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车马图》壁画运用了哪种中国画表现什么手法?

这幅《车马图》壁画运用了哪种中国画表现什么手法?,第1张

点击下方蓝字抢购书画优盘

张大千 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画坛的艺术巨匠,是在国内外都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传统艺术底蕴和对民族艺术的强烈自信,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具有典型意义。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又被称为“临摹天下名画最多的画家”。

1941年5月,张大千携三夫人杨宛君(后二夫人黄凝素加入)、儿子张心智、侄儿张彼得、学生肖建初和刘力上及几个裱工,后又聘请藏画家索南丹巴的四个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画。面壁近三年,他匍匐于昏暗的洞窟角落,神往于斑斓的佛教圣境,倾倒于瑰丽的艺术画卷,如痴如醉。

张大千曾在敦煌面壁两年七个月,临摹了自十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两夏、元等历朝历代的壁画作品达276幅,敦煌石窟艺术从此走向世界,也为其以后的绘画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敦煌石窟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张大千正是对敦煌艺术进行全面整理、临摹、学习、继承和发扬的第一人。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在敦煌共临摹作品276件。这一经历,使得张大千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赋色浓艳又不失端庄,与单纯的文人画风拉开了距离。

经过敦煌艺术的洗礼,他的视野更开阔,气势更恢宏,技巧更娴熟,手法更多样,艺术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此,张大千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

▲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敦煌临摹的壁画其中62幅于49年带去台湾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余183幅由其大夫人曾正蓉在1953年1月19日转交给成都四川博物馆代为保管。由于敦煌壁画中许多已无迹可寻,这批壁画摹品更变成了研究敦煌壁画和张大千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陈寅恪说:“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人才特具,虽为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民族艺术上别开一新界境。”

作品欣赏

临摹南无观世音菩萨像轴

绢本设色

1895cm×848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图临摹的原壁画位于莫高窟第66窟,为初唐时期所绘。此幅《南无观世音菩萨像》重彩设色,画面鲜艳,是张大千临摹诸多敦煌观音造像作品中的杰作之一。画底为**,观音菩萨头部两重同心圆头光,高发髻戴三珠冠,上饰仰月。眉眼细长,高鼻丰唇,方圆饱满,温和艳丽,妙相庄严。上身坦露,下穿红色罗裙,饰项圈和腕钏,披帛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两角尖长。双手执白莲一蒂至肩部,代表心性本净、救度六道众生。赤双足,左脚踏蓝色莲花,右脚踏红色莲花。身躯匀称,体态丰满,呈“三曲式”站立。宝像典雅慈祥,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衣服纹饰色彩多用石青、石绿、土红色,菩萨身上璎珞珠宝点缀,画面华丽而高贵。宗教壁画中的人物衣冠服饰,是当时社会人物日常装扮的现实反映,并随时代的改变有所变化。唐朝初期,妇女服饰多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部绕有披帛,风格较为简约。至中晚唐日趋呈现衣裙宽肥,褒衣博带的特点。

临摹唐释迦佛图轴

纸本设色

2147cm×855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图中释迦牟尼高肉髻,面相方圆饱满,高鼻深目,头光作三重同心圆妙相庄严。头顶华盖呈伞状,色彩丰富,有土红、石青、石绿等色调构成,顶部饰摩尼宝珠,华盖内部中心为倒垂莲花,所饰璎珞较为粗大,下部垂有铃铛,珠串中多蓝绿色松石。

释迦佛右手曲抬持佛钵,左手自然曲垂。内着僧袛支,外穿宽大通肩袈裟,腰间系带,赤足踏与莲座之上。画面右下方白描勾勒女供养人像,未着色,唐代装扮,手持长柄香炉。画面线条遒劲流畅,给人以庄严富丽之感。

注:此幅图中佛像袈裟穿反了,佛制穿袈裟应偏袒右肩,而此图为偏袒左肩,可能绘制时粉本方向搞错了。

临摹十一面观音像轴

纸本设色

1259cm×61cm

四川博物院藏

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又译作“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的职责是拯救一切苦难的众生,使他们得到解脱。被人们尊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有关十一面观音的经典主要有《十一面观音神咒经》、《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神咒心经》。十一面观音,主救济阿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增福等现世利益。

此图绘十一面观音赤足立于蓝色莲花座上,共十一张面孔,分层排列。一面,化恶有情;二面慈面,化善有情;三面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第十面为暴笑面,最上一面为佛地,功德圆满。此图临摹时并未区分表情。菩萨八臂在身体两侧分三层排列,最上部两手向上托举日、月;中间两手左手提执净瓶、右手执柳枝;中部另两手左手施“斯克印”,此印又称“愤怒印”、“禁伏印”,即密宗的“降魔印”。右手执未放莲朵;下部两手下垂,施“与愿印”。“与愿印”具慈悲之意,满足众生愿望,此手印常与“降魔印”同时使用。

临摹杨枝大士图轴

绢本设色

195cm×72cm

四川博物院藏

图中所绘杨枝大士像,头顶华盖,华盖由伞盖和垂幔组成,伞盖顶部饰白色莲花托燃烧火焰的摩尼宝珠,伞盖周围纱网垂幔,四周边沿均有小珠串成的璎珞装饰。华盖下大士束高发髻,头部有圆光,蓝色长发披肩。面相丰圆饱满,眉目细长,高鼻,唇边上下有胡须,长垂耳。上身袒露,斜披络腋,青绿色腰彩打结于腹前。下身穿赭红色长裙,披帛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披帛两角尖长。戴项圈,饰臂钏手镯,身上披璎珞。

临摹五代地藏菩萨图轴

纸本设色

1631cm×111cm

四川博物院藏

地藏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共称佛教四大菩萨。“地藏”二字意为“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为其道场。地藏菩萨因立下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众生大愿,故而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亦有六地藏之称,其佛语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此幅地藏菩萨作沙门相,光头,戴风帽,身穿田相袈裟,高鼻丰唇,面相圆润饱满,戴项圈手镯。左腿微盘,跌坐于莲花宝座上,右腿伸出,赤足踩于莲花之上。右手向上曲指置于膝头,左臂弯曲举于胸前,拇指、食指拈扶锡杖。菩萨身后、脑后有圆形的身光、头光,饰以云纹、半团纹等图案。身光的圆与头光的圆相交,莲座宽于身光,与菩萨的面相与身姿成协调、稳定之势。菩萨头光上端浮缠枝花卉华盖,上饰璎珞珠幔。地藏菩萨两侧站立佛教弟子,梳高肉髻,右侧弟子身穿青衣,左侧弟子身穿红衣,均手持经卷。菩萨身后幻化出云彩,左右对称,分布均匀,分别代表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六道轮回。人物眼部未点睛。画面上部有七处榜题长条,均未题字。通幅设色艳丽,描绘细腻入微,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临摹持剑菩萨图轴

纸本设色

2167cm×1044cm

四川博物院藏

持剑菩萨束高髻,头光饰三角纹饰,戴宝冠,面相丰满圆润,长垂耳,高鼻丰唇,人物虽未点睛,但运用面部的色彩晕染,巧妙而生动地突出了眉眼和脸颊的凹凸变化。项、臂饰璎珞环钏,青绿色腰彩打结于腹前,风带绕双肩飘逸生动。右手持剑,左手托三叉金刚杵,赤双足踏莲花宝座。人物肌肉感强,英武挺拔,给人以刚劲威猛之势。作品线条遒劲,色彩鲜丽,娴熟的运用晕染将衣褶纹理表现的生动细腻,为张大千临摹作品中的精品。

临摹盛唐鬼怪图轴

绢本设色

2184cm×719cm

四川博物院藏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谓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马、或鬼神、或花鸟,各有所长。”可见,“鬼神”内容在当时已经成为和人物、花鸟一样的独立题材。敦煌壁画中的鬼神形象,于晚唐时期的四天王册中可见。四天王是佛教中掌领鬼魅、护卫世尊之神,其周围多绘有他们所掌管的热病鬼、饿鬼、梦魇鬼、飞鬼、恶鬼等形象。这一时期的鬼怪形象多为阴森恐怖,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此图描绘的是南方天王座下的双鬼,前面一鬼上身裸露,下身着兽皮及红色遮裹,正被他自己手仗上盘曲的蛇咬了耳朵,痛得龇牙咧嘴;站在他身后的绿发鬼怪,为此笑得下巴脱臼,赶紧用手托住张开过大的嘴巴。此图区别于一般鬼怪面目狰狞的阴郁形象,两鬼身体健硕,表情夸张,生动诙谐;线条劲健,用敷色深浅的差异表现肌肉明暗和骨骼质感,立体而生动。

临摹狮奴图轴

纸本设色

1023cm×741cm

四川博物院收藏

狮奴,又叫“御狮奴”,此画中人物呈侧身像,白描线条勾勒面部,目圆睁,鼻梁高挺,丰唇,长垂耳珰。面部与手未施色,风带绕肩摇曳展拂,身穿盔甲,尖足靴,右手持仗,昂首阔步呈向前行走之态。画中色彩对比强烈,生动运用明黄、蓝、青绿等色,表现出人物的轩昂英姿。

临摹西夏回鹘人供养像轴

纸本设色

165cm×815cm

四川博物院藏

回鹘是维吾尔族的前身,唐朝时期在西北地区建立过政权。1037年至1068年间,回鹘人在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建立政权,并兴建和重修敦煌。因此,在敦煌壁画中留下了丰富的与回鹘有关的图像。张大千临摹的原壁画位于安西榆林窟第39窟,始建于唐代,沙州回鹘时期整窟重修,全窟壁画被重新绘制。

图中前者为回鹘供养人,头戴三叉高冠,组缨系颔下,冠后垂结绶。细眉窄目,蓄八字胡,凝视前方。身穿皂色圆领团花纹锦袍,窄袖,腰间束双带,上为红色束腰带,带头垂于腹前,下为蹀躞带。双手持长颈香炉,站在团云纹地毯上虔诚供养,推测其可能是回鹘高级官员。随后侍从头戴平顶白色便帽,后垂发辫,蓄八字胡,身穿绿色圆领袍,腰束蹀躞带。双手持仗。画中人物均未点睛。

