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肩天牛是什么?

粒肩天牛是什么?,第1张

Apriona germari Hope

别名

桑天牛、黄褐天牛。

形态

见苹果害虫部分。

生活史及习性

在广东1年发生1代;在江西、浙江、江苏2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蛀道内越冬。在南昌,幼虫经过两个冬天后,于第三年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下旬为末期。6月上旬始见初羽化的成虫,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8月初为羽化末期。成虫产卵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卵的孵化期在6月下旬初至8月中旬。卵期8—15天,平均12。7天。幼虫历期22—23个月,为害期长达16—17个月。蛹期26—29天。成虫羽化后常在蛹室内静伏5—7天;自羽化孔钻出后,寿命长约40天。产卵期长达20天左右。卵多产在8—26mm粗的枝条上。初羽化的成虫喜啃食嫩梢树皮,被害伤疤呈不规则条块状。伤斑边缘残留绒毛状纤维物,若枝条四周皮被啮食,即凋萎枯死。成虫产卵前将树皮咬成“U”字形伤口,然后在其中产1粒卵。成虫产卵前整夜均取食,有假死性,遇惊动落地假死,极易捕捉。成虫产卵多在20时至凌晨4时左右。一头雌虫一晚能产卵3—4粒,一生产100余粒。

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10mm左右,然后调回头沿枝干木质部的一边向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便向外咬一圆形排泄孔,粪便即由此孔排出。幼虫一生蛀道长为915—2141mm,排泄孔多达15—19个。幼虫沿枝条髓部向下蛀食,下蛀可达根部。幼虫取食期间多在最后一个排粪孔的下方。化蛹时多在蛀道底75—120mm处作蛹室。蛹室长40—50mm,宽20—25mm,蛹室距羽化孔70—120mm。羽化孔圆形,直径11—16mm,平均14mm。

防治方法

1捕杀成虫

在6—7月成虫羽化盛期,利用初羽化成虫在树冠上啃食嫩枝皮层及假死习性,人工捕杀成虫。

2削杀卵粒和及时剪除被害枝梢

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刚产卵于枝梢内时,及时削杀卵粒,或剪除被害枝梢集中烧毁。

3药物毒杀幼虫

用16号铅丝制的锥子,将蛀孔内的粪屑除净后,用铅丝端部裹以脱脂棉球,并蘸80%敌敌畏乳油或乐果乳油5—1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300倍液,塞入虫孔内;也可用医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孔中,然后用湿泥土封堵,使药液的毒气不向外跑出,如此效果才好。

4钩杀幼虫

在被害枝最下部的倒数第二个排粪孔洞处,用小枝梗阻塞,使幼虫不能向上移动,然后从最后1个孔洞处,用钢丝刺入钩杀。

(李宽胜)

学名: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Harold)。又称椿小象鼻虫。鞘翅目,象虫科。成虫体长12毫米,宽约46毫米,黑色略带光泽。额部窄,中间无凹窝。头部有小刻点。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密布粗大刻点。前胸背板、鞘翅的肩部及端部1/4密被白鳞片,其余部分则散生白色小点,稀疏地参杂红**鳞片,鳞片叶状。鞘翅肩部略突出。(见图)分布中国黑龙江、辽宁、甘肃、陕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上海、江苏、四川;朝鲜。为害臭椿。一年1代,以幼虫和成虫越冬。各虫期发育不整齐。以幼虫在树干内越冬的,成虫6~7月间活动,7月最盛;以成虫在干基周围1~2厘米深的表土中越冬的,成虫寿命可长达7个月,在4月、6~7月和10月间均可发现成虫交配、产卵。产卵时雌虫先用口器咬破韧皮部,然后产卵于其中。卵期8~9天。初孵幼虫先取食皮层为害,稍大后即蛀入木质部为害。幼虫老熟时,先在树干上咬一圆形羽化孔,然后以蛀屑堵塞侵入孔,筑一长椭圆形蛹室,并化蛹于其中。蛹期10~15天。该虫常与沟眶象混同发生。防治方法: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提高其抗虫性;清除虫害木,并及时加以处理;利用成虫假死性,于清晨震落捕杀;成虫出现初期,喷洒50%磷胺乳油1000倍液;幼虫初孵期,于被害处涂抹50%磷胺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40~60倍液。

臭椿沟眶象成虫

出材量表

(outturn table)

(曹再新)

根据林分平均高和平均直径查算林木材种出材量的测树数表。它以林木按径阶分布规律为基础,分别出材级和完整度编制。根据林分经济材出材率高低的不同,材种表的出材等级分为三级:Ⅰ级,经济材出材率在71%以上;Ⅱ级,经济材出材率51~70%;Ⅲ级,经济材出材率在50%以下。出材量表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中对采伐利用资源的出材量估测,为森林的经营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编表方法

