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的深度问题

肌肉注射的深度问题,第1张

一、肌肉注射的深度:

1臀大肌注射 快速垂直进针 大约3∕4,

2上臂三角肌注射 45度进针 大约2∕3。

二、

1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

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

2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采以下姿势:

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垂,头偏向一侧。

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2)坐位:为门诊病人接受注射时常用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头,如注射用药为油剂或混悬液,需备较粗的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3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排携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帮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单独用3%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

(3)排尽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6)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4)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5)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6)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FS:CONTENT_START]

(1)注射剂的定义与特点

注射剂俗称针剂,是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它包括灭菌或无菌溶液、乳浊液、混悬液及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等类型。注射剂由药物和附加剂、溶媒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并需采用避免污染或杀灭细菌等工艺制备的一种剂型。

注射剂的出现比较晚,迄今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中药处方研制成的注射剂则更晚一些,距现在只有二、三十年的历程。但是,由于注射剂可以从皮内、皮下、肌肉、穴位、静脉与脊椎腔等部位注射给药,为很多药物发挥药效,开辟了新途径。到目前注射剂在全世界已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大剂型,因为本剂型具有它独特的优点,当然亦有其不足之处。

优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注射剂无论以液体针剂还是以粉针剂贮存,而到临床应用时均以液体状态直接注射入人体的组织、血管或器官内。所以吸收快,作用迅速。特别是静脉注射,药液可直接进入血循环,更适于抢救危重病症之用。并且因注射剂不经胃肠道,故不受消化系统及食物的影响。因此剂量准确,作用可靠。2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在临床上常遇到神昏、抽搐、痉厥等状态的病人,或患消化系统障碍的患者均不能口服给药,采用注射剂则是有效的给药途径。3适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某些药物由于本身的性质,有的不易被胃肠道所吸收;有的具有 性;有的则易被消化液破坏,如制成注射剂可解决之,其中中药天花粉的结晶蛋白制成粉针剂便是一例。4可使个别药物发挥定位药效:如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可用于局部麻醉;消痔灵注射液等可用于痔核注射,5可以穴位注射发挥特有的疗效,如当归注射液等。6注射剂是将药液或粉末密封于特制的容器之中与外界空气隔绝,且在制造时经过灭菌处理或无菌操作,故较其他液体制剂耐贮存。

缺点:1注射时疼痛;2注射给药不方便;3注射剂由于不像内服药剂能经过肌体的防御组织(肝脏),所以质量要求比其他剂型严格,使用不当更易发生危险;4制造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口服给药效果好的药物,就不一定制成注射剂。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注射剂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至于注射剂的缺点由于近代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不断革新,注射剂质量的提高已能逐渐加以克服。例如现已应用的无针注射剂、无痛注射术以及生产上实现自动化、联动化等,对克服其缺点、促进其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中药注射剂研制简况

在中药传统剂型中没有注射剂这种剂型,由于注射剂具备很多独特的优点,故在几十年以前便有人开始研制中药注射剂。早在30年代已研制成功「柴胡注射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建国后从50年代中期又进行中药注射剂研制,到家60年代初期研制出「抗议601注射剂」、「茵栀黄注射液」、「201-2(板蓝根)注射液等二十几个品种」,大多数应用于临床,有的已正式投产,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由于质量不断提高,疗效稳定,为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药注射剂在70年代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进行研制,而且很多城乡医疗单位亦开展了试制工作。据统计,中药注射剂在此期间经过临床试用。有资料报道的就有70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23种。其中质量较好疗效亦可靠的有几十种,如单方注射液有丁公籐、七叶莲、人参、大黄、山豆根总碱、天花粉结晶、丹参、毛冬青、汉防己总碱、地锦草、当归、陆英、鱼腥草素、穿心莲、夏天无、莪术油、鹿茸精等;复方注射液有生脉、当归红花、复方柴胡、复方板蓝根、消痔灵、清开灵等,在临床上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有的疗效显著,已成批生产,质量稳定,满足中医临床尤其是对急症治疗的要求。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FS:PAGE]制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注射剂是采取注射给药的途径,不经消化管吸收而直接进入机体中,故质量控制必须严格。但是中药注射剂大多数是以药材或饮片为原料经提取精制后配制而成,客观上存在杂质,有效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容易带进热原等问题,在这些方面近几年来国内外做了不少深入研究工作,给合具体品种逐一攻关。如天花粉已提纯蛋白结晶,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规定含量测定标准严格热原检查;大黄、白头翁、黄苓素等注射液进行稳定性实验等。另外,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特点,规定了一系列的常规质检项目与标准,使一些中药注射剂质量已经过关。说明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的一种剂型,已经基本定型,并显示出它独特的优点,是一种大有前途的中药剂型。尤其在发展中医、解决中医急症治疗等方面,将是必不可缺的一种主要剂型。不但「小针」品种要增加,而且输液剂亦将逐步过关,进而投产满足中医临床用药要求。

(3)注射剂的分类与应用途径

1)按剂型的物态分类

液体注射剂:亦称注射液,俗称「水针」。系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水性或非水性)、悬液或乳浊液,装入安瓿或多剂量容器中而成的制剂。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性质与医疗的要求来决定的。一般水溶性药物要求在注射后达到速效,故多配成水溶液或水的复合溶液(如水溶液中另加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有些药物不宜制成水溶液,如在水中难溶或为注射后能延长药效等,可制成油溶液、水或油混悬液、乳浊液。但这些注射液一般仅供肌肉注射用。