临摹凉国夫人图轴

布本设色

2151cm×1284cm

四川博物院藏

唐朝灭亡后,曹议金是沙州地方政权的执掌者,其家族前后统治这一地区一百二十余年。曹议金时代是敦煌供养人像的最盛时期,营造佛窟是曹氏维护统治、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该画是对榆林第19窟壁画的临摹,该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曹议金第三子)的功德窟。此窟主室甬道南壁第一身供养人是曹元忠的画像。公元944年至974年,曹元忠担任归义军的节度使,955年被朝廷正式敕封为沙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与曹元忠像对称的甬道北壁第一身女供养人画像便是凉国夫人翟氏的画像。

画中凉国夫人头戴桃形冠,冠上饰以凤纹,两侧插步摇,双鬓作抱脸髻。面贴花子,细眉丰唇,雍容华贵。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云鬓花颜金步摇。”便是对此妆容的生动描绘。璎珞珠壁环结,叠垒串绕饰于项前。身穿大袖襦裙,双肩披帛,脚穿绣花云头鞋。双手持盘,跟随身后的是其长女。

临摹北魏夜半逾城图轴

绢本设色

748cm×542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释迦牟尼做太子时,有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痛苦,为了寻求解脱诸苦的方法,决定舍弃王族生活,于一日夜间乘马逾越毗罗卫城入山修行。

原壁画《夜半逾城》绘于敦煌莫高窟第329窟,画面繁杂,色彩丰富华丽。画中悉达多太子头戴宝冠,骑马握缰,天神为他托住马蹄,奔腾于空中。马前有骑虎的仙人开道,身后有天女、力士保护。伎乐飞天奏乐散花,流云飘动,天花飞旋。

此图与壁画有较大差别,仅截取悉达多太子与白马为画面主要内容。悉达多太子骑白马背上,左手执缰绳,右手掌心向外,其头光上部有蓝绿色华盖,意喻信念坚定、勇往直前。整幅画线条飘逸轻快,色彩以蓝、白为主,点缀红色。悉达多的衣着、面部及四周天花均未敷色,采用了意象性描绘,并以白马踌躇不前的神态与悉达多坚定前行的姿态作对比,突出了悉达多太子的虔诚信念。

临摹天王图轴

布本设色

270cm×2007cm

四川博物院藏

临摹原壁画位于榆林窟15窟前室南壁,为中唐时期所绘。根据壁画方位和手中法器判断所绘为四大天王中的“南方天王像”,又称“南方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负责镇守佛国南赡部洲。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佛经里描绘其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

该画中天王戴头盔,头上显现光圈,火焰为廓。头光右侧为飞天,飞天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长柄香炉。天王身披铠甲,左腕挎弓,双手一前一后持箭,注目前方,天王像多注重写实,和现实中的将军形象有相似之处。天王右侧身后站一夜叉,人身兽面,右手持抱箭囊,圆目怒睁,牙齿尖利,戴金色项圈。天王坐于两鬼身上。左侧小鬼坐地,手持一条青蛇咬于嘴中,右侧小鬼屈膝侧跪。通幅画面豪气威仪,天王的儒将风度与厉鬼的狰狞凶恶成鲜明对比。

临摹隋维摩示疾图轴

布本设色

124cm×893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图临摹的是莫高窟203窟西壁龛北侧《维摩诘经变文殊师利》壁画。隋代的维摩诘经变主要分布在莫高窟第262、420、423、425、433等窟。《维摩诘经变》是莫高窟中重要的经变图,现在保存下来的有30多壁。“维摩诘”,意为洁净,没有染污。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原是一得道菩萨,转世后成为一位颇具神通智慧、非凡辩才的居士。有一次维摩诘称病在家,佛派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和众大弟子前去探病,维摩诘遂与文殊展开辩论。

该幅即为文殊师利前去探望的场景。文殊菩萨头戴宝冠,束高髻,多重头光晕染,面相丰圆,长眉细目,结跏跌坐于金刚座上,面向维摩诘作说法状,身边菩萨和弟子凝神静听,左侧有飞天散花。画面承袭隋代以“文殊师利问疾品”为主要内容、布局和构图形式,画面增加了“观众生品”中的舍利弗和“香积佛品”中的化菩萨。

临摹西魏力士图卷

绢本设色

748cm×1085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图是对莫高窟第288窟中心柱西龛下壁画的临摹。力士为佛教护法神之一,分为金刚力士、托座力士等。其形象则多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的力量。该力士体格壮硕,曲发垂肩,蹙眉怒目,右臂上举,左手下按,双腿拉弓,身上披帛舞动,造型夸张生动。该图线条圆熟有力,用色也能表现出肌肤的明暗与力量之美,充满威然欲动的内在活力。

临摹敦煌画北周夜叉图卷

绢本设色

761cm×1126cm

四川博物院藏

夜叉是梵文的音译,亦译“药叉”或“夜乞叉”,意思是“能啖鬼”或“捷疾鬼”等,含“勇健”或“凶暴丑恶”之意。是古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亦为佛教天龙八部神众之一,与罗刹同为毗沙门天王的眷属。他们住于地上或空中,性格凶悍、迅猛,相貌令人生畏;母贫父富,生来具有双重性格,既吃人也护法,是佛教的护法神。《维摩诘经佛国品》:“并馀大威力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鸠摩罗什注:“(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

此图绘两夜叉双目圆睁,后有头光,上身裸露,身绕披帛,相邻而坐。画面右侧夜叉身体正坐,头部偏向左边,张口露凶恶状;左侧夜叉头部正面,身体侧坐,二者头光用色一明一暗,披帛一红一白,对比强烈。整幅画面线条粗犷,大块的灰色填充其中,突出了夜叉凶悍、迅猛的形象,极具体积感。

临摹晚唐伎乐飞天二身图轴

纸本设色

808cm×1626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图是对榆林窟第15窟窟顶壁画的临摹。图绘二身伎乐飞天,二飞天均高髻垂后,戴宝冠,上身赤裸,下着彩裙,身披帔带。戴手镯、臂钏,手执乐器。左侧飞天下着红裙,手执拍板上举,作侧身弓步腾飞状;右侧飞天身着**长裙,手执曲颈琵琶,回身腾空而飞。帔带与彩裙似随奏乐波动飞舞,增强了画面动感。

伎乐飞天是指持乐器的飞天。一般绘于窟顶中心藻井、四壁顶端、沿壁四周带状一圈、中心柱之佛龛内外和经变画中。隋代以前的飞天伎乐画风率意自由,一般形体粗犷笨拙,有浓厚西域特征和男性特征。身体的飞动凭四肢摆动,上身袒露或全身赤裸,所持乐器品种不多,画风粗简。隋代飞天身体逐渐灵活,人物形态由男性转为女性,衣裙裹足,有飘带飞动,多为牙旗状,线条粗犷而有棱角。从初唐至晚唐300多年,敦煌飞天达到了成熟和完美的阶段,其构图丰富多样,其造型特点为脸型圆润丰满,体态雍容,裙带线条流畅,轻盈飘曳,所持乐器品种也日益丰富,基本按隋唐燕乐的乐器编配,而且乐器细部交待的很清楚,可以看出当时乐器的形制。五代至元代的飞天乐伎,已进入程式化的阶段,特点为白描勾线,施以淡彩,线条圆熟。飞天的表现在于飘带的逶迤,辅以云朵、花草图案,但构图相袭雷同,其所持乐器品种剧增,出现胡琴、手鼓等。

临摹初唐璎珞大士图轴

绢本设色

1922cm×863cm

四川博物院藏

大士以宝缯束高发髻,头后有头光,披蓝色长发及腰,面相丰圆饱满,眉目细长,高鼻,唇边有胡须,长垂耳。上身袒露,斜披络腋,绿色腰彩打结于腹前,下身着红色轻薄附体长裙,上饰绿色花朵纹样。戴项链,手臂饰臂钏手镯,身上璎珞珠宝点缀,装扮华丽。右臂微曲下垂提净瓶,左臂向上曲于胸前施说法印。衣带飘动,注目眺望远处。赤双足,右脚踏蓝色莲花,左脚踏红色莲花。身躯匀称,一旁有三株绿植,双叶对称,挺拔盎然。画面艳丽生动,宝像华丽高贵,典雅慈祥。

临摹初唐璎珞大士图轴

绢本设色

1917cm×85cm

四川博物院藏

图中所临大士以宝缯束高发髻,头后有光晕染,蓝色长发及腰,面相方圆,眉目细长,高鼻,唇边上下有胡须,长垂耳珰。上身袒露,斜披络腋,绿色腰彩打结于腹前,下身着红色轻薄附体长裙。戴项链,手臂饰臂钏手镯,身上璎珞珠宝点缀,装扮华丽。右臂微向上曲于胸前,左臂微曲下垂提净瓶。衣带飘动,身体右侧,注目眺望,赤双足站立于红色莲座之上。身体比例匀称,肌肉质感强烈。右侧有三株宝花,绿叶对称,顶开红花。画面艳丽生动。

临摹初唐菩萨头像图卷

绢本设色

677cm×161cm

四川博物院藏

该图横幅依次临摹四尊菩萨头像。菩萨发色乌黑,面敷淡色,唇上绘蚯蚓形胡须,神态安详。中间两菩萨正面,旁边两尊四分之三侧面并露齿微笑。每尊菩萨头戴不同样式宝冠,分别有火焰纹珠宝冠、日月冠、莲花冠。后有七彩圆光,每尊之间有红色火焰纹间隔。整幅画作敷色浓淡结合,艳丽而平和,运笔熟练,风格沉稳。

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化呈现多元融合的趋势,中原文化和西来文化不断地影响着敦煌。在敦煌艺术中,菩萨形象及其装饰也因此兼有中原和西域的风格。唐代前期的菩萨头冠形式最为丰富,如珠宝冠、日月冠、花冠、化佛冠、云纹冠等等。此图所绘最左侧菩萨装饰火焰纹珠宝冠,即冠前中央镶宝珠,顶珠上部饰火焰纹。火焰宝珠象征光明,在敦煌壁画中最为常见。此图中有三尊菩萨头冠中均出现火焰纹。其中左三菩萨头冠样式较复杂,冠左右为火焰宝珠和两朵未放莲花,冠中央为莲花纹,莲花顶端镶日月装饰;最右侧菩萨,冠左右两侧为两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冠中央莲花纹珠宝,宝珠之上是三朵盛开的莲花。