在具有树高级立木材积表和材种表的情况下,把标准地每木检尺资料按下列步骤进行汇总分类整理:①编制出各平均直径组(2厘米)的总株数分布序列表;②按照出材等级编制出各平均直径组的用材木、薪炭材木总株数分布序列表;③分别树种、树高级、平均直径组、平均高组、出材等级、完整度计算整理出株数分布序列分类卡片;④以株数分布分类卡片为基本数据,分别出材等级按平均高、平均直径组排列次序,将分类卡片中各材种的出材率填入出材量表的各相应栏内,即完成全部编表工作。出材量表编好后需要进行精度检验。用标准地实陈造材的出材率与表上材种出材率相比较,其系统误差不得超过±5%。

应用

林分调查时不需要进行每木检尺,只要通过目测调查和藉助于某些测树数表,得出林分的出材等级、完整度、平均高、平均直径和总蓄积量(见林分蓄积量)等因子,即可根据出材量表查算出各材种的出材量。

出材率

(percent of merchantable volume)

(郝文康)

林分中经济材蓄积与林分蓄积的百分比。说明林分“质”的标志之一。在森林调查工作中,一般只需要确定经济材出材率等级(简称出材级)。出材级常根据经济材材积占林分总蓄积的百分比等级确定。但为了简化测定工作,也可以根据林分内用材树株数与林分总株数的百分比等级确定。中国《国有林经理规程》对林分出材级划分作出了规定(见表)。同时还规定:用材树为用材部分长度占树干长度40%以上的树;半用材树为用材长度在2米(针叶树)或1米(阔叶树)以上,但不足树干全长40%的树;薪炭树为用材长度不足2米(针叶树)或1米(阔叶树)的树。

林分出材级划分标准表

出材级 经济材材积占林分 总蓄积的百分数 用材树株数占林分 总株数的百分数 针叶树 阔叶树 针叶树 阔叶树 1 71以上 51以上 91以上 71以上 2 51~70 31~50 71~90 45~70 3 50以下 30以下 70以下 44以下

樗蚕成虫

(1)整枝。

据调查,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适时整枝一次,可使百株卵量下降40%~60%。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去叶枝的棉田,田间卵、虫存量减少38%~545%,平均为277%。在四代棉铃虫高峰期,及时摘除边心、赘芽,可使卵和幼虫的存量分别减少525%及58%。(2)抹卵。

二代棉铃虫卵80%产在嫩尖上和叶片的正面,在产卵盛期按行逐棵将卵抹掉,每3天抹1次,连续进行3~4次,可明显减轻为害。据调查,一般连抹2次,可使卵量减少60%左右,抹3次减少80%~90%。

(3)灌水。

在棉铃虫蛹盛期,结合抗旱适时灌水,蛹的死亡率可达70%左右。另有资料表明,如果灌水淹没表土达15小时左右,则棉铃虫入土1天者死亡率达100%,入土3~4天者死亡率达77%~85%,入土6~8天者死亡率达61%~73%。

(4)喷肥。

在棉铃虫成虫发生期,用1%~2%过磷酸钙浸出液作叶面喷肥,一般能使棉田落卵量下降333%~744%,平均为55%。

(5)灭茬。

小麦收获后及时深锄灭茬,对棉铃虫蛹的杀伤率可达444%。

(6)实行早、晚喷药。

针对棉铃虫畏光喜暗的习性和某些药剂(如Bt、辛硫磷以及含有辛硫磷的混配制剂等)忌光的特点,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喷药,可使防治效果提高20%左右。

(7)实行全株周到喷雾。

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利用同一种药剂全株周到喷洒比快速粗放喷洒,防治效果提高30%~40%。

被害状检验

直观检验 重点检查寄主的主枝、主干被害情况。幼虫孵化后,由卵槽下直接蛀入树干皮层,蛀食木质部有木屑排出,蛀入孔即排粪孔,粪便悬吊于排粪孔外。以上特点可做为室外直观检验的依据。

取样剖检 在直观检验初步认定后,应进行取样剖检,查看虫道形状,作进一步鉴定。初孵幼虫蛀入边材后即做横向往复蛀食,随虫龄增加,虫道逐渐加宽、加长、加深,形成片状虫道。第1年危害结束时,虫道宽约2~3mm,长约70~100mm。第2年,片状虫道进一步扩大。幼虫一生蛀食虫道长约1995mm,宽约10~29mm,深约85mm。第3年春老熟幼虫向枝干中心蛀食,新蛀虫道与片状虫道垂直略向上倾斜,长约50~70mm;然后沿枝干做向上纵直虫道,长约40~90mm,在纵直虫道尽头做蛹室;最后水平向外,咬出羽化孔,羽化孔与蛀入孔成20°左右的夹角。被害状符合上述特征,可初步认定为锈色粒肩天牛危害,但准确分类仍需以形态特征为依据。

