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肩井简介

中肩井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肩井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肩髃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2 穴区神经、血管 13 特异性 14 功效与作用 15 主治病症 16 刺灸法 161 刺法 162 灸法 17 配伍 18 文献摘要 19 研究进展 2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肩井 1 拼音

zhōng jiān jǐng

2 英文参考

Jiānyú LI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中肩井为经穴别名[1]。出《针灸资生经》。即肩髃穴[1]。《针灸资生经》注肩髎曰:“肩头正中两骨间一名中肩井,《外台秘要》名扁骨。”后《针灸聚英》等作肩髎穴别名[2]。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3]。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3]。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3]。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3]。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4 中肩井的别名

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4],扁骨[4],偏骨[4]。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6 特异性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3]。

7 穴名解

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3]。

8 所属部位

《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4]

9 肩髃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5][6]。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3]。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7]。

肩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3]。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8]。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11 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3]。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6]。

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6]。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7]。

13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14 功效与作用

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3]。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8]。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4]

15 主治病症

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6]。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3]。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7]。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8]。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8]。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16 刺灸法 161 刺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6]。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3][7]。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8]。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8]。

162 灸法

可灸[3][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17 配伍

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3]。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3]。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3]。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8]。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8]。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8]。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8]。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8]。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18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19 研究进展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8]。

1、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胃),向下联络大肠,再上行穿过横膈膜,入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脉络)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掌面桡侧入寸口(桡动脉搏处),过鱼际,沿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桡侧端。

腕后支脉:从列缺穴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腧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2 、厥阴心包经:

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隔,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上行抵腋窝中,沿上臂内侧正中,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腧穴

天池 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

3、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横膈,下络小肠。

  “心系”向上之脉:挟着食道上行,系于目(指眼球与脑相联系的脉络)。

  “心系”直行之脉:上行于肺部,横出于腋窝(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肱二头肌内侧沟,至肘窝内侧,沿前臂内侧后缘、尺侧腕屈肌腱之侧,到掌后豌豆骨部,入掌,经小指桡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腧穴:

  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少冲

4、太阳小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沿手背尺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前臂外侧尺骨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循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入盆络于心脏,沿食管过横膈,过胃属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腒粝拢�钟诒桥裕�聊磕陧觯ňγ鳎��胱闾�舭螂拙�嘟印

腧穴: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臑俞 天宗 秉风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颧髎 听宫

5、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沿前臂背面桡侧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会于督脉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扶突),经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口唇,交叉于水沟,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腧穴: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髎 迎香

6 、手少阳三焦经:

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向上出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伸侧尺、桡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采购员上臂外侧三角肌后缘,上达肩部,交出于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上出缺盆,上直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到额角,在屈而下行至面颊,到达腒粝隆

腧穴: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臑会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风 瘛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耳和髎 丝竹空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六脉神剑:大理段氏之超强剑气绝学。有质无形,是一套将剑意转化为剑气的高深武学。出剑时剑气急如电闪,迅猛绝伦。以气走剑杀人于无形,堪称剑中无敌。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臑会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膈窌穴的定位 9 膈窌穴的取法 10 膈窌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膈窌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膈窌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膈窌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膈窌 1 拼音

gé pào

2 概述

膈窌为经穴别名,即臑会[1]。见《针灸甲乙经》。

穴位 臑会 汉语拼音 Naohui 罗马拼音 Naohui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Meet 各

号 中国 TE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3 富耶氏 德国 3E13 英国 T13 美国 TB13

臑会为经穴名(Nàohuì TE13)[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臑髎、臑交、膈窌。属手少阳三焦经[2]。臑会是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臑即上臂,会即交会,此穴在上臂经脉之交会之处,故名臑会[2]。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3 臑会穴的别名

膈窌(《针灸甲乙经》),臑髎(《针灸甲乙经》),臑交(《针灸大成》)。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臑会,一名臑髎,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手阳明之络。

5 穴名解

臑即上臂,会即交会,此穴在上臂经脉之交会之处,故名臑会[2]。

臑,泛指肩下肘上。会,有会合、聚会之义。此穴在臑部,肩髎穴之下3寸,《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臑会……手阳明、少阳二络气之会。”按臑会之意,为三臑之会穴。如臂臑属手阳明,为手足太阳及阳维之会,臑俞属手太阳,为手太阳及阳维之会;臑会属手少阳,又为手足少阳及阳维之会,故治症广泛。[4]

6 特异性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作手阳明、少阳二络气之会。

《针灸聚英》作手少阳、阳维之会,手阳明之络。

7 所属部位

上臂[5]

8 膈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臑会穴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6]。

臑会穴位于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2]。

臑会穴位于肩髎与肘尖(尺骨鹰咀)连线上,肩髎直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处[3]。

臑会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9 膈窌穴的取法

臑会穴位于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2]。

前臂旋前,于肩头后侧肩髎穴直下3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

前臂旋前,于肩头后侧肩髎直下3寸,与天井相直处取穴[7]。

10 膈窌穴穴位解剖

臑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中侧副动、静脉。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肱深动、静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及外侧头→桡神经→肱三头肌内侧头[2]。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肌支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并有中侧副动、静脉通过[3]。

11 膈窌穴的功效与作用

臑会穴有舒筋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2]。

臑会穴具有化痰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臑会穴有疏经活络作用,主治气瘿,肩肘痛,颈项强痛[4]。

12 膈窌穴主治病证

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及癫疾、目疾等[2]。

臑会穴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上肢麻痹等[3]。

臑会穴主治瘿气、瘰疬、上肢痹痛[8]。

臑会穴主治瘰疬,瘿气;目疾;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7]。

瘰疬瘿气,目疾,肩胛疼痛,腋下痛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

直刺1~15寸[7][8][3],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肩部[7],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方向放散[7]。

13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膈窌穴的配伍

臑会穴配天窗、扶突治甲状腺肿大[2]。

臑会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2]。

臑会配肘髎、曲池,治肘关节痛[7]。

臑会配肩髃、曲池、外关,治肩臂痛[7]。

臑会配肩髃、肩贞、肩髎,治肩凝症[7]。

臑会配肩髃、臂臑,有行气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臑会配天宗,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胛痛。

臑会配天突、水突,有散结通络的作用,主治甲状腺肿。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腠理气,臑会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髎,主肘节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难屈伸。

《外台秘要》:主项瘿,气瘤,臂痛,气肿腠理气。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项瘿气痛瘤,臂痛不能举,气肿痛。

《针灸大成》:主臂痛酸无力,痛不能举,寒热,肩肿引胛中痛,项瘿气瘤。

臑会穴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臑会穴的主治疾病为瘿气,瘰疬,上肢痹痛。臑会穴位于臂后区,肩峰角下三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穴位速取法:抬臂曲轴,稍用力,可见臂外侧缘上端,有一三角形肌肉,即为三角肌,该肌肉下缘与肱骨的交点处,与腋后纹头平齐,按压有酸胀感,即为臑会穴。

臑会穴的按压小窍门:经常捏揉臑会穴,每次约1-3分钟,可预防肩关节炎,上肢麻痹等症状。经常按压此穴,有通利关节,通经散瘀的功效。

1肩髃拼音:[jiān yú]; 肩髃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灵枢·经别》。

2此腧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有疏经通络,理气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瘾疹等病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664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