临摹初唐涅槃像图轴

绢本设色

659cm×163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图是对敦煌第120窟的涅槃像的临摹。“涅槃”,佛教用语,即指成佛。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85年。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陀)十九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遂即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三十岁左右在菩提树下悟道,弘法四十余年。八十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槃。

该画再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的场景,俗称“卧佛”、“睡佛”。释迦牟尼位于整幅画中央,周围有前来举哀的菩萨、弟子及各国国王。此图着力描绘了释迦牟尼死后安详、恬静的神态及菩萨的泰然,与众弟子哀哭悲泣痛不欲生的沮丧表情形成强烈对比。此图色彩艳丽,表情刻画生动,安排位置错落有致。

据《大般涅槃经》所记,“释迦涅槃像”应为“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东方”,“右胁而卧”,而此图释迦涅槃像却是“头枕南方,左胁而卧”。这种左胁而卧的涅槃像,非涅槃像主流,其是否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摹盛唐伎乐菩萨图轴

绢本设色

1713cm×642cm

四川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以音乐、歌舞为业的艺人泛指为“伎”,其中以从事演奏乐器为主的艺人称乐伎,以从事歌唱舞蹈为主的艺人称舞伎。研究者把敦煌壁画中演奏乐器的形象称为“敦煌乐伎”。“伎乐天”即天中乐神,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敦煌壁画中伎乐天亦指天宫奏乐的乐伎。

此图所临为佛国天界的乐伎。表现佛国乐伎为天宫中的诸佛、诸菩萨、诸神众奏乐的情形。四位乐神聚精会神地演奏着排箫、鼓、曲颈琵琶和小铜钹乐器。构图紧凑丰满,描绘细致,色彩明艳。尤其突出乐神面部神态、灵动的双手以及随节拍而动的曼妙姿态,似可闻其声,动感跃然而出。此幅与另外一幅演奏不同乐器的乐伎天壁画构图及色彩基本一致,应为一组器乐演奏场面,形成乐队。

临摹敦煌观音像

1943年作

款识:莫高窟第二百七十七窟观世音菩萨像,橅奉纪常先生、白坚夫人供养。癸未三月,清信弟子张大千爰。

本幅写菩萨立像,见九分开脸,头束发,戴宝冠,后有顶光,手腕佩戴钏环,斜穿天衣,长帛外披,盘绕双臂,下垂及地,璎珞披身,腰结束带,下穿朱红罗裙,一手拈柳枝,一手置净瓶,双足立于朱红莲花座上。笔下开脸饱满丰腴,弯眉丰鼻,两耳垂穿环,庄严法相中见慈祥之色。眼、颊、颈以至身体各部皆晕染,色深浅不同。身上之钏环、璎珞、束带以至发髻宝冠等,则以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填盖,色沉厚亮丽,得唐画之古艳华丽。服饰层层叠盖,以颜色深浅现其层次,突出衣褶叠曲转折的摺痕,加强质感之表现,形像更呈立体生动。画中线条沉稳,运笔熟练,细节描绘精准,尤以菩萨脸部神情、眉宇间,流露慈悲济世之怀。十指或曲拈,或平伸,其姿婉转,见柔韧之态,刻见细腻传神。

本幅亦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四川省博物馆珍藏外,少数流传于民间之张大千敦煌时期临摹壁画之代表作。

中国艺术家视频号已开通,欢迎朋友们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中国美术视频号已开通,欢迎朋友们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1鸮尊此鸮尊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四羊方尊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3 匽侯盂西周时期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整体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4大盂鼎三足圆鼎,周康王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歧山县,鼎腹内记载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经验,为史学家所重视。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5琱生簋周宣王时期器物,早年出土于陕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6龙虎尊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意义深刻,此器也是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7铜冰鉴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8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底部有铭文110字,四壁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9曾仲斿父壶为春秋时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0司母戊鼎为商后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院。

鬓珠作衬,乃具双目如星复作月,脂窗粉塌能鉴人。略有妖意,未见媚态,妩然一段风姿,谈笑间,唯少世间礼态。断绝代风华无处觅,唯纤风投影落如尘。眉心天生携来的花痣,傲似冬寒的独梅。——出自《汝为红颜倾天下:懒回眸》

  那女孩有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灿若繁星,不知她想到了什么,对着自己兴奋的一笑,眼睛弯的像月牙儿一样,仿佛那灵韵也溢了出来。一颦一笑之间,高贵的神色自然流露,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她清雅灵秀的光芒。——出自《寻梦三千年》

见乔津亭白衣洁净,如琼枝一树,栽种在青山绿水之间,尽得天地之精华;又似昆仑美玉,落于东南一隅,散发着淡淡华彩,不由一呆。——出自《神医皇后:情乱京华》

她红衣罩体,修长的玉颈下,一片酥胸如凝脂白玉,半遮半掩,素腰一束,竟不盈一握,一双颀长水润匀称的秀腿裸露着,就连秀美的莲足也在无声地妖娆着,发出诱人的邀请。这女子的装束无疑是极其艳冶的,但这艳冶与她的神态相比,似乎逊色了许多。她的大眼睛含笑含俏含妖,水遮雾绕地,媚意荡漾,小巧的嘴角微微翘起,红唇微张,欲引人一亲丰泽,这是一个从骨子里散发着妖媚的女人,她似乎无时无刻都在引诱着男人,牵动着男人的神经。。——出自《神医皇后:情乱京华》

只见她一张鹅蛋粉脸,长方形大眼睛顾盼有神,粉面红唇,身量亦十分娇小,上身一件玫瑰紫缎子水红锦袄,绣了繁密的花纹,衣襟上皆镶真珠翠领,外罩金边琵琶襟外袄,系一条粉霞锦绶藕丝缎裙,整个人恰如一枝笑迎春风的艳艳碧桃,十分娇艳。迎春髻上一支金丝八宝攒珠钗闪耀夺目,另点缀珠翠无数,一团珠光宝气。——出自《后宫:甄缳(那字打不出)传》

加些金庸的:

《飞》:

马春花:这少女十八九岁年纪,一张圆圆的鹅蛋脸,眼珠子黑漆漆的,两颊晕红,周身透着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商家堡中)

南兰:约莫二十二三岁,肤光胜雪,眉目如画,竟是一个绝色丽人(商家堡中)

那**相貌娇美,肤色白腻,别说北地罕有如此佳丽,即令江南也极为少有她身穿一件葱绿织锦的皮袄,颜色甚是鲜艳,但在她容光映照之下,再灿烂的锦缎也已显得黯然无色(小客栈中)

袁紫衣:穿紫衣,身材苗条,正是途中所遇那个骑白马的女子只见她一张瓜子脸,双眉修长,肤色虽然微黑,却掩不了姿形秀丽,容光照人(万老拳师家中)火光映在袁紫衣脸上,红红的愈增娇艳(破庙中)

程灵素:只见离大路数十丈处有个大花圃,一个身穿青布衫子的村女弯着腰在整理花草……她除了一双眼睛外,容貌却是平平,肌肤枯黄,脸有菜色,似乎终年吃不饱饭似的,头发也是又黄又稀,双肩如削,身材瘦小,显是穷村贫女,自幼便少了滋养她相貌似乎已有十六七岁,身形却如是个十四五岁的幼女(花圃中)

她一双朗若明星的大眼在黑暗中炯炯发光(树林中)

《雪》

苗若兰:一个黄衣少女笑吟吟的站在门口,肤光胜雪,双目犹似一泓清水,在各人脸上转了

几转这少女容貌秀丽之极,当真如明珠生晕,美玉莹光,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

《连》

戚芳:那少女十七八岁年纪,圆圆的脸蛋,一双大眼黑溜溜的,这时累得额头见汗,左颊上一条汗水流了下来,直流到颈中她伸左手衣袖擦了擦,脸上红得象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

水笙:白马上乘的是个少女,二十岁上下年纪,白衫飘飘,左肩上悬着一朵红绸制的大花,脸色微黑,相貌却极为俏丽

凌霜华:只见一个清秀绝俗的少女正在观赏菊花,穿一身嫩黄衫子,当真是人淡如菊,我一生之中,从未见过这般雅致清丽的姑娘

《天》

钟灵:那少女约莫十六七岁年纪,一身青衫,笑靥如花,手中握着十来条尺许长小蛇

玉像:这玉像与生人一般大小,身上一件淡**绸衫微微颤动;更奇的是一对眸子莹然有光,神彩飞扬……这对眼珠乃是以黑宝石雕成,只觉越看越深,眼里隐隐有光彩流转这玉像所以似极了活人,主因当在眼光灵动之故……玉像头上的头发是真的人发,云鬓如雾,松松挽着一髻,鬓边插着一支玉钏,上面镶着两粒小指头般大的明珠,莹然生光

甘宝宝:内堂出来一个妇人,身穿淡绿绸衫,约莫三十六七岁左右年纪,容色清秀,眉目间依稀与钟灵甚是相似

木婉清:眼前所见,如新月清晕,如花树堆雪,一张脸秀丽绝俗,只是过于苍白,没半点血色,想是她长时面幕蒙脸之故,两片薄薄的嘴唇,也是血色极淡

秦红棉:窗外站着一个中年女子,尖尖的脸蛋,双眉修长,相貌甚美,只是眼光中带着三分倔强,三分凶狠

《射雕英雄传》

黄蓉: 忽然身后有人轻轻一笑,郭靖转过头去,水声响动,一叶扁舟从树丛中飘了出来只见船尾一个女子持桨荡舟,长发披肩,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更是灿然生光郭靖见这少女一身装束犹如仙女一般,不禁看得呆了那船慢慢荡近,只见那女子方当韶龄,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肌肤胜雪,娇美无比,容色绝丽,不可逼视

穆念慈:

郭靖看那少女时,见她十七八岁年纪,玉立亭亭,虽然脸有风尘之色,但明眸皓齿,容颜娟好

《神雕侠侣》

小龙女:

杨过抬起头来,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走进一个少女来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

正闹得不可开交,忽听身后冷冷的一个声音说道:"欺侮幼儿老妇,算得甚么英雄"郝大通听那声音清冷寒峻,心头一震,回过头来,只见一个极美的少女站在大殿门口,白衣如雪,目光中寒意逼人(这是小龙女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一段描写,印象极深!)