形态特征鉴别

幼虫特征 幼虫体扁圆筒形,乳白色,具棕**细毛。老熟幼虫体长56~76mm,前胸背板宽10~14mm。头扁、后端圆弧形,1/2以上缩入前胸内。口器框形,口上毛6根。上额黑褐色,额区淡黄褐色,额缝明显。唇基梯形,端部密被粗毛。上唇半圆形,上颚粗短,凹切形,基半部着生刚毛约10支;下唇颏与亚颏分界明显。触角3节,顶部透明的主感器大而显著。单眼1对,圆形凸出。前胸背板近方形,侧沟明显,中沟不明显,背板中部有一倒“八”字形凹陷纹,前方有一对略向前弯的黄褐色横斑,其两侧各有一同色长形纵斑。前胸腹面主腹片与前腹片分界不明显,中前腹片后区和小腹片褶密布凿刺状小颗粒。胸足极小。腹部背面1~7节步泡突由4横列刺突组成,其两侧有向内弯的弧形刺突,略呈横阔的“回”字形。腹面步泡突简化为2条横刺列,具一横沟,两侧各具1弧形纵沟。各腹节上侧片突出,第3~8节成突边,侧瘤突明显,两端骨化坑大而明显,具粗长刚毛2支,腹气门椭圆形,气门片黄褐色。第9腹节向后伸,超过尾节。本种幼虫与桑天牛幼虫相似,但后者前胸腹板中前腹片的后区和小腹片上的小颗粒较稀,且突起成瘤状。

成虫特征 雌虫体长31~44mm,宽9~12mm,雄虫略小。黑褐色,体密被铁锈色绒毛。头、胸及鞘翅基部颜色较深。触角10节,1~4节下方具毛,第4节中部以后各节黑褐色。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有不规则的粗大颗粒状突起,前后横沟均为3条,侧刺突发达,先端尖锐。中胸明显,直达头后缘。鞘翅肩角略突,无肩刺,翅端切状,内外端角刺状,缘角小刺短而钝,缝角小刺长而尖,翅基角1/5密布黑褐色光滑瘤状突起。中、后胸腹面两侧各有1~2个白斑。腹部可见5节,每节两侧各有1个明显的白斑,1~2腹节中央各有一个“八”字形白斑。雌虫腹末节1/2露出翅鞘之外,腹板端部平截,背板中央凹陷较深。雄虫腹末节稍露翅鞘之外,背板中央凹入较浅。本种的相近种是灰绿粒肩天牛,主要区别是后者体背被褐绿色绒毛。

卵特征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长55~6mm,宽15~2mm。卵外覆盖不规则草绿色分泌物,初排时呈鲜绿色,后变灰绿色。

蛹特征 蛹纺锤形,长45~50mm,宽12~15mm。初为乳白色,渐变为淡**。头部中沟深陷,口上毛6根,触角向后背披,末端卷曲于腹面两侧。翅超过腹部第3节,腹部背面每节后缘有横列绿色粗毛。

一年发生一代,或两年发生一代。以幼虫或卵越冬。来年四月份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为幼虫化蛹期。从做蛹室至羽化为成虫共经41天左右。六月上句开始出现成虫,盛期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直到十月份都有成虫活动。六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七、八月间为产卵盛期,卵期16天左右。六月底开始出现幼虫,到十一月气温下降到6℃以下,开始越冬。光肩星天牛主要为害加杨、美杨、小叶杨、旱柳和垂柳等树。幼虫蛀食树干,为害轻的降低木材质量,严重的能引起树木枯梢和风折;成虫咬食树叶或小树枝皮和木质部,飞翔力不强,白天多在树干上交尾。雌虫产卵前先将树皮啃一个小槽,在楷内凿一产卵孔,然后在每一槽内产一粒卵(也有两粒的),一头雌成虫一般产卵30粒左右。刻槽的部位多在3~6厘米粗的树干上,尤其是侧枝集中,分权很多的部位最多,树越大,刻槽的部位越高。初孵化幼虫先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取食,25~30天以后开始蛀入木质部;并且向上方蛀食。虫道一般长90毫米,最长的达150毫米。幼虫蛀入木质部以后,还经常回到木质部的外边,取食边材和韧皮。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为害杨、柳、糖槭、元宝枫、榆、七叶树、悬铃木。在“三北”防护林及华北平原绿化区广泛发生,严重为害杨树、柳树。受害的木质部被蛀空,导致树干风折或整株枯死。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已被证实为本种的同物异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4~40毫米,体黑色,有光泽。头部比前胸略小,自后头经头顶至唇基有1条纵沟,以头顶部分最为明显。触角鞭状,自第3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色。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13倍,最后1节末端为灰白色。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5倍,最后1节末端为黑色。前胸两侧各有1刺状突起,鞘翅上各有大小不等的白色或乳**毛斑约20个,毛斑大小、形状、位置、数量变异较大。鞘翅基部光滑无小突起。身体腹面密布蓝灰色绒毛。腿节、胫节中部及跗节背面有蓝灰色绒毛。卵 乳白色、长椭圆形,长55~7毫米,两端略弯曲,将孵化时,变为**。幼虫 初孵幼虫为乳白色,取食后呈淡红色,头部呈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50毫米,体带**,头部褐色。前胸大而长,其背板后半部较深,呈凸字形。蛹 全体乳白色至黄白色,长30~37毫米;附肢颜色较浅。

