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好处多,练习时需要注意什么?
太极拳的运动量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变化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和体质的需要它不是老弱病残的专利太极拳训练方法冥想自然呼吸即练拳要求思想安静集中,注重引导动作,呼吸顺畅,深沉自然,不憋气;中正舒适,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放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缓慢动作呈弧形,动作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螺旋形,变换要圆活不停滞。同时以腰部为轴,整体形成整体;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连续衔接顺畅虚实分明重心稳定轻而静,刚柔相济,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都要轻而静,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充满力量和弹性,不要用笨拙的力量。练习太极拳要领虚领劲:头颈好像向上翘,保持直立,要松而不僵,可旋转;包括胸部后拉、肩部下沉、肘部悬空:即胸部不要僵硬,肩部不要耸起下沉,肘部不要抬高而要下垂,全身自然放松;手眼对应,以腰为轴,走起路来像猫一样,区分现实与现实:意思是拳击时一定要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要有心,从腰开始,手动,眼睛随意转动,两个下肢。弓步和虚步区分交替,腿有力,移动缓慢时没有声音;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四肢动脑静,思想以拳为主;
匀速连续式指每种风格的动作都是匀速连续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都是放松的、协调的、紧密相连的;练太极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同时,在练习时要多观察,互相学习;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习和不断的努力,一定可以得到健身的效果。延伸数据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内敛、内敛、连续,其柔、快、慢的拳风逐渐使练习者的意、神、形、神趋于和谐。而其对武术修养的要求也使练习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和谐。同时,太极拳并不排斥身体素质的训练,注重刚柔结合,而不是柔与有氧的表现。太极拳的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和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法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
导读: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是中国的一种很特别的内家拳,常常在公园看到老人家在打太极,属于一种老少咸宜的活动,有人觉得很复杂,有人觉得轻松,关于练太极拳,以下文章让我们一起来关心。
一、太极拳法特色介绍 1、太极拳的介绍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2、起源历史介绍根据民初考据,现代流行之太极拳应是由陈王廷所创的「陈家沟拳术」五路中长拳一百零八式衍生出来的诸多分枝。
3、太极拳的特色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
注意事项: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4、太极拳的技击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 5、有氧全身运动可使全身各部肌肉,关节都能得到锻炼,属于有氧代谢运动,运动量可以调整,属于中运动量,不至于对人体造成损伤缺氧,却又能达到人体所需。
延伸阅读:运动基本观念 避免错误训练
延伸阅读:防范运动猝死 注意身体健康
二、练太极拳的好处多 1、符合身心锻炼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身心健康以及群体的和谐共处,非常重要。
2、简单易学上手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需求,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注意事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3、安全性很充足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4、改变不良习惯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5、太极放松身心太极拳动作舒缓,通经活络,它强调全身心放松,使心更易入静,当太极拳练成习惯后,能让身体素质得到真正提升。
注意事项:会有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6、增强心脏功能久练太极拳,可以锻练心血管系统,使心肌纤维强壮、有力、心跳次数减少,增大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肌储备力。
7、太极修身养性太极拳可以养生修性,改变人的消极个性,常练可使急躁、易怒、焦虑、多疑的人变得稳健、豁达、沉静、随和、乐观。
延伸阅读:冬天减肥运动好处及注意事项
延伸阅读:防癌抗癌三要:运动饮食睡眠
三、修练太极的注意事项 1、不必追求难度初练太极拳不可强为,不可过分地追求难度,训练伤筋动骨,磨损膝盖伤其筋骨就得不偿失了,既练不到效果,又不利于身心健康。
2、选择适合内容太极拳锻炼对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根据个人不同的爱好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太极拳内容进行锻炼,以达到更好的增强体质的目的。
太极练习开肩和开胯的方法:
1、开肩
掌心内含,撑起来就可以了。脚趾也是一样的也是轻轻的抓着地面,手指脚趾都是同样的,轻轻的绷起撑起。
要做到两肩崩弹,感觉到劲力能打到指尖,而且能够弹出去再自动的弹回来,这样效果就到了。并且从外形来看的话整个手臂会有颤动的感觉,从声音来听的话,肩部会发出“嘭嘭”的声响,需要在数量上多累积,由量变到质变,这点非常的关键。
2、开胯
时刻保持前后运动状态,切忌左右拧摆。多移重心有三个前提不得违背:一是固膝定脚,二是立身中正,三是裆的运行路线要接近直线。横向开步脚要齐,纵向开步要控制角度,左右横向开步时,两脚尖要在一条直线上。
扩展资料:
1、练太极拳要求裆要开,圆撑、虚撑、虚灵,实质上是对胯骨的要求,若要开裆,胯根必须松开撑圆。胯不开,裆为人字夹裆。
2、初练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肋骨下的腹肌要放松,这样使体重落到胯骨之上。进行运动时,只须注意胯的旋转,就能带动腰部的旋转。
3、下肢的内撑外裹,也全凭胯关节的松活圆转,上下肢的灵活性全靠胯的领带。拳势中腰胯的平行旋转甚多,发力就是在胯的旋转速度加快时产生。引化来力也只须松转而避之。