郭芙:

只见一个少女穿着淡绿衫子,从庙□快步而出,但见她双眉弯弯,小小的鼻子微微上翘,脸如白玉,颜若朝华,正是郭芙她服饰打扮也不如何华贵,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是粉装玉琢一般(成年后的郭芙)

程英:

杨过眼前斗然一亮,见那少女脸色晶莹,肤光如雪,鹅蛋脸儿上有一个小小酒窝,微现缅腆,虽不及小龙女那么清丽绝俗,却也是个极美的姑娘

公孙绿萼:

那女郎见了他这等模样,嘴角微微一动,似乎要笑,却又忍住这时朝阳斜射在她脸上,只见她眉目清雅,肤色白里泛红,甚是娇美

其实她容貌虽也算得上等,但与小龙女相比固然远为不及,较之程英之柔,陆无双之俏,似乎微见逊色,只是她秀雅脱俗,自有一股清灵之气(公孙止与裘千尺两个卑鄙无耻之徒,怎么会生下如此秀丽清纯的女儿呢)

要说美女多,《神》当居第一,小龙女,郭芙,程英,公孙绿萼,陆无双,李莫愁,洪凌波,完颜萍,耶律燕,郭襄,还有一个美妇黄蓉我只找了前四个,剩下的大家找找看吧! 原文]金庸描写女子之容貌

阿碧:一个绿杉少女手执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只见那少女一双纤手皓肤如玉,映着绿波,便如透明一般……说话声音极甜极清,令人一听之下,说不出的舒适这少女约莫十六七岁年纪,满脸都是温柔,满身尽是秀气……只见阿碧抿着嘴,笑吟吟的斜眼瞅着自己,肤白如新剥鲜菱,嘴角边一粒细细的黑痣,更增俏媚,……是瓜子脸,清雅秀丽

阿朱:她身旁站着个身穿淡绛纱衫的女郎,也是盈盈十六七年纪,向着段誉似笑非笑,一脸精灵顽皮的神气这女郎是鹅蛋脸,眼珠灵动,另有一股动人气韵

王语嫣:只见一个身穿藕色纱衫的女郎,脸朝着花树,身形苗条,长发披向背心,用一根银色丝带轻轻挽住段誉望着她的背影,只觉这女郎身旁似有烟霞轻笼,当真非尘世中人……

眼前这少女除了服饰相异之外,脸型,眼睛,鼻子,嘴唇,耳朵,肤色,身材,手足,竟然没一处不像,宛然便是那玉像复活……一双眼只是瞧着她淡淡的眉毛这么一轩,红红的嘴唇这么一撅……

王夫人:原来这女子身穿鹅黄绸衫,衣服装饰,竟似极了大理无量山山洞中的玉像不过这女子是个中年美妇,四十岁不到年纪,洞中玉像却是个十八九岁的少女段誉一惊之下,再看那美妇的相貌时,见她比之洞中玉像,眉目口鼻均无这等美艳无伦,年纪固然不同,脸上也颇有风霜岁月的痕迹,但依稀有五六分相似

康敏:马夫人脸上似笑非笑,嘴角边带着一丝幽怨,满身缟素衣裳这时夕阳正将下山,淡淡黄光昭在她脸上,萧峰这次和她相见,不似过去两次那么心神激荡,但见她眉梢眼角间隐露皱纹,约莫有三十五六岁年纪,脸上不施脂粉,肤色白嫩,竟似不逊于阿朱……那妇人身穿缟素衣裳,脸上薄施脂粉,眉梢眼角,皆是春意,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便如要滴出水来,似笑非笑,似叶非叶的斜睨着段正淳,正是马大无的遗孀马夫人

阿紫:瑟瑟几响,花树分开,钻了一个少女出来,全身紫衫,只十五六岁年纪,比阿朱尚小着两岁,一双大眼乌溜溜地,满脸精乖之气

阮星竹:只见她穿了一身淡绿色的贴身水靠,更显得纤腰一束,一支乌溜溜的大眼晶光粲烂,闪烁如星,流波转盼,灵活之极,似乎单是一只眼睛便能说话一般,容颜秀丽,嘴角边似笑非笑,约莫三十五六岁年纪

天山童姥:见她容色娇艳,眼波盈盈,直是个美貌的大姑娘……童姥嘻嘻一笑,玉颜生春,双颊晕红,顾盼嫣然

李秋水:见那白衫人身形苗条婀娜,显然是个女子,脸上蒙了块白绸,瞧不见她面容……透过她脸上所蒙的白绸,隐隐约约可见到她面貌,只见她似乎四十来岁年纪,眉目甚美,但脸上好像有几条血痕,又似有什么伤疤,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李秋水缓缓回过头来,伸左手揭开蒙在脸上的白绸,露出一张雪白的脸蛋虚竹一声惊呼,只见她脸上纵横交错,共有四条极长的剑伤,划成了一个"井"字,由于这四道剑伤,右眼突出,左边嘴角斜歪,说不出的丑恶难看……图中美女右手持剑,左手捏了剑诀,正在湖畔山边舞剑,神态飞逸,明

艳娇媚,莫可名状

梦姑:但觉那少女吹气如兰,口脂香阵阵袭来……只闻到一阵馨香,一只温软柔滑的手掌已握住了他手,

梅兰竹菊:但见四女不但高矮浓纤一模一样,而且相貌也没半点分别,一般的瓜子脸蛋,眼如点漆,清秀绝俗,所不同的只是衣衫颜色

《射》

包惜弱:蓦见面前一张芙蓉秀脸,双颊晕红,星眼如波,眼光中又是怜惜,又是羞涩……这女子四十岁不到,姿容秀美,不施脂粉,身上穿的也是粗衣布衫

韩小莹:见那女人大约十八九岁年纪,身形苗条,大眼睛,皮肤如雪,正是江南水乡的人物她左手倒提铜桨,右手拿了蓑笠,露出一头乌云般的秀发

黄蓉: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头上歪戴着一顶黑黝黝的破皮帽,脸上手上全是黑煤,早已瞧不出本来面目,手里拿着一个馒头,嘻嘻而笑,露出两排晶晶发亮的雪白细牙,却与他全身极不相称眼珠漆黑,甚是灵动……水声响动,一叶扁舟从树丛中飘了出来只见船尾一个女子持桨荡舟,长发披肩,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更是灿然生光……见那少女笑靥生春,衣襟在风中轻轻飘动……但见她秋波流转,娇腮欲晕,虽然年齿尚稚,实是生平未见的绝色……黄蓉兀自未醒,蛾眉敛黛,嫩脸匀红,口角间浅笑盈盈,想是正做好梦

穆念慈:见她十七八岁年纪,玉立亭亭,虽然脸有风尘之色,但明眸皓齿,容颜娟

好那锦旗在朔风下飘扬飞舞,遮得那少女脸上忽明忽暗

笑》

仪琳:一个小尼姑悄步走进花厅,但见她清秀绝俗,容色照人,实是一个绝丽的美人她还只十六七岁年纪,身形婀娜,虽裹在一袭宽大缁衣之中,仍掩不住窈窕娉婷之态……见她秀色照人,恰似明珠美玉,纯净无瑕,……她忽然脸红,而泪水未绝,便如瀑布旁溅满了水珠的小红花一般,娇艳之色,难描难画,……

曲非烟:这女童约莫十三四岁年纪,穿一身翠绿衣衫,皮肤雪白,一张脸蛋清秀可爱,无

不对她生出同情之意

《倚》

郭襄:她腰悬短剑,脸上颇有风尘之色,显是远游已久;韶华如花,正当喜乐无忧之年,可是容色间却隐隐有懊闷意,似是愁思袭人,眉间心上,无计回避

殷素素:碧纱灯笼照映下,这书生手白胜雪,再看他相貌,玉颊微瘦,

眉弯鼻挺,一笑时左颊上浅浅一个梨涡,远观之似是个风流俊俏的公子,这时相向而对,显是个女扮男装的妙龄丽人

纪晓芙:另外两个都是二十来岁的姑娘,只见一个抿嘴微笑,另一个肤色雪白,长挑身材的美貌女郎低头弄着衣角,那自是殷梨亭的未过门妻子,金鞭纪家的纪晓芙姑娘了

殷离:那小姑娘神清骨秀,相貌甚是美丽

周芷若:她衣衫飘动,身法轻盈,出步甚小,但顷刻间便到了离两人四五丈处只见她清丽秀雅,容色极美,约莫十七八岁年纪

杨不悔:只见她大大眼睛,眼球深黑,一张圆脸,正是他万里迢迢从中原护送来到西域的杨不悔此时相隔数年,她身材长得高大了,但神态丝毫不改,尤其嘴角边使小性儿时微微撇嘴的模样,更加分明

小昭:原来她既非驼背,更不是跛脚,双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颊边微现梨涡,直是秀美无伦,只是年纪幼小,身材尚未长成,虽然容貌绝丽,却掩不住容颜中的稚气冰雪上反射过来的强光照在她的脸上,更显得她肤色晶莹,柔美如玉,但见她肤色奇白,鼻子较常女为高,眼睛中却隐隐有海水之蓝意

赵敏:自来美人,不是温雅秀美,便是娇艳姿媚,这位赵**却是十分美丽之中,更带着三分英气,三分豪态,同时雍容华贵,自有一副端严之致,令人肃然起敬,不敢逼视

黛绮丝:黛绮丝那日穿了一身淡紫色的衣衫,她在冰上这么一站,当真胜如凌波仙子,突然间无声无息的破冰入潭,旁观群豪,无不惊异

黄衣女子:那女子约摸二十七八岁年纪,风姿绰约,容貌极美,只是脸色太过苍白,竟

无半点血色

《书》

骆冰:余鱼同回过头来,只见骆冰左手扶桌,站在身后,右手拿着一柄飞刀,纤指执白刃,如持鲜花枝,俊目流眄,樱唇含笑,举手毙敌,浑若无事,说不尽的妩媚可喜

霍青桐:那女郎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采照人,当真是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