生物学特性

1年1代或2年1代。卵、幼虫、蛹均能越冬。成虫5月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至10月上旬仍有个别成虫活动。成虫白天活动,以8~12时最为活跃。成虫补充营养时取食杨、柳等叶柄、叶片及小枝皮层,补充营养后2~3天交尾。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和产卵,产卵前,成虫先用上颚咬1椭圆形刻槽,然后将产卵管插入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产卵,每刻槽产卵1粒,产卵后分泌胶粘物封塞产卵孔,每雌平均产卵约32粒。从树木的根际至3厘米粗的小枝上均有刻槽分布,主要集中在树干枝杈或萌生枝条的部位。成虫飞翔力不强,易于捕捉,无趋光习性。雌虫寿命14~66天,雄虫3~50天。卵期在6~7月,一般为11天。幼虫孵出后,开始取食腐坏的韧皮部,排出褐色粪便。2龄幼虫开始向旁侧取食健康树皮和木质部,并从产卵孔中排出褐色粪便及蛀屑。3龄末或4龄幼虫在树皮下经取食约38厘米2后,开始进入木质部为害,排出白色木屑。起初隧道横向稍弯曲,然后转向上方。隧道随虫体增长而增大。隧道长35~15厘米,平均96厘米。一般木质部的隧道仅为栖息场所,幼虫常回到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取食,粪便随即排出隧道,所以被害树干、树皮呈掌状陷落,其面积达120~214毫米2,平均166毫米2。每头幼虫可钻蛀破坏约10厘米粗、12厘米长的一个材段,或相当的一块木材。

光肩星天牛对林木的严重为害,是其种群连续为害的结果。在河北省,其1代的最终存活率约为1778%。由于虫道集中分布,常使树干局部中空,外部膨大呈长30~70厘米的“虫疱”。树上“虫疱”的多少与林木被害期成正相关。连续受4代天牛为害的林木,树干上常出现1~2段“虫疱”;受6代天牛为害的林木,树干上呈现2~5段“虫疱”;如受害时期再长,则树木的枝干上“虫疱”累累,小枝稀疏,树叶凋零,材质低劣,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受到严重影响。

天敌主要有大斑啄木鸟和花绒坚甲,对该天牛的发生和为害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在山东2年1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4月上旬开始蛀食为害;5月上旬开始化蛹,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21天。成虫出现期始于6月上旬,6月中、下旬大量出现。成虫寿命65~80天。成虫羽化后,咬破堵塞羽化孔处的愈伤组织,在晚上钻出羽化孔,爬至树冠,取食新梢嫩皮进行补充营养。成虫不善飞翔,受到震动极易落地。雌虫多在夜间于径粗7厘米以上的枝干上产卵。产卵前,雌虫在树干下部作成“产卵槽”,然后将卵产于槽内,再用草绿色分泌物覆盖于卵上。单雌产卵量为43~133粒。卵期12~14天。

初孵幼虫自韧皮部垂直蛀入边材,并将粪便排出,悬吊于皮部排粪孔处,在初孵幼虫蛀入5毫米深时,即沿枝干最外年轮的春材部分横向蛀食,不久又向内蛀食。第1年蛀入木质部深可达05~55厘米;第2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向内弯曲蛀食5~8厘米,当蛀至髓心附近后,转而向上蛀食8~15厘米,然后,再向外蛀食25~70厘米。第3年4月上旬开始排出木丝,4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蛀食到韧皮部后,向外咬羽化孔,这时粪便很少排出树体外,全填塞在树皮下的蛀道内。幼虫在蛀道内来回活动,用粪便将蛀道上端堵塞,下端咬些长木丝填实,做成长48~6厘米、宽17~24厘米蛹室化蛹。幼虫历期22个月,蛀食为害期长达13个月。蛹期天敌有花绒坚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59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