注射用粉剂:俗称「粉针」。某些药物稳定性较差,制成溶液后易于分解变质。这类药物一般可采用无菌操作法,将供注射用的灭菌粉状药物装人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临用时用适当的溶媒溶解或混悬。如青霉素、链霉素、苯巴比妥钠等均可制成「粉针」。近年来国内外已研制成功一批中药粉针剂,如从天花粉中提取精制的结晶毒蛋白、人参提取物、葛根汤提取精制物等制备成注射用粉针剂。还有一些药物,如酶制剂(胰蛋白酶、α一糜蛋白酶、波罗蛋白酶、辅酶A等),为了保持稳定亦常在无菌操作下冷冻干燥后制成注射用粉针剂;有的生物制品亦采用冻干法制成粉针剂,如胎盘白蛋白注射用粉针剂等。

注射用片剂:系指药物用无菌操作法制成的模印片或机压片,临用时用注射用水溶解,供皮下或肌肉注射之用,如盐酸吗啡注射用片。但此类制剂目前应用极少。

2)按给药部位分类

皮内注射剂: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部位在前臂。一次注射剂量在0.2m1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如毒霉素皮试液、白喉诊断毒素等。

皮下注射剂: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注射部位多在上臂外侧,一般用量为1~2m1。皮下注射剂主要是水溶液,但药物吸收速度稍慢。由于人的皮下感觉比肌肉敏感,故具有 性的药物及油或水的混悬液,一般不宜作皮下注射。有时病人血管不易找到或其他原因,大剂量输液也可皮下滴注。

肌肉注射剂:注射于肌肉组织中,注射部位大都在臂肌或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 小,注射剂量一般为1~5m1。肌肉注射除水溶液外,尚可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油注射液在肌肉中吸收缓慢而均匀,可起延效作用。

静脉注射剂:注入静脉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因此药效最快,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由于血管内容量大,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剂又称为「输液剂」。一次剂量自几毫升至几千毫升,且多为水溶液。油溶液和一般混悬液或乳浊液能引起毛细血管栓塞,故不能做静脉注射。但近年来研究表明,某些营养性药物与药用油类制成的乳浊液,作静脉注射可加速药物的吸收,这些乳浊液的油滴应小于红细胞,其平均直径在1μm以下。由于血液具有缓冲作用,所以小[FS:PAGE]量缓慢注射时对血液的PH值与渗透压无多大影响,若注入大量的注射液则须考虑PH值及渗透压。静脉注射较皮下或肌肉注射的作用为多,凡能导致红细胞溶解或使蛋白质沉淀的药液,均不宜静脉给药。故静脉注射剂一般不应加入抑菌剂。

脊椎腔注射剂:注入脊椎四周蜘蛛膜下腔内。由于神经组织比较敏感,且脊椎液循环较慢。故注入一次剂量不得超过10ml,而且要求使用最纯净的水溶液,其PH值为5.0~8.0之间,渗透压亦应与脊椎液相等。否则由于渗透压紊乱或其他作用,很快会引起患者头痛和呕吐等不良反应。总之对脊椎腔注射剂的制备与应用应严格要求。

粉针剂及其他注射剂:

粉针剂:

药物采用无菌操作法制成注射用灭菌粉末的制剂称为粉针剂。凡对热敏感或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如某些抗菌素(青霉素G钾、链霉素、多粘菌素),医药用的酶制剂(胰蛋白酶、辅酶A等),它们既不能制成一般的水溶性注射液,更不能在水溶液中加热灭菌,只能采用无菌操作法制成粉针剂,在临用前以适宜的注射用溶媒溶解后供临床应用。

粉针剂的制法,按药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种:

1将原料药精制成无菌粉末,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无菌分装。

2将药物制成无菌水溶液,按常规进行无菌灌装,经冷冻干燥后,在无菌条件下密封制成。

混悬型注射剂:

将不溶性固体药物分散于液体分散媒中制成的一类供肌肉或静脉注射用的药剂称为混悬型注射剂。近年来,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将此类药剂以静脉途径给药,可更好发挥药物的作用。人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有吞噬外来异物的作用,若将水不溶解的固体药物,制成可供静脉注射的微粒,通过静脉送入体内,作为异物被储留在网状内皮细胞丰富的部位,使该处药物浓度提高,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剂量,延长药效(药物逐渐被吸收),降低副作用的目的。因此,对于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脏、淋巴)发生的病变,使用静脉注射用混悬剂,可收到比一般注射剂较好的疗效。例如中国将具有抗癌作用的喜树碱制成静脉注射用混悬剂,使药物[FS:CONTENT_END]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十字法是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四分之一为注射部位。联线法是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缘外,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以自已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大约75cm宽,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左右。上臂三角肌注射法:部位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肌肉注射

您好!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部位

  1.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2.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和45~5 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做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内(图10-5)。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图10-5 皮内注射法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五)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图10-6)。

  图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图10-7),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图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图10-8)。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图10-8)。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6-2-20 22:51 回复此发言

  --------------------------------------------------------------------------------

  2 第三节 常用注射法

  图10-8 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图10-9)。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图10-9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图10-10)

  图10-10 股外侧肌内注射区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图10-11);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图10-11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图10-12)。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图10-12 肌内注射法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76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