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目晶晶,月射寒江大约也是十八九岁,腰插匕首,长辨垂肩,一身鹅黄衫子,头戴金丝绣的小帽,帽边插了一根长长的翠绿羽毛,革履青马,旖旎如画

香香公主:那少女的头在花树丛中钻了起来,青翠的树木空隙之间,露出皓如白雪的肌肤,漆黑的长发散在湖面,一双像天上星星那么亮的眼睛凝望过来只见她舒雅自在的坐在湖边,明艳圣洁,仪态不可方物,白衣倒映水中,落花一瓣一瓣的掉在她头上,衣上,影子上

李沅芷:只见她一身黑衣,更衬得肌肤胜雪,一双手白玉一般,放在膝盖上,一言不发,眼泪一滴一滴落在手背火把中只见她俏脸含怨,泪珠莹然,一张雪白的脸被火光一迫,更觉娇艳

玉如意:乾隆见她脸色白腻,娇小玲珑,相貌也不见得特别美丽,只是一双眼睛灵活异常,一顾盼间,便和人人打了个十分亲热的招呼,风姿楚楚,妩媚动人

周绮:见一个大眼睛少女站在面前那少女脸色微黑,浓浓的眉毛,十八九岁年纪

-----------------男: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623977html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后宫·李天晴:

萧默然:此时的萧默然,一双凤目静静的凝视上弦,在烛火的映衬下,美目之中流光溢彩,上弦被这样一双眼眸看得,几乎三魂七魄都要被他勾走了。

(真是一个美男子,让人忍不住要多看几眼。如果说萧默然是一柄收在鞘里的名剑,那么胡子长就是没有配鞘的宝刀。萧默然沉静内敛,如同晓月清风,不知不觉已经夺走你的神志,让你忍不住觉得,就是死在他手里,也不枉这人间的一场相遇。而胡子长,光芒四射,让人不敢逼视,你会自惭形秽,不敢有什么想法,就远远的躲开了。)

床前红烛高照,把一切都镀上一层金色。这坤安殿里铺天盖地的红色,再加上眼前这位一身红色龙袍的美人,沐浴在淡金色的烛光之中,

他今天也是便服,一身很普通的藏青色袍子,头发也只是用同色的发巾一束,这样的装束,走在大街上,十个人中倒有两三个和他穿的一样,明明很普通的,可是他一笑,还是让上弦一阵恍惚。

那个美得已经带了魔性,又阴阳怪气不知道心里在打什么主意的摄政王

早上为他梳好的发髻已经被他放下来了,如今他的黑发披散了下来,映着他如雪的肌肤,白色的龙袍,还有这书房里暗红色的书案,滚着金色流苏的红色帘幕,绘着金色云纹的红色地毯。

(却是长得俊美异常。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即使是现在一脸肃穆无甚表情的时候,也仍然光彩夺目,整个人看起来都神采奕奕。此时年纪虽轻,却因身具武功,于斯文儒雅中又增添了英武之气,再过一两年,只怕是要成为好些小姑娘父母的心腹大患了。不,只怕是现在就已经是好些做父母的心腹之患了。)

不管什么颜色,穿在他身上都好像很合适。红色能彰显他的尊贵,浅蓝色很适合陪衬他的优雅。呃,其实什么衣服穿在他身上,好像都赏心悦目。会见各国使节时穿的精美朝服,从来抢不去他本人的风采,寻常穿的便服,好比今天的这件棉布袍子,明明极为普通,只因为是穿在他身上,立时就好像变得不一般了。

他又把头发放下来了,乌黑的长发一泻而下。 很奇怪的,寻常青年男子披头散发,总免不了要带几分疏狂的味道,可是他这样反而清雅以极,全无半分散漫,直让人觉得天底下的英俊男子合该都似他这般披散头发,才称得上是美男子。

(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英俊的女人。没有甲胄,只是一身砖红色朝服,静静地站在那里的,仿佛不是一个人,而是摇曳着的火焰。素净的一张脸,偏偏明艳得让人不敢逼视。表情分明是云淡风轻,却好像有说不出的魔力,惹得所有的目光都往她身上聚集。那是一种非男非女,既圣洁又魅惑的……气势,没错,不是美丽,而是一种气势,只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已经从她身上倾泻出来,感染了每一个人。)

红色的殿堂,红色的地毯,红色的帘幕,金色的彩绘,金色的流苏,暗红色的书案后坐着一身白衣的他,长发一泻而下。他神情专注,时间也便好像静止了一般

站在殿门处的上弦,只能看见他如云烟似的墨黑长发,正红色的精美袍服,还有那被拈在修长手指间的棋子。长发垂落,掩住了他的脸,让她看不见他此时的神情。

《寂寞妖红》·暗

齐王澶:他脸色异常苍白,宛如坚玉,神情甚是清冷高傲,并不看她一眼。

顺着她目光而去,有一人轻袍缓带,正施施然从楼中走出来,阳光下他俊美面容中透出冷傲,耀目摄人。

齐王这些日子里似乎也清减许多,他原本秀如坚玉,现又似凝了千年寒冰,面无表情时,看得人寒彻心扉。

帐里灯光晕黄,照得他眉峰如剑,所谓风华绝伦亦不过是如此。玲珑不由想起少相,亦是翩翩公子风流秀雅,这两人原都是皎皎青竹雪兰般的富贵王孙

(少相却换了一身粗布衣裳,容貌依旧儒雅秀美,如明珠乱投草莽,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用根银簪子绾了。

见他脸上惊到雪白,更衬得鬓角发丝乌黑,一双秀目如月夜寒江,波光流丽含了泪花,心头又是一突,不觉软了口气,脸色腊黄里透出青灰,紧紧闭了眼,睫如蝴蝶,那双瑰丽宝珠般的眼必是在静静枯萎,虽然它曾经清冽妩媚,如炎夏烈日下仅存的一脉幽泉,令人偶一注目,便要碎了魂魄。 )

离得那么近,唐流可看到他眼珠漆黑,世上再不会找到这样绮丽炫美的两粒墨玉,然而混杂了冰雪、刀剑、烈火与剧毒,残酷无情如地狱鬼火。

平:只看见一个男人的脸近在眼前。他有着一对极威武的眉毛,面部线条犹如雕刻般清晰明朗。

寻目望去,果然有一个小小的打铁铺,炉火通红,金星四溅,一个男人胸襟大开,露出光滑结实的胸膛,奋力敲击锤打不休。

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除了脸上,身上竟还有无数条疤,不论是手腕、脖颈还是面颊上,隐隐地,阳光下藏不住深深浅浅的伤痕,面上那一指长的不过是最明显的一条,在它之旁,暗花般涌出百足印迹,极细的道道阴影,每一动作,便会在明媚太阳下闪出光泽。

汗水如走珠,自他光洁的额头滴落,唐流忽觉步子艰涩,印象中,平将军只是个瘦削沉默的男人,永远会用一双羞涩的眼沉沉地看人,不会说太多的话,可是今天,这双眼眸精光四射,身体坚劲浑若天神,竟令她有些不敢逼视。

“我倒不记得太后曾说过的话,只是刚才我发了个誓,如果齐王敢碰你一下,我必与之同归于尽。”

凤非离

那是一张狂狷中带着艳丽的脸,修眉斜飞入鬓,一双尾角上挑的凤眼波光流转,妖魅带笑,看起来真是风情万种,修长的手指正优雅无比地拨弄着宫棣的额发,嗔道:“你看你,没我照应,竟瘦小成这个样子。”

也不知朱宫棣用了什么方法,本该肿肿的眼睛竟给他调理的相当正常,穿着全套华美的皇子服饰,站在大红描金的长毯上,手捧圣旨文雅笑着的样子,倒也真是漂亮。

这一次凤非离倒是亲自来到城门口迎接他,礼节周到地请他住到了凤阳王宫,并设晚宴为他接风洗尘。

两年不见,凤非离没什么变化,仍是秀发丽容,妖魅惑人,看他斜依软榻,手执水晶杯浅浅媚笑的样子,怎么也不象是一手掌握大明最富庶土地的藩王。

可是……永远美丽永远迷人永远潇洒永远神秘永远令人捉摸不透的凤非离,怎么可以红着鼻子泪眼朦胧哑着嗓子打着喷嚏出现在京都呢?

尤其病中的凤非离,发丝微乱,玉颊潮红,一双凤眼水淋淋的,说不出的妩媚动人

酣畅一觉后的凤非离,神采奕奕地梳洗好,穿上绣工精美的长摆王袍,简直美艳不可方物

房门轻轻一响,绝代风华的邺州之主手里抱一个长长的软枕,迈着轻柔的脚步走进来,一脸理所当然的模样将宫棣向里面一推,爬上了床。

“我才是最爱你的,我不仅要到你的美梦里去,我更要到你的噩梦里,以后不管你梦到多可怕的事情,一定要向自己身边看看,你会看见我站在那里,和你站在一起。”

家窑遗址是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发现,遗址文化层包括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马家窑文化,较晚期的齐家文化,以及更晚期的寺洼文化。该遗址内涵非常丰富,出土有大量的彩陶和石器。该遗址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及黄河上游地区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按早中晚分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石岭下类型。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灰陶。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非常精美,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动物纹为主,彩陶上的图案表达了当时各氏族部落有着共同的崇拜意识。陶器形状出现了较大变化,盆、碗、钵依然存在,但存贮器瓮、罐、瓶逐渐增多。 烧制陶器的技术和陶窑较仰韶时期有了较大进步,火塘和窑分离,烧窑温度明显提高。并且出现了集中的作坊式制陶窑址。比较完整的遗址如位于甘肃东乡自治县大夏河东岸的林家遗址,包含有马家窑类型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在这个遗址中还发现了谷子的炭化物。这说明粟是当时先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马家窑类型早期的典型遗址有永登蒋家坪、东乡林家。马家窑早期彩陶的主要器形仍以盆、钵、碗为主,还有罐、鸟形器、壶、长颈圆腹瓶、筒腹平底及尖底瓶等。多以较稀的黑彩在橙黄陶上绘制花纹。盆、钵、碗中的内彩开始盛行。但内彩的花纹比较简单。