在杨式太极拳中,称腰为“中盘”;胯为“下盘”;肩为“上盘”。“三盘”,以“中盘”为主宰,融为一体。 下盘(胯),也叫“底盘”。底盘要稳住,放平,放正。只有底盘稳住平正了,躯干才能中正直竖。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样,底座稳住平正了,石碑才能竖得正直稳当,不至歪斜倾倒。 太极拳在盘拳架时,底盘始终要稳、平、正。怎样才能做到稳、平、正呢?总体上讲,就是要遵循太极拳的要则理法,只有依照太极拳的规矩,才能成就太极拳的方圆。说得具体些,直接些,就是在“沉劲”时,要“开胸”“开背”(含胸拔背),肩要放松,肘要屈坠,并侧重“开背”,以气下,这时气就下沉丹田。“顶劲”时,也要开胸开背,肩要放松,肘要屈坠,并侧重“开胸”,以神提,顺项贯顶,虚灵之气形成,或者说,“虚灵顶劲”形成。这里说的顶劲,不单指头部,而是从胯(底盘)以上皆要神提,经腰而上,顺着脖颈,贯至头顶。顶劲时,沉劲不去;沉劲时,顶劲不失。上下有股对拔对拉劲势,使得躯干直竖中,出现一种空灵憩适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至于什么是在沉劲时侧重开背,顶劲时侧重开胸呢?这是由于人们在后天演变出一种拙力,就是这种拙力导致躯干形成病态——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随着年龄的增长,凹凸形状越来越大。开背,是在纠正凸背;开胸,是在纠正凹胸。背开胸开了,胸、背就都平正了,内气就能通顺了,这样,就能有效地增进躯干的直竖。躯干直竖了,也相应验证了底盘是稳、平、正的。底盘和躯干都稳、平、正了,“平送腰胯尾闾垂”才能成为可能。底盘稳、平、正了,两腿就会被带动得顺势灵便,气感充盈,“迈步如猫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脚底似“植地生根”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上盘(肩),要松沉。在盘拳架时,上盘始终要松沉、虚腋、与肘相随,与顶劲配合,与开胸、开背协作。 肩(上盘)要松沉,就须虚腋,不虚腋,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僵硬劲去不掉,使得内气受阻。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屈坠,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达到松沉境地。尤须注意的是,要与顶劲配合,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劲势,否则,就会导致“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的毛病。这里,要特别留神,顶劲时,肩不能相随俱上(相随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习惯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屈坠劲向底下,这样,有顶有沉、有上有下、对拔对拉,就出现一种伸展虚灵劲势。再就是与开胸开背协作好,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与开胸开臂协作好,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增强两臂的气感。在与开胸开背协作、并侧重开背的同时,结合顶劲,“拔背”(一种劲道)的感觉,就明显地出来了。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中盘(腰),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脚皆由这里带动。上行——腰(中盘)带肩(上盘),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带胯(下盘或底盘),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拳论喻腰为“ ”、为“车轴”,是很恰当的。士兵的作战行动,必须服从司令部的号令;车轮的转动,必须先有车轴转动的带动。可是,人的四肢拳脚动作,在后天背离了“力源”,养成自动、直动的不良习惯,已成积习,因此,短时间不易进入太极“力道”里去,这是要有思想准备的。在学习中,不可道听途说、不可自作聪明,要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则理法锻炼,尤其要严格纳入被腰脊带动的状态。即四肢拳脚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才能逐渐体现出太极轻、柔、绵、缠的劲道与腰的奥妙功能和独特感觉。“底盘无腰换,进退如拌蒜”,“顺项贯顶”起自腰,这是前辈们用经验来说明腰的作用。可以说,处处是腰,腰无处不在,所以,太极先师们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际(脊)”,“刻刻留心在腰间(脊)”。 谈到中盘,就自然联系到肘,因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最近。二者密切相关,互相协作,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屈坠,意向中盘。中盘合乎要则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纲就抓住了。 三盘在运作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内气的运行。要说明这点,还须接着前面提到过的一句话往下谈,这句话是:“这时气就下沉丹田。”当丹田之气达到一定程度,就向外弥散——向下,经裆沿两腿内侧至涌泉,再由涌泉顺两腿外侧而上至胯;向后,即向丹田背后弥散,再及两旁,与由下而上之气会合,共同形成“胯气圈”。胯气圈之气上行至腰,形成“腰气圈”。腰气圈之气上行至肩,形成“肩气圈”。肩气圈之气再继续运行,弥散至两臂及双手。这样,“三盘气圈”都形成后,就“气遍全身不稍滞”了。 三盘及其相关部位的要则理法体现得越充分,运作就越得体,气感就越酣畅。这时,可以说就达到了练意、气、神的阶段了,盘起拳架来内里的意味就浓厚了,即便是外行人看了,也会有舒服的感觉,这与单纯地比划个拳架的所谓的太极拳完全是两码事儿。
太极拳练习中对手臂的要求是沉肩垂肘,使肩、肘两个相关联的关节放松。
运动时,注意肩关节松沉,并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手臂有回旋的余地。太极拳的手臂一伸一屈都不可平出平入,直来直往,应把腕部和前臂的旋转动作确切地表现出来。
对手的动作要求是:凡是收掌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不可软化、飘浮。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
手和肩的动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过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达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过分地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过于弯屈。
总之,动作时,臂部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动作都不要突然断劲,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节分又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面不僵,灵活自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