击打这样的球时,必须改变瞄准点,这就是真正的让点。
③左、右高塞
前文中已经解释过,相同力度下,左、右高塞的弧线比左、右低塞要小,因此在击打这样的球让点时,要少让些。
根据某台球组织的正式统计,在正规的斯诺克比赛中,加塞球的进球率远小于不加塞。因此,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加塞。必须加塞的情况下,尽量加水平方向的塞,高、低偏塞用在短距离球的处理上。而长距离的塞,基本用于防守。
瞄准主要依靠训练来加强对球的感觉。人有一种估计能力,比如一个好司机不用尺子量,便能精确的估算自已驾驶的车子与其它车子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甚至能精确到几厘米。一个优秀的台球好手也是如此,他能对自己所击打球的运动轨迹做出精准的判断,这种对球的感知和把握能力,用多大的力,加多大的塞,让多少点,只可意会(自我体会)很难言传,语言和文字对于这种能力的描述绝对苍白。
有些人打的出来讲不出来(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理论上的下球点并不是真正的下球点,这一点我会在“加塞与throw”中详细解释),有些人打不出来讲得出来(本人就属于这种^_^)。个人认为,排除天份在外,准度的提高纯粹是打出来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忽然开窍,与理论关系不大。等有了实践经验再去反思理论,便会感受十分深刻,这才是真正的提高。
个人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斯诺克代表智慧 属于优雅理性的绅士运动 考究的白衬衣、精致的蝴蝶结,优雅地出杆、准确地击球……斯诺克运动在大家心目中就是一种“绅士运动”。无论是大学生、上班的白领还是商人都很热衷于此活动,在安静且颇具绅士味的氛围中,这种球与球之间的撞击动作自有一番乐趣。 健身效果也不错 比起在机械器具上的大幅度运动,斯诺克显得温柔许多,它不需要你和对方产生身体对抗,但又要不断挑战自我,这正是它魅力所在,其健身的效果也不比其它运动来得差:首先,练就正确的姿势就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足球、篮球、 网球等运动相比,斯诺克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身体局部的运动和锻炼,而是全身的协调能力。每击打一个球,玩家的眼睛、颈椎和肩部都需要与上肢、腰部以及下肢良好地协调与配合。如果经常参与这项运动,不但能提高眼力,还能改善自身的协调性和对身体各关节的控制能力。 优雅动作更迷人 有人说,斯诺克代表的是一种理性智慧,男人在认真瞄准的时候,散发出的是一种强大的威力,而女人在凝神思考的那一刻,焕发出来的理性光彩,这恐怕连男性都要自愧不如,尤其是打球的标准姿势不仅让女性的曲线看上去挺直优雅,一举一动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对她们的腰部、臀部以及手臂形成锻炼,让这三部分更趋完美。这种迷人的风度不是作秀,而是一种与运动理念相契合的精神。据至行家介绍:斯诺克的胜负在于心态及对于整个局面的连续的思考、布局和预判能力。假如说一定的体力保证是前提的话,那么打好斯诺克的决定条件是要有通盘的思考能力。
49岁的“磨王”艾伯顿今天宣布退役,结束自己的斯诺克生涯。艾伯顿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在中国公开赛两次登顶,北京堪称他的福地;艾伯顿还是丁俊晖在台球圈最好的外国朋友,小晖在英期间,曾得到艾伯顿不少照顾。对于艾伯顿退役,亨德利、戴维斯等宿将送出祝福。
丁俊晖是他的挚友 北京更是他的福地
艾伯顿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中国公开赛,他曾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在这里夺冠,而这两个冠军也正是他职业生涯最后两个排名赛冠军。在此之前,艾伯顿夺得过7个排名赛冠军,其中就包括2002年世锦赛冠军,2006年英锦赛冠军。
2012年中国公开赛半决赛,艾伯顿在1-3落后的不利局势下,硬生生地“磨”掉了丁俊晖,在对手的主场以6-3实现翻盘,并在决赛中战胜马奎尔,夺得冠军。值得一提的是,这场两人的9局比赛共耗时4小时20分钟,而之前的1/4决赛,艾伯顿与罗伯逊同样超过4个小时,可见“磨王”的称呼名副其实。
艾伯顿虽然在2012年的中国公开赛击败了丁俊晖,但两人总的交锋记录里,“磨王”处于绝对下风。
即便如此,艾伯顿丝毫不掩饰对丁俊晖的赞美和欣赏,当初丁俊晖去英国打球,住宿正是艾伯顿帮忙解决的,两人还一起练球,因此彼此的球风非常熟悉。丁俊晖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艾伯顿是他台球圈里最好的外国朋友,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良师益友。
两杆147近400杆破百 亨德利赞其成就
在官方记录里,艾伯顿一共打出过两次147,两次都发生在1992年,这是他转入职业的第二年,可见,艾伯顿非常具有斯诺克天赋,成名也比较早。
职业生涯中,艾伯顿一共完成377杆破百,最后一场正式比赛是2019年12月的德国大师赛资格赛,当时他与史蒂文斯激战九局,最终以4-5憾负,之后,艾伯顿退出了余下赛事。
随着年龄增大,艾伯顿的身体每况愈下。据官方说法,艾伯顿患有慢性颈部损伤,这是他决定退役的主要原因。由于自己的颈部、背部、肩部、手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伤病,艾伯顿很难在比赛中保持专注和状态,退役也是无奈之举。
“台球皇帝”亨德利对艾伯顿的退役表示惋惜,称赞他是一位出色的球员,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老球王戴维斯则表示,艾伯顿是斯诺克有史以来最出色的选手之一,是一个真正的对手,一个最难以对付的对手。达赫迪、卡特等世锦赛冠军也送出祝福。
退役后,艾伯顿将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也不排除也当解说,此外,他还拥有自己的咨询公司。虽然远离斯诺克,但磨王的人生下半场依旧会同样出彩。
因为打球需要提升大臂到一定高度。会牵扯背部肌肉。而这部分的肌肉是平时最难锻炼到的。所以如果你是肩胛骨的骨缝处疼那就说明你的大臂提升的高度是正确的。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小臂的摆动。必须与两眼之间呈直线。经过长时间锻炼肩部自然就不疼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