马家窑类型中期的彩陶已进入纯熟精美的境界。马家窑类型中期的典型遗址有东乡林家(中层)、兰州雁儿湾、临洮马家窑、民牙。核桃庄等遗址。这时的器形种类和图案纹饰都有较大的革新与发展。陶器表面打磨尤滑,用浓亮如漆的黑彩画在细腻光洁的橙黄或米**陶器上,闪烁着明亮动人的光彩。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进入了彩陶历史的鼎盛期。

马家窑类型晚期的典型遗址有东乡林家(上层)、兰州西坡洼(上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乐都脑庄、永登杜家台、榆中麻家寺等。这时的彩陶仍以橙黄陶为主。除了单独的黑色彩绘外,还出现了黑白两色并用的彩绘方法,器形以壶、瓶、盆、钵和瓮为主,还有大口浅腹罐、勺、束腰罐等。

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分布在陇西、兰州、临洮、永昌、武威、古浪、景泰。西至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充分证明了中国彩陶源于本土,而且具有东来西去的传播趋势。半山类型除了一些房址夕卜,还发现在房址附近有许多烧制陶器的窑址。半山类型的墓葬除传统土坑墓葬外还发现了石棺墓。随葬品以彩陶为多。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定居生活方式的使然,制陶业逐渐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越发推向历史的鼎盛时期。

半山类型彩陶展现了彩陶艺术新的繁荣时期,半山类型的分布区域逐渐西移,根据地层关系年。器形排比,半山类型可分为四期:

一期遗址以兰州三营为代表,还有广河的地巴坪(早期),景泰的张家台(早期)和临夏的张家嘴等。器形以直口直颈壶和短领侈口罐为主。直颈壶口的两侧都有锯齿状的鸡头盲耳,腹部较圆。花纹多以粗细相等的黑锯齿带和红锯齿带相间绘成。颈肩之交都以一根红线和黑锯齿带并行相镶,这是半山彩陶的特点之一。

二期遗址以广河的地巴坪(中期)为代表,还有景泰的张家台(晚期),广河的半山、杜家坪,永靖的樱桃山等。半山期的器形单耳或高低耳的壶和罐的数量增多,而盆和钵很少见。二期彩陶以繁茂致密为特色,旋纹已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花纹。

三期遗址以兰州土谷台(早期)、青岗岔牙。沙井驿为代表,还有青海隆化群科。罐和壶的腹部最宽处上提,底部渐小,器形由稳重趋向挺拔。旋纹仍显彩陶的主要花纹,但旋心扩大。内饰各种精细的花纹。间置的黑色锯齿带纹变宽,而红条纹相反变细。半山三期的彩陶,更加精丽繁缛。

四期遗址以兰州土谷台(中期)为代表,还有乐都柳湾、会宁牛门洞、永靖陈井西山等。显示出了由半山类型向马厂类型演变的过程。壶和罐的底部更收小,腹部成为倒置的鸭蛋形。由于腹上部的彩绘面积大,因此。多绘二方连续的四大圈旋纹和由此发展而来的四大圈纹。神人纹流行起来。这时的神人纹多以红色绘主线。两边镶以黑锯齿带纹,人形举手作撒种状,手和腿的关节处长着爪指,有的头部为圆形花纹,有的头部则消失。

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寻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但最终向西发展到了武威玉门一带。从出土的大量纺轮和骨针分析,纺织业已得到了迅速发展。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也出现了大量的红陶衣和白陶衣。纹饰以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圆圈纹、回纹、菱格纹、三角纹为主。马厂类型的房址与其他类型相比,差异比较大,已出现单间、套间和多元套间。房址周围有存储东西的小房,并且在房址不远处有烧制陶器的窑址。

马厂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和发展。马厂类型出现了用土红色作底,上面再绘黑色花纹的彩绘方法。或者以两条黑线合镶一条红线的复合线来表现。除这些共同特征外,逐渐发展为两个支流,一支以乐都柳湾、兰州白道沟坪、永登蒋家坪为代表,另一支以永昌鸳鸯池为代表。马厂类型最为典型的陶器是带盖的敛口彩陶罐。马厂类型彩陶和彩绘技法也出现了变化,除了黑、红两色相间使用外,还出现了在红色宽带纹上加绘相应黑色窄带纹的现象。 文化价值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观赏价值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收藏价值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它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价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50%,随葬品中可达80%,而且成

型与装饰技术也至为发达。自本世纪二十年代瑞典人发现此类文化遗存以来,马家窑文化一直处在学术界热烈的讨论中。有关中国古代彩陶是本土发生还是西方传入的课题的研究使之声望日隆,其富丽神秘的图案及多变的造型也令艺术家爱不释手。但无论对这些问题作出怎样的诠释,马家窑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让后人垂涎了。 仰韶文化是如何发展为马家窑文化的?

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也有遗存。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在时间/顷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马家窑文化在我州境内均有分布,蕴藏量十分丰富,文化遗址星落棋布。从二十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在我州多次调查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几百处,并在广河县半山、瓦罐咀,东乡县林家,临夏县张家咀,永靖县马家湾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临夏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在马家窑文化内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马家窑文化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有些考古者在马家窑类型前插入一个石岭峡类型,我州考古工作者在康乐边家林遗址发掘后,提出边家林类型,介于马家窑与半山之间。 马家窑类型因首次在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公元前3300一一前2900年。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陇东陇西,北至宁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肃武威。马家窑类型在我州各县均有分布,省级保护单位有东乡县林家遗址,永靖县小茨遗址,临夏县杨家河遗址,临夏市工坪遗址,县级保护单位有积石山三坪等更多。

马家窑类型彩陶在马家窑文化最为精美。马家窖彩陶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呈橙**和土**,主要器形是盆、钵、碗、瓶、罐、壶等。马家窖彩陶以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绘出草叶、旋涡、波浪、圆点、平行风格等纹饰。无彩陶主要是罐、瓮、甑、砂锅等,其中泥质陶多为素面,夹砂陶多饰绳纹和附加堆纹。 临夏地区马家窖类型彩陶遗存虽然不甚丰富,但也出土了一些珍品。1954年在积 石山三坪发现的彩陶瓮,其造型优美,花纹精细,称之为“彩陶王”,现保存在中国历 史博物馆内。在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许多马家窑彩陶,也是难得的精品,现成为甘肃省 博物馆珍品。此外,在我州博物馆和各县文化馆也保藏着许多马家窑彩陶。马家窑彩陶 从体型和纹饰上,明显地可以看出,早期器物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脱胎发展起来 的,晚期器物呈现着半山类型过渡的倾向。

半山类型因首次在我州广河县南山乡半山村发现而得名。它是继马家窑类型之后发 展起来的,经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2900年一一前2350年,分布于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以及青海东北部。半山类型在我州广泛遗存,除广河首次发现的命名地半山遗 口双耳鼓腹小底罐为最多。半山彩绘壬要以黑红两种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图案,常见 的有漩涡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网格纹等;夹砂陶肩部多饰附加堆纹。

半山彩陶造型宽厚,纹饰繁密,是马家窑文化的繁荣与兴盛的标志。二十年代瑞典 安特生在广河县征集了大量的半山彩陶的珍品,尤其以彩绘人头陶盖造型最为奇特,现 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解放以来,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广河地巴坪等遗址进行发掘和调查 中,取得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使这一类型文化内涵有了全面的认识,彻底否定了半山类 型仅为墓葬品的错误观点。

马厂类型,因首次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遗址发现而得名,它是马家窑文化序列最后 一个类型,经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年一一前2050年,分布区域与半山类型相仿, 西至延伸到酒泉,玉门一带。马厂遗址与我州隔河相望,马厂类型的遗址在我州大量遗 存,其中省级保护单位有永靖杏树台等,县级保护单位更分布全州;在我州珍藏的彩陶 中,五分之三为马厂类型彩陶。 马厂彩陶多为泥质红陶,表面常涂一层红色

陶衣,体型基本脱胎于半山类型,而马 厂罐体型上长下短,腹部上移,耳部变大,以撇口短颈高腹小底罐为其特色。彩绘用 黑、红两色,以四大圆圈为典型纹饰,另外还有蛙纹、回纹、几何纹、波折纹等,早期 常用黑边紫红条带绘制图案,晚期以粗黑线条构成简单的表意纹样。马厂夹砂陶多饰附 加堆纹。 马厂彩陶纹饰相比马家窑、半山类型彩陶制造粗糙,纹饰简单,往往以抽象化的简 单图形,表现想象中的具体实物,由此可见马家窑文化逐渐衰退。马厂类型晚期出现的 菱形纹、编织纹,与后面的齐家文化彩陶纹饰相近。在我州永靖发现的马厂素陶,与齐 家文化更为相似,从而孕育一种新的文化即将在临夏这块地方产生。

居住在临夏原始地域,创造马家窑文化的原始居民,据人骨鉴定,属于蒙古人的东亚类型,与中原仰韶文化创造者同属一个种族。从瑞典人安特生从广河半山征集的陶塑 人头壶盖观察,也是圆脸,面部较平,颧骨较高,鼻梁较矮,系蒙古人种。另外,在临 夏市博物馆保存的一件陶塑人头壶盖上可明显看到,此是一位马厂女郎,脸部平展,头 部有黑彩线条饰披散状。马家窑文化的前身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塑人像也为披发, 两者是相一致的。而历史记载古代西域戎羌人都是披发。马家窑文化居民已经养羊,而羌的本义就是牧羊人,所以,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当是戎、羌族系的祖先。 马家窑文化的原始先民,已经进入农业种植时代,据东乡林家遗址发掘发现,有粟和麻籽的碳化物,反映了临夏农业发展历史。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临夏先民也制造原 始生产工具石铲、石锄等,同时,伴随原始手工业的兴起,制作了木作工具石斧、石 凿、石锛等。这些石器一般打磨精细,常有穿孔,工艺精细。纺织工具有陶纺轮,从遗 址出土的麻籽的情况来看临夏先民身着的当是麻布一类的衣服。另外,有些骨珠、骨 针、骨簪之类的日用品,其手工精细程度相当高。从有些墓中随葬的猪、狗和羊的情况看,家畜饲养也有一定的规模。出土的骨镞、石镞和石弹丸,表明了狩猎水平。

仰韶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有人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发现和研究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东周文化等不同遗存。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了该遗址。后来又在黄河中、上游调查发现了若干类似的文化遗址。由于这些遗存均含有一定数量的彩陶,曾被统称为“彩陶文化”。1926年起,中国学者先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万泉(今万荣)荆村、河南安阳后冈、浚县大赉店等遗址。1931年梁思永在后冈第一次发现了商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从而明确了仰韶文化的相对年代。自仰韶文化发现至40年代,学术界还初步探讨了该文化的特征和性质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有了新的收获。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比较大规模地发掘了一批重要遗址,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和泉护村、华阴横阵,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以若干典型遗址为代表,考古界分析了仰韶文化的面貌,并对其分区、类型、分期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结合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的绝对年代,进行讨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还对其彩陶纹饰、制陶工艺、生产工具、建筑技术、埋葬习俗等,作了专题研究。又通过研究村落布局、住房形式、埋葬制度、工具用品等实物资料,综合探讨了仰韶文化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以期复原当时的社会历史,其中主要对半坡类型的社会结构有了较多的认识。

主张仰韶文化为父系氏族社会者,认为当时已有发达的锄耕农业,处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又提出墓葬中随葬品之有无和多寡,与私有制萌芽有关,这是父系氏族产生的标志。还有的以仰韶文化晚期轮制陶器的产生和多间房子的出现,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的征兆。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仰韶文化是由“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的。后者包括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或称大地湾文化)和李家村文化(见华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中对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了解得比较清楚,经过大地湾期、白家期和北首岭期3个发展阶段,一直可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衔接起来。从器物对比来看,“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和圜底器为特点,器类中的钵、碗、盂、罐、盘,与仰韶文化早期的器物接近,随时间的推移其特点越加相同。所饰刻划纹、绳纹和线纹,以及简单的彩纹,如宽带纹和在盆、钵内面着彩,都为仰韶文化所承袭并进一步发展。其他如“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子,成人多实行头向西的单人仰身直肢葬,儿童也用瓮棺埋葬等,都说明它与仰韶文化有渊源关系。有人认为,其演变最早可能是在渭水流域完成的。仰韶文化发展到晚期,即秦王寨类型和西王村类型。前者在中原地区,发展成庙底沟二期文化,后者在渭水流域,发展为赵家来类型和常山下层类型,然后再发展到陕西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

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是大体并行发展的两支原始文化,相互借鉴和影响之处很多。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的鼎、圈足器和镂孔器,多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为仰韶文化所吸收;大汶口文化刘林、大墩子墓葬中的彩陶盆、钵,无疑是从仰韶文化中汲取的。在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中期的卷唇盆、敛口钵与仰韶文化相同,器盖上的把钮与半坡尖底瓶口形状一致,关庙山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纹中也有与庙底沟类型特征相同的。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中、晚期向西发展所形成的一个地区性支系。接近北方沙漠草原地带的仰韶文化诸遗存,含有不少细石器的文化因素。远处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也含有仰韶文化的纹饰和器形,甚至有人看作仰韶文化向东北发展的地方支系。 总之,仰韶文化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行程中,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断吸收周围诸文化的因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机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文物第一号。器高47cm,1978年河南省汝州阎村出土,此缸本是盛放人骨所用,上画鹳鸟叼鱼及石斧。中国的石器时代图画极其罕见,而这幅图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史前图画,价值无可估量。

2、陶鹰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1993年洛桑申奥展览会七件代表中国文化的文物之一,中国史前雕塑的代表作。这个陶鹰鼎威武雄壮,鹰胸为鼎腹,器口开于鹰背,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是中国史前文物中绝无仅有的神品。

3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中国古代对财富的标准是计重制,越重越值钱。大鼎重达83284公斤,在当时属于国之重器了。器身饰兽面纹及夔龙纹,耳外廓饰双虎食人纹。腹内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雄健丰腴。该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大鼎于1939年3月在安阳出土,险些被切割卖走。村民将其埋在土里,终于熬过了八年抗战。战后大鼎被运到南京,由于太重,没被运到台湾。1959年转交国博。

4、 四羊方尊,商代最大方尊。肩部耸出四个卷角羊头,尊腹为羊的前胸。此尊集线雕、圆雕、浮雕等各种技巧,端庄典雅,铸造精细,是商代泥范法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这个器物解放前出土于湖南宁乡,抗战期间随湖南省银行内迁沅陵的途中,车队遭到日寇轰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之后这些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直到解放后才被修复,现在几乎看不到破损的痕迹了。

5、利簋,西周。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簋为盛放黍稻之用,常与鼎组合使用,是重要礼器,天子可以用八簋。此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铜器,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记载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早晨获胜,取得了政权,是唯一跟武王伐纣直接相关的历史实物,价值无可估量。

6、大盂鼎,西周。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西周前期重器,鼎为圆体,口沿下环饰六个曲折角兽面纹,足上端饰卷角兽面纹,衬以雷纹为地,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铭文字体雄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该鼎于清道光年间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是清末海内三宝之一。

7、虢季子白盘,西周。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盘为水器,此盘为先秦最大铜盘,堪称西周青铜器的魁首。它重400多斤,圆角长方形,盘内底部铸有铭文8行110字,通篇用韵,四字一句,句式工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盘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被刘铭传发现,当时是一个马槽,后来刘家后人将其埋入土中,秘不示人,直到解放后捐献给国家。

8、九龙九凤冠,明代。明神宗(万历皇帝)孝靖王皇后凤冠。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出土于定陵。帽胎以漆竹扎成,覆盖以丝帛面料,凤冠正面饰以九条等大的腾云金龙,均口衔珍珠宝石做成的珠滴,与九龙对应的是八只同样口衔珠滴的金凤,加上凤冠后侧正中的一条金凤,一共是九龙九凤。这件凤冠上嵌有宝石百余颗,珍珠五千多粒,华丽贵重之极。

9、太平天国玉玺,清代。国博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革命博物馆,里面都是近现代文物,所以我在近代和现代文物中各选了一个代表。这个洪秀全的玉玺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史中最重要的文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当其冲的重要史料文物。玉玺为清白玉质,印纽两侧均刻着精致丹凤朝阳的图案,四周刻有双龙双凤。玺面长、宽均各二十厘米,比清代皇帝的所有玉玺都大。印面上刻有吉利韵语11句44个字,和历代国玺都不一样,十分奇特。该玺在天京陷落后被曾国藩得到,一直藏于军机处,解放后归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10、开国大典油画。中国现代史上的最重要文物。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1953年董希文作。董希文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此画曾被多次修改,见证了建国初期的历史。1955年,高岗集团被清算,于是高岗的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批斗致死,于是在油画上也被抹去,换成了董必武。1979年,画家阎振铎受命,另画了一幅修改前的原始版本,继续对外展示。而记载了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原画,则成了国博现代史文物中的扛鼎之作,国博新馆开馆前从未对外展示过。

当然,国博还有很多其他的国宝,好比说商代的三联甗,春秋的夫差水鉴,汉代的说唱俑,隋代的金扣玉杯,唐代的乐舞唐三彩,宋代的百一砚,西夏的木活字经书,元代的铜壶滴漏,明代的郑和钟。。。等等,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详述了。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击溃了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铜台铸发达时期,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西周初年开始实行“国人”当兵的制度。《周礼春官司服》详细记载了周天子、诸侯的各种冕服,其中的韦弁服是为“兵事之服”。西周军队中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就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出征所穿韦弁服,就是专用戎服。帅与兵的戎服区别只在与兵的裳要比帅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简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由于王位继承的斗争而引起了诸侯的叛变,他们联合犬戎攻入镐京(今西安),杀了幽王,灭了西周。继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长期战乱年代,也是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全面过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很快。甲胄制造业已采用了类似今天的流水作业生产方法,且具有相当规模。春秋战国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制铠甲。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服开始采用深衣。深衣是一种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衣服。黄河流域的不少诸侯国已经开始创建骑兵,骑兵的出现必然要改变服装,于是紧身窄袖、长裤皮靴的胡服便成为了戎服。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强国。秦代的军戎服饰是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要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戎服,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裤,士卒腿上裹有行缠,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饰有四类。一类为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一种为军吏的。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第三类为帽。第四类是发髻。靴履也有四种,根据形象定名为高统靴、方口翘头履、方口齐头履、方口尖头履。靴和履都用带缚于脚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带用皮革做成。带用带勾系接。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汉代以王莽新政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汉(又称西汉)的军戎服饰基本上沿袭秦制。铁兵器经过战国后期和秦代的发展,到西汉时已占主要地位。西汉铠甲全都是锻铁制成。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有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又称沙毂禅衣(即有绉纹的单衣)。汉代军人的冠饰基本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东汉时期,武吏还有在平巾帻外加沙冠的习惯。汉代戎服外一般束两条腰带,一条为皮制,一条为绢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为主,有圆头平底、月牙形头等样式。汉代是我国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春秋以后,军队规模日益扩大,军、兵种和战略战术也不断复杂,于是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军事家,形成了实际上的专职武官。区别官兵身份的不仅是服饰,还有军服上的徽识。军服上标出徽识在先秦时代已有制度。汉代的徽识,主要有章、幡和负羽三种。章的级别较低,主要为士卒所佩带,章上一般要注明佩带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属部队,以便作战牺牲后识别。幡为武官所佩带,为右肩上斜披着帛做成的类似披肩的饰物。负羽则军官和士卒都可使用。骑兵在汉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归功于马鞍、马镫的发明。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都对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时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饰比过去历代更为完备,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武官的专门戎服为缺胯衫,绣有各种纹饰。士兵的戎服用两种,一种是盘领窄袍,另一种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绣纹饰,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头,晚唐时幞头已变成无须系裹,随时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还时兴在幞头外包一块红色或白色的罗帕。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唐代也出现过一些新的戎服,短后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后期出现了一种“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圆型围于腰间,其作用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唐代武将好穿长勒短勒乌皮靴,靴头尖而起翘。但着朝服、常服时也穿鞋头有云头装饰的履或麻鞋。

1半坡类型的彩陶(距今约7000—6000年):典型造型卷唇圆底盆。花纹以水波纹用得最多,常变幻不同的形象,活泼新颖,律动感很强,在这其它文化的彩陶中是罕见的。还有网纹,圆点纹,曲线纹,宽带纹,同心圆波纹,叶纹,飞鸟,变形蛙纹等多种纹饰。最能代表半坡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人面鱼纹和三角斜线文。彩绘颜色多用黑彩,纹样构成为二方连续式,也有单独纹样做散装布置的。代表作品《小口尖底瓶》、《人面鱼纹盆》。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距今约6000—5000年):典型造型大口鼓腹小平地钵。多为红地黑色,还出现了白色陶衣,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与半坡类型的彩陶模拟动物纹样的写实风格迥然有异。最突出的特点是由直壁折腹圆底变为卷沿曲腹平底。代表庙底沟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以点、线、面构成的连续带状花纹及由鸟纹演变的连续纹样。装饰纹样的布置多在器物的口部、外臂的肩部上下,都是最容易与人的视线接触的地方。彩绘颜色主要是黑色,红色很少见。施白衣的彩陶为这一类型彩绘装饰的明显特点。采用黑白双关的装饰手法,有律动美富有节奏感。纹样构成有连续,有单独。连续纹样有采用以点定位、分格连线的科学构成方法。代表作品《彩陶钵》《鹳衔鱼纹彩陶缸》《人面彩陶瓶》。3马家窑类型彩陶(距今约5000年):典型造型罐、壶、杯、豆、勺。多为细泥橙黄陶质,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大多使用黑彩,色彩单纯。表现手法有繁彩内彩。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艺术特点:一是满;二是内彩;三是点和螺旋纹的巧妙应用。具有旋动流畅、丰满繁缛的艺术风格。4半山类型的彩陶(距今约4500年):典型造型短颈广肩鼓腹罐。器形以双耳罐和双耳壶最多,其次为盆、钵、杯、瓶等。这些陶器胎体的基本色调是砖红色,土红色或桔红色,在胎体的表面多用红黑两色绘画,有时也用黑色。构图严谨复杂,主要花纹有圆圈纹、菱形文、葫芦形纹、连弧线、垂帐纹、带文、折线叁角纹、水波纹、锯齿纹、叶状纹、人形纹等多种。花纹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种花纹之间多加饰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突出特点。彩绘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代表作品《葫芦纹彩陶罐》、《漩涡纹彩陶罐》。5马厂类型的彩陶(距今约4000年):有壶、罐、盆、钵、碗、豆等,以双耳壶、双耳罐最为流行,并出现了肩安双耳的大口罐。小口的双耳罐腹部收缩,器形变得比较瘦长。还有比较特殊的人头形器彩陶壶用黑红两色彩绘。主要纹饰仍是几何形图案,流行的花纹有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叁角纹、螺旋纹、米字纹等。马厂晚期的彩陶,制作粗放,花纹简单,绘画草率,已趋于衰落。具有刚健、粗犷、简练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单把直筒杯》、《人形纹彩陶罐》、《四大圈纹彩陶罐》。 总之,他们的陶瓷艺术和审美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成为我们现代美学关于形式美的基础。他们有着高超的技术虽然只用了一两种颜色,却能产生丰富绚烂的艺术效果。这是当时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1996年10月,青州一所学校正在修建操场的施工工地上,轰鸣的推土机成了一个巨大惊喜的发现者:工人们走到车前扒开浮土,青州佛像窖藏随着这次偶然的发现被开启了!窖藏东西长8.6米,南北宽6.7米,抢救性的青州佛像考古挖掘工作迅速展开,考古人员采用局部发掘的方式,整整工作了七天七夜,覆盖着泥土的佛像逐渐显露出本来面貌。

谜团从考古发掘的开始便不期而至:这里为什么会集中埋藏着佛像呢?在窖藏坑被发现之前,当地人知道这里曾存在着一个古老的寺庙,县史书上记载叫龙兴寺。龙兴寺在公元500年前后就已是远近闻名的大寺院,此后香火繁盛长达800多年。但公元1300年前后,龙兴寺却奇怪地消失了。

在进行完修复和拼对之后,佛像的总数达到400余尊。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面积只有50多平方米,深度不到3米的窖藏坑内,为什么会埋藏着数量如此之多的佛像呢?

考古学家从题材和雕刻技法上判定,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完成于公元五到六世纪,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南北朝时期。 青州,地处山东半岛,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曾经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今天的青州,许多留存的遗迹仍在默默讲述着这座古城往昔的辉煌,青州佛像的出土又将开启哪些来自遥远历史的秘密呢?

自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开始了制造佛像的历史。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制作先后受到中亚和印度的影响。青州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晚期的作品,数量不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带有背屏的造像,佛像大多身材单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国汉人的体态。佛像面部的颧骨微微突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形象,这样的造像风格被称为秀骨清像。不仅如此,从印度远道而来的佛只是到了中国后才穿起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的长衫。佛像上的汉化风格是当时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汉化倾向的一个缩影。

战乱与分裂没有阻断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交流,控制北方政权的草原民族开始向南方王朝的汉族文化学习,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最为活跃。青州自古就地处南北交通的要道,历史上一度从属南朝,南北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汇,在佛教造像上自然响应并且主导了造像的汉化风格。接近汉人的体态和中国传统样式的长衫,这种潇洒清秀的风格一直延续到公元六世纪上半叶的东魏时期。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公元六世纪中期以后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时,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征完全被新的造像风格所取代。背屏式的浮雕造像几乎消失,而单体的圆雕造像,面部大多丰满圆润,和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饰风格相比,北齐造像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审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饰都轻薄贴体,显露出健康优美的身段,早期从印度传入的艺术风格再次成为主流。

在青州地区出土的北齐时代的石刻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胡人已经广泛地进入到青州进行经济和文化活动,与异域的交流也体现在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上。一些造像身上用浅浮雕或者彩绘的形式,清晰地勾画出了胡人的形象。另一些佛像,或是采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纹,好像打湿的衣衫紧贴身体,或是身上没有任何皱褶,肌肤的轮廓充分显现着人体的优美,在北方中原一带的同期作品中,这种造像的样式极为罕见,他们很可能就是史书文献中记载过的“曹衣出水”的样式。 然而,“曹衣出水”的样式为什么会从万里以外的西域传播到青州,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因为,在青州以外的地区,同一类型的造像并没有被发现。那么,它们会是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而来,或是像很多史学家推测的那样,是从越南地区进入中国南方,又从南方沿水路进入青州?但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新的样式传入青州后,工匠们用自己所熟悉的技法与之相融合,于是,一批面貌新颖的佛教艺术造像在北齐时代出现了。

在古代,制作造像的同时大都还会再制造一个底座,在底座上刻印上有关这座造像制造的信息。但在青州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像中,却几乎找不到一件刻印着题记的底座。而佛像底座也没有在继续的挖掘中出现,它们到底去了哪里?

在青州佛教造像挖掘出土之后,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数量如此之多的精美佛像为什么被埋入地下,以及佛像被人为砸毁的原因。

在窖藏坑的中部,有一条从坑口深入坑底的斜坡,这应该是当年的挖掘者特意留下的,为了方便运放石像。窖藏坑内的造像绝大多数都被严重毁坏,但这些被毁的造像残件在坑内仍然排放有序,大致按照上中下三个层次放置。较完整的造像放在中部,残碎的造像上面用较大的造像残件覆盖。在放置于最上层的一些造像的顶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苇席留下的纹理,这说明在造像掩埋之前曾用苇席覆盖。种种细节说明,这是一次有计划的、精心安排的掩埋行动,掩埋者很可能是对佛教极其虔诚的信徒。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掩埋佛像,真正砸毁佛像的人又是谁呢?

在一些佛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火烧的痕迹和修复的痕迹,这很可能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历次毁佛灭法运动中被砸毁,又在此后随着佛教的重新兴盛而被修复。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对龙兴寺佛像埋藏时间的考证很快出现了新的线索。在龙兴寺窖藏坑内发现的几件造像,根据鉴定为北宋时期的佛像。在一件佛像上还发现了“北宋天圣四年”的字样,北宋天圣四年也就是公元1026年,距离南北朝时期的最后一次灭佛运动已近500年。如果是这样,那么之前关于佛像毁于南北朝灭佛运动并在此后被埋葬的假设就不会成立,因为在北宋的历史上并没有关于灭法毁佛运动的记载。 到底会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佛像在泥土的隐埋中沉睡了如此漫长的时间呢?考古学家将目光投向了青州附近出土的一块石碑。

石碑上面的文字或许就是打开青州佛像之谜的钥匙。

杨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他介绍说,临朐县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也发现过一大批和青州造像基本上时代和造像特征接近的古代佛教造像。这批造像出土的时候同时出了一个造像记,记述了当地有一个叫明道寺的庙,里面有僧人看到了一些当时古代已经残破的佛像,就做功德把这些残样都收集埋起来,埋的时候上面还做了一个舍利塔。做这个功德时,有当地的地方官还有周围大庙的僧人也来参加,一个很盛大的法会,并刻了一块碑记。石碑上的文字详细记录着

参加法会的有当时龙兴寺的主持义永禅师,而仪式的日期在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这个日期与龙兴寺的窖藏应该属于同时期。从这个线索可以推测,在北宋这个时期,青州地区的寺院应该盛行着一种隆重的法会,寺院的僧人将早年在各种灭法活动中损坏的佛像或者经年累月破旧的佛像集中起来,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它们埋葬起来,以积累功德。于是,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龙兴寺的窖藏中,以曾经发生过灭法运动的南北朝时期佛像居多,而隋唐到北宋的佛像却十分少见的原因了。 然而,还有一个疑惑仍然困扰着人们:假设这些前代的佛像在北宋时期被埋葬,历经几百年时间,他们身上的贴金彩绘估计早已褪去了。而直到今天,这些千年以前的佛像仍然散发着动人的光泽和炫目的色彩,这又如何解释呢?

有关青州造像的种种猜测与疑惑至今仍无法寻找到最终的答案。

或许,答案已不再重要。伟大的艺术品穿越千年岁月,闪现奇异光彩,这本身就是奇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632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